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论治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_李翠娟

合集下载

消渴病之辩证论治

消渴病之辩证论治

消渴病之辩证论治消渴中医内科学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临床表现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着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诊断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着,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鉴别诊断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分证论治『上消』·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中消·胃热炽盛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玉女煎.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对于病程较久,以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于,脉弱者,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下消』·肾阴亏虚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该二药在治疗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阴补肾,补而不腻之效.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肾缩泉.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阴阳两虚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方药:金匮肾气丸.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长,而泉源不竭.”而医贯·消渴论更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人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维新.”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转归预后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预防与调摄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结语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前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贝卜,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文献摘要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胃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现代研究·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1.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几个方面.对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阴虚燥热学说:认为其本在阴虚,燥热为标;②气虚学说:认为关键在于肺脾气虚,重点在于脾气虚;③气阴两虚学说:目前最具有代表性,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④瘀血学说:此说经祝氏提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许多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⑤肝郁肝火学说.以卜几种学说,在糖尿病发病中均可存在,分之各有局限,合之则较为完善.西苑医院程氏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因情绪紧张而加重病情,患者发生酸中毒和昏迷常与情绪障碍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凋畅,水津输布正常;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水津输布失常,如在此基础上,或五志过极,或肝郁化火,则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可发为消渴.故认为,肝气郁结是消渴的主要病机之一,治当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江苏中医1997;9:35L黄氏等认为,肾主蒸腾,肾阳在人体水津代谢中起主导作用,肾阳虚可见于消渴病的任何阶段,肾阳虚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治疗时应随时注意保护肾阳,即使阴虚热盛明显,在滋阴清热时,也应稍佐以温补肾阳之晶中医研究1997;5:8.雷氏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不是以肾虚为本,而是以胃热为本;不是燥热为标,而是以气虚和阴伤为标.胃热是因,气虚和阴伤是果,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消渴病,必经过胃热这个关键环节,胃热是消渴病的根本所在,治疗消渴病,不外清胃热、益脾气、养阴津三者,其中清胃热是关键环节Ij匕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6:10.2.辨证分型的研究有根据气血阴阳辨证分型者,有根据寒热虚实分型者,也有根据脏腑及三焦辨证分型者.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制定的分型标准,即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四型.3.糖尿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在研究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时,不少单位研究了“证”与客观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糖尿病不同证型与病程、血糖、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环核苷酸、血浆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血脂、血小板、糖化血红蛋白、尿17羟、尿17酮、尿3-甲羟基苦杏仁酸VMA、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凝血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着重研究了糖尿病血瘀证的证候实质.对血瘀证实质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某些器官的大体观察;②有关凝血机制指标的观察;③血液流变学变化;④微循环改变.以上研究初步显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1.辨证治疗糖尿病祝氏等通过上千例病人的观察,将糖尿病总结为七型进行治疗:①阴虚型:滋阴生津兼活血,用沙参、麦冬、栀子、当归、生熟地、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兼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等;③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用黄芪、玄参、丹参、山药、党参、麦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益气养阴降火,兼以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龙胆草等;⑤阴阳两虚型:温阳育阴,配以活血,用桂枝、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生熟地、制附片、茯苓、葛根等;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温阳育阴降火,兼以活血,用上方加知母、黄柏;⑦瘀血型:活血行气为主,兼以治本.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芍、葛根、生熟地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5L蓝氏主张以脾虚为主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分型,治疗亦以健脾为主,用治消六味汤加减进行治疗陕西中医1987;10:454.程氏将本病分为:①脾虚肺胃蕴热型,治以清热泻火,健脾运津;②脾虚气虚型,治以健脾培本,益气生津;③脾肾两虚型,治以健脾补肾;④脾虚瘀滞型,治以活血化瘀,健脾除滞江苏中医1981;2:5L潘氏将糖尿病分为胃热伤阴、肾气虚损两大类型,分别用麦门冬汤和八味肾气丸加减治疗中医杂志1986;6:10.蒋氏将本病分为7个证型进行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芪汤,湿热气阻型用甘露消毒丹,阳虚不固型用肾气丸,阴虚失敛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肝郁阴虚型用丹栀逍遥散,燥热阴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合白虎承气汤,阴亏三消用甘露饮合白虎汤加减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1981;20:28L李氏认为本病以阴亏热灼为主,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新中医1981;11:24.高氏以生津润燥清热为治则,均获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天津医药1978;5:233L师氏等运用自拟基本方黄芪、丹参、葛根、山药、天花粉、知母、麦冬、北沙参、石韦、牡蛎、玉竹加味治疗糖尿病170例,按辨证分型为阴虚燥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燥热加生石膏、·生熟地、元参;肝肾阴虚加山萸肉、熟地炒白芍;阴阳两虚加红参、生熟地、肉苁蓉.治疗后有90例53%近期治愈,有效72例42%,无效8例4.5%甘肃中医1996~2:15.邹氏等以参丽降糖口服液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治疗糖尿病64例,显效36例56.25%,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9:2q.杨氏等以益气养阴活血法黄芪、五味子、知母、黄连、玉竹、白术、麦冬、枸杞、山药、丹参、葛根辨证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5例,显效11例31.4%,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7%四川中医1999;8:40L陈氏以疏肝滋阴煎柴胡、白芍、山药、熟地、生地、玄参、丹皮、山萸肉、葛根、黄芪、龙骨、牡蛎、苍术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64例,结果临床缓解18例28.13%,显效27例42.19%,有效9例14.06%,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38%四川中医1999;3:16信姬氏以降糖丹生地、熟地、麦冬、石斛、天花粉、鬼箭羽、丹参、黄芪、山药、苍术、知母、黄柏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50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3:25.游氏等以疏肝活血方柴胡、白芍、川栋子、蒺藜、淮山、茯苓、玄参、葛根、麦芽、丹参、益母草、地龙治疗Ⅱ型糖尿病72例,显效46例63.89%,有效20例27,78%,总有效率为91.67%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16L丁氏以花芪参汤天花粉、红花、银花、黄芪、丹参、太子参、沙参、玄参、知母、石斛、仙灵脾、玉米须、益母草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6例,总有效率为97.2%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28.李氏等以降糖康复方黄芪、黄精、丹参、山药、玄参、生山楂、花粉、鸡内金、黄连、大黄辨证加味治疗糖尿病51例,总有效率为94.1%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0:82.专方治疗糖尿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寻求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具有较好降糖作用的专方专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徐书三阴理论辨治2型糖尿病经验

