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野下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与发展校企合作是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协作,包括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随着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动频繁度的加深,校企合作取得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校企合作中的创新和发展。

一、校企合作中的创新在校企合作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和企业通过互相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迎接未来发展,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校企合作中,创新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1. 产学研结合创新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不但可以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还可以与市场需求结合,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双方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实验室研发等方式,相互促进、借鉴对方成功经验。

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和周期,提高研发效率,让企业更快地抓住市场机遇。

2. 人才培养创新校企合作的另一个创新方向就是人才培养。

企业在校园内举办实习、招聘,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高校则提供面向产业的专业、项目课程,实现校企课程衔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的创新需要双方共同配合,实现各自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升级。

3. 产教融合创新在校企合作中,另一个创新方向是产教融合。

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课程、走进企业实地考察、引进企业专业技术资料等方式,提供更加循序渐进的备选考试试题和专业课程;企业则可以提供实践、技术、人才和经验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二、校企合作中的发展校企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得到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发展的方向包括: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校企合作提供了平台和两个来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优势。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取到高校先进的研发技术,高校也可以配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开发,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推手。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校企共建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开发、设计和实施课程。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下面将对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进行详细介绍。

1.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在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需要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制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要求来确定课程的方向和重点,企业可以提供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

2. 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

在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

学校可以提供教师和教育资源,企业可以提供企业实践场景和专业知识。

通过资源共享,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

3.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校企共建课程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参与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评估与改进机制的建立。

在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评估和改进的机制。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可以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还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改进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校企共建课程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学校和企业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上可能存在不同的需求和利益,需要进行协商和沟通。

校企共建课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能力,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评估与改进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长期支持和合作。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关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几点思考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指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和实施相关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几点思考展开讨论。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则能够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有效整合,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学习到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加强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推行,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到课程设置中,从而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

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推动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将专业课程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够获得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素养和技能。

并且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企业文化和职场规则,提前适应职业环境,增强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有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推行,不仅使学校和企业在课程研发、实施、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更加有利于加强双方在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课程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得到了拓展和深化,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人才培养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在我们介绍了校企合作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探讨了互兼互聘人才的优势,介绍了人才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以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案例。

在我们展望了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人才交流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合作案例,问题分析,发展趋势,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校企合作的背景可追溯至古代,但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企业也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人才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和积极推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互兼互聘人才的优势和人才交流的方式,以及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案例。

通过对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和意义,为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是当前教育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变得尤为重要。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共享,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更加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员工。

研究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我国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合作效果不够理想等。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和效益,还能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探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和成本,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产教融合,使教育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人才储备资源,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2000字】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研究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影响因素,寻找更有效的策略来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高校和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终的目的是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和教育的良性互动与共赢发展。

2. 正文2.1 产教融合的现状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旨在将企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验总结及研究探索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验总结及研究探索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验总结及研究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深入体现,在多年校企合作探索及实践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本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以及经验,并对校企合作的长效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观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

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

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全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全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全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由校企政共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职教集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则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1.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才队伍。

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之一。

2.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1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调研报告目录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3)1、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 (3)2、淮信院信息管理系与苏宁电器合作现状: (3)二、做此调查的意义 (3)三、校企合作的内容及方式 (4)1、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4)2、其他学校与苏宁合作的内容: (4)3、淮信院信息管理系与苏宁电器合作的内容: (4)4、淮信院信息管理系与苏宁电器合作的方式: (5)四、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5)1、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5)2、淮信院信息管理系与苏宁电器合作存在的问题: (6)问题一: (6)问题二: (6)问题三: (7)五、解决方案 (7)方案一: (7)方案二: (7)方案三: (7)附:调查问卷 (7)一、校企合作的现状1、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1)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双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

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

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

从调查情况看,“订单班”培养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

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

2、淮信院信息管理系与苏宁电器合作现状:就目前淮信院信息管理系与苏宁电器合作现状看:首先,缺少完善的组织机构,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实训指导师;其次,政府、学校缺少对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第三,学生对校企合作的企业缺乏认识,对校企合作方面的内容了解的比较少。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充分、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理论、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等。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在优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贡献。

