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一、背景与意义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利益、提高财政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制定相应的举措,推动制度创新,提升财政管理效能,进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二、思路与目标1. 进一步厘定预算管理的核心目标和宗旨,明确政府财政职能,把握好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辩证关系,实现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灵活和高效运行。
2. 建立现代化的预算制度,注重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完善政府人员激励与考核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确保预算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深入推进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与市场监管的统一,打破预算刚性支出,增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 加强与财税政策的协调,深化预算管理与财政改革的衔接,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举措与措施1. 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经济活动的预算管理程序,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 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建立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体系,注重结果导向和效益评估,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3. 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预算管理的技术化水平,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财政信息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4. 强化预算管理与财政改革的衔接,推动预算管理与财税政策的一体化协调,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改革的配套措施,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5. 加强预算监督与透明度的建设,健全各级财政预算的审核、审计和审查制度,推动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6. 做好预算管理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实现预算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浅议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浅议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摘要:现代意义的政府预算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经济学者对政府预算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极大地刺激了政府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时至今日,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找到一种完美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而且这种不完美甚至缺陷严重的情况在中国更是突出。
预算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与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在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和税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后,中国从2000年开始将财政改革的重点转向政府预算和公共支出管理领域取得了积极而有限的进展。
但若要使预算成为政府施政的利器,尚需继续努力。
关键词:预算改革;政府预算;绩效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86-02 收稿日期:2009-03-02作者简介:王后奇(1979-),男,安徽霍邱人,财政学专业学生,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谢海龙(1983-),男,江西宜春人,财政学专业学生,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
一、当前我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现状对于任何一项推行时间并不长的改革举措加以评价,往往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当前的我国公共预算改革仍然处于发展演变阶段,其管理模式的定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我国当前公共预算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公共预算决策程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事后监督。
这就是所谓的“公共预算周期”。
最近的改革,就是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基本要求,以部门为基本单元,将原来按支出功能分散在各类预算科目的资金,统一编制落实到各个具体使用部门和单位,体现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
(二)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是只设立国库这个单一的账户,各地资金都纳入国库集中交付,这样的话,各地方的财政性资金支出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的有效运行,减少了“中转”环节,实现了收入“直达”国库,支出“直达”商品和劳务的提供者,这样,老百姓的钱才不会中途“无缘无故”地丢失了,并且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改革及启示
70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改革及启示杨双龙 凌 波 白 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 要】公共预算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政府行政工作的经济依据,是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
1999年预算改革启动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来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公共预算也逐渐成为政府开展工作的基本制度。
本文通过对比预算改革前后预算制度的状况及发展进程,探究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方法及方向,为今后我国预算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算改革;预算编制;预算资金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财政和国家汲取财政收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由“利润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变。
基于此,中国预算制度随之相应调整。
中国预算制度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值得我们深思,一、中国预算改革前预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一)1949年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预算体制的问题1949-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在此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济发展计划性过强,市场缺乏活力。
预算是计划的反应,是经济发展的间接体现,所以改革开放前的预算体制存在相对较多的问题和弊端。
(二)1978年至1999年预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1.财政管理体系不集中,在预算的开展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行政控制。
财政管理体系分散,缺乏统一的财政账户体系。
各个预算支出部门在商业银行都开设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其次,财政性收入及支出过程中存在较多过渡性账户。
预算中的财政监管和会计控制较为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监控。
我国政府中各类单位分别对发生在政府各类单位的财政交易进行记录和处理,任何一个会计体系无法对某个周期内的整体财政交易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
助长了各种不良风气和违规违法行为。
2.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
预算编制模式的相对简单,致使预算资金分配权过于分散,导致政府财政部门无法对预算资金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管和控制。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引言:预算制度作为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直接干系到国家财政管理的效能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
