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精)
接受美学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阐释
、
引 言
“ 造 性 叛 逆 ” 一 概 念 最 早 由 法 国 学 者 艾 斯 卡 皮 提 创 这 出 , 认 为 :翻 译 总 是 一 种 创 造 性 叛 逆 。[ “ 严 格 说 来 , 他 “ ’1 ” ,J “ 造 性 叛 逆 ” 比较 文 学 的 翻 译 研 究 , 是 译 介 学 中 的 概 创 是 也 念 , 研 究 对 象 是“ 任 何 一 个 翻译 行 为 的 结 果 ( 即译 作 ) 其 把 也 都 作 为 一个 既 成 事 实 加 以 接 受 , 后 在 此 基 础 上 展 开 对 文 然 学 交 流 、 响 、 受 、 播 等 问 题 进 行 充 分 考 察 和 分 影 接 传 析 ”1 。 _ ”。这 一 具 有创 造 性 构 想 的 话 题 的 提 出 , 起 了 学 引 术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谢 天 振 教 授 首先 将 这 一命 题 引 入 国 内文 学 翻译 研 究 中 , 对 其 做 了 详 尽 的 阐 述 :如 果 说 , 学 翻 译 并 “ 文 中 的创 造 性 表 明 了译 者 以 自己 的艺 术 创 造 才 能 去 接 近 和 再 现 原作 的 一 种 主 观 努 力 , 么 文 学 翻 译 中 的叛 逆 性 , 是 反 那 就 映 了在 翻译 过 程 中译 者 为 了达 到某 一 主 观 愿 望 而 造 成 的 一 种 对 原 作 的 主 观 背 离 。 [ ( 与 传 统 的 翻 译 研 究 有 所 不 ”2 ] 。 同 ,创 造 性 叛 逆 ” 是 为 译 者 厘 定 翻 译 标 准 , 定 “ 么 “ 不 规 怎 译 ”而 是 以 译 本 为 基 础 , 结 出 文 学 翻 译 的一 般 规 律 , 特 , 总 是 定 文化 、 定 历 史 时 期 的 文 学 翻 译 事 实 , 研 究 “ 什 么 这 特 它 为 么译 ” 属 于 描 述 性 翻 译 研 究 范 畴 。这 一 命 题 的 提 出 , 研 , 为 究 翻译 的 本 质 和 特 征 提 供 了新 的 视 角 , 深 了我 们 对 翻 译 加 活 动 的 认 识 。本 文 尝 试 以接 受 美学 的 主 要 概 念 “ 待 视 野 ” 期 为 切 入 点 , 译 者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的创 造 性 叛 逆 进 行 阐 释 。 对 二 、 受 美 学 对 翻 译 研 究 的 启 示 接 接 受 美 学 (Ree t n Aetei ) 又 称 “ 受 理 论 ” cpi sht s o c 接 ( ee t nThoy , 始 于 2 R cpi e r) 起 o O世 纪 6 O年 代 , 代 表 人 物 其 是 德 国 康 斯 坦 茨 学 派 的 姚 斯 ( n o et a s)和 伊 瑟 Ha sR b r Ju s 尔 ( l a gIe)。姚 斯 认 为 ,在 作 者 、 品 与 读 者 的 三 Wof n sr g “ 作 角 关 系 中 , 者 绝 不 仅 仅 是 被 动 的部 分 , 者 仅 仅 做 出一 种 读 或 反 应 , 反 , 自身 就 是 历 史 的 一 个 能 动 的 构 成 。一 部 文 学 相 他 作 品 的 历 史 生 命 如 果 没 有 接 受 者 的 积 极 参 与 是 不 可 思 议 的, 因为 只有 通 过 读 者 的 传 递 过 程 , 品 才 进 入 一 种 连 续 性 作 变 化 的 经 验 视 野 之 中 。 [ (”而 任 何 一 个 读 者 , 其 阅读 任 ”3 ] 在 何 一 部 具 体 的 作 品之 前 , 已 处 在 具 备 一 种 先 在 理 解 结 构 都 和 先 在 知识 框 架 的状 态 , 种 先 在 理 解 就 是 文 学 的 “ 待 视 这 期 野” 。期 待 视 野 是读 者 理 解 和 阐 释 作 品 的 立 场 、 点 、 法 观 方 的前 提 , 有 它 , 何 作 品 的 阅 读都 将 不 可 能 进 行 。从 作 品 没 任 来 看 总 是 要 激 发 读 者 开 放 某 种 特 定 的 接 受 趋 向 , 醒 读 它 唤 者 以往 阅读 的 记 忆 , 即 唤 起 一 种 期 待 。 也 伊 瑟 尔 运 用 现 象 学 理 论 从 微 观 角 度 研 究 了读 者 阅 读 文 学 作 品 的具 体 过 程 。他 认 为 文 学 作 品包 括 两 极 : 术 极 和 艺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周政权, 刘艾云(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Ξ摘 要:接受美学将文学评论家的视线引向了文学三环节中的读者,重新认识了读者在文学意义的再实现中的主体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从接受的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
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2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
另一方面,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
意象2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受美学;创造性;译者;文学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4)0620104203R eceptive Aesthetics and the T ranslator ’s Literary CreativityZHOU Zheng 2quan , L IU Ai 2yun(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 ,Dali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 :Receptive aesthetics has drawn attention of literary critics to the reader ,understanding again the subjective role of the reader in the re 2realization of literary value ,and has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stud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 translator just translates the text in his mind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fusion of both the translator ’s horizon and the text ’s.The concretization of the indeterminacy involved in the text is the source of the translator ’s creativity.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lator ,different from general readers for his duty to express the text in another language ,is influenced in re 2expressing the text by his im 2plied reader of the target language.At this point ,the conversion of artistic images into target lingual codes means creative manipula 2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expressions.K ey w ords :receptive aesthetics ;creativity ;translator ;literature一、引 言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因素,连接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接受美学角度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
从接受美学角度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摘要】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辅以其他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分析林语堂和亚瑟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试图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的各个阶段中分别扮演了:阅读者、研究者和创作者的角色。
