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隶书创作的风格拓展分析与研究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当代书法创作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对传统的书法进行了再创造与创新,通过对当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思考与探索,使传统艺术与现代性相结合,展现了当代书
法独特的魅力。
当代书法创作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书法的内容也
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书法注重的是对儒家文化和经典文献的表达,而当代书法则更加注
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当代书法作品以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抒发为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内心的表达,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书法创作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意义。
当代书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
术的元素,使书法作品更加新颖独特。
当代书法常常运用现代绘画技法,以水墨、国画等
方式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理念。
当代书法还借鉴了西方抽象艺术的表现手法,突破传统的规
范和束缚,使作品更具个性与表现力。
这种创新的形式使当代书法在审美上更加符合当代
观念,同时也为书法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当代书法创作在观念上具有多元性。
当代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当代艺术与文化的交流与
碰撞,这使得当代书法的观念更加丰富多样。
当代书法家们在创作中融入了多元的思想观念,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思想性。
当代书法也吸收了其他艺术
形式的元素,如音乐、舞蹈、摄影等,使作品更具跨界性,展现了当代书法艺术家的创造
力与想象力。
隶书作品简单的鉴赏分析
隶书作品简单的鉴赏分析隶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一种文体,历史悠久,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及艺术感受。
隶书作品除了展现出极具古典风格的文学特点外,更巧妙地展示出古文字的美感,因此受到许多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结构形式以及美学特色等方面对隶书作品的特点进行简单的鉴定和分析,以期探讨出其特有的艺术韵味与美感。
一、隶书的历史演变隶书自古即有,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的隶书主要以《淮南子》、《荀子》为代表。
其特点是营构清楚、穿插设置等,具有极具结构性的文字组织形式。
隶书在汉朝时期更为发达,形成宽广的气势与高雅的容颜,以其优雅流畅的文字笔触,把名士们墨宝的智慧心得表达到淋漓尽致。
隶书在唐宋以后又有了深刻的发展,笔画变得更加细腻,书法的技法更加精湛,构图更加精妙多变,使得隶书文字变得更加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字特色。
二、隶书的结构形式隶书主要由贯字、花篆两大类构成,其中贯字是以一行行地连续排列的,结构规整,文字清晰;花篆是以比例图形表示的文字,结构更富有变化性,笔划多变而细腻。
隶书的构图多有巧妙,将贯字和花篆融汇其中,表现出文字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
三、隶书的美学特色隶书的美学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字型结构,其结构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隶书的篆体、行体都有其精美的字型结构,包括挨首行,转行对齐,对比分析等。
此外,隶书还具有极高的文字表达艺术性,其文字和结构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隶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一种文体,以其独特的文字结构构图以及象征性的美感,吸引着众多爱好者。
因此,尽管隶书的书写形式比较复杂,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体,其实具有让人联想起浓浓古典之美的诗意洋溢的景致,并可以沉淀出释放出的美的思想。
浅谈当代隶书创作的继承与出新
浅谈当代隶书创作的继承与出新由于近代出土文物大量涌现,民间书法艺术被考古家破译,视野更加开阔,它给今天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学习与借鉴资料。
如甲骨、古陶、钟鼎、简牍、诏版、权量、砖文、瓦当、古钱、封泥、石阙、摩崖、墓志、造像记、抄经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使书家可以更广泛的取材。
然而当代展览上的隶书却经常被贴上“重灾区”的标签。
我们先从当代隶书创作的特征说起。
当代隶书的第一个特征,是笔法。
当代展览上隶书,都是吸收了各体的笔法。
它打破了隶书的中锋用笔的主要手法,采用中侧锋互用,缓急相间和轻重疾徐,以及新出现的大垂脚及枯、浓、淡、飞白等用笔效果。
当代隶书的第二个特征,是结构。
八分隶书是扁平的,而当代隶书不约束在这个扁平的范围之内。
线条粗细相间,转角方折,长短不一,点画飞动,跳跃,变化无端。
第三个特征,是章法。
当代人写隶书打破了汉隶多方正平整、用笔单调和章法的棋局算子与平均分布,随即主要采用活泼多样的不受束缚的章法形式,有的纵有行、横有列,有的纵有列、横无行,有的纵横不刻意去安排,有的字间距很大而行间距紧凑,采用大小错落、上下错落,已不仅仅是方整了。
第四个特征是杂糅诸体。
四山摩崖中的铁山摩崖隶楷互融,《公羊传砖》是东汉民间流传的草隶书体,行笔驰骤与舒婉结合紧密,风格朴素。
《夏承碑》高古,有篆意,虽然篆书的糅合不太成熟,但这种追求在东汉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今天的杂糅诸体更自由,吸收周秦钟鼎文、石刻文字,或者吸收汉简的特点。
沃兴华先生论书中说:“古人,其写字以平正来抒发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审美理想,今人写字则造险来表示这个时代自由传奇的精神,平正与造险殊途同归。
如果说继承传统的话,造险才是抓住了平正的本质”。
一旦艺术家的观念得以解放,其创作活力必然能冲破原来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束缚。
这种冲破的束缚是好使坏呢?从当前展览上的隶书作品来看,可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进行这些“创新”的同时我们却丢掉了古典隶书最美丽的部分。
隶书创作如何创新?
