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九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九章 政府预算 《财政学》PPT课件
第二节 政府预算体系
政府 预算
政府 预算
一般会计预算
特别会计预算
政府关系机关预算
财政投资贷款预算
日本的预算体系
一般预算
所得税、销售税和国债 国防、联邦政府日常开支
基金预算
专项税收 社会保障、医疗保险
美国的预算体系
第二节 政府预算体系
预算划转 三、政府决算
第九章 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的产生 政府预算的作用
政府预算体系
政府预算程序
待解问题
怎么样使政府部门的办公成本更低? 怎么样加强公众对政府用钱的监督,防范官员
的腐败? 怎么样使财政的钱用得更有效果,使更多的普
通百姓受益?
第一节 政府预算的产生与作用
一、政府预算的含义 政府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
政府 预本经营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
我国的预算体系
第三节 政府预算程序
一、预算编制 (一)预算编制原则:完整性、准确性、合法性、年度性 (二)预算编制职责划分 (三)预算编制程序:“两上两下” (四)预算编制内容:预算收支内容;预算编制内容 二、预算执行 (一)预算执行机构(二)预算执行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三)预算执行程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四)预算局部调整:动用预备费、追加追减、经费流用、
《财政学》第09-16章在线测试
《财政学》第09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税收的()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A、收入效应B、支出效应C、替代效应D、挤出效应2、政府征税使纳税人减少高税商品需求,增加低税商品的购买,被称为:()A、挤出效应B、收入效应C、支出效应D、替代效应3、供给学派认为()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A、高B、低C、中D、不变4、()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A、所得税指数化B、个人所得税C、税收支出D、社会保险税5、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的原则。
A、税收负担B、税收转嫁C、税收中性D、税收替代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对个人储蓄行为的()作用越大。
A、越高、抑制B、越低、抑制C、越高、促进D、越低、促进2、税收指数化的主要方法有:()A、特别扣除法B、实际所得调整法C、税率调整D、指数调整法3、政府征税给纳税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效应主要有:()A、收入效应B、支出效应C、挤出效应D、替代效应E、紧缩效应4、拉弗曲线至少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A、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B、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C、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D、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必然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E、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
B、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C、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分配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D、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财政学陈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学陈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1. 引言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政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制定、执行和监督财政预算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程序等,对于保障财政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促进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益。
2.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1. 预算制度的法定化原则预算制度应当通过法律进行规范,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职责,确保财政预算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2. 预算制度的透明原则财政预算管理应当公开透明,使公众能够了解预算的编制过程和执行结果,提高社会监督效果。
2.3. 预算制度的效率原则财政预算管理应当追求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高效率,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益。
2.4. 预算制度的综合性原则财政预算管理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综合平衡。
3.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预算编制机制财政预算编制机制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
在财政预算编制中,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预算编制职责和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模型,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2. 预算执行机制财政预算执行机制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财政预算执行中,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程序和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3.3. 预算监控机制财政预算监控机制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
在财政预算监控中,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监控指标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 预算评估机制财政预算评估机制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补充。
政府预算管理课程《政府预算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府预算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06年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章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教学目的】本章是我国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理论、是以后各章内容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公共预算管理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以及公共预算管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国家预算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决定性原因。
我国公共预算管理是国家为建立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需要,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有计划地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重要财政分配杠杆。
从其经济本质看,它体现着国家集中性财政分配关系;从其具体表现形式看,它又是国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公共预算管理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我国公共预算管理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预算。
本章难点:我国公共预算管理的结构变化。
国家预算组成体系:国家预算组成体系中央预算省本级预算省预算县(旗)预算——乡(镇)预算国家预算设区的市预算不设区的市预算市辖区预算市本级预算地方预算直辖市预算市辖区预算县预算——乡(镇)预算自治区本级预算自治区预算设区的市预算县(旗)预算——乡(镇)预算自治州预算【教学内容】一、国家预算的界定一、国家预算含义: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不同于家庭、企业预算)国家预算基本特征:预测性、法律性、集中性、完整性、年度性、公开性等。
国家预算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决定性原因。
阅读材料:国家预算的产生1、古代社会:“朕即国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1217年英国《大宪章》规定,除了特殊情况外,课税必须得到贵族和大地主代表会议的同意;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征税收入和使用预算支出都必须经过议会批准,并要求按年分配收支,在年前做出收支计划,提请议会审批和监督;17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联合王国总基金法案》,把全部财政收支统一在一个文件中。
