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作物栽培学_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探析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思考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思考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
作物栽培学是农科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方法,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作物栽培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灵活性三大特点,在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建国以来,我国作物栽培学逐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推广适用性技术为主,进入本世纪来转变为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对传统的观念和理论有所突破,生产目标由高产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
作物生产目标的变化赋予了作物栽培学新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3],这对新世纪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适应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积累和提升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为学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教学、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创新性人才。
1 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直接决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受传统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作物栽培学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4]。
教师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把首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承型教学方式的一个变革。
应用研究性教育理念整合农业科研和教学,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开发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指导(3篇)
第1篇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一、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作物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 深化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内容1.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讲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和遗传规律,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
2. 作物栽培技术:介绍不同作物栽培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技能。
3. 农业机械化:讲解农业机械化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农业机械的能力。
4.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讲解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5. 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介绍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使学生具备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能力。
四、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讲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实地观察作物生长发育情况,了解作物栽培技术。
3. 实验室操作:在实验室进行作物栽培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4. 农业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作物栽培课程“教—学—做”互动模式研究
《作物栽培课程“教—学—做”互动模式研究》摘要:王永力,这样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是没有技能的学生,教-学-做严重脱节,培养“教-学-做”一体化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赵东风孙立勇李圣超张俐伶王永力【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改革《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讲课艺术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做”一体化。
【关键词】高职学院作物栽培农业课程1.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对当前世界高职学院《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和我国进行了深入比较,认为我国当前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的偏离性,课程体系的学科性与理论性,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烦琐性与陈旧性,实验实习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以演示验证与形式性为主等。
国外高职高专《作物栽培》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1)以就业岗位需求和地区实际需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思路。
(2)以技术应用能力或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结构。
(3)注重课程的综合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4)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训练,推行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5)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一致性。
高职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热切关注的一项重大改革。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它综合运用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等多种学科,研究作物种植的理论与实践,直接为种植业服务,推动农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的听和记,学完理论知识再统一实习,不能合理安排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教学。
作物栽培学差异化实践教学模式探析共5页文档
作物栽培学差异化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作物栽培学是一门涉及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学、作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内容的学科[1]。
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均较强。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作物个体发育和群体建成规律、作物和环境的关系、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不同作物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农业措施的作用[2]。
学生能够理解作物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对未知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作物栽培学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书本、挂图和作物标本为特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
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认知试验和验证试验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这样的试验与其他学科的试验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已由高劳动力投入的精耕细作转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合作社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决定了作物栽培学时间教学方式的改变。
如何改变当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涉农专业人才,是作物栽培学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因此,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就显得比较重要。
信阳农林学院从培养涉农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入手,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合理设计教学模式,获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质量[4]。
1 差异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为适应作物生产特点,将作物栽培学的讲授时间由1学期调整为2学期,而该课程的总课时数不变。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根据我国南方和北方作物生产特点,安排1套南方版本的作物栽培实验和1套北方版本的作物栽培实验。
其中,南方版本的作物种植模式为水稻―油菜两季连作,北方版本的作物种植模式为玉米―小麦两季连作。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作物栽培学的基础概念、难点及相关知识在生产和科研上的应用,将课程实践与科研和产业化结合起来开设3个类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Ⅰ是以辅助理解作物栽培学相关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学生要参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茬口衔接等周年作物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实践活动;类型Ⅱ是将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与现有种粮大户或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参与类型Ⅰ包含的所有农事活动,还要记载整个生产周期内农事活动所需的物资和人工成本、作物产量、粮食价格等因素,核算作物生产效益;类型Ⅲ是将作物栽培学和农业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完成类型Ⅰ包含的所有农事活动的前提下,还要完成一个农业科研课题,如: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方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关键词】农业院校;《作物栽培学》;教学问题;措施;教学质量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但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粮食的供需与人口的增长一直处于紧张平衡状态。
《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主要通过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而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进而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贡献。
《作物栽培学》的内容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和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的生物学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同时其栽培理论和实践还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很多大学生对作物栽培的认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需要技术和知识,很辛苦且挣钱少,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与作物栽培相关的工作。
因此,《作物栽培学》急需进行现代化的教学,使学生们从课堂中了解到作物生产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变革以及农业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一、《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青年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进入高校、走上课堂。
