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1.组织理论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它实现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
2.组织理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利、沟通等。
组织设计理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
3.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管理学家厄威克提出了8条指导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管理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管理学家孔茨提出了15条基本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责任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任务和目标原则、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4.新型组织结构的模式: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矩阵式)、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分公司与总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企业集团5.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P8,操作卷)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并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企业环境、企业规模、企业战略目标、信息沟通)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部门结构模式的选择:1)以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等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如某些跨国公司:综合应用6.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二级)课件
Ed=△D/D÷ △W/W
A需求无弹性 Ed=0
B需求有无限弹性 Ed ∞
C单位需求弹性 Ed=1
E需求富有弹性 Ed>1
F需求缺乏弹性 Ed<1
0
PPT学习交流
A
B E FC
L
12
例:武汉零售行业劳动力工资率由8元/小时下降 到7元/小时,该行业劳动力的需求量由10000人 上升到10500人,请计算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 弹性Ed。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价值判断)
生产要
产品(服
素市场
务)市场
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收
生产要素收入
入
居民户 (应聘者)
企业 循
生产要素供给
环 劳动力市 模 场是生产
货币支出
PPT学习交流
型 要素市场
的重要组
7
成部分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 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 和失业者。
基本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劳动报酬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福利 实物支付
延期支付
福利特征:实质是由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法定性
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PPT学习交流
18
社平工资月/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PPT学习交流
3
分值结构
基础知识
内容
总体分值比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劳动经济学 劳动法 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完整电子版教材.doc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第一单元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指令或默契远远不能高效实现分工协作,他需要组织结构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但它是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组织理论又被称作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利、沟通等,都属于其研究对象。
组织设计理论则被称作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说,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组织理论的发展同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基本是一致的。
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
韦伯、亨利法约尔等人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的,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甚至作为行为科学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现代组织理论则是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是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他既吸收了以前各种组织理论的有益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内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现代组织理论还在发展中,他的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范)。
基础知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2级精品PPT课件
基础知识内容体系
4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1)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2)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3)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4)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5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2)人力资源开发 (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 1)经济学:资源有限、稀缺VS人的欲望无限两个前提下的资源有效 配置。
• 2)传统经济学三要素(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 • 3)劳动力:提供“劳动”的人(能够且愿意)——P5。 •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供给、流动、配置的市场(P11)。 • 5)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即劳动经济学。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1)相对的: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和愿望。 2)绝对的:只要有人类的需要就会资源稀缺。 3)本质是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生产力=支付力,生产量有限, 所以支付力就有限。
2.效用最大化: 1)效用:经济学术语,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 的幸福或者满足。 2)效用最大化:个人在可支配的资源约束下,追求个人需要和愿望得 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则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 的货币形式。
080586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实证研究:“是什么”——现象本身,客观。 • 2)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带有价值判
关于劳动参与
• 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参与劳动不同) • 1)考虑年龄性别问题 • 2)几个趋势:15-19↓;女性↑;老年↓;25-55→
• 2.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 1)经济周期:总体经济运行的繁荣与衰退周期性交替。经济危机。 • 2)几个概念:一级劳动力(成年男性);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课本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 两种管理思路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①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 逻辑②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 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 具,实现互惠交换。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 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P5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 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者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 (人口参与社会
劳动程度的指标,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总人口劳参率 = 劳动力/总人口*100%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
△D △w
需求无弹性 需求有无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Ed = 0 Ed -∞
2.
Ed =
D
w
3.
4. 5.
