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细菌的耐药性

合集下载

第5章细菌的耐药性介绍

第5章细菌的耐药性介绍

2
3 4 5 6 7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化学合成 多肽类
8
9 10 其他
抗结核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肿瘤抗生素 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克念菌素、制霉菌素、 曲古霉素等 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环孢霉素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概 念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1.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 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 学合成的药物。 2.抗生素 (antibiotics) 指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 生物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 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 耐药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
可稳定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一
种质粒可带数种耐药性基因群,通过细菌间接
合、转导和转化作用而将耐药质粒转移到细菌
群中。
耐药R质粒的转移
• 质粒能编码多种酶,对多数抗生素进行生化修饰 而使之钝化。 • 质粒传播耐药性受宿主范围限制,尚未发现可在 G+和G-菌中都能复制的质粒。
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
而死亡。
2.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有两种作用机制: ① 多粘菌素类是两极性抗生素分子,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 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相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 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 两性霉素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
常用抗生素的作用靶位
抗生素 青霉素 喹诺酮类 利福平 大环内脂类 克林霉素类 链霉素核糖体 靶位 PBPs DNA旋转酶 RNA聚合酶β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30S亚基S12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细菌耐药机制范文

细菌耐药机制范文

细菌耐药机制范文细菌耐药机制是指细菌对抗药物的能力不断增强,导致药物对细菌的杀菌效果减弱或失效。

这一现象给医疗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耐药细菌不仅难以治疗,还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以下是细菌耐药机制的主要内容。

1.靶标修改:细菌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结合位点来减少药物与其所靶向的分子的亲和力,从而降低药物的效果。

例如,青霉素酶是一种能够水解青霉素的酶,可以使细菌菌群对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

2.杀菌物质的降解:细菌通过产生酶破坏杀菌物质,从而使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例如,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降解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

3.药物泵:细菌通过增加药物泵的表达来将药物排出细胞,从而减轻药物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这些泵可以通过主动转运药物从细胞内排出,包括广谱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氯霉素和四环素等。

4.耐药基因:细菌可以通过获得耐药基因来获得耐药性。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传染和突变。

在传染中,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捕获耐药基因,从其他细菌中获得耐药性。

而在突变中,细菌可以通过突变产生新的基因或突变已有的基因,从而获得对药物的耐受性。

5.产生生物膜:细菌可以产生生物膜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环境和药物的影响。

生物膜是由多种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和DNA等组成的,它可以包裹细菌,减少抗生素的渗透进入细菌内部。

6.代谢途径改变:细菌可以通过改变其代谢途径来抵御特定药物的作用。

例如,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磷酸乙酰转移酶的活性来逃避抗生素利福平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细菌的这些耐药机制是非常灵活和多样的。

不同类型的细菌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获得耐药性。

这意味着针对细菌的药物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耐药机制来设计和开发。

此外,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还强调了预防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有效控制细菌的传播和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才能有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菌R质粒作用决定细菌的耐药性结构

菌R质粒作用决定细菌的耐药性结构

形态结构变异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
抗体或补体
(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
正常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L型
特殊结构的变异
42-43℃
炭疽杆菌
失去形成芽胞能力, 毒性降低
10-20天
特殊结构的变异
变形杆菌 0.1%石炭酸
迁徙生长(H)
点状生长、单个菌落(O)
鞭毛变异
2.毒力变异: (Virulence)
毒力↓ :BCG(卡介苗)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牛分枝杆菌
卡介苗
13年(230代)
毒力↑ :白喉杆菌溶原化
3.耐药性变异: (Drug-resistance)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
•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菌株已从1946年的 14%上升至目前的90%。
• 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 多重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2.基因以操纵子形式存在 3.为连续基因,无内含子,转录后不需剪接加工 4.基因组DNA大部分用来编码蛋白质 5.结构基因无重叠现象 6.结构基因单拷贝,rDNA多拷贝 7.具有各种功能识别区:复制起始区、终止区等
二、质粒(plasmid)
1.本质:
能自主复制的染色体 外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 双链DNA。
变化 不或极少
稳定 不受影响
个别
未变 可逆 不稳定 受影响 全体
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外界环境因素所致
细菌L型变异: 荚膜变异(capsule): 肺炎链球菌 芽胞变异(spore):炭疽杆菌 鞭毛变异(flagellum):
H-O变异---失去鞭毛的变异 有鞭毛:H(Hauch)菌落。 无鞭毛:O(Ohne hauch)菌落。

