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论的_整体主义_误区

合集下载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

它强调人类的价值和优越性,将人类看作是地球上的“主人”。

这种观念是基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个体感知及人类文化的特征等方面而形成的。

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下,人类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所有的物质和动植物都是人类的资源和工具,并为人类的生存而存在。

这种思想观念主张人类应该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掌控自然资源,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注重个人成就、发展和利益,强调个体的主导权和自由。

而与之对立的便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它主张外在能量和物质的平等价值,认为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

非人类中心主义也被称作生命中心主义,它主张对所有生命体的关注,让我们没有权利破坏和伤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

这种思想倾向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谦恭和共处,还强调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丰富共存,为人们的生命增添色彩。

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认为,我们应该转变关于自然的看法和生命的存在方式,将所有生命视为生命体系的一个整体。

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界中其他生命体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且不应该以人类利益为中心,而应该以共享和平衡为目标。

在这种主义中,每个生命体均被视为宇宙中的平等价值。

深入了解生命中心主义,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和其他任何生命的存在方式,探索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最终学会尊重和欣赏自然,创造一个更为友善、和谐和平衡的世界。

这种思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发起革命,从一切好的行为和选择开始,让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成为我们相互友好和人与自然之间和平共处的秘诀。

总之,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尊重他人和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索并寻求平衡和共同发展的道路。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冲突和问题,例如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消耗和破坏,对于其他生命体的不尊重和伤害等。

这些问题的偏见根源是来自于人们不断强化人类利益的思维方式。

“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若将西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内涵与国内非人类中心主义派别所反思和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相比照,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似乎存有差异。为了走出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误区,赋予其应有的思想内涵,这里,有几个观点,需要澄清。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主体主义
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在于其主体主义预设,它侧重于从主体一级来考察客体,进而走向了以掠夺式征服自然为特征的人类自然界专制主义。然而,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演变至今,它的意向性含义,在其合理形式上,已不是一个关于世界存在的实然的事实判断,而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应然的价值判断,亦或说,它并不意味着人是世界存在的中心,而是意味着人是人类全部活动和思考的中心,是人对其与自然界关系及其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价值定位。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价值判断,总体上是必然的、合理的,但决不可以把它当作事实判断,把人类中心主义说成是人类主体主义,则实际上在理论前提上已预制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
从历史上看,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最初摆脱因生产力低下而受到大自然困扰后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跃迁,它本身也经历了由素朴的人类中心观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性嬗变历程。虽然在16世纪以前,人类中心主义曾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过,即人们依据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为代表的地球中心论论证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但自从乔布鲁诺在其著作《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中确立了宇宙中智慧生命多种多样的非人类中心论思想后,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也随之被否定。到了近代,从笛卡尔提出人要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到康德主张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洛克主张对自然界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人类中心主义又由一种素朴观念扩张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能主宰一切的主体主义观念。在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被看成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且通过理性与实践,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及其规律对人而言的先在性、基础性被抹煞,而作为主体的人在主、客二分世界中获得的至上性地位成了一种虚纪的存在。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伴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范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向。以W.H.墨迪、J.帕斯莫尔和H.J.麦克洛斯基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著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者明确反对人类统治主义、人类征服主义、人类沙文主义,断言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在于人类利益本身,而在于人类对自然认识上的误区,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至此,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某种立足于人的利益需要及其满足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显然已取代了世界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故我们今天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也不能只局限在传统观念上,更不能偏离西方生态伦理学发展的主流。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指的是人类处于宇宙中心地位的观点。

在这种观念中,人类被认为是宇宙的主宰和核心,其他生物和自然界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普遍的观念,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逐渐受到挑战。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哲学观念。

在许多宗教中,人类被认为是上帝创造的最完美的生物,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使命。

基督教的创世记中描述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并将他们置于伊甸园中享受上帝赐予的一切。

这种观念使得人类被视为上帝的化身,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都是为了人类而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过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高尚的存在,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因此应该站在宇宙的中心地位。

这种观点在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受到挑战。

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的发现和理论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宇宙中存在许多与人类无关的自然规律和过程。

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也只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而已。

这种现实的认识使人们开始质疑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宇宙的主宰,而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变化也对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使得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受到了质疑。

