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装新酒: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却话新坛装老酒——关于新课程下教学改革的反思
张绪凤自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到今天的全面实施,走过了8年的实施历程。
期间,我们不仅收获了新理念下新教法所带来的全新教学气象,还收获着关于课程实施的一些冷静思考。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触动最大的当属语文课程。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改革,而且涉及到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也不难看到用“新坛”装“老酒”的假改革,这无疑是对新课程的一种亵渎。
笔者试图对这一现象做一点反思,以期自勉。
1.以满口新课程理念之“新坛”装应试教育陈规的“老酒”如今的听课评课,大家开口必定冠之以新课程如何如何,不管哪种评奖都是新课程理念之下某某某某,如此等等大有新课程泛滥之势。
从中发现不少人至今不明白:什么是新课程,为什么要实施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在哪里,新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什么区别。
连起码的新课程常识尚且不明白,在那里大谈新课程是很滑稽的。
2.以满堂问的“新坛”装满堂灌之“老酒”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少老师就改原来的满堂灌为现在的满堂问,“这个问题大家说对不对”“大家听懂没有”,这类毫无意义的提问成了冠冕堂皇的“新坛”。
这新坛之下依然装着满堂灌教法之“老酒”。
,看似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实质上还是教师在演主角,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学生得以发展。
3.以多媒体之“新坛”装课堂教学单调呆板之“老酒”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就是上课的时候用上多媒体,殊不知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是实施好新课程的一种方法补充。
新课程的实施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的全方位革新,单凭一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取代新课程的实施,实在是对新课程的管中窥豹。
而且把原本可以写在黑板上的搬到幻灯片上,原本可以学生朗读的改为朗读音频文件,原本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换成视频文件,这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反倒成了一种画蛇添足,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教师教学策略的单调呆板。
4.以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之“新坛”装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与方法之“老酒”新课程提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与原有的教学大纲提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有相通与不同之处。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然而,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高校应从明确课程定位、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提升师资水平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标签:改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对提高大学生驾驭母语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和课程教学自身的原因,大学语文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一)学科定位不清。
目前,对“大学语文”的定位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定位为工具学科,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内涵,这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结构性缺失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普遍降低。
二是定位为人文学科,认为人文就是审视人生,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关照,为学生确立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而笔者认为,过分追求人文性将会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本质的迷失,它应当建立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是定位为文学课程,按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将历代经典作品串联起来,这是早期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的模式。
但面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则太过专业化[1]。
(二)课程性质不明确。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地位问题未定,导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明确。
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
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大学语文”知识课。
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经过近些年的探索与研究,多数学者的观点已接近一致:那就是大学语文必须有别于中学语文,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摘要] 全球化与技术化大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通过对教学内容富有文化传统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安排,以及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同时加强课程的专业性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达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语文内容设置教学手段一、高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大学语文》是高校常设的人文素质选修课。
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必要途径,而在当今的泛传播时代,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归纳起来,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以美国精神娱乐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品(诸如影视、游戏、动漫、音像等)以及多元文化价值观念,正随全球化加速与科技发达而以强大的方式冲击着年轻一代的心灵;二是“消费转型时代”所带来的某些社会心态,诸如物欲、张扬、享受等正无形消解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它们和西方文化产品一起,对大学生的人格理念、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观念等发生着影响;三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不同程度的忽视,以及《大学语文》本身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足与缺陷。
其中,《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的原因。
笔者以在中南大学(曾以理工科为主)这所“985”重点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经验为基础,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
简言之,其教学改革思路可概括为一个“民族”立足点与两个“思变”维度:1、民族立足点——凸显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文学,着力强化学生的爱国心与民族自豪感,真正培养其对祖国语言文字及灿烂文化的由衷热爱与景仰。
全球化大背景中,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促使学生进行历史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自我比较、认知与调整,进而形成更为合理有益的人格体系;2、思变支撑点——一是教学内容比较单调,较长时期以来局限于古今经典篇章的选择与教学且仍偏重于字词句的讲解,不仅对于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缺乏与时俱进的体现与传达,也缺乏一种博大的文化视野与深邃的人文涵养,因此很大程度上沦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延伸与重复;二是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呆板,局限于WORD文档的讲解与POWERPOINT的机械播放,缺乏一种真正的感性呈现与立体的氛围渲染,既使教学内容显得沉闷或支离破碎,也使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刘新英. 2 关于大学语 文的几点思考 【] J .中国大学教学, 0 5 2 2 0年0
期.
