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40课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及讲义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及讲义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1.2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工程测量技能。
1.3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互换性概念、技术测量原理、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形状和位置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2.1 讲授: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掌握互换性及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2 实验: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3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3.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互换性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周:技术测量原理及测量工具第三周:长度测量和角度测量第四周:形状和位置误差测量第五周:表面粗糙度测量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
4.2 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环节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试,占总成绩的4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王永强著。
5.2 实验设备:卡尺、千分尺、角尺、量块、表面粗糙度仪等。
5.3 辅助资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六、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6.1 误差的概念:介绍误差的定义,误差与错误的区别,以及误差在测量过程中的普遍性。
6.2 误差的来源:分析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来源,如仪器误差、环境误差、操作误差等。
6.3 误差的大小表示:介绍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大误差等概念。
6.4 误差减小方法:探讨通过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采用适当的测量技术和误差补偿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7.1 不确定度的概念:解释不确定度的定义,阐述不确定度在测量结果评价中的重要性。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车辆工程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40学时,2.5学分,考查课。
它是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由公差与检测两部分内容组成,前者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来完成,后者主要通过实验课来完成。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必需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初步了解机器制造中互换性原理和标准化的意义;2.基本掌握各项公差标准中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应用原则;3.初步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各项公差,正确标注图样,能查用本课程介绍的公差表格;4.熟悉各项误差的检测方法和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量具量仪。
三、先修课程《工程图学》、《金工实习》等。
四、主要参考教材[1]《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7版),甘永立主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2]《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基础》,杨沿平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王伯平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陈于萍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5版),廖念钊主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五、课程内容绪论主要内容: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互换性的定义、种类和作用;公差与检测;标准化。
(一)测量技术基础主要内容:测量过程四要素;量值传递;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二) 尺寸公差与检测主要内容:基本术语及定义;公差配合的构成;公差配合的选用;未注公差简述;配制配合的方法、步骤;尺寸的检测。
(三)形位公差与检测主要内容:要素分类,形位公差项目与符号;形位公差标注方法及形位公差带;公差原则(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形位公差的选择;形位误差的检测。
互换性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210009 课程性质:必修学时: 48 学分:2.5开课单位:光电与机电工程系适用专业:机械自动化、材料成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二、课程目的与任务本大纲依据光电与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编写而成。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在培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和几何量检测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验和实习实践,使学生初步具有机械设计的精度设计能力和质量检测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理解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及粗糙的选用、标准,掌握几何量测量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互换性概述2、标准化和优先系数3、加工误差和公差4、课程任务及教学目标重点:互换性的定义、分类难点:优先数系、优先数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内容:1、测量技术的概述2、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3、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重点:测量四要素、测量方法的分类和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难点:量块的选用原则、量块按等和按级使用的区别第三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教学内容: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2、标准公差系列3、基本偏差系列4、一般、常用和优先使用的公差带与配合的标准化5、极限与配合的选用6、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重点:各类尺寸、偏差、公差、配合的定义难点:公差带图的绘制、极限盈隙的计算第四章几何公差及其检测教学内容:1、几何公差的概述2、几何公差的标注3、形状误差及公差4、方向误差及公差5、位置误差及公差6、跳动误差及公差7、公差原则8、几何公差的选择9、几何误差的检测重点:各类要素、各类几何公差的定义难点:几何公差的标注、公差原则第五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教学内容:1、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4、表面粗糙度的符号、代号及其标注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重点:表面粗糙度概念、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难点:具体评定参数的含义和国标中规定的相应参数值的本质第六章普通计量器具的选择和光滑极限量规教学内容:1、普通计量器具的选择2、光滑极限量规的相关知识3、泰勒原则4、量规公差带5、工作量规的设计重点:量规公差带和工作量设计难点:工作量规设计第七章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教学内容:1、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2、滚动轴承的内径和外径的公差带及其特点3、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及其选择4、配合表面的相关技术要求5、应用示例重点:轴和外壳孔与滚动轴承配合难点:轴承套圈承受负荷类型分析第八章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与检测教学内容:1、键的概述2、平键连接的公差配合与检测3、花键连接的公差配合与检测重点: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难点:矩形花键公差与配合第九章螺纹公差及检测教学内容:1、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和主要几何参数2、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3、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4、普通螺纹的检测重点:普通螺纹的公差偏差及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和标准难点:中径的概念和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第十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及检测教学内容:1、齿轮传动的概述2、齿轮的精度评定指标及检测3、齿轮副和齿轮坯精度评定指标4、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重点:齿轮传动的四项使用要求难点:每项评定指标的代号、定义、作用及检测方法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考试用时:120分钟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构成比例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的构成及比例为:考勤占30%,课堂测验成绩占 10%,实验成绩占 50%,作业占 10 %。
工程认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本课程围绕机械产品机械精度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及测量技术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目标1:掌握互换性、几何量公差、标准化以及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并能准确查用有关技术标准。
掌握有关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术语、定义、内容和特点,初步具备零部件公差识别、分析机械结构及零件精度的能力。
目标2:研究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公差原则的定义、公差要求及其主要应用场合,掌握键、螺纹、滚动轴承、渐开线圆柱齿轮等常用结合件的精度设计及表达方法,并用互换性标准化语言正确呈现精度设计要求。
目标3:掌握测量基本概念,了解测量器具、测量方法及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能够拟定孔轴尺寸误差、几何误差及齿轮精度的测量方案。
