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的技术。
它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使用和维护便利的优点,已成为静脉输液治疗的首选通道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抗生素治疗领域[1-4]。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由于长期化疗对静脉的刺激,常有外周静脉血管壁硬化、弹性丧失、管壁狭窄、肘部无可视静脉、不能触及静脉的情况,常规置入PICC导管极其困难甚至失败,不但增加患者的疼痛和经济负担,还影响其治疗。
为了提高此类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本科2011年3~10月通过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为20例血管条件差的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10月需进行PICC置管,且两侧肘部均无可视静脉、不能触及静脉的晚期肿瘤患者20例,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10~72岁,肺癌7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4例,直肠癌3例,白血病2例。
1.2仪器及材料美国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12L电子变频探头,探头频率7.5~12MHz,德国贝朗PICC257导管,BD公司PICC导管,PICC穿刺包。
1.3操作人员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人员(定位者)1人,PICC置管操作者(操作者)1人,助手1人。
1.4患者准备选择肘部无可视静脉,不能较好触及静脉,或经过盲穿失败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确认,查凝血功能,评估患者上臂是否有置管禁忌证(比如乳腺癌患者患侧肢体),讲解术中配合注意事项。
1.5操作方法1.5.1选择血管患者平卧于操作台上,上臂外展与躯干成90°,扎上压脉带,患者握拳,定位者手持变频探头,探头头端涂少许耦合剂,在患者肘关节至以上约10cm范围内选择合适静脉,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等,使用多普勒超声确定为静脉后,查看血管走形、管径、距体表距离、是否有血栓等,选择管径较粗、走形较直、无血栓、远离动脉的静脉血管,用记号笔在患者肢体远端靠近探头边沿中间箭头所指皮肤处标记穿刺点,松压脉带,松拳。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进展摘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危重病人、大手术中监测与治疗必不可少的技术,但穿刺不当可引起空气栓塞、血气胸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超声引导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本文旨在对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和它的技术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关键词: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多选用右侧颈内静脉,但由于其本身的解剖特点,对定位准确性的要求较高,而且易受患者体型和颈部活动度的影响,反复穿刺或穿刺不当可导致血气胸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早在1984年,Legler和Nugent[1]开始推荐采用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术,以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超声引导的中心静脉置管术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一、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技术优势大量的文献报道超声引导的中心静脉置管术能提高总穿刺置管成功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Denys等通过对928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302例在体表标记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发现,超声引导法与体表标记法成功率(100%vs.88.1%)、穿刺时间(9.88vs.44.5S)、误穿动脉发生率(1.7%vs.8.3%)、臂丛神经刺激症发生率(0.4%vs.1.7%)、局部血肿发生率(0.2%vs.3.3%)。
Karakitsos等[2]通过900例ICU患者的研究也取得相类似的结果。
很多针对小儿超声引导的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研究同样证明了超声引导有利于提高整体成功率和操作速度,降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3-4]。
Verghese等[5]通过对43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52例在体表标记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发现.超声引导法和体表标记法相比,成功率(100%vs.76.9%)、穿刺时间(4.2 minvs.14min)、误穿动脉发生率(Ovs.25%),这些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有利于小儿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危重患者重症超声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危重患者重症超声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危重患者重症超声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1.7-2022.11期间收治的100例危重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以及实验组(5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盲法穿刺,实验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成功置管所需次数、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实验组明显较低,(P<0.05)。
