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2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9周-张信晖
唐的坊制。全城居民活动有时间规定,城内有报时中心。
26
4. 商业区
商业发达,大规模的商业区有三处。一处是东城的斜街市,位 于中心台以西积水潭北岸,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因为积水潭 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终点;二是西城的羊角市,是羊市、马市、牛市 、骆驼市集中地方(牲畜交易市场);三是中书省前的文籍市等。 其它诸如米面市、柴市、杂货市、鱼市、果市等市肆遍及全城。
海、南海和北海,其东是宫城。皇城东北为御苑,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等 占地面积大。皇城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 ② 宫城又称大内,是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宫城四面各开一门,南面崇天门,北面厚载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 宫城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大明殿(正殿,皇帝即位、朝会等活动)为 主体,北面以延春阁(寝殿,帝后妃居住之处)为主体,合“前朝后寝”之 制。萧墙内,太液湖西还有两组宫殿,总称西内。南边隆福宫,北边兴圣宫 ,主要收藏文物图书。
伟额达城楼,门外设有瓮城,城墙四隅建有高大的角楼。每座城门都与
一条笔直的干道相通。从南墙正门丽正门向北,穿过皇城南面的灵星门 、宫城的崇天门、北面的厚载门,直达万宁寺的中心阁,有一条贯穿全
城的中轴线。整个大都规划整齐,严格遵循轴线与对称的布局原则。
24
①
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带,四周筑萧墙。皇城中部是海子,即中
25
2. 街道规划
城内共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各九条,以合“九经九纬”的古 制。街道纵横交错构成棋盘式的布局,大街宽二十四步(约25米), 小街十二步。街巷、胡同宽六、七米。
3. 大都城坊巷、居民
皇城以内为帝王活动场所,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居民分住五十坊 内,每坊有名,但无墙,是以街道为界限的行政管理单位,区别于隋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江汉大学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江汉大学第一章测试1.城市相比较乡村,最本质的差别在于()。
参考答案:人口密度不同2.导致城市出现的常见说法包括()。
参考答案:防御说;社会分工说;集市说3.文明的标志主要包括()。
参考答案: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4.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答案:对5.下列哪个选项的出现既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形成的标志()。
参考答案:城市6.城市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明的结晶。
()参考答案:对7.城市居民点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些产业的出现()。
参考答案:手工业;商业8.乡村居民点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些产业的出现()。
参考答案:畜牧业;种植业9.城市的“城”指城垣等各类防御设施,主要是代表来城市的军事防御职能。
()参考答案:对10.城市的“市”指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主要是代表了城市的经济职能。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夏朝偃师二里头城址位于()。
参考答案: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2.商朝时期的城市遗址有()。
参考答案:安阳殷墟;武汉盘龙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3.西周时期城市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参考答案:分封诸侯4.西周王朝国都是()。
参考答案:丰镐5.《周礼》的编著者是()。
参考答案:周公旦6.下列关于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论述错误的是()。
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规模普遍较大。
;形成二级城邑网。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7.先秦时期等级最高的颜色是()。
参考答案:红色8.“野涂以为都经涂”的“都”对应的贵族等级是()。
参考答案:卿大夫9.淹城一共有几道护城河()。
参考答案:310.下列城市中临河而建的是()。
参考答案:齐临淄城;燕下都;鲁曲阜城;赵邯郸城第三章测试1.“七王之乱”发生于()。
西汉2.东汉洛阳城不同于西汉长安城:其宫殿区没有与其他设施杂处,已有了明确唯一的宫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二)
5)道路与交通:
a道路铺装:北京原有道路为土路,20世纪后逐步在内城 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路面改造为沥青路;后泊油路 。 b公共交通:1924年开辟电车;1935年公共汽车 城市中电车、马车、汽车、铁路与传统畜力车、 人力车并行;
6)市政设施:近代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沟渠超负荷使
用,对下水系统进行明沟改暗沟、新建下水道等改造。 近代新修建了城市电厂,规模不大,用电供应皇 家宫廷、使馆区、商业区和少量城市私人住宅。
山西路、颐和路一带成为官僚上层阶层住宅区:低密度、环 境好、道路宽阔、供排水系统完善。单体建筑为各种不同的西式 样式。
一些风景好的地区也建设有豪华别墅。
形成对比的是城墙脚下,长江岸边等环境较差的“棚户区”。
28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南京)
了实施的可能性。不过规划中所提出的分区布局的思
想,对我国以后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27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南京)
南京城的建设
1.开辟道路
新开辟两条干道,但过于拘泥形式、笔直定线,导致拆除许
多原有民房。
2.建设了山西路、颐和路花园住宅区
25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南京)
1)道路系统 采用当时美国最流行的 方格网+对角线的形式。道路 层级分为干道、次要道路、 环城大道、林荫大道。
干道:宽 28 米, 6 车道,两 边各5米人行道。 次要干道:各区域相互连 接的道路。 环城大道:欲利用南京古 城墙改建,通汽车。打造成风 景路。 林荫大道:秦淮河沿岸道 路,作为城内风景地带。
城建史-哈工大 (2)
一、名词、术语王城规划、三朝五门、汉长安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平江图》、子城——罗城制度、里坊制、御街、瓮城、一道三涂二、论述题1、《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内容《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并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制度:城邑建设体制/礼制的营建制度/三级城邑规划制度/王城规划制度/具体营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礼制的建设规划秩序/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经田网格系统的规划方法2、营国制度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承袭3、《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体现管仲,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按城市大小、居民多少为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关于选址——“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关于居住区分布——普通人和农民靠近门,方便出城农耕,相同近似功能分布在一处。
