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看法
我国政府预算改革回顾与效果反思
在 我 国 ,真 正建 立 政府 预 算制 度 始 自1 9 5 5年 。因为 从严 格 意义 上说 。 政 府 预算 制度 必须 具备 基本 的法 律要 件 。 1 9 5 5年 之前 , 我 国 的政 府 预算 仅 向中 央
强 ,政 府预 算制 度 由传 统 的财政 预 算 向 现 代 的公共 财 政预 算转 变 。这 一 阶段 政 府 预算 的改革 主要 包括 :部 门预算 管 理
政府 报 告 。并 且 没有 决 算 制 度 ; 1 9 5 5年 之后 ,国家预 决算 才 开始 向全 国人 民代 表大 会报 告 ,真 正意 义上 的政 府预 算 开
政府 预算 制 度不 断改 革 和发 展 。 回顾 我 国政 府 预算 制度 的 改革历 史 ,其 发展 历
程 大体可 以分 为 四个 阶段 : 第 一 阶段 :计 划经 济 时期 的政府 预
1 8财政监督 C AI Z HE N GJ I ANDU 2 0 1 6 2 1
改 革 的历 程进 行 了简单 的 回顾 ,分 析 了
第 三 阶段 :市 场经 济 由较 大 发展 时 期 的政府 预算 制度 ( 1 9 9 2 -1 9 9 8年 ) 。这
一
政 府 预算 改革 的实 施效 果 ,并 提 出了深 化 政府 预算 改革 的一些 建议 。
一
阶段 , 我 国开始 实行 分税 制 改革 , 财政
政 府预 算制 度 适时 地进 行 了改 革 ,这些 政 府预 算制 度 的改 革 .对社会 经 济 发展
第 二 阶段 :市 场经 济初 期 的财 政 预 算制度( 1 9 8 0 —1 9 9 2年 ) 。 这一 阶段 , 我国 开始 实行 改革 开 放 ,经济 体制 开 始 由计 划经 济体 制 向市 场经 济体 制 转型 ,改革
政府预算心得感悟总结(通用3篇)
政府预算心得感悟总结(通用3篇)政府预算心得感悟总结第1篇近期,为了参加今年的会计职称考试,我学习了《财务管理》这门课程,针对其中的《预算管理》学习总结如下:一、预算的特征与作用(一)预算的特征预算是企业在预测、决策的基础上,以数量和金额的形式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投资、财务等活动的具体计划,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对各种资源和企业活动的详细安排。
预算具有如下两个特征:首先,预算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或目标保持一致;其次,数量化和可执行性是预算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预算是一种可以据以执行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最为具体的计划,是对目标的具体化,是将企业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的有力工具。
(二)预算的作用预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预算通过引导和控制经济活动、使企业经营达到预期目标。
2.预算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3.预算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
二、预算的分类与预算体系(一)预算的分类1.根据预算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业务预算(即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
业务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
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直接材料消耗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生产成本预算、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预算等。
专门决策预算指企业不经常发生的、一次性的重要决策预算。
如资本支出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算。
财务预算作为全国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它是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企业业务预算与专门决策预算的结果,故亦称为总预算,其他预算则相应称为辅助预算或分预算。
显然,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从预算指标覆盖的时间长短划分,企业预算分为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通常将预算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预算称为短期预算,预算期在1年以上的预算则称为长期预算。
(二)预算体系各种预算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般将由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组成的预算体系,称为全面预算体系。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2006-5-16 14:1经济纵横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政府预算改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预算年度不合理。
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这种日历年度与财政年度合一的做法导致的结果为;1、预算的实际编制时间较短。
从每年11月前后布置预算编制工作到次年3月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通常只有两个月的编制时间。
2、人代会审议政府预算的时间很短。
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
3、预算执行中出现法律空档。
预算年度的起始日先于人代会审批日,造成国家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远远滞后于预算的编制,这意味着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或者说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国家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1]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我国尽管也编制财政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但实际执行中与年度预算基本上还是“两张皮”,致使年度预算对财政经济的约束相当有限,不能瞻前顾后。
2、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
表现在:一是各部门经费多少不是取决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
二是“基数法”固定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预算资金被套牢,财政无法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预算管理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推动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预算管理,我们需要探索一体化改革的实践,解决相应的挑战,并找到优化路径。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实践1. 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为了实现预算管理的一体化,可以考虑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将财政预算和项目预算整合在一起,实现对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预算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提高预算调控的灵活性和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2. 推行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将预算的分配与绩效挂钩,实现预算的优化配置和运用。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各项绩效数据,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预算管理的效能。
3. 强化财政预算的透明度透明度是一体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
要加强财政预算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有权利了解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
通过建立财政预算公开制度,可以提高社会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增强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面临的挑战1. 预算管理体制的传统思维当前,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普遍存在传统思维和审批导向的问题。
一些地方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仍然保持着过去的思维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需求。
要推进一体化改革,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引入创新理念和方法。
2. 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挑战。
预算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交流,但目前很多地方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不对接等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设统一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3.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复杂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到财政预算、项目预算等多个领域的改革,难度较大。
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整理ppt
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
责任归属
支出项目
中央
国防、外交、外援、中央级行政管理、金融和货 币政策、中央统管的基建投资、央企技术改造和 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全国性交通、收入 分配等
地方
个人福利补贴、环境保护、工农科研支持、教育 、地区性交通、卫生、城市维护建设、消防、公 园、娱乐设施等
整理ppt
中央、地方收入划分
❖ 中央固定收入: 主要有: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进口增值 税和消费税等
❖ 地方固定收入: 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 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 照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等。 中央、地方共享收入(P91~92)
