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轩外治医案选析
《医古文》试题
《医古文》试题上海市中医药继续教育《医古文》试题第一部分:关于试卷的形式。
一、单项选择题(10-12)二、填空题(10-12)三、词语注释题(15-18)四、句子今译题(15-18)五、阅读题(30-30)六、简答题(20-30)中级100分,高级120分。
考试时间:中级120分钟,高级150分钟。
第二部分:试卷详析。
一. 单选题(每小题1分)1.“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中“青衿之岁”指()A.年幼之时B.求学之时C.患病之时D.白首之时2. 比喻至孝之举的词语是()A.刲股B.伏轼C.推毂D.捐馆舍3.“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中“蒿艾”意思是()A. 长得好的野草B. 可以治病的药草C. 自喻不才D. 比喻不同的人才4.“思过半”义为()A.收益多B.刻苦努力C.思虑多D.进展神速5.“迪帝轩之遗烈,祗文母之慈训”一句,注释错误的是()A.迪:继承。
B.帝轩:黄帝。
C.烈:功业。
D.祗:只是。
6. 在《仓公传》中,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尽去而方书,非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A.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是不对的。
B.全部抛弃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样的。
C.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个意思。
D.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因为它们是不对的。
7. “散发林阜,人纲不闲”(3)的“闲”义为()A.闲散B.悠闲C.闲暇D.熟悉8. 下列没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句子是()A.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B. 吉凶之机,应若影响。
C. 但日服而病日增。
D. 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9. “乐于用则豫章贵”中“豫章”比喻()A.低贱的人B.无用的人C.迟钝的人D.胆怯的人10.“先生隔垣见人,何必饮上池之水?”出自()A.黄帝、岐伯之事。
B.长桑君、扁鹊之事。
C.公乘阳庆、仓公之事。
D. 涪翁、程高之事。
11. 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照校勘的方法叫()A.对校B.他校C.本校D.理校12.“脉至如火薪然”中“然”与“燃”的关系为()A.异体字B.同形词C.通借字D.古今字13.“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中”帷幕“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委婉C.借代D.举隅14.“乃与庖牺氏之八卦绵历今古”中,“庖牺氏”即()A.伏羲氏B.神农氏C.黄帝D.岐伯15.“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亏”具体意为()A.人身阴气消长依据月亮盈亏B.月亮亏,则人身阴气长;月亮盈,则人身阴气消C.只有月亮发生盈亏才会导致人身阴气消长D. 月亮盈,则人身阴气长;月亮亏,则人身阴气消1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最确切的含义是()A.人身之阳气如同填空之太阳B.阳气与太阳同样重要C.日失其所,则天不彰; 阳失其所,则人折寿D.以无日则天不彰比喻无阳则人折寿二. 填空题(每空格0.5分)1. 古代医书注明字音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和_______。
《程杏轩医案》辑录
《程杏轩医案》辑录作者:程杏轩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序嘉庆九年,岁在阏逢困敦,先生既成《医案初集》一编,寿诸世矣。
原版不戒于火,其《续录》尚藏巾笥中。
今年春,又成《医述》十六卷,集诸家之大成,垂不刊之定论,诚医宗之成轨也。
既乃合医案前后集付剞劂氏,而先生行方所至,与凡所施治,随笔扎记,及榜等录存者,历时既久,积而盈帙。
先生以出于一时论列,详略或殊,始末未备,不欲付梓,榜等窃以近世叶氏一家,亦临证笔记,然惜其辞多简括,而义少发明,若先生斯编,证必求其本,治必折其衷,发聋觉,引示迷津,实有前贤屐齿所未及者。
昔史迁传太仓公,论证论治,辞繁不杀,几及三十条,岂不以活人指南,端在是乎。
乃敦请于先生,排次而梓行之。
因并附记数语于其后云。
时道光九年岁在屠维赤夺若阳月上瀚门人儿榜许朴小门人许后洪鼎彝汪有容叶光煦郑立传等庆敬斋方伯耳鸣经言肾气通于耳,故人至中年以后,肾气渐衰,每多耳鸣之患。
喻氏论之甚晰。
然不独肝肾之阴气上逆,必兼挟有内风乘虚上升。
夫风善入孔窍,试观帘栊稍疏,风即透入。
人之清窍,本属空虚,是以外感风邪,其息即鸣。
韩昌黎云∶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凡物之鸣,由于不得其平。
人身之阴失其平,阳失其秘,化风盘旋,上干清窍,之声,昼夜不息,其义亦然。
议与潜阳熄风,静以制动之治。
安波按∶耳为肾之主窍,心胆寄附,是以体虚失聪,心肾同责。
案内帘栊稍疏,风即透入之句,真是精议卓识。
又公子痘证见点九朝成浆之期,孩提先天禀薄,痘形陷伏,根脚不齐,浆清色白,便溏食少,嗜卧无神,一派气血虚寒之象。
亟亟温补内托,尚有生机,医犹以为肌热未退,火毒未消,药仍清解,误之甚矣。
夫痘证发热,此其正候,盖不热则表不能透,标不能长,浆不能蒸,靥不能结,故痘证始终无不赖此热力为之主持。
若欲尽攻其热,罔顾戕损其元,元气受伤,安能送毒归窠,苗而不秀,能成实者鲜矣。
外科论痈疽,谓有脓则生,无脓则死,痘证亦然。
又伤寒有养汗之法,痘证有养浆之法,伤寒须七朝以前,邪气未传,尚可养得汗来,痘证须七朝以前,逆证未见,尚可养得浆来。
门九章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经验
门九章教授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创“功能五态”学说及“方精药简,联合方组”的整体治疗方案。
临床实践中,门九章教授继承山西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的学术思想,致力于人体功能状态及方证经验的研究,尤其对肝肾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患等疑难病的治疗颇有见地。
逍遥散实为调理肝脾之佳方,其病机与脾土、肝木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相应,风之摇曳可助木之升发,土之滋润可助木之生长,故郁而升发不利则为气病,虚而枯萎不长则成血病。
陈修园将本方置于《时方歌括》“宣可决壅”一章,言“郁而不散则为壅,必宣以散之”,意在强调本方宣散解郁之功卓著。
临床用之,补虚解郁,遂其曲直之性,故以逍遥二字冠名[1]。
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疑难杂症时,亦着眼于宣通,气机通畅则气血流通自如,补泻之功方可发挥到极致。