本文将对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以及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中国的预算制度经历了长期进步和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和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1. 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在规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命令性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政府的规划指令权和资源配置权,政府通过规划的形式来管理财政收支,并以规划为依据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财政决策与市场环境脱节等问题,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2. 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预算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变。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渐实行了“过渡期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调整作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通过预算编制和公开披露的方式来实现预算的透亮度和合法性。
然而,在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变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决策过程不透亮、预算执行能力不足等。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预算制度进入了“现代预算制度”阶段。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政府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来激励财政执行者和增加民众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参与。
目前,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开披露、预算绩效评判的推行等。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路径在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探究适合自身国情的改革路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乐观主动地向大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通过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可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政府的信任度。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
中国政府预算改⾰60年中国政府预算改⾰60年: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陈少晖,廖添⼟(福建师范⼤学经济学院)新中国成⽴60周年以来,政府预算制度进⾏了⼀系列的重⼤改⾰,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基本⽬标框架的确⽴,政府预算改⾰逐渐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的重⼼。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厘清新中国成⽴60年以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总结其阶段性特征和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财政体制尤其是公共预算制度的改⾰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以来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是与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和财政体制改⾰的宏观背景相适应的。
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变化特点,可以把新中国60年来的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预算制度的产⽣与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新中国的政府预算是随着中华⼈民共和国的诞⽣⽽建⽴的。
新中国成⽴以后,依据《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有关规定,中央政府着⼿编制1950年全国财政收⽀概算。
1949年12⽉2⽇,在中央⼈民政府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1950年财政收⽀概算编制的报告》,这是新中国的第⼀个财政概算,标志着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诞⽣。
1951年8⽉在统⼀全国财政经济⼯作的基础上,政务院⼜发布了《预算决算暂⾏条例》,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国家预算的专门法规,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组织体系,各级⼈民政府的预算权,各级预算的编制、审查、核定等执⾏的程序,决算的编制与审定程序等。
1954年9⽉20⽇,第⼀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通过的第⼀部《中华⼈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由同级⼈民代表⼤会批准,这就使政府预算具备了向⽴法机构负责的特征。
随着上述各种预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初步建⽴起来,在筹集建设资⾦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造上发挥了巨⼤作⽤。
新中国成⽴初期政府预算制度建⽴后经历了20多年的缓慢发展期,这是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传统的计划型财政与国家预算存在和发展的时期。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13•【字号】鲁政发〔2021〕19号•【施行日期】2021.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1〕19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精神,结合山东省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保障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任务落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重点任务(一)深化实施综合预算改革,增强政府资源统筹能力。
1.加强政府收入统筹。
强化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将依托行政权力和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管理。
推进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与本级资金统筹管理,上级政府应当依法依规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和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预计数,增强下级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主动性。
下级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提前下达数如实编制预算,不得随意多列、少列收支。
严禁将政府非税收入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
2.加强政府预算统筹。
深入推进全口径、一体化预算管理,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政府债务预算(计划)同步编制、统筹管理。
国发〔2014〕45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2014〕45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财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作为公共财政制度基础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不够,财政收支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预算透明度不够,财经纪律有待加强等,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部署。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一)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政府所有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在明确收支范围的基础上,分别编制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
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二)强化一般公共预算各项资金的统筹。
按照中央部署,逐步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在一般公共预算中统筹安排相关经费。
统一预算分配,逐步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筹配置。
(三)强化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
政府性基金预算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根据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编制,并结合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统筹安排相关支出。
