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妙用

合集下载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探究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探究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探究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具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来呈现,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拼图、数学积木等视觉教具,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拼图、搭积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

使用几何模型、数轴模
型等教具,可以使学生对几何形状和数学运算有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
学具来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用计算器、拼
图等学具,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思考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具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作
和交流,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提
高学习效果。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
运用学具,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手”在数学中的妙用

“手”在数学中的妙用

1、善于抓住孩子们的特点,巧妙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有效的“鼓掌”,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

2、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学生做着分与合的动作)老师揭示课题课题:老师边说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边板书课题数的分与合。

借助手指认识10以内的数。

孩子刚入学,对10以内的数基本都有直观的认识,课堂上,借助手指帮孩子建立对数字的直观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成,简便快捷。

如学习5的组成,可以伸出5个手指,然后依靠控制手指间的距离把5个手指分成两部分,边分边说: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5;然后再分,接着说:5可以分成2和3,2和3组成5……3、借助手指计算退位减法。

今年我任教二年级,在教学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居然20以内退位减法不会算,我只好教他借助手指进行退位减法,如计算73-18,个位3-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用13-8他不会算(手指不够),我就教他用10-8等于2(可以用手指),再用2+3=5,采用这种方法,他终于能计算退位减法了。

4、借助手指记乘法中的进位数。

加法中的进位数一般不超过3,不论是在算式中写进位数,还是手指记或是心算都很方便。

而乘法计算,特别是在两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太多,尤其是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相乘时,乘的过程中进位的数字不写容易造成忘记,写在题上或旁边都显得太乱,所以很容易造成计算错误。

因此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巧用左手来记乘法计算中的进位数,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具体方法如下:将左手自然张开,面对掌心,从小拇指数起,伸一个记数1,伸二个记数2,依次类推,伸五个记数5;然后从大拇指数起,伸一个记数6,依次类推,伸四个记数9。