徐书三阴理论辨治2型糖尿病经验

徐书三阴理论辨治2型糖尿病经验现今 T2DM 中医证候的变化古语云“乱世多热,盛世多寒” 。

动乱时期人民颠沛流离,动则生阳化热,故火热病居多,该时期医家多以攻邪清热为大法; 太平盛世人民多安居好逸,静则生阴,故病多虚寒,时医多遵温阳护阳之论。

可见疾病谱的变化可随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改变。

随着对糖尿病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消渴病病机绝非一个简单的“阴虚燥热”所能概括[4 ]。

随着当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以好食辛辣、喜饮生冷、缺乏体育锻炼为特点,阳气耗散过度,且生化乏源,阳虚体质的人占有很大比例[5 ],另外,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 ,一些病理产物的产生可归于阳气虚衰,不能化气,转而成形,化为痰饮血瘀,形成“冰山” ,故阳虚质范畴更加广泛。

高血糖所导致的“三多”症状表现为一派热象,而应用西药降糖药物后,血糖的快速下降、症状的缓解,可理解为“热者寒之” ,虽初始效果良好,但过用则易“寒凉冰伏气机” 。

如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即会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太阴虚寒症状。

此外,当今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无口干,口渴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以腰酸、乏力、手足冷、大便溏稀,并多伴有形体肥胖[6 ]等阳虚的表现为主,体现为太阴、少阴、厥阴经的虚寒症状。

基于以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徐书教授经过 30 余年临床探索,构建了以《伤寒论》六经作为辨治糖尿病的基本框架,从三阴论治 T2DM 的学术观点。

2 从三阴论治 T2DM《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论述消渴病病机为: “二阳结谓之消” 。

笔者认为两阳相结即阳已极,极则生变,故一阴生。

阴阳互根,阳极则阴生,此阴阳消长之理也。

这说明消渴病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阳气由盛到衰,阳消阴长的过程。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施治纲领。

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生理病理的临床表现,六经病证是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变化表现的各种症状,根据证候表现的不同部位、性质、病机、病势,加以分析归纳,分别定为某经病证,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7 ]。

消渴病研究进展与辨证论治

消渴病研究进展与辨证论治

明· 清时代完善了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明· 孙 一奎《医脂绪余· 下卷· 治肾消》主张重视脾肾阳 气,调补脾肾为其治。他说:“火力者,腰肾 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 而易消,亦免于渴之患。故仲景方,宜服八味 肾气丸。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 术散是也。三消通用单文蛤为末,水调服,回 津止渴;单瓜蒌根丸,消渴神药。
消渴病研究进展与辨证论治
一、消渴病的概念
1、病名概念:
中医所称的消渴病,是指患者以渴而多饮,消 谷善饥,小便频多,或小便混浊而有甜气,久则形 体消瘦为临床特点的疾病,本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 病,甲状腺功能抗进症,尿崩症等有相关性。
2、消渴病的沿革
消渴病的理法方药的形成是从《内经》开 始的,但《内经》提出了病名和理论,具体 治疗的方药很少。之后经历代医家的研究和 实践的逐渐深入,使消渴病从理法方药的运 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3、消渴病的发病情况:
根据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现有糖尿病患者 1.35亿,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中国约有4千 万左右糖尿病患者,本世纪糖尿病将在中国、印度等 发展中国家流行,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 病人致残和早逝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各国 卫生保健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糖尿病的基础研究、 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20年世界 上完成了两大系列长时间的观察,即美国糖尿病控制 与并发证研究,(简称DCCT)及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 究(简称UCKPDS)。该两项研究证实,严格的血糖控 制及血压控制可部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并发证的发生与发展。
春秋时期已有了消渴病的雏形:《黄帝内经》 中首次提出消渴病名,在《素问· 阴阳别论》指出: “二阳结、谓之消”;《素问· 奇病论》说:“有 病口甜者。……名曰脾瘅,……此必数食甘美而 多肥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并根据病 人的体质分为肺消、膈消、消中等;在治疗方面, 《素问· 奇病论》中提出了“消渴治之以兰,除陈 气也”并提出了用佩兰以芳香化湿。从上述文献 说明,关于消渴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分类和治 疗等方面已经有了雏形,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理论多而方药缺少。

浅析消渴病各阶段代表方-毕业论文

浅析消渴病各阶段代表方-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目的:研究消渴病各阶段用方,总结治疗用药规律。

