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案

合集下载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篇一: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小杜”。

存有《樊川文集》,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4、讲述赤壁之战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杜牧《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杜牧 《赤壁》教案

杜牧 《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教案标题:杜牧《赤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2. 分析《赤壁》的主题和意义;3. 学习《赤壁》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介绍;2. 《赤壁》的主题和意义分析;3. 《赤壁》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学习;4. 通过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赤壁》的兴趣;2. 通过提问学生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牧的文学成就和《赤壁》的意义;2. 分析《赤壁》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步: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学习(20分钟)1. 解读《赤壁》的诗歌形式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 分析《赤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四步: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25分钟)1. 分组讨论《赤壁》的诗意和艺术表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以《赤壁》为主题或选择其他题材;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分享。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深入文学鉴赏和创作;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1. 杜牧的相关资料和《赤壁》的诗歌原文;2. 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课题;3. 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和笔。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对《赤壁》的理解;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口头回答问题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牧的作品,扩展对他的了解;2. 组织文学鉴赏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赤壁-杜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赤壁-杜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赤壁-杜牧》导学案一、课文导入1. 引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历史上闻名的赤壁之战,你们对这段历史有什么了解吗?2. 激发兴趣:今天我们要进修的诗歌《赤壁》是唐代闻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他用诗歌的形式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吧!二、课文进修1. 教师朗读:请教师朗读《赤壁》这首诗歌,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跟读:让学生们跟读这首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段解读:逐段解读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4. 诗歌赏析: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

三、诗歌写作1. 启发思考:请学生们思考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2. 创作实践:让学生们动手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叙事诗、抒情诗或写景诗,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互评交流: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四、教室延伸1. 艺术表现:引导学生们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赤壁》这个主题,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2. 诗歌朗诵: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表演,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们自主阅读杜牧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更多关于这位伟大诗人的故事和作品。

五、教室总结1. 总结回顾:通过今天的进修,学生们对《赤壁》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诗歌创作也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2.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们能够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对诗歌《赤壁》和杜牧这位伟大诗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发扬诗歌的美好传统,用心感受诗歌的魅力,用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愿我们的进修之路越走越宽广,文学之花永遥怒放!。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赤壁(杜牧)教案赤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这首诗以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描绘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

本教案旨在利用赤壁这首诗,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提升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探讨杜牧的叙事手法和诗歌特点。

3. 运用赤壁这首诗写作并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 课文《赤壁》杜牧原文。

2.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

3. 讲解材料:赤壁之战简介、杜牧简介、赤壁诗分析。

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介绍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而杜牧的诗歌《赤壁》就是以此为主题的。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习赤壁之战:1. 分小组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汇总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搜索获得相关信息。

2. 辅导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历史书籍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

分析《赤壁》的诗词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和欣赏《赤壁》这首诗。

帮助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慨。

2. 讲解杜牧的写作特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教师可以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的意蕴。

赋诗作业:1. 学生根据自己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参考杜牧的《赤壁》,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鼓励学生发表对历史事件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进行课堂展示。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念诵自己的诗歌或朗读杜牧的《赤壁》。

四、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学生可以继续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其他重要战役,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写作,更深入地感受文学对历史的表达和传承。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鉴赏》,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把握《赤壁》的内容,学习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课堂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4. 情感表达:豪情壮志5. 鉴赏方法:意象、修辞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赤壁》的意境,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诗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赤壁杜牧初中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初中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初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理解《赤壁》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研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文内容。

2. 研讨: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激发学生对《赤壁》诗歌的兴趣。

2. 整体感知:教师简介杜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赤壁》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3. 细读品味: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

重点讲解“折戟”、“东风”、“铜雀台”等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情。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赤壁之战遗址所产生的感慨之情。

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意。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诗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激发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赤壁》诗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比较分析,了解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赤壁》。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合作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讲解诗歌(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讲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 讲解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诗歌《赤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赤壁》。

2. 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赤壁》的意象和意境,讲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探讨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学习古诗《赤壁》,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3. 文本分析:分析《赤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赤壁》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赤壁》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诗意和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牧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珍惜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与《赤壁》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学习手册或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赤壁》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和人物。

(2)展示与《赤壁》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赤壁》,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汇报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赤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检验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2)邀请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7. 作业布置(2)布置与《赤壁》相关的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赤壁》的诗意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牧的生活年代、文学地位以及《赤壁》的历史背景。

1.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课堂讨论:讨论《赤壁》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历史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讲解:逐句解析《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2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问题和观点。

2.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教师讲解: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包括赤壁之战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增加对《赤壁》历史背景的了解。

3.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表达的历史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意象选择、韵律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创作技巧,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五章:诗歌评价5.1 教师讲解:讲解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评价。

5.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评价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5.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对《赤壁》的评价,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六章:诗歌背诵6.1 教师讲解:强调诗歌背诵的重要性,讲解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6.2 学生互动:学生跟读和背诵《赤壁》,互相鼓励和纠正。

6.3 课堂讨论:讨论背诵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诗歌默写7.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式。

7.2 学生互动:学生自主进行诗歌默写,互相检查和纠正。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哲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中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领会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准备5.1 教材:杜牧的《赤壁》。

5.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赤壁》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句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观点和哲理。

四、背诵练习(5分钟)让学生进行《赤壁》的背诵练习,帮助记忆和理解。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赤壁》的启发,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赤壁》。

