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省的建设

合集下载

建生态山东

建生态山东

建设生态山东描绘美丽齐鲁师范附小四年级五班孙康耀去年的时候,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济南召开时,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建设生态山东,让齐鲁大地更加美丽”。

姜大明说:“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文化建设各方面中。

严格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严格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消减。

积极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深入开展环湖沿河沿海大生态带建设,加强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南水北调干线水质量达标。

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实时发布山东全省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信息,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建立应对雾霾天气长效机制。

强化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搞好固体废物管理和综合利用。

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抓好造林绿化和湿地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山东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依法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行为。

通过不懈奋斗,让齐鲁大地更加美丽,生态山东造福人民。

白天能够看到蓝天白云,晚上能够看到繁星闪烁;能见度大概在10公里以上。

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此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报告中又将生态文明纳入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全面。

这也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生态立省与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生态立省与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理, 生态发育原理 , 最小风险原理 。这些原理可以归结为三类 : 一是对有效资源及可利用的生态位 的竞争
或效率原则 ; 二是人与 自 然之间、 不同人类活动间以及个体 与整体 间的共生或公平性原则 ; 三是通过循环 再生与 自组织行为维持系统结构、 功能和过程稳定性的 自生或生命力原则。 生态建设中的“ 生态” 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 的生态关系的简称 , 它既是一种竞争、 共生和 自生 的生

5 ・ O
维普资讯
能人为将“ 生态——社会” 割裂开来 。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通过人的劳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
二者 的联系分别用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表示。 社会——生态系统是 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共 同发展的产物 , 其时限、 空域在不断发展变化 , 是一个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除了具有社会、 生态和一般系统所具有 的特性外 , 还具有多层 次、 区域、 多 网络化、 动态化 、 多过程、 多类别 、 非线性等复杂性特征。其演替动力源于 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 自 然力主要是
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生态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的生存蓝图一书中从生态学的理论高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不仅提供了大量关于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大量数据而且还提出了从哲学政治经济社会角度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对现存社会进行改革不能是局部的个别的方面或是某个时期的而是社会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即由目前工业高度发达的经济增长型社会转向一种持久平衡稳定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 : 社会 生态; 生态型社 会 ; 生态立省 ; 态文 明 生 中图分类号 :I 03 F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0— O 9 2 0 )4一 o O—O 10 5 9 (0 6 0 o 5 5

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

ING I 经济S I I O年第3期视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倡导并领导的。

吉林省是继海南省之后的第二个生态省试点省,也是唯一经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生态省试点省,目前全国有海南、吉林、山东等12个省进行生态省试点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任务目标圆满实现,为生态省第二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核心、实质与目标所谓生态省,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域生态示范区,是目前国家批准的最高级别的生态建设示范区。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内涵比较丰富,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普及提高3个方面,三方面互相作用,互相依托,构成了生态省建设统一整体的三大任务,目前又增加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无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虽然包括3个方面内容,但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即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省建设期为3年,分为近期启动(2005年),中期发展(2006-2015年)、远期提高(2016-2030年)3个发展阶段。

吉林生态省建设总目标是: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

第一阶段为启动期(2001-2005年),用5年时间做好生态省建设的开端和布局。

目标是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确立吉林省绿色品牌大省形象。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省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省建设

市获得 了国家环保模 范城市称号 , 3 有 7个
县( 、 ) 市 区 获得全国生态示范 区称 号 , 分别 占全 国总数 的 1 / 3和 1 。实践 证 明 , / 5 生态 省建设是 以科学发展为指 导 ,既遵 循经济 规律 , 又尊 重 自然规律 , 实现 经济社会与 自 然 和谐 发展 的道路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把 可持 续发展战 略放 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 , 转变增长方式 、 把 发展循环经济 和建设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 好型社 会作 为“ 十一五 ” 规划 的重要 任务 :
这 为 “ 一 五 ” 进 生 态 省 建 设 创 造 了极 为 十 推
建设 对于江苏 省现 代化建设和可持续 发展
叶 坚 :加 快 传 统 产 业 生 态 转 型 ,及 早 转 变 增 长 方 式 .是 省 域 现
具 有 极 为 重 要 的 意 义 。 由于 生 态 省 建 设 还
处于探 索 阶段 , 面临不 少新情 况 、 问题 , 新 需要认真研究 , 积极应对
代 化 建 设 的 必 由 之 路 .也 是 推 进 生 态 省 建 设 的根 本 任 务 :
坚持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根 本 方 针
科学 发展观是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现 代
化建 设 指 导 思 想 的 新 概 括 和 新 发 展 ,它 贯
有利 的机遇 , 明了发展 的方 向。 指 坚持以科
学发 展观指 导生态省建设 ,首先要 制定好 “ 十一 五 ” 态 省建 设 的规 划 , 与 “ 生 并 十一 五”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城乡建设规划 衔接 起来 ,使省域 内经济社 会发展与环境 保 护建设 , 在时 间 、 间和发展模式上得到 空 统一 ,从而把科学发 展观转化为区域经济

