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论文
《史记》在汉代传播与接收论文
《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收摘要:本文由《文心雕龙·史传》引发对《史记》在汉代传播接受情况的论述,《史记》由于其特殊的思想内涵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显得极为艰难,但是即便是增删后的《史记》也无法遮盖它原有的光辉,文章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进而显现出《史记》特有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体制实录发愤著书1 概述《史记》的写作开始于公元前一零四年,到公元前九一年才完成。
这部书上起传说时代的五帝,下迄汉武帝,始创纪传体的历史写法。
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史记》也有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司马迁家庭教育的熏陶。
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数和黄老之学,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黄子笃信黄老之术,曾与辕固生争论桀纣汤武之事于汉景帝前。
ⅰ而西汉武帝当时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诸家之学,但司马谈于诸家之学,却无所不窥,并且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对于道家思想推崇备至。
自然司马迁也受其父影响,而且司马谈为了培养儿子,司马迁自幼就熟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历的生活,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史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就不奇怪了。
这些就铸成了《史记》的精神内涵,虽然在这之后,其中也有很多人批判争论的焦点,但也没有阻止到《史记》的传播和接受。
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ⅱ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
恽始读外祖太史记,颇为春秋。
”ⅲ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当时有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藏之名山”就是藏之于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在家中,副本当存在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
陈直根据史料认为《史记》开始在社会上并不流传,仅仅限于朝廷官员和杨氏后人。
成帝时,东平思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史记》,而朝廷因为《史记》“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ⅳ不愿赐与。
《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论文
《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论文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全文如下:摘要:司马迁创作《史记》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司马迁又尤其彰显人的历史主体性及其独特价值,司马迁对于“人的独特认识不仅表现在他为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小人物立传,还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之中。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把《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按个人精神面貌分类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三类,并一一进行了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不以柔弱、温婉取胜,而以坚强、睿智流芳,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真实记录了这些平民女性的生活。
关键词:史记平民女性人格《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
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
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
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
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
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
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
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结合《报任安书》重读《史记》,我又了解了许多。
司马迁为李陵的投降而辩解,最终皇帝听了狱官的意见,将司马迁施以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想了许多,他在书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的生死观。
他说明自己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2019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正是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在《报任安书》中,他也说明了自己成书《史记》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认为自杀的后果是“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他确实非常杰出,完成了这两项使命而“成史家之言”。
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史记》中的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这其中也表露了司马迁的心声。
《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说得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写在书中的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陈涉是组织起义军反抗暴秦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以此彰显他的功劳。
