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篇一: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小杜”。
存有《樊川文集》,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4、讲述赤壁之战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杜牧《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并掌握《赤壁》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3)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语法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寓意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赤壁》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如何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寓意,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3)课后搜集杜牧的其他诗作,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哲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中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领会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准备5.1 教材:杜牧的《赤壁》。
5.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赤壁》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句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观点和哲理。
四、背诵练习(5分钟)让学生进行《赤壁》的背诵练习,帮助记忆和理解。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赤壁》的启发,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赤壁》。
2. 完成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对《赤壁》的理解和领会程度。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赤壁的历史资料和诗歌。
2.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诗句解析(15分钟)深入解析《赤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6.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中的历史事件和诗人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杜牧 《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教案标题:杜牧《赤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2. 分析《赤壁》的主题和意义;3. 学习《赤壁》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介绍;2. 《赤壁》的主题和意义分析;3. 《赤壁》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学习;4. 通过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赤壁》的兴趣;2. 通过提问学生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牧的文学成就和《赤壁》的意义;2. 分析《赤壁》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步: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学习(20分钟)1. 解读《赤壁》的诗歌形式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 分析《赤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四步: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25分钟)1. 分组讨论《赤壁》的诗意和艺术表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以《赤壁》为主题或选择其他题材;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分享。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深入文学鉴赏和创作;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1. 杜牧的相关资料和《赤壁》的诗歌原文;2. 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课题;3. 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和笔。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对《赤壁》的理解;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口头回答问题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牧的作品,扩展对他的了解;2. 组织文学鉴赏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牧的生活年代、文学地位以及《赤壁》的历史背景。
1.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课堂讨论:讨论《赤壁》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历史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讲解:逐句解析《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2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问题和观点。
2.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教师讲解: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包括赤壁之战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增加对《赤壁》历史背景的了解。
3.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表达的历史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意象选择、韵律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创作技巧,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五章:诗歌评价5.1 教师讲解:讲解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评价。
5.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评价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5.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对《赤壁》的评价,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六章:诗歌背诵6.1 教师讲解:强调诗歌背诵的重要性,讲解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6.2 学生互动:学生跟读和背诵《赤壁》,互相鼓励和纠正。
6.3 课堂讨论:讨论背诵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诗歌默写7.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式。
7.2 学生互动:学生自主进行诗歌默写,互相检查和纠正。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教案赤壁(杜牧)教案赤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这首诗以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描绘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
本教案旨在利用赤壁这首诗,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提升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探讨杜牧的叙事手法和诗歌特点。
3. 运用赤壁这首诗写作并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 课文《赤壁》杜牧原文。
2.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
3. 讲解材料:赤壁之战简介、杜牧简介、赤壁诗分析。
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介绍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而杜牧的诗歌《赤壁》就是以此为主题的。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习赤壁之战:1. 分小组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汇总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搜索获得相关信息。
2. 辅导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历史书籍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
分析《赤壁》的诗词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和欣赏《赤壁》这首诗。
帮助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慨。
2. 讲解杜牧的写作特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教师可以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的意蕴。
赋诗作业:1. 学生根据自己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参考杜牧的《赤壁》,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鼓励学生发表对历史事件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进行课堂展示。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念诵自己的诗歌或朗读杜牧的《赤壁》。
四、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学生可以继续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其他重要战役,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写作,更深入地感受文学对历史的表达和传承。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鉴赏》,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把握《赤壁》的内容,学习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课堂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4. 情感表达:豪情壮志5. 鉴赏方法:意象、修辞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赤壁》的意境,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诗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前撰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专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课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
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
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
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
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
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
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
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
赤壁杜牧初中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初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理解《赤壁》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研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文内容。
2. 研讨: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激发学生对《赤壁》诗歌的兴趣。
2. 整体感知:教师简介杜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赤壁》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3. 细读品味: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
重点讲解“折戟”、“东风”、“铜雀台”等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情。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赤壁之战遗址所产生的感慨之情。
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意。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诗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激发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赤壁》诗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赤壁教案5篇
赤壁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教案5篇只有认真写教案,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通过教案,教师能够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赤壁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2)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牧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感悟。
2. 修辞手法的鉴赏。
3. 杜牧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课本:含《赤壁》诗歌及相关知识点。
3. 参考资料:关于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赤壁古战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吗?这里发生过什么历史故事?学生回答:赤壁古战场,发生过赤壁之战。
教师总结:没错,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牧的《赤壁》,来感受诗人对这场战役的思考。
2. 诗歌学习a.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b.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c. 学生跟读,理解诗歌内容。
d.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解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境。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c.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歌主题。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5. 作业布置背诵《赤壁》;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小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赤壁》与其他描写赤壁之战的诗作进行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赤壁杜牧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赤壁》诗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牧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赤壁》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2 教学活动:阅读并朗读《赤壁》诗,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策略3.1 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提供辅助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4.2 诗歌解析评价:评估学生对《赤壁》诗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3 诗歌创作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诗歌教材,提供《赤壁》诗的文本和相关解析。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杜牧的生平介绍和《赤壁》诗的背景知识。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文学论坛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赤壁》教案5篇2
《赤壁》优秀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
该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课文内容探讨,以及课后作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赤壁》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文的韵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如“瑜、亮、哉、赋”等;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主旨的把握,以及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讲解《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3.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言文阅读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主旨3. 重点难点:难点字词、文言文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解释下列词语:瑜、亮、哉、赋。
(3)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赤壁》的主旨。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课文解析。
(3)课文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赤壁》的基本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其他篇章,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学习古诗《赤壁》,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3. 文本分析:分析《赤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赤壁》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赤壁》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诗意和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牧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珍惜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与《赤壁》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学习手册或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赤壁》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和人物。
(2)展示与《赤壁》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赤壁》,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汇报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赤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检验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2)邀请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7. 作业布置(2)布置与《赤壁》相关的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赤壁》的诗意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赤壁》教学设计《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赤壁》。
四、词义解释折戟: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春风。
五、课文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赤壁》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二、解题并简介作者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赤壁优秀教案
赤壁优秀教案备课时常常发现一篇课文中往往会同时出现几个训练点或者是文章的内容很好,让你无法取舍,想把每个地方都讲到。
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出现了时效性差的问题。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篇《赤壁》优秀教案给大家阅览,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教学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