门九章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经验于智玥,刘美玲,陈双超,郭栋指导:门九章(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摘要]逍遥散作为临床验方,倍受历朝医家青睐。
门九章教授立足气机,以逍遥散为底,调气机之纵以济阴阳,理气机之横以和肝脾,并于临证中灵活加减,使其显效于各类疑难杂病。
试解读逍遥散方义,分析医理,附验案二则,旨在梳理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之学术观点及实证经验,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关键词]逍遥散;名方广用;纵横同调;上热下寒;功能不调[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24)04-0419-005DOI:10.16295/ki.0257-358x.2024.04.017Experience by MEN Jiuzhang in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 withXiaoyao Powder(逍遥散)YU Zhiyue,LIU Meiling,CHEN Shuangchao,GUO Dong Mentor:MEN Jiuzhang(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zhong 030619,China)Abstract Xiaoyao Powder(逍遥散),as a proved formula in clinic,has been favored by doctors of in history. Professor MEN Jiuzhang bases on the qi movement and takes Xiaoyao Powder as the primary formula to regulate qi movement vertically,harmonize yin and yang horizontally,so as to harmonize liver and spleen. Besides,he modifies Xiaoyao Powder flexibly in clinical treatment,and therefore Xiaoyao Powder is effective in various stubborn diseases. Formula significance of Xiaoyao Powder is interpreted to analyze medical theory with two proved cases so as to analyze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by Professor MEN Jiuzhang in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 with Xiaoyao Powder,and to guide clinical prescription. Keywords Xiaoyao Powder;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famous formula;regulating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malfunction[收稿日期]2022-07-21[基金项目]山西省中医药科研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23ZYYA030)[作者简介]于智玥(1998—),女,黑龙江泰康人,2021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临床应用。
从《杏轩医案》浅析程文囿主要学术渊源与临证诊治特色
浙江 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1 5年 5月第 3 9卷 第 5期
从《 杏轩 医案 》 浅析程文 囿主要学术渊源与 临证诊治特色 -
杨 勤军 汪 瑶 郭锦 展 张 浩
安徽 中医药 大 学
合肥
2 3 0 0 3 8
摘 要: [ 目的】 从《 杏轩 医案》 栽案探析程文 囿的学术渊源与诊病辨治特 色, 以期学 习、 传承程 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 【 方 法】 以《 杏轩医案》 所
载 医案为基础 , 结合《 内经》 、 《 伤寒论 》 、 张景岳、 李 东垣、 叶桂及程文 囿经典论述与 学术 思想等, 阐述例 案所示程氏辨治经过 , 并综合分析其诊 治特 点与背后体现的 学术渊源。 [ 结果】 程氏临证诊 治, 深谙《 内经》 , 明辨病 因病机 ; 推崇仲 景 , 多循 经方施 治; 法 于景岳 , 尤重温补脾肾; 遵从东垣, 培补脾 胃 之本 ; 效法叶桂 , 清邪热养 胃阴。 [ 结论】 程 氏宗《 内经》 、 仲景 、 景岳 、 东垣 、 叶桂诸 家之长 , 多有创 新 , 治法灵 活。若能结合程氏一生经典论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a n d r e l f e c t s t h e a c a d e mi c o i r g i n .[ R e s u h s ]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 w e l l v e r s e d i n” N e i J i n g ” ,c l e a r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 r e s p e c t e d Z h o n g j i n g , w i t h mu h i c y c l e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 Y u J i n g y u e , e s p e c i a l l y t o s p l e e n a n d k i d n e y ; t o f o l l o w D o n g Y u a n , r e i n f o r c i n g
中医医案之价值与贡献
《名医类案》12卷,明代江瓘
《续名医类案》36卷,清代魏之
古 今
琇(字玉璜)辑。 《古今医案按》10卷,清俞震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何
医
廉臣
案 《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一册,余
类
瀛鳌、高益民编著。
书 《经方实验录》3卷,姜佐景编
《中国医药汇海》“医案部”,
蔡陆仙编。
《再续名医类案》鲁兆麟等
可 不
起来,按照病证、方剂、病因 等名目,分门别类加以编排而 成的研究医案的书籍。类书中
读 任何一类病案已不是支离破碎
的 的个案,而是既有个性又有共
医 案
性,既有代表性又有系统性的 一类病案的总结。作者往往在 一类病案之后写出按语评介,
类 或于一类病案之前提要钩玄,
书 从而给读者提供登堂入室的钥
匙。
治 ,最为对证。恰值腊梅盛开,于是以雪梅
思
花、木瓜片、橘饼三味适量,家藏米酒水 送下,竟使腹中胀气全消,二便通利,喘
路
息大平。诸医问其所以,云:梅在冰雪中 傲放,最得一年之阳气,清轻疏利;木瓜
柔肝行气,兼养阴血,橘饼既补中气,又
不壅滞,且能充饥。可谓肝肾同调,三焦