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重要,人类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被现代社会所否定。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是地球上的一部分,而不是地球的主宰。

人类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共生,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

这种转变的观念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寻求人类和自然的平衡点。

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受到了否定,但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仍然存在。

《寂静的春天》: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整体主义

《寂静的春天》: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整体主义

《寂静的春天》: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整体主义在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前提下,蕾切尔·卡逊以一个生态学学者敏锐且独到的视角,开始了对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与探寻,揭开了“寂静春天”的神秘面纱。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

人类中心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的全部成就,包括物质成就和科学与文化等精神成就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它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的思想根源[1]。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中心主义冲破了“神化自然”的禁锢,确立了人的实践主体地位,但同时又是对自然整体性、自在性、自为性的绝对忽视。

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卡逊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关注自然对于人的独立性和自然拥有的超越人类目的的内在价值。

1.人类中心主义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意识的伟大觉醒。

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在人类思想发展和社会进程中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人类对世界感观和感知上的最原始的认识,并以此作为人类创新科学技术的认知出发点,推动科学的发展[2]。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人类中心主义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性思潮,它是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认识分野,也是人从自然独立出来开始人的伟大创造的重要一步。

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日渐深化的过程,在人类文明还处于低潮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局限在光怪陆离的自然现象和赖以生存的物用价值。

此时人类的命运附属于客观自然,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将自然神圣化的盲目崇敬,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界限并不鲜明。

在自在自然中,人被动服从自然、适应自然的状态在长时间内制约着人及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处于这种情态下的人,对自我价值和创造力的认识不鲜明、主体意识薄弱。

物种的利己性催生人的自我意识,使人逐渐区别于动物有了类的属性,能在自在自然中开拓出人化自然的疆土。

人们把自然资源变成“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3](219),运用人的创造力把自然变成根据人的需要改变自然界,这时在自然界中,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具有作为类而独立于自然的相对独立性。

【推荐下载】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疑问

【推荐下载】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疑问

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疑问 广大朋友们,关于“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疑问”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对自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与之相伴随,在法学界兴起了一股“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

这一思潮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为基础,对传统法秩序只把人当作法律关系主体而自然仅为客体的做法提出了批判,认为这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奴役”从而引发环境危机;只有把动物等自然物当作“人”来看待,并赋予其相应的法律主体地位,才符合真正的伦理要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境法学领域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新理论或观点,如动物权利论、生态价值立法目的论、非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以及环境法可以“直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都是这一思潮的体现。

应该说,这一思潮对于人们反思传统法律秩序,通过法制变革谋求更加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无裨益。

但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潮的乌托邦色彩和诸多不足,避免不加批判的盲目吸收对环境法治建设的不良影响。

 在此,本文将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提出质疑,以助于加深对这一思潮的认识,同时也为“动物是否有权利”、“是否应该赋予自然以法律主体地位”之类当下颇受热议的论争提供一个前提性说明。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能够成立吗? 认为应当为了自然而不是人的利益去保护环境,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又称“自然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提出源于对传统伦理学之“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是道德关系的唯一主体,是否有利于人是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唯一尺度和终极标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从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且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对自然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自然只能作为人与人关系的客体受到道德关怀,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利益。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其核心观点包括: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

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

自然中心主义有几个重要的部分。

(1)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

把感受苦乐视为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权利的根据,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应从人那里获得“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

(2)生物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基本思路是: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因此人并非天生比其他生物优越,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3)生态中心主义人的自我实现依赖于自我认同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与所有其他生物及实体作为与整体相关的部分,他们的内在价值是平等的。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伴随着人类从原始时期的蒙昧走向了现代社会的文明。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征服自然,创造了人工自然的奇迹的时候,人的理性、人的智慧、人在自然面前的强大力量,进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一次次受到了人们的歌颂。

而今天,当人类由于罔顾自然规律,对自然的肆意妄为而导致了自然界的报复,使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了人类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人们也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的反思,并由此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

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正是造成人们今天面临全球问题的深层原因,应该完全抛弃。

反对者则主张,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恰恰相反,是我们没有彻底实行人类中心主义而造成的。

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

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
利己主义” 来说 ,人类整体主义” 有更大的欺骗性 。 “ 具

