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克类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1、贝类:软体动物,这类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
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
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
2、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
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3、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型科学;研究内容有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学、增养殖技术4、贝类的外部形态:1、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器官;2、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3、内脏团,位于体背面,除腹足类外,其他均对称;4,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是由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一部分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量肌纤维组成;5、贝壳,外套膜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CaCo3(95%),另有少量贝壳素和其他有机物5、足功能:运动和捕食,1.爬行,玉螺、鲍鱼等;2.附着,双壳类(扇贝)足部退化,足丝发达;3.挖穴,柱状,缢蛏、蛤仔等;4.浮游,特化成鳍状,拟皮螺;5.捕食,乌贼;5,。
固着(终生性:牡蛎)成体足退化消失6、贝壳结构:1.角质层(皮层),角质(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由生壳突起分泌;2.棱柱层(壳层),柱状方解石,由外套膜缘背面细胞分离;3.珍珠层(壳底),叶状霰石(文石),外套膜外表皮分离7、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口腔(口后球状膨大部,齿舌、颚片、唾液腺)、食道(素囊、食道腺)、胃(胃楯、肝胰脏开口、晶杆)、肠(肠嵴、肠沟)、肛门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2)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包围在胃四周)、肝脏消化盲囊作用:1.最主要的消化腺,吸收养料;2. 消化盲囊细胞还可以把食物吞食后颖细胞内消化作用;3.含大量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3)瓣鳃类唇瓣(一般位于鳃前方,口两侧,大多呈三角形,共两对,左右对称)、口(大多无口腔、颚片、齿舌、消化腺)、食道、胃、肠、肛门消化特点:①消化管壁不具有肌肉层,无蠕动能力,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DOC)
第一章概论1.贝类的主要特征。
(包括生态习性上共同的特征)①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双壳类没有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了双壳类外,其他种类的口腔中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⑥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 假分节:指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新蝶贝)。
3. 无板纲:闪耀毛皮贝和新月贝单板纲:新蝶贝多板纲:石鳖掘足纲:角贝科头足纲: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双壳纲:魁蚶腹足纲:鲍、宝贝经典贝壳的结构:最外层为薄的角质层,中层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双壳类1.辨别贝壳前后方位的5种方法: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2.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3.壳顶: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即“胚壳”)。
多数种类壳顶略偏向前方,少数种类的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双壳类消化系统4. 口:仅仅为一个简单的横裂,由唇瓣组合而成。
位于身体的前端,足的基部背侧。
除个别种类(胡桃蛤科)外,大多数双壳类没有口腔,也没有颚片、齿舌和唾液腺。
5. 食道:紧接在口的后方,极短。
食道壁是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
食道的作用是依靠纤毛的摆动使食物进入到胃中。
6. 胃和晶杆:胃膨大呈口袋状。
胃腔内经常有1个幽门盲囊,里面有一种表皮的产物,称为晶杆,故这个盲囊又被称为晶杆囊。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
《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一、教材《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贝类养殖学》王如才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二、试卷结构及比例1、题型比例名词解释占20%;填空题占10%;判断说明题占1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30%。
