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探索实践)--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合集下载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例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街道党工委书记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卫视采访麓谷街道地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1959 年所建的国营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2010 年析置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5000 余家。

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城镇化率达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置、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

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

(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 年,是我国首批27 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高新区是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

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

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

而且,随着大开发、大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拆迁、安置不断改变居民原有环境,企业成批落户,人口大量涌入,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新事物,直接造成基层网络体系脱节,原有村组模式被打乱,管理无法到位,服务无法延伸。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2010 年析置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5000 余家。

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城镇化率达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置、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

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

(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 年,是我国首批27 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

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

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第一章:背景与意义1.1 城镇化的背景和发展趋势1.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1.3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目标第二章:政策与实施2.1 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与规划2.2地方的政策支持和实施情况2.3 政策的效果与展望第三章:城市规划与建设3.1新建城镇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3.2 传统城镇的振兴与改造3.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3.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改善第四章: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4.1 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4.2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4.3 新建城镇的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建设第五章: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5.1 高技术产业与城镇化的结合5.2 城市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5.3 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与城市化发展第六章: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保障6.1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和措施6.2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与发展6.3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第七章:教育与培训7.1 城市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优化7.2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开展7.3农村教育的改善与发展第八章:医疗卫生与健康管理8.1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8.2 城市健康管理与预防保健8.3农村卫生服务的提升与完善第九章: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9.1 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9.2居民自治与居民参与9.3社区文化与社会活动的丰富多样性第十章:国际经验与对接交流10.1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10.2国内城镇化发展的对接与交流10.3 国际组织与交流合作的机制附件:附件一: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名单附件二: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规划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修订于2019年。

2.《城市建设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建设法,修订于2020年。

3.《土地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于2019年。

4.《环境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于2014年。

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

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

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各种典型做法。

首先,通过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许多地方将城市与农村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打破了城乡划分的限制,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得以有机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协调区域内的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探索建立特色小城镇,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特色小城镇是一种将城市功能与农村资源进行整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通过发展旅游、农业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居住和投资,同时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

这种模式不仅能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还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另外,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提升城乡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城市化模式。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使得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平、便捷的生活条件。

此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是至关重要的。

加大农村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总之,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各地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典型做法。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建立特色小城镇、发展智慧城市以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同时,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地方特色,探索出更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城镇化的重要课题。

为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各地区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做法。

一是培育新型农民工股份合作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民工股份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以农民工为主体组建的合作社。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导语: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背景链接】一、政策背景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

会议指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力争有实质。

城镇化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人民群众普遍安居乐业的和谐、优美、宜居城市,涉及到多个方面,涉及到新型城镇化如何推进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一、合理规划和区域协调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必须要有一套严谨的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体系,合理布局和管理城市空间。

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不少的缺陷,可能是跟过往的城市化时间短,主管部门职责不清,规划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有关。

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更加科学规范的全国城市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在确保民生服务设施基本均等、健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生态宜居等原则基础上,注重区域协调,把各受药区域发展的利益融合起来,促进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把握城市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必须带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新的产业和文化、科技,建设以人为本的创新城市。

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大规模城市建设,这样可能会导致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问题的巨大破坏。

新城镇化建设应该更密切地与自然资源规划、空气质量改善等事业相结合,注重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同时,积极探索解决城市管理的瓶颈问题,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将城市发展成现代、人性化、高效的绿色城市。

三、实行科学合理的用地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用地是一个关键的资源。

当前,我国的城市土地使用过度,土地预留和占用成本过高,土地规模大但不实用,单纯的大规划和大建设等问题依旧存在,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和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改变高强度、低效用的城市规划,改变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转移农村土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模式。

四、优化交通运输与绿色出行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应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除了客车站、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之外,还应该推进新型公共交通工具的创新利用,发展绿色交通,解决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

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

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

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地区典型做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2014年01月06日09:33 来源:人民网十大经典案例目录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2.甘肃省金昌市:创新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3.深圳市龙岗区:打造深圳国际低碳城探路新型城镇化4.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建设“九皋文化社区城”探索特色城镇化道路5.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6.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建设——全力打造金山旅游名镇7.湖北省宜都市: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8.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村企合一以企带村——东岭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9.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变“工业立城”为“产城人融合”发展10.贵州省德江县: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案例1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铁岭市人民政府凡河新城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

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

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

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探索实践)

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探索实践)

附件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之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探索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2月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围绕“进得来”,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

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差别化落户政策和梯次设置准入条件,降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门槛。