《财政学》国家预算制度(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析我国四个预算的总体比较,一般公共预算是支柱,税收税收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二、我国政府预算的组成我国《预算法》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根据《201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确定的收支范围,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基金共43项。
按收入来源划分,向社会征收的基金31项,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
其他收入来源的基金12项,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政府住房基金等。
按收入归属划分,属于中央收入的基金9项,属于地方收入的基金20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基金14项。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利、股息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支出主要用于对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
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社会保险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2010年,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的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
公共经济学第九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转移前中央收入比重 转移后中央收入比重 中央财政支出比 重
22.0
23.3
28.3(21.9)
55.7
20.9
30.3(20.4)
52.2
21.3
29.2(20.7)
57.6
20.8
27.1(20.4)
55.8
22.8
27.4(21.1)
55.5
21.9
28.9(20.4)
56.3
20.6
31.5(18.3)
有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纵向转移主要是补助金制度。分为无条件补助、 有条件补助和专项补助
横向转移即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对口援助
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公共产品具有空间层次性(受益范围不同),有全国性 的和地方性的,分别适合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 。按受 益范围确定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符合效率原则。
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 1、《政府采购法》的宗旨和原则 – 2、政府采购当事人 – 3、政府采购方式 – 4、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 5、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要循序渐进 – 6、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 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 全面的监控制度。
体制 (集权与分权相互交错型) – 分权型财政体制,又称分级财政体制
(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
含义
指与中央和地方事权的确定相适应,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 财政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 付制度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分级管理、各级财政相对独立是其本质特征。 按税种划分各级收入是其形式特征。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二、试述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三、财政有哪些职能?如何实现这些职能?1、配置资源: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的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分配收入: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
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第二章四、试述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理由。
1、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
3、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五、什么是公共定价?它有哪些方法?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就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方法:平均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六、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也成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分析对比,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政府预算_教学大纲
附件8《政府预算》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13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v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税收专业、资产评估专业先修课程:财政学税收原理一、教学目标《政府预算》是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理论知识和业务实际的中介作用。
目标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到业务部门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目标2:政府预算课以《预算法》为准绳,立足于中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预算管理经验,充分反映当今中外最新的预算理论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拓宽国家预算的内涵,突出政府预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作用。
目标3:《政府预算》课程综合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政府预算》课程,主要着眼于探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预算理论与实践问题。
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政府预算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政府预算》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本门课除了阐明政府预算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外,还在实务操作上较详细地介绍了新财政体制下的政府预算收支结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复式预算、部门预算、政府预算收支指标的测算、政府预算的审批、政府预算的执行与调整、决算等诸方面的新规定,体现了本门课具有全面、新颖、实用的特点。
根据多年来对政府预算问题的探索,从更高的层面上来思考预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政府预算》是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和财政课的中介作用。
《财政学》第九章
政府预算概述
二、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按编制形式分类 1.单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聚集 编入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而不区分各项财 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的预算形式。 2.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 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聚集 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政府预算概述
二、政府预算的分类
〔五〕按预算内容的分合分类 一是如果从预算工程〔科目〕的分合 来看,总预算就是政府财政收支的综合方 案,它分列一般经费收支和各类特别收支 工程;而分预算那么是建立在总预算中一 般经费收支和各类特别收支根底上的详细 款项。 二是如果从预算的部门分合来看,部 门预算如国防预算就是分预算,而各部门 预算的汇总就是总预算。
政府预算概述
四、政府预算的立法
〔三〕预算法的表现形式 〔2〕预算根本法。 第四章“预算编制〞对预算编制形式、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编制的 一些原那么以及预算编制上的几个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五章“预算审查与批准〞主要规定预算审批的时间、程序等问题。 第六章“预算执行〞那么就各级政府、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收入征 收部门、国库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的行为作了标准化的规 定。 第七章“预算调整〞主要是预算调整的概念、预算调整的程序以及 有关部门在预算调整中的职责权限做出了要求。 第八章“决算〞那么对决算的编制要求、报送审批程序及决算审查 中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做出相应规定。