隶书创作如何创新?
这个问题,是所有学隶书的追求,当代,很多书法家也都在努力的实践着创新。
我认为,隶书创新首先是在继承好的情况下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我认为,隶书创新有以下几个方法:
1、碑简结合
这些年,在展览中已经有很多作者尝试,当代张海,毛国典都是走的碑简结合的路子。
清人已经把汉碑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然清人接触汉简较少。
所以这也是当代隶书创作者的一个机遇和挑战。
汉简林林总总,有太多的可以取法的对象,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
2、加入行草
草书,尤其是章草,也是隶书可以借鉴的。
隶书同时产生了草书和楷书,融合草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一些汉简中,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分不清是草还是隶。
在历届国展中,一些融合草书的隶书作品
也很受青睐。
3、多体糅合
在当代作者中,有些尝试隶书结合魏碑,有的结合楷书,也会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总之,隶书创新有很多方法,但一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然都是无源之水,随意创新不叫创新,只能孤芳自赏。
以隶书为例谈当代书法史研究的片面性
去汉人不衫不履之致已远。降至宋元,古法 其中《十七举》:“隶书人谓宜匾,殊不 北宋中后期复古之风形成和金石学兴起后,
益亡,乃有妄立细肚、蚕头、雁尾、鳌钩、 知妙在不匾,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 隶书得到重视,研习者增多。宋代隶书并不
长椽、虫雁、枣核、四楞关、余鹅、铁镰、 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 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不值一提。”又如
人一笔?”[7]王弘撰《砥斋集》云:“汉隶 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 审美观念研究》,作者认为“宋代隶书一向
古雅雄逸,有自然韵度,魏稍变以方整,乏 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13]元 不为后人所重,述书史者多略而不谈。实际
其蕴藉,唐人规模之而结体运笔失之矜滞, 代吾丘衍的《学古篇》之《三十五举》, 上,在两宋时期,隶书并未沉寂,特别是在
元则吴睿孟思、褚奂士文,皆宗梁鹄,而 吾松陈文东为最工。至衡山先生出,遂迥 出诸人之上矣。”[16]我们通过上述的理 论自然明白元明篆隶书法风格的产生必然 是由于当时审美观念、艺术主张、取法对 象等综合因素形成的,这就是书法的“时 代性”。只有明白了书法在每个时代背后 的审美,背后蕴含的特有的精神内涵,我 们才能深入挖掘传统。而当代书法家们过 于沉迷于表面形式,追求更多的是形式上 简单的夸张变形,正所谓“每见方整书, 不问佳恶,便行弃掷”,而追求一种所谓 豪放的带有金石气的斑驳效果。当代书法 家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必须从古代找 到一个依据,才能大张旗鼓地去鼓吹自己 源于传统,因此从汉代的碑刻中努力去寻 找,终于找到了一些前代文人们根本不屑 一顾的非主流的碑刻,在当代甚至成为经 典。然后从汉代一路下来,唐宋元明的隶书 与他们追寻的结果格格不入。而到了清代,
提出的一个书法史研究的方向和命题,即 明代三百年篆隶书的研究,但是由于笔者
当代隶书创作研讨
当代隶书创作研讨鲍贤伦:我发言的关键词是:人,风格,路径选择。
一、关于隶书与人。
想回答一些关于历史、经典的看法,我找一个角度:人。
人和隶书的关系历史的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汉末以前。
这是第一个阶段,不仅隶书,整个文化也是这样。
这一阶段,一是人更多地作为群和族的概念。
人不是作为个别的人出现,书法家不是作为个体出现。
人是整体的群体的概念。
二是汉以前的书法是“用”的,不是后代的艺术创造的意义。
三是对神对上天有敬畏心理,在书写里面带有这种书写者的心情。
现在我们看那个时候的作品,去着眼于细小的技法动作,可能会在本末上发生偏差,不能这样看待。
第二阶段:汉末以后。
人作为个体出现,不再作为整体,趋向个人化,但和今天比较,它的个人也具有整体性,对精神性的注重远远超过今天。
评品按精神标准分出高低。
汉末以后隶书基本上说是个空白。
第三个阶段:当代人的主体意识空前凸显。
书法创作不再是书法问题了,实际上是人的问题。
比如对联,今天落款的位置越来越往上提,古人是中间偏下。
人的主题意识倾向于情感和情绪,不同以前。
以前的品评注重精神,现在注重情绪表达。
因此,风格追求成为突出的价值目标,进而演化为评说历史的重要词汇。
风格成为目前艺术创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
说书法史就是风格演变史。
二、关于风格。
风格的构成要素:一个是书法本体的,一个是人的主体的。
书法本体一个是形式,一个是法度。
我认为风格的课题是长在形式,弱在法度。
尽管如此,目前的形式还有很大继续丰富的空间。
不仅隶书,整个当今书法都弱在法度。
这和能力有关,也和观念有关。
人的主体方面,长在情绪表达,弱在精神追求。
空灵的,书写的,指向的主要还是人的情素,和内在的精神关联度不强。
因为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精神背离的,冲突的。
形式感的营造和情绪的表达,形成了一些障碍,对于精神性的向往比较的疏忽。
我们希望对我们欠缺的正大气象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探索。
三、路径选择。
兼顾理想和功利。
分两个角度,个人角度和社会学角度。
与古为徒谈隶书的发展和创作
在当今的隶书创作中,这种现象的原因似乎应该归
一是当代书法家的价值观决定了当代书家难以进行溯本求源、潜心于原创性的创新。今人在展览上入展(选)、获奖或取得书法组织中的职位是成功的标志。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书法家的职业化还在困境中,尤其书法市场的不健全,书法消费存在的只看名头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大部分书法家的创作状态和动机。所以,在当代隶书创作中,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功利目的,直接向明星或评委学习,从而达到快速出名,引起大众的关注。于是,便不再忍受入古出新所产生的煎熬和遇到失败所带来的痛苦。
