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部分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
单元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论1.1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两大现象:知识爆炸和信息海洋二、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1.教育发展历程上的四次革命第一次教育革命的标志:专职教师的出现第二次:文字体系的出现第三次:印刷术的出现第四次:现代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正在构建4A模式: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 content也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相关内容。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1)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教学观:由以教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问题为中心。
现代学习观:在校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和走向学习型社会。
现代教师观:由教转变为导,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权威、化身,二今天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现代学生观: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思考者和探索者。
现代媒体观:只是载体转变为认知工具。
现代人才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新理念学习时空观:在老师的引导和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学习任务变成随时随地学习现代课程观:知识中心、书本中心正在转变为以人为本、特色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化(2)教学坏境的变革黑板加粉笔教学工具走向现代数字媒体幻灯投影计算机交互式白板传统教室走向智慧教室传统校园走向智慧校园(3)教学内容的变革知识快速增长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4)教学方式的变革班级教学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新的课程形态不断形成:网络课程、mooc、微课、翻转课堂:少讲多学、一对一教学辅导、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培优补差、丰富课程内容、为教师减负自主学习、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5)教学方法的变革讲授法、演示法向案例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讨论法学习形式丰富,形成一种多元教学方法(6)教学制度的变革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不只是在校学生而言,需要家庭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泛在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要求,一种新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教授为主变为学生探究为主说教式教学变成交互式教学分学科、定时教学变成真实、多学科交叉、问题解决集体化的、无个性的个体学习变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变成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按年龄和成绩分组变成异质分组对分科知识与分离技能的评价变成以行动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1.2 现代教育技术内涵与发展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相关读书笔记
教育学相关读书笔记(通用9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整理的教育学相关读书笔记(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当代教育学》简介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教学是在职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意识培训的基本途径。
所以,教育学课程对提高教师素质很关键,而教育学教材是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依托。
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育学基本知识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中外当代教育新理论和新理念,在不脱离传统教育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新成果,以及当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力求准确、全面地阐述当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现代教育学第一讲基础知识
教育改革问题是指对现有的教育体制 、制度等进行改革和完善的问题,是 教育学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 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的 形势和需求。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 进教育公平,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但 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阻力, 如利益冲突、观念障碍等。
THANKS
02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教育政策区的教育投入等。
03
社会各界的参与
教育公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例如,企业可以提供奖学金
和实习机会,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公益教育项目,
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总结词
教育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
详细描述
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论等,这些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 础和指导原则。而教育学应用学科则更加具体和实用, 如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 将教育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具体的教育问 题。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教育学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也日益增多,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这 些交叉学科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方法。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 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但 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教育质量问题, 如教学质量不均衡、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方法陈旧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 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教育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解决方案
针对教育质量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 入手。首先,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建 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质 量的持续提高。其次,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此外,推进教育改革, 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满足社会和 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育学笔记
《政治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行的代表作,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公共教育),但没有公民资格的奴隶是不可以受教育的;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步分阶段教育,这也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渊源。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赫尔巴特找到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2、提出了著名的课堂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四个阶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3、赫尔巴特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赫尔巴特倡导学校教育的严格管理。
(二)、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1916年)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即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代表作。他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为生活所必须以及教育的社会机能,然后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第8-23章对要对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后三章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杜威的《民》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笔记[1]
第一章绪论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主要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二、考核要求1.识记: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2.理解:(1)教育学的概念;(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3.应用: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知识点讲解:一、教育学的概念及意义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支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教育学应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但是,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是错误的。
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大致有两点: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历史上部分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观点介绍:l.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答案(课程代码0044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现代教育原理》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从教六年,看了一些关于教育学的书籍,也在不断摸索着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读了柳海民的《现代教育原理》,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教育概说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讲是受教育者,但是每一个学生不一定在一切方面都不如教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未必不如师,这就意味着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学生群体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教互学,而且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尽管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
他们互为主客体,又互为存在的条件。
关于现代教育特点:现代教育不仅表现出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并存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在这一基本格局下,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多样性统一。
