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汉语方言分区平议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的分类标准与“客家话”在汉语方言分类上的问题

汉语方言的分类标准与“客家话”在汉语方言分类上的问题

0 简介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汉语方言分类的标准和(2)客家话甚至是客粤赣等方言作为独立方言理据的问题。

1 汉语方言的分类问题相对於外国的方言学而言中国方言学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仍然未成熟不论在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目前的汉语方言分类主要是基於李方桂先生的报告(Li, 1937)。

可是前人对汉语方言的分类不同人有不同的准则而这些准则间有很大分歧没有像生物分类般有条理以致分类无法显示甚至捣乱了方言之间的关系。

多数的汉语方言学家的眼中汉语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都像一个个静止的水体每个方言都在现在的土地上摆放了一两千年。

方言的接触只在它们之间的边缘发生而每个方言也有他自己的中心点来代表这种方言。

这种方言模式也导致他们相信每个方言应该有它的归属。

因此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一些有关於方言归属的争论。

这种想法的後果是方言的归类一方面基於表面的特徵另一方面是利用人为的界限例如省界甚至说话者的感情来进行。

有时候为了分别两种方言例如是客、赣方言学者还要创造一些分类条件而不是去问究竟两个方言间的客观分别在哪里?在过去只有丁邦新(1982)提到方言分区的标准要以历史为根据强调同一个方言间各个方音的历史联系“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

早期、晚期是相对的名词。

不一定能确指其时间。

条件之轻重以相对之先後为序最早期的条件最重要最晚期的条件也就是平面性的语音差异了。

”(丁1982258)这段话很有指导性是汉语方言学迈向一门严谨科学的重要里程碑。

但是那一个条件属於早期那一个是晚期我们似??还是在摸索阶段而且很容易被误导。

丁邦新(1982)在比较过五个近代方言学家提出的方言分类条件时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甚大其中比较一致的(有三个学者以上采用的)包括(1) 古全浊塞音声母的演变(2) 古双唇塞音在三等合囗前的念法(3) 古知组字声母的读法(4) 古塞音韵尾的演变(5) 古鼻韵韵尾的演变(6) 调类的分合与多少(7) 古入声的演变但是以上七项条件是否符合丁氏“原则”那些是早期历史条件那些又是晚期的呢?我觉得有逐一讨论的必要。

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和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

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和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

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和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汉语方言的形成是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汉语化进程的结果。

这一汉语化进程表现为:1.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2.北方游牧民族进踞中原,一批批换用中原汉语而成为汉人;3.周边民族对汉语、汉字的借用。

由此形成了人口众多、遗传不同的汉民族以及幅员辽阔、方言歧异的汉语区。

与强调语言共时特征歧异而治丝愈棼的划分思路不同,汉语方言划分的基本原则有:1.方言区域分布和移民轨迹(包括州府建制、河流走向等因素;移民的数量反映为州府建制的变化,移民的路线与河流走向密切相关)、文化底层分区的一致性;2.汉语历史语音和现代方言、周边民语的互证性;3.音系特征和基本词汇、语法结构的综合性。

首先,务必消解以北京话为主要参照系统的定势性立场,定势性立场造成了方言历史演变阐述中的混淆先后;其次,应当彻底破除汉语方言的差别主要在于语音差别的“印欧语眼光”,冲破汉语方言“一元分化”论模式并树立“南耕北牧·冲突交融·混成发生·推移发展”的语言文化历史观;再次,务必突破静态系统的音位记录方法,接受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接触理论,树立“异化即同化”的观点,采取音素或音位变体的记录方式,否则南方汉语的百越底层会视而不见。

最后,务必制定综合南北方言的基本音素、基本词汇和基本结构的比较项。

除现代方言之间的对比,还要注重与文献语料的贯通和与毗邻民语的溯源。

由此可见:1. 北方民族的进入中原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语区才逐渐成为南方汉语方言区。

2. 吴语和闽语的底层来源语都是百越语言,不排除存在内部差异。

3.永嘉之乱后出现古赣语,唐代中原居民的再次南迁才分裂为北赣语、南赣语,宋明从南赣语中又分裂出客家话。

4. 徽语是魏晋后南迁汉语对山越同化不足的结果,徽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具异源性。

5. 宋以前桂北汉语称之为古桂话,宋以后形成平话和桂北土语群的分野。

6. 中古后在湖湘流域形成湘语,唐宋后分化出与西南话接近的新湘语,由此形成与老湘语的分野。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7个方言区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都是不一样的,自然各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地方语言我们称之为方言,语言学界将我国总共划分成了7个方言区域,分别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贛方言和粤方言。

如果按使用人口数量排序的话,第一名官话方言是毫无争议的。

(参考图1)(图1)一、官话方言 使用人数:100000万+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语言统称,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官话方言又被称之为是北方方言,不仅辐射范围最大,使用的人口也是最多的。