《管子》在历史上最早以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务实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
他的城市营建思想较之《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来说有显著差异和较大的进步,突破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封建礼法等级至上的桎梏,更加着重于从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诸方面来探索城市营建方法。
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城市营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择中论”与“因势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5、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a. 城市位置: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南据安阳18公里。
它北临漳河,南望广漠无垠的大平原,使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b. 规模形状:邺城北有山,南有河,故为东西横向的长方形;c. 城市布局:用一条东西干道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略大于南半部。
北半部相当于内城,内有宫室、官署、戚里和苑囿,南半部相当于郭城,包括里坊、衙署、市场、手工作坊等,原因是与北方广大部分少数民族通商互市,同时要保证宫城的安全;城有七门,七门都有大道通入城内;北半部分分为三区,中去是宫殿区,东区是贵族居住的地区“戚里”,西区为内苑;南半部被南墙三成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自南半部中阳门大道北抵宫门,正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建筑,形成全城的南北轴线。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规划考研城建史2思考题(初版)
第一章1,城市是如何产生的?答: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然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人,当手工业者和商人,从对土地的依赖当中解放出来,开始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聚居时,就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的雏形。
2,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答:1. 在城市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考虑因素:良好水源、交通便利、无水涝之患。
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 最早采用棋盘式路网,对以后古希腊城市规划理论形成有一定影响。
4.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3,卡洪城与阿玛纳城的城市布局情况答:1,卡洪城:平面方形,有完整的砖砌城墙、互相垂直的街道,城中有厚墙将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奴隶区、贵族和自由民区。
2,阿玛纳城:位于尼罗河东岸,呈弯曲的带形。
棋盘式格局,三条纵向道路顺应河流走势、贯穿全城。
分北、中、南三区,北部为劳动人民居住地,南部为官吏居住地,中部为皇帝统治中心。
4,卡洪城与阿玛纳城在城市布局上反映了古埃及怎样的城市布局思想。
答:正交轴网式的街道布局;明确的城市分区;各区功能对比鲜明;充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阶级分化的情况。
5,两河流域的建筑成就。
答:1,发明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2,发明了用沥青为粘结材料的拱券、穹隆结构和保护墙面的面砖和琉璃砖等。
6,新巴比伦城、科萨巴德城的城市建设概况。
答:1,新巴比伦城:平面大体呈矩形,城外围筑有两重围墙,外围有宽阔的城壕,有九个城门。
,城内道路互相垂直,城中主轴为南北走向大道,沿大道和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和马尔都克神庙以及郊外花园,神庙和山岳台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宫殿在城北侧。
2,科萨巴德城:城市近似方形,宫殿建在西北城墙中段高台上,台上有高大的宫城城墙和宫门;宫城外有皇城;宫殿一半凸出到城墙外,一半在城内,既防外敌,又防内患。
7,地方宗教信仰对两河流域城市中心布局的影响。
答:两河流域主要信奉多神教,崇拜天体和国王,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三月太和神庙等。
所以,在两河流域的城市布局中,通常会沿着城市的中轴布置国王的宫殿以及神庙、山岳台,而神庙和山岳台往往布置在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要内容汇总和答案
1、卡洪城 P5 2、乌尔城 P11 3、新巴比伦平面 P12
5、普南城 P32
4、米利都城 P29~P30
6、罗马营寨城 P37 7、古罗马广场 P39
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 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协调,规模更大 广场封闭、轴线对称 有丰富的雕像装饰,从战争中掠夺
第二篇 中古的城市
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人的中介作 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因信即可称义,教徒能够与上帝直接相通相 遇;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语言文 化的发展,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深 远的影响。
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宇 7、乌尔城、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P10~P12 乌尔城
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外城)、方形内城。 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 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
5、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P9
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双重城墙,九处城门,城市主轴
8、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 P22
9、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 P23 卫城:
国家政治、文化、宗教、军事中心,高处神圣之所、专政时期的产物 。 在建筑上,卫城以防御为主,它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 圣地: 由宗教发展起来的公共活动场地。 圣地因地制宜,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空间突破了旧式卫城的格局。 圣地中心的神庙在构图上统率全局,既照顾远处观赏的外部形象,又照顾到内部各个 位置的观赏。 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 10、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P27 卫城: 原意为奴隶主居住的地方,希波战争以后被视为国家的象征,遇有宗教活动或国家庆 典,公民列队上山祭神。 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岗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上一天然平 台上。 卫城山门: 卫城山门位于西端陡坡上,是卫城的唯一入口,为了因地制宜,做成不对称式。两翼较 小,山门壮观,从山门就可以看到卫城的中心——雅典娜女神像。主体建筑为多立克 柱式,内部采用爱奥尼克柱式,装饰华丽,外观简朴庄重。 神庙: 卫城主体建筑,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其型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 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六朝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总数在