2、内容比例专业术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30%;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甲壳类增养殖学绪论1、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定义(研究内容)。
2、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
3、甲壳类养殖主要产地,国家,常见养殖种类。
第二章虾蟹类养殖生物学1、对虾生殖系统组成和结构(交接器、雄性腹肢、精荚、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
2、主要内分泌器官及其功能。
3、两种繁殖方式比较(生殖系统,交配与产卵,胚胎发育与孵化)。
4、雌雄鉴别特征和方法(对虾,河蟹)。
5、虾蟹类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习性(生活史)。
6、影响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7、食性特点与主要饵料生物种类。
8、对虾类与真虾类的区别。
第三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1、虾蟹类苗种培育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2、对虾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能。
3、育苗室与育苗池建造基本要求。
4、育苗用水处理主要工艺与功能。
5、育苗用水水质调整与消毒方法。
6、人工手术促熟的原理和方法。
7、对虾受精卵消毒的过程和方法。
8、幼体发育过程的食性变化。
9、常用饵料生物种类(生产方法不考)。
10、幼体投饵技术要点。
第四章虾蟹类的养成技术1、养成方式与特点比较。
2、对虾池的基本要求。
3、基础饵料培养的原理与方法。
4、中间培育的原理与方法。
5、对虾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
6、基本投饵量计算方法。
7、如何调整投饵量。
8、投饵管理要点。
9、底质调控的原理与方法。
10、常见疾病名称(病毒病,细菌性病)。
11、白斑综合症有关所有知识。
12、SPF和SPR种苗第五章河蟹的养殖1、河蟹的分类。
(完整版)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
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胚壳:两壳背面的交接处通常具有一个突出物,称为“壳顶”,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
2.次生壳: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钙质壳。
3.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小齿和基膜构成。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4.颚片:口腔中外皮厚化而形成的几丁质消化器官辅助物,位于口腔前部,为摄取食物之用,大多数腹足类颚片在口腔的两侧,左右成对,头足类的颚片则背腹成对。
5.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食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6.胃楯: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
7.足丝:从半鳃类足部略近中央的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纤维束。
用于贝类附着固定。
8.足丝腺:是足部内可分泌足丝的单细胞腺体。
9.嗉囊:食道通常很长,壁上有褶皱,食道常有一膨大部分,称为嗉囊。
10.泄殖孔:也即泄殖腔,为肠的末端略微膨大处。
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成为粪、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11.原肠作用:囊胚继续发育,形成一个双层或三层的胚胎即原肠胚,这一过程叫原肠作用。
12.生壳突起:分泌贝壳。
13.感觉突起: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司感觉作用,牡蛎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扇贝和鸟蛤还有外套眼分布。
14.缘膜突起:肌肉纤维较多,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能控制水流进出。
15.囊胚期:桑葚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呈囊状,表面密布短纤毛,由纤毛摆动使胚胎在卵膜内不停转动,这一阶段的胚胎发育时期叫囊胚期。
16.担轮幼虫:原肠胚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圈口前纤毛环,纤毛环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有1~2根长的主鞭毛在胚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
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这时的胚胎称担轮幼虫。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
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
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
4、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单体牡蛎: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游离无附着基的苗种,其易于放养和收获,由其养成的成体称为单体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商品价值高。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
