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柿小院,老舍先生笔下理想生活的模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猫》教学备课作者资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猫》教学备课作者资料永远的老舍又想起老舍先生。
今年是2006年,距老舍先生离开我们这个繁华又寂寞的时代已经整整四十年了。
对于历史来说许多喧嚣都已远去,有的已经沉没,可是老舍却依然站立在我们的前方,犀利的目光似乎要穿透我们时代的心脏。
在先生的目光里,我是不及格的学生,有的只是景仰与羞愧,先生对我来说是座高山。
先生是基督教徒,在谈到《圣经》时,先生说,《圣经》的要义是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
先生沐浴在自己的信念里,终其一生都在行善——从小善到大善进而至善。
解放后,先生家里常去一些不寻常的客人,他们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有时还带着小孩,一见到老舍就按旗人的规矩行礼,并大声吆喝:给大哥请安!老舍总是慌忙上前扶起他们:“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那一套了,快坐下,咱哥儿俩好好聊聊。
”接着就是倒茶递烟,拿糖果给孩子们吃。
客人临走时,总是要掏出一两张十元人民币塞给他们,与他们热情道别。
在他家工作过的黄秋耘有些莫名其妙,老舍就给解释:“唉,这些人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过“臭脚巡”(旧社会的巡警)的……你读过我的《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方珍珠》……吗?他们就是我这些作品中的模特儿啊!他们穷困潦倒,家里揭不开锅了,我还有俩钱,“朋友有通才之义”嘛!你别见笑,我就是有点封建思想。
”在金钱至上的“竞争哲学”(竞争——斗争——战争)横行的今天,什么骨肉之情、朋友之义、师生之谊已经快要烟消云散了,想想老舍,有的只是感动和钦佩,真希望自己也有这些封建思想。
先生每每去冰心家里作客,人没到,总是声音先到:“泡好茶没有?客人来了。
”接着就是冰心孩子的欢呼:“舒伯伯来了。
”然后是孩子们一拥而上,唧唧喳喳说个不停,然后是老舍绘声绘色的童话故事……多少年后冰心的几个孩子都大了,回想起老舍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冰心说:在行善上,老舍是有福的。
周扬准备成立中国民间文艺联合会,会址没有着落,老舍先生毫不思索地说,我的房子可供使用。
丹柿小院忆老舍
丹柿小院忆老舍作者:梁爽来源:《华人时刊》2017年第07期盛夏时节到北京去看望女儿,女儿问我想到什么地方去玩玩,我说天气太热不太想出门,不过很想去看看老舍故居。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最后命丧北京的老舍先生,解放前他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九处,我们首先去寻訪原北京市第十七小学,即方家胡同小学,不过老校舍已改建成新教学楼,见到的只有新楼无老舍。
我们又去拜访1949年以后老舍先生一家居住过的位于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四合院,1987年,北京市政府确定该院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是十足的老舍。
八月的北京正是三伏天,去老舍故居时值中午,气温高达35℃,北京城仿佛被浓浓尘雾罩住,没有一丝风。
买了门票进门,越过一堵五彩木影壁,便见庭院里有两株高高的柿子树,柿树上挂满了青青的柿子,知了在枝头鸣个不停,更增添了几分闷热。
据说,这两棵柿树是1954年老舍先生亲手植的,每年深秋红柿缀满枝头,老舍常摘下招待来客。
著名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索性就把这庭院美名为“丹柿小院”。
老舍1949年从美国归来,在征得周恩来总理同意之后,用100匹白布换下了这幢老北京最普通的四合院,1950年3月举家迁入。
四合院系纯木结构,布局紧凑,两间小南房为门房,西侧有一狭长小院,原为老舍之子舒乙先生的卧室,现在是老舍生平及作品展览室。
院内正房的北边有三间,一间原为老舍夫妇卧室,一间原用作客厅,另一间耳房就是先生曾经的书房了。
站在客厅门口观看厅内的陈设,只见南面靠门放着一张长木沙发,两旁是两张单人沙发,北面置一条案,中有硬木雕花圆桌圆凳,东面则是多宝阁。
逼仄而简朴,这也是平民作家老舍的风格写照。
他曾在这里接待过许许多多著名艺术家和中外友人,他们在此促膝长谈,我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种亲切和谐的气氛。
站在先生书房门口,可见书房里的一张单人床上摆开着一副扑克牌,显然是先生休息时玩的。
先生或许玩着玩着突然灵感袭来,就匆匆走向书桌。
你所不了解的老舍先生
你所不了解的老舍先生老舍,这个平民作家老舍,一生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了庞大的贡献。
他朴素,书房只有一个桌子,一个椅子和一张床,这种书房是有两大好处的:既可以安心写作,累了有可以躺在床上闭眼休息,大概只有老舍先生才这样想把。
他勤劳,他喜爱养花,这是人人都可以肯定的,养花是很辛劳的,他和他的夫人胡絜青在大雨来临时得把院子里100多盆花都搬到屋子里,天空晴朗时有得把屋里100多盆花搬回院子,这种状况下他都可以接受,他肯定很勤劳。