方法:在图书馆查阅文献、在文献检索网站上查找论文,收集部分医家对消渴病治法及用方的看法,考虑从消渴病上、中、下三阶段各选一个或几个代表方进行分析。

结论:消渴病各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临床上基本治疗大法,同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症状用不同的治法。

关键词:消渴病;分型;代表方前言糖尿病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疾病被人们所熟知,在中国传统医学被称为消渴病,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

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服用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目的均以降血糖为主,对其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欠佳。

由于降糖西药中含很多对人体毒副作用强的化学成份,长期服用对人体的肝、肾损伤严重。

胰岛素也只有降糖作用,没有固本的作用,对其并发症治疗没有明显效果。

中医治疗则主要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在改善其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消渴病中医辨证分型分为上消、中消、下消,本文将选取各阶段代表方进行浅析。

对消渴病各阶段用方的研究有助于收集古今各家之言论加以总结和探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正文中医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逐渐消瘦,尿甜为主要临床特征,日久易造成心、脑、肾、眼等多脏器的慢性病变,引发多种并发症,同现代医学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和发展预后具有一致性。

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疾病。

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已经成为患者致死、致盲、致残的重要原因。

西医的治疗方法如口服降糖药物和使用胰岛索等均以降血糖为主要目的,但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对肝肾有损害,且对其并发症缺乏明显疗效。

因此,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具有重大意义。

中医认为,消渴病多由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病因,致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引发。

中医治疗消渴病主要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在改善其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和当代医学文献,研究不同时期代表医家的有关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观点,追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以全面阐述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的历史发展。

认为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认识和医疗实践由来而久,其指导理论、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来源,汉代张仲景首开温肾助阳法的先河,唐代孙思邈对温阳方药的运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宋金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日趋完善。

【关键词】消渴;温阳温阳法,也即温法,是指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从而消除里寒证的治疗方法。

温阳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

我国历代医家对因虚而致的消渴提出了用温阳法治疗的观点,现疏理总结如下。

1《黄帝内经》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来源《黄帝内经》是一部战国以前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

《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正式记载消渴病名,但出现了“消瘅”的病名。

《黄帝内经》从五脏、虚实、病因病机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消瘅一病,且最早提出因虚致消的观点,如《灵枢·五变》:“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瘅”[1],《灵枢·本藏》则讨论了心脆、肺脆、肝脆、脾脆、肾脆等五脏脆,指出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是消瘅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另外在《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1]。

说明患消瘅者多体虚肥胖。

《素问·气厥论》还特别提到:“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1] 。

以上论述为后世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汉代张仲景首开温肾助阳法的先河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

施今墨对药消渴

施今墨对药消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玄参 麦冬
玄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麦冬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伍用功能】 玄参咸寒,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麦冬甘寒,清心润
肺,养胃生津,解烦止渴。玄参色黑,偏于入肾;麦冬色白,侧重入肺,又兼 走胃。二药伍用,一肾一肺,金水相生,上下既济,养阴生津,润燥止渴甚妙。 【主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芪 山药
黄芪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山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伍用功能】 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既能鼓舞胃津上升,又能统摄下元气化,
故善治消渴,黄芪偏于补脾阳;山药甘平,补脾养肺,养阴生津,益肾固精, 而侧重于补脾阴。二药伍用,一阳一阴,阴阳相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 收健脾胃、促运化、敛脾精、止漏浊、消除尿糖之功。 【主治】

知母 黄柏 肉桂
知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柏
肉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伍用功能】 知母苦寒,清热泻火,滋肾润燥;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肉桂辛
热,温中补阳,散寒止痛。知母润肺滋肾而降火;黄柏泻虚火而坚肾阴。相须 为用,清化膀胱湿热,为滋肾泻火之良剂。更有肉桂辛热之品作为中介药物, 以引寒达热,滋阴降火,清化下焦湿热蕴结益彰。 【主治】
质润多液,功擅滋阴降火,泻火解毒,软坚散结,清利咽喉。 苍术突出一个燥字,玄参侧重一个润字。二药伍用,以玄参之润制苍术之燥,
又以苍术之温燥制玄参之滞腻。两药参合,一润一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建中宫、止漏浊、降低血糖甚妙。 【主治】

从历代医案中探讨消渴病中医治法

从历代医案中探讨消渴病中医治法

从历代文献中探讨消渴病中医治法合作市通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平(747000)摘要:综观历代临床文献对糖尿病的治疗和论述,阐明了随着社会变革、地域生活习惯的改变、治疗干预措施的不同,导致了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千差万别,强调汲取各家之长,考虑影响因素,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特长,灵活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各家治法辨证施治笔者长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管理了许多糖尿病患者,工作上的需要也促使我留意和翻阅历代各家对该病的认识和论述,从历代的各家的论述和病案中可以看出,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主要的方法,通过辨证、依据病情的轻重将消渴分为三类,上消责之于肺兼治胃,中消责之于脾胃,下消责之于肾。

一、治疗思路综观古今临床文献,可大致看出古今医家治疗消渴病的思路方法。

1、为辨病为主,一方统治。

从《黄帝内经》到《干金要方》、《外台秘要》,虽有三消分法,但在治疗上,大多采用一方统治,这无意中蕴含着辨病施治的思想。

汉代张仲景以肾气丸治消渴病小便多,可谓辨病治消的典范。

唐孙思邈治消渴病多用生地、黄连、麦冬、天花粉等养阴清热之品,创“口含酸枣丸治干燥内消方”,宋代《活人书》载有“通治三消主方”。

金代张从正以蚕丝煮茧汤主治三消,刘河间也说:“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冶三消渴者,以共善消水谷而喜渴也。

