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合集下载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有条件转移支付
条 件
配套补助

转 移 支 付
配 套 补 助
无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有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问题 辖区间效益外溢和成本外溢 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 保证各地最低公共服务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
(一)国家财力分散 (二)强化了地方的利益机制,加剧
了地方保护主义 (三)形式不够规范
二、分税制基本问题
分税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分结 构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 将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级次,确定不 同政权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 制。
完全分税——中央税与地方税 适度分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

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

决定和命令

⊙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

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
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以 上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 体体现。
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根本任务——正确划 分各级政府预算的收支范围,规定预算管 理权限及相互间的制衡关系,使国家财力 在各级政府及各区域间合理分配,保障相 应级次或区域的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一、引言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创新和优化。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的,在国家不断推进行政改革的同时,预算管理制度得到了贯彻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特点和优势、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1. 预算编制我国的预算编制是按年度制定的,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

中央预算编制主要由财政部负责,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标准和程序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

预算编制的过程包括政府部门或单位对自身业务工作的需求、资源预算、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方案、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标等基础上编制预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修改,最终经过审议和批准成为国家的预算。

2. 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指政府根据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国家预算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预算资金的调配、使用和绩效评价等。

预算执行的主要职能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障预算的严格执行。

3. 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是指对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其中,财政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监督主要是指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以上三个环节构成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 预算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在法律之上,预算法、财政法以及其他相关财政法律法规对预算管理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政府预算管理-第三章习题

政府预算管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一、名词解释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3、预算调节制度4、定额上缴5、总额分成6、分税制7、分税制预算体系8、无条件转移支付9、非配套补助10、单位预算二、填空题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

2、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从改革目标上看,是指在_________基础上,按照_________划分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分级预算管理体制。

3、现阶段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_________在1993年的基础上逐年增加,递增率按本地区_________和_________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5、预算调节包括各级预算间的_________和各地区预算间的_________。

6、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_______与_______结合的原则;兼顾______与____的原则;贯彻_______的原则;与_______相适应的原则。

7、实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补偿_______、弥补________、保证______、优化_______、调节______。

8、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采用_______是规范转移支付的主要标志。

10、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_______,_________,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市场主体,政府须为企业创造_______的外部环境。

三、单项选择题1、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纵向来看,政府预算可分为()A、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B、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D、总预算与单位预算2、我国于1995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一部()A、权责法B、组织法C、程序法D、权责法、组织法、程序法相结合的综合性预算法3、下列收入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收入是()A、营业税B、增值税C、关税D、消费税4、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中,中央与地方分享增值税的比例为()A、80%于20%B、75%于25%C、60%于40%D、50%于50%5、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的重点是()A、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B、进一步完善工商税制C、进一步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D、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6、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A、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B、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C、以收定支体制D、分级包干体制7、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主要体现在()A、中央与地方收支的划分B、地方政府是否构成以及独立的预算主体C、地方政府是否有税收立法权、税率调整权和减免权D、各税种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划分8、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标志是()A、公式化转移支付B、基数法C、因素法D、补助金制度9、不考虑地区的支出需求,只考虑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依照某种收入指标确定转移支付对象与转移支付额的转移支付模式是()A、支出均衡模式B、收支均衡模式C、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D、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减支出需求均衡模式10、下列属于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是()A、政府采购B、基础产业建设C、财政投融资D、社会保险四、多项选择题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A、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地方财政自主权结合的原则B、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C、贯彻民族政策的原则D、与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原则2、从横向分,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可分为( )A、总预算B、部门预算C、单位预算D、基层预算3、1988年中央决定对各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其中主要的包干形式有()A、收入递增包干B、总额分成C、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D、上解额递增包干4、我国实行分税制的原则()A、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浅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浅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浅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财政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政府来说,预算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经济的运行情况,还包括如何科学规划各项经济建设、如何合理安排社会资源等,因此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从而使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需要逐步实现政府财务的透明化。