要贯彻落实 “ 总结 、提高、创新”的六字方针。 所谓 “ 总结” 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形成 中国文学的完整的知识 体 系 , 而 了解 中 国文学 的发 展 规律 ; 谓 “ 高 ” 就是 要提 升 学 生全 面认 从 所 提 , 识问题的水平 , 深化学生认知事物本质的能力 ; “ 所谓 创新 ”就是要学生从 , 观念的创新 , 思维的创新, 方法的创新 , 认识的创新人手, 进而达到理论的 创新, 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型 向主动研究型发展 , 逐步成长为创新的一
发 展 的历 史 不 清楚 , 就会 直 接影 响 到对 文 学 的理 解 。因此 , “ 在 大学 语 文”
重新呼吁在高校中开设《 大学语 文 得到各高校的热烈响应和教育领导 课, 部门的批准, 在全国掀起 《 大学语文》课学习的第一次高潮。 但 时 隔不 久 , 大学 语 文 》 的学 习 便从 “ 潮 ” 入 “ 《 课 高 坠 低潮 ” 究 其 原 。
长期 以来 , 国家 培养 了大量 急 需 的应 用 型人 才 , 到 了社 会的 一致 为 得 好评 。 日前 , 部 要求 高 校面 向全 体大 学 生开 设 中 国语 文课 , 教育 并且 要 求列
代。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 的, 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 因此, 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 也是向前发展的, 对问题认识的结论 不是完全相同的 , 也会因观察角度 的不同而得出不 同的答案。 因此 ,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深入探讨 , 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认识 问题 , 勇于提 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这样 , 才能 自觉培养 自己的创新能力 。 总结, 在“ 提高,创新”这六字方针中,“ 总结” 提高 是基础,而 “ 、“ 创新 才是目 的, 这正是 《 大学语文》 课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根本所在, 也是《 大学语文》 课教 学 改 革 、 新 的新 路 所在 。 创 基于对 《 大学语文 课的课程定位和 目的任务的以上认识 , 在教学 内
语文课堂也要“旧瓶”装“新酒”
他们抢 、 、 、 , 烧 杀 掠 国家领土被 瓜分 , 国人民陷入半殖 民地半封 中
建 社会的水深火热之 中。中学语文教材选取 了反映这类历史 事
实的课 文, 邓稼先》 了一百多年来 中华民族 蒙受屈辱和任人 如《 写 宰割的历史 ;就英法联 军远征中 国给 巴勒上尉 的信》 《 一文 中, 雨
中华 民族具有反抗侵 略 , 反抗 压迫的优 良传统 , 由于晚清 但
政府的腐败无能 , 国主义列强 的铁蹄践 踏到 了中国的土地上 , 帝
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很 广 , 响很大 , 影 东亚 、 东南亚的一些 国家 的语
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 的影响 , 是联合国的五种语 言之一 。让学
生知道, 汉语 是 世 界上 最发 达 、 优美 的语 言 之 一 , 字 的音 、 、 最 汉 形
果以公 正的立场对八 国联军攻 占北京 , 火烧圆明园的罪行进行了
义的相结合的优越性 为世界公认。让学生产生 民族的 自豪感 , 激
发他们的爱 国主义情感 。
2 利 用 语 文教 材 中 描 写 的 祖 国 壮 丽 河 山 , 激 发 学 生 的 爱 国 主 来
指斥等。语文教师就要适时地应用课文 中的这些史实教育学生 ,
活 力 ? 笔 者 在教 学 实 践 中 , 以 下 五 个 方 面进 行 了尝 试 。 从 1 从 祖 国 的语 言 文 字 入 手 , 行 爱 国主 义教 育 进
一
4 通过学习民族英雄精神 , 来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 在 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中, 人民逐渐产生 了对 自己祖 国最深厚的感情 。正是这种对祖 国的忠诚和热爱 , 激励着一代又 代 的民族英雄 、 国志士 , 爱 为了祖 国的统一和兴旺 , 做 了杰 出 的贡献 。如 :人生 自占谁无死 , “ 留取丹心照 汗青 ” 的文天祥 , 面对 诱降, 视死如 归 , 国之心何 等壮烈 ; 爱 中华民族从 “ 任人 宰割” 到 “ 站起来 了” 的过 程中作 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 , 学业完成之后 , 毅 然回国 , 国之心何等忠贞 。还有屈 原 、 报 岳飞等具有 民族 气节 和 民族精神 的民族英雄 ,L 、 孑 子 司马迁等政治家 、 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们对祖 国的无 比热爱 和赤胆忠心的精神 , 深深打动学生 , 会 激 励 学生奋发 图强 , 力学 习, 努 随时准备报效祖 国。 5 通过讲授我国近代遭 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 欺侮 的屈辱历史 , 来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旧瓶装新酒
旧瓶装新酒作者:卞慧君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9期摘要: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篇经典的语文阅读课文该如何教?数千年前圣贤孔子就给了答案,要“因材施教”。
即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再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才,有所进步。
放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就是根据学情进行分层、分级教学。
浅要讨论面对基础、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如何以学来定教。
关键词:阅读课;一课多教;学情一、引言面对一篇课文,每一位语文教师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眼前的课文该怎么教?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初衷。
新课标明确地提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还是要上出“语文味”来。
何为“语文味”?简单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语文课不是走秀,更不是死板地模仿,而应该“旧瓶装新酒”,即便同一篇课文也应该上出新意来。
二、换汤不换药——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千篇一律的“程序化”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网络上或者公开出版的教案层出不穷,但是不外乎两种形式:公开课的教学“设计”翻出了花样,往往以一个词、一个关键句、一个问题、一个人物等为剖析文章的切入口,然后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配上音乐、动画,再加上教师的煽情,有时博得了听课者的眼球,可是这样的课堂有时不免有道德说教课的感觉;而非公开课往往就是老调重弹:导入、板书课题、解题、正字音、朗读、整体感知、文本细读、课文小结。
对于刚跨入教坛的年轻教师来说,在常态课堂上只要能有板有眼地实施这样的教学程序便可自诩已为人师了,而教龄甚久的老教师就更可以堂而皇之地抛弃教学参考用书(有的学校对老教师已经明确表态不需要写课前的教学设计)。
因为他们早已对这样的教学程序烂熟于心,只要课文不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便“经久耐用”。
可那一篇篇专家教授们精挑细选编进教材的课文,尤其对那些教材几经改版都未删除、抛弃的经典篇目真的就能这样随随便便地教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否则我们也真的愧对“经典”二字了。
听课反思 “新瓶装旧酒”——语文复习课越上越“香”
听课反思“新瓶装旧酒”——语文复习课越上越“香”“老师,好多作业呀!”、“老师,怎么又考试呀?”“老师,我这些都会背了呀!”·语文复习课,反反复复地练习,扎扎实实地把好基础关,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们提升做题能力。
这是最常见的语文复习课方式,可学生们每一学期末都面对如此的课堂,难免不会出现开头列出的类似心声,针对这些学生们的话,老师们,语文复习课,我们上好了吗?在复习过程中,分别听了我校一年级和五年级的两节语文语文复习课。