政府预算概述
二、政府预算的分类
〔四〕按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类 1.正式预算 正式预算是指政府依法将各预算年度的 预计收支编成预算草案,经立法机关审核通 过后宣告正式成立、取得法律地位的预算。 2.临时预算 临时预算是指预算年度开始时,由于某 种特殊原因使得政府编制的预算草案未能完 成法律程序,因而不能依法成立,在这种情 况下,为了保证正式预算成立前政府活动的 正常进行而编制的暂时性的预算。
财政学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预算管理、预算体制第一节政府预算第二节预算管理第三节预算体制第一节政府预算一、政府预算的涵义与组成二、政府预算的原则三、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四、预算的组织形式一、政府预算的涵义与组成1.政府预算的涵义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2.政府预算的组成政府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省、市、县、乡镇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在政府预算中居主导地位。
二、政府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完整性、可靠性、统一性、年度性。
预算年度,即财政年度,是预算收支的起讫时间,通常为一年。
有两种类型:历年制预算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预算年度),中国;跨年制预算年度(如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预算年度),美国、英国、日本。
三、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4.政府预算的编制包括单位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的编制和中央与地方总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是制定年度收支计划的阶段,是预算管理的起点,各级预算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预算执行是组织政府预算收支,并对其进行平衡和监督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
其中预算调整必须由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是预算管理的终点。
四、预算的组织形式单式预算是将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而编成的预算。
复式预算是将财政收支按来源和运用的不同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而编成的预算。
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由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组成。
第二节预算管理一、政府采购制度二、部门预算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四、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政府采购制度(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制度的涵义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以及为满足自身政务活动的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在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劳务和工程的经常性交易活动。
政府采购与政府购买性支出有关。
在购买性支出中,除人员经费外,其余支出均要用于购买私人产品,这就形成内容庞杂、规模巨大的政府采购。
《公共经济学》第九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编制程序
解释预算编制的具体程序和周期,从预算草案 到最终批准。
技术应用
介绍预算编制中常用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如财 政模型和统计分析。
预算的执行与效果评价
1
执行过程
说明预算执行的流程和环节,如拨款、支出、监督等。
2
执行控制
介绍如何控制和监督预算的执行,以确保资金使用合理。
3
效果评价
讨论如何评价预算执行的效果和成果,以改进预算管理。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介绍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包括预算定义、作用和基本概 念。探讨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执行和控制,以及与经济建设编制与调整
编制原则
详细介绍预算编制的原则,如透明度、可计划 性、公正性等。
调整机制
讨论预算调整的原因、方式和过程,包括正式 调整和临时调整。
2
法制建设
介绍预算管理中的法律规定和改革,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国际比较与改革发展
1 国际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的预算制度和管理优缺点,以 借鉴经验。
2 改革发展
探讨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预算管理的制度框架
管理机构
介绍国家预算管理相关机构和 职责,如财政部、审计署等。
制度框架
详细阐述预算管理的制度框架, 如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预算管理与财政统筹
财政统筹
探讨预算管理与财政统筹的关系,如预算对财政政 策的支持和整合。
财政平衡
介绍预算管理在维护财政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如 预防赤字和债务。
资源配置
说明预算管理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预算的民主监督与法制建设
1
民主监督
探讨预算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以实现对预算决策的民主监督。
《财政学》教学大纲-新
《财政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代码: 3100240所在学科:经济管理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时: 54学分: 3先修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面向:会计学、工商管理、国贸、农经、区域发展、工商体开课学期:春、秋任课教师:朱永德教授课程简介: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与实务以及我国的财政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共需要理论,市场、政府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规模,国债原理、国债制度与管理,国家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运行的基本状况,了解财政政策的走向,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教材:《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0年6月附件《财政学》教学大纲学时:54学时学分:3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适用专业:会计学、工商、农经、农发、国贸、工商体大纲执笔人:朱永德大纲审定人:张吉国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具体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该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支及其平衡、国债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还可以明确我国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等内容。
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基本掌握国家财政运行的状况,以提高自身的宏观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
教学中不仅要对财政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上网检索和课后作业等,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财政理论的最新动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课件
支出按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划分。
解决之道是对各级财政收支水平进行调节,以 达到财权与事权的最终统一(转移支付)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公平原则——横向均衡
含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标准和供给数 量在各地区的均等化。
理解: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各地区人均 公共支出水平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对基 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应保证与国家发展状况 相应的起码水平。如部分地区确有困难, 无法保证最低标准,则应通过预算管理体 制的设计来解决。
财政职能在政 府间的界定
事权
收支划分
2、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四、收支划分的方法
(1)统收统支 (2)收入分类分成
预算收入
中
地
央
方
中 固定比例分成收入 央
固
固
收地
定
定
入方
收
收
入
入
分 成