目标4:具备孔轴尺寸误差、几何误差及精度测量并收集分析测量数据的能力,能够判断零件的合格性,理解技术精度和经济精度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备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程考核五、评分标准作业成绩评分标准实验成绩评分标准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推荐使用教材:于雪梅.《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主要参考书:[1]李倍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楼应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编码:ME05035Code: ME05035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Course Title: Fundamentals of Interchangeability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类核心Course category: Core Course in General Category学分:2Credit(s): 2开课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Offering College/School: College of Mechanical &Vehicle Engineering课程描述:本课程是机械工程大类中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核心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是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检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联系设计类与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也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
本课程之前应开设机械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专业课程。
本课程涵盖几何量公差、及其误差检测等两大方面的内容,将标准化和计量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是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更是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知识与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获得机械精度设计与几何误差计量检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和提升分析解决复杂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相关标准与技术资料进行产品或零部件设计、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re course and a technical bas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 in digit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it is not only a bond between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urses, but also a bridge linking the basic courses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Before taking this course, these basis courses such as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phics,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Mechanical design should be finished, and its follow-up courses includ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desig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course covers two parts of geometric variable tolerance and its error detecting, and i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related contents on standardization and metrology, relates to the theory or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desig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hecking.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course offer the basic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design engineer, process engineer and technicians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the course content is the core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quality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engineers required.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acquire the basic theories,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basic skills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foster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such as analyzing and solving complex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utilizing the relevant tools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utilizing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data to design the machining product ,or components and parts and its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hecking ,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内学时:40学时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互换性生产的原则与选用;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几何量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应用公差标准及掌握测试技术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基本掌握本大纲规定的几何量公差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应用原则;3、初步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公差与配合;4、能够查用本课程讲授的公差表格和正确标注图样;5、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测量原理与方法和初步学会使用常用计量器具,知道分析测量误差与处理测量结果,会设计检验圆柱形零件的量规。
(三)本课程的重点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形位公差及公差带;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指标;计量器具的选择;工作量规的设计;齿轮与齿轮副各项误差的基本概念;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因此必须安排在“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课程之后,同时又需要具有部分设计知识以便学生加深理解和把本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设计,丰富图样标注内容,达到正确设计的目的,因而最宜安排与“机械零件”课程并行,但应保证零件课程设计顺利进行。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特别是正确地选择公差,还必须在后继课程(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加深和进一步巩固。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32学时)第一章绪论(1学时)主要内容:互换性概述;实现互换性的条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603X10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Ex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 (其中实验学时:6学时)先修课程:应在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及金工实习等课程教学环节之后;在机制工艺学和机械设计之前或与之平行。
适应专业:机械类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第二版),李必文等,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8教学参考书: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孔庆华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9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
它具有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同时兼备基础课及其它技术基础课教学过渡到专业课教学的桥梁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一定的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公差配合标准及掌握测量技术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机械设计和制造中有关精度设计问题的处理原则与应用。
具体要求为建立互换性、标准化和几何量测量的基本概念;熟悉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内容及选用的原则和方法;能正确表达图样中与加工精度有关的技术要求,为合理制定工艺规程打下基础;初步掌握几何量测量概念和测量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数据处理原则;了解几何量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学会测量几何量参数的基本技能,具有初步正确使用通用测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验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完成测量技术教学方面具有独立作用。
基本要求是: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报告工整。
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三个实验(见下)1.尺寸测量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2.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3.齿轮的测量。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机械类专业课程提供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结构及其测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1)互换性和公差的基本知识,包括:孔轴极限与配合、尺寸公差与圆柱结合的互换性;形位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的相关概念、应用和检测方法。
(2)测量技术基础的基本概念、测量器具和检测方法等。
(3)学习典型零件的互换性:轴承、螺纹联接、齿轮等。