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
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
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贝类增养殖01绪论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内容•增养殖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贝类的增养殖技术绪 论一、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 二、贝类与人类的关系三、贝类增养殖发展历史及现状一、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1、什么是贝类?•贝类=软体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贝”字的由来:♌货贝Monetaria (Monetaria) moneta (Linne)贝貝贝壳背部有2-3条灰绿色横带及 纤细的桔红色环纹,生活时头部一对触角。
“贝”字的由来:♌货贝Monetaria (Monetaria) moneta (Linne)在涉及金钱财宝有关的文字中,大多有“贝”旁或“贝”尾的伴随,如:货贷(貨貸)财贸(財貿) 贿赂(賄賂) 买卖(買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7世纪公元618-1368 公元618-907年公元24-220年2、什么是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研究内容:•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2、什么是贝类增养殖学?♌涉及内容广•增养殖贝类生物学----形态、发生、繁殖、生长、生理、生态等•苗种生产技术----育苗场设计、水处理、饵料培养、苗种培育等;•增养殖技术----海域环境生态、增殖与养殖方法等。
二、贝类与人类的关系♌有益♌有害(一)有益方面♌食用♌工业用♌药用♌饲料和饵料♌装饰和玩赏♌肥料♌环境检测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瓣鳃类—扇贝、牡蛎、江珧、蚶、蛤仔、青蛤、文蛤、蛤蜊、西施舌、蛏子、贻贝等;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瓣鳃类—扇贝、牡蛎、江珧、蚶、蛤仔、青蛤、文蛤、蛤蜊、西施舌、蛏子、贻贝等;•头足类—乌贼、鱿鱼、章鱼(长蛸、短蛸);1、食用♌食用部位:软体部分;☆软体部:–贻贝-----淡菜-----贻贝油–牡蛎-----蚝豉-----蚝油–蛏子-----蛏干-----蛏油☆闭壳肌:–扇贝——干贝–日月贝——带子–江珧——江珧柱☆其他:–海兔的卵群:海粉、海挂面–乌贼的缠卵腺:乌鱼蛋. 2、工业用(1)烧石灰:CaCO3→ CaO + CO2CaO + H2O → Ca(OH)2(2)制作纽扣、珠核或螺钿;(3)马蹄螺和夜光蝾螺的壳粉可做油漆调和剂;(4)提取紫色或黑色染料(海兔、乌贼);(5)江珧、贻贝的足丝曾作为纺织品的原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贝类 增养殖学 水产养殖 贝类学 贝类育种 贝类养殖学之初 绪论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的四次浪潮
第一次:六七十年代以藻类养殖为代表 第二次:80年代以对虾养殖为主 第三次: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扇贝等养殖为重点 第四次:以海水鱼类养殖为代表
1、自然条件优越 2、贝类资源丰富 3、贝类养殖特点 具有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
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 4、具经验和成果
贝类学与贝类养殖学
五、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人类正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的挑 战,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解决 这些问题的全球性的战略举措。
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海洋捕捞和海水 养殖。目前海洋捕捞实行“零增长”策略, 而海水养殖业则发展迅猛。
节香螺的唾液和唾液腺中,含有四胺铬物等毒素。骨螺的鳃下腺中有骨螺紫毒素。 荔枝螺和波纹蛾螺中有千里酰胆碱和丙烯酰胆碱。盘鲍的内脏中有感光力的 色素,人食后在皮肤上常出现发烧、针刺、发痒、水肿以及皮肤溃疡等症状。
芋螺的口腔内部的织锦芋螺等均有毒,采集时应特别注意。
贝类学与贝类养殖学
农肥和饲料
一些小型的贝类还可以做为农肥和饲料。 近年来养虾业发展常利用些小型瓣鳃纲为饲料。 一些贝壳古代常做货币使用等,其价值按照贝壳的大小、优
劣来定。如《汉书·食货志》中就有大贝、壮贝、幺贝和 小贝之分。
香
贝类学与贝类养殖学
螺
(二)有害方面
织锦芋螺
1、有毒和传染疾病的贝类 在贝类中现知大约85种对人类会引起食物中毒或接 触中毒,许多贝类食后中毒,是因为他们吃了含有有毒性的双鞭藻等食物所 引起的。
贝类养殖学
笔螺
1
绪论
翁
星
戎
螺
螺
2
学习内容
绪论 第一章 贝类苗种生产 第二章 贝类育种 第三章 扇贝养殖 第四章 鲍的养殖 第五章 牡蛎 第六章 贻贝 第七章 蚶 第八-十五章 其它贝类的养殖(缢蛏、文蛤、珍珠、蛤 仔、青蛤、西施舌、栉江珧、四角蛤蜊、鸟蛤、脉红螺)
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资料
第一章概论1.贝类的主要特征。
(包括生态习性上共同的特征)①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双壳类没有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了双壳类外,其他种类的口腔中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⑥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 假分节:指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新蝶贝)。