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300多年中,建康一直是 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 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大兴城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 8651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 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 (1)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隋大兴城) (2)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 都城建设的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围绕着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后都城和外郭城;
5.绿化: 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
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
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路中设御沟,引 水灌注,沿沟植树。
6.城市防火: 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1里设负责夜间巡逻
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 备救火用具。
南宋时,军巡铺更密。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城市建设史
070l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部分绪论一、城市的起源l、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的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二、城市概念的变迁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城廓——城郭:城墙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4、现代城市的定义:·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求相对集中·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和廷文化传统的使命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二、中国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是在原始杜会群体井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田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一ll世纪)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总体布局:富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西周的城建制度西周是我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札.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园.方九里,旁二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前期后市.市朝一夫.(夫为面积,100宙:以左为尊.左祖)….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3、城市建设体制a、三级城市系统:王城、都城、都邑各城的等级都是以2为等级差数,体现等级制度b、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主体规划结构——三道城墙·礼制规划秩序一富城居中(中轴对称)·经纬涂道路系统C、影响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园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战国纷飞,百家争鸣)l、赵邯郸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两部分组成b、宫城独立成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c、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2、齐临淄特点:a、内外城组成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c、城市形态不规整d、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尤其是东城墙c、体现了管子的规划思想3、淹城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b、三道城埔外都有护城河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三、春秋战田时期域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l、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鲁国曲阜——内外两重燕大都——大小城并联赵邯郸——人小城相隔一定距离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咸阳:秦统一六团.都市急剧扩大规模到了无以加的程度咸阳之旁.二百里观二百七十复单道相连a、主要城市建设:六国宫室于渭水北岸;迁徙六国贵族和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城:作朝官于渭南上林苑中b、特点:规模久.用地规模无法确定.人口将近百万.占地很广.布局较松散2、汉长安:是在长安、阳乡和建章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追求规整a、规划布局与战田时期很不一样b、部分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记载c、宫殿占据城市的很大空间d、居住实行“闾里制”.共有160个闾里3、东汉洛阳a、邙山.洛水b、“九六城”c、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d、12城门不均匀分布c、以南宫和北宫为主的宫殿占洛阳城总面l/3以上f’已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l、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得到了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她地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城市建设方面:居住实行“闾里制”.都城实行“多宫制”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l、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a、平面图b、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御苑一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c、曹魏邶城规划特点·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2、北魏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a、平面图b、城市布局c、规划特点:单一的宫城: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道路成方格状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一衙署一宫城—御苑)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d、意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2. 工业、矿业的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3. 铁路、公路的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 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分化;