生态立省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立省与生态文明建设

g v r me ti h a l 1 tc n u y,w ih i a c mp ia e y tmi n i e r g o e n n n t e e r 2 e t r y s h c s o l td s set e s san b e
m n f cl c cn m ,tep t t no c l i l ni n e t n ec lv t no eeo gc e t oo a eoo y h r ei f o g a e v m n dt ut a o ft cl a oe gl i o co e oc r o a h ii h o l i
s u t e tycv i deooi l ut ess m, hc c d eeo gc n i n n , eeo g— t c ah a i le cl c l r yt r l h iz g ac u e w i i l et c l a e v o met t cl i hnu h o l i r h o
随 着全球 性人 口增长 、 资源 短 缺 、 环境 污 染 和生 态环境 恶化 , 实施 可持续发 展 成为 全球 的共 同 目标 。
建 设生 态省是 发挥 资源优 势 、 筑 发展 新 平 台 、 构 树立 发 展新形 象 的最佳选 择 。同时 建设 生 态省 是 走 新 型
我省 正处 在工业 化 、 城镇 化 快 速 发展 的 关键 时 期 , 经
t n,r s u c sa d t e e v r n nt I s n e e o e tb ih t e i e f e oo ia i iia o d c n i o e re o n n i me . ti e d d t sa ls d a o c lgc cv l t n a o — h o h l zi n

关于安徽生态省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关于安徽生态省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5 ・ 9 =ຫໍສະໝຸດ …= =文章编号 :0 3 75 (0 60 0 5 - 2 10 — 832 0)4 0 9 0
中圈分类号 : 7 . X114
文 献 标识 码 : A
关于安徽 生态省建设若 干 问题探讨
张理 华 周 秉根 郑 淑婧 (安 帅 学 资 与 境 院 安 安 20:安 帅 人 国 资 与 游 院 , , 1 庆 范 院 源 环 学 . 徽 庆 402 徽 范 学 土 源 旅 学 ) . 60.
cc —:,Ji . e oso ss m t rjc e . aw i,h , t t nsoh e cod dwt te einl ee p et t t ̄i yl t‘【 C m t d fyt ai poet t Men hl tec mco hu t c re i g a dvl m n s a g n e cn【 S h B e c c e ms i ba hh r o o re
维普资讯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 0 0 6 No 4

一 一 …
T RI ORY & N URA S ER T AT 1 RE OUR S S UDY CE T
一 一 = … 一 。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
关 键 词 : 徽 ; 态省 ; 安 生 开发 模 式 ; R S D P EC
Dic s o s o he pr b e s o c —pr v nc o s r to n An iPr v nc s u i n n t o l m fe o — o i e c n t uc i n i hu o i e
wela eae r b e , S 8 fr A h iP o i c o p s e se in l h r c e s c a d mu t l b n f s r a h t h i frs s i a l l s r ltd p o l ms O 1 o n u rv n e t o s s rgo a c aa tr t n l p e e e t, e c o t e am o u t n b e 1 i i i i a d vlt n. e e o) me t Ke r s An u r vn e e O p v n e e p o n d l P ES y wo d : h i o i c ; C — r ic ; x lr g mo e ; R CD P o i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思考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思考
王 占哲 ,王 刚。 ,陆永祥
10 8 ; 50 1
100 ) 5 0 1
( .中 国科 学 院 东北 地理 与 农 业 生 态研 究所 ,黑 龙 江 哈 尔滨 1
2 黑龙 江 省 党 员 干 部 现 代 远 程 教 育 中心 。 黑龙 江 哈 尔滨 .