在刺客列传中,虽然豫让、荆轲都刺杀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坚持为他们作传,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尽管他们死了,但是他们死的“重于泰山”。
“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在《史记》中许多谋士都因君主的怀疑和猜测而离开了先前的君主。
司马迁也因为自己内心的悲愤和痛苦,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不无微词,发出了“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的感叹。
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对待。
在《史记》中,人物的对话、神态都包含了他的见解。
在记述故事中,经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话中常饱含司马迁的内心真情,也是为自身在鸣不平。
史记人物评价小论文200字
史记人物评价小论文200字
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占代最著名的占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占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市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牛动的描写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同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写直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米,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这次,我就读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可是大家并不会非常的了解他的为人,生的事迹。
屈原名平,是战同时期的楚国人,与楚王是同性。
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记忆力超群。
他们关心国家的盛世存亡。
后来楚怀+被秦+拐骗到秦国里,还被胁迫拿出上地交换。
怀王不肯,后来被秦国|禁冤死。
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可是顷襄工也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些奸点在顷襄工面前说灿原的坏话。
后米,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
秦国攻进了楚国的都城,焚烧了楚国的庙祖,铲平了楚国的祖坟。
屈原听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见楚国灭亡,于是他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了泪罗江。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过了一生。
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江里,划龙舟来祭伟大的屈原。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悲剧文化《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录和总结了汉武帝以前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同时它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作者司马迁独具风格的记事写人所展现的浓烈而深沉、高亢悲壮的悲剧情结,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和无尽的喟叹。
而要谈其内涵,首先就得从人物说起。
对于《史记》的诸多悲剧人物,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以下两类: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或社会现实等的影响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结局不可谓不悲惨!又像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最终在孝公死后车裂而死,族灭全家。
历史的先驱者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叹惋。
再次就是其情节,《史记》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叙述人物的悲剧性行动,营造悲剧氛围并揭示人物苦难的、毁灭性的结局,如人物的被杀、自杀或遭受痛苦或意愿未能实现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渲染悲剧的气氛,揭示悲剧深沉的内涵。
这些悲剧性故事情节贯穿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秦庭行刺,身被八创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身死;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尤其悲壮;郭解尚侠重义,到处为人排解纠纷,最后竟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杀害……悲剧性故事情节渲染了悲剧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如写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再如《荆轲列传》中写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中,再让人物自己作一首歌,而歌辞又是那样的悲壮,真是推波助澜,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悲剧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摘要: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可以看出,《汉书》比《史记》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深。
这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写作性质与目的,所用材料与写作风格不同。
班固的《汉书》是官修史书,为统治者服务,必然有所忌讳,无法像司马迁一样就事论事,批判求实。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汉书》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