目前,许多《作物栽培学》授课任务交给了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对栽培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接触的新知识较多,但是缺乏参与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
同时大部分青年教师仅仅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作物比较熟悉,对其他作物知之甚少,这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讲授书本中的有限知识,“照本宣科,纸上种地”。
(二)授课方式枯燥,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三)课程成绩评定单一目前,《作物栽培学》考试一般仍是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左右。
调查发现,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大部分学生都是考前几天看着书本死记硬背,丝毫不下功夫理解,导致一边背一边忘,考试内容如果没有背到,学生几乎不会答,同时考试结束后基本不记得学过的知识。
浅谈如何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村职业中学农学类种植专业课,也是主干课程之一。
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必须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地域性强、季节性强、知识而广的学科特点,做到备课钻心,教法灵活,内容常新,学法得体。
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实现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作物栽培实践教学应用学科现代农业《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是一门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栽培技术,能够学以致用,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体会,要有效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应该从以下两个方而入手: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搞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作物栽培的基础,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部分学生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出农村,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止确认识,认为到职业高中学习没有前途,没有出息,学习无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注意用现实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接触农村发展的实际,如:结合所讲章节,解读当前国家农业政策,讲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运景,论无一技之长的危害,树当地农村科技致富的学习榜样,让学牛自己去比较,思考,体会,坚定热爱专业的信心,增强为家乡建设服务的观念,从思想上激其欲,奋其志,导其趣,引其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作物栽培学》所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基本知识多,而且枯燥乏味,学生一接触很容易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呆,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力。
为此,在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结合教材论述学习《作物栽培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反映当今国内外栽培技术的最新成果,最新信息,介绍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和发展前景,通过对大量事例的分析,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研究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农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授课方式缺乏互动性、理论实践脱节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一、教材选择传统作物栽培学教材通常以农作物的单一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品种生长的过程、生育期、栽培技术等进行详细阐述。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全面认识,从而难以理解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教材选择建议:1.涵盖多个农作物种类的教材,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2.除单一品种生长规律外,还有涉及种植环境、气候要素、生物生态等方面的内容;3.适当引入农业新技术、新理念等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
这种教材选择模式可让学生快速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授课方式传统作物栽培学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仅仅是听讲者,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来。
这样的授课方式缺乏互动性,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导致无法掌握学习内容。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授课方式建议:1.强调授课的互动性,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发现;2.针对实际案例,通过讨论案例来开展教学;3.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进行现场演练。
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掌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环节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关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课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实践环节占比较小,在时间和资源上相对有限。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实践环节建议:1.提高实践环节的数量和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2.扩展实践范围,包括课堂、田间、实验室等多个环节;3.将实践环节同理论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论实践并重,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作物栽培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作物栽培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可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2-02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学习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对方案和建议进行分析、评价、改进。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任务[1]。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笔者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多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了许多体会,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最初为120学时,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60学时,各个作物的教学方式均为“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三大模块,讲授内容特别是栽培技术部分基本雷同,导致学生厌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物栽培学的学时数减为66学时,仅为过去的1/2强,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
《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探索
《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探索摘要:《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培养农学专业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探讨在《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独立、主动的参与科学研究和农业实践过程中吸收知识,并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农业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教学模式;另一种是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缺点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的思维与交流。
“现代教学模式”特点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建构知识。
研究性教学应该属于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
研究性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思考、实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将农业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程。
它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作物栽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提高学农、爱农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栽培的“共性”。
由于有共性,才有“总论”。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摘要:根据现代化农业对人才的要求,分析了《作物栽培学》中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论述了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模式《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更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技术措施,并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发现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作物栽培学》在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
目前,《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实践性教学又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3-4]。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模式现状1.1 实践教学时间短,实践内容单一在以往的《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性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总数也高于实践教学课时总数。
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所组成,且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环节集中在同一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则放在4 ~10 月份完成。
如此安排,造成以下弊端的出现:(1)由于实验课课时数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动手操作时间非常有限,只能了解主要农作物某一生育时期中某一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仅能对作物的单株个体形态进行简单的考察,而对大田生产中作物的群体生长动态,生态习性的认识则处于模糊状态。
(2 )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大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其实践时间远远短于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的 问 题 , 学 生 分 组 讨 论 , 立 思 考 , 相 让 独 互 辩 论 , 后 在 老 师 的 引导 下得 到 最 好 的 解 最 决 方案。 最后 , 问题 的 解 决 是 研 究 性 教 学 的 目 的 。 《 物栽 培 学 》 境教 学 的 过 程 中 , 在 作 情 问
型 一
: !