通过做游戏闯关的情境创设,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练习都做到了,知识性的练习和趣味性的讲解(谜语识字方法、动物王国识字大赛还有摘苹果等等)。
而如此一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对教师知识梳理、教学环节设置有较高的要求。
因为语文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低年级的语文复习课堂,看似容易,实则前期准备要充足,后期检查评价更是要一个不漏,丝毫无差。
五年级的语文复习课堂,采用单元知识梳理的方法:教师串讲,梳理单元结构;学生根据结构自学,补充完善;小组分享知识树,再次完善;展示汇报。
五年级的语文复习课堂对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一节课下来,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梳理的知识树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来指导提高,我认为是高年级的语文复习课的一个难点。
语文复习课,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再次梳理、识记、练习、巩固。
但有一个最重要的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们将复习中系统的知识消化于自身,并形成自我新的感知。
我认为这才是语文复习课的关键所在。
上好语文复习课,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是第一步。
复习课毕竟不是新授课,这就需要老师们来重新“包装”旧知识,也就是“新瓶装旧酒”。
首先复习要有仪式感,简单说来就是复习动员大会,在短暂的复习时间里调动学生们的热情,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其次,课堂形式一定要“新”,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低年级可以采用各种闯关情境创设。
中高年级复习阶段的小组竞赛制,个人积分制,师徒结对互帮互助。
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收稿日期]2011-12-23[作者简介]周巧香(1984.7-),女,河南省唐河县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创作理论与文化研究。
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周巧香(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广东·广州510830)【摘要】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从文化的角度实施趣味教学,不仅能够改善大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状况,而且能够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一群80末90初出生的特殊教学对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与时代气息紧密结合,做到旧瓶装新酒,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课具有吸引力和魅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趣味教学文化视野【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95-03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地位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大学语文课不被学生重视。
和专业课相比,在校大学生称其为“副科”或者是“高四语文”。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也没有将大学语文重视起来,不但认识不到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区别,仍用陈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授课,而且对大学语文被排挤、边缘化的状况持悲观的态度:学生不爱听,教师不想讲。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我为这种状况感到担忧。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使之成为一门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困扰许多大学语文老师的一大问题。
在此,我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构建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的课题,以期能够改善大学语文在高校的生存状况。
一、实施趣味教学的原因关于趣味教学的内涵,如今的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与趣味教学相似的阐述,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儒家的创立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
(《论语·壅也》)这是孔子为弟子设置的学习的最高境界。
浅谈“旧瓶装新酒”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斑纹》教学活动为例
为本 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 中获 得更丰富 的经
(三 )语 言 斑 斓 化
验 和方 法 ,习得更 多的“可迁移技 能”,不断提 高学生综合 运用知
《斑纹》的不可捉 摸很大程 度上 也与周晓枫本 人 的写 作风干}}
识技能解决 实际问题 的能力 ,实现语文能力 、综合 素养的提升 。本 有关 。她 曾说过 :“我始终 承认 自己是一 个无 可救药 的修 辞爱好
重建语文课程 的基本依据 。
落又围绕“斑纹无处不在 ”展开论述 。把《斑纹》的每一段每…部 分
“学会学 习”能力的获得 与养成 ,要求语 文课 堂 的重 心 由“教 单 独列 出来欣赏 ,都可 以独 自构成一 个精彩 的讨沦话题 ,整篇 文
的活 动”逐 渐转 向“对学 的引导 ”,这 也就要求教 师始终坚持 以人 章呈现m多元并存 、拼贴 杂糅 的艺 术特 征。
课 程 篇
-
浅谈“1日 瓶 装新酒 ”在语文 阅 读教 学 中的运 用
Hale Waihona Puke — — 以《斑纹》教学活 动为例
励 质 斌 (浙 江 省 慈 溪 市 龙 山 中学 ,浙 江 慈 溪 )
摘 要 :核心素养 已成为 2016年度教育 热词 ,而“学会 学习”是其 中的关键一环。所谓“授之 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学会学 习”是 一 切教 学活动的终极 目标 ,也是 21世纪人 类应对 信息化和 知识 经济时代 所必备的关键 能力。在《斑纹》的教 学活动 中,尝试借 鉴“旧瓶 装新酒 ”的思路 ,引导学生采用传统 的“加减法”来 自主学 习课 文,在这 一过 程 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 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的能力,在 “学 会 学 习”的 道 路 上 更 进 一 步 。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旧瓶与新酒”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旧瓶与新酒”作者:何思洋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5期[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体的各篇文章,概括总结出每篇文章的结构形式,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这些文体的多种形式的文章结构形式。
其次是学生按照掌握了的这些文体的各种文章的结构形式,写出自己在现实自然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气息、时代特征的新内容的新文章,来表达时代新的情感、意志、思想观点。
这种借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固定的文体文章的结构形式,来承载现实自然社会生活中新的人文内涵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用旧瓶装新酒”。