人 主义 、 群体 主义 、 国家 主义 、 民族 主义 的泛 滥 , 背离
人类 中心 主义基本 准则造 就 的恶果 。 个 体 中心主 义 和群 体 中心 主 义 泛 滥 的原 因 , 人 类 中心论 认 为 , 由于人 们普遍 缺 乏“ 意识 ” 没有 是 类 ,
越 。[] 类 中心论要 把人类 整体 利益作 为生态 伦理 ”1人 学 的理论基 础 , 为惟 其 如 此 才能 使 生 态 伦 理 学 的 认
研究 成为 可能 。否 则 生 态伦 理 学 既 无 从 产 生 , 无 也 从存 在 , 不可 能发 展 。 更 国内人类 中心论 的典 型代表 和较 早 倡导 者是 所
摘 要 : 类 中心论 脱 离 二 元论 模 式来 把 握人 类 中心 主义 的特 定 内涵 , 其 曲解 为“ 类 整 体 主 义 ” 人 类 整 体 人 将 人 。“
主义 ” 一种 极 具 欺骗 性 的 观念 , 国际 环境 正 义 的角 度 看 , 维护 发 展 中 国家 的权 益 极 其 不 利 。 我们 应透 过 西 方 生 是 从 对 态伦 理 学关 于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抽 象论 述 , 视 西 方 学术 话 语幕 后 深 藏着 的生 态 帝 国主 义 和 生态 殖 民 主义 玄 机 。 透 关 键 词 : 类 中心 论 ;人 类 中心 主义 ; 类整 体 主义 人 人
存 空间 , 只从经 济效 益考虑 而不顾 及 生态 效益 、 类 人 整体 利益 所造 成的恶 果 。环境 问题 源于 根深 蒂 固 的 个 体 中心 主 义和 群 体 中心 主 义 , 态 危 机是 由 于个 生
类 中心 主义 衄解 为 “ 人类 整 体 主义 ” 。相 对 于“ 种 物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性解读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性解读

中文摘要不论是就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进程来看,还是就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诸范畴体系来说,人类中心主义范畴都具有毋容质疑的重要性。

因此,要为合理形态的生态伦理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彻底弄清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不可简单、泛化地诉诸“人类”,而应紧密结合二元论思维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并立足于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固有局限,立足于透视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深层逻辑。

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解读的关键所在,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点,有助于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学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非人类中心论语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立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论语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失误主要体现在: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情感主义,其理论有浓重的文学色彩或宗教色彩:非人类中心论不是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理解人,而是局限在生态学、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人;不是具体地在社会制度文化中来认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将其归因于抽象的人性,将人类中心主义误读为“物种利己主义”;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相混淆,非人类中心论环境伦理几乎是将生态学理论移植到伦理学领域的产物。

人类中心论立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主要体现在: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片面地张扬理性、主体性,沿袭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与非人类中心论者的“自然人”预设不同,人类中心论者认识到了人的社会性,但却将人的社会性简单归结为抽象的理性,他们所理解的人是“理性人”;人类中心论者宣扬抽象的“人类整体主义”,从国际环境正义的角度说,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极其不利。

工业社会的文明困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方面,表现为少数人、少数国家经济的发达是以多数人、多数国家的贫穷为代价。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的整体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人类学的整体论则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整体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现象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下面将就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整体论的概念及发展1. 整体论的概念整体论是指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的理论观点。

它强调研究事物时要抓住其内部的通联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整体论认为,事物是由各个方面和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2. 整体论的发展整体论早在19世纪就开始出现,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类学领域中,整体论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社会和文化中的各个方面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整体论的地位和影响。

二、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意义1. 指导研究方法整体论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社会的某而应该把握整体、全面地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2. 增进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和要素,而这些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很难对整个社会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三、整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1. 文化整体论文化整体论是指研究某一文化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而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

文化整体论强调了文化中各个方面和现象的内在通联和相互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个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社会整体论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社会整体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其核心观点包括: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

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

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

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

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

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满足自身的需要,虽然其理论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主张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

“人类中心主义”辨义

“人类中心主义”辨义

“人类中心主义”辨义本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的发表,恰似一枚重磅炸弹,把人类从自己编织的工业技术文明的美梦中震醒。

人们突然发现,伴随工业技术文明而来的并非只有物质财富,而且还有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具有全球特征的所谓“全球问题”。