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对比等诸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对比,而从尊崇汉朝的程度而言,《汉书》比《史记》更深。
下文从《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的文字处理,对刘邦的描写,以及影响马班的尊崇汉朝程度的原因等方面,加以论证《汉书》比《史记》尊崇汉朝的程度更深。
一、两书中对刘邦的称谓不同在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对刘邦的称谓多用敬称,用“高祖”一词39次[7],“帝”一词7次,“上”一词75次,显得非常地统一而且恭敬有礼。
司马迁的《史记》则不然。
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称刘邦为“高祖”的,可是在记载刘邦自起义到称沛公之间的事情时,是称刘邦为“刘季”,《高祖本纪》中用了“刘季”14次[7]。
季是刘邦的排行,司马迁用刘邦的排行来取代其名。
仅从这一点看,司马迁与班固的毕恭毕敬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弱。
二、班固为维护刘邦形象,在《高帝纪》中有意删改在《汉书·高帝纪》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些不利于高祖形象的事情,班固有意删改内容。
例如鸿门宴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曾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如果今日让刘邦活着回去,以后项羽军中人必定成为他的俘虏。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件事情,司马迁用了1500字来描绘,可以说刻画得十分精彩。
史记论文
《史记》的治国思想和写作特色探究李晶晶贸易经济一班最早接触到《史记》是高中时学习了一篇《报任安书》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出自《史记》,它的语言因为距离现代年代久远,有些句子晦涩难懂,这反而吸引了我的兴趣,于是反反复复把这篇文章研究了几遍,感叹作者文字犀利、言辞灼灼的同时,也从中找到了作者想要写史记的原因,这让我对司马迁佩服至极。
他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身受耻辱的刑罚,但身残志坚,挥动笔墨抒发自己的志向,想成为“倜傥非常之人”想“成一家之言”,他的精神凝成了一股动力,催促着我急切的打开《史记》这本书,在他的笔墨里探个究竟。
《史记》是一座历史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
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等等,皇宫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
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却又令人无可奈何……这本书抒发了作者自己独到的治国观念,即:仁政、知人善用、德。
这一政治观念,将儒家思想概括的更为简练,更适用于统治者治国安邦。
作者对于刘邦、项羽两位帝王的记述我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的治国思想。
在《高祖本纪》中提到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路过沛县的时候,给父老乡亲置酒宴,相坐而谈。
《项羽本纪》写项羽“攻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成全了刘邦。
虽然作者对于失败者项羽存有敬畏,但也承认项羽违背了“仁政”的治国思想,最终自刎于乌江河畔。
引用贾谊《过秦论》中得出秦灭亡的原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知人善用这方面,两位帝王有着极大的差别。
高祖刘邦在胜利酒宴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高祖能把贤人拉拢到自己身边,为自己所用。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史记论文
西南大学《史记》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史记》中的“和谐”思想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9级学号: 222009308011204 姓名:贾文龙成绩: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日浅谈《史记》中的“和谐”思想贾文龙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能够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民族和谐”的“和谐”思想的内容。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 《史记》;和谐思想;司马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包含着古代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和谐社会”也成了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1]58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也充分地表现出了“和谐”思想和理论。
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先秦时代,主张“天人合一”。
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但对其经典论述则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因此,“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2]‘天人合一’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
“这是东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3]114-147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与“王道政治”的完美结合。
史记论文1000字
史记论文1000字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礼貌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能够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最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
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
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
史记论文