要 :从 黑 龙 江 省 的 实 际情 况 出发 ,概 述 了 自然 资 源 、 生 态 环 境 背 景 和 在 国 民 经 济 中的 地位 ,阐 明 了生 态省 建 设 的 方 向 、
其 它 10万 h 1 m 。境 内 5座大 山 、2大 平原 , 0条 江河 。南 北跨 温 、寒两 带 ,东 西跨 湿 润 、半 湿 润 、半 干 2 旱 三 区 ,山地 、丘 陵 、平原 、河 流成 复合 镶嵌 分布 ,独 特 的 自然生态 条 件为 多种 动植 物提 供 了适宜 的生存
( . o hat ntu egah n gocl y hns A a e yo Si cs H  ̄i 10 8 ,hn ; 1N r es Istt o orp ya dA eoo ,C ie cdm c ne, a n 5 0 1 C i t i e fG r g e f e a 2P r a r et fr dr iac dct no H in a g H ri 100 ,hn ) . at C de Cnr o e Ds ne uai eo ̄in , abn 5 0 1 C ia y s e Mo n t E o f l
c n io f i n j n .T e i c o , r c a a d eo g a i u t s m e lc a df o s u t ge o g a p oic , o dt n o l g a g h r t n p i i l n c l il n s ys t s r e i t r nt c n cl i l rvn e i He o i dei np o c d r y e w e u d e o c r i oc

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李干杰副部长在第六届生态省论坛上的讲话

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李干杰副部长在第六届生态省论坛上的讲话

流生 态省建 设典 型做法 和成 功经验 , 相互 借 鉴学 习 的重 要平 台 。 次我们 举办第 六届 论 这
坛 , 主要 目的就是 要 围绕科 学发展 这一 主 其
城 乡发展 的重要举 措 。生 态省 ( 、 建设 , 市 县)
强 调要 把 辖 区 内经 济 发展 、 会 进 步 、 境 社 环 保 护三 者 有机 结 合起 来 , 总体 规 划 , 理 布 合
与会 各 省 又就 两 年来 生 态省 建设 所 取 得 的 新 鲜经验 和做 法进 行 了广 泛交 流 , 就下 一 并 步 工作谈 了思路 ; 位特邀 专家 也就 生态省 几 建设 发表 了精辟 见解 。大 家讲 的都很好 , 达
到 了相互 交流 、 相互 学习 、 互启 发 的 目的。 相
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 —
李干 杰 副 部 长在 第 六届 生 态省 论 坛 上 的讲 话
的正是 以科学发 展 观为指 导 , 用可 持续 发 运
目前 正值 各 地认 真 学 习 贯彻 十七 届 五 中全会 和 中央经济 工作会 议精 神 , 人总 结 深
展 理论 、 环 经 济 与生 态 经济 学 原 理 , 据 循 根
了江 苏生态 省建设 的一 些典 型 区域 。今 天 ,
工程化 、 限化 、 时 责任化 , 省 、 、 把 市 县小 康社 会 和 生态 文 明建设 目标 转化 为 实 实 在在 的 社 会行 动 。生态 省建设 规划 期都在 2 0年 以
上, 生态 市建设 规划 期一 般在 l 以上 , 0年 生 态 县建 设 规 划期 平 均 在 5年 以上 。 由此 可 见 , 态省 ( 、 ) 设 是 实 施 区域 可 持 续 生 市 县 建 发展 的一个 长期 努力 和奋 斗过程 。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并改善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

本文将从原则和措施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和标准,以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注重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2. 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保留和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生态破坏。

3. 资源循环利用原则资源循环利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要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再利用。

通过循环利用水、能源等资源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4. 低碳减排原则低碳减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措施,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碳的排放。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能源管理、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等,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在实际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建设低能耗建筑通过采用节能材料、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和采光系统,减少建筑的能耗。