二是书法生态环境的改变,书法的主要展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展厅成为书法展示的主要方式。
当我们全面考察碑派书法的发展时,发现碑派书法自身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清末的碑派书法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创作实践上便在帖派书法中寻求帮助,近代开始碑帖调和,其结果是在行、草书的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书法创作中碑帖互补,弱化碑帖的边界,形成了经典碑帖和“民间书法”并重的取法范围,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主流方向。尤其当今对“民间书法”的研究,将书法的取法范围拓展到出土的所有字迹,一大批人从“民间书法”中吸取创作源泉和灵感,这是对古代书法资源的又一次开发。另一方面,当代书法的发展是围绕展览而展开的,展览左右和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和发展趋向。而展览会不仅是展示方式的改变,也是书法生态环境改变的表现,展览会成为当代书法家的难以割舍的竞技场。这些变化迫使书家为了最佳视觉效果而苦心塑造自己作品的形式与视觉冲击力,在“巧”和“奇”上下工夫,以追求“趣味”为时尚,所以碑派书法那种以气势为主的视觉效果反而不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即使一些向碑派书法取法的人在创作实践中并没有强化碑派的大气,而是转向重视视觉效果和趣味表现上。目前,书法创作由重视视觉效果而转向更加注重技法的“巧”和“趣味”的追求上,汉碑隶书再当代被冷落似乎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的书法创作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和
变革。
传统的书法艺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审美要求和文化需求,需要进行创新和探索。
在这个背景下,当代书法艺术家们开始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创作,开拓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个性。
首先,当代书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法和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当代书法作品中,除了传统的楷书、隶书等字体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技法。
如“草书”、“行书”、“自由笔”等,这些新的形式让书法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当代书法注重个性和创新。
当代书法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个性的表现和
创新性的突破。
他们不再被传统的规范和束缚所限制,更注重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认知来表
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独特性使当代书法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再次,当代书法注重多元化的文化交融。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当代书法也越来越
注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艺术家们通过书法的媒介来展现自身的文化
特色,同时也通过技法的交流和借鉴来补充自身不足。
总的来说,当代书法创作需要有创新和时代的感知,更注重艺术家对自我内心的表达
和反映,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的要求。
隶书创作风格多样
民族艺术研究Ethnic art studies隶书创作风格多样张彤(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北京 100089)摘要:艺术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的阐述和表达,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获得更高的价值追求,更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质,传承、发扬和创新古代文化,并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经济、政治、外交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始终影响到了中国文字形式和艺术风格。
通过现代书法的风格形式,能够对古代书法形式产生理解和了解,提升人们对隶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关键词:隶书;创作;风格;多样性一、引言中国传统书法始终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形式和书法风格层出不穷,新事物逐渐取代旧事物,导致中国许多文化形式的衰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需求逐渐呈现出来,因此,在当下对隶书进行宣传,使人们重视到这一种书法形式,能够将中国古典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提高当前社会文化的丰富程度。
二、创新与传承,艺术展现和体现(一)强调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当下社会呼吁创新,而艺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创新。
