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主体间性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模式反思重构
主体间性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模式的反思与重构摘要:十八大报告“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的总体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和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舆论环境。
然而反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问题或因理论热潮的退却而乏人问津,或因非主即客的二元悖论使现实操作难有突破。
本文试图在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新范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模式进行重新思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对话和交往的“三角双锥体”模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人”的关系,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
关键词:主体间性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42-02当前,主体性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研究因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所造成的“主体悖论”,在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越来越显现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
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困境,必须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对“人”非主即客式的理解,“必须经历一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由主体间性教育的新范式包容和扬弃旧范式,解释主体性教育不能解释或不能合理解释的问题”[1]。
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主体间性理论范式的提出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自我拯救的产物。
“可以说,正是对人类所面临的诸如生态失衡、人性沦丧等特定的社会境遇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在主客关系上的认知及工具合理性取向,不能真正全面地解决人的自由幸福和社会的种种冲突,对此进行深入的哲学反思,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就成为必然。
”[1]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
这一主题是拉康首先提出来的。
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胡塞尔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则意味着自我共同体,提出以交互主体、主体间性来取代个人主体。
深受胡塞尔哲学的影响,哈贝马斯也强调:“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互相‘理解’与‘共识’”[2]。
学生发展视野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
学生发展视野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摘要: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取代传统理性占据统治地位,工具理性所引发人们对科技、金钱、权力等的追求渗透在方方面面,甚至颠覆了人们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
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直面传统理性的缺失和沦丧,以重建理性为目的,发现并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在交往中重新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其理论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引发我们更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的思考与解读。
关键词:学生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工具理性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泛滥,导致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忽视。
在新形势下,面对针对散发个性特征的新生代力量所展开的传统的控制式和灌输式教育所引发的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对主体的存在和主体之间的交往提出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的诠释来化解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一、主体间性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把主体—客体二分的主体性哲学引入了人们的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时代局限日益凸显,在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维为主导的哲学中,再也找不到解决人的生存本质的答案,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成为人们面对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最优选择,这就使主体性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为了寻求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平衡,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发展,主体间性这一新的范式应运而生。
胡塞尔首次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主体间性”,他把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构造作为知识的根源,研究个体认识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了摆脱陷入自我论的危机,他开始考察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集大成者哈贝马斯,却认为主体间性就是个人在保持个体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和在社会化基础上的个体化。
哈贝马斯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强调交往行为通过语言或者其他媒介达到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和谐一致的行为,他认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必须进行以语言或者其他符号为媒介的诚实对话,并遵循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才能使交往具有合理性的可能。
浅议主体问性理论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构
思 想政 治工作 研 究
浅议主体 问性理论视域 中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 的重构
史宏 波 , 侯 士兵
( 上海交通大学 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 , 上海 2 0 0 2 4 0 )
摘要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间性把交往作为 自己的生成机 制 , 并将 交往 引入 思想政 治教 育过 程 , 有利 于从 本质上
行过研究 , 对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
爪意 义。
胡塞尔 的主体 间性理论为 了解决 主体 之间构造世 界的 交互性 , 涉及 了主体之间对于客体 的关 系问题 。他认为“ 他
作 者简介 : 史宏波( 1 9 7 8 一) , 男, 上海交通 大学学生工作指 导委 员会 , 讲 师;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 究生。 侯士兵 ( 1 9 7 5 一) , 男, 上海交通 大学学生工作指 导委 员会副处长 , 讲师 。
性” 。 胡 塞尔力图通过建构主体间性走 出“ 唯我论 ” 的困境 , 但 问题在于他无视人类赖以生存 的客观世界和实践 活动 , 把主 体间性仅仅局限于人的认识和精神世界 , 在本质上还是先验
主义和唯我论 的。伽达默尔本体论 的哲学解释学体 系 , 批判
了现象学的先验唯心论 , 认为主体间应通过对话达成主体双 方 的“ 视 阈融合 ” , 非 常强 调主体间的沟通和理解 , 推进 了人
一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生成机 制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
中得 以体 现的 , 交往是主体问性的生成机制 , 离开 了交往 , 就 无法理解 主体 间性 , 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无从启 动和展开。主 体间性的思想 政治教育 , 必然要把交往引人思 想政 治教育的 全过 程 , 并 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展 开的起点 。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 的实践活动 , 教育过程 总是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
2遵循的基本原则 .