要知道,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从官话方言演变而来。

如果将官话方言细细划分的话,还可将它分为东北话、北京话、河南话和西南官话等。

(图2)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赣方言主要形成时间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发展到现在它的使用人数并不算很多,大概在5500万左右的样子。

二、湘方言:4500万+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湘乡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在4500万以上。

(参考图2) 三、赣方言:5500万+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以南昌话、抚州话为代表,江西省的方言片区十分复杂,不仅有客家话、闽南语也有自己的赣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内以及鄱阳湖周边、湘东、闽西北、鄂东南、四、吴方言:9000万+吴方言——又称江南话、吴越语,已有将近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吴方言被称为是我国最温柔的方言体系,“吴侬软语”一词很好的概括出了这种方言的特点。

吴方言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区。

3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日,使用人数已经超过了9000万。

(参考图3)(图3)五、闽方言:8000万+闽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及海南四省,使用人口约在8000万左右。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得分类中国方言得分类官话一共四大片。

吴粤湘赣紧相联。

客家还有平与晋,闽话要分北与南。

一,中国得第一大方言就是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得70%,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1,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

也有将东北话分立一个次方言区得。

北京地区自古就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人混居得地方,唐代胡将安禄山就就是据北京起兵得,五代后更就是让于契丹族。

北京一带得方言就是在辽、金、元时期,汉、满、蒙及其它游牧民族得语言混合而成得,这一时期变化较快。

明朝,其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

清军入关后,“疑ng、微v”声母消失,入声消失定型。

其就是与古汉语差异最大得方言。

清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广,称为官话。

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得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

但正如部分网友所说,再权威也就是方言,北方话不就是高于其她方言得语言,其她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得文化功能。

普通话不就是完美语言,所以才有赵元任殚精竭虑设计带入声国语得事情。

其语言特点就是,最大特点就是不保留入声;其她还有无全浊音,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但就是没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据古汉语得声韵书籍推导读音,与南方汉语声韵体系差异大。

2,西北官话: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官话:分布在西南地区。

其语言特点就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与“j,q,x”不分。

4,江淮官话: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一带。

扬州城历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与洗劫,近几次多就是满蒙军队所为,其它江淮方言区情况大致如此。

所以,这个地区历史上就是吴方言区,现在语言发生变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区。

江淮次方言历史上曾经就是明朝时期得官话。

其语言特点就是“n,l”不分,带有入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也未必分。

二,吴方言或称江南话,分布在苏南、浙江与上海,就是中国得第二大方言。

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

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

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任课教师张春泉完成时间2011年8月30日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年级2010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游子老来回到故里,唯有不变的就是那口乡音。

其实,这里的乡音也就是方言。

说到方言,必然涉入方言分区的问题。

汉语方言分区从章太炎开始,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了。

章氏在其书《訄书》中把汉语方言划分十种。

继章氏之后,黎锦熙把汉语方言划分为十二系: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

他的分区方法显然主要是依据山川河流的自然因素。

再往后,一些语言学家及方言学家,通过方言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

这一时期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是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

尔后有赵元任的七区划分,李方桂的八区划分。

王力先生提出了五大支系理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音系。

每个大系又分为若干小系。

丁声、李荣德在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所做的发言《汉语方言调查》对所分的八大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分别作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描述。

50年代中期以后,“八大方言”说占据主导地位。

后来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闽南、闽北宜合并为一区,于是袁家骅的“七大方言”说越来越被广泛采纳,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汉语方言概要》)。

随着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和《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等文章的发表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出版,汉语方言的分区有了新的飞跃,汉语方言分区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第一,提出了汉语方言分区层次的新框架,“大区---小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代替传统的“方言---次方言---土语”,体现了新的方言观,即汉语方言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无主次雅俗之分:明确提出划分汉语方言的分区的基本标准;第二,汉语方言分为了十个区:官话区,晋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和客家话区。

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标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标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标准研究综述作者:戴正来源:《商情》2010年第07期[摘要]关于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越来越得到方言界的重视。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看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标准语言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而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探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慢慢拿出来讨论。

1982年丁邦新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一文,首先将汉语方言的分区标准拿出来讨论,在文中丁先生指出:“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

”1984年詹伯慧先生在《略论划分汉语方言的条件》中也谈到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他认为划分汉语方言要坚持“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的原则,其中的语言材料“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显示出它的个性,对于其他方言具有排他性,二是充分显示出它的共性,对于本方言区各地方言一致性”,并精选出一些典型性的特征,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和鉴别方言的主要特征。

1985年,李荣先生在《方言》(第二期)上发表《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中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同年他又在第三期《方言》上发表《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再次谈到这个问题。

1988年罗杰瑞在《汉语概说》中用十条标准将汉语方言分为三大区,这十条条标准涉及语音、词汇两方面,其中语音标准有两个,八个属于词汇方面的标准。

八后年李如龙在《龙岩师专学报》上发表《语音的变化是区分汉语方言的重要标准》,在此文中,李如龙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系统性很强,语音标准当然是区分方言的重要标准。