”说明金元时期,一方统治消渴病的思想颇为普遍。

2、三消分型,辨证论治。

三消分型在《内经》已初见端倪,但临床按三消分治当在宋金元时期。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综合前人治疗消渴病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消分型辨治。

他说:“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

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以六味地黄丸治之。

”三消分治,到清代已成定论,诚如程仲龄所说:“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

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冶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摘要】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

本文经总结,认为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

【关键词】消渴糖尿病辨证论治中医药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消渴病是以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多味甘、体重减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对后世认识及治疗消渴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可谓百花齐放。

在此,撷取古今经验百花丛中之数,以便温故而知新,取其精华,以共切磋。

1 古代医家经典《黄帝内经》——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早在《内经》中就已对消渴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素问·奇病论》中记载:“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此认为,消渴病早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能为胃行其精气,气滞于中,而致中满,此为“脾瘅期”。

其人常见形体肥胖,类似现代医学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心型肥胖体型,属胰岛素抵抗阶段。

进一步发展,气滞郁久而化热,加之肥甘厚味积热内蕴,耗伤阴液,发为“消渴”,阴液不足则口渴多饮,胃热则消谷善饥。

许公平运用对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

许公平运用对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

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年第38卷第4期2020 Vol.38 No.440积、消食化积之功用。

全方寒热并用,理气行血,祛瘀生新,从而达到修复胃黏膜,恢复胃黏膜正常生 理功能的作用。

临床中治疗数十例胃癌前病变患者均获显效。

吕书勤教授用药注重方证对应,调理患者气血阴阳平衡,用药寒热得当,补泻合宜,以经方的思维指导选方,汲取各家所长,临床中不断观察、摸索,给患者以最佳治疗方案。

此篇仅为老师用药一隅,愚亦尚有一知半解之处,需在今后临证中钻研学习。

参考文献:[1]古丽贾娜提-热合买提江,刘爱玲•新疆哈萨克族饮食、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J].新疆中医药,2018,36(1):85-87.[2] 刘琳,李慧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22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3):40-41.[3] 王凤云,伍海涛,韩亮•败酱草总皂苷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5,26(2):217-220.[4] 王亚茹,李雅萌,杨娜,等•蒲公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17,39(4): 67-75.[5] 王佳琳•梔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⑹ 唐红,鲁道旺,杨詹詹,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 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7,45(14): 20-22.(收稿日期:2020-05-29)许公平运用对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许馨予,何慧,徐坦**基金项目: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教育便函〔2019〕303号)作者简介:许馨予(1981-),女,学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通讯作者:徐坦,副主任医师。

Tel : 136****7195,E-mail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整理总结名老中医许公平治疗糖尿病的用药经验,发现许公平治疗糖尿病常用以下几组药对:佩兰一藿香、苍术一 土茯苓、白术一茯苓、薏苡仁一冬瓜皮一车前子、茵陈一梔子一生大黄、黄苓一黄连一黄柏、淡竹叶一生石膏一知母、女贞子一旱莲草、麦门冬一五味子。

消渴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消渴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理, 认 真做 好 中医治疗 和 实施 完善 的护 理措施 , 可预 防和减轻 消渴并发 症 的发 生 , 提 高 患者的 生活质 量。 关 键词 : 消渴 ; 中医治 文章 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7 ) 1 4— 0 1 5 5 一 O l
运动 时间及 运动量 的 问题 , 可在 一般 合 理 的情 况 下针 对 个人 体 质 当 的运 动 以及 良好 的情绪 , 能够 有 效 的控 制 血糖 , 改 善 患者 的 健康 状 如 , 制定 一套适 合 自己 的方 案 , 对 于食 物 的 问题 不必 复 杂 到计 算热 量 等 , 况 以及 预 防和减 缓并 发症 的发生 。
作 者 弱、 饮 食不 洁 及情 志 失调 导致 胃、 肺、 肾等 脏 腑失 调 。而清 热 润燥 , 养 病 急症或 者并发 症 的过 早 出现 。针 对消 渴患 者这些 概念 的缺失 ,
阴生津 在治 疗 中起到重 要作 用 。在 护 理上应 注意 保持合 理 的饮食 , 适 认 为可定期 举行糖 尿病 知识 讲座 , 针对 患者 的疑 问一一做 出解 答 。例
目前 , 随着我 国经 济和人 民生 活水 平 的 不断 提 高 , 消渴 的 发病 率 哪些 食物具 有降糖 作 用 , 哪些 食 物会 升 高 血 糖 , 能 吃 的食 物 具体 能 吃 什 么时间运 动 最好 , 每 次运 动 多 久 ” 。患 者 往 往 因 为过 分 担 心 也 逐年 升高 , 而且 发病 年龄也 逐 年 降低 , 已成 为 当今 社 会危 害 人类 健 多少 , 食物 引起病 情加重 而精 简进 食或者 随意 进补 , 又或 者不懂 什么 是合 理 康 的第 三大 慢性疾 病 。消渴病 因其病 程 长 、 累及器 官多 、 并 发 症严 重 、 预后差 而成 为临床 治疗 的一 大难题 。 中医认 为 , 消渴 是 因为脏腑 虚 运 动而长期 锻炼 未达标 , 或 者一 次 性运 动 量 过大 , 这 些反 而 引起 糖 尿

