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 语,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 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行王道 制民产,省刑薄赋
仁政
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之心” 民本论 “民为贵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 乎诸侯而为大夫。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
子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 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 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 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阅读与思考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接着孟子又提出了哪些措施,设想了那
些结果?
措施
效果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找出实行“王道”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手法?有何作用? 分几层?
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违农时
使民
不入洿池
养生 丧死
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山林
无憾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推
王如知此
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 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 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 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 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
寡 人 之 于 国 孟也
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衣帛(五十) “不王者, 食肉(七十) 未之有也” 无饥(黎民) 王道之成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然而不王者,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未之有也
谨庠序,申孝悌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
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保
鼓励养蚕(纺)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根 本 措 施 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
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 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多 感到
困惑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 (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 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 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人恒过(19),然后 能改。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 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入则 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
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 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行王道 制民产,省刑薄赋
仁政
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之心” 民本论 “民为贵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 乎诸侯而为大夫。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
子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 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 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 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阅读与思考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接着孟子又提出了哪些措施,设想了那
些结果?
措施
效果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找出实行“王道”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手法?有何作用? 分几层?
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违农时
使民
不入洿池
养生 丧死
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山林
无憾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推
王如知此
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 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 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 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 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
寡 人 之 于 国 孟也
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衣帛(五十) “不王者, 食肉(七十) 未之有也” 无饥(黎民) 王道之成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然而不王者,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未之有也
谨庠序,申孝悌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
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保
鼓励养蚕(纺)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根 本 措 施 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
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 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多 感到
困惑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 (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 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 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人恒过(19),然后 能改。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 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入则 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