第3-5章 噬菌体、遗传变异、耐药性

第3-5章 噬菌体、遗传变异、耐药性

一、 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
❖ 细菌L型——在青霉素、溶菌酶、补体等作用下,使菌细 胞壁发生缺陷;细菌呈多态性,革兰染色阴性。
❖ H-O变异——细菌失去鞭毛
陈旧培基物
鼠疫杆菌
多形态性
变形杆菌(Proteus) 鞭毛变异,H--O变异
葡萄球菌--- L 型菌落
葡萄球菌---回复后
2、毒 力 变 异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区别要点 转导发生的时期 转导的遗传物质
转导的后果
转导频率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裂解期
溶原期
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 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

的特定部位
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 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受体菌的10-7
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 1000倍
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
1)影响氨酰-tRNA合成:莫匹罗星 2)影响核糖体功能: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四、影响核酸合成和叶酸代谢:
1)博来霉素:断裂DNA 2)利福霉素:抑制转录延伸 3)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 4)新生霉素:DNA回旋酶抑制剂 5)甲氧苄啶(TMP)(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和磺胺(干扰叶酸代谢)
性菌毛有关 与耐药性有关 编码大肠菌素 与细菌毒力有关 与代谢相关的酶类
(三)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Jump Gene”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由其 移动可引起插入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的重排等,从而导 致细菌遗传性状改变。转座现象的发现,证明基因是在不断 改变遗传组成的动态有机体。(McClintock,1983诺奖)

微生物问答题

微生物问答题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有哪3种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各有何作用?3.G+菌和G-菌细胞壁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4.青霉素和溶菌酶为什么不能杀灭革兰阴性菌?5.简述革兰染色法操作步骤第2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是什么?2.细菌生长曲线分哪4个阶段?3.细菌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分为哪几种类型?4.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哪几种?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种类?2.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3.湿热灭菌有哪些方法? 各有何用途?4.筒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5.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的效果比干热法好?6.当从事病原生物学安全实验室工作时,应考虑哪些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问题?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及特征。

3.溶菌性周期与溶原性周期的区别。

第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1.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差异?2.何谓BCG、transposon、R质粒、Hfr、lysogenic conversion和Ames试验?3.影印试验验证何种理论?突变型细菌有哪些?第6章细菌耐药性1.简述抗菌药物类型2.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又几种?3.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2.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基本生物学特性?3.细菌的侵袭力,由哪些因素组成?4.请陈述机体抗细菌感染的特点?5.当机体感染病原菌后,感染的发展及其结果可能在机体有哪些方面的表现?6.试述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从医学微生物学角度,怎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 试述检测病原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2. 对已经分离出的细菌菌落,怎样从微生物学角度去进一步鉴定?3. 试述疫苗研制及其发展的主要阶段?第9章球菌1.简述葡萄球菌的分类及意义。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究进展第一章细菌耐药性的定义与影响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这一现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细菌通过改变自身基因,产生特定的酶或蛋白质,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甚至完全抵抗药物的作用,导致抗菌药物失效。

第二章主要的细菌耐药性机制细菌耐药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其中最常见的机制包括:靶点变异、酶介导的药物降解、药物外排泵等。

靶点变异是指细菌中的特定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菌无法与抗生素结合,从而减弱了药物的疗效。

酶介导的药物降解是指细菌产生特定的酶,能够将抗生素分解为无活性的物质,从而使药物失去杀菌作用。

药物外排泵则是细菌通过特定的蛋白质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减少药物在细菌内的浓度,以免药物对细菌产生杀菌作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研究进展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抗菌药物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