在进行创新和创造的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当代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主要考虑审美需求和展览效果两个方面,因此,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展现出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体现风格当代的隶书作品始终呈现出“求新、求异、复古、夸张”等特点,使古代艺术形式严重变形,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作品本省的艺术性。
这种对艺术的极端强调和追求,促使了书法家不断地创新、创造、探索、探究、竞争,使得隶书书法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化特点,形成了艺术创作和创造的良好局面。
通过艺术性的夸张渲染,能够方法作品本身的价值,获得人们的认可和追求,这种行为观念的作用,导致隶书发展呈现出独特风格。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当代书法创作是一种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传统书法的一种创新和延伸,是书法艺术与当代艺术融合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书法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字画形式,而是与新的媒介、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相结合,展现出不同的创作样貌和思考方式。
以下将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和探索进行一些分析。
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在于如何将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语言相融合,以使其在当代社会中能够产生新的艺术效果。
传统书法注重的是形式美和技法,而当代艺术强调的是表达和思想。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创作元素,如色彩、材料、综合媒介等,以使作品更加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
一些当代书法作品使用了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同时加入了立体、装置等表现方式,使作品在形式和艺术语言上与传统书法有较大的不同。
当代书法创作的探索在于如何在当代社会的艺术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在当代社会中,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这给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当代书法创作者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
这就需要创作者有广泛的艺术知识和视野,了解当代艺术的各种形式和表现方式,并加以融合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认可和关注。
隶书的发展及对隶书的感悟
●篆隶的大格局、大气象最重要,我一直在努力体味秦汉的气氛。
现代人注重技巧,以为掌握了书法技巧就能创作了。
当代人写篆隶,很多人的技巧也不是从秦汉那里得来的,仅仅是当代人之间的影响。
对于篆隶,可以形象地打个比方,秦汉人是正常地“说话”,而当代人是“念台词”。
我在创作中对整体和细节关系的处理,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尤其是细节的丰富性。
但细节必须严格服从整体,要警惕东晋以后文人玩味出来的那种细节观。
●“书写性”是书法的本质特征之一。
大家对它的理解和实践,有很大的差异。
我现在尽量体现“手写”的自然性,在书写过程中一笔一笔连贯地写过去。
完成后的线条应该是平而不平、直而不直、连而不连、断而不断的。
书写性的基础是熟练,不熟练必然会刻意做作,就不可能率意。
但真正熟练还要控制惯性,不能油滑,要生涩质朴。
我在篆、隶间游走,获益良多。
从“境界”的角度说,学隶通篆确实优势明显。
但通草甚至通楷都是可以开出新境来的,关键要深入。
我们通常都把隶书太看成一种既定的“体”了,看窄了。
●当代隶书创作是繁荣的,不仅书写人口众多,而且简帛书的影响成为时代的印记,隶书被我们写得很灵动,这是清代人想不到的。
但是与当代的行草书创作相比,隶书创作似乎还处于弱势。
与清代人比,伊秉绶、吴昌硕的高度也还在仰视之中。
当代隶书创作的主要弊端是路子太窄,受当代人的影响太大。
从战国到两晋,隶书的资料极丰富,等待着我们去真正深入挖掘。
一切真正有志于隶书创作与研究的朋友,都应把工夫下在这里,不要跟着当代人走。
只有入古,才能有自家面目;只有真正入古,才能开出新路。
●其实秦简的笔法都有一个时代的总基调,要想丰富,可以借鉴金文、汉碑、汉简等。
能将里耶、睡虎地写得很纯净也是极美的,但不容易。
对于审美,不要认为越丰富越好。
●隶书的高峰在秦汉,秦汉人是自然而然地写隶书,后人永远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了。
秦汉人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隶书源泉,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实在无法对付那种丰富性。
当今隶书鲜明的时代特点
当今隶书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隶书鲜明的时代特点文章摘要:当今的隶书在其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与正统汉隶即“碑体隶书”已渐行渐远,风格上有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
当今的隶书在其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与正统汉隶即“碑体隶书”已渐行渐远,风格上有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取代。
