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第二课时)
抓住《故乡》“变化”,体悟人情冷暖——《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抓住《故乡》“变化”,体悟人情冷暖——《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3-06-20T06:01:40.799Z 来源:《教育学》2023年4月总第318期作者:杨根让[导读] 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2.小说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横水镇中心校721499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故乡》的变化,进而体悟主题。
设计思想:本节课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在本文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教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一、复习导入,检测旧知1.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2.小说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二、合作探究,分析文意思考: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
通读课文,思考:故乡什么在变?1.学法指导(幻灯片展示):探究方法:比环境(20年前,20年后的故乡各是怎样的?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比人物(20年前的闰土、杨二嫂跟20年后的闰土、杨二嫂各是怎样的?)2.探究:环境变。
(1)学生读文,勾画描写“过去故乡”和“现在故乡”的句子,思考其中的变化;(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点拨。
以前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现在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3)教师总结并板书。
以前的故乡:神异的图画;现在的故乡:萧索的荒村。
3.探究:人变(一)。
(1)学生合作探究: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差别大吗?体现在哪里?(2)学生勾画对“闰土”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引导。
《故乡》(第二课时)演示课件
直到他完成高考所有的课程,在一次闲聊中,他告诉,说曾经在另一个监狱里,听一位火爆脾气的老犯人聊起过,说他此生最得意的 事情是将一个银行家的妻子与情人杀死在床上,因为一次他去她情人家偷东西,他醒过来了,让他没偷成心里很不爽,找机会干掉他 ,那天正好杀死一对在床上,听说她丈夫还是个银行家,最后还因此替他背了黑锅,终身进了监狱。天哪,这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的感情。 注。因为长得帅气,在狱中他还经常被有姐妹花之称的同性恋犯人骚扰。因为他懂得法律,金融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替其中一位狱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过一个虚拟的人进行洗钱,当然,这一切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在监狱中,他因为冒死替狱友争取到了啤酒,从而赢得了狱友们的尊重 和友谊,从那些无所不能的狱友们弄到一把铁捶和一张明星的海报。一年又一年的监狱生活,带走了
看完的感悟是,社会真的有很黑暗的一面,人性也有很丑恶的一面,比如自私,贪婪,脆弱,不敢面对现实,没有目标,没有希望, 失去恿气等等。但更多的是人性伟大的一面,那就是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黑暗,甚至是肮脏,始终不放纵自己、相信美好的东西,比 如希望、友谊、坚持原则、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灰心、不丧气、不放弃、不抛弃,有目标,有希望,有远景,有规划,一步一步的实 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生就是平凡而有伟大的一生!想起了一位讲师的名言:人逢盛世需警醒,境当逆处要从容!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故乡第二课时故乡的小路(教案)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故乡的小路》歌曲创作背景的相关书籍,如《音乐家的故事》、《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等,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家的生活经历。
3.教学资源有限:在教学资源的提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歌曲的版本、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等,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三)改进措施
1.增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互动元素,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完善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作品评价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可以进行《故乡的小路》的填词创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组织一个小型的《故乡的小路》演唱比赛,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唱才华,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故乡的小路》的音乐分析,可以从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3.增加实践活动: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合唱比赛、音乐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验等,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评价方式不够全面: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过于注重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初一课文《故乡》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初一课文《故乡》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是重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启发、讨论等法。
2、在各环节中,渗透审美体验。
【总教时】3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主题,渗透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一、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终生相伴,魂牵梦绕。
是的,我们常怀恋故乡的昨日,但我们更应关注故乡的今日和未来。
因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人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故乡也在变,我们应以深情的目光关注故乡的变化。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笔调表达对故乡的爱恋、忧伤和希望。
《故乡》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它写出了作者在一个巨变、动荡的时代中对故乡的关注。
小说中有父老乡亲的艰辛苦难,有作者无尽的孤独、悲哀和忧伤。
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但“我”并没有什么好心绪,因为这次回故乡却是为了永别故乡而来的。
由于母亲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
于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体验少年闰土带给我的欢乐和中年闰土带给我的悲哀和忧伤。
二、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学生阅读1、整体感知:母亲提起闰土时,我想起了那些情景?明确:海边月夜图、快乐的童年2、激发情感,深入体验:激发点1:从“我盼”到“相处”,我的心情如何?我们相处如何?启发:急切盼望、欢天喜地、难分难舍。
激发点2:童年时代写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启发: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泼、聪明、能干。
景美──海边月夜:蓝天、明月。
111鲁迅《故乡》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健康、朝气蓬勃、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 勇敢机灵、天真活泼、 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凄凉、 客气迟钝、生活辛苦、 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变化原因:
“非常难……又不太平……什么地方 都要钱……收成又坏……”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闰土命运探究
杨二嫂命运探究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11-33段:少年闰土 54-77段:中年闰土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外 貌
(对比)
思考:请依据课文归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形象。 (中年闰土-55段) (少年闰土-12、15段) 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 脸/眼: 紫色的圆脸 (没有银圈了) 颈: 项带银圈 手提纸包和烟管 手: 手捏钢叉 红活圆实的手(55段) 粗笨开裂,像松树皮 头上一顶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衣着:头戴一顶小毡帽
探究: 1、我在严寒的深冬 _____________回故乡, 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索(荒凉、冷落)衰败 的景象,使我
心禁不住悲凉、没有什么好心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整个《故乡》笼罩在一片_______________ 之中。