此外,还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

2. 推广可持续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这样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并促进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3. 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城市绿地、湿地保护区等,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同时,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

4. 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看法

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看法

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看法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

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

有人预计,21世纪将是生态经济的时代。

生态经济这一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已经向我们走来,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生态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所以,生态城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

精心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一是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是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参考的蓝本。

其指标应当包括: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的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二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创新。

生态城市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包括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科技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

如果按照行政商务中心相对集中,而其它各个功能区相对间隔、独立,形成发散式结构,我们的规划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这样在各个功能小区之间的农田、菜园、自然荒地、河流、湿地、林地、“城中村”就自然都成了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是选留其中的精华。

加速产业的生态化和环保的产业化进程。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摘要:甘肃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幸福美好新甘肃既是科学发展的甘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甘肃,更是生态文明的甘肃。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省,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重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行动幸福美好新甘肃生态文明一、甘肃的生态环境状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居黄河、长江上游,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源头,是我国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

甘肃地域狭长,分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四大生态类型区。

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5%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占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缺水,土壤沙化;甘南草原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密度大,开发过度,交通不便,泥石土流严重。

“风吹草地见牛羊”、“蓝天碧水”、“风调雨顺”已成为人们的期盼和祝福。

多样的生态类型,恶劣的立地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多难的省份,频发的沙尘暴、持续干旱和地震、泥石流、暴雨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二、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原则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共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

2.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省,核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

忽视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新时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概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之一,河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当前,河南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资源利用不合理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资源被浪费和过度开采,导致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

生态文明理念在河南省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低。

生态保护政策执行不到位,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效果不佳,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对环境污染漠视。

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也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之一。

面对这些问题,河南省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法规,深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河南省作为华北地区的经济大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气污染严重。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城市建设等因素导致河南省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持续下降,雾霾天数增多,空气中PM2.5浓度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水污染问题突出。

河南省是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许多地方出现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

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化肥、农药和工业废物排放等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生态系统恶化。

森林减少、湿地退化、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破坏了河南省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河南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亟待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对生态省建设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对生态省建设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经 济理 念 的生态 经 济体 系 , 结构 合理 、 总体 竞争 力
强: 生态 文 化 形 成并 得 到 发 展 , 主与 法 制健 全 , 民
维普资讯
建、 江、 浙 山东 、 徽 、 安 江苏 8个 省 开展 了生 态省 建
设 试 点工作 。建设 生态 省 是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一 个 新提 法 , 既是 个 实 践 问 题 , 是 一个 理 论 问 题 , 也 既 需 要 在理 论上 进行 系 统研 究 n 。 也需 要 在 实践 中 进行 探索 。 由于“ 生态 省 ” 这一 提法 提 出 的时 间较 短 , 关 的理 论 问题缺 乏 系统研 究 , 对开 展 生态 有 这 省 的对策研 究 以及对 今后 指导 生态 省 的建 设实 践
国广泛 支 持 的“ 生态 示 范 区建设 ” 在 更 广 范 围 内 ,
O 引 言
伴 随循环 经 济理 念 的提 出 ,我 国的生 态省 建
设 应运 而生 。19 9 9年 3月海 南省 政府 率先 提 出创 建 生 态 省 。 今全 国 已 有 海 南 、 迄 吉林 、 龙 江 、 黑 福
力 营 造 最适 合 人 居 的 环 境 。
[ 关键 词 ] 生态 省 ; 可持 续发 展 ; 环经 济 ; 态经济体 系 循 生 [ 中图分类 号 ] F 2 . [ 1 45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 编 号] 1 7 —9 3 2)6 0 0 9 6 29 4 (())4 9 4 (
尚欠 不足
态 城市 ” 2 。 O世纪 7 0年代 初 , 联合 国“ 于人类 居 关
住 地 的生态 综 合 研 究 ” 划 首 次 提 出 “ 态 城市 ” 计 生
的概 念 。 为 E oi 。实践 中生态 城市 在 l 译 cct y 0年前

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然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分析,本文撰写了一份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总体情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各种类型的污染排放以及资源的浪费,长期以来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从2013年开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此期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并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据调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大气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来看,我国的环境状况在一些方面有所改善。