德素 质。【 ”1 l 而受教育者是 自我教育 的主体 , 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积极 其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环节上 。 它具体表现 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和外化活动以及对教育者和教育环 境的反作用之中。
应时代发展 的要求。 其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低效 的状
能积极 、 主动地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 ; 主导性 , 是指在思想 政治教 育过 程 中, 终起主 导和支配作用 ; 始 创造性 , 是指在 思想政 治教 育中 , 勇 于探索 、 开拓创新 , 具有创 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 ; 超越性 , 指思想政 是 治教育 既要 立足现 实 , 从受教 育者现实 的思想 道德状 况出发 , 又要 超越 现实 , 引导受 教育者树立 与社会 未来 发展需要相适应 的思想道
神, 即培养 自主精神、 进取精神 、 创新精神 、 协作精神 ; 开发主体能力 , 即 学习能力、 选择能力 、 协调能力 、 创新能力 : 塑造主体人格 , 引导在知 、 情、 信 、 意、 行等几方面形成全面发展 的个性。 其二 , 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 的共进。主体间性思想政
、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主体问性思想 政治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开辟 了一条新思路。其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其一 , 思想政 治教 育过程 中教 育者 与受教 育者都是主 体 , 都具有
治教 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共进作为其 目标 , 是一种双赢
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 教育者把 自身也作 为认识 和改造的对象 , 自我改造、 我提升 , 进行 自 不断学习、 身学 习, 终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在面对繁琐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需要具备自我驱动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主体性思维和素养。
同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也需要人们掌握高度的主体性思维,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下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现状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性思维和主体性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具备自我驱动和创造力,能够对自身情感体验和思考形成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换而言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是今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对外界环境做出独立判断,从而为自己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目前,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主体性思想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发展。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具体如下:1、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适切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模式。
2、教育中存在的多种形式、多元多样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当前,在人们所处的宏观环境新变化下,面对教育经验的丰富与文化传统的深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也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产生了挑战。
4、在实践过程中,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引起家庭、社会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和关注,难以很好地被推行和发展。
上述问题和挑战需要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协同合作,研究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以实现规范和有效的教育实践。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1、强化学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管机构,因此,需要加强学校组织、管理和运作,提高学校的个性魅力和教育质量。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主体性问题的内涵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性不足、思想觉悟不高等方面。
主体性问题的表现形式包括缺乏思想独立性、盲目从众等现象。
而主体性问题的原因则可能源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我们可以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及创设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主体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加强主体性教育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培养出更加积极进取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内涵、影响、表现形式、原因分析、提高、效果、重要性、主体性教育、关键。
1. 引言1.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观、思想观和道德观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心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1.2 主体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议题,它关乎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主体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体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主体性即是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自觉接受、主动践行和应用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 键 词 :高校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主 体 性 教 学 模 式 ;教 学 改 革
中 图 分 类 号 :G6 2 4 文 献 标码 :A 文 章编 号 : l 7 6 2—9 4 ( 0 0 0 —0 0 ~0 08 21) 3 17 4
模式 。基 于对 科学 发展 观 内涵 的领 会及 对 思想政பைடு நூலகம்治
马克 思关 于人 的本 质 的经 典性 论述 ,揭示 出现 实 社 会 中 的人 是 作 为 “ 存 在 物 ”和 “ 会存 在 类 社
物” 的统一 体 。一 方 面 ,“ 人是类 存 在物 ” ,通过 劳
动这种 “ 生 活” 体现 出 “ 的类 特性 ” 一 _ 自 类 人 - -“ 由的有 意识 的 活动 ” 使 自己的生命 活动本 身 变成 ,“ 自己意志 的 和 自己意 识 的对 象 。 _ "自由 自觉 的 ”l 主体 意识是 个人 作 为人 类 一 员的 “ 类本 质 ” 。可这 种
人 的 “ 实本 质 ”具 有社 会 历史 性 、发展性 .在很 现
