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以秀传朴 以古为新——读陆家衡的隶书

( 老衡 ( ) 白) 朱
陆 家 衡是 我最 为 敬佩 的 当代书 法名家 之
一
大, 它们虽有强烈的个 性, 又各 具风貌 , 只要 但 仔细 品味 , 不难 发现它们都 有 浑朴、 高古的 共
。
他 的书法落落大方、 典雅 从容、 古意盎 然,
尤 以隶 书成 就最 为突出。 尽管他的隶 书作品早 在2 世纪8 年代后就 频频亮 相书 坛, O O 并屡获 殊
放 中有 收, 不拘 程 式 , 以 “ 、“ ” 时 方” 硬 之笔
运 之 。 工在 刻 Ⅸ 迁碑 》时 已用 刀凿成 “ 刻 张 折
刀头” 这种刀法开 魏晋风气 之先 ;《 岑纪功 , 裴
碑》也以方折用笔为基调, 变圆为方。 此类碑刻
其 风骨, 锋芒内敛而笔 姿奔放 , 合峻 爽、 劲、 瘦
得趣味 者 ; 一类 为借鉴 清人 融入 已意者。 三类
之 间又相 互贯通 , 人于汉, 得于清, 汲古出新, 个 人书风渐 趋成熟 。 陆家衡 认为汉代的 碑碣、 摩崖刻 石宽 宏博
子 幸 皋至
可
雪富 1
印
. 人
秀 L
宏
图
陆家 衡 隶书 跋 《 与天 无 极》瓦 当 3 . X 4 m 纸 本 45 3c 2 0 年 04 释文 : 西汉 《 天无 极》瓦 当。旧说文 字瓦 当始于 秦 或早 至战 国时代 , 说 尚缺乏 依据 。 近 三十年 考古 成果证 实 , 瓦 当应始 于西 汉初而 盛于 西汉中期 。出土地 除关 中外 , 、 与 此 从 文字 豫 鲁、 晋、冀 、 、 、 、 等地 汉代 遗 址均 有 发现 。《 辽 蒙 闽 粤 与天 无 极》瓦 当出现 约在 西汉 中期略 前 , 代 文字 瓦 当吉 语 类之 大宗 , 次 于 千 秋万 岁》和 《 乐 未央 》瓦 当。 为汉 仅 长 笔画 生动 章 法奇 巧, 至可 宝也 。 韩弟 甲申中秋 惠赐 。 衡并 记。 子 老 钤 印; 持平 ( 老 衡 ( ) 持平 无 恙 ( 子 韩集 拓 ( 朱) 朱 白) 白)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大观(三)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大观(三)《中国当代书法大观》,是一部集当代著名书画家书法作品的著作,全书共收集了116位中国当代名家的书法精品,这些作品极其珍贵,件件都是精品,在其它地方极难见到,希望大家欣赏后对学习书法有所帮助。
篆刻《中国当代书法大观》本书主编是著名画家阎正先生。
本书顾问为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
红学家、书法家周汝昌先生为书作序。
本书封题由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题写。
本书扉题一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
本书扉题二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
《中国当代书法大观》封二封三下面这3张图片之所以每一次发文时在正文前重复出现,是因为这几位书法大家的题写实属难得一见,目的是为了让没看到的朋友们都能欣赏到,同时也是体现了这本书的珍贵!舒同为《中国当代书法大观》书写题扉启功为《中国当代书法大观》书写题扉沙孟海为《中国当代书法大观》税额题扉本文这次还是按顺序选取了2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21位书法家分别为:刘子善、刘云泉、刘自读、刘叶秋、刘炳森、刘海粟、刘艺、刘江、刘顺、朱关田、朱复戡、朱焰、邢士珍、沙曼翁、沈鹏、沈延毅、沈觐寿、李长路、李志敏、李苦禅、李宗海。
《中国当代书法大观》名家书法精品正文:一、刘子善。
刘子善,一九二六年生,安徽全椒人,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金石学会副长,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安徽分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出版有《刘子善书法选集》、《刘子善书正气歌楷草两体》等著作。
刘子善先生德艺双馨,凡认识他的人,对其人品、书艺无不钦佩有加,他从不将书法作为邀名射利的手段,而是作为人生应有的一种修养,他的创作,是在完善自我艺术的同时来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
二、刘云泉,号鲶公,斋馆锄园、朵庐,一九四三年生,四川省射洪人。
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评审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氏书法有大美 ——评论当代隶书魏碑书法大家张彤

