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全等三角形》是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章内容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方面,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学生后面学习几何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章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应用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3.几何证明中全等三角形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通过例题分析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和运用。
4.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是否相等?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构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复习 —构造全等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依据题目条件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2、经历猜想论证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问题的方法,感悟全等变换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3、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全等三角形,三种全等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2、学生基本情况:对图中没有直接给出全等三角形,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求角的度数存在一定的障碍.3、在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常考做题技巧--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活动1 出示问题问题1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AB ,90DAB BCD ∠=∠=︒.求ACB ∠的度数.【师】出示问题 【生】=45ACB ∠︒【师】追问1“=45ACB ∠︒”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到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度量、特殊化等方法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ACB ∠=45︒”.【活动2】分享与提升 【生】展示做法 方法1:过点A 作AF ⊥BC 于F ,AE ⊥CD 延长线于E ,90AFB E ∴∠=∠=︒. 90DAB BCD ∠=∠=︒, 180B ADC ∴∠+∠=︒.又180ADE ADC ∠+∠=︒,B ADE ∴∠=∠.在△ABF 和△ADE 中,DBE BAFB E B ADE AB AD ∠=∠⎧⎪∠=∠⎨⎪=⎩∴△ABF ≌△ADE (AAS ). ∴AF=AE∴112452BCD ∠=∠=∠=︒. 【小结】这种方法是从结论“ACB ∠=45︒”出发,得出CA 为ACD ∠的平分线,运用角平分线的轴对称性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方法2: 延长CB 到点C’,使C’B=CD ,连接AC ’ 易证△AC ’B ≌△ACD 得AC ’=AC得∠C ’=∠ACB =45°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点评.【小结】题目中出现“AD=AB ”可能有两种解决办法: 1、利用等腰三角形;2、利用全等三角形.依据已知条件和目前已有的知识选择第二种办法解决.【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法的分析,学生体会全等变换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能依据题目中的条件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追问2 在以上的几种方法中,已知条件“90DAB BCD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分析】90AFB E ∴∠=∠=︒. 90DAB BCD ∠=∠=︒,180B ADC ∴∠+∠=︒.又180ADE ADC ∠+∠=︒,B ADE ∴∠=∠.即互补的两个角转化为了等角.E BB'B【师生】共同分析以上几种方法,体会从已知条件“90DAB BCD ∠=∠=︒”入手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结与思考 课堂小结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1、 出现等腰直角三角形(共端点等线段)时怎么构造?2、 出现角平分线时怎么构造?3、 出现互补角时怎么构造?思考1 如图,这样可以得到结论吗?B思考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AB ,∠DAB +∠BCD =180°.求证:CA 平分∠DCB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和研究方法,体会全等变换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五、课后作业把本节课不懂之处整理成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1 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1 全等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12.1 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
本章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全等三角形作为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难度较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和练习题。
3.准备全等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拼图、制作模型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相同?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PPT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全等三角形的特征。
同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SSS、SAS、ASA、AAS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课导教案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全等三角形这一章后进行的,是一节全等三角形的复习
课。
全等三角形是解决几何证明题重要数学模型.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全等三角形
有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对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
在学生学习全等
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经常会遇到依托于一对等角、一组等边甚至借助辅助线来
构建三角形全等,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并总结方法,掌握并灵活应用方法。
本节
课的知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方法均为后面学习相似三角形奠定了基础。
.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八年级一班,该班多数同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是学生状态好,积极主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内容,使知识系统化。
过程与方法:体会解题思路与规律总结。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激发数学求知欲,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
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的构造
五、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题课教学目标:熟练运用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三角形全等通过探究与交流培养学生几何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和发现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直观美教学重点: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教学难点:能够利用条件熟练的应用适当的方法迅速的解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步骤师生互动策划备注(活动目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展导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通常用于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方法有种,分别简记为____,______,____ ,____2、对于直角三角形(即Rt△),除了一般方法外:当两直角三角形有一组斜边和直角边分别相等时,两三角形______,简记______。
3、全等三角形的______相等,______相等。
回顾旧知,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主题展导1.合作探究2.学生展评证明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一、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引导学生总结: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这些都是隐含的边,角相等的条件思考:(1)已知两边:SSS, SAS, HL(2)已知两角:ASA, AAS(3)已知一边一角:SAS, ASA,AAS, HL1.如图(1),AB=CD,AC=BD,则△ABC≌△DCB吗?说说理由2.如图(2),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若∠B=20°,CD=5cm,则∠C= __,BE=__,说说理由.3.如图(3),AC与BD相交于O,若OB=OD,∠A=∠C,若AB=3cm,则CD= __. 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自己探讨获得新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交流与合作。
3. 教师指导4. 反馈练习5.拓展延伸二、熟练转化“间接条件”判全等引导学生总结:等量加等量和相等,等量减等量差相等,都是用来间接找边和角相等的方法!5,AB=AC,DB=DC,F是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试说明:BF=CF.能力提升:如图,在△ABC中, AC=BC,∠ACB=90°, ∠CAB的角平分线AE交边CB于E点,过E点作EF⊥AB于F,已知AB等于10㎝,求△EFB的周长?课后闯关: 略4.如图在△ABC、△ADE中∠B=∠D,AC=AE, 且∠CAE=∠BAD,1.独立思考2.小组讨论3.展示成果1.独立思考2.小组讨论3.展示成果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 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本章节的复习过程中,我将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我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为主题,旨在通过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在全章复习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本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全等三角形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1全等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S、HL;
3.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4.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全等变换,把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关系;