一方面,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耐药细菌的威胁。

研究人员通过发掘海洋、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天然产物。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致力于改进现有的抗生素,以提高其疗效和抗菌谱。

通过合成化学和结构改造等手段,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新型的抗菌药物。

第四章基因编辑技术在抗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菌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直接改变细菌的基因,从而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例如,通过靶点基因的精确编辑,科学家可以使细菌无法改变其靶点,从而避免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从而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第五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除了研发新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也是维护有效用药的重要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遵循医生的处方、正确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长,以及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等。

另外,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也是保持抗生素疗效的关键。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

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五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B.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在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范围大于物种,一个种群可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种B.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及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均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形成生殖隔离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生物的进化3.生物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B.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的不断变化相矛盾D.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4.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6.部分个体从原来的区域散播出去并成为一个新的种群的建立者,这些“先驱者”并不会携带它们原有种群的所有基因。

第4章 噬菌体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4章 噬菌体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4.研发新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
构的关系,改造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耐酶特性或
易于透入菌体。
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菌有 活性的新抗菌药物;同时针对耐药菌产生的钝化 酶,寻找有效的酶抑制剂。
5.破坏耐药基因
随着细菌基因组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 通过破坏耐药基因可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特殊结构的变异
42-43℃
炭疽杆菌
10-20天
失去形成芽胞能力, 毒性降低
变形杆菌(H) 1%石炭酸 迁徙生长
(O) 单个菌落
二、毒 力 的 变 异
细菌的毒力变异表现为毒力的减弱或增强 毒力减弱 毒力增强 卡介苗(BCG) 白喉棒状杆菌
三、耐 药 性 变 异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可由敏感变成耐药
主讲:
杨志伟 教授
第四章
噬 菌 体
噬菌体(bacteriophage)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
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因其能使细菌裂 解,故称为噬菌体。
噬菌体的特点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 察; 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分布广泛; 与细菌的变异密切相关; 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于易感宿主 菌体内,
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 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 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
并可预测。
(二)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1.获得耐药性概念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 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智慧树知到《药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药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1x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答案:概率为0的事件一定不发生第2章单元测试仁药物的变态反应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与用药剂量无关。

答案:对2、药物的毒性作用,只有在超过极量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答案:错3、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答案:错4、部分激动药与激动剂合用时,可加强后者的作用。

答案:错5、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结果均可使效应器官功能增强答案:错6、药物的副作用是答案: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作用7、量效关系是指答案: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的关系8、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答案: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9、药物效应强度答案: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10、药物的毒性反应包括答案:致突变、慢性毒性、致畸胎、急性毒性第3章单元测试仁药物简单扩散达平衡时,弱酸性药物在膜碱侧的浓度高。

答案:对2、经生物转化后,药物的效应和毒性均降低。

答案:错3、具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其半衰期一般都较长。

答案:对4、pKa值是指答案:药物50%解离时的pH值5、一级动力学消除的11/2取决于该药的答案:K6、首过消除主要发生在答案:口服给药7、稳态血药浓度答案:达到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在静脉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可以平稳达到8、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可出现的情况有答案:药物被灭活而解毒、少数药物可被活化、极性增加、形成代谢产物第4章单元测试仁许多药物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而影响其他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2、联合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低。

答案:错3、营养不良的病人对药物作用较不敏感。

答案:错4、肝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减慢,所有药物作用均加强,持续时间延长。

答案:错5、长期饮酒或抽烟者,可使不少药物的作用减弱。

答案:对6、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包括答案:生理性拮抗、生理协同、受体水平拮抗、干扰神经递质转运第5章单元测试1x阿托品用于解救有机磷酸酯中毒答案:必须及早、足量、反复、能迅速解除M样症状、能解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氯磷定合用时,阿托品的剂量应适当减少第6章单元测试1、氟西泮可用于答案:催眠、镇静、抗惊厥、抗焦虑、缓解大脑损伤性僵直第7章单元测试1、氯普嚎吨是兼具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的抗精神病药。