俱通。如此妙法,只有从医案中方能学到
章次公先生生前十分重视对失败案例的
总结,指出这种总结“录之既自惕砺,
总
且勉后学”。多读医案,实际上是重温 别人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借助他山之
结
石砥砺自己。比如金元名家朱丹溪有一
经
案:浦江洪宅一妇人患疟疾并停经三月 ,两手脉俱若无,时值腊月,遂议作虚
验
寒治。但丹溪温热药已开出后,心疑有
汲
误,因停经发疟何致两脉若无?翌日清晨 复视。见妇人梳妆无异平人,言语行步
_杏轩医案_特色探析
第16卷 第3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l16 No3 1997年 JOURNAL OF ANHU I TCM COLL EGE 1997・新安医学研究・《杏轩医案》特色探析易 玮指导:王乐陶教授 李洪涛教授(安徽中医学院科研处 合肥 230038) 关键词:《杏轩医案》;程杏轩;新安医学 中图法分类号:R249.49 在众多新安医案著作中,《杏轩医案》的学术成就较为突出,素为中医界推崇。
自清嘉庆十年(1805年)初刊后,曾几经再版,影响颇大。
近年来,随着新安医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该书为不少学者所研究,但有关该书的论治特色却少有阐述,本文现就此作如下探讨。
1 突出急重疑难病证程杏轩从医逾50载,临床诊治的疾病极为众多,但《杏轩医案》中仅收200余例,选案精心,他之所以“聊收一二”,是因为“虽未能发皆中鹄,而郑重不苟之心,固有可信者。
故凡应手之处,往往录而存之,以自验学力之浅深。
”显示程氏临证严肃审慎,且认真总结经验,自我借鉴。
《杏轩医案》在226案中,急重疑难病证127案,占总数56.2%,其中多为大出血证、厥证、暑热惊风证、痿证、痹证及各种寒热错杂的外感证等,也记录了一些罕见而治无先例的疾病,如唇衄、女童带下、胎疟等证。
这些急重疑难病证的救治病案,充分显示了程氏精湛的医技。
诊治急危证时,程氏强调“医当医人,不当医病。
”主张在生死立判之际,当明辨是非,不可见病医病,限定眼目。
如“汪心涤兄夫人半产血晕危证”案,患者“胎已下矣,血来如崩,昏晕汗淋,面白如纸,身冷脉伏”,程氏指出:“事急矣,非参附汤莫挽。
”旁医谓用参附恐阻恶露,程氏断然曰:“人将死矣,何远虑为。
”急固脱回阳,终夕渐定。
又如“农人某攻痞动血,昏晕急症”案,程氏在患者大出血、昏晕、手战、咬牙之际,急灌米饮,顾护胃气。
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先固,再进益气摄血、气血双补之剂,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虚实寒热错杂的疑难重证,程氏认为在辨证不明、疑而不决时,当取法探试以明确诊断。
新安医家程文囿《杏轩医案》从脾胃辨治特色
经 方 ;善 用 温补 之法 ,尤重 脾 胃 ,擅 长 温脾 阳 、养 其人年逾 四旬 ,正气 亏虚 ,邪气 乘虚而人发为伤
胃阴 ,“太 阴湿 土 ,得 阳始 运 ,阳 明燥 土 ,得 阴 自 寒 。在体表现 为寒热 咳嗽 ,头身疼痛 ,脉大无力 。程
安 ”。本文将论 述其从 脾 胃辨治 疾病 的特 色 ,以期 氏初 以外感 风寒证治 之 ,投 以温散之 剂不解 。欲转
摘要 程文 囿是清代徽 州歙县著名 医家,《杏轩 医案》是其一 生临床 经验的总结 。细析 其案 ,可以发 现程 氏辨证善 以《内
经》为理论基础 ,重视从脾 胃论 治疾病 。脾 胃为后 天之 本 ,气血 生化之 源,温脾 阳、养 胃阴是其基本 治疗 法则。其诊疗特 色
包括 辨寒热虚 实,法 宗仲景 ,健脾 阳甘温除 热;胃腑欠和 ,贵扶 中州,调 太仓淡养 胃阴 ;木郁 乘土 ,药食兼 用,制 刚脏 固气
居多 ,常有前 医之过 ,寒热难解 ,虚实不分 ,致病势 其家人惧 姜附之大热 ,恐热象更盛 ,药不敢 服 。拖
缠绵难愈 。如 “汪典 扬翁外孙女体弱感邪 ,证 变抽 延数 日,病益重 ,故急服前方 。李东垣在《内外伤 辨
掣 ”案 中 ,其人岁三 ,发热便泄 ,前 医治以疏导药不 惑论 ·辨寒热》中论甘温除大热之 “大热”日:“是热
于中医世家 ,“博 学工诗 ,而尤精 于医”。其著作 《杏 《友 渔斋医话》云 :“金 石之药 ,其性悍 ,而无津液之
轩 医案 》包括 《初集 》一卷 、《续 录》一卷 、《辑 录》一 润 。人服金石 ,当壮盛 时 ,未见其害 ;及 其衰弱 ,毒
卷 ,涵盖 内 、外 、妇 、儿 诸 科 口j,尤 以 内科 医案 最 则发焉 。”程 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 人色 白 ,头身热而 四肢冰冷 ,观
程文囿《杏轩医案》血证治疗特色
在“汪氏妇鼻衄,止衄奇法”案中,对于鼻衄不仅创 新用法:“用犀角地黄汤,取鲜地黄绞汁,和童便冲药, 外用热酒洗足,独蒜捣涂足心”,尽管创新其法,但衄仍 不止,遂用“止衄奇法”,即“先用粗琴弦数尺,两头各 系钱白文,悬挂项下,再用手指掐定大谿穴”,衄即止。 此法看似怪异而毫无章法,但却未脱离中医基础理论和现 代解剖学原理。将线两头各系百文钱悬挂于项下,从而增 加对颈外动脉的压力,减慢血流速度,血流量减少。而颈 外动脉的分支面动脉主要分布在于上、下唇、鼻背与鼻 翼、舌下腺、软腭等,故鼻出血量明显减少。大谿穴,即 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有引火归元之用,手掐此穴,正 如现代国医大师李济仁所说“以治龙火飞扬之势,使之安 于故宅”,以上两法同用,衄即止。
在“吴妇血崩”案以及“方灿侣翁腹痛蓄瘀脱血治 愈,并商善后法”案中,虽为不同之病,均用黑归脾汤一 方来施治,体现了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思维。对于 血脱之证,程氏并非见血止血,使用大剂量补血止血的药 物。明代赵献可《医贯》云:“心生血,脾统血,肝藏 血,凡治血证,须按三经用药”。黑归脾汤即按三经用 药,甘温培固,培养心脾,“资其化源,固其统摄”。即 “心脾既健,则生生不息,血得其统”,血得其藏。
元代滑寿《难经本义》曰:“气中有血,血中有 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有“血脱先益气”之 说,程氏临床治疗血脱晕证,认为气随血脱,均用人参补 其气以生血、摄血。
3 咳血之证,滋阴为要
咳血,“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张景岳提出“杂病 衄血,责热在里;伤寒衄血,责热在表”。程氏认为咳血 的病因为“血去阴阳,阴不恋阳,水不制火,刻值金燥秉 权,肺被火刑,金水不相施化”或由“肺肾阴亏,肝阳 上僭,咳甚火炎,血随溢出”等,其核心是阴虚,故提出 “欲止其血,须止其嗽,欲止其嗽,须熄其火。然非寻常 清火止嗽之药所能奏功。务使下焦阴火敛藏,火不上逆, 金不受刑,嗽止血自止矣”,因此在“黄敬修兄咳血”案 及“龚西崖兄咳血”案中,通过滋其肾阴,使阴火得以敛
程杏轩经典医案赏析
程杏轩经典医案赏析
程杏轩,1921年出生于辽宁抚顺,著名中医学家、医学思想家、实践家,中国中医药学会创始人。
程杏轩先生不仅熟练运用中医诊疗方法,更是著作颇丰,受到国家和民众的肯定。
至今已有无数的程氏经典医案令人欣赏。
程氏经典医案涉及从病因到处方施放,再到疗效鉴别,它不仅对拓宽中医药学研究范畴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科学纠正药物使用、提高治疗效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一例案例,患者男性,45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已经服用过多种西医药物,症状有所缓解,但无法消退。