首先,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强调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实际应用。学生们在理解了基本概念后,可能仍然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中。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学生们明白全等三角形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学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次,我发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还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考虑在下次课上进行一些小组竞赛,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举例:在证明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指出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而不是简单地比较三角形的角和边是否相等。
-难点三:将全等三角形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举例:在解决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时,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并利用全等性质来简化计算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是指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它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全等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
章末复习【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条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情感态度】通过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全等三角形条件以及角平分线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的综合应用.【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性质、条件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教师依据以上框图,带领学生一起全面回忆本章知识点.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教师针对本章易错点引导学生予以归纳并分析错因.1.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时出错.例1 如图,已知△ABC≌△FED,∠C=∠D,AE=BF,指出其它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常见错解】对应边BC与DF,AE与BF,对应角∠DFE和∠ABC.【错解分析】识图能力差,不能从重合的角度(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先平移使AB与EF重合,然后沿EF翻折)来认识三角形的对应,从而无法正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SSS”掌握不熟练,自造条件用于判定三角形全等.例2 如图,AB=CD,AC和BD交于点O,若AC=BD,则∠B=∠C吗?为什么?【常见错解】∵AC=BD,∴∵AB=CD,∴△ABO≌△DCO(SSS),∴∠B=∠C.【错解分析】OA=OD,OB=OC属于自造条件,由AC=BD无法推出OA=OD,OB=OC.3.对SAS,AAS中的“夹角”“对应边”的内涵理解不清,导致用错.例3 如图,AE=AC,AB=AD,∠EAB=∠CAD.求证:∠B=∠D.【常见错解】在△ABC和△ADE中,AC=AE,∠CAD=∠EAB,AB=AD,∴△ABC≌△ADE(SAS),∴∠B=∠D.【错解分析】没有认真地结合图形来分析条件,对应角认识不明确,错把∠EAB和∠CAD 看成△ABC和△ADE的内角.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4 已知,如图,AB=AC,∠BAC=∠DAE,∠ABD=∠ACE.试证明BD=CE.【分析】欲证BD=CE,结合已知条件可知,只需证明BD,CE所在的△ABD和△ACE全等.【归纳】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通过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首先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观察它们所在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再予以证明.2.证明两角相等.例5 如图,AB=DC,∠A=∠D.求证:∠ABC=∠DCB【分析】由AB=DC,∠A=∠D,想到如果取AD的中点N,连NB,NC,再由“SAS”得△ABN≌△D,所以BN=,∠ABN=∠∠NBC=∠NCB,再取BC中点M,连MN,则由“SSS”证得△NBM≌△NCM,推得∠NBC=∠NCB,从而使问题得证.【归纳】所证的两角没有分布在两个三角形中,所以不能直接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来证明,但取AD的中点N,连BN,,把四边形分解成三角形,再用三角形知识来解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例6 如图,△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过D点作DE⊥AB于E,DF⊥AC于F.连EF交AD于G.求证:EF⊥AD.【分析】由已知条件不难看出△ADE≌△ADF,进一步易证△AGE≌△AGF或△DGE≌△DGF,从而得到∠AGE与∠AGF相等且互补,故EF⊥AD.【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ADE和Rt△ADF中,AD=ADDE=DF∴Rt△ADE≌Rt△ADF(HL)∴AE=AF在△AGE和△AGF中AE=AF,∠EAG=∠FAG,AG=AG.∴△AGE≌△AGF(SAS),∴∠AGE=∠AGF.∵∠AGE+∠AGF=180°,∴∠AGE=12×180°=90°,即EF⊥AD.4.证明两线平行例7 如图,△ABC中,AD平分∠BAC,E,F分别在BD,AD上,且DE=CD,EF=AC.求证:EF∥AB.【分析】要证EF∥AB,必须∠1=∠3,而∠1=∠2,故应有∠2=∠3,根据条件DE=CD,EF=AC,通过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证明】分别作CM⊥AD于M,EN⊥AD交AD的延长线于N,在△EDN和△CDM中,∠END=∠CMD=90°,∠NDE=∠MDC(对顶角相等),DE=CD.∴△EDN≌△CDM(AAS),∴EN=CM.在Rt△FEN和Rt△ACM中,EF=AC,EN=CM.∴Rt△FEN≌Rt△ACM(HL),∴∠2=∠3.∵∠1=∠2,∴∠1=∠3,∴EF∥AB.例8 如图所示,CE,CB分别是△ABC,△ADC的中线,且AB=AC.求证:CD=2CE.【分析】为了证明CD=2CE,考虑CE是△ABC底边AB上的中线,故把CE延长到F,使CF=2CE,把原来证CD=2CE转化为证明CD=CF,如此把线段“倍半”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证两条线段的相等关系.【归纳】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使边\,角条件转换,将分散的边、角集中在一些图形中,使问题易于解决.【教学说明】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和角平分线性质的知识.1.布置作业:从教材“复习题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应重点突出:1.利用知识回顾与错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2.强调转化思想的认识与应用,证明线段与角的相等可以转化成证明三角形全等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也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例1图 例2图 教案学生姓名性别 年级 初二 学科 数学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次课 共( )次课 课时: 课时 教学课题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求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度数;根据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一、全等三角形知识梳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全等变换.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具有全等的所有性质.(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直线平行移动.(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直线翻着1800.(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只给出三角形三角三边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SSS; (2) SAS; (3) ASA; (4) AAS; (5) HL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SSS (边边边)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对应相等,且两条边的夹角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SAS (边角边) 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对应相等,且两个角夹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ASA (角边角) 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对应相等,且对应相等的角所对应的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AAS (角角边)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称HL (斜边、直角边) 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1)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2) 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证明角相等:(1)对顶角相等;(2)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4)角平分线的定义;(5)等式性质;(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7)等边对等角.证明线段线段:(1)中点定义;(2)等式性质;(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4)等角对等边;(5)角平分线的性质;(6)中垂线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在讲授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步骤,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会给出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会涵盖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难度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渐增加。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帮助,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往往注重计算而忽视了图形的直观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形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从而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存在差异。针对这一情况,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给定的条件下,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
1.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通过思考和交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作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生深化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章节。