陈新宇教授运用“辛以润之”理论治疗消渴经验

陈新宇教授运用“辛以润之”理论治疗消渴经验

陈新宇教授运用“辛以润之”理论治疗消渴经验作者:刘佑晖李琰邓旭蔡虎志陈青扬陈新宇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04期〔摘要〕消渴是一种以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为临床表现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治法以滋阴清热为主,其包括但不仅限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

陈新宇教授临诊中发现部分消渴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存在“阳气不运”临床表现,治疗此类患者时多以“辛以润之”理论为指导加入细辛、桂枝等辛温之品,疗效明显。

〔关键词〕消渴;阴虚燥热;阳气;辛以润之;细辛;桂枝;陈新宇〔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4.018Experience of Professor CHEN Xinyu Using the Theory of ‘Moistening ThroughPungent Drugs’ to Cure Consumptive ThirstLIU Youhui1, LI Yan2, DENG Xu2, CAI Huzhi1, CHEN Qingyang1, CHEN Xinyu1*(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Hunan 410007, China;2.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Abstract〕 Consumptive thirst is a kind of chronic 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the clinical syndromes of thirst, polydipsia, polyphagia and polyuria. It includes but not limited to diabetes in modern medicine and its basic pathogenesis is Yin deficiency and dryness-heat. Its major therapeutic method is nourishing Yin and clearing heat. Professor CHEN Xinyu considers that “Yang-Qi stasis” exists in some patients with the consumptive thirst, especially the elderly, so he often added pungent and warm herbs of Herba Asari, Ramulus Cinnamomi to treat these pati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istening by pungent drugs”, with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s.〔Keywords〕 consumptive thirst; Yin deficiency and dryness-heat; Yang-Qi; moistening by pungent drug; Herba Asari; Ramulus Cinnamomi; CHEN Xinyu陳新宇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湖南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小娟调营卫化痰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撷菁

李小娟调营卫化痰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撷菁

十年 , 并 在络 病学 基础 上提 出以调 营卫 , 化 痰瘀 为原 则 治疗糖 尿病周 围神经病 变 , 笔者 跟 师学 习受益 良多 , 现
介 绍 如下 。
年 内经神 经功 能 检 查 发 现 , 6 O ~9 0 的患 者 有 不 同
程度 的神经 病 变 , 其中 3 O ~4 0 的 患 者 无 症 状n ] 。 其发 病 隐匿 , 易被 忽视 , 严重 者可 导致 溃 疡 、 坏疽 、 甚 至
睡眠稍有 好转 , 仍 手足 心热 , 汗 出缓解 不 明 显 , 处方 : 酸
[ 2 ] 陈玉龙. 王建峰. 唐宋 教授治疗 失眠经 验[ J ] . 河南中
医, 2 0 0 1, 2 1 ( 6 ): 1 1 - 1 2 .
பைடு நூலகம்
[ 3 ] 金
园, 张士 善 . 琥 珀 酸 的 中枢 抑 制 作 用 [ J ] . 河 北 医
枣仁、 柏 子仁 、 夜交藤、 茯神 各 2 0 g , 生牡 蛎 、 浮小麦、 炒 白术各 1 5 g , 连翘 1 2 g , 山栀 1 0 g , 莲子心、 甘草各 6 g , 7 剂 口服 。三诊 : 此 次服 药后症 状基 本 有所 好 转 , 自诉 近
学 院学 报 , 2 0 0 1 , 1 ( 1 ) : 3 8 — 4 0 . ( 收稿 2 0 1 3 — 0 5 — 1 0 ; 修回 2 0 1 3 - 0 6 — 2 5 )
显, 晨 起头 昏 , 乏力 , 查舌 质红 , 脉 细数 , 证 属心 阴 虚 , 心 火 上扰 。处方 : 五味子 3 0 g , 酸枣仁 、 柏子仁各 2 0 g , 连 翘、 夜交 藤 、 茯神各 1 5 g , 旱莲草 I 2 g , 山栀 、 合欢皮 、 远 志各 1 0 g , 莲 子心 、 黄 连各 6 g , 7剂 口服 。二诊 : 服 药 后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为消渴症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古代及近代文献与研究理论,根据病因、症型等方面的内容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

结果: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有甘草、麦冬、人参、黄连和天花粉等93种,共计使用频次达到2775次,其中以麦冬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甘草。

从方剂药物的药味来看,人参、麦冬、黄芪、茯苓与天花粉主要为甘味,其他都主要为苦味。

药物方剂归经涉及胃经、心经、肺经、肝经、肾经、脾经、大肠经都有分布,其中以胃经、心经、肺经和脾经为主。

结论: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分析显示,中医治疗消渴症的药物主要为温性、寒性、平性药物,功效主要为清热、养阴、益气,归经主要为胃经、心经、肺经、肝经、肾经、脾经、大肠经。

【关键词】消渴症;中医疗法;用药规律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消渴症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临床表现主要有多饮多食、乏力、多尿、尿有甜味、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对消渴症采用中医药治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治疗方法具有多样性[1]。

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及近代文献与研究理论,对治疗消渴症的中医方剂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病因、症型等方面的内容对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

1数据来源和处理1.1数据来源搜索范围选择《中医方剂大辞典》,关键词为消渴、上消、中消、下消、脾消、肺消、肾消、消中、消脾、消肾[2]。

入选标准:方剂主治病症中涉及消渴、上消、中消、下消、脾消、肺消、肾消、消中、消脾、消肾均纳入研究;主治病症中既含有上述病症也含有其他病症,根据主治病症进行鉴别,凡是属于消渴症合并症也都纳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主治病症中尽管包含了上述的病症,但是通过鉴别证实为单纯性消渴症状的患者并不纳入此次研究。

