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合集下载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一、背景与意义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利益、提高财政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制定相应的举措,推动制度创新,提升财政管理效能,进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二、思路与目标1. 进一步厘定预算管理的核心目标和宗旨,明确政府财政职能,把握好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辩证关系,实现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灵活和高效运行。

2. 建立现代化的预算制度,注重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完善政府人员激励与考核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确保预算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深入推进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与市场监管的统一,打破预算刚性支出,增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 加强与财税政策的协调,深化预算管理与财政改革的衔接,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举措与措施1. 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经济活动的预算管理程序,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 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建立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体系,注重结果导向和效益评估,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3. 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预算管理的技术化水平,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财政信息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4. 强化预算管理与财政改革的衔接,推动预算管理与财税政策的一体化协调,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改革的配套措施,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5. 加强预算监督与透明度的建设,健全各级财政预算的审核、审计和审查制度,推动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6. 做好预算管理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实现预算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广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广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广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的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广东预算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确保财政资金合理、高效、透明地使用,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内容1. 深化预算编制改革- 加强预算内外部调整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流程,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公开透明度;- 推行目标管理制度,引入绩效评估等手段,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决策的科学性。

2.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完善财政追加拨款和节约节支机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力度,确保预算执行过程合规、高效。

3. 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目标纳入预算管理范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推动财政资源优化配置。

4. 加强预算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完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 加大对公众参与预算决策的力度,提高预算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实施步骤与措施1. 制定配套政策文件,明确改革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责任部门;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改革工作协调机制;3. 落实改革方案要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4.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数据共享和集成,提高工作效率;5. 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6. 定期评估改革成效,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四、预期效果通过广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1. 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2. 增强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和效益性,推动经济发展;3. 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减少腐败行为;4. 改善政府与市民关系,增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5. 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1. 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制定完善的预算编制指导和方法,确保预算编制过程符合科学原则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同时,加强对预算编制数据的验证和审查,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和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测。

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整改和纠正,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

3.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将绩效管理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对各项支出进行绩效评估。

通过绩效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

4. 增加预算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加强对预算信息的公开和公示,提高公众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和参与度。

建立预算信息公开平台,向社会公开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相关信息,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

5. 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与培训。

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引入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效能。

6.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对预算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探索建立绩效预算、责任预算和结果导向的预
算制度,推动预算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7. 加强预算管理与其他管理制度的衔接。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与财务、审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紧密衔接,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有机融合的机制。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协同运作,实现预算管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2006-5-16 14:1经济纵横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政府预算改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预算年度不合理。

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这种日历年度与财政年度合一的做法导致的结果为;1、预算的实际编制时间较短。

从每年11月前后布置预算编制工作到次年3月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通常只有两个月的编制时间。

2、人代会审议政府预算的时间很短。

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

3、预算执行中出现法律空档。

预算年度的起始日先于人代会审批日,造成国家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远远滞后于预算的编制,这意味着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或者说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国家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1]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我国尽管也编制财政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但实际执行中与年度预算基本上还是“两张皮”,致使年度预算对财政经济的约束相当有限,不能瞻前顾后。

2、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

表现在:一是各部门经费多少不是取决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

二是“基数法”固定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预算资金被套牢,财政无法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范文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范文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范文预算管理是新时代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的科学与否、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财政收支的平衡、经济运行的稳定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可持续性等新的压力和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不断加大预算管理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预算管理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不断扩大,预算管理体制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加大了财政管理的风险和困难。

因此,加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力度,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质量。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环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果。

通过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3. 增强财政透明度和公开度。

预算管理是财政收支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具有重要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通过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促进财政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增强公众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参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4.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预算是政府实现各项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单一的财政调控向综合治理转变,为实施宏观调控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持。

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几轮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我国先后颁布了《预算法》、《预算年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预算法》明确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预算监督等环节的具体规定,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7.20•【字号】甘政发〔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21〕55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规范政府收入预算管理。

财政部门会同税务等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实事求是编制收入预算。

严禁将财政收入规模、增幅纳入考核评比。

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严禁收取过头税费、违规设置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依照法律法规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如实反映财政收入情况,不得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稳步提高收入质量,严禁虚收空转。