[关键词]作文教学;“旧瓶”;“新酒”;研究一、“旧瓶”的内涵旧瓶就是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固定的文体文章的结构形式。
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形式呢?文章的结构形式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形式。
常见文体有如下一些结构形式。
1.记叙文常见的文体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
写人必然要写他们所做的有价值的事,记事必然要写与事相关的典型的人,写人与记事密不可分,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属于记叙文。
前人总结出记叙文的最基本的文体结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地点转换顺序戓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安排文章材料的结构叫做时空变换式结构,又叫纵向式结构;按事情或事物不同方面来组织安排文章材料的结构叫橫式结构;戓纵向式结构与橫式结构交替安排材料的综合结构。
2.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多釆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物说明文的结构主要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3.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辩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对大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大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祝万高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12期语文越来越难教,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的切身感受。
虽然有很多专家为语文教学设计了这样或那样的路子,但做起来却总是事与愿违。
语文怎样教,事关语文教学的出路和命运。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师要有大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大语文观”的概念,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大语文观”至今无法成为现实。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观念问题。
语文究竟要交给或者教会学生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依然在疑惑。
“大语文观”特别强调学校语文和社会语文的联系,这是“大语文观”的核心,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缺的恰恰就是这点。
语文教学也有大小之分。
我个人认为,为考试而教的就是小语文教学,为学生未来生活而教的就是大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应该感谢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师,他们其实已经把语文学习最基础和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已经掌握了最起码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纯属小语文教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完全处于机械状态,学生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容器,他们学到的只是所谓的知识,而且大部分都是未来生活不太需要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其最致命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继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一谈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说得最多的就是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剧减,却忽略了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总是在责怪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却很少检讨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依然在延续义务教育阶段的小语文教学。
其实,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是在重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了。
因此,必须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要义无反顾地摒弃“为考试而教”的小语文观,树立“为学生未来生活而教”的大语文观念。
只有观念的转变,才有可能让我们摆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窘境。
二、语文教师要有大智慧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要求非常高。
旧瓶装新酒 活用源头水
旧瓶装新酒活用源头水标签:课本资源;随笔写作;基本观点;思考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整合课本教学资源。
”作文教学与课本资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实现课本资源和写作训练的有效整合。
首先,要品味思想,巧用观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与多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概括与思考,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多种写作的思路和观点。
概括运用课文观点。
在课文教学后,可提炼每一篇课文的观点,先有教师引导,再慢慢由学生自己归纳,一段时间后,大家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了。
这方面可举的例子很多:朱自清《荷塘月色》对生活中美的感悟,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作者的平民意识和忧国情怀;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的渴望;鲁迅《祝福》中民众的愚昧冷漠和麻木不仁;沈从文《边城》“另一个世界另一类人的纯真感情”,对人间真善美的歌颂;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也可映射到普通人的道德准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对应试教育的深刻反思。
每一篇课文都会有独到的见解,都会给我们许多启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其次,要挖掘内容,引用事例。
如写“理想志向”,可引用的事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
鲁迅《药》中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
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如写“逆境成才”,可引用的事例:《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一度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代名家。