3. 无板纲:闪耀毛皮贝和新月贝单板纲:新蝶贝多板纲:石鳖掘足纲:角贝科头足纲: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双壳纲:魁蚶腹足纲:鲍、宝贝经典贝壳的结构:最外层为薄的角质层,中层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双壳类1.辨别贝壳前后方位的5种方法: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2.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3.壳顶: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即“胚壳”)。
多数种类壳顶略偏向前方,少数种类的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双壳类消化系统4. 口:仅仅为一个简单的横裂,由唇瓣组合而成。
位于身体的前端,足的基部背侧。
除个别种类(胡桃蛤科)外,大多数双壳类没有口腔,也没有颚片、齿舌和唾液腺。
5. 食道:紧接在口的后方,极短。
食道壁是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
食道的作用是依靠纤毛的摆动使食物进入到胃中。
6. 胃和晶杆:胃膨大呈口袋状。
胃腔内经常有1个幽门盲囊,里面有一种表皮的产物,称为晶杆,故这个盲囊又被称为晶杆囊。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导言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的养殖及增殖技术的科学学科。
贝类是一种重要的水产资源,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对水体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贝类的养殖和增殖对于促进水产业的发展和提供人类食品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类增养殖学的基本概念、养殖技术和发展前景。
1. 贝类增养殖学的基本概念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水产学、水生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研究如何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提高贝类的生存率和增殖速度,从而提高贝类的产量和质量。
贝类包括蛤蜊、扇贝、蚬子等,它们可以在海洋、河流和湖泊中生存和繁殖。
贝类增养殖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贝类的生物特性研究:包括贝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生理、饵料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掌握贝类的养殖技术要点。
- 养殖环境的优化:包括水质控制、养殖场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 优良品种的选育:通过育种和选择的方法,培育出适应环境、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贝类品种。
- 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贝类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提高贝类的抗病能力和养殖效益。
- 养殖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模式,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贝类的养殖技术贝类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场地选择和准备、育苗和放养、饵料供给、生长管理和疾病防治等环节。
2.1 场地选择和准备选择合适的贝类养殖场地是贝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在选择场地时,需要考虑水深、水质、底质和养殖环境是否适合贝类生长。
同时,还要做好场地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改良,搭建养殖设施等。
2.2 育苗和放养贝类的育苗和放养是贝类养殖的重要环节。
通常采用人工控制繁殖和育苗的方法,通过收集贝类的成熟卵或仔贝,进行人工孵化和育苗,然后将育苗放入养殖场地进行放养。
2.3 饵料供给贝类的饵料主要是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供给贝类所需的饵料,以满足贝类的营养需求。
#9-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2020版-贝类增养殖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针对水产养殖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课程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的生物学原理、苗种繁育技术及增养殖技术等内容,以介绍我国海水贝类增养殖生产的成功经验和科技成果为主,适当介绍国外科研的新技术、新进展。
“Aquaculture of molluscs”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which is aimed at se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aquaculture.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biological principle of shellfish culture enhancement, seedling breeding technology, grow-up culture and proliferation technology, etc.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marine shellfish culture in China, and appropriately introduces the new technologies and achievements of foreign scientific research.2.设计思路:贝类增养殖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当前我国海水贝类增养殖生产的现状,以介绍贝类增养殖的成功经验和应用成果为主,辅以国内外科研的进展和动态。
