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题联教学设计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市公开课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方丈态度的先后不同。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抓重点语句体会方丈态度的先后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复习字词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4课《灵隐题联》。
齐读课题!下面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听写词语。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批自改。
错误的改正过来。
看来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相当好!那么你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二)回顾内容同学们看课题,加上这几个要素:谁?在哪里?干什么?结果如何?就能揭示主要内容,你能试着说一说吗?二、主题探究方丈是如何对待苏轼的?苏轼又为什么题一副对联?下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出示学习提示:一读:小组内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9 自然段。
二画:画出描写方丈态度的语句。
三议:组内讨论方丈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一)学习第一次态度苏轼初见方丈时,方丈是什么态度?你能联系文中的语句读出方丈的怠慢吗?方丈为什么怠慢苏轼?你能读出这样的方丈吗?(二)学习第二次态度随着谈话的深入,方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要讨好苏轼?看他虚情假意地堆出笑脸,你能读出这样的态度吗?合作读。
方丈见他寻常打扮就怠慢,见他谈吐不凡就讨好,他可真是虚情假意的人呢!(三)学习第三次态度接下来,他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他的态度为什么变化这么大?所以他在巴结苏轼!谁来试着读出这样的方丈?其他同学可以试着加上动作表情配合。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虚伪势力的方丈。
苏轼见方丈这副模样,越发觉得话不投机,于是决定离开,并留下一副对联!齐读对联!三、拓展延伸(一)什么是对联?介绍对联。
(二)揭示主题观察这副对联,你发现了什么?从他的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态度从怠慢到讨好再到巴结的变化。
苏轼用对联讽刺了以貌取人,虚伪势力的方丈,让他面红耳赤羞愧不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让我们再来齐读这副对联!四、主题阅读(一) 像这样展现语言魅力的故事还有很多。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灵隐题联》第二课时语文S版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对联是如何创作的?”“你认为对联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你能想到一些实用的对联吗?”“对联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同时,我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对联主题,共同创作一幅对联。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创作思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对联。
小组合作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创作一幅对联。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创作思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对联。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对联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内容。
2.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格式、特点和创作方法。
3.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对联,让学生体会对联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对联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将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格式、特点和创作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我将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对联,让他们体会对联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进行本课时教学之前,我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发现他们在第一课时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对对联的基本格式有所了解。但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对联所蕴含的韵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秋语文S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灵隐题联PPT学习教案
(2)苏轼见他有些怠慢,心生不悦,就站着和他 攀谈。
提示:苏轼与方丈交谈,闲聊。
第36页/共39页
积累拓展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37页/共39页
积累拓展
第38页/共39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பைடு நூலகம்
方丈与苏 轼的对话 内容
字数、词 语的形式 一样
茶坐 敬请 茶坐 敬请 香上 茶座
第30页/共39页
茶坐 敬请 茶坐 敬请 香上 茶座
苏轼通过一幅对联将方 丈以貌取人的态度表现出来, 告诉我们应该与人交流多用谦
词、敬语,不要以貌取人。
第31页/共39页
结构梳理
灵隐题联
坐 以貌取人 请坐 虚伪、讨好请上座
“打量”方丈的动作十分不尊重他 ,苏轼才感到一丝“怠慢”。
第25页/共39页
苏轼见他有讨好讨之好意,依然依未然就坐。
方丈见眼前这人谈吐不凡、知识渊博, 就渐渐堆出一副笑脸来。
“渐渐”说明方丈的虚伪想“讨好 ”有才华的人,“依然”体现苏轼 态度坚定。
第26页/共39页
苏轼一直都没有坐下来吗?后 来发生了什么?