这样,便于我们记忆,有效帮助进行计算。

5、借助手指巧试商。

在计算除数是二、三位数的除法时,当除数接近半数时,看作“整十”、“整百”数试商,调商次数较多,一般看作半数试商。

用“肢体”表达数学,让课堂更加高效

用“肢体”表达数学,让课堂更加高效

JIAOXUE FANGFA教学方法49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8用“肢体”表达数学,让课堂更加高效◎赵洁瑜(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中心小学,广东珠海519000)【摘要】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数学中的抽象性内容表达得更形象、具体,便于小学生的理解.所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数学内容,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文章中对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给予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小学教学;肢体语言;运用策略语言表达有有声的,也有无声的,肢体语言就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它能够使表达效果更为生动、形象,给予有声表达更好的补充与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促进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手势的运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手势语言的运用相对比较广泛,教师通过自身的手指、手掌、手臂、拳头等来进行语言表达.当学生思想或学习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拳面向前,拇指上翘的手势来对学生表示赞扬.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食指则表示引导、警告或者是表示数字.如食指既可以表示数字“1”也可靠近发出声音“嘘”,睁大眼睛,这样是表达“请不要讲话”“请安静”的意思.对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在手势动作时可适时加重力度,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起到强调内容的作用,学生易于记忆.例如,“请大家注意看黑板”“哪名学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等这些引导性的要求都需要食指手势重点点动几下,在引得学生注意的同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达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请学生起立、落座或回答问题的时候可通过掌臂手势,注意手势运用的速度及目光配合.如请学生发言时,教师可以手心向上,轻微向上运动,并加以探询的目光;请学生落座时手掌需伸平,轻微向下运动.另外,向学生招手表示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作答,拍手表达讨论结束等手势动作都是课堂教学经常运用的手势.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眼神的运用眼神交流也是一种语言,就像我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交往中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从而感受到对方的活动.无论哪个班级都会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课上课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插曲,从而引得其他学生的关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要用眼神示意一下正在搞小动作的学生,告诉他:把你的小花样赶紧收起来,如果再继续就要受惩罚了.通过这种暗示让学生终止自身的不良行为,不仅避免学生因点名感到尴尬,也会使课堂顺利融洽的进行下去.但是在有些教师上课时肢体语言的表达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对一些喜欢搞小动作的学生进行制止时多是停下教学专门去提醒、警告,甚至直接点名,这样就会使全班同学集中看向那位被点名的同学,而这位被点名的同学很容易自尊心受到伤害.不仅如此,这种制止方式既会耽误教学进度,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思路衔接.所以基于该种情况“此处无声胜有声”更为贴切.并且适当给予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例如,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可以让一些成绩一般胆子较小的学生来进行回答,假如学生回答的比较磕磕绊绊,教师可以适时给予他们一个鼓励性的眼神,以表示肯定和信任,而学生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信息大增,有利于他们大胆发言,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部表情的运用人的喜怒哀乐都会体现于面部表情当中,这其中也是人与人肢体语言交流的一部分,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部表情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面部表情可以向学生传递好的一面,也可以向学生传递不好的一面,这对学生有着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好的面部表情能够向学生传递积极、热情、肯定的正能量,有助于学生集中听课的注意力;而不好的面部表情则向学生传递的是一种烦闷、消极的负能量,这样反而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甚至自暴自弃.教师亲和力的表达都会从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如果教师面带笑容、精神抖擞地进入教室,学生首先的感觉就会很振奋,课堂氛围也会十分融洽,师生交流也会更加顺畅,学生也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中交流,不仅教学质量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十分理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面部表情要保持一种亲切、自然、平易近人的状态.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增加身体接触在小学生的思想和理解当中,教师始终是高高在上的,会保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由此造成了师生间距离逐渐加大,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慎了解.而师生间的身体接触恰恰能够拉近双方的距离.例如,教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进行解题,或者是当学生出现做错误时动手帮助学生修正等,这些都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法,对教学有着很大帮助.五、结束语总而言之,肢体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无声的表达,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更为重要,它无声的表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可以为有声语言进行很好的补充,所以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优势,继而实现打造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参考文献】[1]陈先波.肢体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效应[J ].考试周刊,2012(30):75-76.[2]邓美德.论教师教学肢体语言的实然与应然[J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7):82-85.。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一:一、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1、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要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的一举首,一投足,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有可能激起学生求进的力量。

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

其三,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2、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我想,数学教学应该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

"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

那么,什么是"开放"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开放,即解除禁令、限制、封锁等。

""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新思想的教学,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是开放式教学必要条件。

开放式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数学教学思想。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本文将从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选择和使用学具的原则以及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浅谈。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具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利用色彩鲜艳的拼图、立体模型、计数棒等学具,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加学习动力。

2.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许多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具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用小球、小方块等学具展示几何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促进交流和合作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活动或合作游戏等形式使用学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通过学具的使用,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选择和使用学具的原则在选择和使用学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学具时,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学具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对教学目标做到有针对性。

2.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学具应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使用学具时更加乐于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容易操作和携带学具的操作性和携带性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学具应该简单易操作,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践操作,学具也应该方便携带,以便教师随时使用。

4.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学具应能够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促进教学效果。

5.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在选择学具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学具,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作者:施静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24期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分一分、拼一拼,使他们在亲自动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可设计一个让学生现场“摸奖”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摸奖活动,学生对摸奖的兴趣也很高,这一活动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而且能领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昂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动手操作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因此,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和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验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先让学生猜想:教师会从第3.4、5盒中摸到什么球,有几种可能?摸到白球、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然后,全班分9个小组去验证,1~3组验证第3盒的推理;4-6组验证第4盒的推理;7-9组验证第5盒的推理。