政府的各项预算支出、绩效指标、资产负债表等财务信息必须向社会公开,这不仅能够加强政府的财务管理,更能够让社会监督其支出。

透明化还有助于减少腐败和浪费,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促进政府的廉洁、诚信和高效。

其次,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

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含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评估等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完善,预算管理的效力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在预算编制方面,要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编制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避免重复或过度预算。

在预算执行方面,要严格控制开支,遵循科学规划和高效执行,确保公共财政的稳定和安全。

在预算监督和评估方面,要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监督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动态评估各项预算执行的效果,并及时加以改进和调整。

最后,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预算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政府预算管理要采用新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等,实现预算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等;同时,加强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各部门员工的财务管理能力,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及评估各环节中,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实现政府财务的透明化,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并推进预算管理的现代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政府财政管理的目标,更好地利用财政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预算管理是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一、改革的必要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稳健、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财政管理的深化,原有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面临一些难点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1.1 变革经济结构和财政需求中国经济正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不断调整。

与此同时,社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些新的需求和变化使得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1.2 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范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原有的财政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容易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浪费和挪用,对财政稳健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为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效率。

1.3 促进预算透明和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活动,政府预算管理应该更加注重透明和公开,让公众对政府的财政运行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然而,因为政府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预算的透明和公开性还存在不足,对于公众的监督和参与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为了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有必要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财政管理制度。

二、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在进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和目标,以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1 坚持依法依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确保改革政策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持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公平性和透明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环节。

我国的预算编制采取“中央统筹、地方自负”的原则,即中央政府对全国的财政收支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而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制和执行预算。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三公经费”和“车辆购置税”等预算编制制度,以规范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我国的预算执行主要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等方面。

其中,预算控制是指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预算调整则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更,以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则是指对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以确保预算执行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保障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避免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从而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政府部门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提升,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1957.11《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 • 明确地方财政收支范围,扩大地方财政管理权限,保证国家重点建
设,增强地方机动财力 • 收入分类分成。
– 地方收入: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调剂分成收入
• 地方支出:
– 地方财政经常性开支(地方收入自行安排) – 中央专案拨款支出(基本建设拨款、重大灾荒救济、大规模移民垦荒)
• 1951.3 政务院《关于1951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
– 财政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大行政区、省
– 财政支出按隶属关系和业务范围划分中央和地方支出
– 财政收入分中央收入、地方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比例解留收入。
– 地方财政收支每年由中央核定
– 地方上年结余列入本年预算
– 农业税超收50%留给地方
印度 德国 加拿大 瑞典 丹麦
具体办法 中央所得税、法人税、酒税、消
费税、烟税的一定比例 联邦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的一定
比例 增值税的一定比例
中央或联邦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中 斟酌确定
2020/12/6
DR.SHI SHAOBIN
17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统收统支
分税制
分灶吃饭
2020/12/6
DR.SHI SHAOBIN
DR.SHI SHAOBIN
1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因
• 调节财政纵向或横向公平 • 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 • 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必要的控制
能力,实现宏观调控意图
2020/12/6
DR.SHI SHAOBIN
14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
• 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 地区间的横向转移 • 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
– 除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少数经建支出、中央行政和文教支出、国防费 以外,其他各种支出,包括地方基本建设拨款和企业流动资金,全部作 为地方财政支出,不再区分地方正常支出和中央专案拨款支出

第5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5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2)财政资金周转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分散 于各部门和各单位,不利于充分发挥财政 资金的使用效益;
(3)不利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比 如,编制部门预算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 改革要求与国库支付制度相互配套,如果 仍实行分散支付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政府采购和编制部门预算。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容
(四)按预算支出分类汇总依据的不同分类: 功能预算与部门预算
(1)功能预算:是一种不分组织单位和开 支对象,而是按照政府的概括目标或职能 对开支进行分类的预算方法。
★优点:便于了解政府在行使各项职能方 面的财政支出是多少。
★缺点:部门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各部 门预算只反映预算内收支,不反映预算外 资金,这就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各部门 财政收支状况。
(二)深化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中央预算
国家预算 地方预算
省治县、旗)预算 乡(民族乡、镇)预算
本级预算
各部门单位预算
各级主管部门所属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汇编
一 级 总 预 算
下级总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分类
(一)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类:
(1)单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 一个总预算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 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定, 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 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 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级财政部门, 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 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 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 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度 计算和填列。

