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知识经济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_田玉亚
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器、设备和原材料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以消耗原材料和
能源为特征),除了对土地和劳力的控制外,还依靠自然资源、 运输工具等积累财富,从而出现了“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 一批世界首富;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 都以知识为核心,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在所有 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 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重 要的资源。以闻名于世的比尔・盖茨为例,他没有高大的厂房, 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材料和产品库房,只有软盘和软盘中的知识。 自创办微软公司以来,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从1 9 9 6—1 9 9 9年 连续位居世界首富榜首。比尔盖茨的成功反映的不仅是知识创 造财富的一种现象,更揭示了知识经济的这一重要特征,即: 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知识作为经济时代独 特的生产要素,与工业社会的生产要素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没有完成,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 争力不强。在服务业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第
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7%。第四,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从 耕地面积看,全世界的耕地总量是2 2 5亿亩,人均耕地是4.3 亩,我国耕地面积是1 4.5亿亩,人均不到1.5亩,相当于世界 人均耕地的1/3左右。随着城乡建设用地的逐年扩大,预计到 2 01 0年,我国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2亩。我国的能源分布不均 衡,水能7 O%在西南地区,煤60%在华北地区,石油主要集中 在东北、西北和华北。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逐 年增加,到201 O年,我国的石油供应有50%要靠进口。我国工 业能源消费占世界的3 0%,农村能源的利用率更低,仅占1 0% 左右。此外,我国经济体制和其他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 法制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内容摘要: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涉及学科多、制约因素多、创新链条长、应用主体分散、外部性强等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大、综合技术集成要求更高、技术集成应用的组织难度更大、创新激励更为不足。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大国小农以及农业企业小而散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模式选择、创新主体结构以及技术推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应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整合构建统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通过强化结点链接重塑全产业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通过加大投入、改革机制提升农业科研与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不同于工业科技创新的特征,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与大国小农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走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因此,应认清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殊性、找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特定约束、抓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要害,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特殊性(一)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更多,创新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工业科技创新主要在实验室等人工控制环境下进行,创新成果在标准化工厂环境中应用。
而农业科技创新受动植物生长周期和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制约,研发周期较长,产品创新迭代速度慢。
工业产品创新迭代快,例如,汽车全新车型开发周期为1到3年,车型改款只需4到15个月,芯片和手机分别为1到3年和3到12个月更新一代产品。
而农作物生物育种平均需要13年,杂交育种也需要5到10年,家畜常规育种需要15到30年,采用基因组选育等新技术至少要7到15年。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受水土、气候和生物自身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创新成功率较低、不确定性较大。
生物育种前期基础性研究阶段成功率仅有5%,中期应用研究阶段成功率仅为25%。
(二)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学科更多、领域更广,对综合技术集成的要求更高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的学科跨度更大、技术交叉的领域更广。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
02
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
总体水平提升
近年来,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尽管国内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 距。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与案例
主要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在种质资源创新、 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和农 业机械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 要成果。
新技术二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 农产品质量追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前景
新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将 不断拓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升级,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的 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有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可持续 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 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等手段,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金融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 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为 科技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 融资担保。
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与氛围
1 2 3
优化创新生态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科研机构、高校、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 惩处力度,保障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得到合理回 报。
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
2011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1项
良好14项
合格33项
暂缓结题1项
免于鉴定6项
2011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1)优秀2项
良好14项
合格17项
暂缓结题5项
不合格1项
免于鉴定2项
2011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2)优秀1项
良好5项
合格14项
暂缓结题2项
免于鉴定2项
2011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2项
良好3项
合格18项
暂缓结题2项
2011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1项
良好7项
合格14项
暂缓结题2项
免于鉴定1项
2011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
优秀1项
良好9项
合格18项
免于鉴定4项
2011年7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2项
良好18项
合格13项
暂缓结题3项
免于鉴定1项
2011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
鉴定组专家名单:田慧生、刘复兴、张男星、孟繁华、王保华、陈英和、苏彦捷、冯刚、檀传宝、方晓东、耿申、马陆亭、吴霓、袁本涛、马健生、高宝立、姜大源、俞启定、时晓玲、邢晖
优秀1项
良好23项
合格18项
免于鉴定2项。
论知识经济与农机教育创新
论知识经济与农机教育创新摘要农机知识与农机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明确知识经济与农机教育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特点、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等,充分认识到农机教育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农机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机教育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农机教育;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已成为农机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识经济与农机教育创新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概念农机兴农的重要力量。
1990年,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第1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就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人们逐步认识到,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实质上就是高技术、高文化、高智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1知识经济要求农机教育创新(1)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这种新经济模式使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必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在知识时代,知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以上。
作为农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一是发展速度加快。
近30年的科学技术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多,新学科不断涌现,目前,学科总数已达6 000多门。
二是更新加快、变革加剧。
目前,工程师知识半衰期已缩短至5年,近10年内1个工程师新掌握的知识90%与计算机发展有关。
三是科学技术将与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结合,逐步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
(3)明确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在农机教育观念上,更加强调终身教育;在农机教育目标上,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农机教育内容上,强调“通识”而非“专识”;在农机教育方法上,注重培养对象创造个性的发展和现代化农机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农业方面的论述