一、校企合作不充分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合作等等。

然而,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企业只是提供实习机会,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合作,造成了校企合作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对策: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除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日常活动,还应积极开展科研合作、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高校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协调和交流工作,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理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掌握操作技巧,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在一些高校中,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研究,使得学生只掌握了操作技巧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策:高校应该加强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该考虑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将实践中获得的技术经验与科学理论内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导师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关键人物。

然而,一些导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难以培养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

对策:高校应该着重培养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导师实地考察学习,或安排导师到企业实习,让导师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并加强导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治理机制

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治理机制

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治理机制近年来,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教育与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企双方以利益共享、资源共享的理念为基础,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而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治理机制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对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治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1 共同体理念的引入在校企合作中,共同体理念是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共同体理念强调双方不仅在利益上紧密相连,更应在精神层面实现共鸣。

双方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共享发展成果,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

1.2 利益共享的机制设计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

双方需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协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合作。

1.3 资源互补的合作模式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依托资源互补的合作模式。

双方在科研、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方面进行精细划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机制2.1 法律法规的约束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必须倚重法律法规的约束。

双方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双方权责,加强合作透明度,规避风险。

2.2 决策机制的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机制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双方应设立联合决策机构,共同商讨重大事项,形成共识后进行实施,确保合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2.3 监督机制的健全在校企命运共同体中,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双方需建立相互监督机制,实现合作过程的公开透明,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合作平稳进行。

三、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路径3.1 加强交流互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双方加强交流互动,增进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合作关系持续深化。

3.2 优化资源配置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路径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双方需加强对自身资源的整合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第一章前言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新时代的重要创新模式,整合了高校的优质技术资源和企业的市场需求,对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一一探讨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

第二章高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先从一个时间点出发,21世纪初,国家将高校校企合作制定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校、企业以及政府间的紧密合作。

这个时期的高校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导,往往是企业提出需求,高校选择适合自己的需求向企业提供服务。

随着高校不断地从服务型向研发型转变,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历经10年的时间,大部分高校已经从服务型向研发型转变。

从校企合作的主导角度而言,高校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开始转向高校对企业提出需求,利用企业的市场优势来发挥高校的研发能力。

到了21世纪后期,高校校企合作也向深度配合、双向兼容、共同成长等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由传统的“政策导向”、“需求导向”向“市场导向”、“创新导向”转变。

这个时期的高校校企合作以品牌建设、技术转化和实际应用为导向,双方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合作,为全面升级中国复合材料产业和科技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章高校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企业参与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企业提出需求,高校给予技术支持并加以优化。

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传统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型,企业向高校提出产品需求和技术支持,高校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技术优化。

双方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共享和技术创新的推广,进行人才培养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共同成立研发团队,完成技术创新和研究。

传统高校校企合作的研发模式主要是在高校的研发基地中完成。

但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市场进行应用,很多企业选择和高校共同出资设立研发实验室或者专业研发团队,并与高校的研发团队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和研究。

3、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合作,加强开放创新的环境建设。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校企深度合作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以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包括共同开展科研、参加共同项目、共同招聘和培养人才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一直都存在,但是这种合作往往是比较松散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并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生产力的直接体现。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

有些领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有些领域需要市场营销和管理人才。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要高校和企业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

具体来说,应该制定计划,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训、调研、评估等一系列工作。

在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是要建立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应该建立包括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岗后培训等环节的培养体系,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招聘工作,通过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企业的人才招聘标准,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进入企业。

除此之外,还需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并且,还应该加强人才流动机制,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在校企之间流动,提高人才流动性,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弥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鸿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它能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对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1.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科研能力提升。

合作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资源支持,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

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新技术和创新思路,同时也能够借助学校的资源和平台选拔和培养人才。

2.校企合作的难点和问题尽管校企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差异是校企合作的一大难点。

学校追求学术自由和独立性,而企业更关注实用性和效益性,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导致合作障碍。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单一项目合作或技术支持等层面,缺乏更为深入的战略合作和长期合作。

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和产权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一些科研成果难以在企业中得到应用,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成果转化的壁垒,另一方面也与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有关。

二、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1. 加强文化沟通和融合为了解决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差异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双方的文化沟通和融合。