单位需求弹性
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缺乏弹性
Ed = 1
Ed > 1 Ed < 1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7 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劳动法律事件
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破产、战争、伤残等
第三章
第一节
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
★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13
2、福利
概念
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特征
◆福利支付与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法定性
◆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福利的意义
◆降低企业按照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
37
一、科学决策的要求
★合理的决策标准 ★有效地信息系统 ★系统的决策观念 ★科学的决策程序 ★决策方法的科学化
二、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实证研究
◆特点
1、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2、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 3、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以检验
◆基本步骤:
确定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
(二)规范研究
1、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
(三)互惠的障碍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 ★社会劳动 ★有酬劳动
(二)就业总量的决定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二者是同时被 决定的。
15
(三)失业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 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 就业岗位的状态。
(四)失业类型(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技术性/结构性(比例最大)/季节性
费用
★分包:采用招标的方式让其他公司生产本公司某种产品或者
经营本公司的某种业务。
★卖断:公司将其中一部分业务卖给另外一家企业,从而断绝
一切关系,实现产权的彻底转移
★管理层与杠杆收购:将一部分业务卖给它的管理层或其他
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
人力资源(二级)人力资源:识别前提下的使用,使用前提下的保护人力资源概述、职业道德:㈠职业道德基础:1.道德: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别:①道德比法律产生的早,最后代替法律②从依靠的力量来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而道德却不是③道德和法律范围不一样3.职业道德:从事一定的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及内心信念和特殊手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4.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企业礼俗,员工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企业环境、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的总和。
5.企业文化的功能:自律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㈡职业道德与个人的自身发展职业: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使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㈢文明礼貌人们行为和精神面貌符合先进的要求(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㈣爱岗敬业1.职业态度:指人们在职业地位、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价值目标影响下形成的,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和劳动态度。
2.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①树立职业理想②强化职业责任③提高职业技能㈤诚实守信1.定义:真诚无欺,遵守承诺和契约的品德和行为2.要求:忠诚所属企业、维护企业信誉,保守企业秘密㈥办事公道1.在办事和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无论对谁都按照一个标准办事。
2.具体要求:①坚持真理②公私分明③公平、公正④光明磊落㈦勤劳节俭1.定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良传统。
所谓勤劳,就是辛勤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所谓节俭,就是爱护公共财务、社会财富和个人生活用品。
2.勤劳:①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②是人致富的铺路石③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重节俭:①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须②持家之本③安邦定国的法宝㈧遵纪守法:是指每个从业人员都需要遵守的纪律和法律,尤其要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相关的法律规定㈨团结互助: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2.基本要求:平等尊重,顾全大局,互相学习,加强协作㈩开拓创新:1.创新是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和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知识点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知识点汇总一、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供给缺乏弹性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全电子版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第一单元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知识要求】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指令或默契远远不能高效实现分工协作,他需要组织结构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但它是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被称作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利、沟通等,都属于其研究对象被称作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说,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组织理论的发展同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基本是一致的。
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
韦伯、亨利法约尔等人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的,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甚至作为行为科学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现代组织理论则是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是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他既吸收了以前各种组织理论的有益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内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现代组织理论还在发展中,他的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范)。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精华浓缩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版本(精华版)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任务与目标原则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3有效管理帐度原则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新型组织结构模式:1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职能参谋机构,它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划巨大的跨地区公司)2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3分公司与总公司4子公司与母公司5企业集团。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1企业环境。
2企业规划。
3企业战略目标。
4信息沟通);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
优点:是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
缺点:就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往往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的任务并把自己的工作和它联系起来。
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通常为事业部制和分权制结构模式.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组织结构,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1组织结构诊断([1]组织结构调查,主要资料有:①工作岗位说明书;②组织体系图;③管理业务流程图.[2]组织结构分析,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改变:需要增加哪些新的职能?哪些原有职能需要加强?哪些陈旧职能可以取消或合并?②哪些是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明确后应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③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3]组织决策分析,①决策影响的时间;②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③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④决策的性质.[组织关系分析]).2实施结构变革([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①企业经营业绩下降②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③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高等.[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①改良式变革②爆破式变革③计划式变革.[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措施:①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任感②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③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从组织方面减少变革组力).3企业组织结构评价.