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合集下载
1.4.1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2014新人教版)
你能举出一些汉族和少数民 族相互影响的例子吗?
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 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鲜卑、吐蕃、女真、蒙古族等
二、探究“驱除鞑虏”
1、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场 侵略战争?使得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展开了哪些自救活动? 3、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 代表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革命 派主张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三、走向“五族共和” 请结合教材说说,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民族主 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 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 团结一致才能御侮。
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 倡大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 平等
材料1、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 要排斥他”,“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 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 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 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
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 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 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 广泛传播。
十八星旗
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思 考
• 谁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 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 的国家名称? • 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奴”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31张PPT)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 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 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 统一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 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 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 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 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 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
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
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
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少数民族的胡 床、方凳、圆凳等 家具传入中原,受 到汉族的喜爱。汉 族席地而坐的生活 习惯逐渐改变。
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 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 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 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 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 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 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上述理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 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 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 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 民族主义者何?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 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 于国外诸族是也。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6.请你说说我们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观 念?付出哪些努力?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的
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5.你赞同大民族主义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五族共和 探究方式:制作剪贴报 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不忘初心——伟大复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执教:桐乡九中 吴金梅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梁启超
出生:1873年(同治十二年), 身份: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主张: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
2.“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如何形 成的?
3.请说说梁启超、康有为发出如此感慨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4.你认为革命者能通过“驱除鞑虏”实现目标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驱除鞑虏 探究方式:结合材料分析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 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 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 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壮族
傣族
畲族
布依族
苗族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探究内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探究方式:填写年代尺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的
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5.你赞同大民族主义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五族共和 探究方式:制作剪贴报 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不忘初心——伟大复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执教:桐乡九中 吴金梅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梁启超
出生:1873年(同治十二年), 身份: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主张: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
2.“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如何形 成的?
3.请说说梁启超、康有为发出如此感慨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4.你认为革命者能通过“驱除鞑虏”实现目标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驱除鞑虏 探究方式:结合材料分析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 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 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 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壮族
傣族
畲族
布依族
苗族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探究内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探究方式:填写年代尺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1.4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作业本
• 1A • 2D • 3B • 4C
• 之前是因为“驱除鞑虏”的 口号把蒙古族排斥在中华民 族之外,令蒙古王公不满, • 之后是因为“五族共和”的 口号倡导民族平等团结。
• 提倡民族平等, •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 强民族凝聚力
每日格言
• 成功就是你比别人多坚持了 一点点。多重复了一点点。 面临外在的诱惑,要坚持啊
1.4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 汉族的前身是( • 华夏族
)族
•
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 势,中华一词出现
• 魏晋南北朝
• 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融合,逐步形 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 。 • 中华民族
• 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 们逐渐认识到: 。 • 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 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 国
•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 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 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 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国各 民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 五色旗表示 。 • 五族共和
• 五色旗的寓意是 。 民族团结
• 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怎 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 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 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 清政府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 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 制统治。 • 所以同盟会提出了 的口号 • 驱除鞑虏 •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同桌合作,
探究变化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 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 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 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 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用 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 顺序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表示汉、满、蒙、回、 藏五族共和 .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 王小鹏
考考你:
•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 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 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 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 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1.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有什么影响?
2.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 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
畅谈变化,师生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孙中山的思想在辛 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 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可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 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 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孙中山
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 民族一律平等。……在维护民族团结 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 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 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先秦时期
魏晋南北朝
华夏族
是中原的地域、国 家和族群的指称。
中华
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中 华”一词出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 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 交流、融合的史实。
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 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 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 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
作业布置
1.励耘P11,1—10 2.复习社会第一单元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 2.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 何进步?