人们把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观根源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

我以为,要梳理这些全球问题的根源,确定人类中心主义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一给“人类中心主义”赋以确切的涵义,有两个条件是必须要被满足的:一是准确把握我们所要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所属的论域;二是“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表述中的各个基本语词的通常含义。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是在人们反思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以及为当代人类所要进行的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的正当合理性提供伦理学的论证的过程中凸现出来的。

人类中心主义是某种立足于人的利益需要及其满足来看待人与非人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观念,是一种与那些能为“人类应当保护环境”这类具有道德规范特征的行为提供理由的价值观具有相同性质的观念,因此,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所属的论题而言,它的意向性含义,在其合理的形式上,并不是从科学的角度断定人类是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实然的物理世界的中心,而是从哲学价值论的层面断言人类是自己所建构起来的那个应然的价值世界的中心,因此,在自然科学史上产生的一切关于人(以及人类生活于其上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均与我们这里所言的“人类中心主义”无关。

“人类中心主义”是由“人类”、“中心”、“主义”三个语词组成的术语。

在这三个语词中,除了“主义”一词的含义比较单一,即它仅指人们的某种特定的主张或理论观点,而无需作特别的分析之外,其余的两个语词的含义则是很值得作一番考究的。

就“人类”一词的所指来说,乍看起来似乎它是显而易见的,但仔细的分析则表明它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观念,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和最重要的存在。

它源自于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对人类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人类独特性和独有智慧的崇拜。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认为只有人类拥有理性和智慧,才能掌握自然规律。

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存在,虽然在一些领域受到挑战,但其核心观点仍然广泛接受。

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和最重要的存在。

这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权,可以自由支配和利用其它生物和资源。

这种观点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包括政治、道德、教育和经济等。

例如,人类中心主义的政治观点认为政府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制定政策,为人类提供最大的福利和保护。

在道德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拥有自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对待其他生物也应尽量保护和尊重。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人类在智力和文明发展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此外,人类还具有社交和合作的能力,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特点使得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宇宙中最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存在。

然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生物学和进化科学的发展表明,人类只是生物进化的一环,与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智慧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漫长的进化历史,而不是神性或独特性的特殊赐予。

其次,人类中心主义使得我们忽视了其他生物和自然界的权益和需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

此外,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剥夺和不尊重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整。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关系,将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其他生物的权益和尊严,尽力减少对它们的剥夺和伤害。

人类中心主义英文名词解释

人类中心主义英文名词解释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英文名词解释
概述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存在。

它强调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优先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

这种观点常常与其他人文科学、宗教和伦理观念相结合,影响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行为。

起源和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

在某些宗教信仰中,上帝创造了人类并赋予其特殊地位和支配权。

这种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并在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批评和争议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受到了来自环境伦理学、生态学和动物权益等领域的批评。

批评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权益和价值,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未来展望
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正在被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义。

许多人开始倡导生态中心主义和地球中心主义等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理念。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又译“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

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人类中心主义断言,评价人类比其它自然事物有更高的价值——这是由人评价的。

同理,评价蜘蛛比其它自然事物有更高的价值——这是由蜘蛛评价的。

因此,对人类评价者而言,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对蜘蛛评价者来说则是蜘蛛网模中心主义,这的确是适当的。

以此类推,也适用于一切其它生物种。

下面的陈述,是辛普林(G.G.Simpson)所表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人是最高极的动物。

唯独人能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个事实本身就对这个断言的正确性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证据。

而且,即使人是最低等的动物的话,那么,为了考虑人在事物分类中的地位以及特别是在为人的行为和评价的基础寻求某种指导的时候,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显然,仍然是唯一适当的观点。

人类中心主义,在许多文章中,是与所谓“生态危机”有关的一个轻蔑语。

林恩·怀特(Lynn White)在其“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谴责基督教是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出现的宗教中最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宗教:“基督教与古代异教和亚洲的宗教(除了波斯教)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它不仅确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论,而且坚持人类为其正当目的开发自然,就是神的意愿。

”怀特对我们以非常近视的方式开发自然敲起警钟,这是对的。

然而,他不顾人为了其正当目的开发自然的情况,而一律说成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开发自然,而问题在于我们难以区别哪些开发方式是进步的并促进人类价值的正当目的,以及哪些开发方式是倒退的并毁灭人类价值的不正当的目的。