在程杏轩的指导下,先把病情对症治疗,选择纳兰芪、熊膏、牛膝、苍术等中药,经过多次的治疗,病情痊愈。
在另一例中,女性,42岁,患有“心悸”,症状出现了三个月,已经检查过西医但未发现异常,症状仍然存在。
程杏轩先生诊断为“气郁”,选择甘草、黄芪、桂枝、半夏等中草药,以及桂枝、黄芩、防风、茯苓等药物,经治疗后,病人状况明显改善。
程氏经典医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程杏轩先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他高超的诊治技术,更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灵性,他的处方组合是完善的,有辩证、有科学,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症状,恢复患者健康。
程杏轩经典医案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医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医案例中,不仅要看西医的检查和治疗,更要看中医的深
层思考,理解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使治疗的更加准确、科学。
程杏轩的经典医案,为我们拓展了一面宝贵的中医学门窗,是一本充满着经典、熟悉、有价值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习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医述·杂证汇参》医案四则考释
《医述·杂证汇参》医案四则考释第22卷第6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JOURNALOFPRACTICALTRADITIONALCHINESEINTERNALMEDICINE'I'■n 《医述?杂证汇参》医案四则考释徐重明汪自源(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上海2ooo81//~一作者男,1964年生,主任医师)摘要:对程杏轩《医述?杂证汇参》中明清着名医家四则医案,即:辨治消渴,辨治郁证,辨治吞酸,辨治奔豚证作了考释.关键词:医述?杂证汇参;医案四则;研究中图分类号:112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13(2008)06-013-02清?名医程杏轩《医述》是新安医学的代表着作之一,其中记载较多医家医案,笔者就其中明清着名医家医案四则作一点评,以期探讨先贤之学术精华.1辨治消渴医案:山左周公,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通宵不寐,半年有余,上焦无$P<0.05,}}P<0.Ol,与刀豆组比较;AP<0.05,AAP表4结果所示:运脾温阳方及拆方lOmg/mL,5mg/mL和2.5mg/mL剂量组体外对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和刀豆蛋白诱导的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拆方中1.25mg/mL剂量组体外对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和刀豆蛋白诱导的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讨论:bJL迁延性腹泻属中医"久泻"范畴,文献报道多从脾虚泻论治,一般选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治疗.本实验以大黄灌胃,造成小鼠的脾脏模型,类似于临床上的迁延性腹泻的症状,采用具有运脾燥湿作用的苍术为主药,配合山楂,炮姜,肉豆蔻等颗粒剂,方中苍术人脾,胃二经,辛甘驱湿,健运脾胃;苍术中所含的苍术聚糖A,B,C,具有促进胃肠推进的作用,xq4,JL腹泻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山楂味酸,甘,开胃消食,化滞消积,炮姜性味苦,涩,温,归脾,肝经,肉豆蔻味辛,性温,人脾,胃,大肠经,温中,下气,消食,固肠,都具有温里作用,对脾胃虚寒之腹痛泄泻有治疗作用,茯苓性平,味甘淡,益脾,安神,利水渗湿,能治疗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畅,水肿等<0.Ol,与空自组比较.症,药物配伍使用,各药的作用相辅相成,为运脾温阳方治疗d,Jh迁延性腹泻提供了理论依据.T,B淋巴细胞是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其激活,分化,增殖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运脾温阳方及拆方中运脾,温阳,健脾药能不同程度地提高ConA和LPS诱导的正常和脾虚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示以运脾,温阳,健脾药组成的运脾温阳方在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拆方中各药作用效果均低于全方组,体现了中药复方独特的优越性.本实验结果表明运脾温阳方可能是通过增强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而达到运脾温阳,消积渗湿,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参考文献[1]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而在运[J].中医杂志,1983,(1):6[2]张军平,张伯礼,山本清高.中药药物血清的制作方法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4,21(4):274[3]孙卫民,王慧琴.细胞因子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6-59[4]朱萱萱,郁晓维,张忠华,等.运脾温阳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机理研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5):478—479(收稿日期:2008一Ol一22)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4JOURNALOFPRACTICALTRADIT}oNALcHINEsEINTERNALMEDlclNEJU.2 OO8V o1.22No.6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然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如膏浊,)匡赢至极诊脉犹缓,肌肉未脱.知其胃气尚存,乃定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人间服,至三百余剂,什用人参二十斤,乃得痊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失,姑征此案为鉴.按此医案为程杏轩选张景岳医案,病因明确为忧恩过度,暗耗心血,心神日渐消亏,病理上则可出现肾关不固,阴阳俱损,精失于下,在治法上提示"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之观点,指出养阳,养阴交替为法,运用归脾汤和大补元煎"出入问服",从服药"三百余剂"看出此案疗程较长,几乎达1年时间.