对比两组患者成功置管所需次数,实验组明显较低,(P<0.05)。
对比两组患者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明显较低,(P<0.05)。
结论:对危重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实行超声引导穿刺,能显著减少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成功置管所需次数,减少患者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重症超声;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危重症患者为临床治疗中病情危急、严重,病情变化迅速的患者。
针对该类患者,医生很难把控患者病情[1]。
多数危重症患者需接受输液治疗,故临床治疗中涉及到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传统盲法穿刺指的是根据患者静脉解剖结构分析其穿刺位置,但该穿刺方式一次成功率较低,可能会对患者造成重复伤害,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方式可在可视化的条件下完成中心静脉穿刺,大大降低穿刺风险[2]。
尤其是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临床价值显著。
基于此,文章以我院收治的危重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采用不同穿刺方式探究超声引导穿刺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100例,收治时间(2021.7-2022.11),将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为25例,其年龄集中在30-74岁之间,均值(51.27±2.85)岁。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Clni a p i a i n o h e i he a l ns r e i c l a plc to ft e p r p r ly i e t d
展 以来 , 以其 操 作 简 单 安 全 、 发 症 少 、 高 渗 、 于 长 时 间 留 头 斜 面 完 全 进 入 血 管 后 放 低 针 头 角 度 为 5 1。 右 , 以探 并 耐 便 ~ O左 仍 置 等 优 点 得 到 了 l 的 普 遍 推 广 0 。 由 于 外 周 静 脉 相 对 细 头横 轴 为 引 导 , 手 向前 轻 推 超 声 探 头 , 手 持 针 轻 轻 向前 推 临床 左 右 小 , 上 腔 静 脉 路 径 较 远 , 造 成 穿 刺 失 败 、 管 异 位 、 械 性 进 , 时 观察 超 声 屏 幕 以针 尖 高 回声 点 在 血 管 截 面 中 央 为 宜 , 距 易 送 机 同 静 脉 炎 甚 至 静 脉 血栓 的形 成 。我 科 在 20 0 8年 2月 至 2 0 0 9年 随时 轻 调 针 头 行 进 方 向 防 止 刺 破 血 管 。当 引 导 针 全 部 刺 入 血 3月对 7 7例 PC I C置 管 患 者 采 用 传 统 方 法 和 超 声 引 导 两 种 方 管 后 松 止 血 带 撤 钢 针 同 时 将 P C 管 置 入 , 后 超 声 探 查 颈 IC 最 法 置 管 , 置 管 成 功 率 及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上 进 行 比 较 , 报 告 内静 脉 及 锁 骨 下 静 脉 , 认 管 路 位 置 准 确 穿 过 锁 骨 下 静 脉 到 在 现 确
超声引导下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超声引导下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超声科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8例,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8例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穿刺的患者均为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创伤小、感染率低,效果显著。
结论: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PICC;护理;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即周边置入中心静脉输液导管,是中心静脉的可靠通道,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和医疗护理中的新理念,其主要由高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导管质量小,材质柔和,对人体无刺激性,具有多选择性、高成功率、低创伤性、低感染率等优点[1]。
可以广泛应用于周边静脉状况不佳但需长时间输液的患者,如新生儿、体表大面积烧伤患者、肿瘤患者、老人等,还可以应用于需要加快输液速度或需要完全肠胃外营养(TPN)患者[2]。
同时PICC 置管禁忌症较少,一般如无特殊情况(需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等)均可行PICC。
本研究结合在我院超声科行PICC置管患者8例,旨在探讨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经过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超声科行PICC的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66~89岁,平均年龄(77.5±11.5)岁,气短原因待查患者1例,壶腹周围癌患者1例,脑梗塞患者1例,慢阻肺患者1例,胃溃疡患者1例,右侧小脑半球占位患者1例,COPO急性加重期患者1例,慢性胆囊炎患者1例。
1.2置管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选择巴德公司的Seldinger套件,所用导管为硅胶材料制成的4F的PICC导管和LOGIQ eR6型便携式超声仪,具体方法如下:(1)以超声探头选择最适合进行穿刺的静脉,对需要穿刺的血管进行状态评估并测量置入导管长度,测量导管长度时主要采用常规法或一字改良法,常规法是测量患者需穿刺部位至右胸锁关节部位,再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一字改良法则是测量从患者需穿刺部位到另一侧胸部锁关节长度后再加1~2cm。
超声检查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SUN Yuzhen WANG n船u02
1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inzhou,Binzhou 256603 2 Department of special inspection,the People S H ospital of Binzhou