《〈名人传〉序》中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世界名曲。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她具有众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化形式,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因此,语文作为一门传播古达优秀文化的学科,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大学作为一个人才集中的地方,语文的教学能够更好的进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语言文学和计算机学科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语言的主要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正处于一个低谷。
通过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检验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上的人,都应该好好的学习和运用她,特别是作为教育界的摇篮,大学的语文教学发挥这直观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相当的失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母语是用于思考和理解本国相关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在本国内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
国外很多学校都对本国语文进行明确的定位,例如,哈佛大学将其作为核心基础课,而麻省理工也将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核心,国外的众多学校都能正确的对本国语文进行定位,然而在我国,汉语言语文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定位。
根据最新调查显示,被访者中仅有百分之二十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
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对于语文的教学也缺乏正确的理念,很多大学学校,特别是理工类的大学已经取消了语文的教学,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让喜爱的同学们选择学习,他们大都将重点放在专业课、计算机和其他种类的外语教学;大学语文教师由于学生的不重视,他们也变得不再重视语文的教学,还有些是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进行语文教学。
(二)缺乏优秀的语文教学团队优秀的师资队伍决定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即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语文教师是有一些非专业的兼职性的教师充当,他们不仅自身素质不足,而且教学水平也还有待提升,在这样的师资团队下给语文课程的教学造成了一些障碍。
“新瓶装新酒”,指导学生独立写作
“新瓶装新酒”,指导学生独立写作作者:徐平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1年第02期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快速找到写作的窍门,不少教师都会抓住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阅读并模仿经典作品,的确能快速掌握写作要点,但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对模仿创作产生了依赖感,独立创作的能力还是无法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从模仿到自主创作的过渡阶段,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新瓶装新酒”的方法,学会独立写作。
一、从表象到特征,深入观察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写作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其学会观察。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之后则要引导学生深入进行观察,从表象入手,深入挖掘,掌握事物的本质特点。
这样在自主写作的时候,学生就能写新人新事,描述新物新景,达到“新瓶装新酒”的要求。
在围绕“动物”主题进行创作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貌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从表象的观察过渡到對本质的探究。
如有的学生选择的是蜜蜂、蚂蚁等群居动物,在观察的时候就要准确把握它们的群居特性,看看蜜蜂如何寻找蜂蜜、蚂蚁如何齐心协力搬动物体。
在这个基础上则要突破表象,深入内核,思考从蚂蚁和蜜蜂的这种习性中,能否看到它们的社会性。
并由物及人,思考人是否也有类似的特性,人如果离群索居,其状态和落单的蚂蚁或蜜蜂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写作,文章就不只是一篇观察笔记,而能展现出对社会和世界的思考,作品会更有深度。
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广度,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入手,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
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深度,思考如何通过观察丰富见闻,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的观察才能从表象走向本质。
二、从自己到他人,理性表达在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迈过“自己”,从写自己想说的话、进行自我表达,逐步认识到作文不仅仅只是自我表达的需要,而且还要给他人看,要起到和他人交流的作用。
学生上过的课文,也可“旧瓶装新酒”
学生上过的课文,也可“旧瓶装新酒”作者:刘文虎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年第03期近日,笔者参加了由成都大学教育学院陈大伟教授领衔的学习团队,并上了《花之咏》一课。
在议课评课的时候,陈教授认为,这篇由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写的散文诗意蕴深远,文质优美,值得再三咀嚼,适合作为课文二度处理的范本。
因此,隔了几天,陈教授再次演绎并示范上了这一课。
使我感触颇深的是,虽然学生已经上过了这一课,但是陈教授却“旧瓶装新酒”,照样上出了新意,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又有了新的提升。
一、启发与激励:“上过了,还学什么?”一上课,陈教授就抛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尤安·艾肯的《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话:“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在陈教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并迅速列出了自己还想学习的问题,经过交流,大家共同拟出了一份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单。
通过这种训练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提问的能力,使课堂学习有的放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虽是旧知,但在陈教授的启发与激励下,学生面临的却是思维的二度开发,当然愿意兴趣盎然地把这篇课文再“学”一遍。
二、反馈与反思:“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接着,陈教授请同学们“品味你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一上来就直抓问题的核心:再上学过的课文,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反馈学习中的问题;不是重现过程,而是反思方法;不是查缺补漏,而是启发探索新知……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兴致勃勃地去反思、去追问:为什么喜欢这篇课文?喜欢哪些地方?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有深度的思考,从而使他们在反馈与反思中找到学习的生长点,触及了学生灵魂深处的思考,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三、回顾与突破:“找到以前忽略的东西。