科技创新农业方面的论述科技创新农业方面的论述参考如下:一、农业技术革新农业技术革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新型育种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够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种。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为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基因编辑,我们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使其更能适应各种环境,提高产量。
此外,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的发展也为农业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它们在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三、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我们可以大幅提高耕作、播种、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如无人机、智能农机等,使得精准农业成为可能。
四、精准农业与智能化管理精准农业和智能化管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应用卫星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获取农田的各项数据,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能够节省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五、农业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农业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另一大特点。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而农业信息化则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帮助农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科技创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及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等环保措施,都需要科技的支撑。
同时,科技也为我们研发出更多的环保型农业机械和农资产品提供了可能。
七、农业产业链优化与整合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浅谈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前,农业经济仍是中国经济体系中相对滞后的领域。
然而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科技创新开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浅谈了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生产效率科技创新能够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将传统的枯燥的劳动过程变得快捷和高效。
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业增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田间农活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现如今的智能化农业管理,能够自动化地完成复杂的作业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进而创造积极的市场效应。
二、改善农产品品质科技创新可以大幅提升农业产品的品质,生产更高质量、更安全、更营养的农产品。
通过改善种子材料、农业生产过程、干预植物生产和成熟过程等多个环节,进而使得农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增强颜值和口感。
例如,随着就地农业多处创新实践的开展,特色优质的农产品不断涌现,而这些产品的关键在于科学地使用现代技术。
三、促进产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高效益型”转化。
科技创新可以加快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促进产业的投资和市场化运作。
同时,科技创新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高农业的商业价值,促进产业化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为农民增加了更大的收益。
四、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和研究,农民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有效防御和化解风险,更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例如,农业科技对于农作物的防虫害、防病害和保供给、保质量、保价格都有了更加有效和科学的保障。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科技研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不断地保持创新、发扬创新全民动力,不断地突破知识和技术瓶颈,才能让农业经济蓬勃发展,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促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S adn gcl rl cecs hn ogA r ut a Si e i u n
浅析 国家 农业科技创新体 系的构建
李哲敏 信 丽媛 方宜文 张应禄 刘振 虎 董 照辉。 , , , , ,
L U h n—h DON Z a I Z e u , G h o—h i u。
( . gi l rl no t n船 1A r u ua f r i c t I ma o
,hn cdm a r u ua c ne, ei 00 1 C i ; C i A ae yo gi h rl i cs B i g10 8 ,hn a f c Se j n a
(.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 1 北京 108 ; 天津农业科学 院信息研究所 , 0012 . 天津 309 ; 012
10 8 ) 00 1
3 .中国农业科 学院 , 北京 摘
要: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 实现农业 和农村经 济可持续 发展的必 由之路 , 是提高农业 国际竞争 力
的关键举措。本文探讨了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创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提出了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
性、 区域 性 、 定 性 的 特征 , 决 定农 业 科 技创 新 稳 也
段 , 业 和农村 经 济 的持 续 发展 , 须 依赖农 业科 农 必 技革命 与创 新 。 因此 , 国家农 业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的 构建 , 于加快 我 国农业 科 技 自身 发展 、 对 推进 农业 国际化 、 而推 动 农 业 现 代化 进 程 具 有重 大 的 战 从
o ce c n e h o o y i g iu t e i i fs in e a d tc n lg n a rc l n Chna,a d p o wa d s g e t n n a u e o i e e c a — ur n utfr r u g si s a d me s r sf rCh n s h r o
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摘要】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该体系的关键因素和机制。
在体系构建方面,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跨学科研究机构。
创新机制方面,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结合,鼓励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
政策支持也是关键,需要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构建健全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可以实现农业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构建,创新机制,政策支持,未来展望,引言,现状分析,结论1. 引言1.1 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知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业发展的需求。
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知识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构建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土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体系构建方案。
在构建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创新机制是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创新平台,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农业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政府的支持也是构建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农业知识的创新。
未来展望方面,我们期待通过构建新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有信心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一个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新农村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
新农村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命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我们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农村现状与农业科技的关系、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式与途径、国家政策对农业科技的支持等方面展开阐述。
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农业科技创新对新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浪费。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动力,还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农村现状与农业科技的关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科技的应用也相对较少。
目前,农户在生产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农业技术,效率低,产量少,产出质量参差不齐。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发展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式与途径要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培养专业人才,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生产观念。
其次,可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推广,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国家政策对农业科技的支持为了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首先,国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支持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其次,国家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此外,国家还鼓励农民购买农业科技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改善农村生活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创新玉米种植技术的思考
创新玉米种植技术的思考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善和创新。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创新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玉米种植技术创新的一些思考。
一、育种创新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
在玉米育种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 抗病虫害品种的研发。
玉米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玉米螟、烟草花叶病毒、玉米霜霉病等。
研发具有抗病虫害性的玉米品种对于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 适应性强的品种研发。
我国地域广大,气候和土壤条件各异。
通过研发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玉米品种,可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适应性,增加产量和质量。
3. 提高单株产量的品种研发。
通过提高单株产量,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的总产量。
通过研发单株产量高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经济效益。
1. 精准施肥技术。