医学微生物总复习

医学微生物总复习
淋巴管炎、 蜂窝组织炎、 扁桃体炎等。 猩红热 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脑膜炎球菌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 菌毛:粘附于黏膜上皮细胞,利于定植; • 荚膜:有抵抗吞噬的作用; • 内毒素: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严重者可致 内毒素休克、血栓、DIC等。
所致疾病:普通型暴发型慢性败血症型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呼吸道传播
化脓性病灶。
幻灯片 7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
内源性医院感染?简述其发生的几个主要条件。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主要有?它们有何特点? 怎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名词解释: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医院感染中的微生物特点 1.主要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2.常具有耐药性 3.常发生种类的变迁 4.适应性强
1. 形态与结构 中等大小 G- 杆菌。大多有菌毛,多数
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不产生芽胞。 2.培养 兼性厌氧或需氧。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 等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 发酵乳糖。 4. 抗原结构 主要有菌体 O 抗原、鞭毛 H抗原和荚膜抗 原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 变异 肠杆菌科细菌易出现变异菌株,其中最常见 的是耐药性变异。
细胞壁功能
维持细菌形态,承受细胞内高渗透压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携多种抗原,可以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细胞壁的某些成分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细菌结构形态的细节
测量单位:微米 (μm) • 基本形态三种:球、杆、螺菌
• 注意L型细菌
细胞膜功能
物质转运 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参与细菌分裂
细胞浆功能:新陈代谢的场所
EIEC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 临的重要挑战,已经 成为医疗领域亟需解 决的问。面对这一 挑战,多方合作是应 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有 效途径,而个性化治 疗和综合防控则是未 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展望:全球合作应对抗生素耐药性
国际合作机 制的建立
加强国际卫生合 作,共同应对耐
药细菌传播
抗生素替代 方案的研究
● 03
第3章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 和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的 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 的机制多种多样,例 如突变导致药物靶标 发生变化,使抗生素 难以结合;水解酶能 够降解抗生素分子, 减少其活性;药物外 排泵能够将抗生素从 细菌内部排出,减少 对抗生素的暴露。这 些机制影响了抗生素 的疗效,增加了治疗 难度。
应对方案:协调跨部 门合作,共同维护公 共卫生安全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共
同维护卫生安全
新策略:诱导耐药性
通过特定手段诱导部分耐 药性的细菌
未来展望:智能 化监测与评估技