此医案电体现了明代着名医家张景岳对于消渴病的认识.张景岳认为"消有阴阳,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日消渴;善饥者,日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日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电.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消者消烁电,每消耗d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失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以上论述,对后世中医临床全面认识消渴病之辨证有一定启发2辨治郁证医案:一妇无子致郁,经不行者三月.病患腹痛恶心,医云有孕,安胎行气止痛.眼药不效凡未占时即发寒热,腹中有块如弹子大者二三十枚,翻腾作痛,行动水声漉漉,痛极呕吐酸水,吐尽则块平,而寒热除,痛亦不休,明日依然.又作疟治转剧予诊左弦尺涩,右濡弱,尺同左.谓日:此郁病d三,凯有涩脉成孕之理.方以二陈,香附,山栀,川芎,延胡索,当归,红花,药进痛止,药止痛发,调治一月,不能除根.因令就黄古潭先生诊视,日:此郁火病d三,其原起于肝胆,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不决则郁生,郁生则木盛.木盛则凌脾,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气血,故月水不来;金失母养,降令不行,木寡于畏,侮所不胜,故直犯清道而作吐,吐后诸证皆减者,木升而火熄也.方用黄芪五钱,柴胡三钱,白芍二钱,甘草一钱,陈皮,贝母,枳实各五分,姜三片,一服而寒热除.再服而痛减吐止,水声亦绝.其夫喜日:何神速也?复请命于先生,日:寒热者,少阳胆也;吐酸者,厥阴肝也;痛而腹块翻腾,火盛激动其水,如锅中汤泡沸腾电.吐多则肺金愈伤,故用黄芪神肺金为君,使得以制肝木,柴胡泻肝为臣,升发其胆火."按此医案为医家孙一奎所记,孙一奎为明代着名医家,其着作《灶水玄珠》影响较大,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杏轩选用此医寨,论述了郁病之复杂性,常见病因气,血,痰,热,食,湿六郁,从五行角度看,金,木,水,火,土皆可致郁为患,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则传化失常,其所表现之症状亦十分复杂,在治法上应以疏为主,此医案病因明确为情志郁结所致,应以"木郁达之"为治则,先贤宗此法疏木升发,开郁散结,效果立竿见影,实堪后学复习体会. 3辨治吞酸医案:一人心前作辣,医用滋阴之剂反甚.又云是火,服黄连更增腹胀,食不过膈,吐出则辣稍解,小便不利,面青唇黄,语轻气乏,脉息沉细.舌苔色黑,此阴寒之极也.其病虽在上焦,其源由于肾阳下衰, 不能上蒸脾土,而熟腐五谷,以致食人不化,停塞胃脘,故尔作酸,终不住化不行,故复吐出.反用黄连寒其脾土,安望其能健运乎?必须温养脾土,使春阳发舒,庶可生物,而无寒凝之患方用桂附,炮姜,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陈皮,人参,服药四剂,食能过膈,辣亦减半.去木香加黄芪,熟地,服之而愈.按此医案为医家叶天士所记,叶天士为明清着医家,着有《临证指南》,所记载医案颇多.新安医家程杏轩选用此案说明吞酸一证未必全是阴虚火盛之证,若用滋阴未必有效,若用若寒直折其中,则可加重病证,正如着述中引用医家薛立斋所言:吞酸, 多属脾虚木旺,证见面色萎黄,胸膈不利.世医每投清气化痰之药,多致便泻食少而危.此证当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吴茱萸.若脾肾俱虚者,宜用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中气虚寒者,宜用理中汤,加吴茱萸.其有郁火,服连理汤不应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炮姜,送左金九中气虚寒者,宜用附子理中汤.由此医案可见,辨证贵在求因,施治重在治本,组方用药则重在对因施治.4辨治奔豚证医案:一男子患一奇证,将一年矣.每夜交二更时,即有一股气,从小肚冲至脐上,渐至胸前.久又渐抵咽喉,腹内有物跳动,即不能睡,直至五更方平, 按之无形,日间如常,医绵不知何病.予诊两关尺脉俱沉弦,谓日:此奔豚证耳.每至二更而起者,二更乃亥时,亥属猪,豚即猪也,故至其时则阴气感动.五更阳气回,则阴气潜伏,豚性本阴柔,然有时而奔, 此气伏于肾脏至阴之中,毫无形影,突然上冲,不可架御,当以纯阳之药御之.方用肉桂为君,余则胡卢巴,茯苓,泽泻,熟地,山茱萸,附子,夜服l剂.其气只冲至脐,加重肉桂,数服全愈.按此医案为医家叶天士所记.病证为奔豚,属积聚之一种,医家朱丹溪曾认为奔豚,肾之积名也. 五积之中惟奔豚冲心最急.认为"其人素有肾积,因伤寒之邪,冲突下焦,致其发动,如江豚之奔冲也. 大抵真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之搏,即发奔豚".对于奔豚一病,从水火五行角度则属水凉心火之证. 心火居上,肾水居下,水能克火,以脾土居中,制住肾水,故不得凌上耳.若土虚不能制水,水无所畏.自少腹上冲于心,来此心火,则发为奔豚,在治疗上应温脾土而制肾水,从而肾水不凌心火以达水火既济之功.叶天士此医案正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收稿日期:2007一l0一l2)。
程杏轩外治医案选析
程杏轩外治医案选析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吴裕存关键词外治法程文囿医案程文囿,字杏轩,清代新安名医之一。
他所撰《医述》一书,将前贤的理论作了系统的整理,《杏轩医案》则是程氏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二书均为业医者所重。
《杏轩医案?初集》外治法中,既有内外兼治,也有独用外治;既用于急症仓卒市药不及之抢救,也用于内服汤剂之不效;更有奇法特效外治,真正体现了外治法简、便、廉、验的优点。
今选其外治医案六则浅析如下。
1、黄土铺荷卧治暑风惊证案1(王翁孙女年四龄,夏间感受暑风,热发不退,肢搐体僵,目斜口啮。
予曰:“此暑风急惊也。
暑喜伤心,风喜伤肝,心肝为脏,脏者藏也,邪难入亦复难出,证虽可治,然非旦晚能愈,且内服煎药,仍须参以外治之法。
”令挑黄土一石,捶细摊于凉地,上铺荷叶,再用蒲席与儿垫卧,慎勿姑息,俟热退惊定,方可抱起。
药用防风、香薷、柴胡、钩藤、连翘、川连、石膏、木通、生甘草,引加鲜菖蒲、扁荚叶,清暑疏风,一切金石之类,概置不用。
盖病因暑风生热,热生惊,金石镇坠锢邪,最为害事。
依法服药,守至七朝,热退惊定。
渠家以为病愈,恐久卧凉地不宜,将儿抱置床上,当晚热复发。
予令仍放土上,热即退。
尚不之信,次晚复抱起,热又发,乃问所由。
予曰:“邪未净也。
”又问:“邪何日可净?”予曰:“伤寒以十二朝为经尽,大概亦需此期。
”届期上床安卧,不复热矣。
药换养阴调和肝胃,诸恙皆平。
惟暗哑不1能言,其母忧甚。
予曰:“无伤,将自复。
”阅三月,果能言。
按:此案之“暑风”证,热甚而见昏迷抽搐,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乙型脑炎高热惊厥,症情十分凶险,若不及时清暑涤邪,势必成“暑入心包”,往往不救。
程氏认为夏间患此证者“较之寻常惊证特异”,“考诸古训,鲜有发明”。
程氏以清暑疏风内治的同时,创新发明用细黄土上铺荷叶垫卧法物理降温,较明代医家张达泉“掘地作坑,置儿其中,取新汲之水,以纸沾之,重贴[1]身上”的降温法简硬优良。