【关键词】道德经;译者;阅读者一、引言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力量。
历来中西译论中都少不了对于译者的评述;但是这些评述中大多是探讨译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及视野。
而本文则是从实际译作出发,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来探讨译者在翻译中的不同身份任务。
翻译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欣赏阅读,分析阅读,文本再现。
因此,译者的三个角色分别是:阅读者,研究者和创作者。
二、译者作为阅读者阅读是翻译的首要阶段,是理解文本的过程。
阅读行为包含了两个参与者:文本和译者。
他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形成了译者对文本的理解。
文学文本和我们所熟知的文学作品不同。
伊塞尔指出文学作品有两极:艺术极和美学极。
前者所指涉的是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和后者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构建出来的作品。
而文学作品既不等同于前者,也不等同于后者,它居于两者之中。
因此,整篇论文中所谈到的文学文本均是指尚未被读者所阅读的作品。
那么,在文学文本中有什么?伊塞尔认为文本具备一定的现实性,不过这种现实性并不是已存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一个在文本宇宙中构建出来的全新世界。
接受美学借用英伽登的图式理论,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充满意义空白的图式结构,拥有不同的层级,在每个层级都存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而这些不确定便是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产生“动力性”,吸引读者参与到文本叙述的事件中,并为他们提供解释和阐释的自由。
《道德经》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中国哲学典籍,区区五千字,却蕴含了深奥难解的内涵。
它在上述的各个层面上体现出文本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是语音语调层。
汉语是表意文字。
同一种拼音,带有不同声调所组成的字会有截然不同之意。
此外,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思;这都对理解原文构成了困难。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接受美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艺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重视读者的参与与解读。
在这一视角下,翻译过程被看作是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原作进行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原作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1. 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会对其理解和解读原作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译者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译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其对于原作的理解程度,而表达能力则决定了其将理解转化为译文的质量。
因此,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翻译目的与受众翻译目的和受众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对于商业翻译,译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市场效果,而对于文学翻译,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性。
4. 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一、本文概述《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接受美学理论如何影响和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的。
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其目标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审美体验的共享。
因此,将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包括读者的主体地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等。
然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
文章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原文审美价值的最大化传递。
文章也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符合目标读者审美需求的译文。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以期推动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为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
这一理论主张从读者的接受角度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作品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和创造的。
姚斯在他的著作《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基于个人文化背景、审美经验、阅读习惯等因素形成的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预期。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作者:岳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接受美学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受本身期待视野的限制,而产生不同的译本,这就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关键词:接受美学;译者主体性;期待视野[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一、接受美学及其主要观点接受美学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
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它不同于以往的文学研究观点,对文学进行文学外部研究和文学内部研究,而是着意于文学的读者研究、接受研究。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既不是将研究重点放在作品同作者同现实的关系上,也不是放在文本的结构、功能、言语表达上,而是放在读者的接受上。
接受美学的创立导致文学研究重点的转移,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
它强调了读者在文学史中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
当一部作品出现时,读者受原先各种经验、文化修养、个人审美趣味、情感倾向、时代要求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对作品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另一位理论学家伊瑟尔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本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生成的,从而赋予文本以动态本质”。