当今的隶书易写、易学、易认、平易简约的实用性只存在于报刊杂志的印刷体中了,书法创作中没有谁象20年前那样刻意强调艺术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隶书创作的舒张个性、突出个人特点、强调变化等等,都使它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实用性逐渐减弱;书法家更加注重的是专家的认同,大家创作是更多考虑的是专业的审美需求和展览效果,求新、求异、复古、夸张变形都是以突出艺术性为唯一目的的。
太多人认同、或者太多人都在学习的风格,一律被目为“俗书”。
这就促使大家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从而使当今隶书的研究不断深入、创作风格千变万化。
20年前,陈大羽可以凭借酷肖齐白石的单刀印而雄踞印坛,现在,如果谁学习张海、刘炳森即使可以乱真,也不可能入选国展。
二、对篆书与行书等书体的吸纳。
传统汉隶发展了两千余年,到今天,我们已很难在单纯的汉隶上有所突破,所以在更早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的隶书家在隶书与其它书体的揉合上做文章了。
比如伊秉绶,他在隶书的结体中就掺入了宋板书的方整和横细竖粗,而赵之谦则在隶书与魏碑的融合及侧锋用笔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当今书法家在对隶书的改造上,首先是采用复古的方法,把隶书与篆书进行揉合。
把篆书的结构方法、笔法或偏旁、笔画的写法运用到隶书中,以增加隶书的古朴和深度,使隶书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隶书字在结构上的天然缺陷。
马士达说:“隶书的用笔必须充分地按照篆书的用笔方法去做。
由于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尽管它是今体字,但它的艺术信息必须十分古雅,古雅为隶书的基本书法精神。
”何应辉、俞建华是这种复古形式的代表,他们的隶书弱化了笔画的粗细对比,线条更趋简洁干脆。
当代隶书现状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一当代隶书现状张形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摘要:当代隶书的创作形式多样,思想比较自由,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当代隶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是绝大数书法家文学功底较浅,不能够利用有效的途径实现古典文化与当代艺术理念的融合,书法作品的审美意境和书写内容的意境无法达到有效的统一。
当代隶书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史观的影响,两种艺术创作观念上的冲突表现在,现代现象艺术思想无法传达出传统书法的意境理念,也无法满足书法精神层面表达的需要,书法的现代化背后是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的体现。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隶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来推动隶书的发展。
关键词:隶书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4-0045-03传统书法的历史悠久,也是在比较丰富的文言文化环境中应运而生。
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尤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技术的普及,西方现代知识的传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书法艺术创作的进程。
书法家在对传统书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上,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以隶书为研究对象,以具体的创作历程来研究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隶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意见。
一、隶书创作特点(一)从书法风格上看:范围扩大;融合创新随着考古、信息技术、岀版印刷的全面推进,一大批书法遗产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的选择范围大大扩展。
首先,汉代名碑诸如《乙瑛》《礼器》《曹全》《石门》《华山》《史晨》《张迁》等是隶书学习者绕不过的坎。
近年来,在全国书法展或单项书法展上获奖的书法家作品,大多是书法家对汉代名家石碑的基本掌握;其次,许多书法家选择汉代简书、木雕、砖雕、陶文和各种新岀土的汉代石刻作为选择对象;最后是一些书法家在创作中混合的取法唐法、清法和杂体,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艺术创新,但作为隶书艺术特点的体现,传统隶书的风格仍占据主流地位。
浅谈隶书的传承、发展和创作
策划·视界欧新中Ou Xinzhong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合肥市政协委员,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书记、副馆长。
2014 年被北京水墨基金会提名为“安徽省十大青年书法家”,2016 年获“安徽书画年度人物”称号。
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以及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提名奖等,作品曾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第二届中国当代楷书名家邀请展等全国大展近30次,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书法》《书法报》等曾做专题报道,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期刊。