热本可传导,病儿热高,置于黄土荷叶之上,热量持续被吸收,且无湿邪入侵之弊;黄色入脾,荷叶清暑,故治暑风急惊,“每用此法获验”。
程杏轩医案选评
程杏轩医案选评
张鸣钟;张苓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5(25)10
【总页数】2页(P80-81)
【关键词】程杏轩;医案;《杏轩医案》
【作者】张鸣钟;张苓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飞马集团职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程文囿《杏轩医案》痹证治疗特色探析 [J], 刘佳佳;郭锦晨;汪元;陈磊;
2.从《杏轩医案》浅探程杏轩学术渊源 [J], 李子依;沈津湛
3.新安医家程文囿《杏轩医案》从脾胃辨治特色 [J], 张佩文;郭锦晨;黄莉
4.程文囿《杏轩医案》血证治疗特色 [J], 童云
5.从《杏轩医案》看程文囿学术特色 [J], 付小忍;沈涛;余豆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述》全文转录
《医述》全文转录作者:程杏轩朝代:元年份:公元1314年自序荀卿有言∶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岐黄之道,至此亦可谓粲然矣乎!考诸《灵》、《素》、《难经》、仲景而后,如河间、东垣、丹溪以及历朝先哲,卓然成家者指不胜屈。
其间虽纯驳不齐,苟能采其菁华,遗其糟粕,何莫非后事之师乎?余弱冠即究心斯道,寝食于兹者数十余年。
每于临证之暇,取先正之书,反复披阅,语有精粹,辄随扎记。
岁月既深,卷帙遂多,纷纭杂沓,因重为编次,分门别类,列为十六卷,题曰《医述》。
吴春麓侍御见而善之,谓医书汗牛充栋,学人诚难遍阅,是集浓不盈尺,而于古今诸书揭要提纲,搜辑略备,俾学人读之可以遵道得路,诚医林之宝筏也!余自愧谫陋,于先正群书未能尽睹,一斑之窥,知不免贻讥于大雅。
特以数十年涉猎之心,不欲废弃,尚望后之君子,补其阙略云尔。
道光六年岁在丙戌季春月上浣古歙程文囿自序序一嘉庆丁卯,余以艰南归,客游大梁,使院病甚。
时程君杏轩为觉生同年治疾,先期至,因为进刀圭,应手辄效。
是年五月,与杏轩别。
己巳之秋,予至新安,晤杏轩,辄言将病。
又九年,余再来紫阳,杏轩果病。
手一编示余曰∶“予惧夫病者之多,而治病者之误也。
爰辑是编,以备临证参考,不意竟自致病也。
“嗟乎!病患之病而自病,使病常在己,而不病常在人。
杏轩之身病,而心固未尝病也。
推是心也,即以之医国可也。
其书十有六卷,凡一百余门。
其采辑三百余家,大旨归于治病于未病之先,与古之十全为上之旨有合焉者,读者自能含咀而决择之,兹不复赘。
爰叙其着书之颠末于此,使人知其用心之所存云。
嘉庆丁丑孟夏春麓吴赓枚拜书于古怀德堂序二医学之精,难于举业。
俗儒日事哔,童年肄习,白首茫然,不过自废。
医则呼吸存亡之责寄焉。
经生不能博览群书,枵腹箝口,尚无訾之者。
医或涉猎不多,胸无把握,临证断难措手,遑言奏效!此业医者不可以不精也。
钟少善病,困床蓐者数矣。
置举业为缓图,日亲药裹,因识药性。
翻阅古今医书,颇得大意。
计偕后奔走燕北,体稍强,药饵亦渐减,而与医术遂日疏。
程杏轩医案
程杏轩医案序嘉庆九年,岁在阏逢困敦,先生既成《医案初集》一编,寿诸世矣。
原版不戒于火,其《续录》尚藏巾笥中。
今年春,又成《医述》十六卷,集诸家之大成,垂不刊之定论,诚医宗之成轨也。
既乃合医案前后集付剞劂氏,而先生行方所至,与凡所施治,随笔扎记,及榜等录存者,历时既久,积而盈帙。
先生以出于一时论列,详略或殊,始末未备,不欲付梓,榜等窃以近世叶氏一家,亦临证笔记,然惜其辞多简括,而义少发明,若先生斯编,证必求其本,治必折其衷,发聋觉,引示迷津,实有前贤屐齿所未及者。
昔史迁传太仓公,论证论治,辞繁不杀,几及三十条,岂不以活人指南,端在是乎。
乃敦请于先生,排次而梓行之。
因并附记数语于其后云。
时道光九年岁在屠维赤夺若阳月上瀚门人儿榜许朴小门人许后洪鼎彝汪有容叶光煦郑立传等刘序新安程子杏轩,深于医,着有《医案》一书,发明其理甚悉。
予因思医书,惟《灵枢》、《素问》最古,虽未敢必为神农氏以后之书,然其为战国时神于是术者之所为无疑也。
由是推之,《春秋》左氏传医和医缓诸论说,更推之周官医师食医疡医诸职守,所云阴阳风雨晦明之生疾,九窍九脏之变动,辞约义备,医之理尽矣。
后世着书者,代作短长,往往互见,程子去其短集其长,盖尤有心得。
《医案》一书,谓与《灵枢》、《素问》并传可也。
嘉庆十年孟夏月长沙刘权之鲍序轩埃绵藐,岐风寥。
《素》、《灵》之书,辽乎远矣。
杏轩程子,高悟绝世,精思迈伦,擅潘陆之诗名,工俞扁之道术。
平生疗疾,多着奇效,或蹈背而出血,或举水而灌头,瞩垣一方,腾誉千里。
仆尝遘危候,赖君获全,爰契洽夫兰金,实感深于肉骨。
暇日造膝,示我成编。
揽要则象纲之挈元珠,钩沉则纪昌之贯轮虱。
生枯起朽,能事匪一,视色察毫,殊绩累奏。
虽葛仙金匮之作,孙氏龙宫之秘,隐居本草之录,宣公集验之书,方兹蔑矣。
懑然心服,退而弁言,洵堪拯夫膏肓,请以授之剞劂。
嘉庆庚申长夏愚弟鲍桂星程序子华子有言∶医者,理也,意也。
盖理明则意得,意得则审脉处方,无所施而不中。
一字之误险送命
一字之误险送命
一字之误险送命
清代新安名医程杏轩所著《杏轩医案》讲述了一个作者亲历的故事。
乡绅陈某之妻忧劳太甚,加之外感风寒,突然周身不适,头痛
寒热,程杏轩投用香苏饮,一服之后,病人汗出而痛解。
后来又因
没有好好调理,陈妻病症重发,口苦如食黄连,听觉也严重减退。
鉴于病人正值行经期,程杏轩恐怕热邪侵入血室,便拟用紫芩煎,
加入生地、赤芍、丹皮。
可是服用后仍然无效,病人开始高热不退,面赤苔黄,胡言乱语。
程杏轩再诊脉,说:邪犯少阳,仿用小白汤,将炒黄芩改为生黄芩另加竹叶、灯芯为引。
接着又补充说:
我有要事,明天必须出门一趟,夫人可依方配药服用,如有什么问题,可去请胡景之先生诊治。
次日中午,程杏轩回来,得知陈家已派人来请,而且催促很紧。
程杏轩立即赶到陈家,陈某说:贱内病情大变,已经昏迷不醒了。
程杏轩问了病情恶化的始末,上前察看病人症状,只见病人双目
紧闭,昏睡不醒,连大小便都失禁了。
就说:昨天病虽重,但我已增加药味,即使不见效,也不至于恶化到如今的地步,难道是用错了
药吗?快将已服过的药渣取来。
程杏轩检查了药渣,果然是错将黄
芩改为黄芪,毛病出在药铺,一字之差,适得其反。
就说:药铺配药有误,以黄芪代替黄芩。
那黄芪,将邪热补住,内攻心房,蒙闭心窍,以致病情恶化。
今唯有急泻心房之火,通窍辟邪,或许还有转机。
他立即使用导赤各半汤,去人参,加金汁、银花,外用紫雪散点舌,连续用药抢救,至天黑时刻,病人病情基本稳定。
程杏轩改用清热安神之剂,月余之后,病人转危为安,直至完全康复。
程杏轩辨治前医误治案4则
[
4]
导药不应,忽作 抽 掣.复 请 前 医 视 之,云 系 动 惊,更 加
为人疗疾,应手辄奏效”
察[
J]
山西中医,
2010,
26(
3):
29
G
30
加以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7]黄海涛,姜茜,于兰兰 肝病黄疸的病机刍 议[
J]
中国民间
疗法,
2009,
17(
1):
3
G
4
[
8]宫深谋 利胆疏肝汤应用 于 恶 性 梗 阻 性 黄 疸 介 入 治 疗 中 疗
l
s
i
s[
J]
Canc
e
rImag
i
ng,
2017,
17(
1):
27
y
[
4]朱斌,周建 伟,石 建 国,等 中 药 疏 肝 利 湿 方 结 合 经 皮 穿 刺
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 性 黄 疸 的 临 床 研 究 [
J]
中国临
床医学,
2009,
16(
4):
560
G
561
程杏轩辨治前医误治案 4 则 ※
温泻止,惊亦不作.
幸止,
唯心慌气坠,睡卧不安.思血脱之后,心脾必亏,乃
易归脾汤加黑姜,
令其扛归,
多服自效.后果如言.