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更好地理解企业的需求和文化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特点和文化,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2. 完善合作模式和机制为了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深化合作关系,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何继盛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许多职业院校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实践,并在制度文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发布,确定了职教发展要以质量为先,并要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办学。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让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多元主体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产教双方权责利界定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一)参与主体动机各异(1)企业。

企业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储备人才、推广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获得科研成果等。

然而,企业在参与校企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政策依据、所获取的利益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短期投资回报率低等潜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辅助性地位,参与协同育人的话语权普遍不足。

同时,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也存在天然的矛盾。

(2)学校。

学校的参与动机主要体现在: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克服传统办学模式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弊端,形成资源互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等等。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分析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分析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分析高校校企合作在促进学校教育和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企业也能从中获得创新的动力和人才支持。

本文将就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校企合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1. 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高校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此合作有助于加快知识与技术的转移,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值化,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种合作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开辟新的市场。

2.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及其特点2.1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一种高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来完成一项或多项共同研发任务。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紧密结合教育和科研,并且能够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育培训项目,通过实习、就业等方式,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贴近实际需求,并且能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创新创业孵化是高校校企合作中的一种模式。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设立孵化基地或创新创业中心,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资源支持。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

3. 高校校企合作实践案例3.1 A大学与B公司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案例A大学与B公司共同开展了一项关于新材料应用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项目。

在项目中,A大学的教师们通过与B公司技术团队的紧密协作,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潜力的新材料,并成功将其投入市场使用。

此案例充分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3.2 C大学与D公司联合培养模式案例C大学与D公司共同开展了一个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培养IT行业急需的人才。

该项目由C大学相关专业老师和D公司工程师共同设计,并将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如何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相符的课程也就成为高校教育的必要之举。

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促进产教融合。

校企共建课程是在市场化环境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探索一种新型的方案。

校企共建课程,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企业开发人才、获取竞争优势,共同繁荣。

在具体实践中,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优势:1. 弥补了产业与教育的差距。

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面临技术升级、新技术应用等创新性需求,这时候可以与学校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培养更加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2. 丰富了学科类别和教学内容。

校企共建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完整、结合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能够开辟新的教学领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实践型人才。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接近实践的教学途径,使学生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实践能力的人才。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一项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建立合作意识。

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课程,需要双方都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共同制定目标,协同推进。

2. 完善协作机制。

建立协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需要明确交流渠道、责任分工、任务进度等,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3.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项目需要遵守教育规定和法律法规,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相符,避免质量问题。

4. 建立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不应当停留在单一的项目合作阶段,应当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协作推进,促进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实践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学校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必要性、具体举措和优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成为了各大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时已经显现出了一些瓶颈和不足。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尤为关键,而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有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层面,缺乏深度和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的合作往往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安排或者项目合作,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机制。

这导致了学生在实践中无法真正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技术,无法融入企业的实际运作环境中,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制约了双方合作的效果。

学校往往难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而企业也难以准确评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这导致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畅的情况,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作关系不深、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互利共赢。

2. 正文2.1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一种合作模式。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合作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加贴合。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具体而直接的。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是当前教育与企业界的热点话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挑战、模式探讨、人才优势分析以及实践案例的探讨,探讨了校企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通过分析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校企合作在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探讨了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现状与挑战,有助于推动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交流, 人才培养, 实践案例, 模式探讨, 优势分析,教育合作, 人才共享, 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背景显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单一的大学教育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对多方面素质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方案。

1.2 问题意义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校园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校企合作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实践和需求,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校企合作也有助于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优秀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最重要的是,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可以有效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探索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模式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校企合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合作的可能性。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的一种新模式。

这种模式大大丰富了高校课程设置,提高了教学质量,引入了企业资源,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积极促进了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这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背景与意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产物,其背景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与培训需求相结合:传统的高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可以通过深度融合教育和培训需求,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求和发展趋势。

2.引入企业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通过联合培养计划、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企业的实际运作和管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与企业培训中,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当前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我国许多高校和企业都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其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1. 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在实践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采取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工程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企业模拟操作和实际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实际工作流程,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统一编号:课题类别:(论文)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与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与探索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劳动者素质,向就业市场提供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劳动者,是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毕业生能否学以致用并充分就业,就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是:学校在教学上必须与用人单位(企业界)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建立校企间“无缝隙”、“零距离”的“伙伴关系”。