优化积分结构,逐步提高社保、居住服务年限等项目分值,取消积分落户年度限额。

以放宽落户申请条件为核心,加快突破大城市落户。

允许租赁房屋居住的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

探索省域内城市群不同城市间户籍政策统一和人口自由迁移。

重庆市:2015年市区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属超大城市。

近年来,立足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差别化设置落户条件。

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疏解人口,以务工经商5年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都市功能拓展区按照“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3年;城市发展新区按照“集聚人口重要区域”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2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推动人口合理减载。

2016年1—6月,在2010—2015年落户400多万人的基础上,全市新增进城落户7.8万人,其中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落户的占比提高到77.8%。

湖北省襄阳市:2015年市区常住人口约172万,属Ⅱ型大城市。

2015年出台户籍新政,全面取消工作年限、投资额度、购房面积、居住时间等落户限制。

对于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只要具备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本人及共同居住的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均可落户。

2015年至2016年10月,中心城区新增户籍人口40725人,其中落户农业转移人口12155人。

广东省东莞市:2015年末城镇常住人口733万人,户籍人口195万人,属于特大城市。

2015年,东莞着力优化积分落户制度,重点解决在东莞稳定就业生活的存量人口落户问题。

一是将积分落户分数线从130分降低至100分,突出了社保、就业、居住、纳税、志愿服务等积分项目的权重,使在东莞合法稳定就业满5年、参加社保满5年的异地务工人员能基本达到100分的落户条件。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绪论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障农民收益、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采用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将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发展导向(一)实行新型城镇化的计划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落实人民利益。

具体地,新型城镇化的计划包括: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等。

(二)推进城市群布局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群布局上,应力求尽量合理布局,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掌握国际和内部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

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更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采取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城乡发展中,要强化衔接和平衡,优化渐进式的城乡发展新模式,落实“同城同标准、同城同色”的目标,使城市、城镇、农村共同实现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应用(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新型城镇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的战略选择。

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政府发挥领导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推进市场经济为主要途径。

(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优秀的城市规划水平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品质,还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供求和环境条件,制定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深化城市管理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不仅需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也需要深化城市管理。

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管制压力也日益增大。

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以多元化政府管理为主,通过全面、科学的治理手段,加强城市机制建设,促进城市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经验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经验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经验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为目标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我国积极探索新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致力于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民生需求,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要。

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需要注重质量和效率,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型城镇化要以质量为核心,注重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要切实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文化传承。

通过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等方式,发挥城市经济的核心作用,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新型城镇化要以创新为驱动,加强城市发展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城市管理要注重创新,推进政府服务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同时,培育城市社区和文化品牌,促进城市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新型城镇化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践。

城市规划要注重可持续性、高效性和平衡性,防止城市过度扩张和浪费资源。

同时,要推进城市绿色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环保措施,建立健全城市生态保护机制,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成果。

例如,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推进城市创新、服务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推进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不平衡问题。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1. 宜居环境:深圳市深圳市以其宜居的环境而闻名于世。

城市规划注重绿化与景观设计,公园和绿地遍布整个城市,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深圳市还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和环保措施,致力于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2. 智慧交通:上海市上海市引入智慧交通系统,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红绿灯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以及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设施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效率。

3. 城市规划:北京市北京市注重城市规划,通过优化道路布局和建筑设计,创造了一个高效、宜居的城市空间。

北京市还积极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古建筑,保持了城市的历史韵味。

4. 管理平台:广州市广州市建立了全面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市民可以通过方式APP获取城市管理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在线进行反馈和投诉,提高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5. 人才引进:杭州市杭州市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

杭州市还提供了优厚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为人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 产业转型:深圳市深圳市以其成功的产业转型而备受瞩目。

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深圳市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并且成为中国创业创新的中心之一。

7. 城市配套设施:成都市成都市以其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而闻名。

高速公路、地铁、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井然有序,大大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成都市还注重发展文化设施,建设了许多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中心,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8. 城市品质:苏州市苏州市以其高品质的城市环境而著名。

水乡古镇、园林和文化遗址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苏州市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且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9. 城市绿化:郑州市郑州市以其绿化覆盖率高而著名。

市区内有大片绿地和公园,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40%以上。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国家粮仓,河南省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中心,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探索农业人口居多数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合理、产业支撑能力弱、城乡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发展方式粗放、制度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面临新形势,必须把握机遇和挑战,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有效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