避开人类中心主义的另一态度,是“弗朗西斯坎”关于一切生命形式基本平等的信仰。

根据这种观点,人仅仅是神创造的几千万物种所构成的“民主政治”中的一员。

乔丹写道:“当文明的人感到,一切在地球上活着的创造物的权利是同他自己的权利一样神圣时,生命没有等级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J.赫克斯利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伦理学术语中,金科玉律除了适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调节外,还可以应用到人与自然关系。

对人类中心主义合理性的解读

对人类中心主义合理性的解读
义 、 理形 态 的人类 中心 主义等等 。 合
主义 、 生态中心主义 , 主张走 出或超越人类 中心 主 义 。在这种 情况 下 , 求 人类 中心 主义 的合 理性 就 寻
显 得 十分 重要 。


何谓 人类 中心 主义 人类 中心 主义 与非人 类
中心主义 争辩 的核心 在于对 人类 中心 主义 内涵 的理 解 不一致 , 因此 在关 于“ 出人类 中心 主义” “ 进 走 和 走
使 整 个 生 态 系 统 都 彻 底 崩 溃 了 , 有 什 么 关 系 又 呢? [ (3 1 因此 , ” JP 9 ) 只有从人 类 的利 益和 需要 出发 ,
予 自然 以相应 的补偿 , 以保 护 自然 的生 态平衡 , 使社
会 与 自然 生态得 到协 调 发展 。唯有 立 足 现 实 , 注 关 长远 , 能协调 好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现人类 的共 同 方 实 价 值并真 正践行 人类 中心 主义 已形 成共识 。 从主体 论 意义 上看 , 主 体 只 能 是 人 而 不 能 是 “ 物 ” 人类认 识 的 目的必 然在 于为实 现人类 的利 益需 ,
中图分 类号 : 6 1 G 4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6 1 0 4 2 1 )1 0 6 0 17 —4 2 (0 10 —0 8 — 4
I e pr t to fRa i n ly fA n h o o e t i ntr ea i n o to ai o t t r p c n rc
收稿 日期 :00~1 —2 21 1 1
人类 中心 主义 是一 个 内涵 十分 宽泛 的概 念 , 我
作者简介 : 倪洪涛(96 )男 , 17 一 , 河南偃 师人, 马列部讲师 ,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1l p—晒一)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的是以人为中心,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物处于被支配和被统治的地位。

(张世英2001)它是近代西方哲学文化的主导观念。

而语言学领域里人类中心论的提出却是近年来的事。

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的行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于是形戚了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说”。

(赵艳芳,2001:163)代表了认知科学主流观点的ItallJchy、Martin、【ak越&John舶n、Givon等都相信,人首先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去认识世界,由简单而复杂。

(胡壮麟,1999)He妇等人(1991)还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指出这是人们进行认知域之间投射的一般规律: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随着Lakdt"&JOIms眦I(1999)的“体验哲学”(Philosophy inthe扪esh)的提出,认知语言学的这一人类中心论主张的影响也日益广泛。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来与世界相连,意义是由人的身体和想象结构根据人在世界中的行为方式获取的;现实是体验的现实,人类语育与思维由体验来构造与限制。

尽管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论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以人为巾心,强调人的主导与支配作用方面,它与传统哲学观念仍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

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尤其是在环境伦理学领域,人类中心论却正遭受着被解构的命运。

西方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哲学的“主体tF(subjectivity)原则和主一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所采取的人类中心论立场,由于它强调了人的中心地位,确立了人与物的不平等关系,而被看作是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

(朱长超,1997)作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其瓦解中心意识以及一切以一i蜘形式在场的权力话语的呼声更是使人类中心论的梦想趋于破灭。

人类学整体主义

人类学整体主义

人类学整体主义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而人类学整体主义则是人类学的一种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整体主义强调将人类社会和文化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整体主义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学整体主义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当时,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全面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

因此,他们开始采用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将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人类学整体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整体性”。

它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由各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这些联系和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的运作机制。

人类学整体主义强调对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观察和理解。

它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变动会影响整个系统。

因此,人类学家需要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研究社会和文化,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在人类学研究中,整体主义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