在“旧瓶”中灌入“新酒”—— 挖掘课程资源,上出新的理念
在“旧瓶”中灌入“新酒”——挖掘课程资源,上出新的理念郑国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是上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二期课改新教材的使用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通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也是一期课改的深化。
作为一期课改H 版教材的守望者,或者说“末代皇帝”的守护者,如何利用教改的新形势,在旧瓶中灌入新酒,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上出新理念,上出新思想,是本备课组孜孜以求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旧教材,努力探索新旧教材的衔接,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有所得!让老教材梅开二度,照样凸现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
一、根据已有教材,拓展重组,在多元解读中感悟生活【案例一】唱一首生命的赞歌初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还有演讲稿,但其主旨大致相同——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
不管是《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欧仁·鲍狄埃还是面对枪杀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不管是一代天骄周总理还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其生命的意义都在于为人类的解放而努力奋斗。
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极有帮助。
但是,由于教材所写内容、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很难做到无痕渗透,自然融合,倘若一味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拒之于千里之外。
为此,我们在学习并贯彻《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后,结合二期课改理念,决定以教材的基本篇目为基础,进行拓展,组成“唱一首生命的赞歌”专题,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当今社会生命的价值取向与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满足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高层次需要。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审视和思考-精选作文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审视和思考1 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1.1 大学语文的定位低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位为公共课,但由于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语文学习,到了大学,对语文早就没有什么好感了。
1.2 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差当前大学生(除中文系)普遍存在着语文素养缺乏的问题,一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非常欠缺,错别字、语病等问题很多。
学生平时也很少花时间在语文学习上。
1.3 陈旧的教学模式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很少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无法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能发挥语文课要多讲述道理的现实指导功能。
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大学语文课完全是敷衍了事,老师也是得过且过,使得这门课越发显得没有生机活力。
1.4 师资力量薄弱在大学语文的教师安排上,大多都是年轻的教师上课,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如教授、副教授的教师只教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长此以往,就易给人以错误的判断:大学语文根本不重要,根本不用下大功夫去学它。
但实际上,公共课也需要投入很好的师资队伍,大学语文并不只是一门简单的公共课,这门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1.5 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少都存在着缺陷,大多数教材都侧重于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选录,而且大多是选录纯文学,很少有综合性的文章,对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外国优秀的作品的选录比例太小。
语文课文内容也往往趋于单一、刻板。
一般都是在正文前介绍作家的生平及代表作,之后是正文,最后是问题。
这样的编排模式和初高中的语文教材没有多大区别。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
1.6 教学评价体系亟待改革学科评价体系是各个学科的必要环节。
大学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模式较为老化、单一,仍然是以前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考试题型单一,答案单一,没有注意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哪怕学习了大学语文,但是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并不很明显。
新课改受高考影响师生质疑“旧瓶装新酒”
重庆今年秋季在⾼中推⾏新课改。
新课改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难度,避免了⽬标和实际讲授“两张⽪”现象。
教师、学⽣们对新课改有着隐约的担忧:⾼考到底能在多⼤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推进?若现⾏的⾼考内容和形式不改,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的噱头,仅是昙花⼀现⽽已。
“课⽂学习”变为“⽣活化学习” 9⽉27⽇10点,重庆11中⾼⼀五班的教室。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
’”这也是语⽂课上的内容。
学⽣们对这些常见汉字的独特解读⽅式会⼼⼀笑。
陈军⽼师告诉⼤家,语⽂应该是⽣活中的语⽂。
“但是语⽂要运⽤就离不开积累,因此记忆是必须的。
” 课堂上⽼师还让同学们诵读《施⽒⾷狮史》这样的古⽂绕⼝令,好多⼈⾆头“打架”,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但通过诵读,同学们不仅熟悉了五声调知识,⽽且还感受了汉语的独特魅⼒。
班上的⼀个同学说:“现在⽼师在课堂上与我们互动,与⽣活相联系,与实际相结合,我们觉得语⽂其实离⾃⼰很近。
” 9⽉27⽇下午3点,重庆铁路中学⾼⼀⼆班的历史课以“历史是什么”拉开序幕,学⽣们的回答五花⼋门,⽽⽼师李洪兵的解释以⼀枚古币引申开来。
“⼀枚古币,记录了那个时代经济政治⽣活,收藏、旅游、鉴赏,都是与历史相关的内容。
”很快,李⽼师⼜回到了我们⽣活中的历史,“⼤家⼜是否了解,这段时间,为什么美国会频繁进⾏军演吗?这个与美国的历史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下让课堂沸腾起来,男⽣们争先恐后举⼿阐述⾃⼰的观念。
投影仪上打出前⼏年⼀份⾼考满分作⽂《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家知道这⼀段历史吗?这也是⼀个⾼中学⽣对于历史的理解。
”顺带着,李⽼师给历史课打了个⼴告:“历史与其他所有课程都有联系,学科之间能互相促进。
” 课后,同学们表⽰,以前从没觉得历史课这么好玩,“感觉啥都能学到。