但是,如果局限性于声韵调的一些特点,……,因此就难免有粗疏之感。

”最后他指出“在为汉语方言分区时,多考虑语音变化的标准,不但是符合实际的,而且有必要的理论根据。

”而王福堂在1998年《关于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问题》中在谈到客家话和赣方言分合问题时认为:“客家话和赣方言分合的问题,主要是两方言语音特点的异同问题。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指的是在语言的地域上分化出来的各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特点的总称,而在中国,方言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七大区域,它们分别是:
一、官话区
官话指的是北京话或者北方话。

它是中国官场里的官方语言,所以在官方场合使用非常频繁,被誉为中国国语。

二、南方片区
南方片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南方片区方言种类繁多,每个方言又包含了很多的地方方言,但是这些方言之间互相有很大差别。

三、闽南片区
闽南片区指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方言,属于南方片区方言的一种,但是闽南方言受到闽南地区海上贸易及移民的影响,吸收了不少外来的词汇和语言特点。

四、粤语片区
粤语片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粤语是中国方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言之一,而且有丰富的音乐和电影文化。

五、吴越片区
吴越片区位于本东南沿海地带,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这些地区的方言在南方方言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吴语和越语在此
地区非常普遍。

六、湘赣片区
湘赣片区多指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地区的方言,这些方言和南方片区
的方言不同,它们使用的词汇和语法都和北方语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七、川黔片区
川黔片区指的是四川省、贵州省的方言,这个地区的方言使用很广泛,特别是川菜中使用的川渝方言更是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总体来说,中国的方言种类繁多,七大分区只是其中的概括,每个方
言又有着很多的变化和特点,具体的区分还需在学习方言的过程中慢
慢了解。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的分类中国方言的分类官话一共四大片。

吴粤湘赣紧相联。

客家还有平和晋,闽话要分北和南。

一,中国的第一大方言是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1,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

也有将东北话分立一个次方言区的。

北京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人混居的地方,唐代胡将安禄山就是据北京起兵的,五代后更是让于契丹族。

北京一带的方言是在辽、金、元时期,汉、满、蒙及其它游牧民族的语言混合而成的,这一时期变化较快。

明朝,其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

清军入关后,“疑ng、微v”声母消失,入声消失定型。

其是和古汉语差异最大的方言。

清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广,称为官话。

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

但正如部分网友所说,再权威也是方言,北方话不是高于其他方言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

普通话不是完美语言,所以才有赵元任殚精竭虑设计带入声国语的事情。

其语言特点是,最大特点是不保留入声;其他还有无全浊音,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但是没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和南方汉语声韵体系差异大。

2,西北官话: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官话:分布在西南地区。

其语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4,江淮官话: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一带。

扬州城历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几次多是满蒙军队所为,其它江淮方言区情况大致如此。

所以,这个地区历史上是吴方言区,现在语言发生变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区。

江淮次方言历史上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

其语言特点是“n,l”不分,带有入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也未必分。

二,吴方言或称江南话,分布在苏南、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的第二大方言。

吴越地区一直是北方汉族贵族和全国各地文人的导入区,在东晋、南宋有两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浪潮,另外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苏东坡、白居易等历代文化人都长期生活在这里,或晚年定居于此。

现代汉语方言七大区

现代汉语方言七大区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七区说”,也就是把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个大区。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官话”名称的产生,也说明北方话体现了汉语发展的趋势,它作为基础方言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种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或上江官话;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

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共同特点包括:1.古全浊声母清化,例如“富”和“父”的读音都没有分别。

2.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

绝大部分地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分派情况相当一致。

3.辅音韵尾少,没有〔-p〕、〔-t〕、〔-k〕和〔-m〕。

吴语吴语历史十分久远,可溯源到三千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仲雍的南迁。

自东晋开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冲击,受中原汉语影响。

明清以来出现用吴语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

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

现代吴语,其“古老性”突出地表现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等。

吴方言有一批复合词,词素次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闹热”(热闹);有一些特有词已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煞有介事”等。

湘方言湘方言或称“湘语”、“湖南话”。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湘方言不断受邻近方言的影响,“纯粹”的典型湘语已难寻找。

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但湘吴自古有近亲关系。

这一辽阔地域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我们不妨把“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时代的一个方言群,它是“楚语”的嫡亲或支系,和吴方言也关系密切。

湘方言较为突出的语音特征是:1.古浊音系统在南片湘语中保留较完整。

简析汉语七大方言区及其代表话

简析汉语七大方言区及其代表话

简析汉语七大方言区及其代表话我国仅汉族就有七大方言区。

一为“北方方言”。

它是汉民族共同的基础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

“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等四个方言。

二为“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苏及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为代表。

三为“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四为“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五为“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六为“闽方言”。

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七为“粤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部,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东话为代表。

解放后,全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话为基本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族共同语。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各个地区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某个语言文字体系下,由于地域、群体、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各个地区特有的语言变体。