未来,借助人工智能 技术,将可以更准确 地预测细菌的耐药性 发展趋势。智能化监 测设备的研发和推广 将极大提高抗生素耐 药性监测的效率,实 现更及时的数据整合 分析。
公共场所成 为细菌传播
温床
增加细菌传播风 险
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问题
01 跨国传播细菌耐药性基因
加剧全球化传播风险
02 全球合作对抗耐药性的重要性
需要共同努力解决难题
03 全球性政策解决方案
统一行动应对全球挑战
未来展望:抗生素研发和替代品
加大新抗生素研发 投入
持续创新新药物 提高新药物的生产效率
抗生素耐药性基因 的传递途径
包括垂直传递和水平转移 两种途径 水平转移是细菌间基因交 换的重要途径之一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五章 抗微生物药概论习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五章 抗微生物药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抗微生物药概论一、A1、下列属于繁殖期杀菌药的是A、氨基糖苷类B、头孢菌素类C、氯霉素类D、多黏菌素BE、四环素类2、与核蛋白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的抗菌药是A、四环素B、红霉素C、庆大霉素D、氯霉素E、林可霉素3、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而细菌死亡的药物是A、青霉素B、左氧氟沙星C、氯霉素D、红霉素E、异烟肼4、安全系数是指A、LD50/ED50B、ED95/LD5C、LD5/ED50D、ED50/LD50E、LD1/ED995、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作用靶位是A、细菌核蛋自体50S亚基B、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C、二氢叶酸合成酶D、DNA螺旋酶E、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6、有关抗菌后效应(PAE)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指药物浓度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仍有抑菌作用的现象B、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有PAEC、PAE大小与药物浓度及接触时间长短有关D、利用PAE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给药次数E、只有部分抗菌药物具有PAE7、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不包括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抑制细胞膜功能C、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D、影响核酸代谢E、抑制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8、抗菌药联合用药的目的不包括A、治疗混合感染B、扩大抗菌范围C、减缓耐药性的产生D、延长作用时间E、降低毒副作用9、下列药物组合有协同作用的是A、青霉素+红霉素B、青霉素+四环素C、青霉素+氯霉素D、青霉素+阿米卡星E、青霉素+林可霉素10、细菌对磺胺产生耐药的原因是A、产生钝化酶B、改变细胞膜通透性C、增加代谢拮抗物D、改变核糖体结构E、产生水解酶11、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A、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B、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C、细菌产生水解酶D、细菌改变代谢途径E、细菌产生钝化酶12、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叙述错误的是A、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结合,停留于细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进入靶位B、细菌缺少自溶酶C、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D、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增加E、细菌产生水解酶,使抗生素水解灭活13、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不包括A、PBPs增多B、细菌产生了水解酶C、细菌细胞膜对药物通透性改变D、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对氨苯甲酸)E、细菌产生了钝化酶二、B1、A.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部阶段B.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C.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移位酶的活性D.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的活性E.抑制病毒DNA合成必须酶,终止病毒核酸复制<1> 、阿昔洛韦的作用机制<2> 、红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3> 、四环素的抗菌作用机制<4> 、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2、A.影响叶酸代谢B.影响细胞膜功能C.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D.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E.抑制核酸合成<1> 、喹诺酮类的抗菌机制是<2> 、两性霉素B的抗菌机制是<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3、A头孢菌素B.氯霉素C.磺胺嘧啶D.异烟肼E.庆大霉素<1> 、繁殖期杀菌药是<2> 、高效抑菌药是<3> 、窄谱抗菌药是<4> 、静止期杀菌药是4、A.抗菌药B.抗生素C.抑菌药D.杀菌药E.抗菌谱<1> 、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物质<2> 、对病原菌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的药物<3> 、对病原菌能抑制且杀灭的药物<4>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三、X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有A、磷霉素B、万古霉素C、林可霉素D、头孢菌素E、四环素2、影响细菌细胞膜功能的抗菌药物有A、多黏菌素B、制霉菌素C、林可霉素D、两性霉素BE、克林霉素3、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描述错误的是A、抑制胞壁黏肽合成酶,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死亡B、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多个环节而具杀菌作用D、激活PBPs,阻止细菌胞壁黏肽合成E、与细菌细胞壁中磷脂结合,使细胞壁通透性增加4、评价抗菌药安全性可用A、LD5/ED95B、LD50/ED50C、ED95/LD5D、ED5/LD95E、ED50/LD505、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是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与药物牢固结合B、PBPs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C、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D、细菌缺少自溶酶E、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6、为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注意A、选用最新的抗菌药B、合理选用抗菌药C、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D、必要时联合用药E、有计划地轮换供药7、联合应用抗菌药的指征是A、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B、混合感染C、严重的病毒感染D、减缓耐药的产生E、降低毒副作用8、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A、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B、根据药动学特征合理选用C、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D、预防应用要有一定适应证E、发热严重时可自行使用抗菌药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考查重点为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性质。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5章抗菌概述及青霉素及头孢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5章抗菌概述及青霉素及头孢