” 李洪兵⽼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历史新课改之后,主要以专题形式进⾏,对于没有通史概念的学⽣来说增加了难度。
因此,他说:“我在讲课期间,会着重培养学⽣们的阅读能⼒和思维能⼒,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让学⽣们⾸先对历史产⽣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瓶装新酒: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思考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本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但当前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面却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文指出了大学语文迷失困境的原因所在,以及如何处理大学语文重工具性、重人文性,还是重素质性的问题,并通过案例探讨大学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签]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工具性人文性素质性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30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在各高校的探索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近年来,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受到了新形势、新变化的严峻挑战,遭遇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尴尬局面。
基于此,笔者做出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对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迷失的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演化而来,20世纪50年代曾短暂开设,20世纪8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少数理工类大学重新设置这门课程。
但其后的几年里,设置该课程的高校数量有减无增。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语文课程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大多数高校予以开设,有的还把它定为必修课。
回顾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历程,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重设时开始就伴随着不同意见,出现了种种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大学语文更成为文化素质教育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门课程。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法、教学效果及由此派生出的教材编法等方面,特别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知识、心理、情感状况的变迁等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大学语文虽然得以在大多数学校开设,还被有些高校定为必修课,但和其他课程相比,仍处于边缘位置,和专业课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据调查,当前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也有不少高校将其列为“公共任选课”。
许多高校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更为重要,把眼光盯在就业率上,什么专业就业率高就设立什么专业,什么课程实用就开设什么课程。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很多学生把它看作是“中四语文”,认为中学语文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已经足够,大学继续学习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学语文的曰益边缘化也造成大学语文教师群体的曰益边缘化,往往由那些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的教师来承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
所以在各类高校中,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甚至曾有人呼吁取消大学语文。
现在看来,这是旧体制下的无可奈何之叹,或是近乎短视的见解。
大学语文到了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基础性作用。
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大学生母语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或削弱。
大学语文理应成为各类全曰制高等院校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高校应该克服困难,合理调配专业计划和学时安排,改变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中比重曰益下降的境遇,而不是舍弃它。
二是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唯有如此,大学语文课程才能赢得社会尊重和师生重视。
要改变现状,就要集思广益,为大学语文寻求合适的定位,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完善语文教材的不足,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创新测评方法。
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围绕“语”和“大”做文章。
“语”指的是以“语文”为立足点,这是这门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基本点,不能改得“语文”尽失,丢掉了本体;“大”指的是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大学语文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二、工具性、人文性、素质性之争目前,在各类高校中,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
如果学校重视,教学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如果学校不重视,课时会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
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语文没有得到“法”的保障。
至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仍未列入“正册”。
所以,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当需要向大学生充实基础知识时,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提倡素质教育时,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知识课。
这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有关,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文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
大学语文应该重工具性,重人文性,还是重素质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把大学语文放到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确定其性质与功能——作为一门大学通识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教学目的的。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区别,在于摆脱应试的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