他提出了“召唤结构”,这更强调了读者的能动作用,他认为,文本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本身没有意义,也就是说意义未定和意义空白,这种未定性和空白性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所描述事件进行个性的加工,作品的意义也就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它是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产物,要靠读者自身去挖掘文本的意义。
文本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阅读的想象来填充,赋予作品文本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为作者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接受美学作为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观点,关注读者及其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的研究,它越来越多地被翻译研究所关注和借鉴。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
体 , 从 中获 得 不 同 的信 息 ,作 出 不 同 的 审 美 判 断 ,将 文 本 中 的 含 蓄 部 分 明 确 化 ,未 定 部 分 具 体 .
化 ; 而 这 一过 程 必 然 带有 译 者 的 主 观 印痕 ,体 现 在 翻 译 中 时 自然产 生 不 同 的译 文 。
关 键 词 :接 受 美 学 ;译 者 ;主 体 地 位
主体 ,每 一 个 读 者 都 与 文 本 结 成 一 种 独 特 的关 系 ,
种 具 有 一 定 的 文 化 艺 术 素 质 、特 定 的 时 代 历 史 背 景
的读 者 的 解 读 。x(- ) 此 ,在 文 学 翻 译 的 过 程 I] ¨ 因 中 ,译 者 首 先 是 原 作 的 读 者 ,然 后 才 是译 者 ,这 是 十分 明显 的 。既 然 译 者 首 先 是 读 者 ,那 么 他 对 原 作 的解 读 也 自然 带 有 一 般 读 者 的 阅 读 特 质 ;那 么 以读 者 的 阅读 、反 应 、创 造 性 理 解 为 文 学 意 义 生 成 的 主 要 根 源 的 文 学 批 评 理 论 — — 接 受 美 学 理 论 , 自然 适 用 于译 者 在 文 学 翻译 时 的 审美 活 动 。
维普资讯
荆 州 师 范 学 院 学报
20 0 2年 第 3期 ( 会 科 学版 ) 社
从 接 受 理 论 看 文 学 翻 译 中 译 者 的 主 体 地 位
汪 桂 芬
( 汉 化工 学 院 武 外 语 系 ,湖 北 武汉 4 07 ) 3 0 4
摘 要 :译 者 同 时也 是 原 文 的 读 者 。 作 为 接 受 主体 ,他 总 是 随 己之 意 去 认 知 和 体 味 文 本 客
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摘要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表展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意味及美感。
当文学翻译者进行翻译时,由于语言、文化等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其创造性,力求实现文学美感的创造性发挥。
本文同时分析了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创造性的主要因素,这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创造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有学者说,“文学翻译永远是一门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艺术。
既然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也就不能不是艺术”。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直接的方式。
但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存在差异,这对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产生了不小的困难。
为了使彼此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便产生了翻译。
翻译的出现,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加快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翻译更侧重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这在文学翻译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文学翻译不仅要转换原著的语言文字信息,更要传递原著中所渗透的思想文化信息及美学气息。
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往往是译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结果。
一文学翻译在多种翻译类型中,文学翻译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关键在于“文学”二字。
而“文学”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学问,它生成于主体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它要求必须以想象而不是摹写或复制的方式把握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又往往高于生活。
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征,均源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很多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还可以陶冶情操。
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的产生有它的自然性,它源于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文学翻译也是一门艺术。
当一部文学作品进入了跨越民族、跨越地理、跨越时代、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传播领域,当作品的文学性越高,美学气息越浓,译者所承担和面临的翻译问题就越多。
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
分析译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美学追求,如音韵、节奏、修辞手法等 ,以及这些追求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
对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翻译策略的有效性
评估译者的翻译策略在传递原文意义、风格和美学价值方 面的有效性,以及这些策略对目标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如个人风格、价值 观、对原文的理解等,以及这些因素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色。
02
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 新的视角,强调读者在翻译
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03
探讨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翻译质
量和读者接受度。
研究目的与问题
01
研究目的
02
研究问题
分析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其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接受美学对译者的翻译策 略有何影响?如何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提高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 ?