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这种关系既不是一般联系,也不是普通意义的结合,它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共事中的同兴衰、共成败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达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校企“伙伴关系”是一种校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缝隙的结合体。

本文以我校十多年在校企合作中逐步形成的“伙伴关系"为实证,以“伙伴关系"的运作模式为重点进行阐述,供学校管理者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借鉴。

一、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校企合作是当前技工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办学方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参与学校的过程,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等,这些都是较为松散的模式.紧密式的合作办学,突出体现在建立校企“伙伴关系",校企“伙伴关系”是校企各种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在较为松散的各种校企结合中,一般均为单主体办学,以谁为主,谁就说了算。

委托代培、订单式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形式,学校有什么专业,就代培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开发,资源配置、职责分配,到教育教学环节,教育管理计划的制订,均是学校为主.这种形式缺乏企业办学的实质投入和动力,制约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视野下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陈韵雯毛丹青毛建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400)【摘要】在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初步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校企合作视野下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现状和困难,对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和方向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育企业【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59(2018)03-0057-05一、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背景学习不仅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市民个人发展的需要。

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大省,全省私人控股企业达40多万家,占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

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成本的不断上升,民营企业进入到了高成本的发展阶段,企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力不足、品牌认可度差、管理水平低下等弊病逐渐显现,实现快速转型升级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人才是先进技术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人力资源的培育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如单纯注重引进高端人才,而忽略了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人留不住,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运作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因此,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从政府层面看,《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加强继续教育平台建设相关内容中提出,要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职责任务、考核标准,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进一步开放办学,面向城乡从业人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面向行业企业,持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

杭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也强调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城市,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型城市建设覆盖到党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家庭等方方面面。

由此可见,构建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杭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同时,要实现构建共同体离不开高校的参与。

二、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及特征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已被不少学者使用。

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写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有学者提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者和学习的有序安排,它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知识建构为目标,给学习者提供参与多层次社会交互的机会。

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争论和评价,分享彼此观点,形成共同体的共性知识,从而确立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归宿感和认同感。

还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

大多数学者重点研究的是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属性,学习共同体的实【收稿日期】2018-05-31【作者简介】陈韵雯,女,助理研究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毛丹青,男,讲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毛建云,女,研究实习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第3期No.3.2018总第92期Sum No.92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Radio &TV University践性的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聚焦的学习共同体,其成员为企业在岗员工。

通过组织企业员工的非片段化、系统化学习(即学历继续教育,非单纯的短期业务培训),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提供学习情景,对学习者社会身份进行重建,从而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促进,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高校的参与。

只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才能顺利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

其特征主要有:一是企业牵头,员工的学习行为是获得集体认可的。

一般由企业的工会或是人力资源部出面与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洽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的主要职责为负责编报招生计划及专业申报、制订教学计划、负责实施课程教学、统一收取学生学费、聘请教师支付教师课酬。

企业的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生源、学生日常管理、提供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

二是学习即生活,学习即生产。

学习活动与员工的生活、生产和活动交叉浸润。

企业在员工中开展的内训,要将内训的内容、台账和培训结果报高校审核,作为学生实践的依据。

学习方式不限于教室,而是与企业员工的生产车间,企业员工的工会活动相结合,多层次、多种类地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三是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实现良好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统筹学习共同体所用的信息、人员、活动场地、教育设备等资源,合建共享。

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可以免费使用高校的学习平台和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手段,根据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时间,从而实现个体化学习与团队化学习有机结合,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和组织环境,高效满足更多层次、更多人员的终身学习需求。

三、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现状和困难(一)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际需求旺盛我们对某民营成长型企业的162名参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员工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提高收入的需求。

在一次对162名成教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5.7%的学生认为,就读成教取得更高级的学历,可以得到职务、职称的提升,进而提高其收入。

事实上,在社会无法提供一个更合理的员工评价标准时,学历在很多企业最初评判员工价值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收入而进行学习,是很多成教学生的最基本的目的。

2.保持个人地位的需求。

当前社会的平均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

很多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与具有比自己高学历的员工竞争,选择了就读成人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3.社会交往的需求。

成人教育容纳的学生,来自办学区域内各个行业与企业,这为那些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社会交际圈的学生提供了结交朋友的机会,也为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创造了条件。