肢体语言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肢体语言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科 教 时 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 l
肢体语言教学在小学数学课 堂中的重要性
由 昌
( 北省 张 家 口市 长青 路 小学 河
河北张家口
050) 7 0 0
【 摘 要】 肢体语 言在小学 数学课 堂中 的运 片 比在 其他学科 中 的运 用更 具有发展 空间 , ] 这种教 学在很 大程度 上要依赖 于肢体 语言 的合理运用 。 师不仅要 懂得课 教 堂 教学规律 , 掌握 一 的教育 学 、 定 心理 学知识 , 必须 关注每 一位 学生 , 还 运用 一定 的组织 艺术 , 力调动 学生 的有意 注意 , 发学生 的情 感 , 努 激 使学 生在 愉快、 轻松 的心境
嘴上照讲, 采用 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 。 以严 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 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 了, 于无 声处听惊雷。试想 , 哪个 学生还敢 顶风 作 案。 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 。 提问时, 向学生投 以期望和信赖的 目 可 光, 对答对的同学报 以赞许 的 目光, 对答错的 同学一定不 能流露 出嘲笑和 鄙 视 , 应 是鼓 励 甚 至 是 宽 容 。 而 如果说眼神足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 , 那么另一种方法 的效果也 不容忽视 , 那就是适 当的时候老师 要走 下讲台 , 这样可 以起 到意想 不到的 效 果 。 ~方 面 拉 近 了师 生 心理 上 的距 离 , 师 是 亲 切 的 、 平 易 近人 的 , 老 是 这 样双方是更 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 老师的行进 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 声的警示 ( 别睡觉 ! 老师来了) 。而且当有同学 窃窃私语 时, 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 , 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 老 在 子, 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 不动声色地处理 此 些 问题 , 能 让老 师 放 低 声 音 , 护 嗓 子 。 还 保 还育种很有 效的肢 体语言是面部表情 。它可以传达 更丰富的语言内 容, 作为教师 ! 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 , 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 丰富的语言信息 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 。 我曾带过两个平行 班的数学教学, 我是其中一个班 的班主任 。 奇怪 的是, 自己的班总考不过 我 另一个班 , 而且我也觉得在 自己班上有 点压抑 。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 我老远就打招呼 , 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 直到后来才知道原 因, 因为我是 班 主任 。 课 时 总是 把 自 己角 色 弄错 , 见 任 何 一 点 不足 之 处 , 教 室不 干 上 看 如 净、 黑板没檫 、 迟到等都会 很不高兴或批评 ! 不满 自然会表现在脸上, 。 而且 有 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仟 , 应该严肃点, 故而不苟 言笑, 所以发挥受拘 束 。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 一张无表 情的脸 , 问题他们也不 有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

”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2、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新知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

”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求比1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中,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先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

然后让学生第1行摆5个○,第2行摆△,要求△比○多2个,求第2行摆了()个△。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5个△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2行摆()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1起。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活动,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具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学具操作活动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规律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进行教学时,如何才能让学生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践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才能显露,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拔一拔》教案:手指灵活展现,乐趣无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拔一拔》教案:手指灵活展现,乐趣无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拔一拔教案:手指灵活展现,乐趣无穷】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位及其意义。

2、掌握拔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和灵敏度。

4、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拔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准确理解数位及其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数字拔法,包括个位数减法、十位数减法、带进位的减法、相邻同位数减法等。

2、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教学,尤其重视实践操作和示范。

四、教具及材料:1、教具:计算器、练习本、数字卡片、棋盘等。

2、材料:关于拔算的宣传材料、拔算题材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使用拔算的场景,如买东西、做家庭作业等,诱发学生对拔算的兴趣,引出拔算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

2、讲解:首先通过教师手模,进一步强化数位及其意义的概念。

介绍数字的减法运算方法,应先从个位数的拔算讲起,然后再加以适当的拓展。

特别是对带进位的减法、相邻同位数减法的讲解必须较为详细而言之有理,以保证学生能够领会到其中的本质性内容。

3、Operation:在讲解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操作。

老师应该以多种方式展现数字,使得学生感受到数位的实际含义,并注重手势示范和手指提示,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步骤。

4、习题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拔算能力,并激发他们探究数字及其规律的兴趣。

应付加长难度逐级递增的练习题,全面提高拔算的技巧和速度,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程总结:进行课程总结,回顾课堂教学重点,并强调拔算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吸引学生持续关注课题。