同时,在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过程中,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高度生态化的国家试验区的要求,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中。

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部分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污染治理仍然不到位虽然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污染治理,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治理不彻底的问题。

尤其是在重工业产业园区、化工企业、农业污染等方面,污染治理情况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情况也日益严峻。

据估计,我国有4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退化,并且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仍在加剧。

3.环境治理财政预算不足环境治理需要巨额资金支持。

然而,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财政预算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仍然不够,在环境治理中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生态省建设”内涵的思考

关于“生态省建设”内涵的思考
人 类与 生 物 生 存和 发 展 的 一 切 外界 条 件 的 总和 , 包 括 生物 因子 和 非 生物 因子 。如 生物 因子 有 植 物 、 动 物 、 生物 ; 微 非生 物 因子有 光 、 度 、 温 水分 、 大气 、 壤 土
境 提供 的各 种 条件 能 动地 去改 造 自然 。这 种 能动 地
维普资讯
福 建环 境
第1 9卷
第 3 期
20 0 2年 6月

工作研究 ・
关于“ 生态省建设" 内涵的思考
Th n i g a o tt eM e n n f Co s r c in o o o ia o i c ” ik n b u h a i g o “ n tu to fEc l gc lPr vn e
陈 东生 ( 建省 人大 常委 会环 境委 秘 书处 , 州 3 0 0 ) 福 福 5 0 3
摘要 该文探讨 了关于“ 态省建设 ” 内涵 , 为“ 态省建设 ” 了定义 。 生 的 并 生 下
关 键 词 : 态 省 建 设 ; 态 ; ; 统 工 程 生 生 省 系
Ab t a t Th ri l ic s e h a i g o “ o s r c i n o c l g c l r v n e . n h n d fn d t e“ o s r c i n o s rc e a tce d s u s st e me n n f c n t u to fe o o ia o ic ” a d t e e i e h c n t u t f p o
活 动 的场所 。 而 易见 , 定质 量 的 环境 是 人类 赖 以 显 一
生存 和 延 续 的条 件 。但是 , 类 并 不 像 其 他 动 物 那 人

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各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十多年前我国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局限。

故建议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从而揭开我国生态省建设的新篇章。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省;建设1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

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以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省建设进程

以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省建设进程
不 仅研 究 自然 生态 系统 的产 生 、 发展 和演 变规 律 、 受
物 皆有 生 存 的权 利 。 “ 切 众 生 悉 有 佛 性 , 来 常 一 如 住 无 有变 异 。 l 认 为一 切 生 命 既是 其 自身 , 包 含 ”6 又 他物 , 待他 物 即是 善 待 自身 。佛 教 正 是从 善 待 万 善
业文明而言 , 是人类 历史 的一种更 高的文 明形 态。、 它以人与 自 然协调发展作为行 为准则 , 建立健康有 序的生态机制 , 实现经济 、 社会 、 自然环境 的可持续 发展 。这种文 明形态表现在物质 、 精神 、 政治等各个 领域 , 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 、 精神 、 制度成果 的总和 ;
机制和 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 的物质 、 精神或制度 成果 的 总和 。它 以 尊 重 和维 护 生 态 环境 为 主 旨, 以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 , 在开放利用 自然的过 程 中 , 类 从 维 护社 会 、 济 、 人 经 自然 系统 的整 体 利益
出发 , 尊重 自然 、 护 自然 , 保 注重生 态环境 建 设 , 致力
第3 6卷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 RONM ENTAL SC刀 NCE AND ANAGEM ENT M
Vo _ 6 l3 No 7 .
J l 01 uy2 1
文 章编 号  ̄6 4- 1 9 2 1 ) 7- 0 7-0 1 7 6 3 (0 1 0 0 0 4
主 义的 当代汇合 , 它在产生背景与理论针对性 、 具体 内容 、 导思想等 方面超越 了以往 的 生态观。在 生态文明 指 背景 下创建生 态省 , 需要具有世界意识 、 全局 意识、 发展 意识和 前瞻意识。 关键词 : 生态省 ; 态文 明; 生 解放 思想 ;