一、201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评价(一)201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1.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逐步明确2007年10月,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发展与管理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加快推动城市由“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走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此后,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全省上下不断加深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逐步明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已形成共识。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明确提出: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引领,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支撑带动能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

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

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推动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种城镇化模式。

下面列举了10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1. 南京溧水新城:溧水新城是南京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新城规划了高标准的住宅区、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2. 上海嘉定区:嘉定区是上海市的一个典型的新型城镇化案例。

通过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嘉定区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该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3. 重庆渝北区:渝北区是重庆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渝北区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4. 北京通州区:通州区是北京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通州区的规划以住宅区、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为主,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5. 广州花都区:花都区是广州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花都区的规划以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6. 成都双流区:双流区是成都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双流区的规划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7.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该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8. 深圳龙岗区:龙岗区是深圳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龙岗区的规划以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为主,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9. 杭州萧山区:萧山区是杭州市的一个新兴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萧山区的规划以住宅区、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为主,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

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

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积极探索和实践了许多典型做法。

首先,我国大力实施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确权、登记和交易权,农民可以自由流转土地。

这一做法有效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农民脱贫致富。

其次,我国加强了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我国推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此举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还有助于农村产业发展。

另外,我国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

通过放宽城市落户政策,中国城市化率得到了提高,农民工也得以融入城市社会。

同时,我国还加强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工作,保障他们的工资、社会保险和其他权益。

此外,我国加大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了农村地区的交通、供水、供电等问题,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

最后,我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加强了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做法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推进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这些做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通过一些典型做法,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给予农民土地经营权。

进一步的改革,使得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确权、登记和交易权。

这种改革不仅保障了农民权益,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也有助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过去,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于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了人的需求和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要让人们在城镇中生活得更加美好,不仅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一些新建的城镇社区,配套建设了优质的学校和医院,让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大城市相当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实践中,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有的地方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有的地方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物流和商贸业;还有的地方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某县为例,该县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县,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企业,发展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许多地方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了高速公路、铁路,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加强了电力、供水、供气等设施的建设,保障了居民的生活需求;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高速宽带网络的全覆盖。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新型城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过去,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⒈城镇化规划与管理⑴城镇化总体规划⑵城镇化规划指标与目标⑶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⑸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⒉城市产业发展⑴优化产业结构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⑶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⑷城市特色产业培育与发展⒊城市公共服务⑴城市教育体系建设⑵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⑶城市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⑷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⒋城市环境保护与提升⑴城市环境质量改善⑵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⑶城市水资源保护与管理⑷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⒌城市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⑴城市安全体系建设⑵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⑶城市公共安全管理⑷城市应急管理与危机处理⒍城市交通与交通基础设施⑴城市交通规划与发展⑵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⑶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建设⑷城市交通管理与智能交通系统⒎城市住房与居民生活保障⑴城市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建设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⑶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⑷城市老年人照料与养老服务⒏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发展⑴农村城市化规划与发展⑵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⑶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创业⑷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⒐城市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⑴推动城市科技创新与研发⑵城市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⑶构建智慧城市管理体系⑷城市物联网技术与应用⒑区域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⑴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与实施⑵城市群建设与发展⑶区域交通一体化与互联互通⑷区域农业合作与农业转型升级附件:⒈城镇化相关统计数据⒉城镇化政策文件摘要⒊城镇化示范工程案例分析⒋城镇化推进措施与建议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新型城市。

⒉城市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调控城市综合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布局。

⒊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气体、热力、污水等基础设施。

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市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安全保障机制。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与主要经验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与主要经验

话题国家靳型城镇化線念洪点进展鸟主要痊验■王大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城镇化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的措施。

为推动规划实施.2014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分三批将2个省和246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明确要求试点地区要率先探索城镇化关键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创新、城市规划治理建设体制机制等。

目前.除第三批试点仍在持续进行外.第一、二批试点基本结束。

5年多来,试点地区加强探索,取存了丰富成果,特别是围绕“人、地、钱、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其中,部分已纳入政策文件或上升为法律.为完善新型城镇化主体制度框架提供了有力支撑「总结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逐步推动成熟经验制度化.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并能够为其他有关重大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一、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点地区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围绕能否落户、不落户的怎么办、落户成本谁负担、落户后农村权益如何保障6本期囲I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落户配套政策,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一)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加速户籍制度改革中小城市已基本放开落户限制,试点的重点是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如何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