2008年11月,在湖北暨武汉市第六届大学语文学术研讨会上,湖北大学文学院的杨建波教授指出,专科的大学语文,既有功能意义,又有人文意义。
从教材结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落实功能意义和人文意义,就是专科大学语文的任务。
杨教授还指出,夯实大学语文“工具性语文”的一面(语言文字修养、听说读写能力),拓展大学语文“人文性语文”的另一面(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人格,使大学语文构成当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工程的一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教育,所以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是鱼水相依、密不可分的。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素质性的和谐统一,应当是大学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兼具三种功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接受、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审美能力。
同时,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一是文本本位,要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是概论式的;二是语文本位,要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
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分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
三、如何教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谓不用心,但有时备课很辛苦,却事倍功半;在讲课时,广征博引,知识点很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
那么,大学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举案例说明。
案例一: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目:“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感悟:面对学生“问孝”,孔子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总是依照问孝弟子性格的不同提出对“孝”的不同阐释,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孔子最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孝。
语文教师都应该向孔子学习。
孔子不认为自己讲的是绝对真理,只是把他关于“孝”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
孔子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是平等对话,所以学生喜欢孔子,喜欢和他争论,常常争得“不亦乐乎”。
孔子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但他发脾气不是因为学生答对或答错,而是因为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只对疏于思考的学生发脾气。
孔子的语文教育观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性,这样做不但解放了学生,教师自己也得到解放,做到了教学相长。
语文课的教学应该以导读为主。
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景点,教师就是导游员。
因为教师已经通过备课事先领略过了,对各“景点”已经了然于胸,然后领着学生去浏览,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引导学生发表自我见解。
鲁迅先生小说《故乡》的最后一句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深沉隽永,富有哲理美,给人无尽的遐想。
但上课时有一个学生认为,这段话是挺好,但作为一篇小说来说,它写到“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时,就可以结束了,后面是画蛇添足。
这个学生做得就非常好,他有了自己的感受,不是在胡说,他的思考是针对小说结构的。
案例二:教学札记之一:以某类专题,或文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大学语文教材章节的割裂和时间的限制,将该类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目标进行专题教学。
例如“田园诗”专题,先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从《诗经》中的《七月》开始,到东晋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再到宋代的范成大,以这些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为标志,将知识“聚零为整”,勾勒出“田园诗”发展的历史线索,分析它们的前后承继关系,并解读其各自的特点。
同样,战争诗、山水诗,文学写作传统如悲秋、暝色生愁、黍离之悲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独特意象如酒、菊、云、柳等,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的题材。
感悟:大学语文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既有分散的“点”(如不同的作家、作品),也有广阔纵深的“面”(如文学史系统、写作系统、鉴赏系统),在教学时有很大的弹性。
专题教学打破了教材对知识的“零割碎分”,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与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相比,大学语文教育应更加深化和完善,更为宏观和系统。
因此,将专题教学方式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三:一位旅美学者介绍美国“大学语文”的教学:批判性思维、表达技能训练都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强调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教法上看,几乎没有什么讲课方式,主要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
经过几番修改之后,一篇文章才合格。
教学札记之二:周杰伦演唱的歌曲《菊花台》的歌词,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意境很美,学生很喜欢,对这首歌旋律都很熟悉。
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唱这首歌,更要学会鉴赏歌词。
学生很有兴趣,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赏析文章。
这改变了他们对写作的态度,体会到了写作的实用性。
感悟: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错别字、病句、逻辑修辞错误等屡见不鲜,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大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模式,采取启发式教学,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表达自我的机会。
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采用话题讨论、演讲等形式,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能言善辩,但至少应能够清晰、完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