按照中央规定,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主要用于人员和机构运转的项目收支,列入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支出的项目,一般公共预算不再安排或减少安排。
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结转较多的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四)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列到具体项目,不列赤字。
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30%,同时加大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除调出部分外,应限定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相关改革成本支出、对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国有企业政策性补贴等方面。
一般公共预算要逐步退出上述方面的安排。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一、历史演变1. 传统预算管理制度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传统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一般是由上级向下级分配任务和资源,下级单位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编制预算,然后执行并报告执行情况。
这种制度具有强调控制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下级单位的行为有一定的束缚效果,但也容易导致僵化和浪费。
2.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逐渐兴起。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调以目标为导向,注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采用灵活的编制和执行方式,注重沟通和协调。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更加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激励,强调团队合作和胜任力发展。
3.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借鉴了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战略规划和市场导向,更加注重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决策,更加灵活应变和创新变革。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引入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了预算管理体制的深化和转型。
二、现状分析1. 全球化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兴起,预算管理制度需要适应全球化运营的需求,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力,采取更加灵活和综合的管理方式。
国际化的财务报告和绩效评价标准也对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科技革命影响科技革命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预算管理制度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的自动化和实时化,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3. 管理理念影响管理理念是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的管理理念强调层级控制和权威管理,现代的管理理念强调目标导向和分权责任,新型的管理理念强调价值共创和开放创新。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需要结合不同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培养,推动管理制度体制向更加平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每年进行的收支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也不断加强和完善。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调整,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调整。
本文将从路径和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发展,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路径1. 国有企业的财政监管国有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财务状况对国家财政影响很大。
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中国政府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国资委和各级政府监管机构,规范国有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审计制度等。
此外,政府还要下放区域政府或下级单位审批财务支出的权力,加强财务审计和反腐败工作。
2. 政府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是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国家财政部着力加强财政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同时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为了确保预算的质量和执行情况,并节省开支,政府监管部门还要进行财务审计和管理制度评估,并制定相关法规和指南,辅助地方政府管理财务预算。
3. 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公共财政预算也应更加透明和公开化。
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增加信息公开渠道,完善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防止腐败和公款浪费。
措施1. 加强政府预算编制和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政府应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做好政府工作的主动公开和解释,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政府财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网站、财政支出信息公示平台等透明度平台,让公众能够了解政府收支的情况。
2. 完善和推广政府预算制度与管理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和推广非常关键。
政府应通过改革和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提高政府预算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
1.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实行部门预算制度,需要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部门所属单位收支全部纳入一本预算中编制。
2.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所有收入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对不同类型的支出,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或者授权各部门支付到个人、用款单位或者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是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4.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1)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2)提高政府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政府部门要建设以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为核心的“金财工程”。
(3)改进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例题1·单选题】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A.税收制度改革B.收入制度改革C.征管体制改革D.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答疑编号911130112: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例题2·多选题】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A.廉洁高效B.公开透明C.科学规范D.公平公正E.完整统一[答疑编号911130113:针对该题提问]【答案】ABCE【例题3·多选题】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A.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B.实行政府采购制度C.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D.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E.实行分税制[答疑编号911130114:针对该题提问]【答案】ABCD。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举行 的各 级 人 代 会 审 批 , 种 日 历年 度 与 财 政 年 这
度 合 一 的做 法 导 致 的 结 果 为 : 、 算 的 实 际 编 制 1预 时 间较 短 。 每 年 1 从 1月前 后 布 置 预 算 编 制 工 作 到
一
机 制 制 约 部 门 在 组 织 预 算 执 行 中 的 积 极 性 发
挥 。 一 方 面 , 政 部 门 内部 各 职 能 部 门 的职 能 不 另 财