浅谈隶书的传承、发展和创作文_欧新中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宝之一,“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体之先河”。
隶书源于战国,孕于秦,盛于汉,西汉为隶书的发展时期,东汉为隶书的全盛时期。
自汉以降,魏、晋隶书较为平板,少汉之高古。
唐隶融入楷法,法度森严,但少汉之自然纯朴。
直至清乾嘉之季,由于考古学的兴起,以及提倡碑学,隶书再度中兴,出现了一批独树一帜的隶书大家。
由于多元化的审美倾向、大量的考古发现以及各种新材料的运用,现当代隶书创作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隶书的结构特征与审美内涵隶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美感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在当代广受追随和学习。
将篆书的曲线美转化为波状线美,其“蚕头雁尾”的波画,极富韵律感和起伏感。
通过左右笔画的呼应来表现波势的结体,其展翅欲飞的体势又表现出特有的节奏。
整个字的体势随着波势在横向上展开,其结构中左右两侧充斥着一种横向的张力,以中心为重点向两侧分张、舒展,维持结体的力学平衡。
由小篆的均齐单一演变为姿态丰富、变化万千,在形式美上有了重大突破,有些(如简帛书)则用上长垂笔,将字形拉长和横式造型相映成趣,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节奏感。
藏露、方圆、起伏、相背、粗细、长短、快慢、开合、避就、收放、疏密变化充斥其中。
更有博大、沉雄、古拙、隽秀、苍野等各种流派,使得隶书更具艺术生命力,为不同风格创作和取材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和表现方法。
与古为徒-谈隶书的发展和创作
与古为徒——略论清代隶书之于当今隶书创作之意义一、碑意的冷落——当代隶书创作现状与其原因冷静地关照当代的隶书创作现状,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当代书家,在隶书创作的取法上不再仅仅局限于碑版隶书,而是博采众长,将汉碑、简牍、帛书,甚至新发掘的所有古代书法遗迹加以整合,把篆、楷、行、草的笔法运用到隶书中,有意地弱化金石气,强化书卷气,尤其隶书“草化”更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当前隶书创作的主流。
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具有开创意味的隶书创新,为当代隶书创作带来心得活力,理应加以倡导。
然而,当我们以审慎的态度关照当代隶书创作的现状,这种创作观,似乎处于不尽人意的低谷。
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当代隶书创作在用笔上的程式化,内蕴的浮浅化,更严重的是隶意的逐渐消弭。
在当今的隶书创作中,这种现象的原因似乎应该归根于对汉代碑版隶书的冷落。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当代书法家的价值观决定了当代书家难以进行溯本求源、潜心于原创性的创新。
今人在展览上入展(选)、获奖或取得书法组织中的职位是成功的标志。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书法家的职业化还在困境中,尤其书法市场的不健全,书法消费存在的只看名头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大部分书法家的创作状态和动机。
所以,在当代隶书创作中,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功利目的,直接向明星或评委学习,从而达到快速出名,引起大众的关注。
于是,便不再忍受入古出新所产生的煎熬和遇到失败所带来的痛苦。
二是书法生态环境的改变,书法的主要展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展厅成为书法展示的主要方式。
当我们全面考察碑派书法的发展时,发现碑派书法自身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清末的碑派书法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创作实践上便在帖派书法中寻求帮助,近代开始碑帖调和,其结果是在行、草书的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
在书法创作中碑帖互补,弱化碑帖的边界,形成了经典碑帖和“民间书法”并重的取法X围,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主流方向。
尤其当今对“民间书法”的研究,将书法的取法X围拓展到出土的所有字迹,一大批人从“民间书法”中吸取创作源泉和灵感,这是对古代书法资源的又一次开发。
隶书现状浅析
隶书现状浅析书画快报晋艺轩2019-12-08 11:37:37隶书在当今各体书法创作中的发展可谓不温不火,其受众面较之行草书来讲不可企及,较之楷书也是略逊一筹,稍优于篆书、篆刻。
行草书自产生以来蓬勃发展,历代名家辈出,几乎没有断代,这与其实用性、抒情性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不无相关,学之者众多自是不言而喻。
楷书更具有实用特质,在今文字的正书范畴内生命力极强,官方公文及科举应试中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在其他字体方面成就卓越的书家在楷书上均有不俗的表现。
这与楷书功用的需要与基本功的提倡有着一定的关系。
当然现在“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这一论点随着学习者对书法学习路径选择的多元与认识的提高逐渐被弱化。
楷书同行草书都具有传承有序、代不乏人、绵延不断的发展特点,所以人们对其有着触手可及的亲近感。
相反篆隶书的年代久远、时断时续的发展状况,其陌生感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
篆书的书写技巧在各字体当中相对简单,虽然在点画的丰富性上不及其他字体,但意蕴要求较高,在风格的突破上更是难度较大。
加之作者需要深厚的古文字修养,展览中的严格审读,令欲习篆者望而却步,所以在书法教学中也多将其作为结构秩序与线条的基本功训练。