比如,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可以还原出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图景。

人类学家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运作机制。

人类学整体主义还强调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产物,其中包含着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意义,人类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人类学整体主义在研究中还注重跨学科的合作。

由于社会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学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人类学整体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和文化整体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它通过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揭示社会和文化的运作机制。

人类学整体主义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

人类中心主义流派观点梳理

人类中心主义流派观点梳理

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3.完善人类中心主义,有必要揭示非人类生物的内在价值。 通常,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价值赋予有利于人类的自然事物,把自然事物当作实现人的目
的的工具。然而,墨迪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事件都对我们生活其间的那个整体有影
响。”“一个个体的良好存在既有赖于它的社会群体,又有赖于它的生态支持系 统。”“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未必就要求只有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也不拒绝相信 自然之物有其内在价值。”
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然而,面对当代生态危机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在利益上的冲突,西方的人类中心主 义者则申辩,造成人类这种困境的根源不在于人类中心主义本身,而在于人类对自然认识上
的误区。如果人类认识到他们依赖非人类自然界,那么,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并不必然导
致对自然的掠夺式主宰。况且,现实世界基于人类利益的考虑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也为人 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稍后的哲学家柏拉图(古希腊)从“人的理念”出发,以人的理念构造整 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体系。 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人要:“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地主人 和统治者。”,并宣称“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
康德提出著名的“人是目的”的命题,主张“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人类中心主义之发展
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把人类中心主义从理论推线实践。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他认为人类为了统治自然需要了解自
然,科学的真正目标是了解自然地奥秘,从而找到一种征服自然地途径。
洛克认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人类要有效的从自然的束
缚之下解放出来。
人类中心主义之发展
价人类比其它自然事物有更高的价值,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这是由人评价的;同理,评价蜘

整体主义是什么?

整体主义是什么?

整体主义是什么?整体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和行为方式,意味着将一切事物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单独的部分。

它强调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而非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整体主义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实际应用。

一、整体主义的哲学思想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即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所构成,而这些部分的相互关系是形成整体的关键。

这种思想反映了整个宇宙的组织方式,它指导着我们如何理解和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1.1 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主义者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他们相信,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和能力都可以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然界所塑造和影响。

这也就要求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和决策问题,而非仅仅固守着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1.2 整体主义与环境保护整体主义还被广泛用于环境保护这一话题。

整体主义观点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其各个层次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干扰其中的任何层次,都会对其他所有层次产生影响。

因此,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需要我们采取整体的策略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3 整体主义与宇宙观整体主义也和宇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整合宇宙到统一自我,它在多种文化和宗教中都体现出来。

整体主义者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规律的支配,人类在这个宏伟的宇宙中应该只是一部分,应该尊重整个世界,与自然和睦共处,思考人类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

二、整体主义的实际应用整体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实践方式。

在环境保护、医疗保健、教育和管理等领域,整体主义思想都在发挥作用。

2.1 整体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在环境保护领域,整体主义和生态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采取协调和综合的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摘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自环境伦理学成立以来一直被学界议论和谈论的的话题,并且目前对该争论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观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二者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综合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基本观点并给予了相关的评价。

最后,又提出了解决该争议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解决措施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同时也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而造成一系列的诸如人与环境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讨论中,学术界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有二类: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二者出现的背景原因,历史渊源。

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源远流长。

自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的尺度”以及苏格拉底将哲学研究的视野领域从本体论引向认识论,从天堂引向人间以来,在人们的潜意思中,人们一直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

这一潜意思可以在亚里斯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那里找到论证。

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自然是为了人而造的万物,植物是为了动物而活着,动物是为了人类而活着。

在阿奎那那里,更是以上帝的名义对人驾驭动物,奴役动物,甚至随心所欲地杀死野兽进行辩护。

若这一理论渊源还不明确的话,那么,我们更是能从近代哲学那里找到确凿的根据。

到了近代,尤其在笛卡尔哲学和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建立之后,这种强调主客之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离,强调要征服自然越演越烈,终于在17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得到了实现。

17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使人类社会找到了对待自然的突破口。

在向自然征战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成为人类的奴仆。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原材料成为共识。

