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2))PPT教学课件
12条 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
知识梳理
整理和复习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长方体 正方体
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 时,就变成了正方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知识梳理
整理和复习
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公式
举手回答: 你能说出 这些立体 图形的表 面积和体 积公式分 别是什么 吗?
立体 图形
6.长方体表面积的推导
上
上
后
前
左
下
右
前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 2 S长 =(ab+ah+bh)×2
知识梳理 7.正方体表面积的推导
整理和复习
后
上
左
右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下
S正=6a2
知识梳理
8.圆柱表面积的推导
整理和复习
底面
侧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表面积
S长=(ab+ah+bh)×2
S正=6a2 S表=2S底+S侧 S侧=Ch
体积
V长=abh V正=a3
V=Sh
V柱=Sh
Ⅴ锥 = —13 sh
巩固练习
整理和复习
4.圆柱和圆锥
长方形
直角三角形
知识梳理
整理和复习
5.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当圆柱的上底面的面积等于0时,就变成了圆锥。
知识梳理
整理和复习
复习导入
整理和复习
举手回答: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能对 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图形都是由线组成, 那么我们就从复习线 开始复习几何图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内容教科书P87第3题,完成教科书P87“做一做”第4题,P89~90“练习十八”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加深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建构知识网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回顾并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的策略,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卡片。
教学过程一、展示学生课前整理的作品,揭示课题课前教师设计一张前测卷,回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师:这节课我们来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任务让大家整理公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学情预设】展示学生的作品,指出公式书写不规范的地方。
课件出示规范的公式表,要求学生读一读这些公式。
【设计意图】这节复习课知识点多,密度大,教学时间紧促。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提前进行课前复习整理。
本节课从前测卷的反馈直接引入,既让学生觉得亲切,又充分关注了复习的起点。
二、梳理联系,构建网络师:这么多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少记几个呢?学生小组讨论、反馈。
【学情预设】预设1:正方形的公式可以不记,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可以用长方形的公式来计算。
预设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不记,因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都可以看成底乘高。
预设3:三角形和梯形的公式可以不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所以只要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了。
预设4:只要记住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够了,其他图形都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编写意图(1)例1是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整理。
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并将学过的图形逐级分类、整理。
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2)例2是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材提出了五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帮助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梳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五个问题,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体现了平面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3)“做一做”是利用图形的运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通过“重合——旋转——平移——重合”的操作活动,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把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运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推理思想,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1)通过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例1时,要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图形进行逐层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确定分类的标准,使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二要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注意比较与沟通。
复习例2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要将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第1个问题应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端点数量与能否度量之间的联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与有无交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感受推理、验证的过程。
教学“做一做”时,先让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引导学生按“重合——旋转180°——平移——重合”的操作方式,在感受图形运动的同时,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2.理解常见几何图形的特点,并能够通过图形进行分类;3.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测量,如测量周长、面积等。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识别和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辨别和描述不同几何图形;2.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3.进行简单几何图形的测量。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分类方法;2.进行准确的几何图形测量,如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各种几何图形的图片和描述文字的课件;2.板书:准备好板书内容,包括几何图形的名称、特点、测量方法等;3.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几何图形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测量;4.黑板、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几何图形,询问学生他们认识哪些图形,并请学生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
2. 提出问题(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等,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3. 学习新知识(20分钟)老师介绍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并讲解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并练习,比较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和交流。
5. 拓展应用(15分钟)老师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几何图形进行测量等。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和公式进行图形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2.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新课: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
3. 演示新课: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4. 实践新课: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新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分类平面图形。
2. 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
3. 学生能够准确地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2. 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对称性和相似性。
3. 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变换和运动规律。
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匹配版】——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 图中ABCD是长方形,三角形EFD的面积比 三角形ABF的面积大10cm2,其中AB=6cm, BC=10cm,求ED的长。
(6×10+10)×2÷10-6=8(cm) 答:ED的长为8cm。
4. (湖北武汉)在一个长28m的长方形花园里有一条宽 2m的步道(涂色部分)。步道由直行道、以点B为 圆心的半圆环和以点D为圆心的 1 圆环组成,中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R·六年级下册
图形名称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圆
图形
计算公式
用文字表示的公式
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周长=(长+宽)×2 面积=长×宽
周长=边长×4 面积=边长×边长
周长=(底+斜边)×2 面积=底×高
周长=三边之和 面积=(底×高)÷2
周长=直径×π=半径×2×π 面积=半径×半径×π
4
AB=CD。 ①长方形花园的宽是多少米?