在运用注释和阐释时,译者需 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解释 或阐释,以免干扰读者的阅读 体验和思考过程。
06
案例分析:以某部文学作 品的翻译为例
案例背景介绍
作品概述
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 、主题和风格。
译者简介
介绍译者的背景、翻译经验和成就,以及对该作品的理解和翻译 初衷。
02
译者应关注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调整译文的表达方式、
篇章结构等,使译文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文化传递的考虑
03
译者需在译文中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时考虑译文读者的文
化接受度,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译者对译文表达方式的决策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作者:林柯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摘要: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
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
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
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
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译者主体创造性一、引言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
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因素,连接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解:一种是传统译论中所当作负面因素论述的“主观介入”,要求译者要服务好原作者,又要服务好读者;一种是比较文学所涵盖的译者“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两种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他们都不曾解释译者再创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的两个阶段进行了探讨,来说明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二、接受美学简介接受美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尧斯(Jauss)与伊瑟尔(Iser)。
尧斯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其著作《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
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姓名:吴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黄振定20050501中文摘要翻译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它是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作用的统~体。
伴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式的经验之谈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翻译观点,人们对翻译活动这一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观点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纵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对等”、“忠实”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重要作用。
然而真正系统的对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却是出现在上世纪末,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
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翻译活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加以专门的研究。
因此,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
全文共分为四大章。
众所周知,接受美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提出来的,它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以文本到读者的转变,完善了对“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体系的研究。
因此,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接受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接受美学观。
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
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
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
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以及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
有关翻译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二章中得到论述。
由于中西翻译实践都是从宗教作品的翻译开始的,出于对宗教作品的敬仰,从一开始翻译理论就强调对原文的绝对忠实。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以傅东华翻译的《飘》为例
杨
柳: 从接 受 美学视 角看 译者 的主体 性
15 0
的 《 向接 受 美 学 》中 提 出 在 作 者 、 品 和 读 者 的 走 作
现 象 学 和 阐 释 学 的 基 础 上 创 立 了 接 受 美 学 , 称 也
者 既从 属 于 原 作 者 , 忠 实 地 传 达 原 作 者 要 表 达 要 的 意 义 , 不 能 凌 驾 于 译 文 读 者 之 上 。 译 者 不 能 又
有 自 己 的 个 性 , 有 自主 权 利 , 是 起 着 “ 解 与 没 只 理
译 中 的 主 体 地 位 也 得 到 了广 泛 认 可 。 从 接 受 美 学 视 角 通 过 分 析 傅 东华 译 本 《飘 》, 讨 译 者 在 探
翻 译 过 程 中 主 体 作 用 的 发 挥 , 另 一 层 面 完善 对 傅 译 《 》的研 究 。 从 飘
关 键 词 : 受 美 学 ; 者 ; 者 主 体 性 ; 受环 境 接 读 译 接
挥 其主 体作用 , 到 了怎样 的接受 效果 。 达
二、 译者的地位
( ) 者 地 位 的 演 变 一 译
中外 传 统 译 论 认 为 原 作 者 才 是 文 本 的 唯 一 创 作 者 , 原 文 有 绝 对 的 解 释 权 。 而 译 者 必 须 忠 实 对 客 观 地 再 现 原 作 , 只 是 “媒 婆 ”、 舌 人 ”、“仆 他 “
与此 同时 , 受 美 学 的创 始 人 之一 姚 斯 在 他 接
收 稿 日期 :00— 4—1 21 0 9 基 金 项 目 : 都 理 工 大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0 8 R 7 成 果 之 一 。 成 20 Y 0 )
作者简介 : 杨柳 (9 5 ) 女 , 17 一 , 四川宜宾人 , 士, 师 , 硕 讲 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与实野 。 作 品 与 读 者 的 期 待 视 野 差距 越小 , 越 容 易 被 读 者 接 受 , 成 视 野 融 合 ; 则 达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接受美学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尧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士坦茨学派吸收了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的理论精髓,将文学的审美主体性与历史存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与以往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理论不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开拓了文学理论和阅读理论的新天地。