本章内容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深入探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切入,明确了两个三角形在完全重合时被称为全等三角形,这一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详细展开了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方法,即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和AAS(两角及非夹边相等),每一种判定方法都配以清晰的图形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本章还特别融入了“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数学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和实验操作,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章末尾引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范畴。
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如何影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几何学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全等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是对全等三角形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回顾和巩固。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但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全等判定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复习课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复杂图形的全等判定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资料、PPT、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资料、笔记本、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全等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判定。
八年级数学上人教版《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相
关问题。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ASA、AAS、SAS等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1.黑板、粉笔。
2.教科书、学习辅导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全
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新课学习: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包括SSS、ASA、AAS、SAS 等判定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
理解,同时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归纳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明确全等三角形的重要性
和应用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概念题、证明题
和应用题等类型,让学生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人教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6.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详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SSS、SAS、ASA、AAS),使用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案例分析(15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案例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相关定理和公式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和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知识层次: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但对于一些具体定理和公式的应用可能还存在模糊之处。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几何证明和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5.三角形的外角定理
6.三角形的中线定理
7.三角形的其他相关定理和公式
课堂
1.提问评价: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全等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重点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旨在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相关练习题;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全等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新教材要求下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含义,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并能准确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判定方法。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将现实生活中的几何问题抽象为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这是学生感觉难度较大的地方。
举例解释:
-在判定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判定方法的特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快速选择合适的方法。
-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让学生制作全等三角形的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增强空间感知。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等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实际应用: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全等的概念。
-在讲解判定方法时,通过具体例题,如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引导学生运用SSS判定全等。
-在实际问题转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典型例题,如房屋建筑中的三角形结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来解决。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学会全等三角形的测量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探究全等三角形的理论拓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引言全等三角形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平面几何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课程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在掌握全等三角形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和定理,如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性质等。
本课程将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特点o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指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o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以及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也相等。
o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也相等。
2.全等三角形测量的方法与技巧o使用量角器和刻度尺来测量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以及判断三条边、三个角是否相等。
o学习使用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和AAS(角角边)等判定方法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举例o掌握全等三角形在证明其他几何命题、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应用。
o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
4.全等三角形的理论拓展(如全等与相似、面积、长度等)o了解全等三角形与相似的联系与区别。
o学习运用面积和长度公式来计算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几何量。
四、教学策略1.演示、讲解、讨论、探究相结合: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特点;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和应用实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辅导教案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图表,突出SSS、SAS、ASA、AAS定理的条件差异,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实际应用题,如建筑物的平面图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全等定理来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是指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它们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SSS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综合几何问题中,如多边形内角和的证明,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已知的全等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比如,一块玻璃上的裂纹形成的三角形与另一块上的完全一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定理的理解普遍较好。他们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通过模型和案例来直观感受全等三角形的特性。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个方法看来是有效的,大家都表现得很有好奇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尝也注意到,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部分学生对于判定定理的选择和应用还不够熟练,有时会混淆SSS和SAS定理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例题精讲
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和三边不相等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D.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b、c满足(b-2)2+|c-3|=0,且a为方程|x-4|=2的解.求△ABC的周长,并判断△ABC的形状.