通过土壤检测和作物需求预测,实施精准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浪费。
可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决定施肥量和施肥类型,也可以利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对农田进行巡检,及时发现作物的营养需求,并进行精准施肥。
2. 管理土壤水分。
合理管理土壤水分对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改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如加强田间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损失。
根据土壤水分需求和降雨情况合理浇水,也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3. 种植方式创新。
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是直播或穴播,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播种量和行距不易控制,容易导致植株间竞争。
可以尝试采用更科学的种植方式,如精准播种和垄作等。
精准播种可以控制每株玉米的播种量,使植株间距均匀;而垄作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保水能力,有利于玉米生长。
1. 农业机械化。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农田管理和作业效率低下。
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实现玉米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构建中 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
尽管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等。
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立足中国国情。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因此,科技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
在一些平原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同时,要关注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转移等现实情况,研发适合小规模农户的实用技术和设备。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是构建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
同时,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提高农业科研创新能力。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既要重视培养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要注重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改革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产学研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知识创新与农学科学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知识创新与农学科学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知识创新和农学科学发展在农村地区的重要性凸显。
农业知识创新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农学科学发展则为农业知识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知识创新与农学科学发展的关系和作用。
一、农业知识创新的意义农业知识创新是指农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创新。
农业知识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业知识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管理模式,农民可以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业知识创新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随着农业知识的不断创新,农村地区可以逐渐从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集约型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农业知识创新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学科学发展的作用农学科学发展是农业知识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农学科学发展通过研究农作物种植、养殖管理、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农业知识创新提供支持和指导。
首先,农学科学发展可以提供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科学家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创新方案,推动农业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其次,农学科学发展可以提供农业经济的研究和指导。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知识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农学科学发展可以提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模式。
通过研究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的问题,科学家可以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方案。
三、农业知识创新的途径农业知识创新涉及多个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首先,农民自身的实践经验是农业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探讨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对农村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科技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一、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可以提供新的作物品种和改良传统农作物,从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科技还能提供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和挑战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科研资金、人才培养等。
然而,由于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很多农民缺乏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复杂的科学技术,需要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然而,农村地区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
同时,政府还组织培训班和研讨会,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学习和应用新的农业科技。
四、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农民应发挥主体地位。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应用有着直接的体验和了解。
因此,政府和科研人员应当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加强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为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来提升农村地区的科研实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六、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只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创新一、引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质增值的潜力。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方法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环境的限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多样化需求。
只有通过科技的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才能够使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同时,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四、农业科技创新的方法农业科技创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层次和质量。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还需要加强与农民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农民的经验和智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效果。
五、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景农业科技创新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成熟,农业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
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农业科技创新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较高。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合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需要克服科技瓶颈和技术缺失等问题,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七、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案例农业科技创新在各个地区都有着成功的实践案例。
农业科技改革创新理论
农业科技改革创新理论一、理论概要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
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
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构筑未来农业之基——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构筑未来农业之基——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应对这一挑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这不仅能够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还能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于整合资源,这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
通过建立开放型的研究平台,鼓励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可以有效集中智慧与力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需注重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因此,建立健全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成果转化的应用体系至关重要。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培育新品种、探索新技术,更要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直观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普及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能,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手段,将科技知识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每一个农村角落,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推广科学种植方法。
我们还须正视当前农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这包括生物防治、土壤修复、节水灌溉等技术领域的研究,旨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以及农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科技创新服务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未来的农业将是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产业,而科技创新无疑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所在。
