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论文
关于关于四史的论文字
关于关于四史的论文字四史指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四部正史,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这四部历史书籍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东汉末年的历史内容,是中华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
因此,就有了很多人对四史进行研究探讨的论述,以下就是针对四史的一些论述分析。
一、对于四史的意义1.阐发四史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
四史是中华文化的珍宝,它代表了古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其所描绘的是从三皇五帝到东汉末年,五千多年的历史,包括了文化、政治、社会、经济、人物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承中华文化。
四史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后人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四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它将中华文化传承给后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可谓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博物馆。
3.丰富历史知识。
四史记载了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记述了历史事件,还涉及到了历史人物、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通过读取四史,能够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历史,都极为重要。
二、对于四史的排比1.《史记》是四史之首,它在中国古代史学领域中地位尤为突出。
《史记》通过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记录,被誉为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2.《汉书》讲述的是汉朝的历史,对于汉代的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其中,大量的详细记述使得《汉书》具有相对独特的地位,是了解汉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书籍之一。
3.《三国志》是《后汉书》的附录,主要讲述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国志》中对于时代背景、政治、武器、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是采用“纪传体”写作的,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阅读起来具有很大的趣味性。
4.《后汉书》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期的历史,最著名的是对于黄巾起义、王莽篡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
同时,《后汉书》也对于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描述,是了解东汉末年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书籍之一。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摘要: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可以看出,《汉书》比《史记》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深。
这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写作性质与目的,所用材料与写作风格不同。
班固的《汉书》是官修史书,为统治者服务,必然有所忌讳,无法像司马迁一样就事论事,批判求实。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汉书》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
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对比等诸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对比,而从尊崇汉朝的程度而言,《汉书》比《史记》更深。
下文从《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的文字处理,对刘邦的描写,以及影响马班的尊崇汉朝程度的原因等方面,加以论证《汉书》比《史记》尊崇汉朝的程度更深。
一、两书中对刘邦的称谓不同在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对刘邦的称谓多用敬称,用“高祖”一词39次[7],“帝”一词7次,“上”一词75次,显得非常地统一而且恭敬有礼。
司马迁的《史记》则不然。
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称刘邦为“高祖”的,可是在记载刘邦自起义到称沛公之间的事情时,是称刘邦为“刘季”,《高祖本纪》中用了“刘季”14次[7]。
季是刘邦的排行,司马迁用刘邦的排行来取代其名。
仅从这一点看,司马迁与班固的毕恭毕敬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弱。
二、班固为维护刘邦形象,在《高帝纪》中有意删改在《汉书·高帝纪》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些不利于高祖形象的事情,班固有意删改内容。
例如鸿门宴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曾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如果今日让刘邦活着回去,以后项羽军中人必定成为他的俘虏。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件事情,司马迁用了1500字来描绘,可以说刻画得十分精彩。
《史记》论文——和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话说公元前206年,XX推荐XX到XX投奔XX,XX带上XX写的 推荐书和XX,千里迢迢到了XX,去见汉王XX。XX虽然带着XX的荐 书和XX,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 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XX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这,就是xx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 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这 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xx古代良史的楷模;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xx天才的语言艺术, 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
让我们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 登上文史经典的殿堂, 拜读不朽的 名著——《史记》!
xx
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有这样一本书——
它是由一位为两千一百多年前生在xxxx的“倜傥非常之人”写 就的,
它是你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
它记述了xxxx五千年的历史的五分之三,
它使一个xx的名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
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
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xxxx。
其计,XX大喜。”
这段材料中,xx运用简练又不失文采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体现 了xx遇事能够冷静下来,仔细分析问题,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性格 特点。
头脑冷静
识人爱才
谨慎小心
善于自保
深谋远虑
……都是他的性格特点。
《史记》中运用大量传神的笔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xx作为“汉 初三杰”应该所具有的性格、XX、谋略。
《史记》论文 —— 和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史记》研究论文
课程名称:史记研究论文题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任课老师: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浅析《史记·李将军列传》内容提要:《史记·李将军列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主要介绍他功高而未得封侯的事情,以及李广的后代李敢与李陵的战事。
我重点分析了李广最后的自尽的悲惨一幕,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将军宁死不受辱的精神。
终其一生,他的传奇事件有很多,最后无缘封侯的确是正应了汉武帝“源数奇”的说法。
因此我就从李广的一生来看待“李广难封”的境遇。
关键词:李广;《史记》;英勇无畏;源数奇;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史记论文
浅谈《史记》的悲剧意蕴摘要:《史记》,这本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文化沉淀,除其在体例、内容方面的成就引人注意外,其深厚的悲剧意蕴也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它张扬了主体的悲剧精神,彻悟了人生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凸显了悲剧意蕴的震撼力。
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悲剧意蕴正文:在初、高中时期,曾对《史记》中的一些文章进行过了解、学习,时至今日,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
所以,《史记》既是一部人的历史,也是一部悲剧的历史。
它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史记》是悲剧性的。