严格落实收入征缴、退库制度,严格收入分类和级次管理,严禁混库行为。

不得违法违规制定实施各种形式的歧视性税费减免政策。

严禁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非税收入,严禁将政府非税收入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

(二)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

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加大预算统筹力度。

严格落实收费基金清单管理制度,将列入清单的收费基金按规定纳入预算。

将应当由政府统筹使用的基金项目按要求转列一般公共预算,逐步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主要用于人员和机构运转的项目收支列入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都安排支出的项目,要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的资金分配方式。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

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

(三)强化部门和单位收入统筹管理。

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依规将取得的各类收入纳入部门或单位预算,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预算管理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推动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预算管理,我们需要探索一体化改革的实践,解决相应的挑战,并找到优化路径。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实践1. 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为了实现预算管理的一体化,可以考虑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将财政预算和项目预算整合在一起,实现对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预算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提高预算调控的灵活性和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2. 推行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将预算的分配与绩效挂钩,实现预算的优化配置和运用。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各项绩效数据,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预算管理的效能。

3. 强化财政预算的透明度透明度是一体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

要加强财政预算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有权利了解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

通过建立财政预算公开制度,可以提高社会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增强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面临的挑战1. 预算管理体制的传统思维当前,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普遍存在传统思维和审批导向的问题。

一些地方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仍然保持着过去的思维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需求。

要推进一体化改革,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引入创新理念和方法。

2. 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挑战。

预算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交流,但目前很多地方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不对接等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设统一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3.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复杂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到财政预算、项目预算等多个领域的改革,难度较大。

部门预算制度改革

部门预算制度改革

部门预算制度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部门的运作也越来越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的任务。

部门预算制度是指一个部门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计划和执行的财务安排和资源分配的制度。

在改革部门预算制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制度设计、信息管理和监督评估。

一、制度设计部门预算制度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反映部门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在制度设计中,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标准和流程,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此外,应当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和报告机制进行规范,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在制度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部门间的协同和沟通。

各个部门之间的预算编制应当相互衔接,共同实现整体预算的协调和合理分配。

此外,还要建立起与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确保预算编制的透明性和合法性。

二、信息管理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管理。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搜集和整理部门相关的财务数据和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因此,应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收集、处理和利用。

为了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审批系统和财务管理软件。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部门实现预算编制流程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手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预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三、监督评估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监督评估。

监督评估是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监督评估中,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

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绩效评估等方式,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监督和纠正。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在实施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决策、公开透明、激励约束和法治保障。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财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作为公共财政制度基础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不够,财政收支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预算透明度不够,财经纪律有待加强等,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部署。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准确把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一)指导思想。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用好增量资金,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逐步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13•【字号】鲁政发〔2021〕19号•【施行日期】2021.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1〕19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精神,结合山东省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保障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任务落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重点任务(一)深化实施综合预算改革,增强政府资源统筹能力。

1.加强政府收入统筹。

强化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将依托行政权力和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管理。

推进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与本级资金统筹管理,上级政府应当依法依规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和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预计数,增强下级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主动性。

下级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提前下达数如实编制预算,不得随意多列、少列收支。

严禁将政府非税收入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

2.加强政府预算统筹。

深入推进全口径、一体化预算管理,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政府债务预算(计划)同步编制、统筹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深入,社会广角,刘晓飞尹燕约3029字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

但是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够严等问题仍然存在。

必须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一、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为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财政部发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

(一)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责任制度,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要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部门预算到位率,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办理调整预算工作,强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下达的时效性,建立结余资金与预算安排衔接制度.财政部要求,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执行中下达投资计划或提出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的时间,最迟不得晚于当年10月底。

预算调整申请时间一般为每年7月1日至10月底。

除据实结算类项目等特殊指标外,各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指标批复的截止时间,原则上为当年11月底。

属于动支预备费和财政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指标的特殊项目,发文截止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不得超过当年12月20日.此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年初预留的投资计划应当在年度执行中及时下达,最晚于当年10月底之前全部下达,相应的支出预算于当年11月底下达完毕.项目预算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上报审批。