他好客,客人来的时候,他都热情招待,握手虽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倒茶虽是缓缓的,但是很彬彬有礼。
在客人来时,他会把他藏的平常都不舍得喝的酒招待客人。
他多么好客呀!他平易近人,他帮助盲艺人组成队伍,让他们生活有了出路,他帮助老百姓解救芝麻酱的问题,让他们冲新吃上香喷喷的麻酱面。
他热爱生活,他有好多爱好:藏酒,养花,养猫,藏画,打拳,喝茶,书法,绘画,说相声,收藏古玩······他有着这么多的合格品质,我们应该多多学习他的这些品质和优点。
在我心目之中,老舍先生是永生的,我时常深沉地怀念他。
因为,老舍先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著名现代作家。
是我文学编辑生涯唯一联系最密切的作家。
老舍先生弃世是使我受到震撼最为激烈的伟大作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读高中时,跟老舍女儿是同班同学。
校长是一位民主人士,他特意邀请老舍先生来给中同学讲课。
学校原是京师衙门,大堂就是讲课的礼堂。
此前我已读过《骆驼祥子》,不禁想象老舍会是什么样子。
他举步迈进高门槛,缓步走上大讲台,圆脸,分头,戴着黑框眼镜,笑呵呵跟同学打招呼,露出浅浅酒窝,和气,慈蔼,让我们感到温馨,舒坦。
此前,我没见过所读作品的作家本人,而今第一次见到,略有一些出乎意料。
原来作家就是这个模样,跟一般家长也差不多,没有架子,没有傲气,朴素,亲切。
但他的谈吐举止,优雅,风趣,显然是位学者智者。
这便是用文字吸引我们、打动我们,愉悦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更清楚熟悉现实和历史的人。
丹柿小院
从 小 住 在 京 城 大 杂 院 里 , 后 来 受
往彩
闹 中取 静 的 好 地 方 这 个 小 院 坐 落 在 东 城 丰 盛 胡 同 l 号 , 由于 北 京 当时 有 两 个 O 丰 盛 胡 同 ,另 一 个 较 大而 且 有 名
上 院子 没有靠近 马路并且有众 多
一
故地重游 丹 柿 小院 我一 共 来过 3 。 次 第一次 是去年 为了顺利完成现代 文 学 课 的 课 堂 实 践 作 业 ,第 二 次 是 为 了 这 次 写 关 于 老 舍 故 居 的 文 章 ,恰 逢 故 居 闭 馆 整 修 ,我 无 奈 地 又来了第三次 。 说 到闭馆 整 修 ,从2 1年 9 OO 月 初 到 9 2 曰 , 其 间 大 约 持 续 月 9 三 个 星 期 ,院 内 的 展 览 馆 增 设 了
些 ,所 以发给老舍的信件 常常错 投到那里 。老舍先生去世 后,这 6 l l!i 8f;lll I l il ;
学 巨匠,不禁对 这里的一草一木
的 家 乡 。 解 放 后 ,他 向 周 总 理 申 请 在 北 京 买 房 子 ,可 能 是 北 京 人
更 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更 有 落 叶 归 根 的 夙 愿 ,
的 五 彩 木 影 壁 。 上 面 贴 着 的 是 由
老 舍 夫 人胡 絮 青 亲 笔 写 的 “ ” 福 字 。 木 影 壁 红 绿 相 间 , 分 布 和
谐 ,为 整 个 小 院 增 添 了 些 许 热 闹
和文雅 ,来 往参观的大多数人都 会在这 儿拍 照留念。绕过影壁 ,
整 个 院 落 尽 收 眼 底 ,柿 子 树 是 整 个 院 子 的 亮 点 。 这 次 去 正 值 秋 天 ,树 上 的 柿 子 大 多 都 已 成 熟 ,
老舍在丹柿小院创作的作品
老舍在丹柿小院创作的作品《老舍在丹柿小院创作的作品》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老舍先生在那丹柿小院创作的作品。
你知道吗,那丹柿小院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老舍先生就在那里,一笔一划地写出了好多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
就说《茶馆》吧,那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
里面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仿佛就站在咱们面前,跟咱们唠着家长里短。
那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正直,秦二爷的抱负,每个人的命运都和那个时代紧紧相连。
老舍先生用他的笔,把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让咱们读着读着,就好像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茶馆里。
还有《龙须沟》,写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儿。
那些生活在龙须沟边上的人们,他们的苦,他们的乐,都被老舍先生写进了书里。
他可真是懂老百姓的心啊,能把那些平凡人的故事写得那么动人。
在丹柿小院里,老舍先生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变成了精彩的文字。
他的作品,不仅让咱们看到了过去的岁月,也让咱们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老舍先生特别了不起?反正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啦!《老舍在丹柿小院创作的作品》二亲爱的小伙伴,咱们今天来聊聊老舍在丹柿小院创作的那些精彩作品。