从根本上说,《史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司马迁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剧,以及其他历史人物被毁灭的悲剧,而更在于司马迁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记》根本上就是以捍卫文化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为内质的、张扬悲剧精神的生动载体。
处在忍辱负重条件下的司马迁写出的《史记》不是对人生的叹息,而是对人生悲剧命运悲壮、绝望抗争的颂歌。
《史记》的悲剧性中最令人震撼的是蕴涵于其中的怨而且怒的激情。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文学思想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历代学者所亲睐,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文学思想。
《史记》的文学思想虽有继承前人的观点,但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司马迁独到的见解,具有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时代性,所以能经久不衰。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可以得到其文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等。
关键词:《史记》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和研究《史记》,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史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价值。
他写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不管是对后来的封建社会还是新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蕴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和民族观。
一、政治观首先是“总结中国历史上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以此来为现实和未来的帝王政治提供鉴赏”[1]。
《周本记第四》中写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高祖本纪第八》写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路过沛县的时候,给父老乡亲置酒宴,相坐而谈;《孝文帝本纪第十》写文帝刘恒对待法的观点是“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相反,夏桀、商纣、周幽王暴力残害,终被灭亡;《秦始皇本纪第六》中作者借侯生、卢生的口评价始皇“始皇为人,天生刚戾自用”,引用贾谊的《过秦论》得出秦灭亡的原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项羽本纪第七》写项羽“攻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成全了刘邦。
上述皆是统治者,结局却大不相同,终究是因为一个“仁”字。
周文王笃仁,知人待士,所以天下和谐;刘邦亲民仁爱,故终战败霸王;文帝善于导民,有了“文景之治”。
而始皇大兴修建,劳民伤财,二世即亡;项羽不能安抚民众,只以暴力威福民众,败于垓下。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中国古代的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史记》和《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思想。
而其中关于游侠传的内容,更是以司马迁和班固两位史学家的著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本文将从《史记》和《汉书》的游侠传入手,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在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纪传体(记述历史实事)和表(编制历代君臣的年表)两部分组成。
他以王侯将相和大事为主线,通过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从五帝到西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的历史,并通过编纂历代君臣的年表,展示了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与司马迁相比,班固的《汉书》在史学思想上有一些差异。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他的《汉书》是一部以编年体为主要形式的纪传体通史。
不同于《史记》以王侯将相和大事为主要叙述对象,班固更多地关注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着重描写汉朝君臣的生平事迹。
在《汉书》中,班固强调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关系,并对历史人物的品德进行评价,试图通过历史的批判和启示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游侠传是《史记》和《汉书》中一个共同的篇章,它记录了古代中国游侠精神的发展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游侠传以陈胜吴广、刘邦和项羽等人为代表,反映了他们在战乱年代中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
另一方面,在班固的《汉书》中,他以陈汤、陈平和翟方进等人为主要对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他们的游侠行为和为国家辅助和维护的情念。
虽然司马迁和班固在史学思想上有一些差异,但他们都致力于通过历史的研究和记录来展示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司马迁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而班固则更加关注历史人物和道德修养的关系,试图通过历史的反思来提高人们的品德。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筴。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士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史记导读论文_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没落之始摘要: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国力日渐强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
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
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
然而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
邯郸之战,赵国国都被围,几近投降。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没落之始。
关键词:赵国长平之战没落之始一、赵国之强盛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后赐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其孙赵衰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自赵衰以下至赵籍(赵烈侯)这期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先后被灭,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晋哀公死后,晋国剩余国土继续为三家所瓜分。
赵北有代,南并智氏,为三家最强,周威烈王始命赵籍为侯(前403年)。
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
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娄烦。
北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筑长城。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
遭到五国讨伐的沉重打击,齐国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薨后,赵惠文王继位。
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
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
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政”及“暴君”形象毕业论文
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政”及“暴君”形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引言 (1)一、秦始皇的“暴政” (1)1.政治上:“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 (1)2.经济上:“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 (2)3.司法上:“刑罚酷虐”、“吏治刻深” (2)4.军事上:“暴兵露师” (3)5.思想文化上:“焚百家之言”、“灭四维而不张” (3)二、对“暴政”的辨析 (3)1.政治上理由的辨析 (3)2.经济上理由的辨析 (4)3.司法上理由的辨析 (6)4.军事上理由的辨析 (7)5.思想文化上理由的辨析 (7)三、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和相关评价 (8)1.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 (8)2.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 (9)3.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 (9)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
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
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1]王莽说:“……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2]班固也说:“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