(三)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要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强用款计划管理,巩固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新机制,加快推行公务卡试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积极稳妥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要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提高采购效率,确保采购工作质量。

关于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预算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深化和,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挑战。

在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1.加强公众参与和透明度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应该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透明度,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和公开预算信息,增加公众对预算决策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政府应该加强对预算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提供有关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情况的详细信息,让公众能够了解和评估政府财政收支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和监督。

2.提高预算编制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预算编制过程应该更加科学和客观,以数据为基础,经过科学分析和评估,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建模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该注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预测,提前识别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加强财政绩效管理财政绩效管理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绩效评估和监督,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推动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应该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其成为预算决策和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

4.加强预算监督和问责机制预算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立是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任务。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监督和问责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对预算执行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应该加强预算审计和监察机制,提高预算使用情况的监督效果,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廉洁管理。

5.推进预算管理的创新和信息化预算管理的创新和信息化是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通过建立全过程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程自动化和数字化,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总之,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一、改革的必要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稳健、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财政管理的深化,原有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面临一些难点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1.1 变革经济结构和财政需求中国经济正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不断调整。

与此同时,社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些新的需求和变化使得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1.2 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范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原有的财政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容易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浪费和挪用,对财政稳健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为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效率。

1.3 促进预算透明和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活动,政府预算管理应该更加注重透明和公开,让公众对政府的财政运行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然而,因为政府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预算的透明和公开性还存在不足,对于公众的监督和参与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为了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财政管理制度。

二、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在进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和目标,以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1 坚持依法依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确保改革政策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持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预算管理改革再进一步

预算管理改革再进一步

ACCOUNTING HORIZONS中国总会计师·月刊1842021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措施:第一,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第二,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第三,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增强财政预算完整性;第四,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第五,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第六,增强财政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这是时隔6年多之后,预算管理改革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预算法》,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20年10月1日《预算法实施条例》开始正式实施。

随着这些法律、文件贯彻实施,中期财政规划、预算公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落地,效果逐渐显现:政府收支透明度、“三公”经费开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越来越规范和透明。

新一轮预算管理改革,一方面是将近年来预算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制度化进而巩固预算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力度上都更上一个台阶,将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新一轮预算管理改革的背景新一轮预算管理改革看似突然,实际上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财政紧平衡需要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步入中低速增长阶段的同时却还未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因而财政增收的难度客观上持续提高。

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刚性支出并未缩减,民生等刚性支出压力不减反增,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财政收支矛盾还将继续呈现加剧态势。

鉴于此,必须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去增强财政资源的统筹力度和可持续性。

(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要求加强财政收支统筹自国发〔2014〕43号文实施之后,我国先后实施了三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行动,但截至目前隐性债务风险仍然是我国财政金融体系防风险的重点。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一、历史演变1. 传统预算管理制度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传统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一般是由上级向下级分配任务和资源,下级单位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编制预算,然后执行并报告执行情况。

这种制度具有强调控制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下级单位的行为有一定的束缚效果,但也容易导致僵化和浪费。

2.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逐渐兴起。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调以目标为导向,注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采用灵活的编制和执行方式,注重沟通和协调。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更加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激励,强调团队合作和胜任力发展。

3.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新型预算管理制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借鉴了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战略规划和市场导向,更加注重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决策,更加灵活应变和创新变革。

新型预算管理制度引入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了预算管理体制的深化和转型。

二、现状分析1. 全球化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兴起,预算管理制度需要适应全球化运营的需求,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力,采取更加灵活和综合的管理方式。

国际化的财务报告和绩效评价标准也对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科技革命影响科技革命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深刻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

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预算管理制度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的自动化和实时化,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3. 管理理念影响管理理念是预算管理制度体制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的管理理念强调层级控制和权威管理,现代的管理理念强调目标导向和分权责任,新型的管理理念强调价值共创和开放创新。

预算管理制度体制的变化需要结合不同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培养,推动管理制度体制向更加平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引言预算管理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方向。