调剂比例分成收入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3)总额分成 (4)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 (5)分税制——分税、分权、分管 五、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的确定 (一)地方预算机动财力的内容 1、地方预算的预备费 2、地方预算超收分成、增收分成和支出结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
财政管 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等等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 体制密切相关。
预算管理体制的级次划分与行政体制划分 一致,通常实行分级管理: 政府体系划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进一步划分级次。
基本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公共安全、基本 医疗保健、水电设施、交通设施等
财政学课件: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26页PPT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VIP专享】财政学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预算管理、预算体制第一节政府预算第二节预算管理第三节预算体制第一节政府预算一、政府预算的涵义与组成二、政府预算的原则三、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四、预算的组织形式一、政府预算的涵义与组成1.政府预算的涵义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2.政府预算的组成政府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省、市、县、乡镇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在政府预算中居主导地位。
二、政府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完整性、可靠性、统一性、年度性。
预算年度,即财政年度,是预算收支的起讫时间,通常为一年。
有两种类型:历年制预算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预算年度),中国;跨年制预算年度(如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预算年度),美国、英国、日本。
三、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4.政府预算的编制包括单位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的编制和中央与地方总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是制定年度收支计划的阶段,是预算管理的起点,各级预算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预算执行是组织政府预算收支,并对其进行平衡和监督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
其中预算调整必须由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是预算管理的终点。
四、预算的组织形式单式预算是将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而编成的预算。
复式预算是将财政收支按来源和运用的不同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而编成的预算。
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由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组成。
第二节预算管理一、政府采购制度二、部门预算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四、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政府采购制度(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制度的涵义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以及为满足自身政务活动的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在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劳务和工程的经常性交易活动。
政府采购与政府购买性支出有关。
在购买性支出中,除人员经费外,其余支出均要用于购买私人产品,这就形成内容庞杂、规模巨大的政府采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1.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在西方国家被普遍遵循的原则。
一是明确行政职责的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我国建立预算管理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2)公平与效率的原则(3)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原则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核心的地位。
(2)我国政府收支划分的类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间收支划分曾采用过以下几种方法:统收统支、收入分类分成、总额分成、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办法、分税制。
第二节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1.分税制概述分税制主要包括分税、分权、分管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
2.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第三节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与特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
政府间转移支付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有三种: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无条件的转移支付和分类转移支付3.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及一般方法(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
根据政府间的关系可把政府间转移支付分为纵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混合转移支付三种模式。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办法。
各国所采用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支出均衡模式、收支均衡模式、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支出需求均衡模式。
4.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考点:1.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识记: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2.公平与效率的原则3.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预算收支范围涉及的是国家财力在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如何分配的问题;预算管理职权则是各级政府在支配国家财力上的权限和责任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核心地位。
我国政府收支划分的类型:(1)统收统支主要内容: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
地方预算的支出与其组织的收入之间基本上不发生联系。
在政治经济非正常时期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但是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2)收入分类分成①分类,是将预算收入按项目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分成收入。
固定收入百分之百分给中央和地方②分成收入分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比例分成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是指对某些收入来源,由中央预先规定分成比例在中央和地方直接进行分成,各地方采用统一的分成比例。
调剂比例分成收入的地方分成比例事先不做具体规定,而是根据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抵补其预算支付的差额后确定。
(3)总额分成就是将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总额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成,地方预算支出占地方组织的总收入的比例即为地方总额分成比例,其余为中央总额分成比例。
(4)定额上缴(定额补助)办法它指中央核定地方预算收支基础上,凡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其收入大于支出的数额,由地方定额上解中央;凡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由中央定额补助。
(5)分税制它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以解决支出需要的办法。
领会:我国政府收支划分的类型(参考上述)应用: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基本原则(1)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