创 新 教 育
Sci ence an Techn o f rovaton d ot Ey t l 3 / Her d al
作 物 栽 培 学 研 究性 教 学 的探 索 ①
周 桂生 林岩 左 青松 ( 扬州 大学农学 院 江苏扬 州 2 5 0 ) 2 0 9
题 的 解 决 方 式 可 以 采用 “ 堂 一田间 ” 结 课 相 合的模式 进行 , 由干 《 物 裁 培 学 》 践 性 作 实 强 , 以适 当采 用 “ 课 堂 设 在 田 间 可 将 的 教
学 模 式 。 田 闻进 行 最 后 的 讲授 , 决 学 生 在 解 在 分 析 讨 论 的 过 程 中遇 到 的 问 题 , 知 识 将 与 实 践 相融 合 , 学 生 身 临其 境 , 对 真 实 让 面 的 作 物 进 行 观 察研 究 。
摘 要 : 文 在 分 析 国 内 外 研 究 性 教 学 的研 究进 展 的 基 础 上 ,结合 《 物 栽 培 学》 自 身 特 点 对 《 耪 羲 培 学 》 究 性 教 学 进 行 了探 索 。 本 作 的 作 研 提 出 应 采 用“意 境 教 学 模 式 ” ,结 合 “ 课 堂 设 在 田 闯 ” 设 想 ,采 用 立 体 化 教 学 模 式 ,推 进 《作 物 栽 培 学 》 究 性 教 学 的 发 展 。 将 的 研 关 键 词 : 物 栽培 学 研 究 性 教 学 作 意 境 立 体 化 教 学模 式 中 图 分 类 号 : 42 G6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0 8 2 l ) 1 c-o 5 0 1 4 9 X( 0 o l () 1 - 2 6 5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探讨摘要原有的《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弊端,不利于高素质综合农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课堂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和专业劳动课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建设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专业面广、创造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已有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开拓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践具有实习、熟练、练习、应用等含义。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地位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
它不应该是随意的实习、验证的实验,更不应该是简单的操作。
它应该具有严格的多重性和主动的探索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是作为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巩固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因此,改革《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严”字当头,改革课堂实验教学1.1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率在传统教学中,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实验条件而设立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而且绝大多数实验是重复理论教学的内容,即验证性实验。
很多内容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都十分雷同,属于低水平重复。
虽然数量上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在实验内容和技能训练效果方面却达不到教学要求。
比如在“粮食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中,既有“稻穗发育过程观察”又有“小麦发育过程观察”;既有“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认识”又有“食用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认识”,而且每类作物都安排了田间测产实验,以上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都非常相似。
类似的情况在“经济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中也有发生。
因此,首先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中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教学浅谈
中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教学浅谈【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这一课程展开讨论。
在我们简要介绍了该课程的重要性。
接着在我们逐一阐述了作物栽培学的定义和意义、基本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安排。
在我们强调了中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的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作物栽培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作物栽培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对中职农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中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教学、定义、基本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中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教学浅谈中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这门课程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栽培技术的应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优秀的农业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物栽培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 正文2.1 作物栽培学的定义和意义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种植各种作物的方法和技术,旨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满足人类对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
作物栽培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
作物栽培学也涉及到作物的生长生理、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不仅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也对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时期优化《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新时期优化《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作者: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郭保卫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4期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郭保卫(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摘要: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该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培养学生课程兴趣,联系生产实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优化《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以期为《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课程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b)-0098-01中职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所以学生在校期间要切实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实践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它是一门综合性强、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的应用性科学[1],对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作物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作物栽培的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人工露地栽培向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变。
新形势下,如何优化《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效果,使得该学科培养的专业化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一个人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在很多学生认为从事农业就意味着辛苦、没有前途,尽管自身是农学专业的学生,却对农学本身缺乏足够的兴趣,学农厌农[2]。
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向学生展现现代农业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带学生多去参观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农场的实际生产过程,让他们逐渐改变对传统农业的偏见。
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作物生产管理和相关的农业科研项目,如省、校级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等,让他们能“学有所用”,增强对对农业的认知和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同感。
提高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性 的思 考 题 给 学 生
,
结 合 阅读教 材
,
,
指定 必
,
授 其生育 规律
技 术难 点 及 解 决 途 径 的 关
,
读 文 献 及主 要 参 考 文 献 问题
。
让 学生 阅 读
,
调动
键
按类 分 别 指 导
,
目的 性 明 确
。
避 免 讲授
。
学 生 运 用 大 脑 和 感官 去 探 索解 答 老 师 指定 的 鼓 励 学 生 大 胆探 讨
,
如 能将 其 和 其 它 作 物 的 共 性
程中
,
鼓 励 相 互 议论
启 发 学生 思 考 各 抒 已
,
在 此 基 础 上 又 着 重讲清 这 个作 物 的 个
。
见 活 跃 学术 气氛
在 此基 础上
,
按 照老 师 布
。
性
。
在讲 授 中 运 用 对 比 法 比 孤 立 地 讲 每 个 作 例如
、
置 的 思 考 题逐 一 解答
.