《骆驼祥子》你肯定听过吧?祥子的命运多舛,一心想买辆属于自己的车,可生活总是给他使绊子。
老舍先生把祥子的那种无奈、那种挣扎写得太逼真了,让人读着心里酸酸的。
感觉就像是身边的一个熟人,在跟咱们倾诉他的遭遇。
老舍先生在丹柿小院里,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创作世界。
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都融入到了作品里。
每次读他的作品,我都在想,他当时是不是坐在小院的椅子上,望着那些丹柿,灵感一下子就来了。
哎呀,老舍先生在丹柿小院创作的这些作品,真的是太珍贵了,让咱们能从中学到好多好多东西。
你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
老舍小说如何描述城市生活景
老舍小说如何描述城市生活景老舍先生的小说就像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城市生活画卷,把城市里的点点滴滴都描绘得入木三分。
咱先来说说《骆驼祥子》,在这部作品里,老北京的城市生活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祥子拉着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那胡同里的吆喝声、四合院门口的闲聊声,仿佛就在耳边。
老舍先生把老北京的街道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就说那土路,晴天的时候尘土飞扬,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祥子拉着车走在这样的路上,得多费劲儿啊!还有那些个店铺,卖什么的都有,热气腾腾的包子铺、香气四溢的茶馆,都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四世同堂》里的小羊圈胡同,更是把城市生活的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祁家、钱家、冠家,每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家的日子都和这城市的变迁紧紧相连。
胡同里的孩子们玩耍打闹,大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忙碌,邻里之间有时相互帮忙,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事闹点小别扭。
就像有一回,祁老爷子好心给对门送了点自家种的菜,结果对门以为老爷子是在显摆自家的日子过得好,闹了一场误会。
可过后呢,大家还是该咋样咋样,这就是城市里邻里之间那种复杂又真实的关系。
再看看《离婚》,这里面的城市生活充满了无奈和妥协。
老李向往着诗意的田园生活,却被困在这城市的牢笼里。
他每天上班下班,挤在拥挤的人群中,看着街头的繁华,心里却空落落的。
有一次,老李下班路上看到一个卖糖葫芦的,那糖葫芦红彤彤的,看着特别诱人。
他想买一串尝尝,找回一点小时候的快乐,可最终还是忍住了,因为他觉得这是小孩子的玩意儿,自己不该这么幼稚。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把老李那种在城市生活中压抑自己、失去自我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舍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让你感觉自己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城市当中,和那些人物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
他笔下的城市生活不是高大上的,而是充满了烟火气,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有家长里短的烦恼,也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老舍先生通过他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里的人情冷暖。
住的梦老舍阅读理解
住的梦老舍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老舍的《住的梦》这篇文章,这可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你想想看啊,住这件事,对咱每个人来说多重要啊!就像咱每天得吃饭喝水一样,住得舒服了,日子才过得爽呀!老舍先生在这文章里,把他对住的那些梦想啊,描绘得那叫一个生动。
比如书里说的那个小院,“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哎呀呀,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我仿佛都能看见那几株树在那摇摇晃晃呢!这不就跟咱梦想中的家差不多嘛!咱不也都盼望着有个自己的小天地,可以在里面自由自在的。
再看看老舍先生提到夏天要有雨,冬天要有雪,嘿,这简直就是我们心里想要的呀!夏天的雨噼里啪啦打在窗户上,咱躺在屋里,多惬意;冬天的雪厚厚地积在院子里,那感觉,甭提多棒了!这就好像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憧憬,不是吗?