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旗帜一
旗帜二
“驱除鞑虏” 小民族主义
“五族共和” 大民族主义
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 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考你:
•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 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 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 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 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三 民 主 义
1.4.1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s(2014新人教版)
1、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场 侵略战争?使得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展开了哪些自救活动? 3、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 代表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革命 派主张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空 4.回顾一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 前严重,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情绪 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族
• 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的近代觉醒是从甲 午战争时期才正式开始”。1902年,在 《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 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 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 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 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 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 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 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
一、感受“多元一体”
从华夏族到汉族,从“中华”到中 华民族,我们的先辈们走过了漫长的历 程,经历了风风雨雨,在中华大地上创 造了辉煌的历史。最终形成了包括汉族 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 族有过争斗,也有交流、融合,并“从 多元走向一体”。
思 考
• 谁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 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成为具有近代 意义的国家名称? • 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 起来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梁启超提出 “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 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 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 人”“唐人”“炎黄子孙”,以及外国人 称中国的“大秦”“震旦”“支那”等, 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
3.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革命 派主张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空 4.回顾一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 前严重,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情绪 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族
• 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的近代觉醒是从甲 午战争时期才正式开始”。1902年,在 《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 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 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 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 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 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 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 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
一、感受“多元一体”
从华夏族到汉族,从“中华”到中 华民族,我们的先辈们走过了漫长的历 程,经历了风风雨雨,在中华大地上创 造了辉煌的历史。最终形成了包括汉族 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 族有过争斗,也有交流、融合,并“从 多元走向一体”。
思 考
• 谁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 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成为具有近代 意义的国家名称? • 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 起来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梁启超提出 “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 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 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 人”“唐人”“炎黄子孙”,以及外国人 称中国的“大秦”“震旦”“支那”等, 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感受“多元一体”
(一)感受民族多元 汉族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 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时, 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 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 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 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历史 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 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鲜卑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拓 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 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长期纷 乱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蒙古族 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 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过 着游牧和狩猎生活,12世纪时,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为大汗。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后, 改国号为元,消灭南宋,统一 全国,元朝曾打到欧洲的多瑙 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 古帝国。后于1368年,被朱元 璋率领的起义军推翻,蒙古残 余势力逃往漠北
(二)感受民族融合
1、以上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2、结合已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史实吗? 3、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 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三代 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三、走向“五族共和”
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 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 成一个中华民族。” --------孙中山
想一想: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五族是哪五 族?有什么含义?这口号体现了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口号在当时会 其什么作用?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归纳总结,
自主表达
•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 。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 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 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 ;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 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 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 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 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北魏时 期身着 汉官服 饰的鲜 卑文吏 俑
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阅读教材24页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 地区的侵略扩张内容,联系所学知识, 思考: 1、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 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危险?
想一想: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五族是哪五 族?有什么含义?这口号体现了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口号在当时会 其什么作用?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归纳总结,
自主表达
•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 。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 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 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 ;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 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 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 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 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北魏时 期身着 汉官服 饰的鲜 卑文吏 俑
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阅读教材24页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 地区的侵略扩张内容,联系所学知识, 思考: 1、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 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危险?
九年级社会微课-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赠予 ----------------------------------
【幸遇•书屋】
你来,或者不来 我都在这里,等你、盼你 等你婉转而至 盼你邂逅而遇
你想,或者不想 我都在这里,忆你、惜你 忆你来时莞尔 惜你别时依依
你忘,或者不忘 我都在这里,念你、羡你 念你袅娜身姿 羡你悠然书气
1、列强对中国入侵,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必须推翻清政的专制统治,所以把矛头直指满清政府。
十八星旗
五色旗
1、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从“驱除鞑虏”到 “五族共和”的转变 2、在对待民族问题上为什么要转变?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驱除鞑虏:同盟会纲领;意指推翻清政府 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五族共和:中国各族人民是一个整体,都 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平等。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吾中国四万万人 ,无贵无贱……为
奴隶,为牛马,
康 为犬羊,听人驱 有 使,听人宰割。
为
唤起吾国四千 年之大梦,实 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民族主义,并非遇 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 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 的封建专制制度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 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 不革命。
中华民族一词提出:梁启超 中华民族广泛传播: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
启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要维护国家统一和实施民族平等的政策。
人生若只如初见 任你方便时来 随你心性而去 却为何,有人 为一眼而愁肠百转 为一见而不远千里
晨起凭栏眺 但见云卷云舒 风月乍起 春寒已淡忘 如今秋凉甚好 几度眼迷离
【优课】人教历史与社会九上《1.3.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PPT课件 (1)
匈奴
匈奴 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 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年, 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南 下侵扰北方各国,秦始皇末年, 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 为“单于”。汉武帝时期,派 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匈奴 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东汉时,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 汉友好,逐渐南迁,北匈奴仍 住在蒙古草原上,后被东汉打 败,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 从蒙古草原消失。
主要
主要侵略活动
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俄国在日俄战争战败后,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 大连湾及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全部转让给日本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
Q: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列强对中国频繁发动侵略战争、试图分裂 中国的事情?