以单纯的笔划,以笔断意不断,连绵通贯的气势,一气呵 体,在“ 不是 ”和“ 不失 ”之间融和着张彤的创新因素。
成,在书艺中称“一笔书”,其构成的气象万千,灌注着一个
从意态上看,他的方幅大字“ 雪松龙柏 ”,“ 眠云听泉 ”,
整体的生命,它表现出生命机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和 “ 新篁佛云 ”,“ 冰雪聪明 ”等,是其隶体书艺走向浑融圆熟
种内心感受和情绪,都可通过书法表现出来。所以说:“书,心 既有感性的激发,又有理性的启迪。它把情感、想象、理解、
画也”。怀着不同的内心感情,用笔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胸臆气象。 体悟全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
二、结体
从结体上看,张彤在隶体书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早已
书法结体,近似绘画构图,每一个字,意匠经营,都是 经实现自我突破,他逐渐把隶书的情趣移向汉简。张彤的简
组成部分,就是通常说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像一座 和谐完美,又多了些天趣童心。
建筑,要求“分寸”感极强的空间分布。结体的基本规律之
从风神上看,张彤的书法更加独具一格。他研习汉简帛
一是“似奇反正”。“奇”就是变化,“正”就是统一,变化中 书,受竹帛底色之启迪,自制色彩铺染宣纸,以绚丽烘托平
求统一。一味求“奇”,失之诡谲,一味求“正”,失之呆板。 淡,为“计白当黑”的书艺传统增添了一种“计彩当墨”的
四、风神
法的背景,是为突出书法而设的,鲜花绿叶,主次分明,以
风神,是书法的神采、韵味、个性风格和书写创作时精 引起各种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和理解。
神状态的总和。“尚韵”的晋人之风,多飘逸潇洒,个性出乎
由于张彤的作品从用笔、结体、意态和风神方面都有卓
自然。“尚法”的唐人之风,多严谨沉着,个性成于法度。而 尔不群的特点,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性书画展
隶渗简帛开生面 书到天成格自高——何昌贵隶书艺术赏析