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依据—按照整分合原理.结构整合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不协调会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2存在过多的委员会;3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4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1拟定目标阶段2规划阶段3互动阶段4控制阶段.狭义人力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 1有员配备计划.2人员补充计划.3人员晋升计划.广义的:除了上述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1人员培训开发计划;2员工薪酬激励计划;3员工职业生涯激励计划;4其它计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2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3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4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5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一)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①经济形势; 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2人口环境3科技环境4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二)内部环境1企业的行业特征2企业的发展战略3企业文化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2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的资料.3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一人员配置计划;二人员需求计划;三人员供给计划;四人员培训计划;五人力资源费用计划;六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七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版本(整理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版本(整理版)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任务与目标原则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3有效管理帐度原则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新型组织结构模式:1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职能参谋机构,它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划巨大的跨地区公司)2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3分公司与总公司4子公司与母公司5企业集团。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1企业环境。
2企业规划。
3企业战略目标。
4信息沟通);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
优点:是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
缺点:就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往往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的任务并把自己的工作和它联系起来。
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通常为事业部制和分权制结构模式.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组织结构,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1组织结构诊断([1]组织结构调查,主要资料有:①工作岗位说明书;②组织体系图;③管理业务流程图.[2]组织结构分析,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改变:需要增加哪些新的职能?哪些原有职能需要加强?哪些陈旧职能可以取消或合并?②哪些是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明确后应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③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3]组织决策分析,①决策影响的时间;②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③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④决策的性质.[组织关系分析]).2实施结构变革([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①企业经营业绩下降②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③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高等.[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①改良式变革②爆破式变革③计划式变革.[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措施:①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任感②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③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从组织方面减少变革组力).3企业组织结构评价.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依据—按照整分合原理.结构整合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不协调会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2存在过多的委员会;3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4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1拟定目标阶段2规划阶段3互动阶段4控制阶段.狭义人力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1有员配备计划.2人员补充计划.3人员晋升计划.广义的:除了上述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1人员培训开发计划;2员工薪酬激励计划;3员工职业生涯激励计划;4其它计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2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3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4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5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一)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①经济形势; 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2人口环境3科技环境4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二)内部环境 1企业的行业特征2企业的发展战略3企业文化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2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的资料.3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一人员配置计划;二人员需求计划;三人员供给计划;四人员培训计划;五人力资源费用计划;六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七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二级)人力资源:识别前提下的使用,使用前提下的保护人力资源概述、职业道德:㈠职业道德基础:1.道德: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别:①道德比法律产生的早,最后代替法律②从依靠的力量来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而道德却不是③道德和法律范围不一样3.职业道德:从事一定的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及内心信念和特殊手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4.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企业礼俗,员工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企业环境、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的总和。
5.企业文化的功能:自律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㈡职业道德与个人的自身发展职业: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使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㈢文明礼貌人们行为和精神面貌符合先进的要求(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㈣爱岗敬业1.职业态度:指人们在职业地位、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价值目标影响下形成的,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和劳动态度。
2.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①树立职业理想②强化职业责任③提高职业技能㈤诚实守信1.定义:真诚无欺,遵守承诺和契约的品德和行为2.要求:忠诚所属企业、维护企业信誉,保守企业秘密㈥办事公道1.在办事和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无论对谁都按照一个标准办事。
2.具体要求:①坚持真理②公私分明③公平、公正④光明磊落㈦勤劳节俭1.定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良传统。
所谓勤劳,就是辛勤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所谓节俭,就是爱护公共财务、社会财富和个人生活用品。
2.勤劳:①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②是人致富的铺路石③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重节俭:①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须②持家之本③安邦定国的法宝㈧遵纪守法:是指每个从业人员都需要遵守的纪律和法律,尤其要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相关的法律规定㈨团结互助: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2.基本要求:平等尊重,顾全大局,互相学习,加强协作㈩开拓创新:1.创新是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和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2.人与人差别在思维:相似联想、发散思维、测向思维、逆向思维、动态思维(十一) 职业道德修养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该着和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职业道德的境界。
基础知识(除劳动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以下属性:1)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其本质表现在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3.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4.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