2. 完成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对《赤壁》的理解和领会程度。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赤壁的历史资料和诗歌。

2.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诗句解析(15分钟)深入解析《赤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6.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中的历史事件和诗人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赤壁》诗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牧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赤壁》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2 教学活动:阅读并朗读《赤壁》诗,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策略3.1 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提供辅助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4.2 诗歌解析评价:评估学生对《赤壁》诗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3 诗歌创作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诗歌教材,提供《赤壁》诗的文本和相关解析。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杜牧的生平介绍和《赤壁》诗的背景知识。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文学论坛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初中《赤壁》的教案

初中《赤壁》的教案

初中《赤壁》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赤壁》,使学生了解诗文背景,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诗文全文、相关注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

2. 提问:你们对赤壁之战有什么了解?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诗文作者杜牧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朗读诗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文讲解(20分钟)1. 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

2. 分析诗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如周瑜、大乔、小乔等。

3. 探讨诗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如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赞美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强调诗文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 布置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作业,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赤壁》这首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教案:赤壁杜牧【知识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赤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分析《赤壁》中的主题和意境;4. 体验并理解《赤壁》中的诗意和艺术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运用文学常识解读杜牧的诗作;2. 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分析诗作的意义和作用;3. 发现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4. 通过朗读和欣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赤壁》的学习,使学生产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问答:你们了解杜牧吗?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作有哪些特点?2. 引入《赤壁》:杜牧的《赤壁》是他创作的一首著名抒情诗,你们知道它的背景和意义吗?二、展示与讨论(10分钟)1. 展示《赤壁》的原文和翻译,让学生感受其诗意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对《赤壁》的理解和感受是什么?三、分析与解读(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中的主题和意境。

如:战争与和平、人性、诗意等。

四、语言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体验和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运用文学常识解读诗句,并进行口头表达。

五、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对比分析其与《赤壁》的异同。

2.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自己对《赤壁》的评论或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短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赤壁》,你们对这首诗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吗?2. 反思:通过朗读和分析,你们对《赤壁》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课后作业】1. 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2. 分析并解读一首你认为意义深远的古诗,写一篇评论。

【板书设计】赤壁杜牧【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牧的《赤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诗意和艺术魅力,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2)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牧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感悟。

2. 修辞手法的鉴赏。

3. 杜牧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课本:含《赤壁》诗歌及相关知识点。

3. 参考资料:关于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赤壁古战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吗?这里发生过什么历史故事?学生回答:赤壁古战场,发生过赤壁之战。

教师总结:没错,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牧的《赤壁》,来感受诗人对这场战役的思考。

2. 诗歌学习a.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b.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c. 学生跟读,理解诗歌内容。

d.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解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境。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c.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歌主题。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5. 作业布置背诵《赤壁》;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小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赤壁》与其他描写赤壁之战的诗作进行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杜牧的赤壁教案

杜牧的赤壁教案

杜牧的赤壁教案教案标题:杜牧的赤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理解并分析杜牧的代表作品《赤壁》。

3. 掌握《赤壁》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赤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赤壁》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难点:1. 理解《赤壁》的深层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准备:1. 杜牧的生平和作品资料。

2. 《赤壁》的原文及翻译资料。

3. 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

4. 学生的作品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杜牧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杜牧有了解吗?他的作品有哪些?二、学习杜牧的生平和作品(15分钟)1. 分组阅读杜牧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每组介绍一个方面。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杜牧的文学成就和风格特点。

三、分析《赤壁》的基本情节和意境(15分钟)1. 分发《赤壁》的原文及翻译,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基本情节。

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如江山如此多娇、引人入胜的战争场景等。

四、探究《赤壁》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的艺术手法,如意象的运用、对比的表现等。

2. 讨论《赤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文学创作(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赤壁》相关的创作题材或启示,如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情感等。

2. 学生根据所选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等形式。

六、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七、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收获和进步。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杜牧作品的朗诵或戏剧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话题:赤壁杜牧教案一、教材分析此篇文章为唐朝诗人杜牧所作,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江水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深厚的爱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历史感染力的作品。

二、教学目的1.了解赤壁之战及杜牧的生平事迹;2.了解唐代诗歌的地位和特点;3.学会品味诗歌,感受诗歌魅力;4.增强爱国情怀和热爱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的背景和概述;2.杜牧的作品和诗歌特点;3.诗歌意境和感受。

四、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传达诗歌的情感;2.如何将历史事件与诗歌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五、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释结合。

2.情景演绎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听一些吟咏壮丽江山的音乐,如《大江东去》、江南丝竹等,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文化底蕴。

2.赤壁之战概述讲述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和英雄壮举。

3.杜牧的生平与作品简述杜牧的生平和他的诗歌创作。

通过阅读杜牧的一些作品,如《赤壁怀古》、《登高》等,了解其诗歌特点,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

4.诗歌讲解及感受选取《赤壁怀古》为例,让学生仔细品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觉。

通过诗歌赏析、话题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赤壁之战的感受和对祖国的热爱。

5.总结通过讲解、讨论、表演等形式,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呼吁学生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热爱祖国。

七、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本个环节,能够较清晰地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概述,了解杜牧的生平和诗歌特点,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教学目的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后记
(二)朗读诗歌
(三)解题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略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四)了解诗的内容1、词义解释略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五)思考并提示: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年月日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主备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人杜牧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