也可以将拔算运用于其他学科中,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贯通性。

六、教学反思:拔一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数学技巧之一。

由于个体差异作用,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讲解方式和授课内容。

除此之外,拔算的学习需要多次突破困难,唯有通过大量的课堂联系积累经验方可见成效。

指尖上的数学——例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指尖上的数学——例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作。下 面,笔者结合 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 捆 ,3捆 就 是 30根 。
一 、 动 手 操 作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师 :说 得 真 好 。因 为他 先 用
爱因斯坦 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的 4根 小 棒 加 6根 小 棒 ,所 以 老
了一辈子的语 文课 ,上 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语文课 。”可见 ,“学 一 些优秀的教 师时常独 自思考或 与其他教 师交 流 ,或回顾 、或
师 :24+6等于多少呢 ?咱们 可 以借 助身边 的小棒 来摆一
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 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动手操作有 摆 ,算一算 。摆好的小朋友看着小棒说说 自己是怎样算 的。
利 于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培养 学生对概念 、算理 的理 解和逻
师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摆一摆 ,边摆边 说你是怎样算
过直 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 ,理解 数学概念 ,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逐步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强化 了对算理的认识 。 五 、动手操作 ,发展 学生数学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思维是从 动作开始 的 ,切断 _『
数学学习过程 中,学生 的动手操作过程不是单纯的身体动
师 :你说得真清楚 ,谁再来说一说 ,24根加 6根怎样算 ?
作 ,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在教学过程中 ,该动
生 :先摆 24根 ,再摆 6根 ,先用 4根加上 6根等于 l0根 ,
手操作的时候 就应该让学生操作 ,必要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操 10根 可以捆成一捆 ,表示 1个十 ,再 和原来 的 2捆合起来 是 3

课中操(手势)在低段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课中操(手势)在低段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课中操(手势)在低段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作者:黄华香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摘要】低段数学课堂主要的教育对象都是年龄较小的小学生。

由于该年龄段独有的特点,其在课堂中往往只能保持较短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对于教学效果来说,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当想方设法的延长小学生的注意力。

手势课中操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中操来开始授课,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并且对课中操引出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关键词】课中操手势低段数学课堂运用前言在小学低段的教学当中,主要面对的都是7岁到10岁左右的孩子。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于一件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在10分钟到20分钟左右。

而一节数学课的时常为40分钟,并且数学知识大多枯燥乏味,小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产生兴趣。

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同时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可采用手势课中操的方式来引出教学内容。

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缓解小学生疲劳、困惑的情况,还能够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中操的在小学低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小学低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纷纷在课堂中使用了课中操的方式,以期更好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小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中。

对此,很多教师也查找了很多课中操,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

但是实际的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1]。

刚开始的时候,小学生对此还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不过在课中操结束的时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让小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当中。

而且,当课中操做的次数多了,很多小学生就对其失去了兴趣,只是跟随教师机械性的完成一些动作。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课中操是在课程进行到一般左右的时候,教师会暂停授课,插入一段课中操。

有一些课中操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点联系,而大多数课中操只是单纯的为了放松和吸引学生注意。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引言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动手实践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和概念。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拼砌积木或使用几何模型来实际操作,从而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形状的特点和性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推理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热爱探索和动手实践,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可以亲自动手去感受数学的乐趣。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实用性。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动手实践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易于理解。

数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

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观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更加容易理解。

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分割水果或食物,亲自感受到分数的实际意义。

通过体验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三、增加学科内涵动手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实践操作,更可以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学科内涵。

在动手实践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等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学习数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调查问卷进行实际调查,学生可以自己制定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解析数据,并通过图表的形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学习到数学统计中的概念和方法,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动手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借鉴与沟通,从而扩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小班居家手势教案及反思

小班居家手势教案及反思

小班居家手势教案及反思在小班教学中,手势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手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尤其是在居家教学的情况下,手势教学可以成为家长和孩子们互动的一种方式,增加家庭教育的乐趣。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小班居家手势教学的教案,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案1. 教学内容:数字1-10的手势表示2.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手势准确地表示数字1-10,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手势。

3. 教学准备:纸板、彩色笔4.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学生介绍手势教学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如何用手势表示数字。