方言的分类和特点对于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地域特色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方言的分类和特点,以增进大家对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了解。

一、方言的分类中国方言的分类可以按照地域、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进行。

在地域分类上,中国方言主要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华北方言区、东北方言区、华东方言区、中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西北方言区、台港澳方言区。

每个方言区内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方言组。

比如华北方言区可以划分为京、津、冀、晋等多个方言组。

在语音分类上,中国方言可以分为激烈声母、轻声母、普通声母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方言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语法分类上,方言可以根据句式结构、词序等进行分类,比如宾主语序、主宾语序等。

在词汇分类上,不同方言区的俚语、习语、谚语等也有所不同。

二、方言的特点中国方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中国方言的数量非常庞大,涵盖了各个地区的语言表达特色。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方言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

2. 音调系统:中国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音调的存在。

方言区内的语言在音调的使用上有所差异,这也是中国方言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某些方言中,音调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义。

3. 声调刚度:与许多其他汉语方言相比,中国方言的声调刚度相对较大。

这意味着在方言中,不仅语音的音调变化多样,而且语气的调节幅度较大。

方言的声调系统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律特点。

4. 词汇差异:中国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些词汇差异体现了方言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跨方言交流的困难度。

5. 俚语与习语:中国方言区内的俚语和习语也有所不同。

这些方言俚语和习语是当地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方言区的习俗和社会风貌。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李如龙一、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课题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从中国现代语言学兴起时就受到关注了。

现在看到的最早为汉语方言区的是章太炎(1900:《訄书》),他是中国传统小学到现代语言学转折发展中的大家,他的《新方言》是继承扬雄《方言》传统的两千年后的力作。

稍后的黎锦熙、赵元任、李方桂等都为此做过努力。

为什么关于方言的分区会得到第一代语言家们的关注呢?从客观上说,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在悠久的历史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征战、分合、流徙、移垦,却又未曾分裂为不同的国家,反倒是诸多民族相互融合,民族间还形成了统一的书面共通语,然而在口语中则存在着品种繁多,差别巨大的方言。

十里异音,一地多语的现象,随处可见。

现代语言学从古代语文学的书斋里解放出来,致力于现实生活的语言研究,学者自然要关注方言的研究。

究竟汉语有多少种方言,这是人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便是“方言研究必从分区开始”的道理。

然而殊异的方言区古已有之,何以先前就不关注呢?这便是学者们的主观意识所使然。

汉代之后的语文学,以书面语为正,以古代语为雅,方言口语不过是粗鄙的俚俗,自不足论。

没有学术观念的变革,人们是不会关注方言的。

经过百年的实践,随着方言调查研究的不断广泛和深入的开展,学者们对汉语方言的分区也进行了反复的修订,每次修订都标志着研究水平的提高。

可见,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的思考和修正是方言调查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为汉语方言分区,自然不只是为了回答“汉语有多少种方言”的问题,换言之,并非为分区而分区。

方言之间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方言的分区是就方言差异进行比较和归类,这正是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本任务。

因此,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研究的总结和检验。

有时,基于同样的方言事实,可以得出关于方言分区的不同结论,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方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也由于不同的语言的方言及其与通语的关系有不同的状况。

例如差异多少才算是不同的方言,乃至算是不同的语言,这就必须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点来考虑。

汉语七大方言区名词解释

汉语七大方言区名词解释

汉语七大方言区名词解释一、官话方言区:官话是中国国内通用的语言,也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

官话方言区即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官话方言区以普通话为主,以清晰、标准的发音为特点。

二、粤语方言区:粤语是广东、香港、澳门以及广西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

粤语方言区的特点是语音、声调变化多样,发音独特,词汇丰富。

粤语方言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广大粤语使用者广泛使用。

三、闽语方言区: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台湾地区。

闽语方言区的特点是音节比较短,语音变化较大,使用者较多。

闽语与官话相比,在音节发音上有一些差异,但整体仍属于汉语语言系统。

四、粤语方言区:粤语是广东、香港、澳门以及广西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

粤语方言区的特点是语音、声调变化多样,发音独特,词汇丰富。

粤语方言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广大粤语使用者广泛使用。

五、湘语方言区:湘语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湖南方言属于湘语的一种。

湘语方言区的特点是语音、音节简短,声调变化丰富,音韵调节灵活多样。

湘语是湖南地区最主要的方言语言,被大部分湘语使用者广泛应用。

六、川话方言区:川话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也是现代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

川话方言区的特点是语音比较独特,语调多变,发音特色明显。

川话方言区的词汇、语法等方面与其他方言区有一定的差异。

七、吴语方言区:吴语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

吴语方言区的特点是声调比较平缓,音节丰富,发音规则比较复杂。

吴语方言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江苏、上海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

以上是汉语七大方言区的简要解释,每个方言区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特点。

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研究不同方言区的差异和特点对于促进地域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

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

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我国也有七大方言区1.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2.吴语,或称吴方言: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