抗生素: 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
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 谢产物。天然抗生素是从微生物 培养液中提取的。 受青霉素发现的启发,以后 又相继发现了许多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 液中提取的,有X、 F、G、K、 双氢 F 五种,其中以青霉素 G 的 产量最高,性质稳定,目前在临 床应用的为青霉素G。
氨苄西林( Ampicillin,氨苄青霉素)
对青霉素敏感菌的作用不及青 霉素,但对肠球菌的作用强; 对G— 杆菌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 杆菌有较强作用,但不如庆大霉素。 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对重症G— 杆菌感染,应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 用。 药疹发生率较高(10%~15%)。
3. 广谱青霉素
阿莫西林(Amoxcillin ,羟氨苄西林)
常用术语 8. 化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 )
半数致死量(LD50 )与半数有效 量(ED50)的比值称为化疗指数。 化疗指数越大,表示药物的毒性 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常用术语
9.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 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最小 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细 菌的生长繁殖仍受到抑制,这种现 象称为PAE 。 可根据 PAE 确定用药间隔时间。
耐药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需 大剂量静滴,少用。 替卡西林(Ticarcillin):与庆大霉 素合用可提高疗效。 呋苄西林 ( Furbenicillin ) : 口服不 吸收,局部刺激强,不宜肌注。 美洛西林 (Azlocillin ) :对耐羧苄西 林和庆大霉素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哌拉西林 ( Piperacillin )
注射和口服: 苯唑西林 (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内酰胺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后使酶失活。
• 2.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 •如 • 红霉素、 • 螺旋霉素、 • 罗红霉素、 • 交沙霉素 和 • 阿奇霉素 等。

• 3.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 •如 • 链霉素、 • 庆大霉素、 • 卡那霉素、 • 妥布霉素 和 • 阿米卡星 等。
• 多肽类抗生素,如 • 多黏菌素、 • 万古霉素、 • 杆菌肽、 • 林可霉素 • 克林霉素
和 等。
• (二)按抗菌药物的生物来源分类 •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 如多黏菌素和杆菌肽等。
•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 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 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如链霉素、卡那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和两性霉素B等。
• 第五代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敏感菌及耐药菌均有较强抗菌活性, 如头孢吡普和头孢洛林酯等。
• (3)头霉素类: • 如头孢西丁(也称头霉甲氧噻吩)等。 • (4)单环β-内酰胺类: • 如氨曲南和卡卢莫南等 。
• (5)碳青霉烯类: • 如亚胺培南等,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为泰能。 • (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fēng] • 如青霉烷砜(也称舒巴坦)和克拉维酸(也称棒酸)等,能与β-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损伤细胞膜功能、

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 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 根据对病原菌作用的靶位,将其主要分为四类。(表5-1)。
• 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但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也 是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
• 表5-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㈠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㈡简答题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 1μm杆菌:长 2~3μm 宽 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①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②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③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④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76b5e49a-6ea5-11ec-b543-7cb59b590d7d绪论1.微生物的三种类型和八种类别是什么?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术语解释:细菌L型;中介的质粒;孢子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的细胞壁的比较。

3、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4.描述一些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的抗菌机理。

5.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1.术语解释:imvic测试;热原;细菌素;内毒素;外毒素;培养基;菌落;纯文化2。

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繁殖?3.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类型及其医学意义?4、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培养基分哪几种?各有何主要用途?6.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些文化媒体?请列出一种常见的培养基。

7.根据细菌代谢过程中对分子氧的需求,可将细菌分为哪些类型?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术语说明:消毒;消毒;不育;无菌手术;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效果及适用范围。

3.高压蒸汽灭菌需要什么条件和用途?4.请描述紫外线的杀菌机理、特点和注意事项。

5.根据杀菌能力,化学消毒剂可分为哪三类?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感染后对个人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哪四类?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是什么?每个类别的代表是什么?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第4章噬菌体1.术语解释:噬菌体;原噬菌体;有毒噬菌体;溶原细菌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一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名词释义:转换;共同的转导;溶原转化;耐药变异;卡介苗2。