7
二 、城市的类型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特征:
5. 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和内地城市不平衡发展加剧; 6. 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7. 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
1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德日独占青岛和济南;
□英国独占香港;
□帝俄独占哈尔滨与大连;
□法国独占广州湾等;
12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一、青岛
地理位置: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原为一渔村。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由于有长期占领的打算,于1900年编 制了规划图,后随人口规模的增大,1910年又编制“青岛市规划图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海滨历史建筑 (黄墙红瓦为主)
17
海滨中部、望海山地区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18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原总督府地区
19
20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二、大连
1、 地理位置优越; 2、 大连地区三面环海,海域辽阔,具有建设优良大港
由于没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且按照规划实施, 因此城市都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城市的风貌是侵
占国形式的翻版,规划也是侵占国完成。
城市建设上,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表现 出明显的隔离和差异,建筑形式也引进占据着本国的 31 建筑风格。
中外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复习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中国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1、跟《周礼考工记》相关的内容
2、周代的都城城制
3、陵邑制(熟悉)
4、邺城(熟悉)
5、辽代五京
6、长安城的规模、布局特点
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7、宇文恺
8、宋朝城市变化体现、城市建设特点
9、瓦子
10、南宋开封(了解)
11、北宋汴梁城
12、平江图
13、闾里制、里坊制
14、厢与关厢
15、元大都城市布局特点
16、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17、了解明清北京城,熟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规划的意义
18、古代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熟记)
19、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了解)
20、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发展(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
1、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熟记)
2、希波丹姆斯式
3、罗马营寨
4、卡洪城
5、建筑十书
6、圣地形制
7、田园城市产生背景、理论要点、指导作用、典型的田园城市案例等等
8、卫星城市
9、马丘比丘宪章(了解)
10、雅典宪章(了解关于功能分区内容)
11、圣马可广场、罗马市政广场
12、罗马时期和帝国时期的广场的不同
13、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建筑观、明日城市等等。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
子城制度:
在南宋平江图中,也可看
到城由罗城与子城组成。衙
第
署区外围以城墙,形成的小
二
城叫子城。这是南北朝到宋
章
地方城市的一种制度性做法
城
,称为“子城制度”。
市
子城城门,即衙署区的入 口,往往在城门上建楼,楼 上挂鼓,负责向全城人宣告 时间,称谯楼,明清以后称 为“鼓楼”。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二):重庆
城隍庙、先贤庙等。
一、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这是关系
全城居民安危及政权存亡的大事,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
。早期的城墙为土筑,掘濠筑墙,土方平衡,顺理成章
。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
巡守,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窝铺等。南方城墙上多建
有“串楼”,以避烈日风雨。为了保护城门口外发展起
区。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最为繁荣,集中
着码头、客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也多在这一带居住,
建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有些保
存至今:如个园、何园、片石山房等。这些园林是按传统的
园林艺术手法建造,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因扬州地处
南北要道,所以园林艺术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故与江 南园林有所区别。
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
的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
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
第
通向各居住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
二
各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
章
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城内中部偏南为府治和平江军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 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杆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原始村落晚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 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出现了住址、墓葬区及窑址的分区。另外,建筑 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公 共建筑),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住所(住宅),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
中外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部分 外国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城市 第五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