②步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 (28-2-2)÷3=8(m) 8×2+2+2=20(m)
2.
(8+2)×2+3.14×[(8+2)2-82]×
3 4
=104.78(m2)
(1)周长:30+40+50=120(m) 面积:30×40÷2=600(m2)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m)
(2)周长:6+6+7.5+10.5=30(m) 面积:(6+10.5)×6÷2=49.5(m2)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m)
(3)周长:3.14×6÷2+5×2+3+6-3=25.42(m) 面积:3.14×(6÷2)2÷2+5×3=29.13(m2)
总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总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识别和描述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能力,能准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的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2. 立体图形的认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并能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3. 图形的测量:学习使用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角度的测量,并能准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4. 图形的计算:学习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并能运用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的识别和描述,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图形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形卡片、测量工具(直尺、量角器)、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能力。
4.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总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板书内容:图形的基本特征、测量方法、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庭作业: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测量题目,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测量实践。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
复习目标1、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活动过程要求:(1)引导学生分别从平面图形的边、角来描述它们的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特点。
(3)与同学交流。
(4)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帮助整理。
如:边角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5)结合表格中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
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②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画图配合说明:(6)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结合公式推导过程)画图配合说明:(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二、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九第3~9题。
复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
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立体图形的特点。
请学生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
过程要求:(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2)回顾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3)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图形的面、棱、顶点等方面来描述其特点(出示立体图形配合说明)。
(4)与同学交流。
(5)教师提供表格,帮助整理。
长方体正方体面① 几个面?② 面与面的大小关系;③ 面的形状棱顶点圆柱圆锥底面侧面高(6)结合表中内容,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2课时)
大正方体的体积:6×6×6=216(cm3) 小正方体的体积:2×2×2=8(cm3)
216÷8=27(个)
大正方体的表面积:6×6×6=216(cm2) 小正方体的表面积:2×2×6×27=648(cm2)
V圆锥=
1 3
πr2h
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什么联系?
它们都是柱体,所以都可以 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立体图形 表面积计算公式 体积计算公式
S=2(ab+ah+bh) V=abh
S=6a2 S=2πrh+2πr2
V=a3 V=Sh V=πr2h
V=
1 3
πr2h
怎样测量出一块拳头大的鹅卵石的体积?
5.*一个正方形的内部有一个四分之一圆(涂色 部分)。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0cm2,涂色部 分的面积是多少?
3.14×10÷4=7.85(cm2) 答:涂色部分的面积是7.85cm2。
6.*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框架。在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糊一层纸,怎样围框 架用纸最多?
围成一个棱长为2cm的正方体用的纸最多。
答: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约是9.6cm。
4. 一个箱子下半部的形状是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 上半部的形状是圆柱的一半。算出它的表面积 和体积。 表面积: 20×20×5+3.14×20×20÷2+3.14×(20÷2)2 =2942(cm2) 体积:20×20×20+3.14×102×20÷2=11140(cm3)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R·六年级下册
复习导入
巩固旧知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学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课本86页)【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逐层分类。
2.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以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加深理解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特征,进一步明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相关分析、比较、概括、判断能力。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跟小组的同学交流并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
二、探究新知1.回顾“线”的知识(1)比较直线、射线、线段,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射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段:_________,。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画一画:2.回顾“角”的知识(1)角的意义;角由()组成。
(2)角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
(3)我们学过哪些角?画一画,并比较这几种角的大小。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3.回顾“三角形”的知识(1)分类①按角分: ②按边分:(请分一分)(2)在右上角随意画一个钝角三角形,并画出它的高。
4.回顾“四边形”的知识(1)(2)在上面空白处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画出它们的高。
5.回顾“圆”的知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心确定(),半径确定(),有无数条()。
三、知识应用1.填空。
(1)经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条线段.(2)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25°、50°,按角分这是一个()三角形。
(3)把一个30°的角,用放大镜扩大5倍,这个角是()度。
2.我会判断。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垂直。
()(2)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3)圆越大,圆周率越大。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3.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下册导学案【学习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复习课本87 页【学习目标】1.我要懂得平面图形的周长的面积的意义,懂得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弱。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和曲线围成的二维图形,而立体图形则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和测量图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创造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其面积,展示图形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此外,在图形的测量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应用公式计算周长、面积和体积时,对公式的选择和运用还不够熟练。这说明我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推导过程,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部分,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本节课选自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分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精选).doc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
(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二、复习回顾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组织学生议一议。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
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①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图形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从传统的黑板课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育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好求知欲,增强数学思考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重点介绍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以期引领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本质,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懂得如何判断和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
2.让学生能够绘制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简单的识别和命名。
3.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内容1.点、线、面的概念及分类。
2.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如尺、颜色、形状等。
3.常见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命名。
4.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例如,让学生绘制基本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图形的性质和特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
2.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内合作,让学生互相合作探讨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分享他们的理解并进行辩论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术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或者智能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引用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几何图形的要素和特点。
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者手机App软件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绘制图形和识别图形。
四、教学重点1.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和特征的掌握。
2.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命名常见几何图形。
3.学生能够了解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绘制图形能力。