浅谈《史记》的悲剧意蕴摘要:《史记》,这本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文化沉淀,除其在体例、内容方面的成就引人注意外,其深厚的悲剧意蕴也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它张扬了主体的悲剧精神,彻悟了人生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凸显了悲剧意蕴的震撼力。
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悲剧意蕴正文:在初、高中时期,曾对《史记》中的一些文章进行过了解、学习,时至今日,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
所以,《史记》既是一部人的历史,也是一部悲剧的历史。
它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史记》是悲剧性的。
从根本上说,《史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司马迁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剧,以及其他历史人物被毁灭的悲剧,而更在于司马迁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记》根本上就是以捍卫文化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为内质的、张扬悲剧精神的生动载体。
处在忍辱负重条件下的司马迁写出的《史记》不是对人生的叹息,而是对人生悲剧命运悲壮、绝望抗争的颂歌。
《史记》的悲剧性中最令人震撼的是蕴涵于其中的怨而且怒的激情。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文学思想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历代学者所亲睐,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文学思想。
《史记》的文学思想虽有继承前人的观点,但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司马迁独到的见解,具有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时代性,所以能经久不衰。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可以得到其文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等。
关键词:《史记》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和研究《史记》,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史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价值。
他写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不管是对后来的封建社会还是新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蕴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和民族观。
一、政治观首先是“总结中国历史上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以此来为现实和未来的帝王政治提供鉴赏”[1]。
《周本记第四》中写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高祖本纪第八》写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路过沛县的时候,给父老乡亲置酒宴,相坐而谈;《孝文帝本纪第十》写文帝刘恒对待法的观点是“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相反,夏桀、商纣、周幽王暴力残害,终被灭亡;《秦始皇本纪第六》中作者借侯生、卢生的口评价始皇“始皇为人,天生刚戾自用”,引用贾谊的《过秦论》得出秦灭亡的原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项羽本纪第七》写项羽“攻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成全了刘邦。
上述皆是统治者,结局却大不相同,终究是因为一个“仁”字。
周文王笃仁,知人待士,所以天下和谐;刘邦亲民仁爱,故终战败霸王;文帝善于导民,有了“文景之治”。
而始皇大兴修建,劳民伤财,二世即亡;项羽不能安抚民众,只以暴力威福民众,败于垓下。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筴。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士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中国古代的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史记》和《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思想。
而其中关于游侠传的内容,更是以司马迁和班固两位史学家的著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本文将从《史记》和《汉书》的游侠传入手,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在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纪传体(记述历史实事)和表(编制历代君臣的年表)两部分组成。
他以王侯将相和大事为主线,通过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从五帝到西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的历史,并通过编纂历代君臣的年表,展示了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与司马迁相比,班固的《汉书》在史学思想上有一些差异。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他的《汉书》是一部以编年体为主要形式的纪传体通史。
不同于《史记》以王侯将相和大事为主要叙述对象,班固更多地关注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着重描写汉朝君臣的生平事迹。
在《汉书》中,班固强调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关系,并对历史人物的品德进行评价,试图通过历史的批判和启示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游侠传是《史记》和《汉书》中一个共同的篇章,它记录了古代中国游侠精神的发展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游侠传以陈胜吴广、刘邦和项羽等人为代表,反映了他们在战乱年代中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
另一方面,在班固的《汉书》中,他以陈汤、陈平和翟方进等人为主要对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他们的游侠行为和为国家辅助和维护的情念。