“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觉得那么亲切。
就好像我小时候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每到夏天就会开满槐花,那香味,
啧,真让人怀念!这不就是文字的魔力嘛,能让你一下子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
说到这儿,我就想问了,谁不想有个这样的住的梦呢?老舍先生用他的笔,把我们心底的那些渴望都给勾出来了。
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写住,更是在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啊!这就是老舍先生的厉害之处,能从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里,写出让我们共鸣的东西。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去好好读一读这篇《住的梦》,相信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这不就是读书的意义嘛,让我们更懂得生活,更热爱生活!。
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
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一、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概述近几年来,随着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建设不断增加,给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投资越显重要。
伴随着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数量增加和扩大,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正确的投资和发展,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经济效益。
(一)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基本概念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是选择和决定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必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
对一个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决定。
而且,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
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主要依据是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进行老舍博物馆丹柿小院的参观手册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
【高二作文】参观老舍故居有感
【高二作文】参观老舍故居有感说起北京的名人,最先想起的便是老舍先生了,为了更加了解老舍,这个暑假我便去了老舍的故居参观。
老舍的故居在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老舍的故居大门坐西朝东,进入二门,来到一个三合院,院子里有四棵大树耸立着。
这两棵柿子树和两颗梨树是老舍先生于1954年亲手所栽。
小院因此得名"丹柿小院"小院,加上北房三间和东西二房为纪念馆的主要部分。
东西二房为《老舍生平创作展览会》先生各个时期相同版本的作品云集其间,除了照片、手稿及生前的遗物等。
重现了先生一生的成就,展出分成"红旗之子、东方学院、山东岁月、八方来凤、美国之棋和丹柿小院"六个部分。
老舍从一个卑微家庭出身、世代文盲的贫穷孩子,到最后的授予“人民艺术家”美誉,写出《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传世不巧作品,这让我十分的佩服。
老舍的作品我最熟识的当属《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写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凄惨命运。
祥子源自农村,在他扎上偷来的洋车以后,立志卖一辆车自己扎,搞一个单一制的劳动者。
但经历了三起三落后他恐惧了沦为了一具行尸走肉。
在读《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备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不能吻合。
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曲折中打碎了,贫了。
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能吻合催生了无数的惋惜。
有时候梦就是不可能将成真的,即使像是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崇尚,梦想最终还是幻灭了。
老舍用这本书反应出来了当时社会不想好人存有解决之道的事实。
老舍利用一个一个的作品来讽刺、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
去谱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我觉得老舍是伟大的。
正如他的自我写照:"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几十年来日日操练在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这次参观使我增进了对这位生在北京,短在北京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介绍。
使我的心灵受了惊艳,老舍的一生就是了不起的,他的作品启迪着后人,更是通过写作,我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美好,非常感谢现在的了不起时代。
老舍小说如何呈现都市生活面貌