课程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的生物学原理、苗种繁育技术和增养殖- 3 -技术3个部分,从理论到应用技术依次深入。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增殖与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阐述增养殖贝类的生物学特性、贝类的苗种培育以及增养殖技术。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养殖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和分类地位;掌握贝类的苗种生产和增养殖方法;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有关贝类增养殖的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分类地位等基本生物学特性;了解主要经济贝类的增养殖方法和生产过程。
2. 能力目标理解北方主要经济贝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基本原理,并能进行人工育苗的实际操作。
3. 素质目标从科学和技能角度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从行业历史发展、行业预期前景,提高学生对于行业的信心和事业进取心。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分类地位等基本生物学特性。
2、熟悉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和范围,及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
3、了解主要经济贝类的增养殖方法和生产过程。
【教学设计建议】讲授、讨论【讲授内容】1、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贝类增养殖的基本特点和方式。
第二章贝类的外部形态【目的要求】1、掌握判断贝类的方位及生长指标的测量。
2、熟悉瓣鲤纲、腹足纲的贝壳特征。
3、了解各纲贝类的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建议】讲授、讨论【讲授内容】1、各纲贝类的外部特征。
2、瓣蛆纲和腹足纲贝壳的各部名称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第三章贝类的内部构造【目的要求】1、掌握瓣蛆纲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特点。
2、熟悉贝类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和功能。
3、了解腹足纲、头足纲的内部构造。
【教学设计建议】讲授、讨论【讲授内容】1、各纲贝类消化、呼吸、生殖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第四章贝类的生态习性【目的要求】1、掌握埋栖、附着、固着、匍匐型贝类的生态特点,滤食、祇食、捕食性贝类的摄食规律,贝类的生长类型。
甲克类贝类增养殖学
第 一 篇
海水贝类:主要食用,如扇贝、鲍鱼等。 淡水河蚌:珍珠。
本篇重点: 珠蚌繁育 手术操作 养殖管理 珍珠采收后的 加工
第一章 河蚌的生物学特征 分类: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 软体动物特征: 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种类有11万5千;
身体柔软,不分节;
(二)外套膜 1、制片、插片的关键部位。 包被身体两侧,紧贴珍珠层, 在背部与内脏团的背面上皮组织相连, 在腹缘相互紧贴, 在后缘两外套膜未完全紧闭,形成进出、水管。
2、外套膜上有环走肌
外套膜贴附珍珠层, 收缩外套膜边缘。 后部分化形成水管肌, 牵引水管。 3、外套膜上有前后闭壳肌 柱状横纹肌肉束。 4、外套膜表面密生纤毛
一、栖息 底栖。 潜泥深度:跟季节温度有关。
常见育珠蚌对环境的要求:
丽蚌、三角帆蚌: 要求D.O高,pH7-8,底质泥沙较好 褶蚌:泥底,静水,pH5-9。 无齿蚌 :要求更低,但作育珠蚌,不低于4mg/l。 pH5-9五种不同pH环境对三角帆蚌帆蚌外套膜珍珠质分 泌的影响试验发现: 水环境的酸性或碱性越高,对珍珠质分泌的合成和分泌 活动的影响越大。
管通到鳃上腔,产出的卵子在
鳃水管中受精,受精卵借♀分 泌的粘液附在外鳃腔中孵化。
直至发育成钩介幼体。
② 外套膜 有许多血管分布,起 到部分呼吸作用。
3、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单层细胞构成 的围心腔中,腔内充满类 似血液的体腔液,使心脏 浮在其中。
心脏:一心室及二心耳,有耳室瓣,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 回心耳。 血液:无色,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 血流:心室—血管、微血管—血窦—心耳。 含CO2的血液送入静脉,和废物一并经肾和鳃排除代谢物、 氧气和营养物质由血液带至身体各个器官。 结论:开管式循环。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课程名称: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Stock Enhancement and Aquaculture of the Crustaceans and molluscs学时安排:36甲壳类部分15 贝类部分15 实验6课程任务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虾蟹类、贝类增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贝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主要经济虾蟹类、贝类及其养殖特性,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