尧斯受哲学阐释学的启发,着眼于读者的理解和经验,以期待视野阐释阅读过程;伊瑟尔则师承现象学,将文本视为一种召唤结构,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求。
在接受美学看来,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在文本的召唤下,结合自身期待视野实现阐释和审美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只有通过读者的回应和审美参与才具有现实存在的意义。
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如此一来,读者的地位从被动的接受者提升为能动的参与者,其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
在接受美学的观照下,本文通过比照《鲁拜集》的两个不同译本,旨在揭示译者作为阐释者、协调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
《鲁拜集》是由中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所作的四行诗,诗作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经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转译为英文后,立刻大放异彩,成为世界文坛翻译最多的诗作之一。
从1919年胡适首译至今,国内翻译《鲁拜集》的学者可谓异军突起,各种译本多达三十多种,足见菲茨杰拉德英译本长久不衰的魅力。
而译诗所引发的关于翻译的争议也接踵而至。
本文选取了郭沫若、黄克孙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译诗背后的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的期待视野尧斯吸收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理解及伽达默尔偏见的观点,通过期待视野将作品与读者、文学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建构
译者是翻译 的主体 ,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
译者的主体性贯 穿在翻译文学作 品、 传递 民族文化 的整个 过
程中。 译者在民族文化和文学作 品的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 的
发挥 了主 动性 、融入 了个人色彩 。
语文化的意识形态 和主流诗学都会影响译者主体性 的发挥 。 总之 , 主体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我们在理解主
来 说 ,既 是客 观 的 ,也 是主 观 的” [2 译 者 在 欣 赏 原 文 时 。49 ]7
作 者 简 介 :蔡 爱春 (9 6 ) 1 6 一 ,女 ,湖 南 南 县 人 ,湖 南
城市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英 语翻 译研究。
会利用 自己的文化 积累和生活经 验发挥 想象,接受 、丰富、
1 45
提 炼 着 即 成 的 艺术 形象 。 译 者对 于 原 文 的 阐释 是 一 个 既 揭示 又 创 造 的过 程 。 学 文 作 品的 意义 从 来 都 不 是 固 定 的 , 部 作 品 生成 以 后 会 接受 不 一
真 的研 究 , 求 还 原 其 本 义 。这 些 不 同 的 文 本 形态 是译 者 在 力
限 制 。因 此在 组 合 为 语 句 时 , 可 以有 颠 倒 错 综 的种 种 伸 缩 乃
此节仅以 诗经 )英译为例。作为 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 )
通 知 中国 人 思 想数 千 年 的儒 家典 籍 , 诗 经 深 奥 的文 化 历
变化的弹性 。 7 因此 ,汉语文本则更有召唤性 ,留自的 ”【“ 】
建认为 :“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 的译者在尊重翻译
传 统的翻译研究 主要是从 文本和语言 系统之 间的关 系
入手 ,从事翻译的内部研究 ,“ 译者被 视为一个仆人 ,一直 看不见 的手 , 机械地将词语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接受美学是当代文学与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以读者为中心,着重于作品在读者中的接受过程及其意义解读。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对原文的解读者,更是目标文本的创造者。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在翻译中对于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处理等方面。
译者的主观判断、理解和创造力等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效果。
因此,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1. 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在理解和翻译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
例如,某些文化中的象征性表达或习惯用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含义或理解。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图。
2. 读者接受度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认为读者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度。
译者的语言选择、表达方式等都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进行调整,以使翻译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3. 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翻译策略会对翻译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直译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文的语境、目标读者的需求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
4. 译者的专业素养译者的专业素养也是影响其主体性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翻译经验等方面。
语言能力是基础,而文化素养则能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背景和含义。
丰富的翻译经验则能使译者在面对各种翻译任务时更加游刃有余。
因此,译者的专业素养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读者的角色及其在理解文本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译者作为特殊读者群体,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过程和结果。
二、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接受的桥梁。
因此,译者的角色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要理解原作者的表达意图,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一)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差异,进而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译者需要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语言能力与翻译技巧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直接影响到其翻译的准确性、流畅度和自然度。
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和丰富的翻译技巧,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图。
(三)读者接受度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译者的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度。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等因素,以便使译文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四)文本类型与风格文本的类型和风格也会对译者的主体性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这要求译者具备灵活的翻译策略和适应不同文本风格的能力。