【摘 要】 目的 分析超声在 经外周静脉置入 中心静脉 导管 (PICC)置管 术 中应用 价值。方法 310例有 PICC置管适 应证 的 患者 ,分为超声组 122例和对照组 188例 ;超声组采用超声 引导下 的穿刺法进 行 P1CC置 管,并定 期超声 检测血栓 并发症 ;对 照组采用 盲插 的方法进 行 PICC置管 ,仅 当出现症状 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组 中,一次穿刺成功 118例 (96.72% ),总 体成功 率 100%。对照组 中,一次 穿刺成功 132例(70.21% ),总体成 功率 94.68%。超声 组的穿刺 时 间为 2.7±1.2 rain,明显 短于对 照组的 4.8-+1.7 m in(P<0.05)。血栓 导致拔 管超 声组 0例 ,对 照组 5例 。结论 超 声检 查提高 了 PICC穿刺 置管成功 率,缩短穿刺 时间,并可早期发现血栓 ,便于早 治疗 ,延长导管 留置 时间。 【关键词 】 经 外周静脉置入 中心静脉 导管;超声检查 ;血栓 【中图分 类号】 R445.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9510(2013)03-0198-03
· l98 ·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成静 脉炎及液体外渗 , 这样增加 了护理工作 的难度及造成对 病人 的痛苦 。我科 自 20 0 3年 5月以来 , 16例 重型颅 脑 对 0 损伤病人采用 PC IC技 术 , 取得 了令人 满意 的效 果 , 总结 现
伍虹云 : 东莞市常平医院 广东东莞 5 37 253
管置入受阻 , 改在 对 侧肘 部重 新 穿刺 置 入 ; 穿刺 失败 。 2例 16例 PC 0 IC置管患者中主要并发症置管部位 外周静脉 炎 占 38 , . % 导管阻塞 占 4 7 , 管脱 出 占 2 8 , 导 管破裂 、 .% 导 .% 无 感染 及导管周围静 脉血栓发生。
“ ’l ‘¨… . I _ _ . _ ” ・ ・
( 上 页) 接
端有无血液循环障碍。
5~8次 , 肛周 皮肤 未保 持 干燥 继发 肛 周湿 疹 , 组 1例并 本 发, 大便后局部保持干燥 , 涂擦爽 身粉后 自愈。
2 3 出院 指 导 .
225 创面康复护理 婴幼儿皮肤 娇嫩 , .. 屏障功能 弱 , 极易 发生各种感染 j 加之 婴幼儿 肛 门直肠 及神 经系 统功 能未 ,
较大 , 口较深 , 伤 该局部血管 丰富 , 因而血管 损伤 较多 , 经常 可发生术后出血 ; , 密监测生命体征 , 时检查伤 口敷 因此 严 定 料有无渗血 , 一旦 出现应 立 即报 告 医生 协助 处理 。② 尿 潴
发育完善 , 术后 大便次数较多 , 可能行专科换药 , 不 很容易并 发肛周湿疹 , 术后 每天患儿大便后 , 指导 其家属 先行生 理盐
水 冲洗创面 , 可用 ( 一次性 5 l Or 注射器 ) n 擦干后再 予 0 2 % .5
出院后应注意会 阴 、 周清洁护理 , 其是婴 幼儿皮 肤 肛 尤
超声引导在危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2020年2月第27卷第4期超声引导在危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程康宁任波应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常用于需要长期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其目的是为保护静脉,减轻反复穿刺产生的疼痛及避免多种并发症发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传统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多以盲穿进行,但长期实践发现盲穿虽能够缩短穿刺时间,但因穿刺失败率高容易对患者造成损伤,尤其是出血风险高的患者。
本文旨在分析超声引导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80例,按不同穿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
观察组男48例,女42例;年龄18~76岁,平均(43.1±1.1)岁。
对照组46例,男44例;女30例;年龄20~78岁,平均(43.6±1.1)岁。
两组性别、年龄接近。
1.2穿刺方法对照组采用盲法穿刺,即取止血带于距穿刺点8cm上方(近心端)捆扎,待血管充盈后,于肘上2~4横指行穿刺标记,消毒铺巾后以盲法进行穿刺并留置导管。
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选取本科取得超声培训资质的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操作,采用迈瑞M7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于其超声探头涂耦合剂同时套用无菌保护套,患者取平卧位,上臂外展和躯干呈90度,以B超定位确定穿刺点,并测量上臂臂围,消毒铺巾,按照探头显示血管影像进针,见回血后送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并留置导管。
作者单位:321300 浙江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ICU通信作者:程康宁,Email:ckning1985@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穿刺结果,包括1次穿刺成功、平均操作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穿刺失败情况。
其中将穿刺时间>20分钟且穿刺次数>3次作为穿刺失败。
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2.1 两组穿刺结果比较(表1)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穿刺失败率低于对照组,但其操作时间多于对照组。
高频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后对目标血管监测的临床价值
2.33)岁。将 109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 63例, 窦及静脉汇合部。置管时观察穿刺针路径是否合
置管前、中、后期应用高频超声对目标血管进行监 理,导丝走行是否流畅。置管结束后观察穿刺点是
测。对照组 46例,采用常规盲穿法置管。高频超声 否有感染,置管血管是否发生静脉炎,置管 1周复查
应用西门子 ACUSONSC2000彩超仪,探头频率 8~ 是否有血栓形成。通过置管前、中、后期对目标血管
综上所述,由各项仪器分析性能评估得出:Sys
mex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便快捷,性能
良好,各项目均符合 ISO15189的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NCCLSC28-A2.Howtodefineanddeterminerefer enceintervalsin the clinicallaboratory[S].Wayne USA:NCCLS,2000:1-31.