分 , 要 问 题 在 于 财 政 部 门 内各 职 能 部 门 的 职 责 主 划 分 不 清 楚 , 政 内部 除 预 算 管 理 部 门外 其 他 业 财
维普资讯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徐 瑞 娥
( 政 部 财 政 科 学 研 究 所 , 京 1 0 3 ) 财 北 0 0 6
随着我 国市场化 改革 的深 化 , 府 预算改革 政
成 为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重 要 内容 。 目前 理论 界 与 实 际 工 作 部 门对 此 问题 进 行 了多 方 面探 讨 。现
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问题 有 如 下几 个 方 面 :
1 预 算 编 制 缺 乏 前 瞻 性 。 期 以来 , 国 的预 、 长 我
算 编 制 只 是 在 既 定 的 收 支 之 间 安 排 资 金 , 乏 科 缺
学 的 分 析 预 测 , 有 很 好 地 将 预 算 编 制 与 经 济 预 没 测 结 合 起 来 , 以经 济预 测 为 基 础 , 过 对 经 济 周 并 通
在部 门预算 的编制上 , 由于 我 国 目前 的 支 出 预 算 是 按 资 金 的 性 质 归类 编 制 ,不 同 部 门 、 位 的 资 单 金性 质 不 同 、 源 渠 道 不 同 , 是 各 种 资 金 如 行 政 来 于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预算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预算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保障国家财政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预算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要。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预算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其合理性、科学性对于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确保国家财政的健康稳定发展。
3.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配置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4.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容易造成政府职能僵化,限制了政府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政府从传统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1.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才能实现预算的合理编制和分配,确保财政的公平公正。
2.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只有通过透明的预算制度和科学的预算编制,才能保证财政预算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确保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
3.实现预算绩效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预算的绩效管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3.07•【文号】国发〔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3.0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预算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完善,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加之预算管理中存在统筹力度不足、政府过紧日子意识尚未牢固树立、预算约束不够有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有待提高、预算公开范围和内容仍需拓展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源统筹和可持续性。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挖掘潜力、释放活力,现就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加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过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预算对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实现有限公共资源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
1.编制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其履 行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审 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给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 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通俗地讲,就是 “一个部门一本账”。部门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 成,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采取自 下面上的编制方式,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 2.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2011年起,将各级政府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同时,健全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制度。
(3)建设和完善规范透明的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实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4)建设和完善健康稳定的国债管理体系,为财政运行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筹资渠道。
(5)建设和完善科学高效的国库现金管理体系,在保证国库现金安全和财政支付需要的前提下,提高国 库现金管理市场运作能力。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财政学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
3.改进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1)收入分类。按收入来源和性质,将预算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 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等6类。 (2)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具体分为:一般公共服务、 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 出、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 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事务、预备费、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等类级科目。 (3)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 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予、债务利息支出、 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政府预算理论演变、制度改革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政府预算理论演变、制度改革与展望作者:肖鹏来源:《财政监督》 2019年第19期肖鹏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攀升。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7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财政实力由弱变强,从1951年至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此过程中,财税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支柱性制度创新,与整体改革同步,为经济社会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看,有必要系统总结70年来财税改革的历程与经验,探研新时代财税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策划本期专题邀请专家学者回顾展望70年来财税改革演进发展,以志纪念。
【摘要】预算是政府财政活动的集中反映,预算过程兼具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特征。
政府预算理论和制度的演进与财政理论、财政改革的推进密不可分。
本文将新中国70年政府预算理论的演进划分为三大阶段:“国家分配论”下的预算理论与思想、“公共财政论”下的预算理论与思想和“国家治理理论体系”下的现代预算理论;政府预算制度的变革划分为五大阶段:政府预算管理技术规范形成阶段、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预算制度稳定阶段、市场经济初期的预算制度变革阶段、公共财政目标下的预算制度变革深化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现代预算制度构建阶段。
总结梳理政府预算理论与制度变革规律性的特征,并对未来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的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政府预算理论制度展望一、引言财政,乃国之命脉,民生之本。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 、长期稳定阶段(1952 —1992 年) 、初步改革阶段(1992 —1998 年) 和改革深化阶段(1998 年至今) 。