老舍小说如何呈现都市生活面貌老舍先生的小说,那可真是把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给咱们展现得淋漓尽致!就拿《骆驼祥子》来说吧,祥子这个从农村来到北平城闯荡的小伙子,一心想着靠拉车过上好日子。
咱们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北平城的大街小巷。
那胡同里的吆喝声,大杂院里的家长里短,还有车厂老板的狡诈,这些细节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北平城的都市生活画卷一点点展开在咱们面前。
老舍先生对都市生活中人物的刻画,那叫一个绝!像虎妞,这个泼辣又有心计的女人,她的一举一动都透着那个时代都市女性的特点。
她穿着打扮时髦,却又带着一股子俗气;她精明能干,算计着自己的小日子,却也在爱情和婚姻里挣扎。
再比如说《四世同堂》,祁家的一大家子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不同的心思和遭遇。
祁老爷子一心想守着自己的小家,过着安稳日子,可这战争的炮火哪能容他如愿。
老大祁瑞宣,心里装着国家,却又被家庭的责任束缚着。
咱们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小羊圈胡同里,为了柴米油盐发愁,为了国家的命运担忧。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老北京的胡同里转悠。
那狭窄的胡同,斑驳的墙壁,仿佛还残留着老舍先生笔下的气息。
我看到一个老大爷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大蒲扇,眯着眼晒太阳。
旁边的大妈们围在一起,一边择菜一边唠着家常。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老舍先生小说里的那种烟火气,那种真实又亲切的都市生活。
还有《离婚》里的那些小科员们,每天为了升职加薪,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在办公室里勾心斗角。
他们下了班,回到家里又要面对老婆孩子的琐碎事儿。
这种普普通通的都市人的生活状态,被老舍先生写得入木三分。
老舍先生的小说里,不光有人物,还有那都市的风景。
他写的那些街道、店铺、茶馆,都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就像茶馆里的那些茶客,有的在谈论着国家大事,有的在抱怨着自己的生活,小小的茶馆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总之,老舍先生通过他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把都市生活的种种面貌呈现在咱们眼前。
让咱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都市的喧嚣与寂静,繁华与落寞,希望与绝望。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景如何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景如何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城市画卷,为我们徐徐展开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城市生活景象。
在他的笔下,城市不再是简单的建筑堆砌和人群聚集,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生命共同体。
就拿《骆驼祥子》来说吧,故事中的北平城,那大街小巷,那车水马龙,仿佛都能让我们置身其中。
祥子拉着他的人力车,在尘土飞扬的胡同里穿梭,他的汗水滴落在石板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街边的小商贩们扯着嗓子吆喝,卖着各种特色小吃,那香气仿佛能透过书页钻进我们的鼻子里。
还有《四世同堂》里的祁家,住在小羊圈胡同。
那胡同里的邻里关系,复杂又紧密。
大家平日里家长里短,互相帮衬,可一旦遇到大事,又各有各的心思和盘算。
比如祁老太爷,总是固执地认为只要关上自家的大门,就能躲过外面的风雨。
他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宝贝,小心翼翼地藏在床底下的箱子里,还时不时地拿出来摸摸看看。
老舍先生对城市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就连那角落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城市的繁华与破败,能感受到人们的喜悦与悲伤。
记得有一次,我走在一条老街上,那街道的模样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老舍笔下的场景。
街边的老房子,门窗斑驳,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推着车子慢慢走过,那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路上的行人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悠然自得。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到了老舍先生所描绘的城市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那种生活的滋味。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不是简单的场景勾勒,而是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他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中的人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坚守,梦想与失落。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祥子那样的底层劳动者,还是祁家那样的普通家庭,都在努力地生活着,为了自己的那份希望和责任。
总之,老舍先生用他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城市生活记忆,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过去城市生活的重要窗口。
老舍故居丹柿小院
老舍故居丹柿小院
杨宝民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04(053)007