1.2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方剂名称进行记录,属性为“组成药物”建立消渴症方剂数据库;将方剂组成药物为记录,属性为“药物功效”(归类、四气、五味、归经)建立药物属性数据库。

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部分机制

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部分机制

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部分机制陈焕旭;李锋;李智俐【摘要】目的:探究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疗效,对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I(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消渴方加减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尿蛋白定量(Upro)、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三酰甘油(TG)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SIRT1、AMPK、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症状积分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自汗变化并比较;治疗结束后进行安全性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BUN、Scr、HbA1 c、Upro、TC、ApoA、ApoB、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UN、Scr、HbA1c、Upro、TC、ApoB、TG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Apo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oA显著高于对照组,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SIRT1/AMPK、MDA、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D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SOD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而观察组在SIRT1、AMPK水平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SIRT1/AMPK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IRT1、AMPK、SOD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L-6、IL-8、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6、IL-8、TNF-α、CRP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自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方能通过抑制DN患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DN氧自由基释放,改善SIRT1/AMPK通路,从而实现多环节治疗提高疗效.【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9(014)007【总页数】6页(P1723-1727,1732)【关键词】消渴方;糖尿病肾病;炎性反应;疗效;SIRT1/AMPK通路;氧化应激;血糖;血脂;肾功能【作者】陈焕旭;李锋;李智俐【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中医科,中山,528415;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中医科,中山,528415;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中医科,中山,5284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R587糖尿病是指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糖类、脂肪和蛋白等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以肾小球系膜区的细胞外基质积聚,最终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出现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等。

许叔微论治积聚经验探析

许叔微论治积聚经验探析

许叔微论治积聚经验探析
李翠娟;禄颖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3(0)6
【摘要】积聚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宋代临床大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第三中列专篇对积聚病进行论述。

许氏论治积聚,临床体会较深,根据病因病机,审因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既采用理气行气、活血化瘀、荡涤峻猛之品去除气滞痰瘀之患,同时始终注意保护正气,防止攻伐太过,导致虚虚实实之患,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积聚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页数】2页(P67-68)
【关键词】许叔微;积聚;临证经验
【作者】李翠娟;禄颖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许叔微论治泄泻经验探析 [J], 李翠娟;禄颖
2.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论治头晕探析 [J], 齐达春;李翠娟
3.许叔微论治情志病经验探析 [J], 李翠娟
4.许叔微论治月经病学术思想探析 [J], 张培培;周永学
5.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论治头痛经验探析 [J], 李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古代名方看消渴病的历史演变

从古代名方看消渴病的历史演变

从古代名方看消渴病的历史演变袁薪蕙;黄宇虹【摘要】对古代文献中治疗消渴病的名方进行归纳整理,研究消渴病的治疗在先秦、两汉、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论述古代各时期著名医家治疗消渴病的主要思想及其对现代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影响,为中医对消渴病研究提供思路.%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Pre-Qin period,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Tang and Song dynasties,Jin and Y uan dynastie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studied,and famous doctors'main thinking of treating diabet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ncient tim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TCM doctors in treating diabetes were stated by summing up and collecting the famous prescriptions of treating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ancientliterature,therefore to provide the thinking of TCM study on diabetes.【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8(031)005【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消渴;润燥;先秦;两汉;唐宋;金元;明清;名方【作者】袁薪蕙;黄宇虹【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消渴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即多饮、多食、多尿和身体消瘦。

补气生津法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和验案分析

补气生津法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和验案分析

补气生津法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和验案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2T10:10:45.8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程箫寒,岳春燕,冯君梅[导读] 消渴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往今来不同医家对其临床病因病机程箫寒,岳春燕,冯君梅阆中市中医医院 , 四川南充637400摘要:消渴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往今来不同医家对其临床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处理等方面,均有多种论述,其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倾向辨其病分属于上中下三消问题。

早在《内经》时代,消渴病常以郁立论,治疗上以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出发,结合上中下三消侧重不同进行。

但,临床上无论那种证型,均存在或多或少的气虚阴虚,津液不足的表现,而且常常后期作为主要表现,本文即根据补气生津法贯穿治疗的整个过程临床验案分析其病机。

关键词:补气生津法消渴验案Academic thought and case analysis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fluid therapy for diabetesLangzh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 Diabetes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 clinical disease, its clinical ethnopathy, performance, treatment and so 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date have a variety of discussion, its views are not the same, but the overall tendency belongs to the upper middle three elimination problems. As early as the "Inner Book" era, thirst-killing diseases are more to Yu Li theory, treatment to gas, blood, sputum, fire, wet, food six depressed start, combined with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three focus on different. However, clinically regardless of that type of evidence, there are more or l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r virtual, insufficient liquid, and often later as the main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ick machine.keywords:Buqi-Shengjin fa;Diabetes;case消渴病,即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起病隐匿,虽然典型特征以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为特征,但临床上并非均如此,很多病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升高。

治消渴医案赏析

治消渴医案赏析

治消渴医案赏析我国一代名医施今墨先生生前对糖尿病论述精辟,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疗经验。

以下4案为施氏治疗糖尿病的案例。

[案例一] 陈某某,男,65岁。

患者于20余岁即有口干、多饮、尿频、善饥诸症,40年来求治各地,均诊断为糖尿病,时好时重,迄未根除。

近年来血压增高,又患白内障,视物不清,大便秘结,空腹尿糖(+++)。

脉象弦沉。

舌质暗。

辨证立法:糖尿病久,多有血压增高,是属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下元愈虚,血压愈增。