3..客家话,或称客家方言、客语: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

4.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菲律宾、台湾地区、新马等东南亚国家与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

狭义的闽南语,即闽台片闽南话,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

5.粤语,或称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

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6.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

7.赣语,或称赣方言: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

还有一些主要的方言区域,比如:1.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2.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

3.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

摘自裴钰的人文悦读《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分析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使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源头汉语的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所用语言经过长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

汉语方言的七分法八分法

汉语方言的七分法八分法

汉语方言的七分法八分法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近50年来,语言学家们陆续运用语言材料对现代汉语方言进行分区,有的分为九区,有的分为八区,有的分为五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最流行的是汉语八大方言的分区,即把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闽南方言区和闽北方言区。

70年代以前出版的汉语教材及有关论著,大都采用上述“八大方言”说。

后来方言工作者根据日益增多的汉语方言调查成果,感到七大方言中的闽南、闽北两区宜于合并为一个方言区,再在第2层次中区分若干不同的闽方言片,其余六区仍然照旧,于是就形成了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分区法。

这七大方言区是: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

汉语方言分区的原则方言分区是不同语言的划分,有别于地理上、行政上的分区。

不同方言可以同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一方言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

例如南方的闽方言通行于闽、粤、台、浙四省的部分地域,而在闽、粤两省之中,又分别有闽、客方言并存和粤、客、闽方言并存。

行政管辖范围可以变更,方言区属却不可能在短期内随之更改。

广东省的海丰、陆丰两县,大部分说闽方言,原隶属于说闽方言的汕头专区。

近年来这两个县改属大都不说闽方言的惠阳专区管辖,可是海丰话和陆丰话仍属闽方言。

不同方言之间的关系有亲有疏,必须对近亲和远邻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把不同的方言恰切地归到适当的区属中。

方言的分区要有不同的层次,根据亲、疏的程度把不同的方言划归不同的层次。

最高的一个层次通常称做方言区,例如官话方言区、吴方言区、粤方言区等。

同一个方言区中的方言又可以作第2层的区分,通常称做方言片或次方言,例如闽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闽南方言片、闽东方言片、闽北方言片,莆仙方言片、闽中方言片等;吴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为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婺州片、龙衢片等。

必要时,方言的划分还可以有第3层次乃至第4层次。

汉语方言的分区(最终定稿)

汉语方言的分区(最终定稿)

汉语方言的分区(最终定稿)第一篇:汉语方言的分区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通行于某一地域的语言(或称地理方言)。

方言又是与民族共同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不同分支。

普通话的发展比方言要快,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

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也有一定差异。

汉语方言分歧严重。

造成各地方言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山川地理阻隔,交通不便、政治区划造成的向心力和封闭性;人口流动、迁徙等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我国汉语方言复杂、分歧严重的现实。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我国汉语方言作了比校细致的划分,这里作扼要介绍。

.汉语方言的十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区也称官话区。

北方方言是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包括云南、贵、四川三省及重庆市的广大地域。

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强,各地方言可以通行。

(2)晋语区晋语分布在我国山西省境内及相邻的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域。

晋语区虽然地处我国北方,但还保留着带喉塞音尾的入声,因而与周边的北方方言(官话)有明显区别。

(3)吴语区吴语分布在江苏省东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及相邻的赣东北、闽北地域。

(4)徽语区徽语分布在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东北等地域。

(5)赣语区赣语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南省东部和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以及安徽省南部、福建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6)湘语区湘语分布在湖南省中部湘江、资水、沅江流域,以及湘江上游广西的东北角等地狱。

(7)闽语区闽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三省的大部分地域,以及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一带地域。

(8)粤语区粤语分布在广东、广西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域。

(9)平话区广西中部一带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之间的交通要道一带地域。

(10)客家话区客家话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等地域,比较集中的是广东省东部、中部,福建省西部和江西省南部。

中国十大汉语方言区,看看你属于哪个区

中国十大汉语方言区,看看你属于哪个区

中国十大汉语方言区,看看你属于哪个区
多元并存的“中国好声音”
据统计,我国有130余种语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语言国家,汉语作为使用最多的语言,又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

社科院编纂的《中国语言地图》把汉语方言分为10区,即官话区、粤语区、吴语区、客语区、闽语区、湘语区、赣语区、晋语区、徽语区、平话区。

各方言区内部也可进一步细分。

同一文字,不同声音
受地理阻隔、人口迁徙等因素影响,各方言间差异众多。

即便是同一方言,其内部差异也大于一些欧洲的不同语言。

以“我爱你”为例,同一意义在不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

方言与普通话穿越千年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方言之间的分歧就已经相当明显。

《礼记》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试想,如果儒家一口吴语、法家一口湘语,如何唇枪舌战?为促进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曾以“雅言”为通用语言。

