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下册说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
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
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
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五、教学过程1、激趣引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中物理的说课稿(最新5篇)
初中物理的说课稿(最新5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折射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题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对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将教学重点定为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由于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将教学难点定为: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三、说教法基于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采用以下的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四、说学法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选择,选用以下的学法:观察法。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7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7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
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这时候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设计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举生活实例的方法,是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离生活很近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将例子与本节课知识很好的结合,不显突兀。
初中物理说课稿(5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5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一(一)各位评委教师:你们好!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学问的根底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试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学问的根底,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把握__________学问,了解讨论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掌握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抱负试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学问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育学生的__________力量。
2.教学目标确实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问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这局部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学问点)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这局部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育学生哪些力量(动手力量、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力量,读图分析力量,收集处理信息力量,团结协作力量,语言表达力量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这局部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究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学问,培育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3.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问,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初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设计3篇(八年级物理说课标说教材稿子)
初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设计3篇(八年级物理说课标说教材稿子)各位专家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展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熟悉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学问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讨论“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根底。
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科学探究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进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学问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会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制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猎取学问、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虚像”比拟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阅历,思维力量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布满奇怪心,具有剧烈的操作兴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平面镜,简单使他们产生深厚的探究兴趣。
依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纳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觉,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肯定的感性熟悉,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说课稿内容(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说课稿〔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力的示意图描绘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搜集信息。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详细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别人合作,有克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消费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老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老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老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老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
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
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物理说课稿优秀7篇
物理说课稿优秀7篇物理说课稿篇一一、关于教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本节的重点是:(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本节的难点是:(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初二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初二物理说课稿(篇1)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物理说课稿模板5篇
物理说课稿模板5篇物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__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a、知道电流的热效应b、知道焦耳定律c、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d 、知道电热的利用和防止(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和危害,学会辨正地看待问题。
b、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地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
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
2023年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2023年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
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
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学校初二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有利于提高老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力量,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语言表达力量,因而受到广阔老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讨论的大雅之堂。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初二物理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学校初二物理说课稿(篇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学校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洁,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在多媒体演示试验和同学自主试验中,通过好玩的惯性现象,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求知欲;并培育同学有重点地观看试验现象,和精确根据试验要求进行操作的力量。
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缘由进行争论和解释时,订正同学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熟悉,加强同学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精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育同学的规律思维力量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同学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物理是一门培育人的思维,进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同学“知其然”而且要使同学“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呈现猎取学问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纳试验与争论的教学方法。
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看、分析和争论,加深同学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把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殊重视学法的指导。
初二物理说课稿9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9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准备了最新初二物理说课稿物体的质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教材的第六章第一节,着重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基本量之一,既十分抽象又十分重要,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重要铺垫。
2、教学目标理解质量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通过实验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和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②过程与方法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学会使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准备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课本入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读数的方法等进行演示。
通过测量身边的学习用品的质量,既学到天平的使用,又体验到物理的实用性。
结合神六、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冰与水的转化,橡皮泥的捏成小物品等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二、学生的学情分析现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不高。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质量是有一定了解的,只不过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具体,学生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某个物体有多重,只是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有多重”指的其实就是物体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