4.获得社会认可的需求。

很多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因为学历层次较低,会有较强的自卑感。

提高学历是其提高社会地位的方式之一,也是最行之有效的。

5.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成人教育学生,大部分是其能力无法适应高中甚至是初中学习要求者。

他们在多年的学习中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但却保留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和愿望。

因此,选择成人教育,是他们对年轻时学习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希望通过成人教育,实现自我价值。

(二)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际困难突出1.管理人员不固定。

人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

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需要有一支可以长期处于服务岗位的管理人员队伍。

但是,在现阶段,这样的管理队伍构建的条件还不成熟。

学习共同体的管理人员,一般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派遣。

企业一方往往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部分员工兼任,而学校一方则是由成人教育学籍或教学管理人员兼任,几乎没有专职人员。

这样的管理团队,虽然管理目标一致,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又分属不同的行业,协作比较困难,容易遇事推诿,甚至引发矛盾。

2.管理经费不充足。

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经费,往往是从企业培训经费中支出,但几乎没有企业将该部分经费单列为专项经费。

因此,培训经费的使用,大部分都用于支出培训教师酬金和培训耗材,陈韵雯毛丹青毛建云:校企合作视野下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表2.杭州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的专科层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很少支出管理人员的劳务报酬,而学员进行学习共同体活动中所必需的活动经费和奖励经费更无法保障。

3.学习场地不理想。

企业学习共同体,区别于学校内各类学习组织的一大特征是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但现阶段,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场地,往往仅仅局限在企业的会议室或者培训教室,相当于将学校的场地搬运到了企业,无法体现出企业的个性和学员学习的真正需求。

4.学习方式偏传统。

将学习共同体建设与传统课堂教学混为一谈,是现阶段学习共同体建设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

现阶段的学习方式,大部分还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很难调动学员共同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四、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一)提升企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丰富性1.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对产业、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确定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体现出行业、企业所需的各种素质、知识和能力。

其次,构建效率高、实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间不重复,能融入专业课的基础知识,不再单独开设基础课,减小学生学习的压力。

所有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直接相关,实现企业的实用性和教育的前瞻性相结合。

第三,与民营中小型企业互动,建立服务于企业的教学体制。

直接向企业要生源、要培养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方案,邀请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例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与萧山区某制造企业合作组建了以该企业一线生产员工为主的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内容设计时,最初的设想是以精密机械制造技术为主,但是在对行业和员工的调查中发现,员工对模具设计课程兴趣很大,并且在该企业所在的行业对机械制造和模具设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最终将数控机床、模具设计等课程整合起来,为该企业定制了既实用又受欢迎的学习体系。

(见表1)2.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教学内容“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也就是,能不讲的基础课不讲,能不讲的原理不讲,与民营企业实际不符的内容不讲,侧重与企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强化基本知识的掌握,专业课程强化职业能力的掌握,实践课程强化职业技能的掌握。

采用针对性、实用性、适当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形成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新体系。

例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同组建了针对企业财务相关岗位员工的学习共同体。

在该企业中,学习内容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了较大改动,特别是将企业的管理类课程内置到学习内容中,使课程的实用性得到了增强。

序号课程学分理论课学时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92英语6363计算机应用基础4244应用数学基础4245电路与电工基础4246工程力学4247数控技术基础4248数控机床4249数控编程与操作42410数控机床调试与维护42411PLC 技术42412液压与气压传动42413模具技术基础42414先进制造技术概况42415企业文化31816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31817心理与健康31818职业能力综合实践1272表1.萧山区某制造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的专科层次模具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序号课程学分理论课学时1职业素养与教育2122英语6363计算机应用基础3184基础会计8485统计基础3186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6367财务管理636陈韵雯毛丹青毛建云:校企合作视野下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10税务会计31811预算会计31812会计电算化63613管理会计31814现代企业管理1(质量体系相关培训)21215现代企业管理2(现场改善)21216现代企业管理3(问题发现、分析与理解)21217现代企业管理4(冲突理解与合作)21218职业能力综合实践1272序号课程学分理论课学时8财务会计6369成本会计318(二)提升企业学习共同体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1.开展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明确课程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