从先秦的雅言、两汉的通语、宋明的官话、清末的国语再到如今的普通话,方言不断发展的同时,通用语言的规范也持续进行。

方言特有的“味道”会消失么
数据统计,全球每14天,就有一种语言消亡。

至于我国众多的方言,也有小部分因无人使用,而处于遗忘与消失的边缘。

我国推广普通话已有60年,在此进程中,方言的使用状况如何?
根据对上海本地学生的调查,学生基本掌握了普通话和上海话的双言能力,但随着年龄减小,上海话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

第五章 汉语方言的分区

第五章  汉语方言的分区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第一节汉语方言分区概说一、分区的目的为方言分区是为了如实地反映方言差异的状况。

二、分区的标准(一)语音是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划分方言,是根据语言特点给方言分类,因此,要划分方言,需要根据语言特点制定分类的标准。

汉语方言情况复杂,划分方言时要使用种种标准。

在众多的标准中,首先要分别主次,即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指方言口语中出现频率高、覆盖面大的语言特点,次要标准则出现频率相对要低一些,覆盖面也小一些。

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语音特点往往明显,容易被感觉到。

人们对汉语方言特点的感受主要就来自语音。

而且语音特点具有对应性、系统性,容易掌握,用来区分方言的功效比较高。

相比之下,词汇、语法特点的功效就比较地不明显,不够系统,掌握起来也不如语音容易。

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说来,语音应该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

以语音作为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有一种不同的看法认为:目前人们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比较多,了解自然比较多,自然倾向于把语音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标准;如果今后词汇、语法的研究取得进展,选择语音作为主要标准的情况就有可能改变。

这一看法如果是指今后方言分区中词汇、语法的比重会有所增加,大概是合理的。

但如果是认为以语音为主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则可能性不大。

因为汉语方言的差异以语音为最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人们历来也是这样看的。

这一事实相信将来也不会改变。

(二)语音标准中的历史标准和非历史标准汉语经历长期演化,分化成了不同的方言。

从语音方面为汉语方言分区,就要观察汉语从古至今分化过程中的语音变化。

上古时期汉语方言的情况难以确知。

但隋唐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东晋以后的社会变迁使目前汉语方言分布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

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一观察以中古时期作为起点是适宜的。

通常可以就现代方言和中古语音特点以及地区分布、居民来源等进行比较研究。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的分类中国方言的分类官话一共四大片。

吴粤湘赣紧相联。

客家还有平和晋,闽话要分北和南。

一,中国的第一大方言是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1,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

也有将东北话分立一个次方言区的。

北京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人混居的地方,唐代胡将安禄山就是据北京起兵的,五代后更是让于契丹族。

北京一带的方言是在辽、金、元时期,汉、满、蒙及其它游牧民族的语言混合而成的,这一时期变化较快。

明朝,其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

清军入关后,“疑ng、微v”声母消失,入声消失定型。

其是和古汉语差异最大的方言。

清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广,称为官话。

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

但正如部分网友所说,再权威也是方言,北方话不是高于其他方言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

普通话不是完美语言,所以才有赵元任殚精竭虑设计带入声国语的事情。

其语言特点是,最大特点是不保留入声;其他还有无全浊音,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但是没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和南方汉语声韵体系差异大。

2,西北官话: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官话:分布在西南地区。

其语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4,江淮官话: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一带。

扬州城历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几次多是满蒙军队所为,其它江淮方言区情况大致如此。

所以,这个地区历史上是吴方言区,现在语言发生变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区。

江淮次方言历史上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

其语言特点是“n,l”不分,带有入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也未必分。

二,吴方言或称江南话,分布在苏南、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的第二大方言。

吴越地区一直是北方汉族贵族和全国各地文人的导入区,在东晋、南宋有两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浪潮,另外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苏东坡、白居易等历代文化人都长期生活在这里,或晚年定居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 2004年第4期・文 学 语言学・百年来汉语方言分区平议◎刘镇发 [摘 要]过去学者对于汉语方言分区曾做出不少的努力,但成效还是不够理想。

主要的原因有三:(1)搞不清汉语方言分区的目的;(2)摸不清汉语分区跟方言形成的关系;(3)受到五口通商格局的干扰。

因此,汉语方言不能象外国语那样,根据语音词汇等语言学因素的变化而划定界限。

汉语方言目前的分区方式并不合理,没有弄清亲缘优先还是地缘优先,甚至将一些说话者的感情作为分区参考。

有些学者虽然强调历史音变,但没有先搞清楚历史音变的次序,而且先入为主接受了前人的分区概念,结果还是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笔者认为方言分区应该从语言的实际出发,结合移民史的研究,排除因为“五口通商”形成的方言分区的影响,从历史音变形成的用同言线和移民因素来将汉语方言重新划分。

[关键词]汉语方言 方言分区 历史音变[作者简介]刘镇发,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福建 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4)04-0125-061方言分区的历史1.1方言分区的历史综述从20世纪起,中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汉语方言,并且作出方言的分区,但缺乏科学系统性。