❖ 年度性原则。即各级政府预算一般应按年度进行编制,不允 许将不属于本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列入本年度的政府预算之 中。在这里,所谓“预算年度”(也称为财政年度)是指政 府预算的有效起迄期限,通常为365天。目前,世界各国的 政府预算年度分为“历年制”(如中国、英国等)和“跨年 制”(如美国、日本等)两种整理。ppt
整理ppt
政府预算的原则1
❖ 政府预算的原则是指编制、组织政府预算所必须遵循
的准则。现阶段被各国认可的政府预算原则有:
❖ 公开性(透明性):即各 级政府预算全部收支都须 经本级立法机构审查批准, 并以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以接受立法机构与社会公 众的监督。
❖ 可靠性
❖ 完整性
❖ 统一性
❖ 年度性
整理ppt
整理ppt
复式预算的特点
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现状
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现状一、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政府采购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活动需求,利用国家财政或政府资金,在遵循一定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以既定的方式与程序,从经济市场中购买工程、物品以及服务的消费行为。
政府采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预算管理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收入以及规划管理的重要形式,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优化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对促进政府采购政策的优化执行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性的提升以及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源优化配置、财务管理水平的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质量的提升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规划科学性、完整性、秩序性、实效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现状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意识缺乏现阶段,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定的不断发展,各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进行了内部组织结构改革,但是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真正意识到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行为与管理观念上存在偏差,加之缺乏一定的法律管理意识,从而导致政府采购预算在编制与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其系统系、规范性、严谨性严重缺失。
二、没有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监管机制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管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趋向形式化,各部门采购规划不符合自身实际需求,采购超标准现象严重。
三、缺乏合理、科学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体系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核心工作,在实践中应严格依据相关政策方针、法律条例规范与标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规划与确立。
浅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浅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财政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政府来说,预算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经济的运行情况,还包括如何科学规划各项经济建设、如何合理安排社会资源等,因此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从而使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需要逐步实现政府财务的透明化。
政府的各项预算支出、绩效指标、资产负债表等财务信息必须向社会公开,这不仅能够加强政府的财务管理,更能够让社会监督其支出。
透明化还有助于减少腐败和浪费,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促进政府的廉洁、诚信和高效。
其次,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
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含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评估等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完善,预算管理的效力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在预算编制方面,要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编制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避免重复或过度预算。
在预算执行方面,要严格控制开支,遵循科学规划和高效执行,确保公共财政的稳定和安全。
在预算监督和评估方面,要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监督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动态评估各项预算执行的效果,并及时加以改进和调整。
最后,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预算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政府预算管理要采用新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等,实现预算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等;同时,加强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各部门员工的财务管理能力,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及评估各环节中,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实现政府财务的透明化,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并推进预算管理的现代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政府财政管理的目标,更好地利用财政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预算管理是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一、改革的必要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稳健、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财政管理的深化,原有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面临一些难点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1.1 变革经济结构和财政需求中国经济正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不断调整。
与此同时,社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些新的需求和变化使得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1.2 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范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原有的财政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容易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浪费和挪用,对财政稳健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为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效率。
1.3 促进预算透明和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活动,政府预算管理应该更加注重透明和公开,让公众对政府的财政运行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然而,因为政府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预算的透明和公开性还存在不足,对于公众的监督和参与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为了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财政管理制度。
二、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在进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和目标,以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1 坚持依法依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确保改革政策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持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预算资金做到事前充分调查论证、事中严格按章执行、事后严格把关把控,并针对执行过程和阶段目标存有的差异加以分析,从而更加明确执行问题,让单位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通过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对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和把控,增强各部门的内部控制能力,提高预算管理总体水平,进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需要以财政资金为基础,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单位运行进行合理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还可以规范单位收支行为,使得财政资金达到合理配置和使用。