2021/2/21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 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 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 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古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周礼.考工 记》记载的西周都城营建制度,以尊卑等级、礼治秩序为特 征,符合当时宗法分封的政体。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城市 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周礼》的种种限制,而倾向于因地制宜。 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民的正统思想,《周礼》 都城营建制度又渐渐受到重视,最终发展成为完善的封建都 城营建制度。所以《周礼.考工记》是影响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布局的一条主线索。中国古都讲究秩序、等级、方正规整都 和儒家思想有关。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关于“城市”的定义: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 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1.1有关“城”与“市”的几个概念 (1)城与国。董鉴泓认为,“国”与“城”义相同。《周礼.考工记》中, “匠人营国”,即“工匠营建城墙”。我国古代的城,有的为土筑,有 的为沟池,有的是木栏杆。这在后来考工中得到证实,如原始社会后期 的半坡遗址外面有一条沟,城子崖遗址中有一段夯土墙,内蒙东八家石 城遗址四周为天然石块堆砌的城墙。这种城只是设防的固定居民点,还 不是城市,其作用是防御野兽的侵袭和部落间的战争。 (2)城与邑。“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并不是指城市。奴隶主居住的 是大邑,农夫居住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家之邑”,田在邑外, 一邑有田十亩。《尔雅》中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 野,野外为之林“。可见邑与农林牧等生产用地的关系,这种邑实际指 一般的农村。中等的邑有时有市,称”有市之邑“,如韩国之中七十邑 有市,可见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有市之邑,即城市型的居民点。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与建设
1、原始居民点 2、殷周时代的城市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市 5、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6、宋元时代的城市 7、明清时代的城市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都城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才建设的,而且 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其布局井然有序,美观大方。 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防御、经济、水资源、交通等诸 要素的结果。都城的规划布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 统的产物,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 和布局来体现天上的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和谐。因而中国 都城总是以皇宫为中心,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方法强化帝王至高无 上的权威。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万年的岁⽉。
●距今七、⼋千年的新⽯器时代,我国⼴⼤地区进⼊⽒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类第⼀次社会⼤分⼯。
农业的出现,使⼈们的⽣活有了⼀定物质基础,组成⽒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般都选在背⼭⾯⽔的⾼爽地段。
2、规模:⼀般范围较⼤,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的房屋建筑组合⽽成:房屋建造⽅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泥墙房屋和⼲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化上说,⼤体相当于“龙⼭⽂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的城市,其规模⼀般都还不够⼤,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化中⼼,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萌芽时期产⽣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体⾄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器⽂化的社区中。
”⼜说“⽬前已知的最古⽼的城市遗址,⼤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的条件】(⽣产⼒+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化+战争+夯筑技术)1、⽣产⼒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了社会第⼆次⼤分⼯。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 9.25--2、夏商周和春秋战国
一、一、殷周时代的城市殷周时代的城市a)社会发展背景i.殷周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
奴隶社会中有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种阶级分化与对立,都在各城的城址中有明显的反应。
ii.进入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至尚待,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称为主要生产工具,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增多,商业兴盛,已出现专门管理手工业奴隶的机构及专门的商人。
iii.周代的奴隶制更加健全。
为了加强统治,开始进行有一定规划的城市建设,在建城制度上有明显的反映,周代的营城制度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殷周时代的城市实例1.郑州商城1.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城市有功能分区,宫殿,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等。
2.安阳殷墟3.湖北湖北黄陂中商盘龙城黄陂中商盘龙城4.5. 2.3.4.城内有大量的手工作坊5.6.殷商殷商时代城市时代城市时代城市的特点的特点1.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3.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7.周代城市城市1.周原:周人早期活动的根据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北依岐山,南临渭河2.丰京、镐京:西周的都城(今西安)3.王城、成周:(今洛阳)4.已经有一定的规划二、周代的二、周代的营国制度营国制度1.《周礼《周礼··考工记》的背景i.《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ii.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建筑布局的文献记载,虽然未得到考古发掘完全证实,但从我国古代的一些城市建设实例来看,其影响颇为深渊,大多都城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中国城市建设史(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2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中国城市建设史(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下列不属于宋代汴京“四水贯都”的河流是()。