章太炎、黎锦熙分别在1915年和1934年将中国的方言分类,尽管跟后来的方言分区有不少地方吻合,但他们似乎是出于个人印象而不是根据语音数据。

后来,中央研究院在1926-46年间大量调查方言后,对中国方言有较科学的认识,1934年将汉语方言划分为7种。

此后,李方桂、赵元任、史语所的分类基本相同:北方官话分成北方、下江、西南三区,然后从官话的一部分析出湘语和赣语。

他们主要的差别是客、赣和闽南、闽北的分合。

可以说,从1900到1949年间,中国方言的归类以地理为基础,界限经过几次改动后,已经有了一些今天的轮廓。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学者们最先将北方话合并成为一个方言区。

到了80年代,闽南闽北合并,但在北方话区分出一个晋语,又在广西分出一个平话,形成今天的十大方言区。

但是到了今天,还是有不少的争议,例如客赣的分合(王福堂,1999),晋语(温端政,2000)、平话(詹伯慧,2001)的独立条件等。

这是因为我们在汉语方言分区时常常受到别的因素影响,尤其是跟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有关,所以不能算得上客观科学。

各个方言分区在过去一世纪的变动图解如表1。

1.2五口通商与汉语方言清代中国积弱,列强企图将中国瓜分为殖民地,凭武力要挟清政府开放港口,抢夺资源。

传教士也东来传教,希望中国人在精神上也跟他们认同。

传教士来华,首要任务是学会当地的方言,进行当地的方言调查,摸通音系、发音特点,编写词典,以便后来者能更有效地学习来传教。

这样,自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后,外国传教士在广州、香港先后学习广州话、客家话,在潮州学潮州话,在厦门学闽南话,在福州学福州话,在宁波学宁波话,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出版了一些字典、词典、方言语法的书籍,以及方言的《圣经》译本。

这对于汉语方言研究来说是相当有贡献的(游汝杰, 2000)。

而有趣的是,这些传教士的成就,后来也影响了学者对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521表1 汉语方言在20世纪的分区变化 五口通商对汉语方言分区的影响有两方面:第一,传教士在19世纪末掌握的上海、福州、厦门、广州、客家、潮州等方言,成为20世纪的“中心方言”。

第二,这些通商港口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邻近地区的居民为了做生意或打工,争相学习这些城市的方言,这些方言开始发挥方言“震央”的影响力,蚕食附近方言的特色,这又以广州话和上海话为甚。

另外加上广东的土客冲突,“客家话”的说法由于一系列的误会而形成(刘镇发,2001b )。

虽然学者后来发现潮州话和厦门话差别不大而应该属于同类,但其它的几个方言则因为有了传教士的纪录而成为了“核心方言”。

后来,方言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湘、赣、徽语,再跟原北方话拼合以后,便成为今天汉语方言地图的基本面貌。

1.3汉语方言分区的两种思想在20世纪里,在汉语方言分区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思想。

一种是地理类型分类法,一种是历史语音分类法。

前者着重地域联系,认为方言是“地域”产物,同一个地区的方言特点应该是同多异少,所以可以归类。

这种思想的指导哲学是“震央说”:汉语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由中心向外蔓延,直到它跟另一个群落接触为止。

每个方言都在现在的土地上摆放了一两千年以上。

方言的接触只在它们之间的边缘发生,而每个方言也有自己的中心点代表这种方言。

这种方言模式也导致他们相信,每个方言应该有它的归属。

现今方言学上对一种方言(例如是对粤语)的描写,就是对其最有权威的方音———如广州话的描写。

而客语就是梅县话,赣语就是南昌话。

然后发现一种方言比较像广州话的就是粤语,比较像梅县话的便是客语,一点也不用调查它的历史形成和人口移民史,更不考虑语言转移、语言变化、语言死亡等因素。

历史语音分类法是指以语音发展为根据,将汉语方言根据语音发展的先后找寻他们在地理上的分布。

这样我们可以追寻到两个或以上,由于移民而分离的移民团体,在方言上的相似性而将它们归为一类。

这个方法不仅能用于方言分类,在印欧语言学中也是很有用的。

通过历史比较我们才知道梵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关系,找出印欧语言的源流。

由于汉语方言的形成因素复杂,“震央说”不能反映实况,移民因素占很大的比重,历史语音分类法才是唯一的出路。

过去过于依赖“震央”来定义方言区的错误需要纠正。

历史语音分类法虽然看起来比较科学,但在过去一世纪我们没有充分了解汉语方言的成因,尤其是移民、语言转移等因素,加上受到先入为主的“分区”观念影响,和对语音史的误解,结果还是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2地理类型分类法根据张光宇(1996)的看法,现代汉语方言分区是地理类型的概念,而不纯粹是语言分类概念,很难和生物学的种、属概念相比。

他认为:汉语方言区的成立是以一个定点为中心逐渐扩大范围而来,...这些定点不止影响四邻人民的经济生活,同时也是四邻人民文教的传习中心。

中心点方言对四邻的方言来说,好比是一个磁场的核心,也好像是一个“震央”,抓住中心方言的特色,四邻方言就容易纲举目张,一网成擒。

由于这个缘故,现代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是看相邻方言的异同,而不计较隔区方言的异同。