大程 度 上取决 于 所处 社会 的生产 力水 平和社 会发展 状况 ,他 们受 着 自己的 生产 力 的一定 发展 以及与这 “ 种发 展相 适应 的交往 ( 直到 它的最 遥 远的形 式 )的 制约 。L3由此可知 , 的 主体性 虽是 人之 为人的本 ”2。 ] 人 质属 性 ,但这 种本 质 力 量的展 现 不得 受 制 - 个体 J = 的人 所处 的社 会 现实 ,人 的 生成 与发展 也 因之分 为 “ 的依赖 关 系” 以 “ 的依 赖性 为 基础 的人的独 人 、 物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基本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特点:主体性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基本属性。
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主导性;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和⽀配的作⽤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超越性:既⽴⾜现实,⼜超越现实,引导性。
4、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类型⼀般分为两类: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1、客体是指思想政治的接受者和受动者。
2、客体的最根本特点:客体性。
3、客体性表现为: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
受动性是指接受主体对其施加的影响和作⽤。
受控性是指受主体的主导、⽀配和调控(在⽹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除外)。
可塑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影响下,其思想性为能够按照主体所希望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的客体与⼀般的客体不同,他在接受教育,内化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的,⽽是具有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1、介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的中介因素。
主要包括思想信息内容和教育⽅式。
2、介体的根本特点是:中介性。
中介性表现为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
关联性: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传导性:介体总是承载着⼀定的思想信息,并且能输⼊和输出。
主体和客体通过介体达到沟通思想信息。
互动性:通过介体实现主体和客体的互动。
3、介体类型:从属性看,可以分为物质介体和精神介体。
从发挥作⽤来看:可以分为直接介体和间接介体。
从介体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介体和现代介体。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1、环体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影响的外部因素。
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之⼀。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主体性和平等性、发展性和和谐性、生活性和人文性、沟通性和理解性的统一。
厘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中将它付诸实现的重要前提。
标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实现个体主体性的理性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合理引导受教育者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的作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在本质、价值、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多主体性和平等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多主体性和平等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主体性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主体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间的关系,他们与共同的教育中介客体构成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主体与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关爱、包容的关系,“对待他人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相互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把自己呈现给他人。
”〔2〕因此,这种关系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的立体交叉网络,而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静态线性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建构的理论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情境建 构效果
未来,可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 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创造更加真实、生动和沉浸 式的教育情境,以提升情境建 构的效果和吸引力。
06
总结与展望
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建构的总结
情境建构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建构主要包括情境设计、情境实 施和情境评估三个环节。其中,情境设计应注重受教 育者的实际需求,情境实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情境评估则应关注教育效果的实证考察。
企业培训中的情境建构应用
1 2 3
职业道德情境建构
在企业培训中,可以通过情境建构的方式,让员 工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情境建构
通过情境建构,可以让员工深入了解和认同企业 文化,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提高员工忠诚度 和归属感。
业务实战情境建构
企业可以针对具体业务场景,进行情境建构培训 ,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 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建构的 方法,模拟历史场景、社会事件等,让学生置身其中,深 入理解和体会相关理论。
校园文化情境建构
学校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
实践活动情境建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 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02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建构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模仿和试错来 形成习惯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模仿,引导 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反思与建构
治 教 育 的 本 质 间 的关 系 缺 乏 学 理 上 的思 考 等 , 思 想 使 政 治 教 育 以人 为 本 的解 读 过 程 出 现 了一 些 偏 差 , 至 甚 是误 读 。其 集 中表 现 在 以下 两 个 方 面 :
1从 过 于 强调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者 的 主 体 性 到 过 于 强 . 调 以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对 象 为 本 。