对生态省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生态省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t a n e o h u d b d o b i n i n n s s i b e t ie i . h t a f r s o l e ma e t u l e vr me t mo t u t l o l n t d o a v
Ke rs cpoic , ss ial eeomet cce cnm , eo g a cnm y Wod :eorvne ut nb dvl a e p n, yl oo y cli l oo y e o c e
ta c n mi o sr cin s o l e f s c n tnl , ta e pe s o l a e ie y tma- h te o o c c n t t h ud b rt o s t u o i a y h tp o l h ud h v d a o s se t f
美 , 民 生 活 水 平 全 面 进 入 基 本 富 裕 阶 段 , 成 与 人 形 自然 和 谐 的 人 居 环 境 体 系 ;环 境 污 染 得 到 根 本 控
建 设 试 点 工 作 。 设 生 态 省 是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 一 个 建 新 提 法 , 是 个 实 践 问题 , 是 一 个 理 论 问 题 , 需 既 也 亟 进 行 系 统 研 究 , 文 试 作 初 步 的探 讨 。 本
s s e , me s r s ytm au e
发 展 是 人 类 永 恒 的 主 题 , 经 济 、 会 的 持 续 但 社 发 展 必 须 依 托 良性 生 态 系 统 的 平 衡 能 力 。 据 我 国 根 的 资 源 、 境 、 态 和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 果 继 续 沿 用 环 生 如
层面 注入循 环经 济新理 念 , 进 区域 的生态 与经济 推 协调 发展 。伴 随循环 经济 理念 的提 出 , 国的生态 我 省 建设应 运 而生 。 19 9 9年 3月 海 南 省 政 府 率 先 提 出创 建 生 态 省 , 今 全 国 已 有 海 南 、 林 、 龙 江 、 迄 吉 黑 福 建 、 江 、 东 、 徽 、 苏 8个 省 开 展 了 生 态 省 浙 山 安 江

生态省建设保障体系的探讨

生态省建设保障体系的探讨

重 的 生 态 破 坏 和 环 境 污 染 事 故 的 单 位 ,追 究 当 事 人 的
经 济 责 任 、法 律 责 任 及 有 关 领 导 责 任 。
2 文化 保 障措 施 源自21 加 强 生 态 文 化 的 基 础 建 设 .
第 一 ,组 织 开 展 生 态 环 境 文 化 的 理 论 研 究 。 生 态 文 化 是 反 映 人 与 自然 、社 会 与 自然 以 及 人 与 社 会 之 间 和 谐 相 处 、 共 同 发 展 的 一 种 社 会 文 化 。鼓 励 文 化 、教
按 照 决 策 目标 、执 行 责 任 、考 核 监 督 “ 个 体 系 ” 三
的 要 求 ,实 行 科 学 决 策 ,落 实 责 任 ,严 格 考 核 和 奖 惩 。
制 定 体 现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绿 色 G P核 算 体 系 和 生 态 省 建 D 设 责 任 考 核 体 系 ,作 为 考 核 领 导 干 部 政 绩 的重 要 内容 。 建立决策 失误追 究 制。对 于那些 为 了部 门利益 、地方 利 益 和 个 人 政 绩 不 惜 违 法 行 政 ,一 意 孤 行 从 而 导 致 严
【 摘要】生态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建立科学的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其有效推进。本文对
构成生态省 建设 保障体 系的行政、文化 、经济 、科技 、法律五 方面的保 障措施进行探 讨。
【 关键词】生态省建设; 保障措施;探讨
中图分 类号 : 7 . Ⅺ 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8X (07 4 01 — 63 28 20)0 — 08 0 4
维普资讯
环境 与可持 续发展
20 第 4期 O7年
ENl 0 NMENT AN S T NA E D US AI BL DEV U 孙匝 NT E No 4. 2 0 . O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3期 福建水土保持 Vo l.15 №3 2003年9月 Fujian So il And Water Co nser vatio n Sep.2003论生态省的建设赵昭日丙(福建师范大学 350007)摘 要 进入21世纪,福建省继海南、吉林、黑龙江等省之后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策。

本文在分析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条件后,指出建设生态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难题,并提出解决难题的思路和措施。