关键词 高频超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血管监测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认识的提 高,在临 床 应 用 中 经 外 周 静 脉 置 入 中 心 静 脉 导 管 (PICC)越来越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尤其对于要长期 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和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的 患者,PICC的优点尤为突出。PICC操作简便,留置 时间长,后期易维护,对患者治疗“一劳永逸”,避免 长期多次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同时应用高频超声引
12MHz。静脉导管应用美国巴德公司 4F三向瓣膜 进行选择、观察、监测,及时掌握血管及导管情况,同
导管。
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2 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后对目标血管进行监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 2016年 9月—2017年 3月 PICC置管患者 109例分为两组,观察组 63例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进行 PICC置管, 对照组 46例进行 PICC盲穿置管。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9.52%,对照组为 1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 意义(χ2 =4.4674,P=0.031);观察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0,P< 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21,P=0.036)。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 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同时可对置管后期血管的血栓形成或溶栓进行有效监测,对 PICC置管 患者进行长期有效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颅脑外伤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临床护理的效果观察
3 . 1 HC C优势 ( 1 )一次置管成功率高 :P I C C所选择 的穿
1 资料与方法
管位置停 留于腔静脉才 能启用中心静脉导管 。
1 . 3 护理措施 P I C C置管术完成后 ,护理措施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其决定 P I C C穿刺术置管时间的长短 与使用 。 ( 1 )敷 料 :敷料应选 择 1 2 e m×1 2 e m 敷贴 ,穿 刺第 二天 必须 更换 敷 贴 ,保持敷贴的洁净以动态 的观察局部穿刺点的情况 ,随后每
周定时更换 2次贴膜 。如果患者易 出汗 的患者 ,则需要根据患
1 .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 0 1 0 -2 0 1 2年收治 的颅脑外伤患者
9 8例设为治疗组 ,其 中男 6 9例 ,女 2 9例 ;年龄 3 O~7 3岁 , 平均 ( 5 1 . 3 6±1 . 2 7 )岁 ;其 中脑挫裂 伤 3 7例 ,重型 颅脑损 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5例 ,高血压脑 出血 l 6例 ,重型颅脑损 伤4 o例。另选取我 院同期 收治的 9 8颅脑 外伤患 者设 为对照 组 ,其 中男 7 0例 ,女 2 8 例 ;年龄 3 l~ 7 5岁 ,平均 ( 5 2 . 4 1± 1 . 3 7 )岁 ;其中脑挫裂伤 3 5例 ,重型颅脑损 伤合并其 他脏器 损伤 7例 ,高血压脑 出血 1 8例 ,重型颅脑损伤 3 8例 。两组患 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具有可 比性 。
2 结 果
计数资料采用 x 检验 ,以 P< 0 . 0 5为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一次置管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 时间的长短等指标 方面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P<0 . 0 5 ) ;对 照 组在导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堵塞方面明显高于治疗组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 P< o . 0 5 ,见表 1 、2 ) 。
颅脑损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运用心电图定位技术行PICC置入术的体会
颅脑损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运用心电图定位技术行PICC置入术的体会作者:李敬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12期李敬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12.060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穿刺插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无痛性静脉治疗通道,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静脉超声是利用探头将声波传送到机体组织,其回声强弱因组织、液体、骨骼的密度而不同。
组织密度越高,超声显影屏中的图像越深,静脉与动脉都能被鉴别出来。
这种技术可以指导操作者将导管安全准确地插入选定的血管。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即在放置导管过程中同步检查心房内心电图变化,依据P波的改变,从而准确放置导管的定位方法。
该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受到重视[1,2]。
1993年美国的McGee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总结认为心房内心电图可以达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要求,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这种监测方法准确率很高,超过90%[3]。
2002年Jones DWN等介绍了通过ECG变化判断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简便、快速、准确率高,而且导管放置的同时实时监测,随时调整[4]。
心房内心电图能清晰、可靠地反映所有患者导管头端的位置情况(原有心脏病患者除外)。
临床医师掌握了这项技术后,可作为术后X线透视监测导管位置的替代方法,因为心电图监测方法既有效又安全[1,5]。
2012年10~11月我科为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彩色便携式超声引导下运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实施了上臂PICC置入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例,男4例,女1例。
年龄23~59岁。
其中颅脑损伤伴颈椎骨折1例,伴血气胸1例,伴其他骨折3例。
呼吸机辅助呼吸3例,气管切开2例。