开的。传统思想政 治教育是处在一个 封闭社会 、 计划
经 济 体 制 之 中 , 这 样 的历 史 环 境 中 , 想 政 治 教 育 在 思 者 的 主 体 性 得 以 充 分施 展 ,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实 施 的 如 方式方法上 , 要表现为“ 打你通 , 说你听” 主 我 我 的这 种 硬 灌 输 、 宣 传 上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对 象 成 了 思 想 政 重 即 治教育 者任意 “ 塑造 ” “ 画 ” “ 粹 客 体 底 板 ” 任 和 刻 的 纯 (
出场 、 意义 生成 、 和社 会 的发 展 。 人
【 关键词 ] 思想政治教 育; 以人 为本 ; 思; 反 建构 [ 中图分类号 ] 2 D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8 8 (0 0 0 — 0 7 0 10 — 4 7 2 1 )7 06 — 5
随 着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人 学 趋 向研 究 的 深 入 . 别 是 特
贫 困 , 以 说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以 人 为 本 研 究 还 处 于 初 级 可
传 统思 想政 治教 育是 当时特 定社 会历 史条 件 的
产 物 , 有 其 存 在 的 必 然 性 与合 理 性 。在 当 时 的 历 史 它 条 件 下 ,传 统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也 取 得 了较 大 的 成 功 。 这 一 成 功 的 取 得 与 传 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环 境 是 分 不
构建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提高 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 生境界 , 具有崇高 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这种改造和发展 自我本身就使学生处 在了主体 的位置上。主体际模式着眼于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全面、 和谐 、 可持续发展 , 体现着高等教育
所指向的价值 目 , 旨在提升一个社会 的整体的 标 即 思想格调 , 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修养 , 最终提高整个 民 族 素质 。
二、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 念 。 力构 着
体,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活动的客体 ; 就受教育来讲 ,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 师和传授的内容是学生认识 教 的对象 , 是客体 , 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 二者互为主客
, ・
11 ・ 6
作存在一些片面性 , 突出地表现为重教育者主体 、 轻
层危机。
受教育者主体, 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轻思想 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 这些 旧观念虽然 已经有了一 定程度的克服 , 但仍在不少人头脑中广泛存在 , 必须 不断解放思想 , 转变观念, 树立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 的新观念。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主体性 模式 , 它以民主平等的主体 际关 系和双向互动 为基 础, 只有破除旧观念 , 才有可能为建构主体性思想政 治教育模式奠定 良好 的思想基础。 2 着力强化教 育者、 . 受教育者 的主体性思想政 治教 育意识 ,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 , 我 国高校德育工作还存在某些不足 。首先 , 道德教育 与智能培养的分离 , 其次 , 传统德育模式与现时学生 品德养成 的脱节 , 表现为重视德育 目标 的理想性和 社会政治功能, 忽视德育 目标 的现实性和科 学系统 性, 导致理想和现实相脱离 , 成长规律和德育 目标相 脱离。实践中, 由于忽视或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 道 德教育就常常成为观念的说教、 规范的灌输 、 行为的 约束 , 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枯燥 乏味。因此 ,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深入大学生 的 心灵并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 自觉是值得深思的一个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的建构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的建构[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场全新的改革。
文章在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特征的基础上,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科学内涵及特点,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以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建构经济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问题至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就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自觉意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自觉实践,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科学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有其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既是人的直接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的间接社会化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社会化过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双方相互作用均增强了自身的社会体验,是一个主体间的双向互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社会化过程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并不是处于绝对同等地位,教育者仍然具有主导性,教育者需要将其理解的社会规范与要求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其内化,使这些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间接社会体验。
无论是直接社会化还是间接社会化都包括主体性与主导性两个方面。
主体性特征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与发展的层面,主导性特征则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适应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结合是与其社会化的双向性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不断适应和改造社会,与现实社会相协调。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_钱润光
收稿日期:2004-05-08 作者简介:钱润光,曲靖师范学院马列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钱润光(曲靖师范学院马列部,云南曲靖 655000) 摘 要: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立足于培养、开发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系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4)05-0083-04 21世纪是一个弘扬主体性,实行“主体教育”的世纪。