中一 般 化
四
、
突 出 了重 点
提 出 不 同学 术 见
。
注 意 各个 作 物间 的 横 向 联 系
,
各类
解
,
包 括 对 教 材 内容 中陈 旧 部分 的 批 判
2
作物 间 既 有共 性 又 有 其 不 同 的 个 性 讲 某一作 物 时 讲透
, ,
因而 在
同 学互 议
。
,
在 同 学 自学 阅 读 资 料 过
,
不 断 地 参 加 实践 活 动
己
,
丰 富 自
《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探索
《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探索。
在介绍了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在作物栽培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情况。
接着从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了《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践效果。
在阐述了研究性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中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总结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本文旨在提倡研究性教学方式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作物栽培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评价、改进、教学意义、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性教学的概念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方法,以产出为目标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教学倡导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和鼓励者。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研究性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研究性教学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作物栽培学总论》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作物栽培学总论》中采用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元素融入“作物栽培学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年5月第19期May 2022No.19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思政元素融入“作物栽培学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贾 琳,李志敏,杨习文,熊淑萍,刘 伟(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摘 要] “作物栽培学实习”是农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实践课。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实习”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大国三农”情怀、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
将思想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增强农林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传授作物栽培学相关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 思政元素;作物栽培学实习;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作物生产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2002);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新农科的耕作学——一流课程研究”(2020YB0046)[作者简介] 贾 琳(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研究;熊淑萍(1976—),女,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41-04 [收稿日期] 2021-09-1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2,3]。
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4](P2-8)。
《作物栽培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作物栽培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高等教育里,混合式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近年来,《作物栽培学》课程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也颇具影响。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农学课程,其内容包括作物植被学、栽培学及植物学等研究。
本课程于2020年度在某大学开设,有60多名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只能通过课堂讲授以及发言交流来学习。
此外,组长还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研讨及提出各类提问等。
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学生们往往只能把知识记在脑里,并很难在实践中运用起来。
为此,在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还需要参加实践活动,如栽培实地考察、实验室实践和论文写作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除了实践活动,教师还利用网络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效,如设计网络课程,开展网上学习和研讨。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定制学习计划,同时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让学生可以在家自主学习。
此外,在混合式教学研究中,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如360°、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实践等,以便更好地把学习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本文采用混合式教学法为60多名《作物栽培学》课程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开展了许多网络学习计划,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最后,教师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在总结上述研究结果时,可以发现,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总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足够的研究人员、研究范围以及反馈数据等。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技能探析-文档资料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技能探析《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园艺、林学、资环等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将农业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程。
这一门学科综合运用了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有效的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笔者在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得不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这样难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会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科研态度,从而影响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教好作物栽培学,还需要注重以下一些问题。
作物栽培学教学应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有机结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田间管理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努力创新,精心备课,写好教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在现有的作物栽培学教材下,教师也不易完全照本宣科,应针对当前农作物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大胆创新,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安排,保证专业知识教学与生产季节相吻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各章节要点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新知识,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捕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新动向,以便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农、爱农、为农的热情。
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rs and students during the research teaching of "
" and discussed the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teaching of "
".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behavior; prospect
1.2《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现状
栽培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以突出能力、注重实
2.1 要树立正确的研究性教学理念
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研究性教学的提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表现在外面的活动”,“落后”往往是
出给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学科争继推行研究性教学 “观念落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
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 才能保证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及可
2 教师在《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行为探析
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
教师是人类文化和科技的传递者,在人类社操作技能,同时还能与不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行为文化作为一种职业性的群体文
研究性教学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 创建了类似科学研究的课堂教学情境,提出了作物栽培学的