课程主要内容甲壳类部分:虾蟹类养殖概况;虾蟹类的养殖生物学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虾蟹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虾蟹养殖各论(对虾,河蟹)贝类部分贝类增养殖概况;贝类的养殖生物学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贝类增养殖技术各论扇贝,珍珠贝课程特点应用学科(技术类学科)做什么:目标如何做:实现目标的程序与技术环节综合学科: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学习方法:以工艺与技术为主线,重点掌握其组成,应用条件,发展趋势等第一章虾蟹类增养殖概况一、甲壳类增养殖学的定义研究虾蟹类增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主要经济虾蟹类(对虾、河蟹)及其养殖特性,生产工艺及技术关键。
二、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1、有重要的经济价值2、有优秀的养殖性能3、适合我国的养殖生产环境三、虾蟹类资源及增养殖概况1.虾蟹类资源概况2. 世界增养殖概况3. 我国的增养殖概况1、甲壳类资源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主要增养殖品种世界食用虾类对虾类:樱虾,毛虾,对虾真虾:长臂虾(白虾),沼虾,长额虾,褐虾龙虾:龙虾,真龙虾,岩龙虾,扁虾,扇虾螯虾:海螯虾——螯龙虾,海螯虾螯虾——螯虾,拟螯虾我国虾类主要养殖品种: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明对虾(北方)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长毛明对虾,墨吉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南方)我国蟹类主要养殖品种:毛蟹,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2、世界增养殖概况世界水产养殖动物种类(FAO,1996)甲壳类—38种,14%;贝类——57种,22%;鱼类——168种,64%。
甲壳贝类增养殖学
甲壳贝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珍珠:是在贝类软体部中形成的一种螯生物,是一种含霰石形碳酸钙结晶体。
珍珠的光泽是珍珠优劣的重要指标河蟹的泄殖孔在头胸部腹面。
2.蟹脐:河蟹腹部团脐♀,尖脐♂3.蟹斗:河蟹头胸甲,俯视近六边形4.蟹梯子:河蟹的鳃触角腺:5.自切: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或是蜕壳过程中胸足受阻蜕不出时,常会发生丢弃胸足的现象。
6.生殖洄游:河蟹由淡水到海水去进行繁殖的过程。
(蟹讯)7.黄蟹:生殖脱壳前体色偏黄,性腺尚未成熟。
副性征尚未成熟,6-8月份(吃肝脏)8.绿蟹:黄蟹中一部分性腺发育快,以进入成熟期,完成可生殖脱壳的个体(吃生殖腺)↓生长缓慢体色呈墨绿色9.流产:卵不能正常黏附于刚毛上,全部或大部分散落水中受精卵胚胎发育转折期新月透明期二问答题1.小片贴核法与体外成囊法培育淡水有核珍珠的异同点答:1)小片贴核法按送片与差核的先后顺序分为先放法、后放法、同放法。
后放法:创口通道后,先用送针把细胞小片送入通道底部,再插入珠核并使之与细胞小片密贴,送入细胞小片时,要使其分泌面向着创口,保证核与小片的分泌面密接。
2)体外成囊法,即主要采用珍珠细胞悬液法:利用珍珠细胞的嗜核性,将珠核放在珍珠细胞悬液中,使其在体外形成珍珠囊,再移植到贝体内形成珍珠。
3)小片法只有与小片细胞完整地结核面增殖形成珍珠囊时才能产生正圆珍珠,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小片细胞不能完全绕核增生而易产生出暇疵珠;而体外成囊育珠法,通过组织和细胞培育的方法,在体外获得的珍珠囊,其外形整齐均匀,细胞组成较为一致,植入母蚌外套膜后,能形成均匀的球形珠,但也易产生无珍珠层的素珠。
主要采用珍珠细胞悬液法和注射法培育有核珍珠。
注射法:将其珍珠囊的珠核移植到育珠蚌体内,用5ml注射器吸收外膜细胞悬液,将细胞注射到核周围。
2.从育珠手术,养殖管理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淡水无核珍珠的质量。
答:1)制备细胞小片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快,小片正反面不要搞错,外套膜边缘部分要切除干净,切片整齐无粘连,切好后马上滴注保养液,避免阳光直射,防污染。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名词解释:贝类: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软体动物,种类多。
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加工等。
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其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
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有效积温:亲贝性腺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指暂养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之和。
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
包括三倍体育种和四倍体育种。
单体牡蛎:不固着,单个游离的牡蛎。
壳内柱:海笋及船蛀等的贝壳内面,壳顶下方有一个棒状物,称壳内柱。
稚鲍:鲍的幼虫形成第一个呼吸孔后就成为稚鲍。