肝肾阴亏,久则及目。

脉现弦沉,本元虚损已显,病久年高,宜用丸方图治,拟宣明黄芪汤加味。

处方:紫河车60g,五味子30g,台党参60g,淡苁蓉60g,何首乌60g,生地黄60g,火麻仁60g,绵黄芪30g,寸麦冬30g,晚蚕沙60g,白蒺藜60g,天门冬30g,郁李仁30g,谷精草30g,川牛膝30g,磁朱丸30g,炒枳壳30g,杭菊花60g,干石斛60g,东白薇30g,杭白芍60g,野于术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4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二诊:前药连服3个月,屡检尿糖,均为阴性。

血压已趋正常,惟视物常觉模糊。

再用丸方治之。

处方:鹿胎膏30g,甘枸杞60g,谷精草60g,干石斛60g,紫河车60g,大生地60g,白蒺藜60g,决明子60g,杭菊花30g,淡苁蓉60g,磁朱丸30g,杭白芍30g,生黄芪60g,寸麦冬30g,葳蕤仁60g,全当归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案例二] 顾某,男,56岁。

患者病已经年,口干思饮,食不知饱,小便如膏,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在某医院检查血糖、尿糖均高,诊为糖尿病。

舌质红不润,脉豁大三部皆然。

辨证立法:燥热为害,三消全备,缘以平素恣欲,喜食膏腴。

郁热上蒸,则口干欲饮;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及下焦,则小便如膏。

脉豁大,元气已伤,证属气阴两亏,治宜益气为主,佐以养阴生津。

处方:西党参15g,生黄芪30g,绿豆衣12g,生熟地各10g,怀山药60g,五味子10g,金石斛10g,天门冬10g,南花粉18g,鲜石斛10g,麦门冬10g。

许公平老中医治疗消渴病临床经验总结

许公平老中医治疗消渴病临床经验总结

许公平老中医治疗消渴病临床经验总结
许雷鸣;许馨予;何慧;徐坦;许公平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22(40)2
【摘要】许公平老中医为我国第四批、第六批、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工作40余年中,继承上海名医黄文东恩师思想,在治疗消渴病上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发展并开创了消渴病脾胃论学术思想,留给了我们宝贵经验。

【总页数】3页(P32-34)
【关键词】消渴病;证型;方药;治疗经验
【作者】许雷鸣;许馨予;何慧;徐坦;许公平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许公平老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临床经验浅析
2.许公平老中医治疗汗证3例举隅
3.袁占盈教授治疗消渴病临床经验总结
4.许公平运用对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
5.许公平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渴病的证治探要

消渴病的证治探要

消渴病的证治探要
蔡丽慧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6(0)4
【摘要】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和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糖尿病属于此病范畴。

消渴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七情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故防治消渴,已成为我
国医疗保健的重要课题之一。

消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其为“消瘅”,对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主症有明确记载。

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将本病定义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消渴病也。

”至张景岳分消渴为上、中、下三
消:“上消者,上焦病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乃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中
消者。

【总页数】2页(P33-34)
【关键词】消渴;研究
【作者】蔡丽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4
【相关文献】
1.何谓消渴?消渴病?《金匮》中消渴病证治如何? [J],
2.仲景方辨治消渴病探要 [J], 梅海云;时良玺
3.《伤寒论》太阳病误治变证证治与内科杂病证治关系探要 [J], 柴瑞震
4.《备急千金要方》中消渴病证治探要 [J], 李恩庆;陈孝银
5.消渴病合并风温肺热病证治特点探要 [J], 李春颖;李光善;李春妍;姜良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第14卷 第12期 2012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12 Dec .,2012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六腑闭塞,或左右疼痛……,种种诸证,皆出于痹也”。

但需要指出的是DPN 之痹于感受外邪,经络气血痹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肿大、屈伸不利,以实证表现为主之痹有所区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于内伤,由阴津亏虚,经枯脉痹使然。

导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DPN 的病机特征为本虚表实。

即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津伤为标,瘀血贯穿病程始终。

故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DPN 发病的基本病机。

根据标本兼治的原则,拟定了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治法,精选了黄芪、山药、玄参、麦冬等中药,构成“通络糖泰”,用于治疗DPN。

通络糖泰方的主要药物构成是:黄芪、山药、玄参、麦冬、丹参、川芎、鸡血藤等中药组成。

该方从虚、瘀入手,兼顾痰、毒,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要治法,治疗DPN 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的患者,体现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共奏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功。

该方以补本虚为主,泻标实为辅,标本兼顾,符合辨证为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的DPN 患者病机,所以在临床上能收到良好疗效。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 韦秀英.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 J ] .医师进修杂志,2000,23 ( 5 ):54.[ 2 ] 南征.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7. [ 3 ]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节选)[ 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 ( 6 ):283-285.[ 4 ] 李光伟.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 ( 1 ):14-17.[ 5 ] 时振声.时门医术[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6 ] 张云秀.益气活血温经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J ] .中国医药信息杂志,2000,7 ( 4 ):58-59.[ 7 ] 何丽云.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况[ J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14 ( 3 ):64-65.[ 8 ] 胡艳丽,王桐玲.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 ]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 ( 6 ):588.[ 9 ] 郭琳琳.丹栀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 J ] .中医药学刊,2005,23 ( 5 ):1909-1910.许叔微(公元1080—1154年),字知可,号近泉,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因曾做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