“主体教育”是教育思想和观念变革日益深化的体现,它旨在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过程成为教育对象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完善的过程。
[1](P414~415)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概括而言,是指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保障和体现,以培养、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
[2](P5)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既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
因此,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当前,随着主体性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构建一个科学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文仅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提出一些思路,以求教于学术同仁。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指向的、社会的、文化的活动,更加突出地受到思想观念的支配,过时的、保守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往往凭借过时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维系而习惯地持续下去,对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也会按过时的、保守的思维方式给予裁定和阐释,因此,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和动力。
当前,弘扬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价值观、任务观和功能观。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李济方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为应对新时期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本质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是互为主体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创新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也对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教育有效性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范畴,是20世纪以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解释学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中提出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同样适用这一范式。
主体间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消解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元性即主体性,而建构了主体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体,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同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人文关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弊病在2008年对邯郸市5所初中的440名学生和220名教师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发现79.2%的学生认为与师生不和谐的因素是师生间有代沟,而50.4%的教师也同此看法。
这些数据不得不使我们担忧。
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实施者,即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仅仅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和教育客体。
这固然肯定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也将主客体地位绝对化、片面化,否定了受教育者在一定件下成为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最终造成了主客体的对立。
正是由于这种传统理论的指导,我国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当其适应社会的价值与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发生矛盾冲突时,则一味地以牺牲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功近利,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变得枯燥乏味、痛苦不堪。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
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
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全面反映教育效果。
05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展 望
深化理论研究
总结词
深入研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
0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其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实践 ,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 位,认为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能够 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实现自我完善。
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
1 2 3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健康成长, 认为个体具有内在的潜能和动力,主张发挥人的 主体性。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 影响,认为个体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应发挥人 的主体性以适应环境。
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应发挥主体性,以促进群 体的和谐与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成果。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注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评 价。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确立多元评价主体