但是为了分区的目的去同求异,却不免割舍历史联系。

(张光宇,1996:21)他赞成这种方式,而不同意不定点地直接进行全面的调查再归纳。

这种思想虽然不代表目前汉语方言分区的主流,但汉语方言客观上确实是如此分区的。

对他来说,其汉语方言分区是出于工作方便,定好方言中心的621数量,再定下这些方言的范围便成了,历史联系并不重要。

可是,这种分区方式是否像他所说的那么妥当,却有待商榷。

薛才德(1991)也是认为“在区别共时态的方言区域时,应该注重共时态的方言差异,而不必考虑历时态的因素”,却必须考虑邻近方言的关系。

方言分类以类型分类法为主,而不是谱系分类;其立场是强调“家庭”而非“血缘”。

地理类型分类法的缺点有三:第一,我们需要假设中心点的方言,在历史来源上和邻近的方言一致或类似,或差别不大,而且“震央”作用了上千年以上。

但这至少在粤语区并非如此。

粤西、广西地区的粤语保留的古音古词,明显比广州的多,来源上也不同。

前者大概在唐代以前已经定居(叶、罗,1995),而后者是在宋代以后才入粤的(刘镇发,2000)。

所以西部粤语跟广州话很难通话,语音特点也有很大差异。

操西部粤语的人是因为广州成为跟西方通商的港口以后,才模仿广州话而跟它趋同的,“震央”只活跃了一个世纪左右,目前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中。

将广东、广西的多种方言归纳为粤语虽然方便,但是却模糊了来源上的分歧。

“平话”归属的争论(詹伯慧,2001),也说明平话就是还没有被“震央”波及的老粤语。

另一个情况是,广东的潮汕方言虽然来自闽南,但潮汕人民对广东省有认同感,不承认他们是福建(闽南)语,不喜欢人家说他们的方言是闽语的一支。

他们很乐意接受广州话,称它是省话。

过去交通、信息不便,潮州人懂广州话的不多,但目前他们很多人都学广州话,以懂广州话为荣,现在潮州年轻人大都懂广州话。

潮汕话中也有不少粤语的词汇。

根据这个现象,潮州话是否应该当作粤语来处理韶州一带的土话使用者,过去几百年都以客家话来进行文化教育活动(冯国强,1999),按照这个道理,不是将他们安放在客语方言区就行了吗 这样一来,汉语方言的分区工作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将语音数据放在一旁,找出省界、州界、市界、县界,或者加上实地调查居民用哪个城市的方言来进行文教、经济等活动,方言分区工作便大功告成。

可是近年来,韶州地区又改用广州话作为沟通语了,难道我们又要将他们拨归粤语?这种分类法带来的麻烦是:说不定前阵子福建西部某个小镇还是客语区的,现在由于婚姻等关系流行起闽语便成为闽语,但将来人人学起粤语来,又要划到粤语区了。

这种纯粹靠说话人心理和行为去定义的方言区,就好像一些国家边界的划定一样,例如说,德荷边境的人本来互相能以自己的方言通话,但是划在德国的村庄属于德语方言,划在荷兰的村庄便是荷兰方言。

第二,除非中心地区的方言是历史最悠久的,外围的人民向中心语言靠拢了很长的时间,否则,如果中心地区方言是新移民带来的,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取代了旧的语言,分区工作就会很难下手。

例如说,韶关的白话(广州话)是1930年代广州人为了逃避日本人带去的,目前已经取代客家话而取得了“中心方言”的位置,市区和附近的人都学懂了广州话来做生意和从事日常活动,甚至进入家庭(冯国强,1999)。

但我们还是无法将韶关周围的土话当作粤语方言。

第三,中心地区的方言虽然存在了很久,外围的人民也以学它为荣,可是双方的语音差别大,接触的力度也不够,县城或府城话和城外的话是两码事,例如江西的信丰和赣州,城里讲西南官话,城外讲客赣方言,又怎能归为一类呢显而易见,地理类型分类法是违反语言科学原则的,对帮助我们认识方言的意义不大。

3混合地理和语音的分类法一些汉语方言学家有另一个看法。

他们认为方言区应该用历史联系来介定。

例如詹伯慧(2002)认为方言区分的依据是“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又辅以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的资料。

但在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是因循了五口通商后形成的方言分区局面。

他们仍然受到地理类型分类法的影响,一方面基于表面的特征,另一方面还是采用地理类型分类法,利用人为的界限,例如省界,甚至说话者的感情来进行。

有时为了分别两种方言例如客、赣方言,北方官话和晋语,学者便利用一些方便用作区分各方言的语音差异,而不是先弄清楚究竟哪些差异应该用来区分方言区,哪些要来区别方言区的次方言和小片。

目前的分类模式,从李方桂起基本上是五口通商以后的方言分区方式,属于混合地理和语音的分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