最后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指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态省;环境问题;对策措施;全民素质〔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2651(2003)03-0002-031 生态省建设的物质基础1.1 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地面积839.9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0.52%,居全国首位。

活立木总蓄积量3.95亿m3,是全国重点林区。

树种多,全省有木本植物1943种。

森林大部分分布在内陆山区的河流上游地区,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挥重要作用。

1.2 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初步得到遏止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的治理,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1995年卫星遥感调查统计,当年水土流失面积已比1985年的21130.1km2减少了6167.9km2,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也比1985年的17.4%下降了5.1个百分点,初步遏止了水土流失发展的势头。

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十五生态环境专项规划”,“十五”期间,我省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300km2,到200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将比1997年下降4.4个百分点,届时福建的山河面貌将有一个较大的改变。

近年来,不断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到2000年底,全省气、水污染源已完成“一控双达标”的目标。

不少城镇的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许多河流的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

1.3 部分防灾减灾体系已经发挥作用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已着手建立防灾减灾十大防御体系,其中生物防御体系(即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防洪体系(即在沿海一线和主要江河下游建设高标准的防洪挡潮堤岸)、闽江洪水预警报体系和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已经建成,并发挥了巨大效益。

1.4 在建设生态县、花园城市中已取得一些经验前些年,不少县乡开展生态县(乡)建设,有些城市致力于创建园林、环境、卫生和文明城市,收稿日期:2002-12-3作者简介:赵昭日丙(1922—),男,浙江东阳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从事生态学研究工作。

第3期 赵昭日丙:论生态省的建设都已取得成效,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东山、长泰、永春、建宁等13个生态示范县,代表着不同区域、类型的生态农业,在遏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经验。

厦门市已拥有“园林城市”、“环境城市”称号,最近更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其创建经验对全省城市都有指导意义。

2 建设生态省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生态省的总目标,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不断缓解破坏生态因素,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把福建建设成为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天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2.1 环境污染虽然2000年底全省大气和水污染源“一控双达标”目标已经完成,但因监测评价的项目不多,是属于低标准的,如增加了监测评价项目,形势就不容乐观。

而且要持久保持“达标”水平,难度很大,因为它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证,稍有疏忽,就会“回潮”。

此外,酸雨及城市垃圾和噪声污染还相当严重。

2.2 水土流失近年来,我省治理水土流失虽有较大进展,但速度明显偏缓。

到2005年底,全省尚有79%的水土流失面积(即9592.7km2)。

如按年均治理水土流失1100km2计算,则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务要到2014年才能完成,而且要保证今后10余年不再发生新的水土流失。

在治理治海风沙方面,虽然防护林体系已经建立,但不少地段由于木麻黄老化已出现枯叶断枝现象,削弱了防护林带的效益。

我省很多地方的防护林,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早已老化,亟需更新换代,但此项工作进度缓慢,令人担忧。

2.3 自然灾害福建是自然灾害的重发区和频发区,灾害种类多,气象、地质、水文、地震、海洋、生物、环境等灾害都时有发生,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

建国以来,福建几乎年年有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4%;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增加的趋势。

“六五”期间,年均损失为25亿元,“七五”期间年均损失增加到50亿元。

近几年年均损失猛增至近百亿元,几乎成倍增长。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全省加强了对灾害的预测预报,并制定了十大防御体系,其中有的已建成投入运行。

但对某些自然灾害,仅仅是预报和防御是不够的,更应该侧重于治理。

例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乃“心腹大患”。

现在有了洪水预警体系,许多易洪易涝河段建立了50a一遇或100~200a一遇的防洪堤,洪涝灾害将从此减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这仅是治标之举,而非治本之策。

治本之策,应是清理泥沙,疏浚河道,否则也只能是防洪堤愈建愈高。

2.4 森林结构不合理,影响生态系统功能森林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地(包括竹林)偏多(占80%),而防护林地和薪炭林地偏少(不足10%);二是在用材林地中,针叶林偏多(70%),而阔叶林偏少(30%),而且还有拉大差距的趋势;三是在有林地的林龄结构上,中、幼林比重偏大(占90%),而近、成、过熟林偏小。