(2)教学:老师用纸板和彩色笔向学生展示数字1-10的手势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练习。

(3)练习: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手势表示数字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速准确地完成。

(4)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5. 教学反思:通过手势教学,学生们在玩中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手势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居家教学的情况下,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手势教学中,与孩子一起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二、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对某些手势表示方法感到困惑,需要老师进行耐心的解释和示范。

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也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避免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2. 教学过程中的收获通过手势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更加专注和投入。

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教学过程中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手势教学内容,如形状、颜色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们自己创造手势表示方法,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总之,手势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小班居家教学。

通过手势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加家庭教育的乐趣。

特教数学手指操教案

特教数学手指操教案

特教数学手指操教案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特殊学习需求的教育形式。

在特殊教育中,数学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然而,由于特殊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

因此,特教数学手指操应运而生。

特教数学手指操是一种结合手指运动和数学概念的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手指操的方式,特教数学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手指操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解题能力。

在特教数学手指操教案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和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手指操活动。

例如,对于视觉障碍学生,可以使用触觉材料,让他们通过触摸和感受手指操的形状和运动来理解数学概念。

对于听觉障碍学生,可以使用声音和节奏来引导他们进行手指操活动。

对于智力发展迟缓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手指操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手指操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手指操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不同的手指操游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手指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通过手指操的练习,学生的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这对于特殊学生的发展和日常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教数学手指操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

教师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同时,教师还应当与学生的家长和其他教育专家进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总之,特教数学手指操教案是一种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适用于特殊学生的数学教育。

通过手指操的方式,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解题能力。

特教数学手指操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同时需要与家长和其他教育专家进行合作。

幼儿园数学教育案例分享:小手一算

幼儿园数学教育案例分享:小手一算

幼儿园数学教育案例共享:小手一算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数学概念的地方,而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教学方法,叫做“小手一算”。

这种方法通过手指和小手的动作,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

今天,我们就来共享一个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案例,看看这种方法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的。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数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数学的地方,如何在幼儿园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小手一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手指和小手的动作,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案例共享在某某幼儿园,老师们采用了小手一算的方法进行数学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将数学概念和手指动作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数字1的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用手指比划出一个1的形状;在教学数字2的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用两根手指比划出一个2的形状,以此类推……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很快就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字形状和数学概念。

三、方法分析小手一算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如此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亲近感:通过手指和小手的动作,孩子们更容易产生亲近感,觉得数学不再是一件抽象的事情,而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2. 视觉化:通过手指比划出数字的形状,孩子们更容易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

3. 记忆:手指动作和数字形状的结合,也使得孩子们更容易记住数字和数学知识。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以上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结论:1. 幼儿园数学教育非常重要,而小手一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小手一算的方法通过手指和小手的动作,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3.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数学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语小手一算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效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方法,它通过手指和小手的动作,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内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王云芬(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古城小学,云南红河州弥勒市652300)通常学生会认为数学课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我们教师对数学的教学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就真是非常乏味,甚至会让学生感觉学数学似乎无用处。

然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适当的数学游戏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认识到数学也是很重要的,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数学游戏是指那些带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含有部分未知的或全然未知的结果,学生可以投入很大兴趣,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的寓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于其中的游戏。

数学游戏教学同其他学科游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要将数学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

但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教学为内容,游戏教学应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因此在应用游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游戏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游戏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课堂才会生动,才会达到教学的目的。

如:小学在上一年级上册《10的组成》时,我用拍手游戏让他们边念儿歌边拍手:你拍1,我拍9,我们两个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诚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五五合成一双手。

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这首儿歌中发现什么数学信息?结果孩子们很快就发现:“1和9组成10”;“9和1组成10”;“2和8组成10”;“8和2组成10”;“3和7组成10”;“7和3组成10”……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10的组成。

由此可见,游戏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才能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情况。

2游戏应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土克秀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5(000)016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构建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培养。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土克秀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二小学,832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浅议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具体的物体或数字来感受数学概念,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