此外,文本的写作风格也会影响译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五)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译者的理解和翻译方式。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
在介绍接受美学视角和主体性概念后,正文部分分析了译者与接受美学视角的关联,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塑造,以及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影响。
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向。
最后总结主体性对译者的影响,强调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打破文化隔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主体性、译者、翻译作品、翻译实践、重要性、研究方向、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接受美学视角接受美学视角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中受众体验和感受的一种理论视角。
在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强调的是翻译作品如何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以及翻译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翻译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也可以通过接受美学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强调的是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翻译作品不仅仅是原作的复制,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被接受和解读。
翻译作品的美学效果和价值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选择。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经验、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出来,并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作品的接受和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原作的质量,还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性和选择。
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接受美学视角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1.2 介绍主体性概念主体性是指个体独特的思维、感知和表达方式,是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的体现。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特质、思维模式以及对翻译任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位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主体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摘要: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
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
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
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
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译者主体创造性一、引言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
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因素,连接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解:一种是传统译论中所当作负面因素论述的“主观介入”,要求译者要服务好原作者,又要服务好读者;一种是比较文学所涵盖的译者“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两种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他们都不曾解释译者再创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的两个阶段进行了探讨,来说明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二、接受美学简介接受美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尧斯(Jauss)与伊瑟尔(Iser)。
尧斯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其著作《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
尧斯认为,首先,文学的目的为读者,离开了读者,就没有文学。
其次,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的环节。
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而读者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读者对作品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其接受是阐释性的接受。
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还包括读者阅读所增补和丰富的。
所以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的。
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无穷延伸的可变曲线,一个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实现过程。
在这一系统中,尧斯突出了历来被忽视的读者(接受主体)参与价值创造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
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
伊瑟尔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文本与读者之间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伊瑟尔指出,文学作品有两极,可将它们称为艺术的和审美的。
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文本,审美的一极则是由读者完成的。
而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文本,也不同于文本的实现,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点上。
文学作品在被读者欣赏的过程中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所以,只有文本与读者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
伊瑟尔强调文学作品乃是文本与读者双向交流的结果。
一方面,他认为读者的阅读绝非被动接受,而总是以各自的经验、趣味、倾向性去领悟、理解和接受文本的,因而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对文本的补充、丰富、再创造,从而使文本的意义趋于完整和确定。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文本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本为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若干潜在的形态与可能性,并最终决定着读者欣赏理解的方向。
读者的创造是以文本提供的可能性为前提的,不可能不受到文本的种种制约。
那么,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行为的产物,乃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双向交流的结果。
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既然文本的潜在意义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在伊瑟尔看来,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是单一的,而是极为丰富的,是无法离开读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