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
”[3]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晋代的《吊秦始皇赋》、唐代的《贞观政要:卷八》、清代的《续资治通鉴:元纪》和著名学者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恕不一一论述。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
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欢迎浏览阅读转发!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1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
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
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
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史记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中的议论文部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本文将对史记议论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史记议论文的特点1. 继承《春秋》传统:史记议论文深受《春秋》传统的影响,强调“得一则以喻百”,注重以个别事例印证普遍规律。
2. 客观立场:史记议论文力求客观公正,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时,注重事实根据,不带个人情感或好恶色彩。
3. 深化主题:史记议论文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更加注重从细节中寻找事件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原因。
4. 唯物主义观点:史记议论文常常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政治地位和思想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5. 精准而深入:史记议论文对史书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辨析,条理清晰,触及核心问题。
二、史记议论文的主要内容1. 政治分析:史记议论文对古代政治制度、统治者的能力和品德等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2. 经济观察:史记议论文对古代经济现象、贸易状况等进行分析,深入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军事评价:史记议论文对古代战争、战略等进行评价,揭示战争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4. 社会观察:史记议论文对古代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等进行观察和探索,以古代社会为背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5. 人物评析:史记议论文对史书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剖析其为人和其所处时代的特点,从而透彻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
三、史记议论文的学术价值1. 丰富历史信息:史记议论文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2. 增加历史认识:史记议论文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认识。
3. 提供学术依据:史记议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四史的论文字
四史的论文字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四史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有机部分,更是历经漫长岁月,告诉我们历史的故事、传承文化的智慧及价值的源泉。
四史中最重要的便是文字,文字是历史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静态媒介,是知识的渠道。
四史的文字经受得住洪流的冲刷,世代传承下来依然不失精髓。
四史文字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系统性,二是史料准确、翔实、权威,三是文学价值。
综合性、系统性四史是我国古代的正史,是中国古代史的四大编年史。
四史具有横贯千余年的纵向长度,它们收录了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时期,到西汉、东汉、三国、晋、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因此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书籍都录得不多,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相当厚实的书,文字细腻,叙事细致,内容详实,基本上都将时代和地理背景介绍得很清楚。
四史中诸多地方志、传记、纪传体史记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描述了一些人物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是历史的宝库。
史料准确、翔实、权威四史所选材严格,史料准确、翔实、权威。
四史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讯,而且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提供了他们对事件和人物的评论和看法。
四史作者鄙视封建主义和奴隶制度等制度,反映了历史的规律及中国正确的政治态势,从而营造出低调而中肯的史学风气。
四史内容翔实,资料却十分丰富。
这也是所有中国历史学家深厚的文化基石。
文学价值四史在文字的艺术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参照。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保护环境、节制欲望、修身立命、奉献正义、良知正直、理性敬畏等理念,这些理念在四史的文字里,不仅流淌出来了,更随着时代的推进而积淀酝酿,充分体现了文化进程的发展和思想进程的变化。
《史记》论文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有这样一本书——它是由一位为两千一百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它是你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的五分之三,它使一个古老的名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
让我们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登上文史经典的殿堂,拜读不朽的名着——《史记》!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史记》中命运相近的一组人物:萧何和张良,讨论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所产生的影响。
(一)萧何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卒,谥号“文终侯”。
说到萧何,有句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话说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
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
史记作文3000字(精品8篇)
史记作文3000字(精品8篇)史记作文3000字(精品8篇)史记作文3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史记作文3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史记作文3000字供你选择借鉴。
史记作文3000字篇1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他的存在。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人类离不开书。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它的名字叫做《史记》。
《史记》是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都收集了《史记》中的最精华的部分。
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人们喜爱。
而且文中的几个故事多事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那些故事使人一读就引人注目。
这次,我就读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可是大家并不会非常的了解他的为人,一生的事迹。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与楚王是同性。
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记忆力超群。
他们关心国家的盛世存亡。
后来楚怀王被秦王拐骗到秦国里,还被胁迫拿出土地交换。
怀王不肯,后来被秦国囚禁冤死。
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可是顷襄王也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一些奸臣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
秦国攻进了楚国的都城,焚烧了楚国的庙祖,铲平了楚国的祖坟。
屈原听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见楚国灭亡,于是他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了汨罗江。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过了一生。
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江里,划龙舟来祭奠伟大的屈原。
在《史记》这本书中收集了许多故事,有上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历史的光辉。
《史记》几本书很有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看看。