将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纳入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 多元化。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doc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原则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或价值取向,也就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合理的终极教育目标,才能确保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进行,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进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一、意义认知:科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客体的综合素质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效果。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目标导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颇有裨益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方面,它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具有物质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人为主体和以客观对象为客体的自觉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特点。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既要坚持物的尺度,即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又要坚持人的尺度,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满足人的需要,因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源于人有别于动物对思想、精神等方面的需要,人只有通过确立目标、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与自身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人对精神的需要、对目标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基础。
因此,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l 2卷 第 1 期
Vo . 2 11
No .1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Z u a C t o y e h i o lg h h i i P lt c n c c l e y e
20 0 6年 3月
Ma . 0 6 r2 0
时激发人的内在需求、 振奋 主体精神、 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 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 既然
收 稿 日期 :0 5 l— 2 20一 1 O 作者简介 : 郭长伟 , 江苏沛县人 , 男, 徐州建筑学院教师 , 硕士 。
维普资讯
7 0
珠 海城 市职业技 术学院 学报
人 的全面发展视 野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 育模式建构
郭 长 伟
( 徐州 建筑 学 院 , 江苏 徐 州 2 10 ) 2 08
[ 摘
要] 人的全 面发展 的实质是人 的素质 的提 高, 本质特征是人 的主体性的全
面发 展 。 体 性 思 想政 治教 育是 关 注人 的主体 性 和人 的思 想素质 发展 的教 育理 念和 主
育 的 主体 , 把社 会 主 体 与个 人主 体统 一 起来 , 认真 区分 主体 的 人与 客体 的物 。 过 思想 政 治教 通 育, 一方 面提 高 人 的思想 政治 素 质 , 培养 人 的主动 性 , 创造 性 , 调动人 的积 极性 , 而促 进社会 的 从 进 步和 发展 ; 一方 面 使个人 的 素质得 以提 升 , 个人 的需要 得 以满 足 , 而促 进个 人 的发展 与 另 使 从
教育方法。 它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内在的、 本质的联 系。
[ 关键 词 ] 的全 面发展 ; 人 主体性 教 育 ; 系 联
主体 性 思想 政 治教 育是 在 教 育活 动 中关 注人 的主 体性 、 动性 , 造性 和受 教育 者 的思想 能 创 道 德 素质 的发展 、 高 , 提 由此 而带 来受 教者 全面发 展为基 本 特征 的教育 理念 和教育方 法 。 主体性
用 。 克思 认 为 , 的主 体 身份 和 主体性 不是 天 生 的、 验 的存 在 , 是在 人 的实 践活 动 中生成 马 人 先 而 的本 质属性 , 后 天获得 的本 质力 量 。 这个 意义上 说 , 是 从 人的 主体性要 受 客观条 件及 其 内在规律
的制 约 , 社会 发展 状况 及 其发展 趋势 的制 约 。 过思 想政治 教育 , 以使人们 把握 社会 历史 发 受 通 可 展 的趋势 和规 律 , 正确认 识 主观 能动 性与 客观规 律性 , 个人超 越性 与社 会适 应性 之 间的关 系 。 同
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 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本质的内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对主体性思想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 主义 把人 的全 面发 展看 作是 人类 的最 高价值 理想 。 以马 克思 主义关 于人 的全面 发展
理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要求我们在分析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时 , 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
第1 2卷
思想 政 治 教育 是 遵循 以人 为本 的 教育 思路 , 因此 , 它必 与 马克 思 主义 关 于人 的 全面 发 展理 论 的
内核 有着 内在 的本 质的一 致 性 。 首先 , 社会 生活 的本 质 决定 了思 想政 治 教育 的主 体特 征 。 马克 思 指 出 :社 会 生 活在 本质 上是 实 践 的。 『m 实 践是 一个 对象 化 的活 动 , “ ”1 I 它把人 的本 质 力量 贯 穿于 人 改造 或 创造 的活 动 中 。 实 践 活动 中 , 在 人感 受 到 自己的智 慧 、 能 , 味到 自己的力 量 和坚 强 才 体 的意志 , 而 了解到 人之 为 人 的快乐 。 从 因此 , 切 社会 生活本 质 上是 人 作为 主体 实现 自己 的需要 一 和 展现 自己需 要 和 展现 自己才能 的 活动 。 想政 治 教 育是 一种 特 殊 的社 会 实 践活 动 。 思 每个 人都
自觉和不 自觉地接受着 自在和 自为的思想政 治教育 , 从这个意义讲 , 它是人 的社会生活 中的一
种 存在 方 式 。 想政 治 教育 不 是 一般 的 实践 活 动 , 思 其特 殊 性 主要 在于 其 教育 者 和教 育 对 象 地位 的特殊 性 。 代 教 育理 论认 为 , 育 并不 是 主体 改 造客 体 的 活动 , 是 主体 之 间 的活 动 , 育者 现 教 而 教 和教 育对 象 以 教育 资 料 为客 体 , 都是 教 育过 程 中的主 体 。 者通 过语 言、 号 等 中介 , 教 育资 二 符 与 料构成 “ 主体— — 客 体 ” 的关 系 。 此 , 育 者 主体 和教 育 对象 主 体 作为 思想 政 治 教 育过 程 中的 因 教 两极 , 同为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主体 , 有 平等 的 主体 地位 。 具 更为 重要 的是 , 为教 育 对象 的人 则是 作 思想政 治 教育 的根 本 出发点 和 终极 目标 即培 养教 育 对象 的主 体性 。 只有 教育 者 和教 育对 象互 也 相理解 , 等 交流 , 到主 体之 间 的互识 共识 , 育 对象 的思 想 、 感 意识 等才 能达 到 全面 发展 , 平 达 教 情 才能 充分 唤醒 人作 为 社会 主体 的意 识 , 人成 为真 正意 义上 的能 动 主体 。 使 其次 , 的全 面 发展 的 人
进步 , 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另外,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教育观
为指 导 , 系统地 对 主体 性思 想政 治教 育进行 研究 , 既是 当前 我 国思 想政 治教育 实践 的迫 切需要 , 也是 思想 政治 教育 理论 创新 的迫 切需要 。 二、 主体 性思想 政 治教 育是 人全面 发展 的本 质要 求 马克 思认 为 , 的主 体性 是人 作 为活 动 主体 的质 的规 定性 , 在与 客体 相 互作 用 中得到 发 人 是 展 的 人 的 自觉 、 自主 、 动 和 创造 的特性 。 的主 体性 的生成 与 发展 离 不 开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作 能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