6.实证研究方法的两个特点:1)其法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其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且可以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7.规范研究方法的两个特点:1)其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2)其法对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8.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也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9.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10.一级劳动力:不管短期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何变化,不管是处于就业状态或非就业状态,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男性成年人)。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组成;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反相关系11.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如下关系:工资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12.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比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和劳动年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3)人口城乡结构:13.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同时最终导致整个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14.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使均衡工资率提高,也扩大了就业。
15.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1)是由A.马歇尔在其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是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说明了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
2)表面上看,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但深层次看,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16.工资的形式:基本工资1)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2)货币工资:受到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影响。
福利1) 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17.就业总量的决定:1)就业包含三层含义: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所参加的劳动,要对社会有益;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2)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且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3)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存储=消费+投资4)就业总量与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并受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所决定。
18.失业类型:①摩擦性失业②技术性失业③结构性失业④季节性失业19.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表现形式:①增长差距性失业②周期性失业20.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2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22.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23.收入差距的衡量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时,收入差距非常小;大于0.4时,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第二章现代企业管理(P45)1.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
2.企业的经营环境(外部):1) 微观环境:指市场、产业环境,具体包括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2) 宏观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间接影响企业环境3) 分析方法:对外部环境的调研和预测两方面3.企业分析(内部):1)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物质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财务资源状况、技术资源状况、管理资源状况和无形资产状况2) 企业的能力分析:企业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横向分析、纵向分析和财务分析;标准: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主要的标准4.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SWOT(P53)5.企业的战略选择:1) 总体战略: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2) 一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3) 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新兴行业战略、成熟行业战略、衰退行业战略6.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1) 战略实施:包括建立相应的企业组织、配置战略资源和制定预算规划、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实现战略计划、设置行政支持系统和实行战略控制2) 战略控制:包括制定战略评价标准、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动;特点-战略控制系统是开放系统、战略控制的标准(成效标准和废弃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基本要素-战略评价要素、实际成效、绩效评价;方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7.企业的科学决策的要求和方法:1) 决策科学化:包括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2)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P64) 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分析法(找出盈亏平衡点)、线性规划法、微分法;风险型决策方法: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悲观决策标准、乐观系数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最小后悔决策标准、同等概率标准8.市场营销:(一)市场分析1) 市场营销活动应包括:市场营销研究、社会需求预测、新产品开发、定价、分销、物流、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售后服务等。
2)市场包含三个主要要素: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求的购买能力、购买欲望3)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4)消费者参与购买的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5)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复杂的购买行为6)购买决策的过程:引起需求、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7)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组织市场的构成: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政府市场,产业市场最具代表性8)产业市场的购买者的类型:直接重购、修正重购、新购;影响产业市场购买者购买决定的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个人因素产业市场购买者购买过程的主要阶段:提出需求-确定需求-说明需求-物色供应商-征求建议-确定供应商-选择订货程序-检查合同履行情况9)产业市场的购买者的类型:直接重购、修正重购、新购;(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1)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2)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3)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4)设计市场营销组合:4P(Place、Price、Product、Promotion)5) 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执行的过程-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建立组织结构、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开发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营销控制-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和战略控制(三)市场营销的策略1)产品策略:产品: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产品组合策略:扩大产品组合、缩减产品组合、产品线延伸;品牌与商标策略:品牌化策略、品牌使用者策略、品牌统分策略;产品的生命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投入期战略:快速掠取策略、缓慢掠去策略、缓慢渗透策略成长期战略:改进和完善产品、开拓新市场、树立产品形象、增强销售渠道功效、适时降价成熟期战略: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衰退期策略:维持策略、集中策略、收缩策略、放弃策略服务策略:包括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方式有固定服务和流动服务2)定价策略:定价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新产品定价策略:撇油定价策略(高价格策略,短期获得丰厚利润,尽快收回投资)渗透定价策略(低价格策略,吸引大量购买者,提高市场占有率)满意定价策略(获取社会平均利润为目标)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数量折扣、功能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折扣、推广折让;心理定价策略:整数定价策略、尾数定价策略、声望定价策略、招徕定价策略、分级定价策略3)分销策略:销售渠道的特性取决于:渠道层次数目、渠道的长度、渠道的宽度、渠道的多重性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产品因素、市场因素、企业因素第三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P97)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1. 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容貌、身高、体能、能力、兴趣、态度、性格、动机等,在个体之间都会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