生物学最小型: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生物学零度:性腺发育的最小温度厣:腹足类独有的保护器官,具角质或石灰质。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并且终身均可分泌、闭壳肌:外套膜分化而成,用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贝壳的横行肌束,起关闭贝壳作用文蛤的跑流:文蛤有向木桩四周移动或养殖环境不适应时冒出滩面,随潮流移动至环境条件适宜处再次穴居的习性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依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其繁殖季节向自然海区人工投放采苗器或改良海区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重点贝类的外部形态1.身体柔软,两侧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2.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3.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4.消化系统比较复杂5.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贝壳的方位:前后方位的辨别方法有5种: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痕”;水管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窦”;闭壳肌的痕迹称为“闭壳肌痕”。
贝壳的测量: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鳃鳃位于外套腔中,是由外套膜内侧壁延伸而成。
鳃按照形态可以分成4种类型(1)原鳃型(2)丝鳃型(3)真瓣鳃型(4)隔鳃型厣由足部后端背面的皮肤分泌而成的。
形态方面:根据生长纹排列方式将厣分为螺旋形厣和非螺旋形厣。
质地方面:角质或石灰质等。
前鳃类的成体大都有厣。
后鳃类成体大都无厣。
肺螺类的成体几乎都无厣贝类摄食和习性分为捕食性和滤食性,捕食性种类又可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
贝类繁殖方式及代表动物幼生的食用牡蛎卵胎生的田螺卵生的美洲牡蛎亲鲍的选择及其用量采苗用的亲鲍应选择健壮肥满、活力强、无损伤的3-4龄个体,壳长7-10cm左右。
分别采自几个不同海区,尽量不使用同批次的养殖鲍,以避免近亲繁殖。
每平方米育苗水面使用的亲鲍数量为雌鲍1-2个,雄鲍数可为雌鲍的一半。
亲鲍促熟培育的原因从海上采捕自然成熟的亲鲍,难以诱导产卵,或后代死亡率高。
并且,7-8月采苗时底栖硅藻繁殖缓慢,且易大量脱落。
另外,在繁殖期由于天气、海况等的变化可能无法从海上采捕到亲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外套膜 1、制片、插片的关键部位。 包被身体两侧,紧贴珍珠层, 在背部与内脏团的背面上皮组织相连, 在腹缘相互紧贴, 在后缘两外套膜未完全紧闭,形成进出、水管。
2、外套膜上有环走肌
外套膜贴附珍珠层, 收缩外套膜边缘。 后部分化形成水管肌, 牵引水管。 3、外套膜上有前后闭壳肌 柱状横纹肌肉束。 4、外套膜表面密生纤毛
1、贝壳厚而坚实,珍珠层光亮。 2、个体较大,手术操作容易。
3、资源丰富,来源广。
4、适应力强,繁殖饲养方便。
三、常见育珠蚌的鉴别
无铰合齿——无齿蚌属 有铰合齿 不发达,仅有侧齿——褶纹冠蚌 发达,除侧齿还有拟主齿,贝壳后缘向上伸展 成帆状翼——三角帆蚌
第二节 河蚌的形态构造 一、外形 (一)贝壳 1、形状 壳顶、 腹缘、 前后端、 翼部、 生长线、 左右壳、 壳高、长、宽。
每个鳃小瓣由许多鳃丝构成,鳃丝表面有无数纤毛,内有 血管和起支持作用的角质杆,鳃丝之间有鳃小孔连接。
蚌以外套膜内表皮上的纤毛和鳃丝上的纤毛摆动造 成水流进行呼吸。 摄食的辅助器官。
水流: 进水管 — 外套膜 — 入鳃小 孔 — 鳃水管 — 鳃上腔 — 出 水管。
外鳃腔:育儿囊 繁殖期间,♀生殖腺以短
第四节
河蚌的人工繁殖
67年125克,
80年38吨, 02年至今2000吨以上, 浙江诸暨年产300吨,占全国1/4,有工厂化繁育基地 七十年代以来,褶蚌、三角帆蚌繁育已攻克。
一、繁殖特点 1、季节 指导河蚌生殖的主要因素: 生理准备和环境温度,光照、气压和流水等只是辅助 因素。 长江中下游三角帆蚌每年下旬开始性成熟, 5—7月产卵 季节,其中 5 中 —6 中繁殖旺季。产卵水温 18—30℃,最 适20—25 ℃。 褶蚌产卵水温 15—20℃,一年繁殖两次,头次 3—4 月底, 二次10月—11月上旬。
一、栖息 底栖。 潜泥深度:跟季节温度有关。
常见育珠蚌对环境的要求:
丽蚌、三角帆蚌: 要求D.O高,pH7-8,底质泥沙较好 褶蚌:泥底,静水,pH5-9。 无齿蚌 :要求更低,但作育珠蚌,不低于4mg/l。 pH5-9五种不同pH环境对三角帆蚌帆蚌外套膜珍珠质分 泌的影响试验发现: 水环境的酸性或碱性越高,对珍珠质分泌的合成和分泌 活动的影响越大。
一、与育珠生产有关的种类:
1、三角帆蚌
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坚硬,后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 形帆状翼。我国特有种,“翼蚌”、江蚌。
壳面黄褐色,壳顶部生长轮脉粗糙。
壳体扁平开壳大利于手术操作,贝壳硬,珍珠层厚,育 成珠洁白且珠光强,珠质细腻光滑,对插核插片敏感性 小,固核固片率高。 耐酸碱能力差,珍珠生长较慢。 该蚌栖息于大、中型湖泊、水库及河流中。
有的蚌壳棱柱层中沉积着色素,
因此使光亮的珍珠呈现出鲜艳的 彩色。 御敌。 ③ 珍珠层
底层或内层,较厚,
霰石型CaCO3晶体, 珍珠层成分与珍珠类似。主要成分是碳酸钙91-94.7%, 蛋白质4.5-8%,水分0.42-0.85%。
3、生长 壳皮层:边缘膜的角质细胞 棱柱层:边缘膜的角质细胞,骨质细胞,
优点:壳体扁平开壳大,利于育珠手术;对插核、插片 敏感性小,固核率和固片率高;珠质细腻,色泽光滑。
2、褶纹冠蚌 翼部具有明显皱褶呈鸡冠 状,俗称鸡冠蚌。 与三角形帆蚌相比,成珠 快,珍珠呈白或粉红色。 栖息于泥底或河流、湖泊、 沟渠中。 植片部位壳间距大,产量 高,但珠质较粗糙,珠光 不如三角形帆蚌。
河 蚌 育 珠
第 一 篇
海水贝类:主要食用,如扇贝、鲍鱼等。 淡水河蚌:珍珠。
本篇重点: 珠蚌繁育 手术操作 养殖管理 珍珠采收后的 加工
第一章 河蚌的生物学特征 分类: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 软体动物特征: 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种类有11万5千;