第十一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一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全国财力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央 各项财政制度上,都由中央统 建国初期最为典型。 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 一规定,地方只能执行 把地方负责组织的财政收入与 会导致地方对支出的关心程度 地方财政的总支出挂钩,按收 重于对收入的关心程度,具有 支总额确定一个分成比例。 “鞭打快牛”的负面效应
收支挂钩型
收入分成型
(四)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预算调节制度就是所谓的转移支付制度。预算调节有横向和
纵向调节两种。
横向调节是指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即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
的转移支付,这种转移支付不用通过中央预算。纵向调节是 指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其典型特点是补助金制度。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类型
统收统支型
特点
注意
经费,调整国家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 必须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具体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 政管理费,中央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 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 支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 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 业费支出。
包干型
分税制型
表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由 放权让利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 段。
四、政府间收支划分依据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预算收支的划分,就是对国家集中
的财力,即预算资金的划分,它是实现预算管理的一种有效 技术手段,政府之间预算收支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 中央与地方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二是社会公共需要或公 共物品供给的层次性。
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内容
(一)划定预算管理的级次及职能范围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管理。 《预算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_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_制度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_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_制度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_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_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被称为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它的实质是要解决中央政府和省级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资金支配权和管理权.即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预算资金分配上的集中和分散,在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确定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明确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建国初期和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地方所需要的支出由中央拨款解决.这种办法对解决解放初期经济困难,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力高度集中,地方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从”一五”以后就很少采取这种预算体制了.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从1953年到1978年基本上实行这种预算体制.属于以中央预算集中为主,适当给地方下放财权的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财权和财力集中在中央,地方预算收支指标由中央确定和下达,但地方有一定的机动权,并实行了收支挂钩的办法,地方政府增收节支可以适当地留一部分给地方.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限实施的具体形式有: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留用,一年一定;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等.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从1980年到1993年这段时期实行的.这一体制俗称”分灶吃饭”或”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一次重大改革.它的主要特点是:1. 变过去全国”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由过去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平衡;2. 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各部门为口下达,均由”快快”统筹安排,调剂余缺;3.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五年不变.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与事权的统一性,大大增强了地方权责利结合程度,更好地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但在实施中,这种体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①造成财力偏于分散,削弱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②造成地方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趋向,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③加重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的困难.所以,这种财政包干体制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预算体制.所谓分税制就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或者说,就是分税、分权、分征、分管为主要特征的预算体制.我国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有: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范围.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中央和地方税收返还额以1993年为基年核定.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1994年分税制中企业所得税是按隶属关系划分的,个人所得税则划归为地方收入.按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是非常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国外一般做法.容易造成各级政府只管所属的那些企业,形成对所属企业的干预.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增长潜力极大的税种,也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应逐步划归中央征收.所以2001年国务院作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的决定.二、中国分税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思路中国现行分税制,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范围;将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设置了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分税制基本上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状况,在实际运行的十多年中,对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规范的分税制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清晰,事权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有些地方存在重复错位和事权下移的问题.二是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不够科学,不尽合理.三是地方税体系不健全,缺乏主体税种.四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不规范.中国现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要尽量减少共享税税种,将省以下分税制进行到底,逐步向完全的分税制过渡.为此,必须改革完善以下几项工作:1. 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2. 进一步对税种的调整和税种的划分;3. 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因素法”作为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依据;4. 要强化税制调节功能,促进公平分配.。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 述
第四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内容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 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 投资管理体制 国有事业单位财务体制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3、坚持“统一分配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 原则。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 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 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 本国实际出发。
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划分
1、中央事权: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 运转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 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支出、 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2、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 要税种划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地方分享25%;海洋石油 资源税作为中央税,其余作为地 方固定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 享50%。
证券交易印花税:1997年5月,地方分 享比例20%,1998年6月降为12%, 2000年降为9%,2001年为6%, 2002年为3%。
(B)实际上实行的是总额分成。
地区 比例 地区 比例 地区 比例 上海 76.45 天津 60.54 江苏 60 辽宁 48.92 浙江 45 山东 41 安徽 19.9 河南 19 湖南 11
沈阳 25
大连 25 重庆 23.3
地区 比例
北京 50.54
河北 31
哈尔 35 滨 武汉 13.9
(C)该体制的问题:收入较多、上交比 例大的地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不高, 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收入下降的情况。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监督。