本文将对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分析。

1. 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1.1 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导向的,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制度在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有的预算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

1.2 经济改革时期的改革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主要的改革方向包括:•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财政体制,明确了财政职能和责任,加强了财政监管与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了“三公开”制度,即公开预算草案、初步决算和终审决算,加强社会监督。

•预算执行制度改革:加强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1.3 当下的改革与发展当前,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当前预算管理制度发展的方向:2. 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2.1 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其规范性。

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机制,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遵循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原则,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2 强化财政监管的能力财政监管是预算管理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财政监管的效能。

同时,要加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向公众公开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3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转换。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预算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预算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保障国家财政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预算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要。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预算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其合理性、科学性对于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确保国家财政的健康稳定发展。

3.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配置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4.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容易造成政府职能僵化,限制了政府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政府从传统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1.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才能实现预算的合理编制和分配,确保财政的公平公正。

2.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只有通过透明的预算制度和科学的预算编制,才能保证财政预算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确保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

3.实现预算绩效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预算的绩效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继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之后,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部署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公开和监督等各个方面,标志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先行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正式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决定》涵盖事项十分全面,看点颇多,其中一些改革措施可谓力度空前,被新华社誉为新一轮财税改革“开头炮”。

改进预算管理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先行军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我国财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作为公共财政制度基础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

去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今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重点推进的3个方面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对于上述《方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表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应先行推进,并在今明两年取得决定性进展,为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今年8月31日,《预算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此次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对《预算法》修订的内容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明确提出了7大项25条的改革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二是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三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五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六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七是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财政资金将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
《决定》指出,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四本预算,这四本预算各有侧重和分工。

相对而言,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主要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而政府性基金预算更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行业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主要用于国企自身。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各预算之间的财力统筹,这一改革着眼点就是要打破部门利益,把在一些领域“封闭”运行的资金腾挪出来,更多地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向民生领域倾斜,以更好地保障百姓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更大程度上实现全民共享。

推进预决算公开发现问题要规范整改
《决定》要求,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

一是要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按项目按地区公开。

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公开。

二是要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

三是要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

四是要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

专家表示,预算公开的目的,就是要接受社会监督,改进政府工作。

此次改革方案特别强调对社会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赋予了预算公开更深层的意义。

亮点颇多体现“制度规范化”原则
《决定》提出健全预算标准体系。

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严格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加强人员编制和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业内人士分析称,制定政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支出定额标准,是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刹住政府“大手大脚”乱花钱之风,更好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

《决定》的另一个亮点是“建立跨年度平衡机制”,明确“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3年滚动财政规划,强化3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


据称,这些是针对当前单一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下,地方政府对财政资金安排一年一考虑、一年一定事,不利于顾及长远而做出的改变——政府预算不应只管一年,而应该管多年。

如此,中长期预算不仅有利于发挥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政府还可以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关于依法征税,《决定》提出,要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严格减免税管理。

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要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

此外,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范。

刘尚希认为,当前非税收入这一块还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有的基金项目一收就是好多年,收上来的钱到底是怎么用的,效果如何,还是一本“糊涂账”。

遏制“乱收费”行为,就要看住政府部门“乱伸的手”。

对依法合规的收费也要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决定》清理“第二国库”也甚为严厉:“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在2年内逐步取消。


“第二国库”,即指财政专户,是财政部门为履行财政管理职能,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管理核算特定财政资金的银行结算账户,有利于弥补国库单一账户操作技术上的不足。

但实践中,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省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都有权审批财政专户,甚至一些市县也越权开设财政专户,这导致财政专户数量众多,大量财政资金以各种形式存在商业银行,脱离国库的有效监督,滋生了“小金库”等腐败问题。

《决定》还出台措施优化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以减少资金闲置、浪费及不合理运用,提高其使用效率。

此外,《决定》还对预算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及理财行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强化。

关于《决定》出台后的配套工作,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切实将决定中的改革事项落到实处,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和培训工作。

目前,有些配套改革措施已经出台,比如,《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已被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财政部也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的通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及《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此外,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其他诸多有关制度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