虽然司马迁和班固在史学思想上有一些差异,但他们都致力于通过历史的研究和记录来展示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司马迁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而班固则更加关注历史人物和道德修养的关系,试图通过历史的反思来提高人们的品德。
高一议论文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史记》不仅是一部记实史书,也是一本美文集。
记叙,作为文章的主体,则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
而司马迁就让我们见识到了他仅用三言两语、一言一行、人物心理便跃然纸上的功力。
就拿《淮阴侯列传》中的片段来说。
刘邦得知心腹萧何逃走了,“大怒,如失左右手”,可以想像得出刘邦当时一定是焦头烂额、坐立不安,大脑一阵发昏,又急又气,对未来一片茫然。
而当过了一两天,萧何来见刘邦时,他“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这一个“怒”字,表面上是在责备萧何,实则是见到他归来心(气)安神定(闲)之后的本能反应;更多的则是后面那个“喜”字,似乎一见到萧何,就什么都有主意了,后来所谓的“骂”,恐怕也是笑着骂的吧。
一怒一喜一骂,仅三个动词,就把刘邦那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展露无遗。
刘邦不信萧何是去追韩信,萧何立马回道:“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土无双。
”还丢下一句“顾王策安所决耳”给刘邦。
表面上是让刘邦自己选择,其实暗藏潜台词:韩信对你有利,我都已经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把他追回来,你难道都不肯给我一点面子吗?还是你连我都不信任了?刘邦的确是个聪明人,他虽然不了解韩信的才华,但对萧何还是信任的,况且萧何刚刚失而复得,他也害怕拒绝萧何会惹其不高兴而再次失去他,于是立马爽宽快答应:“吾为公以为将”,萧何认为官太小,刘邦心里不情愿,但看在萧何的面子上,他一咬牙,说“以为大将”,终于让萧何满意了。
“于是王欲招信拜之”,才刚答应完,刘邦就急匆匆地想拜大将了,一看就知道是敷衍了事,萧何也深谙这一点,就直截了当地说:“此乃信所以去也”,又对刘邦提出好几个要求——我原以为他会不耐烦地置之不理,没想到竟然“许之”。
也许适当地迁就别人也不失为一种计策。
刘邦的老谋深算在此处便可略看出一二。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这是人的正常反应,这种贴近生活的描写,一下子把故事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此处的“惊”字用得极好。
一方面展现出诸将惊讶、失望、羡慕、嫉妒、不平、怨恨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衬托出“大将”这个位子的分量。
《史记》研究论文
课程名称:史记研究论文题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任课老师: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浅析《史记·李将军列传》内容提要:《史记·李将军列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主要介绍他功高而未得封侯的事情,以及李广的后代李敢与李陵的战事。
我重点分析了李广最后的自尽的悲惨一幕,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将军宁死不受辱的精神。
终其一生,他的传奇事件有很多,最后无缘封侯的确是正应了汉武帝“源数奇”的说法。
因此我就从李广的一生来看待“李广难封”的境遇。
关键词:李广;《史记》;英勇无畏;源数奇;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研讨论文——史记中司马迁对将领成败的评价内容提要:在《史记》中,有许许多多的将领们都是战功卓著的,然而能被君王圣主所真正理解、被朝廷之臣尊敬、被士卒们爱戴的将军究竟有多少,立下战功但是不得能的天之骄子们,在君王的猜忌、宫廷的尔虞我诈中能功遂身退、保住丰功伟绩的大将军们又有几何?司马迁对于这些为国家奔走效劳、出生入死的大将军们不无崇敬,但是对于那些依然留有遗憾的将军们或多或少有着褒贬与惋惜。
战火纷飞、烽烟四起,无论是战国争霸,还是楚汉相争,抑或是匈奴狼烟,都出现了许多的沙场英雄,那么,在这篇论文之中所列举的几位将军们,最终能保卒余年、善始善终的大将军们究竟如何呢?冲锋陷阵、攻城略地、身先士卒、深谋远虑、出奇制胜是这些能被载入史册的将领们的卓越之处。
那么,司马迁是如何评判这些将军们的呢。
在司马迁而言,将军的成败绝非在于他们的战功抑或是封爵,而是他们对于国家做的最大贡献以及他们的品行如何。
正文:【志向】之所以要提到志向,是司马迁在开篇时总会提及如韩信、卫青,他们出身贫寒,但是在年轻之时都很有志向,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今后必有所成就;卫青出身更加低贱,但是他任劳任怨、并未自暴自弃,抓住偶然的机会能够凸显自己的能力。
如王翦、李广在也是在年少之时便喜好军事,有了武艺和兵法的积淀,才为志向的实现奠定基础。
少年的志向是日后能有所成就的基础,少年的志向往往决定了这些未来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品格。
【战功】对于赵国而言,廉颇的战功可以说是很高的,渑池之会中在后方掩护赵惠王。
为赵国攻城掠地,尽管史记中收录的文字甚少,但是对于当时的赵国而言可谓是四面出击,成就了赵国的稳定和繁荣,在负荆请罪后他和蔺相如相互配合,“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
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
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廉颇和赵奢的存在对于赵国而言是赵国最后的辉煌。
白起、王翦的战功也是相当之高,在开篇便写到白起的地位不断升高,封官加爵的同时与韩国、魏国、赵国、楚国交战,屡战屡胜。
“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
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
秦以郢为南郡。
”白起不仅让秦国的版图扩大、威震天下,同时长平之战更终结了赵国廉颇和赵奢的辉煌时代,白起一生“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
”王翦作为秦国的又一个名将,和蒙将军共同为秦国打下了江山,“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
岁馀,遂拔赵,赵王降……翦遂定燕蓟而还。
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先后灭掉了赵国、魏国,在之后的战役中,有接替李信、与蒙恬共同灭了楚国,秦国的版图由此扩大了一倍多。
王翦对于秦朝战功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将领,太史公曰中“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王翦攻取诸国、是一个能被秦始皇尊为元老将军的人,可见其功绩巨大。
二者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人物,是秦朝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在天下大定之前,他的战功主要是灭封魏、破代兵、击封赵、下封燕、定封齐、于潍水杀龙且、垓下灭项羽,这都在于他一人之功绩。