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用于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用于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董金叶;黄伟;马海骏【摘要】目的对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接受救治的14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患者则行常规体表标定中心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置管时间、更换穿刺位置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危重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有重要临床意义.【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8(015)011【总页数】3页(P1672-1674)【关键词】床旁超声检查;中心静脉置管;危重患者【作者】董金叶;黄伟;马海骏【作者单位】青海油田职工总医院急诊科,甘肃敦煌736202;青海油田职工总医院麻醉科 ,甘肃敦煌736202;青海油田职工总医院急诊科,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是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现在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适合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应用,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有助于患者后续治疗的顺利开展。
在我国,床旁超声设备的应用历史较为短暂,仅为10年左右,即使现在也大部分配置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而在急诊室中的应用较少[1-3]。
在急诊科临床中,医生会面对较多的危重患者,但当其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往往会受制于医院实际条件而采用常规体表标定的方式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从而影响患者的及时救治,耽误病情[4-5]。
超声在血管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在血管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胡小福;张卫军;尧升中【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血管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取60例休克急诊手术需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者、60例常规外周静脉穿刺失败患者、60例拟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参与研究,各组均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两个亚组,对照组的穿刺方法均为体表标志定位法,超声组的穿刺方法均为超声定位引导法.结果三组患者中,超声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血管穿刺置管中的应用,能够减轻患者机体痛苦,降低穿刺失败率,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8(008)009【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超声;血管穿刺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作者】胡小福;张卫军;尧升中【作者单位】广东省翁源县人民医院,广东翁源 512600;广东省翁源县人民医院,广东翁源 512600;广东省翁源县人民医院,广东翁源 512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血管穿刺置管在多种急危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包括动脉穿刺置管、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1-2]。
由于患者在体型、机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传统的血管穿刺方法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3-4]。
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超声已经在血管穿刺置管中得到应用[5]。
本研究选取对血管穿刺置管有不同需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在血管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休克急诊手术需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者、60例常规外周静脉穿刺失败(穿刺两次未成功)患者、60例拟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及相关护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行PICC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导管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预防性导管护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PICC穿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可有效预防导管护理风险,提高置管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建议采用。
关键词:预防性导管护理;重型颅脑外伤;PICC穿刺护理重型颅脑外伤是一类临床高危疾病,病情严重,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可为患者输注药液、营养液,是不可或缺的治疗环节,但PICC 置管极易出现导管类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分组试验方式,以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试验对象,探讨在PICC穿刺护理中应用预防性导管护理的效果[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选取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观察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在29~50(40.63±8.33)岁;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7例、13例,年龄在28~51(40.25±8.42)岁。
一般资料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②对本次试验知情,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皮肤过敏;②合并恶性肿瘤和血液传染病。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导管护理:每日检查导管和穿刺点情况,更换敷料。
观察组行预防性导管护理:(1)穿刺护理;穿刺时应当选择外周静脉上的皮肤没有感染的皮肤组织,穿刺时对周围皮肤组织进行彻底消毒,穿刺后要固定导管至恰当位置,防止脱落,留置导管的穿刺孔必须使用无菌膜进行覆盖[2]。
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在困难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在困难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在困难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05月-2022年05月间64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困难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行传统盲穿法)和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穿刺),各32例,比较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穿刺耗材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静脉炎、渗液渗血、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应用,可为低月龄患儿、超重患者等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提供良好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可推广。