①实施统一领导是由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决定的,表现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就是有关全局的财政方针、政策必须由中央统一制定,国家主要财力必须由中央统一支配,以保证国家政治上的集中统一、经济上的合理布局和重点发展。
②实行分级管理,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在经济上、文化上、自然环境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许多事情要由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去办理;同时,由于财政资金的筹集与分配有很大部分由地方和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因此实行分级管理有其客观必然性,地方有统筹安排和调节本地区预算的权力。
(2)权责结合一般来说,一级政府由多大财权财力取决于该级政府有多大的事权,而一级政府的事权又必须由相应的财权财力作保证,没有财权财力保证,事权也难以实现。
总之,财权财力和事权的统一是各级政府完成所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的前提和保证。
(二)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说是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预算分配活动也不例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分配;二是如何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使其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这样就产生了评价一切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公平准则和效率准则。
(1)公平性原则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公平性原则是指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划分应相对平衡,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纵向平衡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横向平衡。
(2)效率性原则确定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时遵循的效率性原则是指各级政府财政职权的配置和收支关系的划分,应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以及财政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效果。
①收入划分的效率②支出划分的效率③转移支付效率(三)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预算管理体制属于经济管理体制范畴,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部分。
预算本身又是政治和经济的结合体,因此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与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预算管理打破了统收统支,实行“分级包干”,进而实行分税制,增加财政活动的领域及其范围,不断强化财政政策的调控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实践证明,预算管理体制必须与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相互制约、协调一致,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识记: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地方财权财力,并附之于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划分1.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
实施红毯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2.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费用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
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1)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2)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3)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1)基数返还基数返还即以1993年为基期年,将分税后地方净上划(净上划收入是指地方上划收入和中央下划收入相抵后的余额)中央的收入数额,作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基数部分全额返还地方。
(2)递增返还递增返还即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75%部分)的增长率挂钩,每年递增返还。
税收返还的递增率,按各地区分别缴入中央金库的“两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各地区“两税”每增长1%,中央对该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识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分析(1)补偿辖区间外溢辖区内存在外部性:辖区间效益外溢和辖区间成本外溢。
(2)弥补地方财政缺口财政缺口是指不同政府之间各自的收入与承担的事权所需要的支出之间的不平等,也称财政纵向不平衡。
(3)保证实现各地区最低服务标准(4)优化资源配置政府:一提供纯公共产品,通过转移支付等政策,直接将资源投向市场所不愿投资的领域;二是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引导资源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不发达而又急需资源的地区。
(5)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1.在市场经济国家,转移支付可以起到维护中央政府权威,限制地方政府权利的过度扩张,保持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作用。
2.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在不同级次政府间实现财力的再分配,可以通过引导资金投向,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一种自动稳定器,在经济萧条时,转移支付的量必然加大,能够促进经济复苏;经济高涨时,转移支付的量必然自动减少,能够抑制经济的膨胀,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和一般方法分类:(一)有条件转移支付(1)配套补助①无限额配套补助②有限额配套补助(2)非配套补助(二)无条件转移支付(三)分类转移支付一般方法分为四种模式:(1)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公式:某地区应该得到的转移支付额= 该地区人口数×(全国地方税税基总和/ 全国总人口数-该地区地方税基/ 该地区人口数)×标准税率(2)支付均衡模式(3)收支均衡模式公式:某地区应当得到的转移支付额= 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财政标准收入(4)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支出需求均衡模式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以及各自的特点(一)纵向转移支付: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资金转移,主要办法是拨付补助金。
(1)一般补助金:是为了使下级同层次的预算主体具有大体均衡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平的目标。
(2)专项补助金:是特定用途的补助,是为了体现上级预算的政策调整意图,实现效率的目标。
广义上说,共享税或税收分成也属于纵向转移支付。
(二)横向转移支付:是指发达地区直接落后地区转移财力,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形式。
其功能在于调整横向失衡。
(三)混合转移支付:是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的结合,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转移为辅。
领会: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1.我国1995年开始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当时实际的过渡性转移支付制度2.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原过渡性转移支付的概念不再沿用,其资金合并到中央财政因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收入中分配,统一称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3.现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目标是增强财力薄弱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1)一般性转移支付(2)调整工资转移支付(3)民族地区转移支付(4)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5)“三奖一补”转移支付二是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委托事务、中央地方共同事务以及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事务进行的补助,享受拨款的地方政府需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包括一般预算专项拨款和国债补助等。
应用:分析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