我国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

预算法明确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

审计法规定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有关人大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

第十章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章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章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国家(政府)预算
一、政府预算概念 政府预算是国家及其财政发展到
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一个新范畴, 是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 政收支计划。 它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 和政策,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的政 府施政方针和所要达到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政府预算的理解
一 般
收 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 入 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预 算
支 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科 出 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及其他支出。
基 金
收 入
部门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基金收入,如水利部门的水利 建设基金、电力部门的电力基金、铁路部门的铁路建 设基金等。
1、预算管理体制法律关系; 2、预算程序法律关系; 3、预算监督法律关系; 4、预算实体法律关系。
三、预算法的基本原则 ➢ 1、合法性原则。即政府预算草案的提出、审批、执行、追加追减、审
计以及决算等全过程始终处于法律的约束与规范之下。《宪法》的第 62条、第67条、第89条、第99条和1995年开始实施的《预算法》。 ➢ 2、透明原则。即预算的内容,预算的编制、通过及变化、执行与监管 等情况必须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并及时为公众所知悉。 ➢ 3、权责统一原则。即预算主体的权利或权力与义务或责任要一致,不 能只使用权利或权力而不履行义务或承担职责。 四、预算法的地位与立法 ➢ 1、预算法的地位:预算法是宏观调控法之财政法的子法律部门,具有 相当重要的法律地位。 ➢ 2、预算法的立法:1995年《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
三、政府预算类别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组织形