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
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目标的确立,政府预算改革成为近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客观考察与分析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沿革,探索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取向,对于公共财政框架的顺利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研究文献中,有关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论述,主要是着重于对财政体制发展变化的描述,即主要是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发展变化。
然而,财政体制虽然是影响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发展进程并不完全一致。
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政府预算制度受到既有路径依赖的影响,往往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财政体制的变迁并不能作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标志。
从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国家为了扭转这种困难局面,于1950 年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对财政管理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办法。
1951 —1952 年又实行了初步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1951 年3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将财政收支由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改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大行政区、省(市) 三级财政,并实行初步的分级管理,各级政府都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部门。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一、改革的必要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稳健、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财政管理的深化,原有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面临一些难点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1.1 变革经济结构和财政需求中国经济正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不断调整。
与此同时,社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些新的需求和变化使得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1.2 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范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原有的财政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容易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浪费和挪用,对财政稳健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为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效率。
1.3 促进预算透明和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活动,政府预算管理应该更加注重透明和公开,让公众对政府的财政运行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然而,因为政府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预算的透明和公开性还存在不足,对于公众的监督和参与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为了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财政管理制度。
二、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在进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和目标,以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1 坚持依法依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确保改革政策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持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预算是财政的基础。
建立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现代预算体系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预算法》的修改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
但目前阶段,仍然面临一些“老大难”问题需要攻坚,未来的改革主要围绕这些“老大难”问题展开。
一、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四本预算的统筹综合尚不能完全到位全面性、一致性是现代政府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将所有政府收支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预算管理。
按照这一原则,新预算法明确了四本预算各自的编制要求,提出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体系。
但从原则层面深入到实际操作环节,就会发现,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还未实现,四本预算未能有机综合成一本预算,且管理标准尚有差异。
(二)公开透明还需强化顶层设计预算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本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念与要求,更是促进改革落地、完善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公开不等于透明,预算透明是更高一层级的要求。
从现状来看,预算公开尚不充分,公开的部分离透明预算尚有距离。
(三)表外信息有待丰富预算报告应当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活动。
发达国家的预算报告中,均有若干附录以表外信息的方式,披露在正式预算表格中难以包含的内容。
我国的预算报告,除若干预算表格之外,仅有部分对表格进行解释的说明,缺乏表外信息。
首先,缺乏债务与资本性支出预算。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财政的特殊之处也是资本性支出规模庞大,2012年依然高达39%,远高于OECD国家的10%左右。
但是,在预算管理上未给予特殊关注。
按现有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从长远看,这种制度安排既将政府债务割裂开来,又不将其与债务资金的使用相结合,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控制资本性支出和举债融资的规模、结构。
其次,缺乏税式支出预算。
我国现实的税收优惠几乎涉及所有税种,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繁多,其对应资金量较大,但目前的预算报告对税式支出预算关注不够。
(四)地方债管理制度设计尚需优化按照新预算法规定,由全国人大确定地方债总额度,仅省级政府有公开发行地方债券的资格。
这相当于将原来省、市、县均有的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决策的权力,集中到几十家省级单位。
地方债管理制度还有若干环节亟待优化。
其一是发债额度的合理确定与分配,如何平衡风险控制与满足地方实际需求。
如何科学测算地方债的总额度,如何设立额度分配规则以激励约束地方政府,是地方债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第一重大挑战。
其二是发债权集中到省级政府,是由分散决策转向集中决策,固然有便于控制风险、加强规范管理的优点,但也可能存在管理链条过长、债务资金配置低效、不符合地方实际等问题。
其三是地方债的长期发展前景未明确,社会预期不一。
各地地方债是一直滚动运行下去,还是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偿还?是最终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还是由各地自我消化?有关地方债的长期制度安排未明确,导致社会预期不一。
其四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尚不到位。
一些新型的类财政债务资金,如国开行、农发行的开发性金融,特别是专项建设基金,其性质如何界定?对于政府债务的长期影响如何?这些问题都急需评估。
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未来走向展望(一)政府预算透明度将增强预算透明是现代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政府预算的透明化是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监督权利的保障,有助于完善政府治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提高我国预算公开透明度的相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国际规范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财政部领导也多次强调要提高预算透明度的重要性,可以想象,未来在政府预算公开的口径、范围等方面都会有不少进展。