【关键词】B超引导;外周静脉留置;困难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应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可保护患者的血管,便于及时给药,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但是,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1],与患者的周围静脉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患者因为长期输液、肥胖、水肿等原因,会造成周围静脉的状况非常不好,这就会造成穿刺的难度,这就会增加穿刺的时间和患者的痛苦。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超声波导引下,静脉留置针置管已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院的静脉治疗团队,尝试利用超声引导系统,为周围静脉难以置管的患者,进行外围静脉留置针的穿刺。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05月-2022年05月间64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困难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34例;最小2个月,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30.15±2.14)岁;低月龄患儿10例,体重>100kg患者12例,严重休克5例,其他5例。
观察组中,男31例,女33例;最小3个月,最大71岁,平均年龄为(30.17±2.16)岁;低月龄患儿11例,体重>100kg患者13例,严重休克5例,其他3例。
B超下改良中长静脉置管在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B超下改良中长静脉置管在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3-23T13:31:35.1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7期作者:丁蓉王星陈新新胡慧周霞[导读] 分析在脑卒中静脉输液中应用B超下改良中长静脉置管的临床效果。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001)【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卒中静脉输液中应用B超下改良中长静脉置管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样本的选择源自本院需开展中长静脉置管的80例患者,均为急性脑卒中,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3月间。
所有患者行B超下改良中长静脉置管,对脑卒中患者的静脉置管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使用后的平均置管时间明显增长,且置管成功率贵要静脉高于正中静脉与头静脉;患者较少产生并发症,但是头静脉较多。
结论:脑卒中的患者经应用B超下改良中长静脉置管后,可以延长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对于他们而言是建设安全静脉通路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改良中长静脉置管;脑卒中;静脉输液【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113-011.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研究样本的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3月间,源自本院需开展中长静脉置管的80例患者,均为急性脑卒中。
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24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约(60.2±2.4)岁。
比较80例脑卒中的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呈现P >0.05,故统计学无分析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行B超下改良中长静脉置管,具体内容为[2]。
1.2.1置管材料导管末端依照实际置管长度给予修剪,5Fr为本次置管的型号,60cm为长度,14G为穿刺针,2.19cm为本导管的外径,调整28ml/min为实际导管流速。
1.2.2具体操作在B超操作环境下,对不适宜插管的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行置管前需让患者将置管同意书签署,将无菌手术衣、PICC置管(1套)、静脉盘、无菌穿刺包(1个)、可来福接头(1个)、无菌手套(2副)、无菌肝素NaCl溶液、透明贴膜(1张)、治疗车等用物准备好。
彩色超声在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例中的应用分析
彩色超声在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例中的应用分析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79例需要长时间输液治疗的患者,对其采用外周静脉穿刺植入静脉导管处理,穿刺过程全程采用超声引导监测,同时对导管末端进行定位。
对患者穿刺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7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一次成功的患者为76例,占比例的96.2%。
结论彩超引导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放置能够提升穿刺成功了,减少患者的痛苦。
标签:超声引导;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过外周浅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放置于中心静脉中。
此种治疗方式主要是针对需要长时间输液的患者,为患者创造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
但此种方式在肉眼下的穿刺成功率非常低,且患者穿刺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我院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对超声引导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讨论,旨在提升患者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79例需要长时间输液治疗的患者,患者年龄平均(47±25)岁,男37例,女42例。
所有患者均为传统穿刺或肉眼下穿刺失败者。
患者均同意采用超声引导穿刺。
1.2方法仪器选用GE P6、SIEMENS X300和GE LOGIQ 400 MR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仪,采用单腔三向瓣膜PICC 导管。
静脉选择条件:选取浅表静脉,皮下1cm以内;静脉直径超过3mm;静脉回流通畅;静脉流向为锁骨下静脉。
患者去枕平卧,穿刺一侧手臂外展90°,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查患者皮下静脉走向以及周围解剖形态,记录相关信息。
标记患者血管走向,选择合适穿刺点。