推动财政资金与相关职能部门优化配置,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成本费用得到控制和保障,提升财政资源优化配置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能使财政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单位财政资金的运行状况,以及在执行预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资金的统筹、调度、分配能力,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把控,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对预算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提高各单位部门之间的职能监督,规范各单位部门内部的行政运行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政策能够得到顺利落实,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运作,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基本上能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有序进行,只是有些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预算管理意识不足,特别是一些单位领导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不顾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到年底为了追资金支付进度,难免会出现审计上的问题,使得财政资金达不到逾期使用效果。
相关单位领导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片面地认为预算工作就是单位财务部门单方面的工作项目,没有形成应有的参与意识,从而对本单位的长远规划有所欠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和制约着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被称为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
它的实质是要解决中央政府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级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资金支配权和管理权。
即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预算资金分配上的集中和分散,在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确定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明确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建国初期和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地方所需要的支出由中央拨款解决。
这种办法对解决解放初期经济困难,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财力高度集中,地方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从“一五”以后就很少采取这种预算体制了。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
从1953年到1978年基本上实行这种预算体制。
属于以中央预算集中为主,适当给地方下放财权的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财权和财力集中在中央,地方预算收支指标由中央确定和下达,但地方有一定的机动权,并实行了收支挂钩的办法,地方政府增收节支可以适当地留一部分给地方。
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限实施的具体形式有: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留用,一年一定;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等。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从1980年到1993年这段时期实行的。
这一体制俗称“分灶吃饭”或“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一次重大改革。
它的主要特点是:1. 变过去全国“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由过去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平衡;2. 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各部门为口下达,均由“快快”统筹安排,调剂余缺;3.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五年不变。
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思考摘要: 预算管理作为财政工作的核心, 目标是保证政府行为不偏离纳税人的公共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预算管理法治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促进我国预算管理法治化进程, 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律体系,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适时引入中长期预算框架, 强化预算执行中的约束机制, 加强预算监督。
关键词: 财政预算; 预算管理; 法治化预算作为政府基本的收支计划, 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 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反映。
当前, 我国正致力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所有的政府活动最终都要在财政预算中表现出来, 因而可以说预算管理在财政工作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
预算管理法治化就是财政部门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 摒弃人治因素干扰, 使预算管理各环节实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建设目标。
具体包括构建完善的预算法律体系、预算过程法治化、预算监督法治化以及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
一、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法治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各领域的改革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 财政改革初始的焦点是如何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收入分配框架,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才开始进行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1999年以后, 我国渐次进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工资统发、收支两条线、金财工程、中央决算稳定调节基金、预算超收管理等一系列预算管理改革, 使得国家财政预算朝着细化、硬化、透明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预算管理法律体系现已初步建立, 预算编制程序更加科学规范, 预算透明度提高, 决算功能进一步发挥, 预算监督得到强化, 绩效评价正逐步有序展开。
预算管理经历了从部门立法到人大立法的变迁, 预算从政府管理的工具变为管理政府的工具, 可以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政府预算管理解读
1、如何理解政府预算的内涵?答: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年度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的;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的分配过程;从程序上看,政府预算是通过政治程序决定的;从决策管理体制看,预算是公共选择机制。
2、政府预算有哪些基本特征?答:预算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公共性,即预算分配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预算的运行方式要公开、透明、规范;(2)法律性,即政府预算的形成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构审查批准;(3)计划性,即政府通过编制预算可以对预算收支规模、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作出事先的设想和预计;(4)集中性,即预算资金作为集中性的政府财政资金,其规模、来源、去向、收支结构比例和平衡状况,由国家按照社会公共需要和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国家全局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分配;(5)综合性,即政府预算是各项财政收支的汇集点和枢纽,综合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的全貌,预算内容应包含政府的一切事务所形成的预算收支,全面体现政府年度整体工作安排和打算。
3、如何理解现代预算制度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答:现代预算制度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决定性原因是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必备条件是财政分配的货币化。
现代预算制度产生的意义有:实现了新兴资本势力代替封建没落势力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政府财政制度与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衔接,确立了现代国家理财的法制管理模式,确立了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
4、怎样认识政府预算的原则?答:政府预算的原则有:(1)完整性原则,即要求政府的预算应包括政府的全部预算收支项目,完整地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全部财政收支活动,全面体现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不允许在预算规定范围之外还有任何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
此原则的实现有利于政府控制、调节各类财政性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完善财政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广大公众的了解,对政府预算收支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
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摘要]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从20世纪末试行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改革后一直停滞着,其弊端已日益显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预算管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在政府财政中能够反映出政府一些活动计划的财务问题。