A.汴河B.蔡河C.五丈河D.洛水2.秦汉时期的宫殿普遍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小,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A.正确B.错误3.“四水贯都”中的“四水”包含下列哪些?()A.汴河B.五丈河C.金水河D.蔡河4.关于隋唐长安的表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B.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C.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D.对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5.北宋东京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对以后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
6.明代中期为加强边防和防御城堡的修建,以及解决军队驻屯,修建了大量卫所城市,如()。
A.九边重镇B.新丰城C.陵城D.瓮城7.唐长安由谁主持建设()。
A.刘秉忠B.宇文凯C.唐太宗D.唐玄宗8.周代的城市等级类别分为哪三级?()A.王城B.诸侯城C.都城D.子城9.关于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B.按照街巷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C.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D.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10.隋唐长安城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
()A.正确B.错误11.隋朝建都定名为大兴城,后称长安城,由刘秉忠主持规划设计。
()A.正确B.错误12.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的道路、河流、桥梁、重要建筑、城池等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
()A.正确B.错误13.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建设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反映了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而城市规划史则是城市建设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设计。
那么,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的演变和发展,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逐一介绍。
一、城市建设史城市建设史是城市的发展史,由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建设史的发展历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多彩和多样。
总体而言,城市建设史可以按照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初步阶段为基础。
此时城市的规模较小,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多以游牧、狩猎、渔业和农业为主。
2. 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城市也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文明时期,城市的建设被视为国家和政治进程的象征,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神庙、古希腊的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港口等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代表。
3. 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时期城市建设逐渐演化为以城壕、城墙和城门等建筑物为主,同时,城市的居民人口密度和集中度也逐渐提高,城市贸易和商业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4. 工业时期(18世纪-20世纪初)从18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建设更多地侧重于新兴产业和工业化。
城市的贸易和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面积和空间布局也逐渐扩大,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 现代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自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建设又进一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和科技化为主。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规模和巨大。
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如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逐渐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和城市交通的注重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周代的都城
2.2.1早期的都城——周原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范围约200多平方公里。
2.2周代的都城
2.2.2西周的丰京及镐京 在今西安西南丰水东西岸,城址范围无法肯定,但发现有 瓦片,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后来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 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 近建周王城。 2.2.3洛邑(王城)
2.2周代的都城
2.2.4西周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① 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规模普遍小; 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 城); ③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 制,经济功能不强; ④ 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规制; ⑤发明了瓦,脱离了“茅茨土阶”。(建筑材料)
2.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2.3.1邑 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 住的邑为小邑。 《尔雅》记载:“邑外为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 野外为之林”,可见邑即一般村落。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邑曰筑、都曰城”,可见邑为奴隶主的驻地。 2.3.2邑与市 中等的邑有时候设市,故称之“有邑之市”,规模相 当于赶集的“市”、“墟”、“场”等。并非所有的邑都有 市。 市井:市一定在居民点(邑)中,居民点中必然有井。
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系列
2 殷周时代的城市
主要内容提要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2.2 周代的都城 2.3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 廓、国 2.4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殷周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公元前17世纪,商部落灭夏朝(奴隶社会形成于夏朝), 建立商朝。 商朝生产技术有了新发展,出现铜器,促进了生产工 具的改革,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增多、 商业兴盛,出现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对 立,社会出现分化。 公元前1066年,兴起于渭河上游的周部落,灭商朝, 建立周朝,建立更为完善的奴隶制度。