【摘要】可以说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
老舍一生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
但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
老舍说过:“我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无论在哪里,我思念北京,就像思念我的慈母。
”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杨宝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22
【相关文献】
1.中国名人在国外故居的保护——由老舍在伦敦的故居想到的 [J], 张乔珍;
2.丹柿小院忆老舍 [J], 梁爽
3.丹柿小院老舍故居百花深处凡人家 [J], 李响;
4.胡同里的丹柿小院——缅怀老舍先生 [J], 冉晓仲
5.“丹柿小院”的柿树管理 [J], 苑秀梅;马卫国;史衍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舍《住的梦》
⽼舍《住的梦》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
⼆⼗年前,旧历的⼆⽉初,在西湖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
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整天⽣活在诗与图画之中。
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
在那⾥,我虽然只住过⼗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灵。
在我所看见过的⼭⽔中,只有这⾥没有使我失望。
到处都是绿,⽬之所及,那⽚淡⽽光润的绿⾊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空中与⼼中似的。
这个绿⾊会像⾳乐,涤清了⼼中的万虑。
秋天⼀定要住北平。
天堂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是从我的⽣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论天⽓,不冷不热。
论吃的,苹果、梨、柿⼦、枣⼉、葡萄,每样都有若⼲种。
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
西⼭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清⾹。
⾐⾷住⾏,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项不使⼈满意的。
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成都或者相当的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暖,可是为了⽔仙,素⼼腊梅,各⾊的茶花,仿佛就受⼀点⼉寒冷,也颇值得去了。
昆明的花也多,⽽且天⽓⽐成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便宜的⼩吃远不及成都那么多。
好吧,就暂这么规定: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
节选⾃⽼舍《住的梦》朗读提⽰:《住的梦》⼀⽂是⽼舍先⽣写的⼀篇散⽂。
⽂章随着春、夏、秋、冬季节时令的不同,演绎了⼏座美丽城市的关于住的梦。
作者除了时令上的原因,对这些城市表达了向往之情之外,还含蓄地表达了热爱祖国⼭河的内涵。
朗读这篇⽂章,语⽓语调的起伏不要太⼤,节奏可舒缓些。
情真意切是本⽂朗读的基调。
拓展阅读:丹柿小院——老舍故居
丹柿小院——老舍故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
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王府井步行街世都百货西侧丰富胡同内老含故居准确点儿说应该叫“老舍纪念馆”,找到它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刚看到故居的门脸儿,迎面正好碰上一对老外从人力车上下来。
1954年春天,老舍先牛在这个小院中亲手栽下了两棵柿树,每到秋天树上坠满沉甸甸的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1950年老舍先生在经历了山东岁月和美国风雨后应周总理之邀回国并购买了这处房子,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6年,写下了建国后的全部作品。
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小院是典型的北京二进三合院风格,大门坐西朝东。
一进二门有一块很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春节前后影壁上贴上“抬头见喜”和倒置的“福”字,特别有过年的味儿。
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胡青的卧室兼画室。
西耳房是老舍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他说这是全院儿中最静的地方。
其实,这个故居就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老舍故居是最有人缘的地方,很多退了休的老北京有事没事都过来看看;也挺有银幕缘,一些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话剧翻过来还得到这里找感觉。
据说,故居的很多东西都是后来收集齐的,比如那个硬木大理石写字台上的收音机就是老舍先生生前送给别人,人家听说建了“老舍纪念馆”又亲自给送回来的。
在故居的陈列室里,你能看到《四世同堂》在国内外的各种版本、1936年《骆驼祥子》的手写稿,还能看到北京市人民政府1950年颁发给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奖状,是繁体字、竖排版。
老舍故居150字说词
老舍故居150字说词
老舍故居,即“丹柿小院”,现在叫做老舍纪念馆,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
1999年2月1日正式开放。