但是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预算公开透明度的提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二)预算编制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目前,我??预算编制的内容并不完整。
主要表现在预算覆盖面窄,只有政府收支的一部分纳入到预算之内,仍有很多支出处于政府公共预算之外,造成预算资金浪费和管理混乱的现象频发,也使得违纪违规有机可乘。
因此,加强预算编制完整性刻不容缓。
首先,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从而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应将各级政府部门管理的全部社保基金及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继续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改革。
同时,进一步推进预算挂钩事项清理工作,给予地方预算编制自主权,使预算真正做到统筹地区发展。
此外,兼顾年度预算平衡与中期预算平衡,避免官员道德风险。
最后,对于一些国家重大建设和采购项目,应设立独立的预算账户,并在预算账户中明确记录各笔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
(三)预算审批将逐步完善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与其有关的委员会拥有预算审批权。
现行的预算审批程序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预算正式审批时限过短、预算初审存在一定缺陷、预算审批机构专业人员不足等。
因此,首先应该延长政府预算审批期限,为人大预算审查机构提前介入预算编制过程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
其次,应该分部门进行预算表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由于人大关于预算执行表决失误带来的严重损失。
最后,应该提升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专业素养,引入并培养财政委员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具有基本的审查、评估预算能力。
(四)预算执行的硬约束性将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预算超收、超支的现象大量存在。
国家部委又过于频繁地出台新政策,使得《预算法》等相关法规在预算执行中的地位被大大拉低。
一些地方政府频繁地进行预算调整,随意调剂资金,导致预算与决算之间的差距往往较大。
因此,首先要从根本上强化预算法律效力,预算调整绝不应该成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要严格控制预算的随意变动。
其次,要构建一个上下紧密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对政府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层层把关。
最后,要调整预算年度的起讫时间,进而有效保障预算执行的及时性。
(五)转移支付改革将不断深化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
按照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要求,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结合全国人大有关决议和审计提出的整改要求,进一步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事权属性为遵循,将转移支付改革同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衔接,同绩效评价、预算公开、问责机制等制度建设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转移支付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不相匹配,转移支付交叉重叠、退出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逐步形成一套定位清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转移支付体系和分配科学、使用规范、注重绩效、公开透明、监管严格的资金管理机制,更好发挥转移支付的职能作用,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
1.促进转移支付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根据事权属性,对于属于中央事权的,要将转移支付上划转列为中央本级支出,由中央单位直接承担;对于属于地方事权的,原则上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相应取消专项转移支付。
2.加大转移支付资金统筹力度。
一是针对当前基层财政尤其是能源资源型地区财政困难,要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阶段性财力补助、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统筹力度,兜住“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底线,保证基层财政正常运行。
在此基础上,要逐步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比重。
二是全面盘活转移支付结转资金,及时收回闲置沉淀资金,统筹安排用于稳增长、补短板、保基本民生等领域。
三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研究推进取消重点支出挂钩事项,增强财政统筹能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加大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力度,促进脱贫攻坚任务按期完成。
3.进一步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按照全国人大有关决议和审计的要求,专门制订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方案。
一是进一步适当压减专项转移支付数量,继续取消政策到期、预定目标实现、绩效低下的专项,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和以收定支专项。
二是大幅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下不同支出方向的数量,同时探索建立“大专项+工作任务清单”机制,推动同一专项下的不同支出方向资金的统筹使用,中央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任务清单方式进行指导,将项目审批权下放地方,从根本上推进专项转移支付的实质性整合。
三是进一步优化中央基建投资结构,优先用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重点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项目。
4.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的要求以及预算法关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的规定,着力规范竞争性领域专项,积极探索实行“由补变投”的方式,采取政府投资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产业发展,并适度控制资金规模。
5.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设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一是严格专项设立条件,新设专项必须以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规定为依据、符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改革要求、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改革方向,并明确政策目?恕⑹凳┢谙蕖⑼顺龌?制等内容,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
二是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评估退出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对专项进行完善,该退出的退出,该调整的调整,该压减的压减。
6.不断强化转移支付管理对采取项目法分配的转移支付,要积极推动实施三年滚动规划管理,加强项目库管理,做到资金与项目同步下达。
要继续做好转移支付预算公开,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完善集中公开平台,以信息公开倒逼转移支付管理水平提高。
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设定同当年预算安排相结合,将各地区绩效评价结果同以后年度资金分配相结合。
要进一步加强转移支付监管,推动建立追究问责机制,解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7.推动地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指导地方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清理整合省级专项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和对下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财政保障水平;要督促地方尽早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算并将其编入当年财政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要推动地方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公开和绩效评价工作力度,做到“上面放得下,下面接得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深化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还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要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改革,从根本上为深化转移支付改革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