许氏一生勤奋好学,在伤寒研究方面,许氏深得仲景之妙谛,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 ;杂病证治方面,尤精古方,善创新方,著《普济本事方》,其中所载诸方,治疗疑难病证,疗效显著,被叶天士视同“枕中秘”,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1]。

其以“救物为心”,治病不问贵贱,活人不可胜计,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2]。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许氏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消渴病,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禁忌等,为后世医家防治消渴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1 运用形象思维 深入阐发消渴病病机许氏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是肺、胃、肾等脏许叔微论治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李翠娟,巩振东(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摘 要:许叔微是宋代临床大家之一,其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消渴病,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禁忌等,为后世医家防治消渴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许叔微;消渴病;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12- 0064- 02收稿日期:2012-06-10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目(2009FY1203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李翠娟(1976-),女,山东沂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Experience and Theories Exploration of Treating Diabetes by XU Shu-weiLI Cui-juan,GONG Zhen-dong(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Shaanxi,China)Abstract :XU Shu-wei was a famous clinical doctor in Song dynasty. He set up a special chapter in Puji Benshi Fang to discuss the diabetes,and expounded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cause of disease,syndro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h e t a b o o o f t h e d i a b e t e s i n d e t a i l ,p r o v i d i n g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he descendant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Key words :XU Shu-wei ;diabetes ;clinical experience14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腑功能的失调,并尤其强调与腰肾虚冷有关,其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六・诸嗽虚汗消渴》中曰:“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是为真火,上蒸脾胃,变化饮食,分流水谷,从二阴出……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谷气,则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

”认为肾阳真火充盛,则能温煦脾胃,蒸化水谷,使其运化正常。

若肾阳亏虚,失于温煦蒸化,则可致水津代谢失常,膀胱气化无权,故小便频数量多、味甘,易发消渴。

为了进一步阐述肾阳亏虚所致消渴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原则,许氏还运用形象思维,结合否卦以及生活常识进行形象阐述。

其云:“又肺为五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渴。

易于否卦,乾上坤下,阳无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

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则终不得润也。

火力者,则是腰肾强盛也。

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也。

”这些论述成为许氏阐发消渴病病机的名论[3]。

2 强调辨证论治 进行三消分治许氏引用《古方验录论》的理论,将消渴病分为三种,进行上中下三消分治[4]。

认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脂似麸片、味甜者,为消渴病,又名上消。

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为消中病,又名中消。

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小便数者,为肾消病,又名下消。

2.1上消上消临床表现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脂似麸片、味甜等,病位主要在心肺,治疗上许氏创制治消渴方、神效散以及三消丸等以清心肺止渴。

治消渴方,用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为末,每用3g,调服。

神效散,白浮石、蛤粉、蝉壳各等分,为末,每用9g,鲫鱼胆7个,调服。

这两方以海浮石、青黛、海蛤粉、蝉衣、鱼胆清肺止渴,从咸寒止渴组方。

三消丸,其方以黄连、冬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40丸,以达清心肺止渴之目的。

此外,许氏还在《普济本事方・卷第二・心小肠脾胃病》中记载了用火府丹清心火来治疗上消的案例,“壬戌年,一卒病渴,日饮斛水,不食者三月,心中烦闷,时已十月,予谓必心经有伏热,与此丹数服,五十粒,温水下。

越二日,不觉来谢,云:当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饮食如故。

”火府丹即《小儿药证直诀》中导赤散去甘草、竹叶,加黄芩而成,方用木通清热通淋,黄芩清肺宣通水之上源,生地清热养阴,故许氏云其本治淋。

本案病人口渴、心烦闷,由心中伏热而致,心火炎上,肺金受克,消烁津液,故烦热口干舌燥,渴饮不止。

心与小肠相表里,清小肠热亦清心火,且火府丹中木通、生地均亦入心经可清心火,再加黄芩清肺热,故可治疗心经伏热之口渴[5]。

2.2中消中消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肌肤色白干燥不泽,许氏从后天之本着手治疗,用生地黄煎,消热极、强胃气。

其方,生地、赤蜜各500g,人参、茯苓、芍药、白术各90g,甘草60g,麦冬500g,石膏180g,玉竹120g,干地黄90g,远志60g,豉心500g,为末,后11味先煎,去滓后再入生地和蜜,取3.5L,分4次服。

方中以地黄、赤蜜、玉竹、麦冬、芍药养阴,石膏、豉心清热,远志安神宁心,四君子汤健脾和胃。

全方配合得宜,共奏养阴清热、健脾和胃之功。

2.3下消下消症见消谷、大便硬,甚则消渴、饮一斗、小便亦得一斗,为肾虚所致。

治疗上许氏认为宜常“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方用《金匮》八味肾气丸。

方中干地黄250g,山药120g,茯苓、丹皮、附子、桂心各90g,泽泻120g,山萸肉150g,蜜丸如梧子大,每用20~30丸,酒调服,以达温补肾阳之功。

3 重视日常生活调理 积极预防并发症消渴病的发生,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因为患者禀赋不足外,大多数患者是由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阴虚燥热而成。

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注意日常生活调摄和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防治消渴病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消渴病的日常调理。

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所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

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作为临床大家的许叔微,也非常重视消渴病的日常生活调理,其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六引《千金方》云:“消渴病所忌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

能忌此,虽不服药亦自可。

”认为消渴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护脾胃,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面食的摄入,饮食要清淡,不可过咸,注意戒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