身体柔软,不分节;
壳内六种肌痕: 前、后闭壳肌痕(2,5)
前、后缩足肌痕(1,4)
前伸足肌痕(3) 外套膜环走肌痕(6)
铰合部 主齿:壳顶正下方、强状 、臼齿形, 拟主齿:壳顶两侧、锋利 关节状, 侧齿:狭长、壳顶后端。 韧带:角质物有弹性,连接两壳背缘,在外侧或内侧, 使壳张开。
管通到鳃上腔,产出的卵子在
鳃水管中受精,受精卵借育成钩介幼体。
② 外套膜 有许多血管分布,起 到部分呼吸作用。
3、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单层细胞构成 的围心腔中,腔内充满类 似血液的体腔液,使心脏 浮在其中。
心脏:一心室及二心耳,有耳室瓣,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 回心耳。 血液:无色,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 血流:心室—血管、微血管—血窦—心耳。 含CO2的血液送入静脉,和废物一并经肾和鳃排除代谢物、 氧气和营养物质由血液带至身体各个器官。 结论:开管式循环。
珍珠层: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既能增 面积,更能增厚度,高龄蚌作珍珠粉原 料蚌。
贝壳的启闭 河蚌的双壳靠闭壳肌和韧带的作用而运动。河蚌双壳的启闭 运动有摄食、呼吸、生殖和御敌作用。 在平静的水环境中,河蚌保持微微开启双壳的状态,进行摄
食和呼吸。
在缺氧情况下,开壳的宽度往往比平常增大,这是为了增加 进出水量,以获得较多的氧气。
二、食性及摄食方式 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以浮游植物为主,也摄食小型原 生动物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幼体。三角蚌主要摄 食易消化的硅藻,褶蚌稍广些。 胃内容物颗粒50—1000 µ m,60—100 µm最多。
每天流经蚌体的水可达40升。过滤后的大颗粒食物由两 壳猛闭排出体外。
被动摄食,靠鳃上纤毛和唇瓣上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 使食物随水流进入进水管,过滤后入口。
盲囊(晶杆囊)内纤毛摆动 使晶杆转动,搅拌食物,物 理性消化;晶杆端部在胃液 作用下软化并溶解,释放糖 元酶,化学性消化。
健康蚌晶杆长度约为体长的2/3,饥饿或病害时缩短 乃至消失。
2、呼吸系统 ①鳃 外套膜内侧延伸而成, 两对、四片鳃瓣,每一鳃瓣 有内外两片鳃小瓣;外的外 鳃瓣、内侧为内鳃瓣。 内外鳃小瓣的前后缘及腹缘 相互愈合,背面分开,形成 鳃上腔,鳃小瓣之间空腔被 瓣间隔的膈膜分隔,形成许 多鳃水管。
壳顶:背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小区称为壳顶。
腹缘:蚌壳质较薄的边缘为腹缘。 背缘:蚌壳的较厚部分称为背缘; 前后端:较圆的一端为前端,较尖的一端为后端。 生长线: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线,叫做生长线,它能反应河
蚌的年内,两条粗生长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龄。
左右壳:把蚌壳腹缘向下,前端向前,左边的壳称为左壳 ,右边的壳称为右壳。 壳高、长、宽:壳顶到腹缘的距离叫壳高,左右两壳的最 大距离叫壳宽。壳的前缘至后缘叫壳长。
在繁殖胜期,受精卵发育成钩介幼体时间短,寄生鱼饲 养时间不长,幼蚌成活率高。
2、特点 繁殖季节,♂精子经输精管到鳃上腔中,再随水流由 出水管排到体外水中。 怀卵量在20-30万 粒,成熟卵子通过 输卵管排到外鳃腔 中,然后含精子的 水流由入水管进入 外鳃腔遇卵受精。 受精卵在外鳃腔中 孵化。育儿囊
5、神经系统 无头类:神经和感觉器官不 发达。
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
神经链索:脑—足、脑—脏 感官: 平衡囊,嗅检器(识别水质),一些感觉细胞(分布在 外套膜,唇瓣及进出水管的乳突上)。
6、生殖系统 ♀♂异体,形态无明显差异, 成熟季节♀♂易辩,精巢白色,卵巢黄色。
第三节 河蚌的生活习性
二、内部构造
1.前大动脉 2.直肠 3.胃 4 .肝 5.前闭壳肌 6.口 7.唇瓣 8.围心腔 9 .心室
10.后大动脉 11.心耳 12.肛门 13.出水管 14.后闭壳肌 15.进水管 16.鳃 17.肠 18.生殖腺 19.足
1、消化系统 口:唇瓣基部,密生纤维毛,定向翻动有吸食、感觉功能。 食道:口后,极短。
1.围心腔 2.心室 3.心耳 4.后大动脉 5.肾 6.出鳃血管 7.入鳃血管 8.外套动脉 9.外套静脉 10.静脉 11.足窦 12.足动脉 13.前大动脉
三角帆蚌的循环系统
4、排泄系统
一对肾脏:Bojanus organ, 围心腔腺:Kebers organ。
一部分由围心腔腺将血管渗出的废物排入围心腔,经肾脏;另一 部分经血窦输送到肾孔,经鳃上腔排除体外。
2、构造 ① 角质层(壳皮层、表皮层) 薄 贝壳素,蛋白质和多糖类 物质,
颜色不一,有的成褐色、 黄色,因贝壳素沉积度。
功能: 抵抗水中酸碱腐蚀,保护作用强; 但易受某些细菌如嗜几丁质杆菌水解破坏。
② 棱柱层
中层,最厚,棱柱状,白色无光
泽,贝壳的主体, 方解石型CaCO3晶体,
3、无齿蚌
产的珍珠小,呈淡黄色或淡红色, 成珠速度慢,但壳薄而膨突,内脏 团肥大不便手术。作饲料。
4、珍珠蚌
又名“蛤蜊”,壳中等大小,厚 而坚实,呈长圆形。两壳膨大, 壳面呈深褐色,或近黑色。壳内 面珍珠层呈白色或鲑肉色,并布 有光泽的斑。生长在河流及小溪 中,属珍珠蚌科,待开发利用。
5、蚌科丽蚌属种类 背瘤丽蚌、广西佛尔丽蚌、湖北绢 丝丽蚌。
体小壳厚不易开口手术。
贝壳很厚,一般外套膜环走肌痕中 间厚度(俗称水线)在 7mm 以上, 生产珠核。 日本每年生产有核珠1000吨,需相 应蚌壳 25000 吨左右,大部分向我 国江浙皖的珠核加工厂进口。
6、目前进行生产的海水育珠蚌 合浦珠母贝 大珠母贝 企鹅珍珠贝
二、挑选育珠蚌需考虑的几个因素
激动水流,利于气体 交换。
5、外套膜分成
中央膜:环走肌以上至壳顶约占 全膜的3/4,很薄,半透明; 边缘膜:环走肌以下至腹缘约占 1/4,渐厚。
1.生壳突起:分泌角质素,形成贝壳。 2.外沟 3.感觉突起 4.内沟 5.缘膜突起:肌纤维多,能伸缩,控制水流出入。 6.粘液上皮区 7.生石灰上皮区 8.生珍珠上皮区 9.结缔组织区 10.色线:黄色或红棕色,制小片时要切干净,否 则形成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