按语:痞积为 腹 腔 内 的 包 块.«杂 病 广 要 积 聚»
按语:«灵枢逆顺肥瘦»言:“婴儿者,其肉脆血少
气弱.”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感邪
易出 现 实 证,邪 气 盛 而 正 气 损,又 可 易 为 虚 证,或 虚 实
《程杏轩医案》初集方牧夫兄尊堂寒湿内伏加感外邪
《程杏轩医案》初集方牧夫兄尊堂寒湿内伏加感外邪
方牧夫兄尊堂寒湿内伏加感外邪
嘉庆甲子初秋,牧兄邀视伊芳母恙云,家慈年逾五旬,外腴内亏,病经八日,上热下冷,痰多汗少,咳嗽作呕。
昔患淋痛,兹亦带发,医为散风清暑,治俱不应,又以为肝火,拟用龙胆泻肝汤,求为决之。
予曰∶淋证为本,感证为标,从本从标,当观病之缓急,未可臆断也。
比往诊视,脉细面青,身热足冷,时正酷热,病患犹盖毡被,舌苔白滑,胸腹胀闷,不饥不渴。
谓牧兄曰∶尊堂之病,乃寒湿内伏,加感外邪。
治宜温中逐邪,淋痛无暇兼顾,方用苍白二陈汤,加姜附、白蔻以温中燥湿,桂枝、秦艽以彻其表。
牧兄问服药以何为验?何期可愈?予曰∶伤寒以舌为凭,舌苔退净,病邪自清,计非二候不可。
初服舌苔稍退,再剂已退其半,服至四剂,寒热全解,舌苔退净,淋痛亦止。
惟腹闷食少,大便未行,次日忽便泻数次,佥以伤寒漏底为虑。
予曰∶无妨。
仲圣云∶胃家实,秽腐当去也。
方易六君子汤,加谷芽苡仁泽泻神曲,健脾渗湿。
三日内共泻二十余行,始得胸宽食进。
越日忽又发热,诊脉浮大。
予曰∶此复感也。
牧兄曰∶病患日来俱卧帐中,邪何由入。
予曰∶想因日前便泻,夜间下床,恙久体虚,易于感耳。
仍用六君子汤,加姜附秦艽,一服即平。
程杏轩医案初集原文翻译
下面是其中一篇医案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一女子,年二十,久病不愈,日晡时气急喘促,似不久人,临死诉:“如见夜叉,口中痰沫,口噤手抓。
”杏轩访之,大汗淋漓,舌苔黄厚,脉象沉滑,胃内热盛,饮食难下,大便秘结,肺火妄行,乃欲用橘皮汤解表泄热,予以剂量,初亦按吴茱萸汤、厚朴丸加减,咳喘轻,而痰饮反胜,改用清逆汤加生石膏、知母、鸡屎白,方中减蜜,痰渐减,诸证悉退,数日而愈。
翻译:
有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女子,长期患病不见好转,每天晚上气急喘促,看起来随时都可能离世。
她在临死前描述说:“看到夜叉了,嘴里有痰沫,口噤手抓。
”程杏轩问诊后,发现她全身大汗淋漓,舌苔厚黄,脉象沉滑,胃中火气旺盛,饮食难以下咽,大便秘结,肺部有火热之象。
他决定使用橘皮汤来解表泄热,并根据情况调整了剂量,刚开始也曾考虑使用吴茱萸汤和厚朴丸加减治疗,这样能够缓解咳嗽和气喘,但痰饮反而加重。
于是他改用清逆汤,加入生石膏、知母和鸡屎白,减少了蜜的用量。
患者的痰渐渐减少,症状全部消失,几天后就痊愈了。
《程杏轩医案》续录又乃爱暑邪扰胃发热吐泻欲作惊搐
《程杏轩医案》续录又乃爱暑邪扰胃发热吐泻欲作惊搐
又乃爱暑邪扰胃发热吐泻欲作惊搐
梅翁令爱,年甫两龄,仲夏时发热吐泻,渠宅同事方心树兄知医,作暑风食滞治,热甚烦渴,吐泻益频。
延予至,心兄述其病状,并用药大意。
予视其儿,身热肢冷,舌绛苔黄,烦扰不定。
谓心兄曰∶证属暑邪扰胃,热气上冲,以故渴饮吐泻。
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但婴儿质脆,暑邪酷烈,最易激动肝风。
许宣治先生论暑风惊候,由吐泻而后发搐者,谓之慢惊。
治之不易,且吐甚于泻,吐多胃伤,不能宣布津液,是以诸药无验,必得生机活泼,方转灵轴,所制黄土稻花汤一方甚妙。
予遇此证,每仿其法,治多应手。
于是方疏黄土、稻花、沙参、茯苓、甘草、半夏、乌梅、木瓜、扁荚叶,因其热甚,再加黄连,一剂而效。
夏月小儿感受暑邪热渴,吐呕不利于香砂术曲者,服此方而晏如。
安波按∶细绎方议,暑邪犯胃为呕,以黄土稻花温而不燥,香而不窜,安胃为君。
吐多伤液,以沙参茯苓甘草半夏,养而不腻,辅而不滞,使中宫得以运旋,则吐泻不治而自愈矣。
故主为臣,盖土气衰微,致招客邪,则胜已之木来侮,可不待言而知也。
故以乌梅、木瓜预以定木为佐,而脾胃得以安,肝得以伏,而炎炎之暑邪未驱,故使以扁豆叶得金气之最早,祛暑平木,良由斯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杏轩外治医案选析
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吴裕存
关键词外治法程文囿医案
程文囿,字杏轩,清代新安名医之一。
他所撰《医述》一书,将前贤的理论作了系统的整理,《杏轩医案》则是程氏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二书均为业医者所重。
《杏轩医案·初集》外治法中,既有内外兼治,也有独用外治;既用于急症仓卒市药不及之抢救,也用于内服汤剂之不效;更有奇法特效外治,真正体现了外治法简、便、廉、验的优点。
今选其外治医案六则浅析如下。
1、黄土铺荷卧治暑风惊证
案1.王翁孙女年四龄,夏间感受暑风,热发不退,肢搐体僵,目斜口啮。
予曰:“此暑风急惊也。
暑喜伤心,风喜伤肝,心肝为脏,脏者藏也,邪难入亦复难出,证虽可治,然非旦晚能愈,且内服煎药,仍须参以外治之法。
”令挑黄土一石,捶细摊于凉地,上铺荷叶,再用蒲席与儿垫卧,慎勿姑息,俟热退惊定,方可抱起。
药用防风、香薷、柴胡、钩藤、连翘、川连、石膏、木通、生甘草,引加鲜菖蒲、扁荚叶,清暑疏风,一切金石之类,概置不用。
盖病因暑风生热,热生惊,金石镇坠锢邪,最为害事。
依法服药,守至七朝,热退惊定。
渠家以为病愈,恐久卧凉地不宜,将儿抱置床上,当晚热复发。
予令仍放土上,热即退。
尚不之信,次晚复抱起,热又发,乃问所由。
予曰:“邪未净也。
”又问:“邪何日可净?”予曰:“伤寒以十二朝为经尽,大概亦需此期。
”届期上床安卧,不复热矣。
药换养阴调和肝胃,诸恙皆平。