(第二课时)
思考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把文章分成三 部分(全文88段)。 回 1-5 一、( )我____故乡. 在 故乡. 二、( 6-77 )我____ 离 故乡. 三、( 78-88 )我____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作用
①渲染营造氛围 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④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活动场所) ⑤深化作品主题
《故乡》教案第二课时
学科:初三语文备课组长审批:周次:
课题
《故乡》第二课时
备课组
初三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妙用。
2.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以表格的形式完成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
和对生活的态度的变化。
(二)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4、完成堂清作业
板书设计
故乡之变:萧条景况悲凉心情
人物之变闰土:小英雄木偶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改造旧社会
“我”:急切回乡失望创造新社会
“我”的期望:打破隔膜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路
课
后
反
思
重点
1.了解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妙用。
2.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难
点
1.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学法
指导
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批注
一、晚修预习任务
(一)阅读课文,理清故事的发展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完成语文金牌导学案16课的基础检测。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故乡》-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
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行动
象 征
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 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
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 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 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两句意味深长,表达 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人物之变】 (一)闰土之变
1.文中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闰土进行了刻画,试完成下表。
变化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 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朝气蓬勃
身材增加一倍,脸色灰黄,皱纹很 深,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 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 而且开裂——饱经风霜、苍老贫困
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
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辛勤、劳苦”的意 思,指闰土的生活。
意为“奔波、劳碌” “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
,是我的生活。
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
希望他们不要像我们一样辛苦辗转麻木恣睢,而走一条崭新的幸福大道。
“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 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
【回归文本《呐喊》】
《呐喊》
“呐喊”的意思是“大声地呼喊”,是一种呼吁,一种号召, 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作者看到当时中国腐朽的现状,感到痛 心,他想用文章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唤醒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唤醒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
故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doc
14 故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分析主要的人物形象。
2、学习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人物形象特点的写作方法。
3、探讨人物发生巨变的原因,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过程与方法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重点1、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分析主要的人物形象。
2、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探讨人物发生巨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如分析闰土这一形象时,应抓住其前后巨大的变化,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前后联系、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默读圈点勾画法课前准备《故乡》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个故乡?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回故乡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1、我回故乡(开端)。
2、我在故乡(发展、高潮)。
3、我离故乡(结局)。
二、讲授新课(一)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明确:文中塑造的人物:闰土、杨二嫂、“我”、母亲、水生、宏儿等。
着墨较多的人物:闰土、杨二嫂(二)合作探究一——闰土1、分析少年闰土形象(1)“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2)“我”回忆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3)作者是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用了许多省略号。
(4)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少年润土形象?并概括他的形象特征。
初中语文《故乡》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评助教学设计时间:主备人:审核人:课题《故乡》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 2学习内容分析(一)单元分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所选编的文章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题材,其中鲁迅的《故乡》作者回忆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带来的精神的冲击,通过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在多难交织下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封建制度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悲剧。
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则是以小孩子的视角反映了小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带来了精神上的成长和担当。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则是映射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观下的亲情的淡漠,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兄弟于勒的态度的不断变化,让人心碎凄凉。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二)文本分析《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
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新教材入选这篇小说,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课标分析学情分析一、知识经验:(已知):初三的学生对小说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未知):但对于小说各要素的分析还是不到位(障碍点)。
(差异性分析):阅读经历不同,语文素养有差异。
二、生活经验:(已知):学生对故乡的文章,浅层次从故乡人和故乡的变化能了解;(未知):学生对于当时背景下故乡变化,尤其人的变化的根源掌握不够;(障碍点):部分同学对于小说中不同位置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不全面;不同能力差异的孩子对课文的主题挖掘有差别(差异分析)三、策略经验:(已知):学生经过初一初二对小说的接触,学会抓住小说三要素去分析文章的方法;(未知):对于小说主题的挖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差异,对于结合背景去分析人物的变化还有欠缺。
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第二课时)杨青云教学目标:1、探究本文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
2、品读文段语句,分析通过对比手法刻画的人物形象。
3、探究人物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人物变化的根源。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鲁迅文学常识2、本文线索3、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探究本文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