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边长分别为
4、5,则该三角形周长L的范围是()
A.1<L<9
B.9<L<14
C.10<L<18
D.无法确定
例题类型二: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1、在下列各图的△ABC中,正确画出AC边上的高的图形是()
2、如图1,AD⊥BC于点D,GC⊥BC于点C,
CF⊥AB于点F,下列关于高的说法错误的是()
A.△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
B.△GBC中,CF是BG边上的高
C.△ABC中,GC是BC边上的高
D.△GBC中,GC是BC边上的高
图1
例题类型三: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跟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为180°,那么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角的度数为()
A.30°
B.60°
C.90°
D.120°
2、如图3,△ABC中,∠ACB=90°,沿CD折叠△CBD,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处,若∠B=70°,则∠BDC等于()
A.45°
B.55°
C.65°
D.75°
例题类型四: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3)求m的取值范围.
7、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可将其固定,这里运用的几何原理是()
A.三角形的稳定性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垂线段最短
8、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AB=6cm,AC=8cm,BC=10cm,∠CAB=90°.求:
(1)AD的长;
(2)△ABE的面积;
(3)△ACE和△ABE的周长差.
9、如图,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4,则PQ的最小值为。
10、如图,在△ABC中,∠BAC=50°,∠C=60°,
AD⊥BC,BE是∠ABC的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F,求∠BFD的度数.
11、如图1所示,对顶三角形中,容易证明∠A+∠B=∠C+∠D,利用这个结论,完成
下列填空.
如图2,∠A+∠B+∠C+∠D+∠E= .
如图3,∠A+∠B+∠C+∠D+∠E= .
如图4,∠1+∠2+∠3+∠4+∠5+∠6= .
如图5,∠1+∠2+∠3+∠4+∠5+∠6+∠7= .
12、下列正多边形中,不能铺满地面的是()
A.正方形
B.正五边形
C.等边三角形
D.正六边形
13、某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为108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1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少1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1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4倍,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16.如图,∠A=∠B,AE=BE,点D在边AC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
(1)求证:⊿AEC≌⊿BED.(2)若∠1=42°,求∠BDE的度数.
17.如图,已知AC=AE,∠BAD=∠EAC=∠EDC.
(1)若⊿ABC中,∠B<90°,D为BC上的一点,点E在⊿ABC的外部,求证:AD=AB.
(2)若⊿ABC中,∠B>90°,D在CB的延长线上,点E在⊿ABC的下方,则(1)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在图(2)中画出图形,并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8.如图,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E,AD⊥CE于D,AD=7,BE=3
(1)求证:⊿BEC≌⊿CDA;
(2)求⊿BDE的面积.
19.如图,已知AD∥BC,,点E为CD上一点,AE,BE分别平分∠DAB,∠CBA.
(1)求证:AE⊥BE;
(2)求证:DE=CE;
(3)若AE=4,BE=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20.如图,CA=CB,BE⊥CE于E,AD⊥CE于点D,CD=BE.求证:DE=AD-BE.
课后练习
1.已知⊿ABC,过点O作OE⊥AB于点E,OF⊥AC于点F,且OB=OC,OE=OF.
(1)如图1,若点O在边BC上,求证:∠ABO=∠ACO.
(2)如图2,若点O在⊿ABC外,求证:∠ABO=∠A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