一是不断放宽落户限制。

落户门槛普遍降低,落户条件重点考虑居住和就业年限:合肥市主城区将落户条件放宽为就业满2年、参加城镇社保满1年「东莞市取消积分落户制度,将落户条件放宽为参加城镇社保满5年、办理居住证满5年。

天津市提高居住、就业年限在积分落户中的权重。

二是推动重点人群加快落户。

人才流动户籍壁垒基本消除,中西部多数省会城市已实现大学生零门槛落户,深圳市已将人才落户条件降至大专、“中专+中级职称”。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国家新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国家新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探索实践)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发改办规划[2016]2873号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12.30
【实施日期】2016.12.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
区探索实践)的通知
(发改办规划[2016]28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1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之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探索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2月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围绕“进得来”,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

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差别化落户政策和梯次设置准入条件,降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门槛。

优化积分结构,逐步提高社保、居住服务年限等项目分值,取消积分落户年度限额。

以放宽落户申请条件为核心,加快突破大城市落户。

允许租赁房屋居住的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

探索省域内城市群不同城市间户籍政策统一和人口自由迁移。

重庆市:2015年市区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属超大城市。

近年来,立足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差别化设置落户条件。

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疏解人口,以务工经商5年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都市功能拓展区按照“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3年;城市发展新区按照“集聚人口重要区域”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2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推动人口合理减载。

2016年1—6月,在2010—2015年落户400多万人的基础上,全市新增进城落户7.8万人,其中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落户的占比提高到77.8%。

湖北省襄阳市:2015年市区常住人口约172万,属Ⅱ型大城市。

2015年出台户籍新政,全面取消工作年限、投资额度、购房面积、居住时间等落户限制。

对于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只要具备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本人及共同居住的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均可落户。

2015年至2016年10月,中心城区新增户籍人口40725人,其中落户农业转移人口12155人。

广东省东莞市:2015年末城镇常住人口733万人,户籍人口195万人,属于特大城市。

2015年,东莞着力优化积分落户制度,重点解决在东莞稳定就业生活的存量人口落户问题。

一是将积分落户分数线从130分降低至100分,突出了社保、就业、居住、纳税、志愿服务等积分项目的权重,使在东莞合法稳定就业满5年、参加社保满5年的异地务工人员能基本达到100分的落户条件。

二是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只要分数达标,当年即可落户。

三是对于在欠发达镇(街道)申请落户的外来人口,给予引导加分。

四是探索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镇(街道)重点发展企业自主评选和推荐优秀员工落户。

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共落户44306人,其中积分制落户25583人,企业自评人才落户186人。

河北省、四川省泸州市:2015年以来,河北省以派出所为单位,在归属居委会的实体地址上设立社区公共户口,保证无法在实际居住地址落户的迁入人员在社区公共户口可以落户,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省已有1585个派出所设立公共户口,11.93万人实现在公共户口落户。

泸州市规定,对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职业、生活有保障但无房屋产权人员(含征地区域安置过渡人员),允许其在以镇(街道)为单位设立的公共户口簿落户。

截至2016年10月,全市通过公共户口落户的人数达到6万余人。

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湖南省制定户籍改革相关政策,允许户籍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的居民实现户籍通迁。

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共有2509人把户口从长沙迁往株洲、湘潭,6472人把户口从株洲迁往长沙、湘潭,6883人把户口从湘潭迁往长沙、株洲。

2014年,广西全面启动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跨市迁移户口网上审批、异地换领和补领身份证、居住证“一证通”、异地办理普通护照等同城化工作;全面实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机动车异地年检、机动车驾驶证异地转入换证和异地驾考。

2016年1—6月,四市公安机关共为7921人次提供跨市迁移户口网上审批和异地换领、补领身份证等便利化服务。

同时,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已制定出台统一的户籍准入条件,实现户籍准入条件同城化累积。

2.围绕“过得好”,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

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分步推进、稳步提高”的原则,着力扩大居住证覆盖面、拓展互认区域范围、丰富公共服务内容,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

在外来人口集中地区,鼓励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购买学位、发放“教育券”等方式,为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提供教育服务。

推进保障性住房对城市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货币化。

加快构建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体制机制,增强外来人口在城市的获得感。

江苏省、福建省晋江市:江苏省累计制发居住证2100多万张,实现全省范围居住证互联互认、跨市信息变更“一站式办理”,地级市范围(含下辖市县)内公共服务一致、“一证通用”;苏州市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的24项基本公共服务,无锡市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25项基本公共服务。

2012年,福建省晋江市将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的市民化待遇拓展到28项,2014年进一步拓展到30项,其中包括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参加公务员录用和事业单位招聘等。