2、品读文段语句,分析通过对比手法刻画的人物形象。
3、探究人物变化的原因。
三、浏览课文,思考问题:1、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2、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见幻灯片)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闰土形象1、读描写少年闰土的语段。
2、概况少年闰土形象。
(见幻灯片)3、读描写中年闰土的语段。
4、概况中年闰土形象。
(见幻灯片)(二)分析杨二嫂形象1、读描写青年杨二嫂的语段。
2、概况青年杨二嫂的形象。
(见幻灯片)3、读描写老年杨二嫂的语段。
4、概况老年杨二嫂的形象。
(见幻灯片)(三)探究杨二嫂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1、学生思考交流。
2、教师点拨归纳。
(见幻灯片)五、探究人物发生变化的根源。
1、读文,找直接原因。
2、了解时代背景,深挖根本原因。
3、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归纳,出示幻灯片。
六、课堂小结:(见幻灯片)七、巩固练习:1、《学练优》课内语段阅读。
2、导学案巩固练习。
八、板书设计(见幻灯片)九、布置作业:《学练优》课外阅读。
《故乡》教案(第二课时)
鲁迅《故乡》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品味理解句,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一、导入鲁迅创作谈材料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推文艺…… ——鲁迅(《〈呐喊〉》自序)材料二: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地称小说为“闲书”。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那么《故乡》的写作为的又是什么呢?引出《故乡》问:《故乡》的主要人物是哪几个?——“我”、闰土、杨二嫂。
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三个人的生存状态。
——辛苦。
问:引列夫·托尔斯泰话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个人虽然不幸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 ——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二、课文研读1.闰土的辛苦①找出文中的语段集中体现闰土的“辛苦”听该部分录音,简单思考a.文章是通过那些描写手段来展现闰土的辛苦的?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神态、语言、外貌……b.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征——木偶②在这部分文字中,这个“木偶”是否曾经生动过?——第59、60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找出生动的词语:欢喜、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③是什么使闰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说明。
——71节和74节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故乡》教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故乡》是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篇幅都比较长,而且《故乡》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方面都比较典型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我引导学生进行选点进行比对阅读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唯书、不从众,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对各类文体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对长篇幅的文章如何能做到化繁为简,对内容进行整合,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用选点比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整合内容。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理解鉴赏的能力,但鼓励学生读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就需要在这篇课文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从多角度对人物进行品析。
三、教学目标:1、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2、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月夜刺猹”、“雪地捕鸟”的图片,勾起学生们对小学阶段《少年闰土》的回忆。
少年时代的闰土淳朴天真、热情友好、见多识广,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二十多年后回乡,闰土已步入中年,这个时候的闰土他长什么样了,他生活得如何了。
今天老师就选择了小说主要人物——闰土这一个点,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带着大家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12、15——30自然段,然后用“我从角度分析,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人。
”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提示:可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多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故乡第二课时
读39-52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加强语气,突出杨二嫂当时说话突然,声音大、尖利、 怪异,写出“我”的吃惊,表现了杨二嫂言语轻率、无 所顾忌。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红色词语对刻画 人物形象的作用。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景物描写:写出衰败、 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 出“我”悲凉的心情。
变化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 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 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 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 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 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 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 皮了(苍老穷困)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充满热情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 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 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肖像 对比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 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 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健康开朗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沧桑)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滔滔不绝 热情活泼脱口而出
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 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动作
对比
月夜刺猹动作灵活 身手敏捷无拘无束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 拘束瑟缩麻木迟钝
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 纯真质朴
小英雄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木偶人 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愚昧 迟钝 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外貌
动作 语言
鲁迅《故乡》课件(2016秋)(第二课时)
环境描写
对比手法
4.第4段为什么作者盾吗?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一种是眼见的现实,一种是心里想法。)
答:不矛盾。因为眼前所见的故乡是萧索(荒 凉、衰败)的景象,但在“我”记忆中的故乡本 是“美丽”的,所以说“故乡全不如此”;而故 乡明明已衰败不堪,却说“仿佛也如此”,“本也 如此”,这是“我”的心里想法,是自我解嘲, 自我安慰。
故 乡
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重点学习) 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作用
①渲染营造氛围 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④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活动场所) ⑤深化作品主题
景物描写
第 2、 6段 ( 第12段(
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气氛
2.以下文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 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以下文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 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 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