第三章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三章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一般地说, 各级政府有什么 样的行政权力 (事权),就应 当有相应的财 权,以便从财力 上保证各级政府 实现其职能。
政府间职责的划分
(1)中央(联邦)政府应承担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的职责, 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则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
(2)具有效益外溢性的公共产品可由中央(联邦)政府提供, 或者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3)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责只能由中央(联邦)政府来承担, 地方政府不能从事对经济宏观调控
(4)收入公平分配和提供社会福利的职责主要应由中央(联 邦)政府来负责
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分税制,即中央(联邦) 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划分 要按照税种来进行。
政府间税种划分遵循的原则: (1)税源广大的税种应划给中 央(联邦)政府
第三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 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国家预算
什么是国家预算 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
一、什么是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的财政收 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 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 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 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国家预算的特点
国家预算是政府某一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 国家预算要经过一国的立法机构批准才能正式生
R为1994年税收返还基数;C为消费税收入;V为增值税收入;S为 1993年中央对地方的下划收入。
Rn=Rn-1+ Rn-1×0.3×(C+75%V)n – (C+75%V)n-1/(C+75%V)n-1
Rn=Rn-1×(1+0.3rn)
Rn 为1994年以后的第n年的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Rn-1 为第n年 的前一年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rn为第n年的“两税”增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共同市场。中央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培育共同市场,
保障要素与产品在全国的自由流动,从而在地方政府间 形成有效竞争与约束。
➢ 预算硬约束。是地方政府间有效竞争的基本要求。使
地方政府面临困难时不能违反政府间的基本财政安排, 以促使地方官员谨慎地管理其辖区内财政。
➢ 权力制度化。要求上级政府不能随意地对地方政府财
➢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 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 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让每个个人在为组织“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
16
激励相容原则
➢激励相容:
➢ 即一种体制设计,要使得所有的参与人即使按 照自己的利益去运作,也能导致整体利益最大 化。
➢ 事权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分
配与权力划分
➢ 支出责任: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围及成本费用在
各级政府之间的合理界定、划分和分摊的依据及标准
➢ 收入划分:为履行政府职能及相应的支出责任所需要的政
府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办法
➢ 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或上级地方政府对地区间的财政能力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提要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省以下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
2
第一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
3
我国政府财政的管理级次
中央财政
国家财政体系主体
政府财政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
地方财政
市(设区市、自治州)财政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财政
政自治权利进行调整或轻易地指派地方政府行使某项财 政责任。与预算硬约束相辅相成。
与财政支出需要之间的纵向不均衡和横向不均衡的协调制度 和措施等。
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前 提下,各级预算相对独立、 相对稳定、具有法律规范性
的预算体制类型。
二、 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一)政权结构的层次性 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多层政权结构,各级政权事 权的相对独立性,使分级预算
➢ 从政府角度而言,如果在某种制度安排下,各 级政府都按划定的职能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就可以使国家或区域全局利益最大化,那么这 种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的。
➢ 房产税的归属、食品药品安全、对污染的判罚权
17
➢激励相容的实现条件
➢ 地方政府自治。地方政府能够针对辖区自身环境采用
合适的政策及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权力,能够自主决定 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 正的外部性(技术创新)
➢ 负的外部性(水源污染)
➢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外部性
➢ 正的外部性:A区投资医院为本辖区居民更好的医疗服 务,毗邻辖区居民享受,而不需承担建院成本。
➢ 负的外部性:A区投资基础设施吸引了B区的投资商,
A提供的公共服务对B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
12
➢外部性原则:
➢ 根据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确定公共服务成本的辖 区范围,使成本分担的地理边界同受益一致,以 实现成本和受益在地理范围上的完全内部化,而 不至外溢到其他辖区。(理想状态)
➢ 决定政府职责的划分过程中,要根据公共服务的 外部性决定由哪一级政府来承担:
➢ 如果外部性(正、负)主要发生在当地,就应由这个地 方来管理;
➢ 如果其外部性是跨区域的,应该由更高的区域级别(或 全国)政府管理。
13
信息复杂性
➢ 在信息处理上,不同级别政府具有不同的比较优 势。层级越高的政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难度越大 ,越可能不了解基层情况。而地方政府熟悉基层 事务,越容易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
乡(民族乡、镇)财政
与国家政权级次相适应---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4 算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正确处理
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预算资金
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核管心理
职责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内容:
事权划分、支出责任、收入划分、转移支付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
5
体制基本内容包括四点:
体制具有了必然性。
7
(二)公共产品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根据受益范围
全国性 公共品
地方性 公共品
必须分现效率损失-提供不足;
2.如中央提供地方公共品,信息复杂性, 出现效率损失-福利损失。
8
(三)财政职能的层次性决定 分级体制必要性
• 保障各级政府履行职能
调节财政能力的差异
兼顾公平和效率
促进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
10
三、政府间职能划分的三原则
➢在多层级政府条件下,政府职能(事权) 上收下放的利弊分析
➢现代国家通行做法——三原则
➢ 外部性 ➢ 信息处理的复杂性 ➢ 激励相容
11
外部性原则
➢ 萨缪尔森:“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 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成本 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 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即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 (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 影响,而该经济主体却并未取得相关收益或不为此承 担责任。外部性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原因。
➢如何按照信息复杂性程度在政府间划分共 公事务呢?
14
信息复杂性
➢信息复杂性原则:
➢ 信息复杂程度越高的事务越适合基层政府管理; ➢ 信息复杂程度低,属于全局性的事务适合国家来
管理; ➢ 有跨地区的外部性的事务,可以由地方政府管理
,中央政府提供帮助。(义务教育)
15
激励相容原则
➢激励相容:
➢ 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 ”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 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 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 组织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 ,就是“激励相容”。
资源配置职能主要由地方财政履行 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等大多具有地域性
收入分配职能主要由中央财政履行 地方间收入分配、劳动力流动性等原因
稳定经济职能主要由中央财政履行 全国统一大市场使地方无法行使该职能
9
(二)现实依据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一 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在制度设计上一般要有利于发挥以下 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