秋语文S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灵隐题联
会计学
1
14 灵隐题联
第1页/共39页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朗读“大量、打扮 ”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 述课文。 3.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方丈对来访客人的态度变化。 4.初步掌握,尝试运用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在对话中, 体会对联艺术形式的独特美。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灵隐题联》第二课时语文S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到灵隐寺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生能够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学生能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4.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灵隐题联》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5.课堂练习巩固:完成课堂练习题,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语文知识水平。
6.家长参与: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探讨《灵隐题联》中的历史文化,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7.预习下一课:提前预习下一节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灵隐题联》中的生字词,理解题联的含义,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以及理解灵隐寺的历史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等方式,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灵隐寺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灵隐寺的历史背景和独特风光,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灵隐寺吗?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灵隐寺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3.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5.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灵隐题联教案
灵隐题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习灵隐寺的题联,掌握题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灵隐寺的题联欣赏和分析;
3.制作灵隐寺题联。
三、教学过程
1. 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1.教师简要介绍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灵隐寺的重要性和影响;
2.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2. 灵隐寺的题联欣赏和分析
1.教师给学生展示灵隐寺的题联,让学生欣赏和感受题联的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题联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联的构成要素和技巧。
3. 制作灵隐寺题联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设计自己的灵隐寺题联;
2.学生分组交流,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学生制作完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了解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题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灵隐寺的题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学生能够制作出自己的灵隐寺题联,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3.教学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版】(新版)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14灵隐题联教案
灵隐题联[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端详、妆扮、和尚、辞吐非凡”等词语。
分角色朗诵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默读课文,领会文中住持对于来访客人态度的前后变化\.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中苏轼所题春联中对于住持前后态度变化的嘲讽意味,学习使用与人谈话时表示谦逊和敬爱的词语,领会春联这类艺术形式的独到之处。
[教课重难点]1.领会文中苏轼对于住持态度前倨后恭的变化的嘲讽\.学习使用与人谈话时表示谦逊和敬爱的词语。
认识春联这类独到的汉字艺术形式。
[教课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引入课题1.出示苏轼图片。
2.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本课的主人公,宋朝有名文学家苏轼(简介苏轼)。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对于他的故事。
3.板书课题:《灵隐题联》。
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生答:灵隐是什么意思?题联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自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组织学生谈论。
沟通报告,教师点拨:“禅、尚”都是翘舌音,“曾、词”是平舌音;“量”上边的“日”和下边的“里”都要写得略扁平些;“茶”下边不是“余”,不要多写一横。
要点词语理解。
端详:认真地观察。
怠慢:冷淡;不恭顺;套话,表示款待不周祥。
交谈:拉扯闲聊。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觉十分不测。
名满天下:天下有名。
形容名望极大。
面红耳赤:脸和耳朵都红了。
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神色发红。
组织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稳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虑:本文写的是在什么地方,谁和谁的故事,结果怎么样?(灵隐寺内苏轼与住持谈话,苏轼依照住持的态度变化给出一副春联,(1)让住持惭愧的故事)(2)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从第1、2自然段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信息?(主要人物:苏轼;故事发生的时间: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地址:灵隐寺)灵隐寺有什么特色?(庭院清雅,花木茂盛)苏轼喜爱这里吗?(喜爱)你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心中愉快、胜境”等词语能够看出来。
14 灵隐题联_教案
始看苏轼一副寻常书生打扮就怠慢苏轼,皱了
皱眉,抬手说“坐”,哼了一句“茶”;后来
方丈见苏轼谈吐不凡,堆出笑脸,客气地说“请
坐”,吩咐“敬茶”;最后得知苏轼的身份,
躬身施礼,“请上坐”,命人“敬香茶”。)
方丈态度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他是怎样的一个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人?说明他以貌取人、十分势利,待人接物前 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联含上下两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是汉语
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
联,叫作春联。
咱们已经整体学习了文章的所有段落,也
清楚了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想请同学
们给大家讲一讲苏轼“灵隐题联”的故事,先
小组讨论,大家互相补充完善内容,之后每组
派代表讲故事。其他的同学考虑:方丈对苏轼
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看板书复述:一开
2.(展示课件第三屏)介绍苏轼。
二、认读生字,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多读几遍生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
2.画出本课生字,读熟会认;再用自己的 让学生先读准字音,为后面的
方法记一记,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认字方法。 朗读做铺垫;同时发挥学生自
3.(展示课件第四屏)认读生字。
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人家”,他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就有了铺垫:苏轼
是“身着便装,独自去灵隐寺游玩”的。
所以,方丈对待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