在灭齐之后,天下的局势完全扭转,更有了“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的状况。
韩信的战功在史记之中都可谓是极高的,但是综合来看他并非成功的将领,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会更详细的解释。
李广守卫汉朝的边疆,“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多次面临匈奴大举进攻而深陷于险境“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从他经历的几次战争来看以少胜多、防守反击是李广的长项,然而也正因如此,李广常常是损兵折将,因此两次被贬为庶人,正是“子不遇时”啊。
李广战功并无卫青霍去病那样大,但是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和卫青霍去病是相同的,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亦是高于另外二人。
卫青能征善战,史记中对于他的概括是“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
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
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
并之,万五千七百户。
”他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之后的将领的功绩基本都是在其基础之上的。
霍去病跟从卫青将军,18岁就锋芒毕露,与卫青有着几乎相同的功绩“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
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
四益封,凡万五千一百户。
其校吏有功为侯者凡六人,而后为将军二人。
”霍去病对于汉朝而言称得上是第三代战将,是汉朝稳定基业的关键。
能够立下战功的将领,很多都能够出奇制胜,韩信以少胜多灭赵王、李广率领几百人面对匈奴上千人仍然临危不惧、霍去病的800人马攻入匈奴的内部“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
出奇制胜便是战场的转折点、是这些历史人物的关键之处。
【品格】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些将军们能够一展风采之时也都是战乱之时,他们的战功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在出师远征或者危难紧急之时获得大胜,立下汗马功劳。
那么,这些英雄们都有什么样的品格呢。
换言之,英雄们的品格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另一种内在表现。
韩信在天下平定前在齐国踌躇和天下平定后密谋造反是对权力的渴望、李将军与士卒同进同退关心爱护士兵是大将风范、他不受刀笔之吏侮辱是对于人格尊严的捍卫、卫青带领部下艰苦跋涉于茫茫大漠追击匈奴时是一种坚韧和对国家的忠诚、霍去病领兵在外浪费粮食补给使有些士兵饥饿“不能自振”是不体察士卒。
将领固然可以有汗马功劳,但是这不是评判其成功的唯一要素。
品格,或者说是其价值观与人生追求是其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白起坑杀赵国俘虏事出有因,但是其残忍之手段掩盖了他征战四方的功劳,引来了无数非议和批评。
且看韩信,人生的两次踌躇足以显现出他不忠诚的事实,他在天下定的前后都曾想过谋反,这是他一切功绩被抹消的原因,他的死被司马迁直接略带嘲讽地评为“不亦宜乎?”。
但是他也有可取之处,如他在打败了赵国之后,请教对方阵营的谋士以征讨策略,体现了他尊重对手、崇尚智慧。
对比汉朝的三位将领李广、卫青、霍去病。
司马迁对于李广的评价是显然高于卫青和霍去病的,原因不仅在于对李广的同情惋惜,也在于对李广的品格节操的肯定。
李广的自刎使士卒和边疆知与不知的百姓们都为其哭泣,可见他在抗击匈奴、保护一方百姓方面有着巨大成就。
卫青拒绝授给下一代的爵禄,又做好了一且能做的本职工作,低调为人、顺成主上“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
霍去病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爱国思想。
但是带兵时只是追求战功而不顾下属的疾苦,在功绩建成后射杀李敢(李广后代)为舅卫青报不平,可见其极其自我的一面。
何为高尚,对于一介武夫而言。
忠于君可谓高尚、忠于国可谓高尚。
然而并非所有的忠诚都可以被朝廷君臣理解,也并非忠于君的同时可以忠于国。
【结局】樊哙是有着最好结局的一位,《高祖本纪》中,他一生追随刘邦出生入死,几次救刘邦于危难,最终放弃一切官爵而回乡,可以说是善始善终。
与其完全相反的一位人物是韩信,同样为刘邦建功立业,他的用兵如神为刘邦逆转天下,但是他最终的追求不是颐养天年而是拥有更大的权力甚至是夺取政权,最终他被夷灭了三族。
任何一位名将都希望能被重用、被人理解。
李牧被赵王怒斩、廉颇客死他乡、李广命途多舛都是令人遗憾的。
李牧、廉颇和李广他们在对国家的忠心是很相像的,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决定取缔李牧的兵权但他不受王令而被斩、廉颇因为在魏国的时候渴望带领赵国的士兵“我思用赵人。
”、李广一生经历了汉朝三代,把自己完全献给了汉朝边疆,有力保证了的物力发展,为卫青、霍去病、公孙敖等又一代名将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蒙恬的功绩之高在《李斯列传》中已经有侧面的体现了,甚至李斯都自愧不如蒙恬之功绩,然而蒙恬——一代大将,被赵高这干人等给害死了,他是服毒自尽的,大概是对朝廷的无奈。
与其相近的也是李牧,被赵王冤斩,换来的赵国被王翦灭。
相比之下,王翦、卫青、霍去病的结局是平淡的也是美好的。
他们或许是病死,但毕竟不是郁闷、遭受猜忌或是暗算。
他们可以流芳百世了。
还是功遂身退、把功劳簿藏起来吧,名将是经不起宫廷斗争的、更不能去夺权而招来杀身之祸。
飞鸟尽良弓藏,毕竟良弓是保全了自己,而狡兔尽走狗烹中,被烹的是走狗啊。
但是,往往时势造英雄,也有时势毁英雄。
廉颇的败于被收买的使者、蒙恬败于宫廷的更替、李广败于出师的不利等等,总之,不仅要有一个谦和的心态、更能够审时度势啊。
附录一:阅读与参考的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起王翦列传》《蒙恬列传》《淮阴侯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李牧列传》《李将军列传》附录二:感受:我看到那些将军们英武的背影,希望能像他们一样能有攻城略地的战功,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
更激励着我去发愤图强,为锋芒的显露创造机会。
同时他们的结局让我明白这世态炎凉,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又想到他们人生的种种成败被后世人们、被才疏学浅的我评判,可叹、可叹。
须知他们的功绩也是站在血淋淋的敌人的尸首和残骸废墟之上的。
且说这次论文,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对于那些古代将领们,我更希望能在完成论文后再细细品味一下,他们给我了许多人生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