同时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对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出了分析和探讨,并且针对如何正确的开展政府预算管理进行了研究,从而加强政府的预算管理。
[关键词]预算管理;政府活动;重要意义1前言预算管理是对某种活动的计划进行分析和评估,客观并且充分地对活动的财务活动及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筹划。
并通过对实施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实际活动和预算相符合。
预算管理在我国政府财政中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活动的透明度,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但对于目前的政府财政来看,基层政府对财政的预算管理并不重视,经常在活动中超出预算。
2政府开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政府财政的预算管理对政府各项职能的实施及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预算管理能够根据活动的性质以及各方面因素对活动进行合理的预测和筹划。
对于政府财政中进行预算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活动的透明度。
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和义务,并能有效规范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预算管理在政府财政中开展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促使政府的财政支出更加透明化,加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加深,人们要求政府的财政信息公开化。
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必须公开活动的财政预算,让公民更了解政府财政的去向,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2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明确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预算是明确政府对财政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手段之一,同时还可以提高政府机构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关系着全体公民的实际利益,政府财政的预算能够促使财政活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预算管理使政府通过行使权力优化社会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商品,使财政活动开展的更完善。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02
案例一: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 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府机构分联邦、州、地方三个层次,各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事权、财权,实行分别立法、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的财权划分方式。美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享受各自的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税款征收管理的权利。三级政府各自行使归属于本级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及执行权,这使得美国形成了统一的联邦税收制度和有差别的州和地方税收制度并存的格局。
各级政府都有一些属于自身的税种,且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主体税种。联邦政府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国内消费税、遗产税、关税和赠予税,其中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州政府的主要税种有销售税、州的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等,其中以销售税为主体税种;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有财产税、地方政府的销售税、个人所得税等,其中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各级政府也同时采用共享税源、税率分享的形式来划分税收收入。
国 家 预 算
中央预算
地 方预 算
省(直辖市、自治区)预算 市(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 县(不设区的市、区、旗)预算 乡(镇)预算
三、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国务院每年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财政部门 根据指示精神部署具体事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内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一个月之前将本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代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并在人代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 预算草案经人代会审查和批准后才可成立。中央预算草案由全国人代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由本级人代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节 预算管理体制
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对财政系统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1432022年16期 (6月上旬)预算管理摘要: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和部门都已经对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有序开展,对预算执行不利的行为和组织也给予了严格管理和绩效约束,让预算工作从理念上升到体制,从技术层面彻底解决了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难题。
最大程度地让预算工作更公开透明,以公正的评判和考核指标去检验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对收入、费用的管理更加明朗。
总之,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政策成果落实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本文首先对财政系统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对预算管理工作成果及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产生背景和意义的探讨,针对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的有序推进提出几点策略,并对更好的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大胆探索。
关键词:财政系统;预算管理一体化;思考一、财政系统理论简介财政系统,在财政学领域中可以表述为国家作为财政收支单位,是国家统收统支国民收入的具体组织机构。
财政系统以整体为目标, 在财政资金运用上,具有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全面教育素质、增设百姓娱乐种类等多领域的管理效益。
财政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一系统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与外界进行信息和物质的交汇后,人为的对生产要素及资源进行分配。
这也导致了财政系统与社会和经济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财政系统中涉及人资、财务、信息、技术等诸多层面,而其中人资作为重要的主导因素,对财务等其他方面承担关键作用,也是财政系统内生风险的重要因素。
当然影响财政系统安全的客观要素有很多,除了受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态势的影响较大外,还对安全、文化、教育等行业都有所触及,在很多层面都能与财政系统的循环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联动效益。
二、财政系统预算管理实施的基础环境预算管理是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开展预算活动,以达到管理宗旨,增加价值产出。
预算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工具,对被预算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管控。
在财政资金管理上,贯彻国家宏观政策,从财政各部门、各单位到基层组织单位的合理筹划和运用,摒弃制度和技术双向维度的考核机制,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各级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监督。
我国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
预算法明确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
审计法规定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有关人大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
关于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作为政府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也需要进行深化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对预算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对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在旧有的预算管理体系下,往往过于注重财政控制和决策效率,而忽略了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和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预算管理的目标,明确以公共服务效果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预算管理理念。
二、加强信息透明化建设部门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管理,信息透明化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手段。
为此,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要突出信息透明化建设,加强财务信息公开,确保社会公众和各相关部门对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实现公共财政的社会监督。