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老师可以利用物品进行分割和合并的操作,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这样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分数的意义及运算规律。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各种几何图形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制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动手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科,而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问题,进行探索和实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美妙,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动手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思维。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和发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幼儿数学手部游戏教案大班

幼儿数学手部游戏教案大班

幼儿数学手部游戏教案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一环。

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我们设计了一堂以手部游戏为主的数学课。

本次课程适用于大班幼儿,教学目标是帮助幼儿认识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和手眼协调能力。

一、课程准备1. 准备游戏道具:数字卡片、图形卡片、计数棒等。

2. 整理好课堂环境,确保游戏材料摆放整齐。

二、课程内容1. 游戏一:数字识别将数字卡片分发给每个幼儿,让他们按照顺序排列数字,并用手指指出每个数字。

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进行问答互动,提问幼儿“这是几?”鼓励幼儿用手指点出正确的数字。

2. 游戏二:图形认知准备图形卡片,让幼儿观察卡片上的图形,然后用手指模仿画出相同的图形。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触摸和感受图形的轮廓,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手部动作。

3. 游戏三:计数棒游戏每个幼儿分发一些计数棒,教师给出一个数字,幼儿需要用手指按照数字的要求摆放计数棒。

例如,教师说“请用手指摆放三个计数棒”,幼儿则需要用手指摆放三个计数棒。

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能够巩固数字的概念,还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4. 游戏四:数字配对将数字卡片和相应数量的物品(如石子、积木等)放在一起,让幼儿通过手部操作将正确数量的物品与数字配对。

例如,教师说“请用手拿起两个石子”,幼儿则需要用手指拿起两个石子。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数字和数量的理解。

三、课程总结通过手部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乐中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思维和手部操作能力。

本次课程让幼儿通过手指的触摸和操作,感受数字和图形,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相信通过这样的数学手部游戏教学,幼儿对数学会有更深的认识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妙用
作者:黄薇薇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8年第01期
摘要:双手可以操作材料,本身也可以作为的一种“材”,并且利用起来十分方便。

通过手的特征、手势动作、手与肢体的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进行有效记忆;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空间观念。

关键词:手;有效记忆;深入建构;空间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手指尖上。

动手能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动手操作的材料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也可以因课堂生成的需要而“就地取材”。

比如书本、学习用品、课桌、黑板、讲台等身边之物,甚至有时候不需外物,仅利用我们的身体,只要运用巧妙得当,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就是课堂所需要的“材”。

譬如双手,真是“唾手可得”“信手拈来”,十分方便好用。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双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妙用。

一、依托双手,激发兴趣,促有效记忆
怎样避免死记硬背式地记忆数学知识呢?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将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贮存和编码。

双手动起来,好玩、形象、真实,刺激学生大脑,促进学生记忆。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学生记忆十二个月中的大月、小月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朗朗上口的口诀,有单双数的规律,还有形象又直观的“拳头记忆法”。

“拳头记忆法”即利用左拳上的凹凸关节来进行记忆,在左手的拳头上,从右往左数一月到七月,再从右往左数八月到十二月。

数到凸起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大月;数到凹下去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小月(二月除外)。

“拳头记忆法”犹如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以及毫米时,可借助用手比画的方法建构1厘米、1分米、1米以及1毫米的表象。

比如利用拇指和弯曲的食指间相隔的距离来记忆1厘米,用更近的距离来记忆1毫米。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利用一拃(或不到一拃)来记忆1分米。

将两臂平伸(或张开一定的角度),利用一庹(或不到一庹)来记忆1米。

这样的用手比画十分方便,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比较好地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建立清晰的长度表象,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周长时,部分学生对于“先算长加宽,然后再乘2”这种方法不容易理解,笔者教学生运用手势的方法(图1),食指表示长方形的长,拇指表示长方形的宽(长+宽),然后另一只手用同样的手势,表示另一组长、宽,最终两只手合起来(×2)形
成一个“长方形相框”(周长)。

手势简单有趣,学生很乐意动手一试,轻松理解了这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如果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求长或宽,还可以把上述动作反过来运用。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因此,拿出双手亲自动一动是比听别人、看别人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利用手的特征、手势动作、手与肢体的配合,积极挖掘手的一些功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二、借助双手,化抽象为形象,助深入建构
对于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与其现有的认识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矛盾。