整的 法度限制 , 大胆将 简帛、 甲骨、 金文、 楷行
留汉隶庙堂书风浑厚 端庄神髓 的基础上 , 大胆
草篆等多种笔法手段运用到隶书 的创作之中, 用笔更加随意 多变 , 结字则化汉隶的 方扁为正 方或长方型, 有意弱化汉隶的规范性、 严谨性、 工整性 , 强隶书 的情 趣性 、 意性 , 成了 增 随 形 “ 汉隶 简面”的新面 目, 从而给人以既是 隶但 又不止于隶 、 余味无穷 的新感觉 , 给人传 递出 了汉隶 之外的许 多艺术新 气息。 昌贵 隶书的 何 “ ” 是指他的隶书虽以汉隶为根 基, 好 , 但又多 体为用, 大量参用了汉简、 汉帛、 行楷等笔意 笔
多彩 的隶书世界 ! 这次长沙之行给了他艺术上
的极 大震撼 和启迪 。 此, 从 他在 熟I 临汉隶诸碑 的基 础上 , 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用在汉 帛、 把 汉 简、 金文、 甲骨等其它古老书体的钻研上 , 并不
断尝 试将 简帛、 金文 、 行草等 多种笔 法融 汇到
个人的 隶书创作 之中, 力图以最 大 的力气 “ 打 出去” 试图以此打破汉隶的僵化模式 , , 给隶书 创作注 入新的活力。 他既 在形质 上保 留了汉隶 的雄浑峻严, 又在用笔结字上增添了简帛、 行草 的逸野 多姿和率意 , 汉隶的庄严和 简帛等其 将 它书体的 率真灵变巧妙地结合 起来, 书风也因 之变得更活更有情 趣, 从而 创作出一 种寓动于 静、 寓活于庄、 庄严之中不失 灵活多变的 “ 何氏
法 , 了很 多新 的创作元 素, 有 而这 些创作 方 法
和手段对正规汉隶来说是 “ 的 , 新” 但从总体上 说 又是符合书法艺术规律的 , 并达到 了和谐协
当代名家经典书法赏析:气韵万千 大家风范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鲁迅先生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它的魅力就是中国人的魅力。
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书法,这一国粹便映入眼帘。
进入这扇浸染着墨色芬芳的大门时,你会发现,值得我们敬仰的那一撇一捺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
这或许就是千百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爱极至深的书法的魅力。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幅当代名家的经典书法佳作,供您欣赏、品评!【启功亲传弟子--李传波】(1)启功亲传大弟子李传波精品力作《沁园春雪》作品来源:易从网【评析】李传波的书法作品风格跟启功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其独特的创意在其中,继承了“启体”的“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划分法和启功注重书法作品的“韵”,但是又刻意的追求骨感流畅,喜于把“启体”夸张化,立体化。
此幅《沁园春雪》书法,整体看起来秀丽、温婉,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在恬淡间表现其运笔的畅达与精致,笔划变化丰富,注重虚实轻重和韵味、意境,每一笔都流畅简洁,每一个字都亭亭玉立,如仙鹤独立,高傲洁净,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通过欣赏其作品,窥其创作心态的自由自在,意趣盎然,笔划之间尽显淡然韵致,洋溢着一种清雅的艺术品味,以及作者的一份纯真的审美情怀。
(2)竹报平安节节高升李传波精品红竹画系列《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评析】历代中国人一直有着浓厚的竹子情结,"东坡肉"的始作俑者东坡先生居然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而竹痴、竹仙板桥先生更是几乎家喻户晓。
竹和松、梅、菊等自然形象,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具有了符号象征意义。
李传波笔下的红竹,可以说是其高贵品质与文雅情操的真实写照,其每一幅红竹画作品,那竹之骨节都犹如天之骄子傲然挺拔,无半点粉饰痕迹,红色的竹叶疏密有致,随风漫舞,犹如佳人的纯秀,清美且含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空白处采用启功体书写名家咏竹诗句,每一个字都柔情似水,顾盼生情,颇具启功的风采,这也是其红竹画作品在当代竹子画题材中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原因。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及其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及其作品赏析简介:权希军、欧阳中石、李铎、刘艺、沈鹏、邹德忠、张海、林岫、张飙、张光兴权希军:希军先生在艺术上涉猎面较广,主攻书法,长行草,风格劲健潇洒、神韵流宕、朴茂典雅。
写出版有《权希军行草滕王阁序》、刻字艺术系列教材。
2000年中央电视台“翰釜飘香”栏目,做了专题介绍,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欧阳中石: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
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一代新书风。
他出版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
李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
他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丽、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
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在当代书法界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刘艺:撰写了80多篇书法论文和译著。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书法创作中倾向性问题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书坛出现以模仿今人作品为捷径的倾向,刘艺大力提倡向传统学习。
其后书坛又出现一味仿古的倾向,刘艺又极力倡导写出个性的创作理念,他提倡写字不宜过早定型,要留有发展余地,否则成了框框,就不易突破。
沈鹏:出版《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等。
邹德忠:篆、隶、行、草兼善。
隶书以汉隶为基础,参入篆书、简椟、魏碑笔意,撇捺的分披、波横的灵动,间出飞白和渗化,丰富了隶书的笔墨韵致,结体融入篆书、简椟的结构,反古出新,新人耳目。
行草书宗二王,曲崛俊迈、恣情肆意,跌宕有致。
作品参加历届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藏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刻于多处碑林。
隶书代表人物及作品

隶书代表人物及作品1、史惟则隶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隶书的特点及人物)史惟则(生卒年不详),唐朝著名书法家,官至殿中侍御史,人称史侍御。
广陵人,今江苏扬州人,字向,也有人说字惟则。
天宝(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尝为伊阙尉,集贤院待制,后至殿中侍御史集贤直学士。
肃宗时尝奉使晋州推事,所在博访书、画。
其籀、篆、八分,如王公大人,进退有度,与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四人称唐世分隶名家。
宋陈思《书小史》称其隶书“迫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俊美亦为时重。
又善篆籀、飞白”。
传世的书迹有《大智禅师碑》等。
《墨池编》、《书史会要》、《集古录》。
2、伊秉绶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
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
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
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
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
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
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3、邓石如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4、金农金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当代名家隶书书法欣赏

当代名家隶书书法欣赏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当代名家隶书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当代名家隶书书法欣赏隶书三要:笔画、结构、变化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
战事纷沓。
士族参政。
百家争鸣。
文学兴盛。
文化下移。
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
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
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
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
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
藏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
漆器。
画像。
铀镜中精美绝伦。
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
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
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但失之肥弱。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
直至清朝。
汉隶才得以复苏。
初有郑板桥。
继有金农。
邓石如。
后有何绍基等。
均不落伍。
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
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
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
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1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2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3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4
当代隶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5
隶书的出现: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
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
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
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
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
“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
长沙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
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至167年)至汉灵帝(168至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
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
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
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
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
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
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
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
《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
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
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
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
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
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
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
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
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