(展示课件第六屏)
皱了皱眉→坐→茶(板书)
4.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苏轼对方丈的态度有所察觉,心生不悦,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
站着说话。
14、灵隐题联
14、灵隐题联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
谁来给大家朗诵一首苏轼的诗?(学生自由举手朗诵)2.多媒体投影展示:(1) 题西林壁 [ 宋 ]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宋 ]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惠崇春江晓景 [ 宋 ]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4)赠刘景文 [ 宋 ]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宋 ]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谈话:同学们,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故事就与苏轼有关。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卡片。
繁盛打扮和尚曾经喜悦诗词通判灵隐寺谈吐不凡等闲之辈访僧问禅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隐访禅扮哼悦判词上下结构的字:曾寺繁尚包围结构的字:闲独体字:凡3.理解词语意思。
打量: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不疏忽地看;观察(人的衣着外貌),并对其做出评价。
寻常:普通,一般。
怠慢:淡漠;不恭敬;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到。
不悦:形容不高兴。
议论: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攀谈:拉扯闲谈。
谈吐不凡:是指言谈很突出。
谈吐,日常生活中讲话的水平、特点、风格等。
是以一定语言为基础,对思想文化水平,教养和情趣的反映,言谈和举止,都是人们形成一个人评价的重要根据。
《灵隐题联》教案
《灵隐题联》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隐、访、禅”等 14个生字,学会“苏、访、曾”等 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丈对待苏轼前后态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苏轼题写的对联的巧妙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丈对待苏轼前后态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苏轼题写的对联的巧妙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丈对待苏轼前后态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苏轼题写的对联的巧妙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读过很多古诗,谁来给大家朗诵你最喜欢的一首诗?2.老师这里也有两首诗,同学们读一读,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古诗《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3.这两首诗歌都是大诗人苏轼的诗。
同学们对苏轼都有哪些了解?生谈了解。
出示苏轼资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诗。
板书:《灵隐题联》5.对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适时指导“灵隐”和“联”的含义。
灵隐:灵隐寺,位于杭州。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一般挂或贴在墙壁、柱子上。
含上下两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是汉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作春联。
6.关于灵隐寺的对联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二课时)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有关苏轼与一位方丈的故事。
苏轼便衣打扮去灵隐寺游玩,拜见方丈的时候,方丈刚开始以貌取人,怠慢苏轼。
在交谈过程中逐渐发现苏轼言谈不俗,非等闲之辈,方丈改变了态度,最后请苏轼留下墨宝。
苏轼便留下了“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对联,让方丈羞愧不已。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论对待谁,都要以礼相待,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这篇课文。
教学时可以通过默读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方丈对苏轼态度的转变过程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方丈对苏轼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3.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4.了解交谈时的谦辞敬语,懂得以礼相待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方丈对苏轼前后态度的变化。
难点:了解交谈时的谦辞敬语,懂得以礼相待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有一次,他去灵隐寺拜见方丈的时候,却受到了怠慢。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快点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2.同桌互相学习生字3.教师点拨:禅、尚、茶是翘舌音;曾、寺、词、苏是平舌音访、曾、尚、哼、量、竟是后鼻音隐、禅、繁、凡、闲、判、扮是前鼻音。
4.出示生字卡等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5.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会写字:苏访曾寺量扮尚茶悦凡讨竟词(2)认读生字。
(3)小组合作交流写好每个生字的方法。
(4)教师重点点拨笔顺;“曾”:上下结构,上面与“普”的上面部分区别开,还要注意笔顺,下面的“日”略扁。
“量”:上下结构,“日”略扁;第五笔横最长,托住上面笔画的同时盖住下面笔画;“里”的横画不要长过中间的横画,竖画写在竖中线上。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教师点拨。
灵隐题联
灵隐题联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苏轼和方丈的对话。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故事有了一个初步了解,那么苏轼为什么要题联呢?他与方丈交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引导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
思考:方丈在与苏轼交谈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两次)分别是怎样的?(1)指名读课文第3~4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2)指名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认为他谈吐不凡、知识渊博)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讨好)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还是不坐)(3)指名读课文第7~9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必非等闲之辈)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恭敬)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2.引导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方丈请苏轼留下墨宝,苏轼有什么反应?(2)“方丈见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不已”,方丈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3)苏轼“大笑而去”,方丈“羞愧不已”,苏轼离开以后,方丈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说一说。
3.文中出现了许多人们正在交谈时常用到的一些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在文中找一找并画出来,并试着用这些词语说话。
三朗读全文,进行总结1.朗读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四、完成课后练习1.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平时,他喜欢访僧问禅,与人议论佛理。
(议论: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
《灵隐题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灵隐题联》是一篇民间故事,文章描写了苏轼在灵隐寺游玩的经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刻画了寺院方丈虚伪、粗俗、肤浅以及苏轼知识渊博、谦卑有礼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与人交往时要礼让他人、尊重对方。
(了解对联特点)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体会方丈对来访客人的态度变化。