穿刺部位远端防止静脉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将消毒的探针放置于标记部位,在超声的实时监控下进行穿刺,穿刺针进入血管时可在管腔内见强回声平行光带,回抽时针管内见彩色信号回声表示穿刺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伟何显炬徐乐娟陶然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颅脑外伤危重患者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a)-0022-03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患者具有病情严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院采用两种方式对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进行静脉置管,以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
观察组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年龄22~68岁,平均为(44.6±2.3)岁;其中24例患者为脑挫裂伤,16例患者为重型颅脑外伤,10例患者为高血压脑出血,7例患者为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20~69岁,平均为(42.9±3.1)岁;其中25例患者为脑挫裂伤,17例患者为重型颅脑外伤,8例患者为高血压脑出血,7例患者为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由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Groshong PICC穿刺包行穿刺置管,取肘正中静脉,常规消毒铺巾,然后行超声定位穿刺置管,将导管插入所需长度(一般术后有条件可行胸X线片检查,导管尖端到达第2、3肋间隙为佳),利用碘伏或氯己定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然后利用贴膜固定。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并在肩下垫枕,使锁骨下区域充分暴露;在右锁骨下常规静脉穿刺,利用超声探头对右侧锁骨下静脉区域展开检查,对锁骨下静脉位置及走行等进行观察,选取适当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将无菌保护套套在B超探头上并对穿刺支架进行固定,在穿刺点以30°~50°进针,之后声像图上可获得进针录像,并可对进针深度及走向进行观察;在超声动态显示进至锁骨下静脉后将针芯退出,待出现回血后对穿刺针进行固定,取下注射器,利用穿刺针置入引导钢丝,退出穿刺针,然后插入扩张器,对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扩张,然后退出扩张器,插入静脉留置导管,退出引导钢丝;在进针处固定无菌纱布,并固定静脉导管。
1.2.2 导管维护操作者应定期利用0.5%碘伏常规消毒两组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2次/周,消毒后定期更换贴膜,且每次输液前后应采用20 ml 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且应每半个月对可来福G2000型接头进行更换。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一次置管成功为一针见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中57例患者采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后所有均一次置管成功,其置管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中57例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治疗后42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9例患者两次置管成功,6例患者三次置管成功,其一次置管成功率73.7%;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为19~52 d,平均为(39.5±3.6) d;对照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为13~38 d,平均为(21.5±2.9) d;观察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静脉输液治疗[1-2]。
反复周围静脉穿刺极易增加患者痛苦,且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现象发生率增加,因此,为提高颅脑外伤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临床上必须及时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静脉置管方式[3-5]。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颅脑患者较常用的穿刺置管方式。
本研究显示,超声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P0.05),但该现象通常在短时间内便可愈合,因而通常不会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造成影响。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P>0.05),主要是由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极易发生导管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等并发症,使患者早期被迫拔管,致导管留置时间缩短;经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虽可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但其通常可在短时间内痊愈,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肖秀霞,蓝勇明,黄满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 20(16):2564-2568.
[2] 刘月英,陈艳梅,温红梅.护理管理改进应用于降低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6):2556-2557.
[3] 张永芳,陆佳韵,葛津津,等.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9):74-76.
[4] 张晖,董辉,王和平,等.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疗效评价[J].云南医药,2014,35(3):306-308.
[5] 王琳,刘霞,娄玉娟,等.有边型美皮康与PICC换药包在锁骨下静脉置管初次换药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2):106-107.
[6] 谢德东,周莉娟,陈力,等.两种穿刺入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比较[J].四川医学,2014,35(7):828-830.
[7] 刁伟强,刘伟坚.电脑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术后额颞部颅骨缺损35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0):30-31.
[8] 陈雪仙,黄毓琼.锁骨下静脉置管敷料更换时清洁消毒方法的改良[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6):368-370.
[9] 刘斌,曾瑞亮,钟慧.清开灵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123-124.
[10] 张红云.振动排痰机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51-52,55.
[11] 刘登贤.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4,33(13):109-110.
[12] 王明忠.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3-14.
(收稿日期:2014-10-20 本文编辑:李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