所以教师要善于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提高教学的效率,助其有效建构数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题”(现在称作“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邻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中。

一年级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是在加、减法计算教学中同步进行的。

教材编排时,加法计算的教学中,相对应的实际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减法计算的教学中,相对应的实际问题往往都是用减法计算。

这样的安排,如果教学时,学生没有对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形成深刻的理解,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仅凭经验或直觉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意,不能仅凭看到学生列式正确就沾沾自喜,而是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模型的建构。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仅凭语言来分析数量关系,显得枯燥、抽象。

教师不妨借助“手”的动作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及其相关数量关系。

比如:解决加法实际问题时,可以张开左手掌表示一部分,张开右手掌表示另一部分,然后再将两手掌慢慢合拢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7页例3:小猴摘桃,已经摘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动作,边做边理解:“已经摘的部分加上剩下的部分等于桃的总个数”,避免造成学生看到“还剩”这个词就想减法的负迁移。

解决减法实际问题时,可以两手在空中画一个大圆圈表示总数,右手拿到中间自上而下“切”下去,并张开右手掌“抹”去右边,表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左手掌张开,定住,表示剩下的另一部分。

再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3页例5:小猴摘了28个桃,吃了一些,还剩7个,求吃了多少个桃。

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动手配合语言:把桃子的总个数分成两部分,去掉还剩的部分,就求到了吃了的部分。

这样不会产生思维定式,想成“总数-吃了的部分=剩下的部分”的数量关系。

像这样的边表达边动手的形式要经常练习,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习惯。

加入了手势、肢体动作后,能使抽象的题目变得直观,使学生不仅对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能深入建构加、减法的数量关系模型。

三、妙用双手,增加体验,提升空间观念
新课标强调“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空间
观念。

所以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例如教学“周长”时,笔者让学生伸出食指,和自己一起“描”出周长;在教学“面积”时,让学生伸出手掌“刷一刷”面积。

做这些动作不仅不占时间,而且对于学生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有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在解答下面这道练习题(图2)时,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图形,它的周长是()厘米。

师(展示错例):周长5厘米你们觉得对吗?
生1:不对,应该是12厘米。

师:为什么是“12”不是“5”?
生2:我觉得填“5”的这位同学没有看到问题是求“周长”。

师:具体说说呢?
生2:求周长,求的是这个图形边线的长度,也就是用手指沿着边数线段,数出几条线段就得到周长有几厘米。

而“5”这个数据,我觉得他是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得到的。

像这样(比画出手掌刷的动作),数小正方形的“面”,数出几个小正方形就是几平方厘米,求的是面积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说得太棒了!那咱们像这位同学一样,边做动作边分别数一数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吧。

……
用直观的动作结合语言,化抽象为形象,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当然不仅是对“周长”“面积”的理解,对“线段”“角”“方位”“垂直”“平行”“顺(逆)时针”等,都可以巧借双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再如《平移与旋转》一课的课堂导入,笔者采用课件动态展示游乐场场景,要求学生跟随课件中各个游乐项目中的活动画面,用自己的动作表演出来。

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时而扭转手臂转动起来。

师:这些游乐项目,你们能按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生1:我认为“旋风旋转椅”和“旋转木马”是一类,它们都是这样转的。

(边说边比画)
生2:我觉得“摩天轮”和“旋风旋转椅”“旋转木马”是一类,也是这样旋转的,只是方向不同(比画出水平和垂直两个圆形轨迹)。

生3:我觉得“青蛙跳”和“激流勇进”是另外一类,它们都是直直地运动的。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针对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用手比画了出来。

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两种运动分别取个名称呢?
……
简简单单几个手臂动作能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其引入课堂;简简单单几个手臂动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简简单单几个手臂动作,有效化解了“平移”和“旋转”的抽象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好学生的“双手”,既省时、高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愉悦感。

我们教师可以在如何利用双手这方面继续挖掘,为课堂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