允许并鼓励居住证持有人担任市、镇(街道)两级“两代表一委员”,全市共有341名非户籍人员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占全市总量的31.7%。

广东省东莞市:2015年解决75万随迁子女学位中,公办学校约占25%,民办学校约占75%。

主要做法是:第一,成立民办学校管理科,对民办教育进行全面规范管理和指导。

第二,引导当地民办学校提升办学质量。

自2015年起,东莞市投入1.25亿元设立“民办教育专项基金”,对办学质量好的学校进行“星级民校”评选并予以奖励。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民办普通中小学校261所,其中标准化学校占比高达85.4%。

第三,探索通过“购买学位”的方式为满足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服务。

2012年以来,东莞市按照一个小学学位5000元、一个中学学位6000元的标准,向民办学校购买大量学位。

重庆市:2010年以来,重庆率先向城市外来人口开放公租房。

允许本市和外地户籍人员在同一低门槛条件下(有就业、无住房)申请公租房。

同时,精心布局公租房建设,规划21个大型聚居社区,9个已建成入住且全部位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

为帮助农民工更快融入城市,重庆市着力促进公租房小区与城市商品房小区共享便利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良好的社区治理服务,实现新老市民交融互动。

截至2015年底,重庆市共建设完成公租房21.4万套,约1070万平方米,其中,约470万平方米分配给本市进城农民工,约170万平方米分配给市外户籍人员,约64万平方米分配给包括外地户籍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分别占已建公租房总面积的44%、16%和6%。

广东省广州市:成立外来人员服务管理局,出台《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制定从习俗培训、技能培训、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到参政议政四步走的融合计划,有效提升来穗人员对属地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番禺区搭建了外来人员信息采集和服务平台,实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人在更新”,大大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质量水平。

在人文环境方面,番禺区设置20个粤语培训点。

在社区融入方面,番禺区推动首个“社区微公园”建设方案的表决、实施,配合街道、居委会解决新生入学等社会问题580多个。

3.围绕“离得开”,着力保护农民在农村的各项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确权工作,明晰农村产权。

扩大确权范围,加快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

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让进城农民带权、带资进城。

四川省成都市:从2008年开始,对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并颁发相关权属证书。

对不能确权到农户的集体所有土地、房屋和其他资产进行股份量化,向农户颁发股权证。

2016年,成都市进一步将确权范围扩大到“新四权”,即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并将原有确权成果纳入动态调整范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能够对全市农村产权进行全覆盖的常态化、信息化、便捷化登记系统,各项农村产权均有权证,均录入数据库,均能够清晰到具体的集体、农户或个人。

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市已基本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实现了“应确尽确”。

山东省武城县:2016年起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备案证制度,对在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按照“个人申请—村级申报—镇级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备案证书》,保留其在原行政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保障他们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这“三权”的合法继承权,目前已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备案证书》2100余份。

4.围绕“可持续”,着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明晰政府、企业、个人分担比例,建立多主体、长周期、可负担的长效成本分担机制。

逐步将常住人口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重庆市:在成本分担机制方面,形成政府、用工企业、个人三方分担机制。

政府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约占30%,对于在公共成本支出中占比较大的住房保障部分,依托国有投资集团采取市场化方式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由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30%,融资贷款占70%,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实现运营平衡;企业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成本,约占40%;农民承担社保个人缴费部分及其他开支,约占30%。

转户居民获得社会资本提供的“地票”收益,可作为参加城市社会保险、支付公租房租金、子女教育、创业等资金来源。

据测算,在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阶段(2010—2012年),400多万人转户的改革成本约4000亿元,在一定年限内分摊。

在人钱挂钩方面,重庆市将城镇化率变动情况作为激励因素,纳入市对区(县)转移支付的重要参考。

在人地挂钩方面,初步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以区(县)年度吸纳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为依据,差异化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满足人口集聚区用地需求。

广东省东莞市: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政府投入部分分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经常性服务支出两大项,测算得出政府承担的人均成本为7.46—16.6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2.3—2.82万元,经常性服务支出为5.16—13.71万元。

建立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准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将镇(街道)核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刚性支出超过税收分成部分,按照不同档次由市财政分类全额进行补助,保证镇(街道)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按不同发展水平分档设定分担比例,将多项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纳入市、镇(街道)财政补助范围,逐步承接原来由村(社区)负担的治安、环卫和行政经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全市各村(社区)均等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