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 ) 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78、84、88段(
)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 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朗读1-5段 探究: 1、我在什么时节回故乡?故乡是怎样的景
象?我有何感觉? 严寒的深冬。 萧索(荒凉、冷落)衰败。 心禁不住悲凉、没有什么好心绪。
答: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荒凉冷 落的特点,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也 为后文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悲惨可怜作了铺 垫。
九年级上册 语文 课件 15《故乡》第二课时
月从
故
是今 故夜 乡白 明
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重点语句,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理解小 说主旨。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1:师友检查】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故事情节的划分,小说 主要人物形象)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温馨提示:请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补充讲解。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2:教师指导】
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表达了我的怅惘、压抑之感, 反映了军阀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 凄凉的神情做了铺垫。最后一句直接抒情,表达出了“我”回到离别已 久的的故乡,情感激荡起来,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引出下文的自我安慰, 有利于表现“我”的情感和心理。
主旨归纳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 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描 写了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 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表达 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 强烈愿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3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 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 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 未经生活过的。
作者在这里否定了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 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 萎靡而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 利。
小说还表现了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束缚,纯 真的人性被扭曲的思想内涵。
小说表现了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这一思想内涵。闰土从少年到中年的变 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初中语文《故乡》第二课时 教案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七、.教学效果巩固:①课下收集有关研究本文的资料,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参照,加深理解课文的效果。
②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板书
设计
8故乡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
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见茅盾以郎损为笔名发表于1921年《小说月报》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对这些认识,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还可能另有自己的见解,应给予鼓励。
六、.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故乡 第二课时
变化原因 兵多 、子 匪、 、饥 官荒 、、 绅苛 税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 对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 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 “我” 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的态 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 度 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 的友谊
对生 活的 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 丰富——无忧无虑,快乐 纯真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 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 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 之情。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闰土这个人 物形象 2、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杨二嫂这个 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花桥中学 叶青荣
一、课文分析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 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 回故乡急切心情 。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 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 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 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 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 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 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 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_故乡教
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
读音、字形、词义。
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润土、
杨二嫂形象的意义2、小说中议论语句(重点语句的深层
含义)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过程与方法
1、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
题。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难点:1、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本课共3课时,本设计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二、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一)润土
1、细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画出来,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
2、作者在对比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
(1)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教学过程
――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使人怅然、悯然。
(2)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3)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4)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
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
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
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教学过程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二)、分析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1、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1)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2)中年: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
年青时的美,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时,她把任何东西都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
2、教师小结:
六、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七、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展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