2.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能够准确判断和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8-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8-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分类和认识直线、折线、封闭图形等基本图形;2.能够用尺子进行简单的测量,了解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和分类直线、折线、封闭图形;2.进行简单长度的测量。
三、教学内容:1.图形的分类–直线:没有端点的线段;–折线:由若干条线段拼接而成,第一点和最后一点相连;–封闭图形:由若干个线段组成,首尾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区域。
2.长度的测量–使用尺子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厘米、分米、米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认识直线、折线和封闭图形的特点。
2.讲解:–介绍直线、折线和封闭图形的定义,并进行范例讲解;–讲解简单长度的测量方法,强调使用尺子的正确姿势和注意事项。
3.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比较、量化等方式对图形进行分类;–设计测量长度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图形的应用场景,如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认识和长度测量。
五、教学反馈:1.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练习和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2.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六、拓展延伸:1.设置实际测量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图形认知和测量技巧;2.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并应用直线、折线以及封闭图形,同时也能够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长度进行测量,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应用奠定基础。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探究新知: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不同点:共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二、巩固发展: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观察结果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第二课时:拼一拼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_教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沟通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方案.能力目标:能利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识整理,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复习重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公式的具体应用。
复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图形我们学过了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把图形的一些知识做一个复习与整理。
教师板书课题:图形的复习与整理二、回顾与交流(一)提出问题引发分类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呀?你能对学过的这些图形分分类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完善并板书出图形的分类,剥离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关系提问: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
那对于这些平面图形你又有哪些了解呀?那这样吧,你可以结合这几个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伙伴商量商量,建议大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课件出示:(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我们学过哪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3)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4)关于平行四边形,你知道些什么?(5)圆与上面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圆有哪些特点?反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提问1: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中有“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吗?(教师适时在学生作品上板书,形成网络)提问2: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你还有什么补充吗?重点监控:三角形按角分类、三边关系及内角和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圆是曲线图形(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教师适时完善板书,形成网络.重点是四边形的梳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第4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
教学笔记第4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内容教科书P87第5题,完成教科书P87“做一做”第1题,P89~90“练习十八”中第9、10、11、13、15、16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发展空间观念。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课件出示立体图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复习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复习的内容,明确复习任务,让学生很快进入整理复习的学习氛围中。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1.复习表面积。
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学情预设】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指它表面的面积总和。
师:请你写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依次汇报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板书:S长方体=2(ab+ah+bh)S正方体=6a2S圆柱=2πrh+2πr2师:进一步想一想,它们的表面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师:大家觉得有困难,我们来看看展开图。
课件演示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发现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都是“2个底面+1个侧面”。
师:2个底面好计算,关键是侧面,它们的侧面积分别怎样计算?【学情预设】学生先说出长方体的侧面积=(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侧面积=棱长×棱长×4;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计算。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第一章:图形的认识1.1 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1.2 教学内容:介绍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讲解图形的特征:边、角、对称性等。
1.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等。
绘制不同种类的图形,并标出其边和角。
进行图形对称性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测量长度2.1 学习目标:学会使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够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转换。
2.2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直尺的使用方法。
讲解长度的单位:厘米、米、千米等。
介绍长度转换的方法。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课本、桌子等。
绘制长度比较的图表,进行长度转换的练习。
进行长度测量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测量面积3.1 学习目标:学会使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测量图形的面积。
能够进行面积的比较和转换。
3.2 教学内容:介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定义和用途。
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介绍面积转换的方法。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面积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的地面、桌子等。
绘制面积比较的图表,进行面积转换的练习。
进行面积测量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图形的变换4.1 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平移、旋转、翻转等。
能够运用图形变换方法创作有趣的图形图案。
4.2 教学内容:介绍图形变换方法:平移、旋转、翻转等。
讲解图形变换的规律和特点。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图形变换的实践活动,如平移、旋转、翻转等。
创作有趣的图形图案,进行展示和分享。
进行图形变换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图形的组合5.1 学习目标:学会组合不同的基本图形,创造出新的图形。
能够分析和描述图形组合的特点和规律。
5.2 教学内容:介绍图形组合的方法和技巧。
讲解图形组合的特点和规律。
5.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图形组合的实践活动,如组合三角形、四边形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五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例1:怎样整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有关的计算公式进行整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图形,然后借助教材中的表格进行分类整理。
针对整理的结果,引导学生将平面图形从概念、特征、周长、面积计算等方面进行全面回顾。
立体图形从名称、特征及表面积、体积计算等方面进行全面回顾。
在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类。
平面图形中分两类,一类是由线段围成的,一类是由曲线围成的。
在出现了线段之后,顺势引出对直线、射线、线段及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复习,明晰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可整理成如下形式:例2: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怎样地联系?通过回顾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按以下两个环节进行:(1)引导学生按学习顺序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顺序及公式推导过程。
(2)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根据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进行梳理。
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公式时按照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顺序安排的道理,发现在学习新图形时都是将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推导面积公式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整理成各种练习网络图。
如:例3: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通过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可参照第二个红点部分的思路进行。
也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然后再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统一为底面积乘高。
例4:怎样选择下面的材料制作一个水桶?有几种方案?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水桶),学习确定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地经历从问题--想像--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总第52 课时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 5 、2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
一、回顾与交流
1、指名说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1)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讨论。
a: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b: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3)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
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
面积?