关于教育学科发展: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政治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技术学等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上——教育制度关于学校的产生与发展:“自从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出现以后,不同时代或多或少有一定制度规范教育活动。
在古代,教育事业不发达,教育系统尚未形成,加之,当时实行个别施教,“教”也“学”主要诉诸个人经验,还不可能对“教”也“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相比之下,近代以集体施教代替个别客观分析,从中发现教育活动的标准、规则与规范,更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分化,学校数量增多,学校系统形成,遂使教育过程——教育实体标准化从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需求。
”“在近代,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标准……”关于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近百年来我国现代学制发展的道路和前景是: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单轨学(通过高中综合化。
教育学笔记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
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①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做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学第 X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等。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是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等。
政治功能表现在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方面。
经济功能体现在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再生产等方面。
文化功能包括传承、创新、融合和选择文化等。
人口功能主要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
马可连柯:关于集体教育的原则;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道德判断分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第5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
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实际应用:
不能通过直接的教导进行道德教育;
必须随时了解人们所达到的发展阶段;
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想人们灌输道德观念;
4.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体谅模式(麦克菲尔)
5.社会学习论的德育思想:关于观察学习(代替性学习);关于榜样示范;关于强化在学
校德育中的作用
6.价值澄清学派:哈明、西蒙
7.班级:按照一定年龄、学业成都、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
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8.班级的功能: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重点班);保护功能
9.班主任的职责: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貌发展;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
工作;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10.班集体的发展: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集体
11.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班级群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
使班级成为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发展的园地。
12.班集体的培养: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班级群体;了解研究班级个体
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班级组织机构的设计,核心是班委会;要培养、选拔班干部;班级制度,课堂规则,班级舆论,班风等;
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具有导向性,调控作用,教育作用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主题班会:确定主题,选择活动方式。
拟定实施方案,活动实施,活动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3.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主要策略:角色转换,情感沟通,兴趣转移,目标导向,群体相
容
14.班级个别指导: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指导,二是旨在预防和矫治
学生学业不良、品行不了乃至问题行为、罪错行为的防治性指导
15.班级个别指导可分为学习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人格指导、心理指导
16.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简历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
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把握人机沟通和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的艺术性(悉心观察,耐心倾听,及时反馈,设身处地)
17.学业不良: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是依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
程标准达到的程度来判断;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利测验所推断的可能水平;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学业迟滞。
18.班主任对学业不良的指导:激活学习动机;消除厌学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
学生评价方式;改善班级环境,刺进班级人际互动
19.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操行评定,成长记录袋
20.课程编制的方法:主观法(根据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主观意志或理论主张来决定)、客
观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博比特)和实验法
21.课程编制: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
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方法和技术。
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
22.课程编制模式:以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为指导的编制课程的过程结构。
23.目标模式:重视课程目标(博比特、泰勒);弊端:目标模式的标准化与复杂的时间不
相符;采用的是直线式的课程编制过程,过于简化,忽视了课程编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忽视了知识目标的社会性;在评价方面,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东西,降低了评价的标准
24.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25.探究模式(施瓦布)
26.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5原则:互补性原则;准备性要求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
原则;法规依据原则
27.课程专家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28.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直接经验
与间接经验;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分化与综合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29.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0.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
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31.学校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2.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33.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精神:教师作为教育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
新和积极的风范和精神;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业务素质:教师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34.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性认识和教育价值观念。
35.教师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
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36.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价值(教师爱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
的意义和作用,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个人价值(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火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37.教师角色的构成: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
38.角色期望:社会群体成员对在社会系统中占有某一位置的人应有的行为方式的期待。
教
师的角色期望包括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教师的自我期望
39.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
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40.专业精神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
范和精神,专业精神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
41.专业知识的发展,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
教师要努力扩大知识视野,
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向,自觉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
42.专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包括与学生交往、实施课程、运用信息
技术进行教学等技能。
43.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44.人文主义教育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
目的观
45.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任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价值;
46.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47.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
观
48.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食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49.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50.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51.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
的的价值方向
5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
两方面保持基本的平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5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
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
5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凯兴斯泰纳,孔德,迪尔凯姆,纳托尔普):主张教育目的应
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
55.教育方针: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56.教学咪表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
最基本的活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