微生物选择题

微生物选择题

微生物选择题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选择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1.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A.毫米B.微米C.厘米D.纳米2下列不属于细菌基本形态的是A.球菌B.杆菌C.弧菌D.梨形菌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脂蛋白B.脂多糖C.磷壁酸D.肽聚糖4溶菌酶溶菌作用的机理是A.切断肽聚糖中多糖支架β-1,4糖苷键B.竞争合成细胞壁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干扰细菌DNA的复制5.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A.切断肽聚糖中聚糖骨架β-1,4糖苷键B.干扰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的连接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损伤细胞膜通透性6.菌细胞膜与真菌细胞膜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菌细胞膜不含A.磷脂B.脂肪酸C.甘油D.固醇类物质7.不是细菌细胞质中内含物的是A.核糖体B.胞质颗粒C.线粒体D.质粒8.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为A.高尔基体B.核糖体C.内质网D.线粒体9.细菌的核质中有A.核膜B.核仁C.组蛋白D.DNA10.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细菌结构是A.菌毛B.鞭毛C.芽胞D.荚膜11.在一般中性环境中细菌带负电荷,易与以下何种染料结合A.中性染料B.碱性染料C.酸性染料负染D.以上均不对12.细菌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A.Giemsa染色法B.美兰单染色法C.印度墨汁染色法 D.革兰染色法13.细菌革兰染色性不同是在于A.细胞核结构不同B.细胞膜结构不同C.细胞壁结构不同 D.中介体的有无14.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A.稀释复红,碘液,乙醇,结晶紫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C.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15.革兰染色中用作媒染的制剂是A.碘液B.结晶紫液C.95%酒精D.稀释复红液16.革兰染色的意义不包括A.细菌分类B.选择药物C.鉴定细菌D.制造疫苗17.与芽胞的耐热特性无关的因素是A.芽胞位于菌体的一端B.含水量少C.有多层致密结构D有大量DPA二、名词解释1.肽聚糖2.磷壁酸3.脂多糖(LPS)4.脂质A5.细菌L型6.异染颗粒7..原生质体8.原生质球9.荚膜10.鞭毛11.菌毛12.普通菌毛13.性菌毛14..芽胞三、问答题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32..试比较G+和G-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
特点:
①源于细菌本身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是染色体介导 的耐药性,是细菌遗传基因DNA自发变化的结果。 ②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可以代代相传,可以预测。 ③耐药性比较稳定,一般对1~2 种相类似药物耐药。
④耐药性产生与消失与药物接触无关,自然界中这类
耐药菌占次要地位。
(2)获得耐药性 (acquired resistance)
• 获得耐药性指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
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
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 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因多种因素使其DNA改变
导致细菌获得耐药性表型。
•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
① 基因突变, ② 获得新基因。 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 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 于某些调节基因。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的耐药性
本章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3.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重点和难点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和种类
2.耐药机制。
讲课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一节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阻碍核酸的合成
抑制DNA或RNA合成而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支原体除外)具有细胞壁,其主要组分均有肽聚糖。 β-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PBP) 共价结合。青霉素作用的 主要靶位是PBPs ,两者结合后,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导 致肽聚糖合成受阻,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细菌一
则为耐药。
2. 临床判定标准 某菌株的MIC小于该抗菌药物临床常用治 疗浓度,则为判定为敏感;某菌株的MIC大于
该抗菌药物临床常用治疗浓度,则为判定为耐
药。
(二)细菌的耐药机制
产生耐药性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 ①内因指细菌的遗传因素; ②外因包括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饲料中 滥加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不合理应用等。
• 耐药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
可稳定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一
种质粒可带数种耐药性基因群,通过细菌间接
合、转导和转化作用而将耐药质粒转移到细菌
群中。
耐药R质粒的转移
• 质粒能编码多种酶,对多数抗生素进行生化修饰 而使之钝化。 • 质粒传播耐药性受宿主范围限制,尚未发现可在 G+和G-菌中都能复制的质粒。
抗菌药物必须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毒性作用(有 效性和特异性),对患者不造成损害,没有或具有较低的毒 副作用(安全性)。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机制发挥有效的治疗 作用,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可将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分为四类(表5-2)。
了解抗菌药物的机制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也是临
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
碍、主动外排机制、钝化酶的产生和细菌自身代
谢状态改变等。
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细菌改变胞膜通透性或药物靶点结构)
细菌
耐药 性的
改变细菌胞壁的通透性
(如形成生物被膜产生渗透障碍或改便通透性) 主动外排机制与细菌分泌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如外膜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相关) β内酰胺酶(如对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耐药) 产生钝化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种类多,分类方法也多 包括:
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表5-1),
按抗菌谱分类或按作用机制分类,
按产生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分类。
表5-1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按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