(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简要描
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三、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周长的公式。
说一说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统一。
四、作业完成练习十八 3~9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时间:教研组
教导处查阅查阅
学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总第53 课时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 5 、2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学习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
一、回顾与交流
1、立体图形的特点
(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回顾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3)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图形的面,
棱,顶点等方面来描述其特点。
(5)教师提供表格,帮助整理面棱顶点圆柱圆锥底
面侧面高
(6)结合表中内容,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圆柱与圆锥之间的。
关系
2、观察立体图形
(1)出示立体图形(略)
①提问: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②指名回答,教师画图配合说明
(2)出示立体图形(略)
利用方格纸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1、12题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
三、课堂小结: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时间:教研组
教导处查阅查阅
学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四)总第54 课时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 5 、24
学习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难点
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
一、回顾与交流。
1、表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体积:
(1)什么是体积?
(2)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V=abh
正方体:V=a 圆柱:V=sh
圆锥:V=1/3sh
(3)说一说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
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联系。
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
a:说一说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b:在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1)说说解在题的方法。
(2)说说解答步骤。
三、课堂总结:
1、说说长方本,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及联系。
2、在计算物体体积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四、作业:完成课本练习十八10、13~17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时间:教研组
教导处查阅查阅
学习内容综合练习总第55 课时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 5 、24
学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
一、表面积与体积的意义
1、什么叫做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并举例说明
2、什么叫做立体图形的体积?并举例说明
3、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出示下面三个图形,各请两位同学看下面图按要求写出公
式,其他同学完成课本上练习,然后评定。
4、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请两位同学到黑
板上写出上面四个图形的体积公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的统一公式,其他同学在书本上填体积公式。
5、口算求积
(1)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与宽都是5厘米,高是
2分米,求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石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1米,这个
石柱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②这里的“空间”指什么,结果是多少?
(3)一个圆锥形铅锤高3厘米,底面直径2厘米,这个铅
锤有多大?
二、实际应用
1、要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8分米,高是3分米的长方体框
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铁丝?
2、将15.7毫升的溶液倒入内直径为2厘米的圆柱形玻璃
管内,玻璃管内溶液的高是多少厘米?
要求:请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练,板演的同学应讲算理,最后再讲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时间:教研组
教导处查阅查阅
学习内容综合练习总第56 课时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 5 、24
学习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培养押象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培养押象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培养押象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
一、填空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按边分类可分为
()和()和不等边三角形。
2、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过一点能
画()条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等边三角形内解都是()
度.
5、圆的位置由()决定,圆的大小由()决定。
6、已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28厘米,它的边长为()
厘米.
7、已知圆的周长为12.56cm²,它的面积为()cm²
二、判断
1、一条直线长20cm,它的一半长10cm()
2、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关系()
3、圆有一条对称轴,是它的直径()
4、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5、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选择
1、等边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2、半圆有()条对称轴
A、1
B、2
C、无数条
3、()具有稳定性
A正方形B三角形 C平行四边形
四、解决问题
1、一座圆形蓄水池,周长是1253.6米,它占地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
2、学校开运动会做小红旗,每面小红旗底是40cm,高是
30cm,做100面这样的小红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红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时间:教研组
教导处查阅查阅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