惟暗哑不
能言,其母忧甚。
予曰:“无伤,将自复。
”阅三月,果能言。
按:此案之“暑风”证,热甚而见昏迷抽搐,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乙型脑炎高热惊厥,症情十分凶险,若不及时清暑涤邪,势必成“暑入心包”,往往不救。
程氏认为夏间患此证者“较之寻常惊证特异”,“考诸古训,鲜有发明”。
程氏以清暑疏风内治的同时,创新发明用细黄土上铺荷叶垫卧法物理降温,较明代医家张达泉“掘地作坑,置儿其中,取新汲之水,以纸沾之,重贴身上”的降温法简硬优良[1]。
热本可传导,病儿热高,置于黄土荷叶之上,热量持续被吸收,且无湿邪入侵之弊;黄色入脾,荷叶清暑,故治暑风急惊,“每用此法获验”。
奈病家不明其理,两次移儿于床上,热均复发。
因邪未尽,体热不散之故也。
虽邪净之日,以十二朝经尽为期不必尽然,但以凉导热,信不可疑。
2、艾灸气海、关元治中寒脱阳、舌吐唇外
案2.理翁年愈五旬,耽于酒色,时值寒夜,邻家邀饮,起身小解,昏眩仆地。
促余往视,面白肢厥,口鼻气冷,神昏遗溺,脉细如丝。
予曰:“阳脱矣,奈何!”渠子弟泣求拯治,仓卒市药不及,令先取艾火灸气海、关元数壮,并煎姜汤灌之,少顷呻吟出声。
方订参附汤,因其力难办参,姑用党参二两,附子一两浓煎服讫,四肢渐温,目开能言。
诘朝脉色略回,惟呕恶畏寒,不思饮食。
将前方分两减半,参合理中法,与服二日。
转用右归饮温补肾元,月余方能起箦。
按:患者“中寒脱阳”,与现代医学之休克相同。
然急切之间市药不及,何以为救?程氏先以艾灸姜灌,回阳救逆而获苏。
继用参附汤浓煎服讫,转危为安。
若非擅长外治,如此急重危证岂能获救?《本草正》言“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
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艾灸关元、气海既能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又能鼓舞人体正气,回阳固脱,加之生姜能温中散寒,故能治虚脱也。
案3.方氏妇本体血虚,偶患目疾,眼科认为实火,初用芩连清之,更用大黄下之。
饮药一盏,顷忽晕去,舌吐唇外,不能缩入,肢厥脉伏。
时已薄暮,急延予诊。
谓曰:“寒下耗伤真阳,阳气暴脱,势属可畏,速投温补,希冀挽回。
”方疏通脉四逆汤。
药热不能下咽,令取艾火灸气海、关元数壮,身始动,舌始收;惟灌药一盅,移时又厥;仍令再灸,厥回,复进前药,守至黎明始苏。
续进左归饮及滋肾生肝诸剂,病痊目亦明矣。
按:方氏妇素体血虚,误服凉药泻下,“耗伤其阳,阳气暴脱”,故“顷忽晕去,舌吐唇外,不能缩入,肢厥脉伏”,岌岌可危。
通脉四逆汤其方虽善,但舌吐唇外,药难下咽,而功效难收。
程氏又用艾灸气海、关元使阳回身动舌收,为服药创造了前提。
可见程氏精于外治,每每获效。
3、挖燥粪除偏中便闭
案4.光翁年逾七旬,偏中卧床不起,治用地黄饮子,参左右二归饮。
服药半月,证已守住。
惟大便两旬未圊,腹痛肛胀。
盖由气血俱亏,不能传送。
方如通幽汤、补中益气汤、五仁汤、济川煎,屡投不验,思用猪胆汁蜜导法。
无奈燥粪已抵肛门,阻不能入,每一努挣,魄汗淋漓,头晕欲脱,无可奈何。
偶记叶氏案中,载治便闭,有用挖法,令病人自用中指染油探入肛内将燥粪挖碎而出。
奈瘸者肢废,自难掉动,嘱其孙依法行之,当即挖出燥粪数块,随后自解秽腐甚多,不劳余力,病者称快,洵治便闭捷法也。
按:该案中风后并发便闭,虽属兼证,也应及时处理,若久积于肠,腑气不通,毒物内聚,饮食不入,若用力努挣,每可导致主证加剧,变生不测。
在补气既不见功,润肠又难奏效后,程氏“思用猪胆汁蜜煎导法,无如燥粪已抵肛门,阻不能入”,终用叶桂治疗便闭之挖法获效。
4、挂钱掐太溪止鼻衄
案5.汪氏妇,夏月初患齿衄,衄止旋吐血,血止,鼻又衄,大流三月,诸治不应,诊脉弦搏,知其肺胃火盛,非寒凉折之不可。
乃用犀角地黄汤,取鲜地黄绞汁,和童便冲药,外用热酒洗足,独蒜捣涂足心,一昼夜衄仍不止。
因忆门人许生曾言,人传止衄奇法,先用粗琴线数尺,两头各系钱百文,悬挂项下,再用手指掐定大溪穴,神验。
外治之法,于病无伤,今既诸治罔效,姑一试之,衄竞止。
惟神形疲困,头昏少寐,思血去过多,真阴必伤,改用麦易地黄汤,加龟版、石斛、白芍二女贞子、沙参、阿胶,旬日霍然。
按:汪氏妇鼻衄“大流三月”、“诸治不应”。
程氏根据弦搏脉,辨为肺冒火盛,“取鲜地黄汁和童便冲服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外用热酒洗足,独蒜捣涂足心降肺胃之火,可谓治尽其法,但仍不效。
后程氏用门人传止衄奇法,而效验如神,可见独特外治,奇治病,非他法所能比拟也。
其机理可能为挂钱之丝线压迫颈外动脉,使流入上颌动脉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减慢,从而使鼻腔内膜血管血流不畅或暂时性缺血易于血凝。
大(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用手掐太溪穴,使龙火安于故宅,故能取效。
5、热体偎疗痿痹痼疾
案6.嘉庆癸亥岁,予因夏热,夜卧石地受凉。
秋后臂痛莫能
屈伸。
初服温经散邪之剂不效,外贴膏药又不效。
筋骨间病,药力难到。
古有暖洗一法,日洗药水,其痛如故。
偶阅《韩氏医通》云:有痿痹疾者,偎卧患处于壮阴之怀,久之生气和浃,病气潜消。
试仿其法,将痛臂夜令室人以热体偎之,数日而愈。
按《归田录》云:“人气能粉犀”,则疗痹固其宜矣。
按:程氏自患臂病,服温经散邪之剂不效,外贴膏药不效,日煎药水暖洗,其痛如故,因病入筋骨,药力难到。
而后取韩懋之法,将患肢偎卧于其妇之怀,数日而愈。
盖人体之热恒温,夜偎之筋骨之寒潜散;人体之气属阳,熨贴病臂,助自身阳气温经散寒,故效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