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与汇率管理知识分析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汇的概念
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人们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这个意义上的外汇概念等同于国际结算。
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一切用外币表示的资产。我国以及其他各国的外汇管理法令中一般沿用这一概念。如在中国,根据1997年1月20日发布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规定,外汇是指:
(1)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
(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
(5)其他外汇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外汇就是外币资产。
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存放在国外银行的外币资金,以及将对银行存款的索取权具体化了的外币票据才构成外汇,主要包括:银行汇票、支票、银行存款等。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外汇概念。
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即外汇的买卖价格。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也就是用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汇率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有不同的制定方法。在金本位制度下,由于不同国家的货币的含金量不同,两种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又称铸币平价)是外汇汇率的基础。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汇率变动受外汇供求关系的制约,当某种货币供不应求时,这种货币的汇率就会上升,当某种货币供过于求时,它的汇率就会下降。
影响外汇供求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国际收支的影响。外汇的供给和需求体现着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贷方项目构成外汇供给,借方构成外汇需求。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就意味着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不应求,本币供过于求,结果是外汇汇率上升;反之,一国国际收支盈余则意味着外汇供过于求,本币供不应求,结果是外汇汇率下降。在国际收支中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最大。
(2)通货膨胀的差异。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条件下,两国之间的比率,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决定的。如果一国通货膨胀高于他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就会趋于升值。
(3)利率的影响。如果一国利率水平相对高于他国,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由此改善资本帐户,提高本币的汇率;反之,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低于他国,则会导致资金外流,资本帐户恶化。(4)经济发展增长的差异。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差异对汇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由此会带来进囗的增加;经济增长同时还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增加,对进囗商品的需求的下降。另外经济增长也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改善资本帐户。从长期看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本币币值的稳中趋升。
(5)市场预期。国际金融市场的游资数额巨大,这些游资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具有高度十分敏感性,由此产生的预期支配着游资的流动方向,对外汇市场形成巨大冲击,预期因素是短期内影响外汇市场的最主要因素。(6)货币管理当局的干预。各国货币当局为了使汇率维持在政府所期望的水平上,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以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这种干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对外汇的短期走势仍有重要影响。
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也称应付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1个或100、1000个单位)为标准,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也就是说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外国货币的价格。外汇汇率上涨,说明外币币值上涨,表示单位外币所能换取的本币增多,本币币值下降;外汇汇率下降,说明外币币值下跌,表示外国单位货币能换取的本币减少,本币币值上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也采用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也称应收标价法或数量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 1个或 100、1000个单位)为标准,计算应收进多少外国货币。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是以外国货币来表示的单位本国货币的价格。若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能兑换的外国货币比原来减少,说明外国货币升值;若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能兑换的外国货币比原来增多,则说明外国货币的币值下趺,本国货币的币值上升。目前在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等少数国家使用间接标价法。
外汇的发展历史-外汇交易市场的演变
黄金汇兑制及布雷顿森林协定
1967 年,一家芝加哥银行拒绝向一位名为Milton Friedman 的大学教授提供英镑贷款,因为他意图利用这笔基金卖空英磅。Friedman 先生察觉到当时英磅对美元的比价过高,想先卖出英磅,然后等英磅下跌后再买回英磅来偿还银行,从而能够迅速大捞一笔。这家银行拒绝提供贷款的依据是20 年前确立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固定了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并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设为35 美元对每盎司黄金。
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于1944 年,力图通过阻止货币在国家间逃逸,限制国际货币投机行为,从而实现国际货币的稳定。在此协定之前,黄金汇兑本位制--盛行于1876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主导着国际经济体系。在黄金汇兑制中,货币在黄金价格的支持下达到新的稳定阶段。黄金汇兑制废除了旧时代国王和统治者任意贬低币值,引发通货膨胀的行为。
但是,黄金汇兑本位制并不十全十美。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会从国外大量进口商品,直至耗尽支持本国币值所需的黄金储备。其结果是,货币供给量紧缩,利率抬高,经济活动放缓至经济衰退的限度。最终,商品物价跌至谷底,逐渐吸引其它国家纷至沓来,大量抢购该国商品。这将向该国重新注入黄金,直至增加该国货币供给量,压低利率,并且重新创造财富。此类“繁荣-衰退”模式贯穿于整个黄金本位制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贸易流通和黄金的自由流动。
在几场风雨浩劫的战争之后,布雷顿森林协定出台了。签约国同意尝试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必要时对黄金的相应比率,只允许有较小幅度的波动。各国禁止为获取贸易利益而贬低本国币值,只允许在小于10%的幅度内贬值货币。进入50 年代,持续增长的国际贸易量导致因战后重建而产生的资金大规模转移,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外汇汇率失去稳定。
此协定最终于1971 年被废止,美元将不再能被兑换成黄金。到1973 年,各主要工业国的货币汇率浮动更加自由了,主要由外汇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和需求量调控。随着交易量、交易速度以及价格易变性在20 世纪70 年代中的全面增长,比价天天浮动,全新金融工具逐渐问世,市场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得以实现。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问世,跨国资本流动加速,将亚、欧、美等洲时区市场连成一片。外汇交易量从80年代中期的每天约700亿美元飙升至20年后今天的每天15000亿美元。
欧洲市场的膨胀
外汇交易蓬勃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是迅速发展的欧洲美元市场;在欧洲美元市场中,美元被存入美国境外的银行中。同样,欧洲市场是指资产存放于货币原主国之外的市场。欧洲美元市场最初成形于50 年代,当时俄罗斯将其石油收益(以美元计)存放在美国境外,以避免美元存款被美国政府冻结的风险。这就形成了脱离美国政府控制的巨大离岸美元金库。美国政府制定法律限制将美元借贷给外国人。由于欧洲市场的自由度较大且回报率较高,因此特别具有吸引力。从80 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公司开始从离岸市场借筹资金后,发现欧洲市场对于持有超额流动资金、提供短期贷款以及进出口融资而言是一个财富中心。
伦敦曾经是(至今仍然是)主要的离岸市场。在80 年代,英国银行为维系其在全球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