与以上字体相比较而言,隶书缺乏行草楷的延续优势,自汉代以后已不是主流字体,习者微乎其微,至清代之前虽有:李隆基、徐浩、党怀英、赵孟頫等少数人为之,但终没能形成气候,其高度更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与汉代、清代相提并论。
隶书处于篆书与行草楷与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但就技巧的难度系数而言不是很高,其点画平实,体势平和,稍加变化便可出奇,所以当下很多行草高手经常客串一把,以驾驭行草的技术能力写隶书自是上手很快,也能得些趣味,貌似可佳,据此感觉隶书易学。
但以专攻隶书者来看,其深入程度、耐看程度则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隶书取法范围仍以汉碑为主要法源,《礼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曹全碑》、《石门颂》、东晋《好大王碑》等经典碑刻仍然占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隶书创作的风格拓展分析与研究
作者:贾佳其
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2期
摘要:当代隶书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多样性,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书法进一步发展,但因为市场经济影响,功利化与趋同化同样表现较明显。
本文主要阐述当代隶书的创作风格及其拓展方向,简要分析当代隶书创作存在的矛盾,由于社会时代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会随之变化,所以为了保证隶书创作风格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必须立足当代书法环境,革新创作方法与思想观念。
关键词:隶书创作;风格多变;篆隶融合
前言:
当代隶书在语境上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令更多人投身于书法创作中,推动了隶书创作的持续发展,但多数创作者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与趋同性,只想利用隶书创作博得关注、获取经济利益,不仅没有革新创作风格,甚至没有体现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导致隶书创作形式与章法雷同严重。
一、当代隶书的创作风格
(一)取法风格多样
在考古、出版、印刷等行业支持下,诸多古代书法遗产出现在大众面前,借助信息技术广泛传播,为当代隶书创作取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令创作者有较宽泛的选择余地。
例如,《礼器》、《石门》、《史晨》、《华山》等著名汉代名碑是隶书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础,许多将木牍、简书、瓦当、砖刻等汉代石刻作为取法对象的当代隶书创作者,其作作品风格自然具有较强的汉隶特征[1]。
此外,随着人们对隶书创作研究不断深入,唐隶与清隶逐渐得到当代隶书创作者的重视,部分创作者会选择唐代隶书或清代隶书某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另一部分创作者则选择将唐隶、清隶与传统基础相杂糅,由于今年第十二届书法国展并未设奖,所以本文对第十一届(2015)书法国展中隶书入围且获奖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取法自简帛(六朝以前)的作品有13件,43件作品取法自汉代名碑,2件作品取法自清隶,剩余21件取法自其它隶书或传统基础。
(二)革新笔法结构
立足传统基础的隶书在笔法上强调“蚕头燕尾”,在行笔方面讲究“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而当代隶书因为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笔法结构进行了推陈出新,通过借鉴多种书写形式增加了笔法与章法的表现形式,对增强隶书创作风格的丰富性产生积极影响。
综合分析沈尹默、沙孟海、萧娴、叶隐谷等当代隶书作品,发现当代隶书多表现为“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蕴藏筋骨”,在笔画表现形式上体现出明显的“偏锋”、“侧锋”,无论是在笔墨轻重(浓淡)方面,还是在点画形态与线条质感上,都与传统隶书创作手法不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章法结构上,当代隶书强调“尚趣”,以纵长的字体造型代替传统隶书的扁平结构,或者将其他书法表现形式与隶书创作相融合,基于现代理念对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切实增强了作品的美感。
(三)墨法线条丰富
当代隶书在墨法线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相较于传统隶书的用墨方式,当代隶书创作者借鉴了国画用墨方法,通过不断研究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墨法线条表现技法,在充分展现隶书墨色效果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国画在用墨方面讲求“墨分五色”,不同墨色影响着书法线条的表现效果,比如焦墨的干、淡墨的枯、重/浓墨的涨、清墨的润等,有些创作者甚至会在墨中添加明矾等材料,用以增强隶书画面表现力,呈现出个性化较强的视觉效果。
至于线条的表现,当代隶书在传统隶书创作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传统隶书的线条多为圆笔、方笔,或是圆中带方,或是方中有圆,而当代隶书线条则追求“剑走偏锋”,比如拉长或缩短、加粗或减细、增厚或削减某些笔画,采用提按、扭转等手法代替平滑、直过的行笔方式,切实丰富了当代隶书线条创作与表现形式。
二、当代隶书创作存在的矛盾
(一)碑刻与简牍冲突
当代创作者在创作隶书作品时,一开始大多从汉碑、汉简中取法,唐代隶书与清代隶书兴起后,在取法范围上又增加了唐隶与清隶,由于取法轻重程度会决定最终作品的表现面貌,所以不同倾向的创作者会因为碑刻与简牍的取法方向在创作风格上产生冲突。