丰富胡同19号,旧时的门牌是丰盛胡同10号,在胡同南口内西侧,是一座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街门面东,是一座随墙“小门楼”,街门内迎面是一座贴着里院东厢房南山墙向南砌成的“一字影壁”,遮挡住通往里院的二门,街门南侧有两间南房,为外院。
二门建在里院南房与东厢房之间,里院有北房3间,北房两侧各有耳房1间,有东、西厢房各3间和两间南房。
院内房屋的屋面虽然是合瓦清水脊,但墙体却不是整砖到顶的清水墙,而是被称为“四角硬、棋盘心”的墙体,即:墙体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砖砌成,中间则是外罩灰皮的碎砖墙。
小院的规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应该是户“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小门、小院、“小门楼”和“四角硬”的墙体揭示出其主人决不是高官富贾,既没有值得炫耀的社会地位,也没有更多的富余钱财。
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过,小院的布局却是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是颇具匠心。
17670464_京城,最接近天堂的样子_
海外Nov16 - Nov30,2018 WORLD VISION 2018.NO.22写了一辈子北京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住的梦》这部作品中写道:想来想去,秋天,是一定要住在北平的。
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
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
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
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
在他的理想里,春天要住在杭州,夏天要住在济南,冬天就住在成都,而秋天呢,则要住在北平。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京的秋天是五彩斑斓的。
美,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关键是你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晴,美是否真的住进了你的心灵的最深。
从胡同里读出京味北京的秋天最好了,特别是有黄叶看的时候,但是特别短,只有一周,某天夜里大风忽啦啦一吹,树叶就全没了。
对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说,遇上这一周的黄叶只是早晚的事,而对特地赶去的人来说,可能就需要一些运气。
而且叶黄时分通常在十月末十一月初,那时家里人去北京出差,刚好借机一起去,不是周末,也不是假期,一个人慢悠悠从天坛逛到地坛,有朋友带着逛五道营胡同和听音乐会,爬香山,去美术馆,吃簋街,算是非常不旅游地慢慢体悟了一把北京空气中散漫的秋意。
深秋的北京进入最好的时节,灰瓦红门映着银杏金黄,胡同里自有一种天然的意趣。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作家为这秋日帝都的风景写下赞歌,鲁迅、老舍、郁达夫、张爱玲、三毛等文人皆不吝溢美之辞,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为北京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多韵味。
读了一位作家的书,走一走他日常走过的路,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
第一站老舍纪念馆,坐落在曲径通幽的丰富胡同,丹柿小院里铺满深秋午后特有的金色阳光,温暖闲逸充斥着小小的院落。
丹柿小院得名于院子中央老舍先生与妻子共同栽下的两株柿子树,此时柿子树早已结过果子,黄澄澄圆乎乎的柿子累放在窗台上,别有一番生机。
想来老舍先生生前,也是年年如此将熟透的柿子摘下存放,期待着将自己亲手培植的甘甜如蜜的果实与亲人分享。
跨越时空的凝望-记叙文700字相关作文
跨越时空的凝望-记叙文700字相关作文“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近来两日北平小雨连绵不断,聒噪的蝉声浸微浸消,转而替代的是雨滴落在屋檐上的“滴答”声,与即将泛黄的树叶。
在临近中秋佳节之际,我参观了老舍故居。
坐落在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的“丹柿小院”,是老舍先生的故居。
小院儿并不大,有着北京传统的砖瓦,三棵柿子树整齐的排列在那里,树叶碧绿,还有三三两两金黄色的果实,被雨水冲刷过的小院更加清明,几声鸟鸣为这里带来了生机。
走进第一个屋内,平房的潮湿气味与木质气味扑面而来。
属于老舍先生的记忆以照片、文字与声音的方式被传达出来,老舍先生黑白色的照片;用收音机播放的早年中文录音;一段段陈述的历史有名字——《老舍的曾经》。
《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的著名作品的经典语句,在墙上的文字中呈现出来。
走进第二个展厅,屋内陈列着当年老舍先生的家具与书法国画。
正中央摆放着老舍先生的黑白遗像,照片里的老舍先生是面带真挚笑容的,我望向他,他也面目慈祥的看着我,虽跨越几十年光阴,却依旧聊以慰藉。
在几十年光阴之后,我来到您曾经生活的地方,这里一切都十分古朴素雅,您照片里的笑容依旧,后人品读您的文章,从中学习到了历史与文学。
在小桌子上摆着留言册,无数人在这里驻足写下对于老舍先生的致辞。
时间为经,地点为纬,老舍先生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道缩影。
这位作家用自己的笔忠实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浮沉、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
咿呀学语时,他就懂得了弱国的悲哀;异国的时光,让他能更客观地看待别国和本国的文化;刚踏上文坛,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讨,寻求强国之道;抗日战争时,他化笔为枪,站在抗战宣传的第一线;赴美交流时,他亦心系国家;新中国成立,老舍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回到他热爱的北京。
他的热爱和爱恋,都投身于这片哺育他的土地,这个养大他的城市。
从院子里出来后,雨过天晴。
老舍先生的出现,为中国文学界的天空增添一抹彩虹。