序号 1 类型 β-内酰胺类 举例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 等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磺胺类、喹诺酮类如吡哌酸、环丙沙星等 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林克霉素、克 林霉素等
唑抑制真菌细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 加。
3.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多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部 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 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 的30S亚单位; 氯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类则主要作用于 50S亚单位,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
4. 抑制核酸合成
1) 染色体突变
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经常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 只是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变可赋予细菌耐 药性。 2) 可传递的耐药性 耐药基因能在①质粒,②转座子,③整合子等可 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
耐药R质粒的转移
• 在G+和G-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质粒介导
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最常见。
整合子
• 整合子是移动性DNA序列,它可捕获外源基因并 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 • 整合子在同一类整合子上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
盒,同一个耐药基因又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
• 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2.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继之除遗传机制外,还有生化机制, 包括: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①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
mRNA的转录。
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而抑制细
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 似,二者竞争。
② 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减少,影
响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繁殖。
③ 甲氧苄胺嘧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
能发挥抗菌效能。细菌的细胞壁障碍和(或)外
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菌效能,耐药
屏蔽是耐药的一种机制。
• G-菌细胞壁的外膜上有脂多糖,孔蛋白等通透 性低,是一种有效的非特异性屏障,阻止某些 抗菌药的进入,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杀菌物质 的作用。 •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要比其他革兰 阴性细菌差,这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 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 由细菌质粒或染色体基因编码,能在大肠杆菌中稳 定表达
作用机制:将氯霉素乙酰化,使其不能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而失去抗菌活性。
4)红霉素酯化酶
由质粒介导,作用机制是水解红霉素及大环
内酯类抗生素结构中的内酯而使之失去抗菌活性。 5)甲基化酶
50S亚基嘌呤甲基化耐红霉素
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
而死亡。
2.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有两种作用机制: ① 多粘菌素类是两极性抗生素分子,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 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相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 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 两性霉素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
细菌耐药性的类型与机制
细菌耐药性 的类型
固有耐药性 染色体突变 (自发随机突变)
获得耐药性
可传递的 耐药性
R质粒转移
转座子介导 整合子介导
1. 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根据遗传特性,将细菌耐药性分为两类: (1)固有耐药性 (intrinsic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
啶相似,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
叶酸的生成受到抑制。因此,TMP与磺胺药合
用(如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第二节
1. 概念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
相对抵抗性。通常某菌株能被某种抗菌药物抑
制或杀灭,则该菌株对该抗菌药物敏感;反之,
常 用 抗生素的作用靶位
抗生素 青霉素 喹诺酮类 利福平 大环内脂类 克林霉素类 链霉素核糖体 靶位 PBPs DNA旋转酶 RNA聚合酶β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30S亚基S12
这些作用靶位结构和功能变化都有可能产生 很高的耐药性。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 抗生素必须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后,才
2
3 4 5 6 7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化学合成 多肽类
8
9 10 其他
抗结核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肿瘤抗生素 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克念菌素、制霉菌素、 曲古霉素等 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环孢霉素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5)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
细菌生物被膜(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 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细菌生物被 膜形成后耐药性可增强许多倍。
耐药机制:
① 抗生素难以清除BF中众多微菌落膜状物;
② BF具有多糖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阻止或延
缓药物的渗透;
③ BF内细菌多处于低代谢水平状态,对抗菌药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 转座子(Tn) 比质粒更小的DNA片段。 • 转座子又名跳跃基因它可以在染色体中跳跃移动, 能够随意地插入或跃出其它DNA分子,实现细
菌间的基因转移或交换,使结构基因的产物大量
增加,使宿主细胞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 转座子不能进行自身复制,必须依赖于细菌的染 色体、噬菌体或质粒中而得以复制和繁殖。 • 转座子的宿主范围广,是耐药性传播的另一重要 原因。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 细菌能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蛋白结构和数量,
导致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修饰或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