2.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2.3.3城与国 “筑城以卫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 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思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 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 阶级的权利。 2.3.4城与廓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内之为城,外之为廓”,说明城与廓的区别较大,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已经有阶级区分,奴隶主居城内, 一般人民居廓内。
小结
殷商:城市(奴隶主的驻地),城市中有明显的阶级对立。 殷周:《周礼〃考工记》空间布局制度对后代影响很大。
思考题
城与廓的概念。 城与市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
书中规 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附图说明)。 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郑州商代遗址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⑶建筑 建筑技术:住宅建造中出现版筑墙技术。 建筑类型:地面住屋、半穴居住屋、全部地下穴居。 建筑面积:大小悬殊大,反映阶级差别。 ⑷城市选址 商城的选址注重“近水”,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 须索河等,城市与河流关系密切。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市与 农业有密切关系。
2.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2.3.5城与城市 城与市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 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墙。 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即代表私有制 及阶级的产生,需要用城垣来保护私有财产,如《礼记》中 记载,“城廓沟池以为固”。 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要 设置专门的固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2.1.1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夏朝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在 夏朝中、后期,中国的城市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有二里头古 城、阳城、平阳、安阳、原城、河洛等城市。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 成的标志。
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路, 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⑵城市形态及分区 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0米,西城墙 长约1700米,南城墙和东城墙长约1870米,周长将近7公里, 包括总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功能分区分明。 城市内分布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手工 作坊、农业居民点、墓葬区。 货币出现标志着商业活动的兴起和兴盛。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2.1.3殷墟(安阳小屯) ⑴概况 安阳小屯一带,洹河两岸发现大片遗址,有宫室、庙宇、 一般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等; 城市规模大,范围长达100多公里; 以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夯土房屋台基,考证为当 时宫室建筑群的遗址; 有功能分区,但不严格; 王宫分为北、中、南三区; 外围有大沟,为防御性沟壕。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⑵宫室建筑群遗址 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全为地面建筑,形状多为矩形或凹 形,面积大的为40m*10m,中小型的有28.4m*8m,朝向为 正南北,柱下有垫石(当时已注意测定水平)。 房屋结构: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架构。 王宫附近有窖穴。 王宫的外围为密集的居住遗址(奴隶主和平民),王宫 的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 中间为庭院(当时已注意朝向和日照)。 半穴居(牲畜或罪犯或奴隶)。 各种手工作坊和墓葬。
2.4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4.1周代的城制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 夫。”《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 验的总结。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考工记》记载,可推测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 天文知识来定方位。 周代建筑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
2.2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规划结构的主要特征: ①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②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九分,按方位主次 ,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③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位于城中央 ④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左右两侧 ⑤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的主导作用 ⑥宫城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的
2.4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 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 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城市道路等级及规模 讲究均衡对称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 有深远影响。
2.4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4.2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③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 城市功能不完整,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 五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二里头城址总体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 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 道与宫殿区相连。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2.1.2商城(郑州) ⑴概况 郑州发现商代夯土墙和大片遗址,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 分布着居住遗址以及各种作坊,从遗址的规模、居民的成分、 职业、大量的作坊等情况推断为大城市遗址,是我国目前发 现最早的城市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