森林结构的不平衡,明显地降低了森林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3 对策措施3.1 大力营造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福建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这是生态效益仅次于热带雨林的植被类型,它是决定福建能福建水土保持 第15卷否建成生态省的关键。

虽然我省有林地面积多达7707万hm2,但常绿阔叶林面积仅有104.3万hm2,只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13.54%,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明显过小,与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很不相称的。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常绿阔叶林,把营造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作为今后林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对于现有的常绿阔叶林,应严加保护,防止偷砍偷伐事件继续发生。

沿海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营造防护林带后,从1988年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已建成北自福鼎南至诏安3324km的“绿色屏障”,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但必须对老林进行更新换代,以消除其隐患。

此外,还必须加强造林绿化,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重点放在江河两岸和沿海五市。

沿海城镇的绿化程度,除厦门、漳州芗城区外,其余的都不高,应予加强。

3.2 加强治理污染力度,调整工业布局首先是加大执法力度,巩固已取得水、气污染源“一控双达标”的成果,防止违规超标排放和新污染源产生。

其次是加强对厂矿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处置。

厂矿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年达约650t,综合利用率仅36%,久而久之,堆存量愈来愈多,占地面积也愈来愈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和粪便也愈来愈多,所采用的填埋、移堆和焚烧等方式,已造成二次污染。

特别是城区垃圾、粪便移到郊区堆放,造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态势。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如果垃圾、粪便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这个城市的形象。

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垃圾的处理,而且要从根本上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消除二次污染。

再次是要对原有的工业布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扭转现今环保工作的被动局面。

现在我省“三废”的主要污染源还是在南平、三明、永安、漳平、龙岩等城市所连成的内陆山区一线,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上世纪50~70年代,海峡两岸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而我省的工业建设重点放在三明、南平、龙岩等城市。

当时所建的厂矿,都没有环保设施,便无限制地向空中和河流排放废气、废水。

久而久之,这些城市不仅成为我省环境污染的重点,而且也贻害闽江和九龙江下游的城市。

全省现有工业企业13810家,其中61.74%分布在沿海,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1.1%;内陆山区现有工业企业数占38.26%,产值仅占28.9%,但“三废”排放量都高于沿海。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省的59.93%,工业废气占60.06%,固体废弃物占72.46%。

以闽江为例,沿岸有37家排放废水大户,其中29家分布在上游地区。

现今这些城市天气环境和流经河段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已经或接近饱和,容量已极其有限。

由于内陆山区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时间较早,迄今已三、四十年,设备已经陈旧,技术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目前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要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也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尤其是将一些重污染企业安排在环境容量有限的盆谷地区,布局上也很不合理。

应该以我国已入世为契机,根据我省山河分布大势和区域特点,对我省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作必要的调整。

3.3 用生态观点以水流域为生态单元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不是考虑治一条沟,或是一个坡,而是要把山、水、田、林、路一起考虑;而且还要考虑所在地的村落、居民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把这些都视为同一生态单元。

这里发生水土流失,一个要素受到影响,就会产生恶性的连锁反应,各个要素都会受到影响。

一旦这里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一个要素受益,就会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其他要素也(下转第9页)第3期 林凯:湿地生态资源整治保护、合理利用初探生态建设的效益分析是一门新学科,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年限也不长。

我国的生态效益分析研究亦刚起步,许多方面尚无可靠的理论及数据可循。

因此单纯的经济分析是困难的,而且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直观的回报尚无法评价。

但是,它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是能够直观、现实地表述的。

4.4.1 城市周边、中心、海岸周边湿地生态的整治保护,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味,良好的环境必将带来招商引资和旅游的热潮。

4.4.2 水禽群体的栖息、觅食和繁衍作为一种景观就能构筑周边环境的价值,形成自然观光、休闲、旅游、娱乐等美学功能。

4.4.3 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既是我们的传统绿色文化资源的载体,也是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湿地生态被誉为“地球之肾”、“生态摇篮”、“文明的发源地”。

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据验证,其间接的经济效益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业生态系统的160倍,是控制环境污染效益的6倍,是减少流行疾病效益的2倍,是综合性效益的10~12倍。

因此,整治保护、合理利用我省(市)的湿地生态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障我们的未来。

(上接第4页)会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