史记作文3000字篇2“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著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
《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记 高祖本纪》吴见思《史记论文》(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①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②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后。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卒与刘季(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文本二:高纪俱记实事不及写其英雄气概只于篇首写之如慢易诸吏处,斩白蛇处;篇后写之,如未央上寿处,沛中留饮处,病时却医处,写其豁达本色,语语入神。
(节选自吴见思《史记论文》)【注释】①贯:赊欠。
②雠:售、给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高纪俱记A实事B不及C写D其英雄气概E只于篇首F写之G如慢易诸吏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见怪”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两句“见”字用法不同。
B.“坐之堂下”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坐”字的含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史记》有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名言虽出自宋代的欧阳修,但纵观《史记》记载的汉以前的历史发展、王朝更替的历史则为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总有一天是要灭亡。
一个企业如果安于现状,在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中,必然会一败图地。
一个人,因家庭的富有而无所是事,游手好闲,终究会毁掉自己的一生,到了老了,才发现,自己竟然一事无成。
有的甚至沾上毒品,或者沉迷于其他事物中,正所谓玩物丧志。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处于忧患中的人们,往往能急中生智,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
同样,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弱点,不会任由弱点继续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的斗志而不断进步。
相反,缺乏忧患意识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现存的环境,觉察不到弊病和弱点,导致弱点的滋生而阻碍了人的进步。
纵观《史记》,史实不胜枚举。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王夫差尽雪前耻。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即位后不久,即败于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按照吴国的要求,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吴国服苦役。
越王给阖闾看坟,给夫差喂马,还给夫差脱鞋,服侍夫差上厕所。
勾践三人受尽嘲笑和羞辱。
为图复国大计,勾践顽强地忍耐着吴国对他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对吴王夫差更加恭敬驯服。
夫差生病,勾践观其粪便察看病情令夫差十分感动。
三年苦役期满,吴王放勾践回国。
勾践君臣相见,抱头痛哭,立志雪耻复仇。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吴国受辱的情景。
他睡觉时,躺在乱柴草之上,夜夜不得安眠,睁眼便是励精图志,早日报仇!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他身着粗布,顿顿粗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
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
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勾践又采用大臣文种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杀害伍子胥;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不问政事,加速吴国灭亡。
勾践施行的美人计最厉害。
夫差在美人西施的美色迷惑下,按照越国的心愿和设想的步骤,一步步走向灭亡。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
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军队,杀吴国太子。
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军队,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
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
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勾践终成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终于复国。
而吴王夫差骄逸享乐以致灭国。
很好地诠释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秦国从弱小到强大再到灭亡的历史发展也很好的诠释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崛起于秦穆公时代。
由于秦穆公实行仁政,广招天下贤才,励精图治,使得秦国初步强大,后有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避私斗,奖励战功。
秦国平民从此有了用战功改变自身地位的希望,军人也成了最荣耀的职业。
立军功者能升官晋爵,极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为国作战的勇气,攻占土地和缴获多也使秦国论功行赏愈有了资本,如此循环,秦军愈战愈强。
短短十多年间,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人们可以丰衣足食,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秦军成为一支令东方诸国丧胆的虎狼之师。
连周天王也送礼给孝公,封为“方伯”(一方诸侯领袖),各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
后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秦国越发强大终由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中国的大统一。
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暴政,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
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思想自由。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
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
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
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闾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
秦法规定“失期当斩”,戍卒们面临着死刑的威胁。
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
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项梁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
不久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
闽越贵族无诸和摇也率领族人,跟着秦番阳令吴芮反秦。
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泽,也袭击沛令起事,归入项梁军中。
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
以后,项梁在定陶败死,秦章邯军转戈北上,渡河击赵。
这时,代替蒙恬戍守朔方边塞的王离,也率大军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东出,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境)。
楚王派宋义、项羽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
宋义北至安阳,逗留不进。
项羽杀宋义,引兵渡漳河,经过激战,解巨鹿之围,被推为诸侯上将军。
以后,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
向他投降。
刘邦迂回进入武关,到达咸阳附近。
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向刘邦投降。
刘邦攻占咸阳,秦亡。
秦国从弱小到强大再到灭亡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正诠释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道理吗?
纵观《史记》记载的王朝的兴替历史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无不是由于新王朝的“忧劳”和旧王朝的“逸豫”。
商灭夏是由于成汤的“忧劳”和夏桀“逸豫”,周灭商则是由于周文王、周武王的“忧劳”和商纣王的“逸豫”,而周朝的土崩瓦解则是由于周幽王和周厉王的荒淫无度的“逸豫”。
古语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新时代的青年应多学历史,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运用于学习、工作和事业之中;只有汲取了历史教训,才能修身立德,始终做到刻苦学习,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只有学习了历史,才能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戒懒、戒庸、戒拖、戒奢,摈弃享乐主义和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思想,勤奋学习,勇于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