人类在利益需求的驱使之下,越发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一再无休止地向自然界索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树伟( —),男,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政法系讲师。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General No.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刘树伟(滨州学院政法系,山东滨州 ) 摘 要:人类中心论脱离二元论模式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将其曲解为“人类整体主义”。

“人类整体主义”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观念,从国际环境正义的角度看,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极其不利。

我们应透过西方生态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论述,透视西方学术话语幕后深藏着的生态帝国主义和生态殖民主义玄机。

关键词: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整体主义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生态伦理学领域的两大对立思潮都未能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

非人类中心论把人类中心主义误读为“物种利己主义”,而人类中心论则把人类中心主义曲解为“人类整体主义”。

相对于“物种利己主义”来说,“人类整体主义”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一、人类中心论宣扬抽象的“人类整体主义”人类中心论是赞成、拥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二者简单混同的传统做法,无助于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笔者主张将二者区别开来。

与非人类中心论激烈抨击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不同,人类中心论坚决捍卫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环境问题不仅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过错,相反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克服必须依靠人类中心主义的支持,人类中心主义是走出生态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径。

与非人类中心论相比,人类中心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看到了环境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即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自然领域的反映。

当然,其合理性也仅此而已,并未再有更大的突破。

按照人类中心论的理解,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是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拼命追逐自己的特殊利益、眼前利益,拼命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只从经济效益考虑而不顾及生态效益、人类整体利益所造成的恶果。

环境问题源于根深蒂固的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生态危机是由于个人主义、群体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泛滥,背离人类中心主义基本准则造就的恶果。

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泛滥的原因,人类中心论认为,是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类意识”,没有把人当成一个“类”、一个“类整体”来看待。

要克服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就须注重“类整体”、“类主体”、“类本位”,大力倡导“人类整体主义”。

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整体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人类整体利益,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生态伦理学的践行,就会失去其内在动力。

按照人类中心论的理解,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不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它们终究都要落实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这一最高利益的基点上,“所谓的生态中心主义实际上并没有离开人类这个中心”。

“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是人类实践选择的唯一的和终极的价值尺度,这一点不可能超越也不应当超越。

”[ ]人类中心论要把人类整体利益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认为惟其如此才能使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成为可能。

否则生态伦理学既无从产生,也无从存在,更不可能发展。

国内人类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和较早倡导者是所47谓“走入派”,他们把人类中心主义界定为兼顾当代和后代的“类主体”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理论或观念[ ],主张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衡量的根本尺度。

既然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不同利益主体就应自觉超越自身特殊利益,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根本价值尺度。

人类中心论强调,在个人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仍时时刻刻都在起作用,各种不同利益主体仅仅在追逐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情况下,连确认和关心人类同类中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和利益都尚且做不到,非人类中心论空谈确认自然事物的内在价值、关心非人事物的利益是没有益处的[ ]。

基于这一认识,人类中心论把“人类整体主义”当成了克服生态危机、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西方生态伦理学领域,人类中心论正是由于捡到了“人类整体主义”这根救命稻草,才得以在与非人类中心论的论战中逐步摆脱困境,扭转颓势,东山再起。

与之类似,国内伦理学界也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历程,在非人类中心论的短暂喧嚣之后,人类中心论逐渐演变成学界“正统”。

应该承认,与非人类中心论一味盲目地归罪于“人类”相比,这一认识可接受性更强。

但由此走上简单诉诸“全人类”、诉诸抽象“人类整体主义”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俨然只要以人类整体利益为中心,一切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生态伦理学所遇到的理论难题即可迎刃而解,环保运动就能迅速取得成效,恐怕还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其合理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二、“人类整体主义”的概念解析人类中心论把人类中心主义理解成“人类整体主义”,其实是误读。

解读人类中心主义范畴,有两个关键词素:“人类”和“中心”。

而人类中心论解读人类中心主义却只见“人类”,而忘记了“中心”。

所谓“中心”,指的是“中心论”思维模式。

从思维方法上看,“中心论”是二元实体思维范式,是典型的二元逻辑框架,或叫二元等级结构。

“中心论”以二元关系中的某一方为绝对中心,以另一方为从属和边缘。

如“地心说”就以地球为中心,以太阳、月亮等天体为从属。

而人类中心主义从概念原型来说,就是以“地心说”作为其假设基础的。

按二元思维模式的“中心论”逻辑来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割裂,二分为对立两极:以“人类”为中心,“自然”从属于“人类”,“人类”支配“自然”,叫人类中心主义;以“自然”为中心,“人类”从属于“自然”,“自然”支配“人类”,叫自然中心主义。