愿您在另一个世界,也常有彩虹相伴。
老舍 我的理想家庭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老舍:我的理想家庭摘自:《可喜的寂寞——老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画作:谢友苏《市井生活》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
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
两间卧室,我独居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
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咋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象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碰硬骨头。
还有一间,是预备给客人住的。
此外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没有下房,因为根本不预备用仆人。
家中不要电话,不要播音机,不要留声机,不要麻将牌,不要风扇,不要保险柜。
缺乏的东西本来很多,不过这几项是故意不要的,有人白送给我也不要。
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
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
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
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帼帼随意地鸣着。
这就该说到人了。
屋子不多,又不要仆人,人口自然不能很多: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
先生管擦地板与玻璃,打扫院子,收拾花木,给鱼换水,给帼帼一两块绿黄瓜或几个毛豆;并管上街送信买书等事宜。
太太管做饭,女儿任助手——顶好是十二三岁,不准小也不准大,老是十二三岁。
儿子顶好是三岁,既会讲话,又胖胖的会淘气。
母女做饭之外,就做点针线,看小弟弟。
大件衣服拿到外边去洗,小件的随时自己涮一涮。
这一家子人,因为吃的简单干净,而一天到晚不闲着,所以身体都很不坏。
因为身体好,所以没有肝火,大家都不爱闹脾气。
除了为小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着急之外,谁也不急叱白脸的。
大家的相貌也都很体面,不令人望而生厌。
衣服可并不讲究,都做的很结实朴素;永远不穿又臭又硬的皮鞋。
男的很体面,可不露电影明星气;女的很健美,可不红唇鬈毛,鼻子朝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丹柿小院,老舍先生笔下理想生活的模样
摘要:我有一个院望。
前沿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重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不禁勾起人们埋藏于心中的院落情结。
自古以来,院子就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庭院不仅是国人生活的空间,更是归心之处的居所。
老舍先生就对院子有着一番十分接地气的定义:“一妻一儿一女,七间平房,院子必须大”。
对于老舍先生而言,院子是幽静闲适的家,也是其作品的常客和理想的人居形式。
走进老舍先生的故居“丹柿小院”,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其笔下的院落情结与理想生活。
丹柿小院,抒写静谧天地的春秋岁月
“丹柿小院”,位处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里,是一座清幽宁静的四合院。
“丹柿小院”的得名,源于老舍先生亲手种在院中的两棵柿子树。
每到秋天,树上坠满沉甸甸的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在这座宅子里,老舍先生度过了归国后的数十个春秋,曾接待周恩来总理、溥仪的来访,并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20余部作品。
就算世界如何聒噪,先生独守这一处静谧的天地,只有蜜蜂和鸟儿才能打破此处的宁静。
在老舍先生的一院之中俯仰天地,感受自然与身心的结合,深感千百年来不变的居住习惯,在国人的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院落情结。
纵使城市化进程中,无数院子和街巷已被高楼大厦取代,院子生活和记忆渐模糊,但国人心里的院子情结久久不能割舍。
这份扎根于心底的院落情结,同是华皓人步履全国进程中从未忘怀的所在。
华皓地产以府院系列传承民族建筑之精粹,打造满足国人院子情结的建筑。
经历现代与传统的深入对话,多次走访古建名家,华皓地产于亚龙湾畔匠筑一席国风府院,为身处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现代人打造一方自然与意趣相融的天地。
亚龙府院,唤醒志趣生活的惬意悠长
亚龙府,承袭正统官制建筑,以四方围合的形态,弥补了现代生活情感交流的缺失与冷漠,让多代同堂的生活重新回归关爱与温情。
情意融融的府院里,家人间、邻里间的交流更加融洽与和睦。
府院里,传袭中国传统苏州园林并融入日本枯山水意境的庭院,让居者与自然更亲密无间。
植物分阴生系与阳生系,按照日照的强弱分布于不同区域,不时会有大胆的鸟儿前来欢唱。
繁花,绿树,生活的空间融汇着自然的芬芳与热带的气息。
宽阔的庭院空间,让聚会不再局促。
一壶清茶,几样小食,三五邻里相聚或是休憩闲聊,回忆纵横生涯;或是对弈下棋,来一回邻里间的友谊赛;或是票友相逢,听听各地的名角名段......欢乐存留在府院里的每一个角落。
院落里,孩子们不再专注于电子设配。
有的呼朋引伴追逐着放飞的纸飞机;有的拿起小板凳围坐在长辈旁听过去的故事;有的与大人们一同照顾着院里的花草,仔细辨别树叶的形状、花的味道......没有电子设配的陪伴,孩子生活有了更多的乐趣。
这一方天地,敞开家门,往来皆熟人,院里的都是一家人。
如此生活有欢笑停留,有温
暖长存,有雅致凝聚,让时光更显岁月安好。
自由安静、志趣旷达,从礼序的延伸到家国的情怀,院子承载着国人无数的情结。
回到院子,正是回到中国文化的母体与中国精神的源头。
华皓·亚龙府以一席中式府院,延伸城市人居尺度,丰盛生活内容,让埋藏于心的院落情结在亚龙湾畔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