唐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清隶与汉隶是隶书史上的两座高峰,清代以前的隶书皆根植于东汉碑刻,故而表现面貌以端庄丰满、静穆壮丽为主,当代隶书因为社会时代与先进思潮的影响,大方向上倾向于自简牍(两汉)取法,所以与传统隶书在表现面貌上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汉碑所具有的厚重古朴、平正端丽更符合隶书审美,但仍有不少隶书家取法自简牍,侧重表现小格调,整个作品显得更加轻灵,与传统隶书的厚重形成鲜明对比。
(二)跟风与趋同严重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俗隶”形容当代隶书,“俗”一般做肤浅、庸俗、格调低等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当代隶书创作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多数隶书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跟风并不等同于取法,前者是毫无新意的直接模仿或抄袭,后者是在传统文化上进行适当创新,直接表现是跟风创作出的隶书作品不具个性,没有真正体现出创作者的情感和特点,使得当代隶书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2]。
根本原因是隶书创作者知识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加上书法艺术语言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固定性,隶书创作已经进入“写意化”这一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故而在想要早日“出人头地”的想法驱使下,当代隶书创作风格出现跟风与趋同严重的问题难以避免。
三、当代隶书创作的风格拓展方向
(一)篆隸融合,丰富隶书风格
若想促使当代隶书创作风格向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向拓展,需要创作者明确篆隶融合的重要性,篆隶融合是指将篆书创作风格适当融入隶书创作中,由于每个人对篆书创作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创作隶书时也会因为体现的多少而形成相对个性的风格,这对丰富隶书创作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隶书在书法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呈籀、篆,下启楷、行、草,纵观隶书表现面貌,可以发现不少隶书都借鉴了“八分书”,具有极强的传承与发扬价值。
当代隶书创作者秉承着“求新”、“求变”等思想,对不同书法表现形式与特征进行借鉴,丰富了隶书创作风格,其中典型代表便是“隶变”,隶变是指综合运用减、添、直、曲、连、拆、延、移、缩等手法将繁复的篆书转变成相对简单的隶书,在篆隶融合作品中,隶书家欧新中具有较强代表性,其作品如图1所示。
若是在隶变过程中,适当化简为繁、改直为曲,便可促使隶书向“高古”演变,对增强隶书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二)淡化功利,改变趋同现象
为了改善跟风与趋同问题,当代隶书创作者必须深入研究传统隶书演变历史,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素养,同时合理淡化功利心,秉承传承、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创作隶书作品。
现阶段,不少当代隶书家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将参加各种书法大赛并获奖作为增强自身影响力的主要手段,还有一些所谓的“书法大家”以“探索”、“先锋”为借口,在创作风格上剑走偏锋,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过分强调视觉效果,甚至還出现错字、漏字连篇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还会消泯书法爱好的艺术理想与信仰追求。
对此,创作者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必须深入了解隶书发展历史,努力学习诗词、文字、美学相关知识,树立正确且健康的审美观,只有注重学识素养积淀,才能在不断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华人德、李刚田、康庄,还是张森、张海、刘炳森,这些当代著名书法家都是经过多年研习才在隶书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
学识素养是否丰厚还决定了隶书家的洞察能力与创造思维,因此在创作作品之前,隶书家或爱好者必须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先模仿历代隶书家的创作精神,挖掘汉隶、唐隶、清隶等隶书背后的时代因素,再基于当代健康审美观念与创作思潮拓展创作风格,只有真正做到兼修“内外功”,才能改变“千篇一律”现象,切实提高隶书创作水平[3]。
另外,隶书创作者要志存高远,用心修行,审美取向应朝着多元化发展,始终坚持“望尽天涯路”的精神不断创作,同时耐得住“清冷”与“寂寞”,不为书法乱象与功利思想影响,如此方能保证创作出独具个性且优质的隶书作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隶书在取法上追溯传统,对笔法结构进行推陈出新,增强了墨法线条的丰富性,使得创作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但在风格拓展方面受到碑刻与简牍冲突、跟风与趋同严重等矛盾制约,对此隶书创作者应增强文学素养,明确篆隶融合的重要性,淡化功利心,秉承创新理念创作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於清.论当代书坛隶书创作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书法赏评,2017 (06):24-27.
[2]孙景海.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7 (20):24.
[3]谭金丽.试论当代书法创作中“篆体隶用”现象[J].书画世界,2017 (06):68.
作者简介:贾佳其(1994.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