而这种能动性包含着发现与创造。
首先,伊瑟尔吸收了茵伽登的现象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具有结构上的“空白”。
文学文本只提供给读者一个框架或轮廓,中间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
接着,伊瑟尔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的或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
这种“空白”是文本向读者寻求把空缺连接起来的无言邀请,即请读者自己把情节接上。
“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
接受理论对译者的解读活动的启示,在于它对读者(译者)在文本解读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揭示。
三、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和译者之所译传统译论认为翻译是翻译原作文本,即是把原作文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原作文本经过译者中间人传译到译语而生成译语文本。
由于这种对翻译过程的简单认识,多年来人们一味地追求译者的隐形,以便原作能够原汁原味地被翻译成译语,在理论上提出等值、等效、信达雅等,作为指导翻译的准则。
然而,翻译实践表明,人们赋予文学翻译的目标与文学翻译实际达到的结果之间始终存在差距,出现了要么译作胜过原作,要么原作胜过译作的现象。
接受美学观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
译者首先是读者,在对原文本的阅读中,总会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对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借助想象加工,使其具体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读者/译者的“具体化就是一种‘重建’活动,是一种心理加工、改造和创新活动”,“对本文的再创造。
在翻译的“重建”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的感情体验、生活经验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接受美学区分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文本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制品,第二文本是与读者直接发生关系的审美对象。
这一区分是直接服务于“读者中心论”,但是在客观上澄清了以往文论中对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同时也为翻译中的“不等值”现象做出了解释。
仔细考察翻译的过程,不难发现,我们翻译的并不是原作文本,而是译者在和原作文本对话中在译者心中产生的“第二文本”。
译者头脑中产生的第二文本,是译者与原作文本对话、达成“视域融合”的结果,但它并非译者面前的由作家创作的第一文本。
由于视域融合和读者的个人历史有关,因此不同的读者在阅读相同的文本时,不能产生完全相同的“第二文本”,只是和原作文本近似的文本群。
因此要求翻译中追求等值是不现实的。
四、翻译中的两个阶段与译者再创造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并非像人们想象那样只是单向直线传递过程。
翻译活动中出现的主客体分别是:原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译文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作为读者的译者从原有的期待视野(前结构)出发,在与作品召唤结构的具体接触、碰撞中了解原作意图及意义,通过辩证的“对话”深入作品内部,达到译者视域和作品的视域的沟通与交融,然后通过译文将自己了解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读者交流,从而完成一次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
从过程上看,整个翻译过程可粗略分为两个阶段:译者对语符—意象化过程和意象—语符化过程。
1.语符—意象化翻译即是译意,而文本的意义,尧斯认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呈现为多层次、开放性结构,只是提供多种意义实现的可能,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空白。
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阐释者,一旦文学语言激活了读者的感性经验积累,读者就会在既定的期待视野控制指引下浮想联翩,触类旁通,展开想象翅膀,甚至创造出文学语言所未提供的暗示的意象意境,或者超越文学语言的意象意境,这里更多夹杂着读者自己的心理体验与积累。
这一过程,即是一个把语符转化成意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读者的既定期待视野,一是读者对文本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具体化,即是在既定的期待视野下的具体化过程。
读者依据自己的前理解条件及能力所展开的视野,以及从该视野出发对文本产生预期,进入文本的世界。
也正是从这一视野出发,读者对文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空白进行具体化,他的理解注定要与文本世界的某些意义领域错位,或者与作者的意图错位或发生偏差,正是这种不一致性赋予了译者创造性的空间。
这至少表现三个方面:文体层次,形象层次和意蕴层次。
翻译中的接收过程和单语的接受过程不完全相同,它涉及两套语言、文化体系。
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文学语言的模糊多义性、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等造成了语符之间转换的许多差距、空缺。
因此,建立在特定文化语境上的文学话语越是含义多重,意蕴丰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大,其创造构建就越开放,译者的创造性就越强。
2.意象—语符化这一过程常常被忽视。
一般认为,译者对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具体化完成后,即完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过程,实际上事实不是这样的。
译者虽然首先是一名读者,但不是一般的读者。
译者在和文本进行对话,实现两者的视域融合后,他需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新的语言体系中传达出来。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头脑中的意象向符号转化的过程,即意象—符号化过程。
由于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考虑,译者要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对意象的具体化成果)转化成语符,并诉诸笔端,必须充分利用目的语语法结构再现原文的美感。
也就是说,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的考虑对译者再现原作产生影响。
伊塞尔提出的“隐含的读者”概念,能较好地说明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种关系。
他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
这一概念指出了读者对创作的产品——文本的关系。
对翻译表达过程中的创造性作了很好的注脚。
因为翻译和创作一样,其产品(文本)是给读者看的,因此,读者的接受模式会影响译者对表达方式的选择。
而在两种语言文化体系下,读者的接受模式不可能相同,这就为译者的再创造提供空间。
所以,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性不言而喻。
同时,在这一阶段,译者对原文的语符—意象化过程实际上并没有停止,“意象化过程还在继续,只是同语符化过程扭结在一起,在寻找最佳表达语词时,意象和意境也更为具体了。
”换句话说,译者在意象—语符化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转写对原文本的理解,而是积极地创造过程。
因为译者在表达阶段总是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对一般的、普遍的词语进行独特的组合,使之获得个别、具体意象的整体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意象—语符化过程是译者在创造性地使用目的语,是对表达方式不断调整的结果。
参考文献:[1]罗贝尔·埃斯卡皮著.王美华,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A].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