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 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创建了新的研究性教学大纲、教案和课
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 件;另外,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将课堂设在田间”的设想,使课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research teaching of "
",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behaviors of tea-
教研
Educational Research
社会科学教学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探析
周桂生 林 岩 陆建飞
(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 本文从《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探析、学生的行
从意境教学到立体化教学,由启发性教学到探究性教学。众
1.1《作物栽培学》的学科特点
多教学模式的提出虽然推进了研究性教学的发展,但在实践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运用 过程中却成效甚微。通过分析发现,实践成效与教师和学生
农业和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 的行为息息相关,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了合理的教学行为
2.2 自我完善,提高研究性教学的素质能力 《作物栽培学》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比较 高,首先教师要完善自我知识体系与知识面广度,保证自己对 教材知识的熟知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合理的知识讲解并加以 延伸探索。例如,在作物栽培学体系的建设中,要围绕作物高 产群体质量指标,结合精确的密、肥、水调控,以叶龄模式为诊 断指标的原理与技术,针对五大作物的各生育期的生物学特 点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完善自我知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 研究性教学能力。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变成“生成性教 学”,即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由问题入手,结合自己的思考, 进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比较高,教师不论学生的水平如何,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 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 索未知知识的能力。 2.3 准确定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新型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决定了 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这就阻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 生的思维困惑就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 展。研究性教学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研究性 教学成效的前提和条件,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保持一种和谐 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首先,教师要深入学生,与学生 形成一体,这样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自然平和的去思考问题。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 生,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或者做事风格的不同而形成对 个别同学的歧视。此外,教师最重要的是关爱自己的学生,人 是有感情的动物,只要教师用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去爱学生, 学生们会明更加尊重、敬仰自己的老师,也就会和老师之间形 成一种深厚的师生情谊,更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进行。 总之,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 展,创新的教师才能造就创新的人才。教师要确立研究性教 学的新理念,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将自 己融入到学生之中,加强师生交流,推行开放探究式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 3 学生在《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行为探析 现代教育学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的 过程。研究性教学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充 足的思考探索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在《作物栽培学》研究性 教学中对自身的学习行为也要重新规范审视。 第一,尊师更要爱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是在 老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学生的行为态度影响着老 师的课堂发挥与课堂效率。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师生的配合 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必须尊敬老师的辛勤付出,积极配合老师 的课堂教学,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吸收知识,提高能力。在尊 敬老师的同时,更要敬爱自己的老师,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第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
132 科 教 导 刊 2011 年 7 月(中)
社会科学教学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教研
Educational Research
大胆设想,不能“就书论书”,而要打破传统理念,扩大研究性 教学。此外,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放探究式模式深入教学。
各方面素质,它将教师的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 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悟知识、提高能
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创 力。⑥
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①②
《作物栽培学》在研究性教学的进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1《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现状
为探析,最后对《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行为 展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s on Behavior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During the
Research Teaching of "
"
ZHOU Guisheng, LIN Yan, LU Jianfei
76-78. ⑥ 周桂生, 林岩, 左青松《.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3:155-156. ⑦ 葛金国.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38-139. ⑧ 张世忠. 浅析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 [J].新课程 (教研版), 2009
本文得到扬州大学教学教改课题(201041)资助
注释
① 卢晓梅, 杨艳燕, 居超明. 生物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生物学杂志, 2005(3):47-49.
②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③ 李向东,孙学振,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 ④ 傅才文.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0). ⑤ 佘远富. 地方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实践途径 [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
同专业要求的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它 化,是教师文化的一部分和显性表征,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精
不是随意的实习、验证的实验,更不应该是简单的操作,它应 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⑦尤其是在研究性教学盛行
该具有严格的多重性和主动的探索性。④
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应不断完善。我们认为,《作物
性教学模式。首先,在整合现有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 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知识型的人才,实践能力很欠缺。教
科研实验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作物栽培学应用性课程 师在新形势下必须确立新型的育人观,通过研究性的教学理
立体化研究性教学的操作模式;其次,针对主要农作物的特点, 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次,在教材的认知上,教师应
(12):155.
2011 年 7 月(中) 科 教 导 刊 133
4《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展望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最近几 年的研究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教学的手 段与技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生的实践探索方面不断 完善,并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与田间教 学相结合的情况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了 一批批先进的技术型人才,这也为高等学校实践性课程教学 指明了方向,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新形势的挑战下,《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仍需继续 探索,不断完善,并将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推广到各学科之间, 形成研究性教学网,推进高校的研究性教学的发展。
的探索与实践。人们常常谈论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问 生积极的影响。⑧在《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该确
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其实质就是一种研 立新型的育人观、研究性的教材认知和开放探究式的教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