本课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测绘基本技能。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孔轴配合为研究对象,围绕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参数精度设计,讲授互换性与公差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典型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
实践环节以尺寸测量实验、形位误差测量和表面粗糙度实验为主。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机械专业大学生掌握互换性与公差的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定的机械零件检测技能,将精度设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后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并能够将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精度设计理论中。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开课依据:对毕业要求的能力支撑矩阵。
本课程是培养本科生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控制等领域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达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能力矩阵1.4、1.6、2.1、2.2、2.3、2.4项要求见下表。
- 1 -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模块:孔轴配合的互换性、几何量测量技术基础、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及选用。
(1)孔轴配合的互换性本模块内容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孔轴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孔轴配合的国家标准,重点讲授广义孔和轴的基本术语、尺寸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的概念;讲授形位公差和公差原则的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形位公差的评定和检测方法;讲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和评定方法及其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等。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doc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在后续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基础理论,掌握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技能。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使学生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和定义。
2、让学生熟悉有关公差配合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具有对机械零件设计有关公差配合选择应用的能力。
3、让学生熟悉技术测量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 具有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等;后续课程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教材选用:廖念钊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最新版2、教学参考书:重庆大学等校合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中国计量出版社,2012年6月;李柱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七、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方法是决定施教效果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能力的形成是通过本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来实现,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外练习和考核。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态度决定一切。
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勤字当头,善于思考,知难而上。
由于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性较强,故从学习一开始就要弄清每个知识点,不留学习死角。
就学习方法而言,及时的预习、复习、做题是至关重要的。
巧用教育资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010131016-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0131016课程英文名称: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0 实验:10 上机: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交通运输与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装备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机械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机械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电子等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许多方面。
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使学生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2.掌握各种结合件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础知识。
3.为后继课程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机械设计的原则等。
2.本课可与《机械设计》同时进行,相互配合、但最好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之前完成教学,以便于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有关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3.基本技能:学生应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基础,掌握一般的测量技法等。
(三)实施说明1.各部分内容在重点、深度和广度方面的要求(1)轴结合的极限与配合部分:理解并掌握尺寸、公差、偏差以及配合的术语和定义。
熟练掌握尺寸公差带的定义以及尺寸公差带图的画法,了解配合公差带的定义及配合公差带图的画法。
理解并掌握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
掌握基准制的概念及选用原则。
熟练掌握基本偏差代号、公差带代号、配合代号。
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_教学大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互换性、几何量公差、标准与标准化、优先数系等概念,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第二章尺寸极限与配合孔轴、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等基本术语及定义;孔轴极限尺寸与配合;一般公差的概念、一般公差的等级和极限偏差值的确定;一般公差的标注、公差等级、基准制和配合的选用。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及标注方法;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形位误差的评定与检测原则;处理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公差原则;形位公差的选择。
第四章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的概念及测量过程四要素,长度量值传递系统;计量仪器的分类及主要度量指标,测量器具的选择原则;测量方法的分类;光滑极限量规作用和分类,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则、公差带及其尺寸计算;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测量精度的概念;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表面粗糙度的参数特征及其应用;表面粗糙度的符号意义与代号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第六章几种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应用,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与滚动轴承向配合的孔和轴的其他公差要求;键联接的种类与特点,平键联接的互换性,花键联接的种类与特点,花键联接的互换性;螺纹结合的种类及使用要求,普通螺纹基本几何参数,普通螺纹主要几何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普通螺纹的公差标准及其应用,普通螺纹的图样标注,螺纹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圆锥配合的互换性圆锥配合的特点和种类;圆锥配合的基本参数、形成方法和基本要求,圆锥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圆锥配合公差及其选用;圆锥的检测方法。
第八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齿轮的使用要求及加工误差;圆柱齿轮的误差分析及评定参数;齿轮副的误差项目及其评定指标;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40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计量单位与量值的传递。 2、掌握计量器具的使用。 3、确立误差的概念。 4、初步应用数学原理进行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 长度与角度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 测量数据处理。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内容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计量仪器、工具和典型的机械零部件。 2、这部分课程将涉及概率论的有关知识,请提前做好准备。 3、上好习题课,为以后各章节数据处理奠定好基础。
第三章尺寸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尺寸(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孔和轴的概念。 2、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 3、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掌握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代号,会查阅有关表格。 4、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 5、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6、熟悉尺寸测量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 基本术语定义。 2、尺寸公差与配合。 3、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4、尺寸的检测。 教学建议:
5、形位公差的选择。 6、形位误差的检测。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时应以识读标注为主。为此应讲清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 2、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应利用挂图、教具或实物进行讲解。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 教学要求: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掌握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 教学内容: 1概述。 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4、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教学建议: 1、本章教学的重点是能看懂图样上的表面粗糙度标注及其含义。 2、阶段表面光洁度仍有所应用,对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原则,应使学生有所了解。 第六章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熟悉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熟悉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圆锥与圆锥的配合。 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机械通用工种具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包括:技术测量基础、公差配合与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与检测、尺寸链、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高级技师所需要的技术测量、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和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与配合的有关尺寸、孔和轴的概念;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及其代号,并会查阅有关表格;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基准制以及配合中的间隙和过盈的计算;掌握未注公差尺寸的判断原则;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使学生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代号)的含义;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含义;掌握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独立原则、相关原则)。
使学生了解形位公差的理想要素、实际要求、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单一要素;了解形位公差的公差带形状、公差带大小、公差带方向和公差带位置;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对最小条件在评定形位误差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表面粗糙的评定参数;了解取样长度及评定长度的数值;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了解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的转换原则。
使学生掌握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并会查阅相关的表格。
使学生掌握技术测量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互换性概念。
2、懂得标准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互换性
2、公差与检测
3、标准化
教学建议:
1、强调从事机械制造的高级技术工人必须懂得公差与配合。
2、如条件许可,可结合本校(厂)典型的产品,讲述互换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技术测量基础
教学要求:
1、理解计量单位与量值的传递。
2、掌握计量器具的使用。
3、确立误差的概念。
4、初步应用数学原理进行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
长度与角度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
测量数据处理。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内容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计量仪器、工具和典型的机械零部件。
2、这部分课程将涉及概率论的有关知识,请提前做好准备。
3、上好习题课,为以后各章节数据处理奠定好基础。
第三章尺寸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尺寸(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孔和轴的概念。
2、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
3、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掌握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代号,会查阅有关表格。
4、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
5、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6、熟悉尺寸测量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基本术语定义。
2、尺寸公差与配合。
3、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4、尺寸的检测。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时,要准备挂图,最好能有教具或本校(厂)的典型零部件来配合讲解有关内容。
2、重点是尺寸偏差、尺寸公差、配合的种类,基准制和查阅极限偏差表。
第四章形位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1、理解形位公差理想要素、实际要素、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单一要素和关联要素等基本概念。
2、掌握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代]号含义。
3、了解形位公差带的四个要素(公差的形状、公差带大小、公差带方向和公差带位置)。
4、掌握形位公差的标准含义。
5、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对最小条件在评定形位误差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形状公差与误差。
3、位置公差与误差零件的要素。
4、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5、形位公差的选择。
6、形位误差的检测。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时应以识读标注为主。
为此应讲清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
2、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应利用挂图、教具或实物进行讲解。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
教学要求:
1、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掌握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
教学内容:
1概述。
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4、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教学建议:
1、本章教学的重点是能看懂图样上的表面粗糙度标注及其含义。
2、阶段表面光洁度仍有所应用,对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原则,应使学生有所了解。
第六章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熟悉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熟悉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圆锥与圆锥的配合。
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建议:
学习判定与分析具有圆锥和角度特征的机械零件。
掌握圆锥及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了解圆锥及角度公差的基本检测方法。
第七章尺寸链基础
教学要求:
理解尺寸链的概念。
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尺寸链。
教学内容: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尺寸链的确立与分析。
应用完全互换法、大数互换法和其它方法解尺寸链。
教学建议:
掌握尺寸链的分析。
熟练尺寸链计算。
第八章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教学要求:
了解量规的设计原则。
了解工作量规的设计要求。
教学内容:
概述。
量规的设计原则。
工作量规的设计。
教学建议:
了解光滑极限量规的用途分类。
熟悉光滑极限量规的技术要求。
第九章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理解单键和花键的公差与检测。
掌握普通螺纹联结的公差与检测。
掌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教学内容:
单键的公差与检测。
花键的公差与检测。
普通螺纹联结的公差与检测。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检测。
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是普通螺纹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掌握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配合的标注与选用。
了解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配合的检测方法。
应了解机械制图中有常用结合件的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以便更好地进行常用结合件的参数
与标记的讲解。
第十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理解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熟悉齿轮的精度指标。
熟悉齿轮副的精度和侧隙指标。
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单个齿轮的精度指标。
齿轮副的精度和侧隙指标。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教学建议:
熟悉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选用。
掌握齿轮传动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
四、实践环节
用指定零件进行绘图、实物测绘。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课外习题:按附册习题进行安排。
课程计论:制图画法与标准。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手段:教具模型(活络组合式)。
八、考核方式
考查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韩进宏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无
十、说明
根据本大纲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基本知识的训练,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为加强直观性教学,要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和教具,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熟悉本校(厂)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学生实习情况,使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生产实践、以充实教学内容和丰富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