3.初步掌握并尝试在对话中运用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体会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所独有的美。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点拨、总结、升华学法:自主学习(圈画批注)、合作探究(探究交流、合作完成表格)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知识锦囊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温故知新你知道苏轼写的诗有哪些?能试着给大家背一背吗?3. 预习检测访僧问禅灵隐寺打量打扮和尚心生不悦谈吐不凡讨好诗词怠慢攀谈渊博躬身眼拙花木繁盛冠绝天下身着便装模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本文主要讲了_____去_____游玩,寺内的方丈对他的态度_____,他因此留下了_____,让方丈感到_____。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灵隐?题?联?三、再读课文,探究交流1.请你在文中找出苏轼写的对联,并大声读一读。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2.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含上下两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
3.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苏轼留下了这幅对联呢?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想想方丈对苏轼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苏轼又有什么反应呢?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
然后,在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方丈对苏轼的态度(语言、动作、神态)初次见面:打量皱了皱眉抬手哼坐茶不一会儿:堆出笑脸客气地说吩咐又交谈了一阵:请坐敬茶双手合十躬身行礼命小和尚请上座敬香茶苏轼的反应初次见面:心生不悦站着攀谈,不一会儿:依然未就坐又交谈了一阵:觉得话不投机,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方丈的表现:怠慢→讨好→恭敬对比4.苏轼觉得和方丈话不投机,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走之前他写下了一副对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灵隐题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能规范书写。
2.理解词语的意思,扩展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
谁来给大家朗诵一首苏轼的诗?(学生自由举手朗诵)
2.多媒体投影展示:
(1)题西林壁 [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
(3)惠崇春江晓景 [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4)赠刘景文 [ 宋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谈话:同学们,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故事就与苏轼有关。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理解词语意思。
打量: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不疏忽地看;
观察(人的衣着外貌),并对其做出评价。
寻常:普通,一般。
怠慢:淡漠;不恭敬;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到。
不:形容不高兴。
议论: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攀谈:拉扯闲谈。
谈吐不凡:是指言谈很突出。
谈吐,日常生活中讲话的水平、特点、风格等。
是以一定语言为基础,对思想文化水平,教养和情趣的反映,言谈和举止,都是人们形成一个人评价的重要根据。
不凡,不平常;杰出。
渊博:精深而广博。
等闲之辈:等闲,寻常,一般。
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自谦:自抱谦逊态度。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文豪:杰出的大作家。
话不投机:投机,意见相合。
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冠绝天下: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称得上是天下第一。
面红耳赤:脸笔耳朵都红了。
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羞愧不已:很是惭愧不好意思,做了什么比较尴尬的事情。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寺”,上下结构,书写时横画延长,竖画缩短,注意横画的长短不齐。
“量”,上下结构,中间的横画较长。
“茶”,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撇捺舒展。
5.认读多音字。
着[zhe] 看着[zhuó]着装[zháo]着火[zhāo]招数模[mó] 模型[mú] 模样
四、朗读全文,巩固生字、新词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师生评议,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3.学生自由组合,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互相评议。
1.教学本课生字时,可利用字形结构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左右结构的字:隐访禅扮哼悦判词。
上下结构的字:曾寺繁尚。
半包围结构的字:闲。
独体字:凡。
还可以通过旧字加偏旁记忆。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以便于学生记忆。
2.本课出现的新词较多,也较难理解,师生交流集中解决词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苏轼和方丈的对话。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投影,课文插图。
一板书课文题目,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朗读课文题目。
2.投影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
3.指名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坐茶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方丈为什么怠慢苏轼?(学生默读,小组交流。
)
(2)课件出示:方丈上下打量苏轼一番,见他一副寻常书生打扮,不像富贵人家,皱了皱眉,抬手说:“坐。
”接着,又对小和尚哼了一句:“茶。
”(小视平常人)
(3)面对方丈的怠慢苏轼是怎么做的?(小组交流。
)
(4)课件出示:苏轼见他有些怠慢,心生不悦,就站着和他攀谈。
(指名朗读,齐读。
)
2.请坐敬茶。
(1)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方丈为什么对苏轼客气起来?(学生默读,小组交流。
)
(2)课件出示:不一会儿,方丈见眼前这人谈吐不凡,知识渊博,脸上就渐渐堆出一副笑脸,客气地说:“居士,请坐!”又吩咐小和尚说:“敬茶!”(以貌取人)
(3)面对方丈的变化苏轼是怎么做的?(小组交流。
)
(4)课件出示:苏轼见他有讨好之意,还是不做。
(指名朗读,齐读。
)
3.请上座敬香茶。
(1)默读课文7-9自然段,思考:方丈为什么对苏轼躬身施
礼?(学生默读,小组交流。
)
(2)课件出示:方丈大吃一惊,原来眼前这人竟然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
他连忙双手合十,躬身施礼,说:“请恕老僧眼拙,不识泰山,请上座!”一边命小和尚:“快,敬香茶!”(势利)
(3)面对方丈的势利苏轼是怎么做的?(小组交流。
)
(4)课件出示:苏轼见方丈这副模样,话不投机,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
(指名朗读, 齐读。
)
4.方丈请联。
(1)方丈素闻苏轼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请他留下墨宝,作为留念。
苏轼留下了什么样的对联?(指名朗读。
)
(2)课件出示: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3)苏轼的对联妙在哪里?(小组交流。
教师小结:用很少的字眼清楚的刻画、讽刺了方丈以貌取人,先敬衣后敬人的势利。
)
(4)写完,苏轼大笑而去。
方丈有什么表现?(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5)谁能说说这时方丈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指名发言,教师评议——只要能用通顺的语言表达方丈羞愧和后悔的心情即可。
)
三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朗读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四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平时,他喜欢访僧问禅,与人议论
..佛理。
(议论: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
(2)苏轼见他有些怠慢,心生不悦,就站着和他攀谈
..。
(攀谈:拉扯闲谈。
)
2.人们在交谈时常用到一些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请在文中画出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谦辞敬语?和同学交流交流。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
五课外延伸
搜集对联,同学间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