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李哲敏;信丽媛;方宜文;张应禄;刘振虎;董照辉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本文探讨了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创体系的内涵和构成,提出了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建议与措施.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李哲敏;信丽媛;方宜文;张应禄;刘振虎;董照辉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天津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天津,30019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浅析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的构建模式 [J], 李成明
2.国家开放大学学位英语考试模式构建浅析 [J], 苏玉华
3.浅析孙中山民族国家构建思想 [J], 杨芳芳
4.国家审计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建设性作用浅析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J], 龙晓燕;夏劲草
5.浅析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为视角 [J], 赵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知识经济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田玉亚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即将跨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新世纪。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数量、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科学技术作为知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将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在当代,谁掌握并占有了足够的知识(智力)资源,并充分有效地运用于经济发展,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可能置身于知识经济之外。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深入探讨知识经济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知识经济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经济的真正活力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
科学创新是指经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这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
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快慢。
发展我国的知识经济,客观上要求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发展知识经济,在农业上就要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就是农业科技创新。
有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和优势,就可以弥补资源、资本的劣势,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要不断提高和保持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从制度上、体制上、政策上以及人力、财务、物力等方面营造出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保持强大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并迅速地应用于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因此,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的必然抉择,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总体上要落后20)30年,在发展中国家也仅居中等水平。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不合理。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我国的农业科技体系结构严重不合理,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在推动科研单位进入经济主战场,扩大自主权,加强科技开发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但是,从跨世纪长远看,国家的科技改革远未达到目的。
一是农业科技体系机构庞杂,层次不清,任务重复,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高,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办的农业科研机构就有1200多个,职工12万人,但真正属于创新型的人才却不多。
二是政府办的和高校办的科研单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研究,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三是科研、开发与生产相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而发达国家达到50%-60%,美国高达80%以上。
四是科研定位过于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每年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2、农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没有科研创新、开拓的强烈意识;或者只注重引进,不把科技创新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农业科技创新意识十分淡薄。
3、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农业科研单位普遍较其他研究部门面临更窘困的经费问题。
4、科研创新人才缺乏。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习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出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
再加上农业科研部门中青年人才跳槽多,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老化,不少农业科研单位出现了年龄结构断层,中、青年科技新型人才奇缺,青黄不接,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36
)
科技兴农农业经济#2000/3
知识经济转化为生产力关键是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转化。
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建立一个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是我们发展农业科技的一项紧迫性任务。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
一是改革农业科技的组织结构,建立政府、企业、民间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政府办的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应以知识创新为重点,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瞄准世界农业高科技发展前沿,求突破、求创新。
大多数的技术创新活动应由企业和民营科研机构去实施,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应用性研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长远和中近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特别是要能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求突破。
二是改革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动力机制。
首先,必须深化科研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
其次,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建立体现按劳分配的制度原则。
表彰并重奖科研创新成绩卓著的科研人员,充分调动和提高科研人员从事创新的积极性,推动科研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是克服科研、开发、生产相脱节的问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理顺科学、教学、推广三者关系,从体制上保证/三农0结合,克服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鼓励科学院所与高校之间、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加强合作,密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交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从知识的生产到传播、应用,加强协作,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
2、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化步伐,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作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键就体现在创新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知识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
我们必须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就必须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作体系。
这个运作体系一端是创新科技成果的科研机构,另一端是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单位(可以是多个农户组成的联合体)。
中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转化过程必须三个环节整合为一,协同性强,科研、开发、市场紧密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实现高效能的创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增值过程。
可以通过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个体种养大户以及较多的农户,或以资金、资源、设备、技术、信息入股等形式,联合开发农业科技园区。
在园区建设中,突出技术创新和技术示范作用,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大力搞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使企业变成技术开发的主体,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设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必须建立政府、企业、民间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政府办的科研机构主要由国家投入,重点包括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也包括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
企业和民营机构主要投向具有市场前景,可直接转化为产品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始终应该成为主渠道。
在稳定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制订鼓励政策,广泛开辟科技金融投资渠道,逐步使企业、民营机构、外商独资机构成为投入的主体,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并创造出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使得科技人员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中,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搞好科技创新工作,创出更新、更多、更好的成果。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农业科技发展要依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坚决废除压制创造力形成的传统式教育,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
要提高农业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造教育0的新模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科技文化知识面比较宽广、专业知识功底比较深厚、又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为农业科研单位和社会输送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
p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市委党校223001
o校对/姜丽
)
37
)
科技兴农农业经济#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