(1)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地对外扩张和掠夺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 ……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
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Q: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 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 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鲜卑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拓 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 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长期纷 乱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6世纪 前期,北魏内乱不止,分裂为 东魏和西魏,后演变为北齐和 北周。
蒙古族
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 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过 着游牧和狩猎生活,12世纪时,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为大汗。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后, 改国号为元,消灭南宋,统一 全国,元朝曾打到欧洲的多瑙 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 古帝国。后于1368年,被朱元 璋率领的起义军推翻,蒙古残 余势力逃往漠北
赵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 ……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 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Q:梁提出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如何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 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 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Q:从孙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1.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1.华夏族
先秦时期 黄帝炎帝、夏商周三代 民族大融合
2.“中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
3.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交融, 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一、感受“多元一体”
2.感受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 入中原
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
认识:民族交融 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是先进的文化影响落后的文化。
1.民族的看法
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 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清朝专制统治
Q:梁和孙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 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 略,中国各民族团结才能御侮
2.五族共和
三、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 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绝无歧趋,枢 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PPT共23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4
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民族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1.推翻清政府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 2.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 不同种族的人,便要 排斥他,……更不是要 灭尽满洲民族。……在 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下,不仅满人为君主 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
五 色 旗
你知道这面旗帜又是什么时期的吗? 旗帜上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含义?
孙旗帜中的山变的化民说明族了观什念么为问题什?么会 标志产着生“五变族化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
材料一: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一步步 独揽大权,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 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 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不革命。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感受“多元一体”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 探究“驱除鞑虏” 孙中
到“五族共和”
山民
族观
走向“五族共和”
念的 转变
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
汉族人的要共和民国族。富这是强一,种必须推翻清政 狭团隘结的各民民府族族主 力的义 量专推,制翻不君仅统主不治专能。
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 裂,是不可取的。
家被分裂的危险?
十 八 星 旗
1.推翻清政府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 2.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 不同种族的人,便要 排斥他,……更不是要 灭尽满洲民族。……在 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下,不仅满人为君主 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
五 色 旗
你知道这面旗帜又是什么时期的吗? 旗帜上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含义?
孙旗帜中的山变的化民说明族了观什念么为问题什?么会 标志产着生“五变族化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
材料一: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一步步 独揽大权,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 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 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不革命。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感受“多元一体”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 探究“驱除鞑虏” 孙中
到“五族共和”
山民
族观
走向“五族共和”
念的 转变
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
汉族人的要共和民国族。富这是强一,种必须推翻清政 狭团隘结的各民民府族族主 力的义 量专推,制翻不君仅统主不治专能。
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 裂,是不可取的。
家被分裂的危险?
十 八 星 旗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课时)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人民族观念的变化过程:
狭隘的民族主 义观念(大汉 族主义观念)
“五族共和”,主张中华 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各族人民是一个整体
辨析:
1、从孙中山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2、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 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确 指向清朝专制统治,已经脱离了狭隘的民族 框架,变得成熟起来。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十八星旗
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康有为
材料三:
1、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什么主张? 2、孙中山提出了什么主张?与康、梁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说说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的历史背景。 4、当时,有人将同盟会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 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走向“五族共和” 请结合教材说说,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民族主义” 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先秦
魏晋南北朝
清末
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 形成。
请列举一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例子? (如: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等;汉族的政治制度等)
文成公主入藏
胡床、方凳、服饰等
探究“驱除鞑虏” (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隶,为牛马, 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爱我中华 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1905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 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
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 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 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 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 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 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 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 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 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 济架构,但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 生文化经济交往。
匈奴、鲜卑、羯、氐、羌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五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乱华 北民南迁
3.“中华民族” 梁启超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遭受列强侵略、瓜分的危难形势下,中国人认 识世界、自我认识、救亡图存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
活动:①谈谈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相互的影响。 ②说说在八年级的学习中了解到的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 ③你知道这些少数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举例说明。
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是领土统一? 3)什么是“五族共和”?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感受“多元一体”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
探究“驱除鞑虏”
难点
走向“五族共和”
难点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8世纪中叶,在黄河中下游, 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兴起,建立国家,并通过三代,融 为一体,以夏为族称,又称中国。复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 迁徙与大融合,夏又称华,或合称华夏,已发展成为一个 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原地区夏、商、周最早立国, 华夏民族最先形成,这是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结果。另 一方面在夏、商、周时期,四周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东夷、 氏羌、西戎、肃慎、蛮、濮、巴、诸夏发展着多层次的交往联系, 到春秋战国时又逐渐形成了华夏居中,称为中国,夷蛮戎 狄配以东南西北,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 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歌中为什么说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爱我中华指的是什么? 你知道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吗?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1.华夏族
先秦时期 黄帝炎帝、夏商周三代 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民族大融合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
2.“中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探究“驱除鞑虏”
知识回顾: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 战争 时间 国家 条约 影响 1840 鸦片战争 ~1842 第二次鸦 1856 片战争 ~1860 1883 中法战争 ~1885 1894 中日 甲午战争 ~1895 英 英 法 法 日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及其附件 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北京条约》 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新约》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 门户口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马关条约》 会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 1900 德奥美法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辛丑条约》 侵华 英意日俄 半封建社会 ~1901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
甲午战争 1894-1895
保国保 种 1898
从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话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 如何认识甲午战争的? 回顾一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