三、强化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估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实现目标控制和评估的全面覆盖。
要建立有效的指标评估体系,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面监管,确保预算执行的成果和效益,不断完善拨付机制,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绩效评估水平,加强财政预算的效益管理。
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还需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
要强化制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加强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方向性与创新性,实现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同时还要与财税配套改革相结合,形成配套立法、配套政策、配套监管等多元化的支持体系,以实现预算管理改革的全面深化。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
要注重抓好预算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预算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规章和流程,保证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长远稳定。
总之,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对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看法
对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看法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看法所谓政府预算,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与政权结构适应,并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人民预算。
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现状,要适应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部门预算,重构复式预算和预算科目体系化,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加预算透明度,提高政府预算编制的法律性和权威性我国政府预算是分配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具有分配的功能,是我国财政的集中体现。
政府总预算直接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资源,国家通过税收,公债等分配工具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及个人手中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集中起来,形成政府预算收入。
政府预算作为财政分配的中心环节,在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过程中,不仅仅是一般的财政收支活动。
如果通过收支活动有意识地为财政的调控功能服务,那么收支手段就成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即是他主要通过年度预算的预先制定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平衡调整。
实现其调节地方经济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保持一个地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收支结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3,公平社会分配此外,政府预算还有监督控制功能,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监督各方理财,预算作为财政的控制系统,它本身是制度体系。
预算的监督控制效力乃是制度效力问题。
从此意义上看,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对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实施的制度控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看法
所谓政府预算,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与政权结构适应,并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人民预算。
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现状,要适应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部门预算,重构复式预算和预算科目体系化,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加预算透明度,提高政府预算编制的法律性和权威性
我国政府预算是分配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具有分配的功能,是我国财政的集中体现。
政府总预算直接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资源,国家通过税收,公债等分配工具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及个人手中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集中起来,形成政府预算收入。
政府预算作为财政分配的中心环节,在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过程中,不仅仅是一般的财政收支活动。
如果通过收支活动有意识地为财政的调控功能服务,那么收支手段就成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即是他主要通过年度预算的预先制定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平衡调整。
实现其调节地方经济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保持一个地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收支结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3,公平社会分配
此外,政府预算还有监督控制功能,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监督各方理财,预算作为财政的控制系统,它本身是制度体系。
预算的监督控制效力乃是制度效力问题。
从此意义上看,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对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实施的制度控制方法。
但从长远上看,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我国尽管也编制财政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但实际执行中与年度预算基本上还是两条路致使年度预算对财政经济的约束相当有限,不能瞻前顾后。
2、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
各部门经费多少不是取决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
“基数法”固定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预算资金被套牢,财政无法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
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
“基数法”实际上是增量预算,即财政支出只能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一般不能比上年基数减少。
因此,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长年使用“基数法”,经过多年积累,基数成了常数,形成支出刚性,不管财政状况如何,支出一味地增长,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3、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
长期以来,财政分配实际上只对预算内资金进行分配,而没有将预算外资金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财力来使用,导致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此外,地方预算的不完整性还表现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上,由于我国目前的支出预算是按资金的性质归类编制,不同部门、单位的资金性质不同、来源渠道不同,于是各种资金如行政经费、科研经费、基建支出等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分配和管理。
这就使财政难以对一个预算单位的经费整体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加之预算编制较粗、管理水平不高、执行中随意性大。
又由于预算编报没有经过编制部门的预算过程,使各级人大批准的预算不能及时细化到部门、项目,财政部门难以按法定的日期及时批复预算。
4、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论证,导致财政收支的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在收入预算的编制上,往往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和领导意志,或者是国家已经确定了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率,地方就只是一个执行的问题。
在支出预算编制上,分析和科学论证做得很不够。
“基数法”实施的后果,使各预算单位对“基数”重视有余,而对资金使用效益却过问甚少,因此不利于预算支出总量与结构的调整。
5、预算编制有关职能不分。
由于职能不分,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不高。
一方面,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职能不分,财政部门既负责预算的编制,又负责组织各部门预算的执行,这一机制就制约部门在组织预算执行中的积极性发挥。
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不分,主要问题在于财政部门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财政内部除预算管理部门外其他业务部门都编制预算,经常出现财务监督部门为其管辖的部门争预算、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
随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地方预算管理正在逐改革。
作为政府活动的一面镜子,为能够更加准确而详细地反映出政府活动的全貌,我们需要在深化,细化预算编制过程中广开思路,使预算编制体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顺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