可见,人类中心主义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或“以人为中心”,基本含义是“人类”至上,以“自然”为从属,“人类”支配“自然”。

换言之,就是“人类”征服、驾驭、统治和奴役“自然”。

毫无疑问,这种二元思维模式是不正确的,不仅将关系双方的密切联系人为割裂,也将双方的互动作用人为简化了。

从历史上看,在近代以前并未产生与人截然分开的所谓“自然(环境)”观念,“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分离完全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产物,甚至有人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以说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

近代西方文化割裂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使人和社会成为“外在”于“自然”的理性存在。

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成为西方近代以来的思维传统。

自然科学的发展表明,“地心说”是蒙昧的产物,“日心说”虽起过启蒙的作用,天体世界“无中心说”,仍然是有局限的。

随着人们理论视野的拓展和认识的进步,人们终将确证:“人类”不是中心,“自然”也不是中心。

站在人与自然相互动而走向和谐的角度看,不管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其实都是很片面的。

基于人与自然二分的“中心论”思维,明显可以看出人类中心论维护的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含义已被悄悄转换为“人类整体主义”。

这个转化虽然看似有些道理,但却是在玩偷换概念的把戏,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曲解、别解。

这种解读表明,人类中心论对构成“中心论”的二元实体做了调整,本来人类中心主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与“自然”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相对立。

但经过人类中心论的新解,却变成了作为整体的“人类”与作为部分的“集团”和“个人”相对立,变成了“人类整体主义”与集团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对立。

这个曲解和转换是实质性的,经过这个转化以后,人类中心主义就已经被解读成了“人类整体主义”,而不再是原来的在人与自然二分层面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了。

既然人类中心论语境的人类中心主义已经转换了命题的特定内涵,因而我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就不能再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而应自觉避开这个陷阱。

三、“人类整体主义”的幕后玄机人类中心论无条件地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基础,宣扬超出具体利57益的所谓“类主体”利益。

较之非人类中心论来说,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

这种所谓的“普世伦理”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倘为西方学者的动人言辞所惑,看不到其暗藏的玄机,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终将受制于人。

应该认识到,宣扬抽象的人类观念並无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人类整体主义”的虚幻性在于,真实的利益都是具体的,目前尚“不存在脱离局部利益、超越于局部利益之上、抽象的人类整体利益”。

“要实现人的活动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消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对立,只有消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私有制,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这在今天是不现实的。

”[ ]既如此,又何必整天喋喋不休地奢谈什么“人类整体主义”呢?更重要的和实质性的问题是:在现实条件下,宣扬抽象的“人类整体主义”,最符合谁的利益?只要对国际环境正义问题略加考察,就不难发现更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

在全球生态问题上,发达国家常常以“人类代言人”自居,指责发展中国家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有力的环保措施,以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但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为发展经济难免会以环境为代价。

当然这个代价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也应该是尽可能越少越好,但从实际的历史进程来说,以环境为代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除非干脆放弃工业化。

如果要他们为人类共同利益做出牺牲,那么就会因经济发展迟缓而使其民族利益受到损害。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发达国家数百年来持续破坏环境的累积效应。

发展中国家对生态的影响尚不足以大到产生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程度,故而将责任归罪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不合理的。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西方工业国家之所以发达,是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牺牲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和代价的。

他们一方面对自己造成和导致环境问题的历史责任不愿承认,对自己以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消耗世界五分之四的资源、商品和服务没有丝毫的反省,对自己继续恶化全球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没有有效制约和收敛,却总是试图推诿或逃避治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甚至继续隐蔽地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却又对发展中国家横加责难,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减慢甚至停止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他们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状态。

故而为了保证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比较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了。

但如此一来,无疑对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设置了更多的障碍。

而这是极不公正的,因为这样发达国家长期污染破坏环境的责任就被一笔勾销,却将矛头对准了刚刚走上工业化的国家。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宣扬抽象的“人类整体主义”,极易于为发达国家干预甚至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口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