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
第七-八章 传播的条件:人际传播
![第七-八章 传播的条件: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c84c4eb7fd5360cba1adbc5.png)
7.1 人际传播的条件
▪ 一、什么是人际传播 ▪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
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包括谈话、书信、电话、 网络聊天等等。 ▪ 二、人际传播的动机 ▪ 1、获得信息 ▪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7.5 微博
▪ 二、特点 ▪ 1、简单易用 ▪ 2、适应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 3、人际传播的影响力更强 ▪ 4、脱离语境的信息易导致传播失真 ▪ 5、广泛的参与度扩大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影
响
第八章 传播的局限:群体与组织 传播
8.1 群体传播
▪ 一、群体 ▪ 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
7.1 人际传播的条件
▪ 五、选择性理解与选择性传播 ▪ 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
所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 与自己已有的认识相符合而不致产生冲突。 ▪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
7.2 两级传播论
▪ 提出者:拉扎斯菲尔得提出 ▪ 内容: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 学者得出的结论: ▪ 1、人际影响比任何一种媒介都更为经常、更
7.1 人际传播的条件
▪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 1、人际传播总是带有某种排他性与私密性。 ▪ 2、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 3、人际传播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 4、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双向性,互动频度高 ▪ 5、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7.1 人际传播的条件
▪ 四、人际传播的媒介 ▪ 1、语言 ▪ 口头语是偏向于时间的媒介,文字是偏向于
空间的媒介。 ▪ 语言传播具有局限性。常见的语言误用包括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人际传播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c3ba4539e87101f69f31953b.png)
(3)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目光: 目光停留的部位:近亲密注视、远亲密注视、社交注视 注视时间长短:视线接触对方面部的时间应该占全部谈话时 间的20%——60%。 注视方式:
服饰: ~代表人们的文化背景; ~可以表达人们的某种情绪和情感; ~可以表露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 ~可以体现人的个性 姿势:
副语言:又称为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包括两种类 型:一是伴随着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另一种则是表意的 功能性发声。
语调 改变呼吸——调整情绪——情绪到位——有声语言、副语 言结合——感染力
语顿
2、非语言符号(体态语)
(1)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不依赖语言符号,独立的传达信息; ~可以加强、扩大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 ~可以帮助辨别语言符号所包含的真意。
谢谢!
7
公共关系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传递和交换知
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和过程,它是最常见、 最广泛的一种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类型:口头式个体传播 书面式传播 专题活动 人际传播的功能:传达信息、协调、互补、满足情感 人际传播的媒介:
1、语言符号:有声语言 、副语言 信息的总效果=7%有声语言+38%语音+55%面部表情
公共关系学考试: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选其一) 第二关键词: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宣传(任选其一) 方式:以问卷法和访问法收集相关公众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文写 作。 要求(1):随论文交问卷原稿一份,作为平时成绩计分依据。 (同时可附相关说明,如抽样方法、研究假设、调查人数及其基本资料 等。) (2)字数:共计不少于5000字 (3)时间: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bebf2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3.png)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之间通过双向交流和相互影响来建立、维持和改善彼此关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语言、非语言和行为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理解,以实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以下是与人际传播相关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1. 沟通:指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来共享意见、情感和知识的过程。
沟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通过语言、肢体语言和符号来实现。
2. 表达:指个体通过言语、行为、肢体语言等方式将内心的感受、思想、观点和意图传达给他人的过程。
表达是沟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手段。
3. 接受:指个体通过倾听、观察和理解对方的表达,从中获取信息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接受是沟通的双向过程,能够帮助双方建立共识、理解和信任。
4. 非语verbale行为:指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的行为,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非语言行为常常比语言更直接地传递信息,对于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有效沟通:指能够双向理解对方意图、达成共识和产生预期结果的沟通过程。
有效沟通需要注意语言和非语言的一致性、言辞的清晰和准确性,以及对方的理解和反馈。
6. 情绪劳动:指个体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而管理和调节自己情感表达的行为。
情绪劳动包括对情绪的抑制、表达和转换,以及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处理。
7. 形象管理:指个体通过言行举止、外貌形象等方式来塑造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形象管理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面,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8. 亲和力:指个体之间主观感受的融洽程度和吸引力。
亲和力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对于人际传播的顺利进行和个体的满意感具有重要影响。
9. 话语权:指在沟通过程中对于掌握和控制话语的能力和权利。
话语权在人际传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与权力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10. 社会网络:指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交流和建立关系的结构。
社会网络对人际传播起重要作用,不仅影响个体获取和共享信息的能力,也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caea72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5.png)
第二节人际传播【考研-传播学-知识点15】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动机: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
③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
2、库利“镜中我”(1)概况:库利是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2)基本内容: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联系包括: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习题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这个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人际传播第一章
![人际传播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f763161af1ffc4ffe47ac5d.png)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功能
人际传播的类型
&1 人际传播的含义
一、人际传播的含义 人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关信息从而进行 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
三、人际传播媒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 应的符号/信号——传播媒介: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延时传播 → 文字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2 人际传播的特点
一、双向交流、反馈及时 二、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 三、较强的情境传播 四、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五、高频互动 六、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
人 际 传 播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人际传播概述 人际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人际传播过程 人际传播的语言 人际传播的礼仪 人际传播的技巧 人际传播的场景差异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人际传播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的含义
&3 人际传播的功能
一、沟通人与环境 二、增强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 三、协调
&4 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三分法: 1、两人传播 2、小群体传播 3、公众传播 二、效果和动机分类法: 1、满足性交流 2、手段性交流: 告知性交流、劝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 三、符号分类法: 语言符号传播(35%) 副语言符号传播(65%)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3aa9ae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9.png)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人际交往、人际互动。
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以情感为纽带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在这里,“人”是泛指社会成员。
“传播”指向外界传送信息或知识等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传”字强调了“信息”或“知识”的转移过程,而“播”字则强调了“传送”或“传输”的过程。
人际传播( communic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人际传播中,交换着各种信息,以满足需要,达到目的。
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人际传播中,交换着各种信息,以满足需要,达到目的。
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人际传播,例如购物、吃饭、穿衣等都是人际传播。
当然,人际传播还包括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但这只是人际传播的一小部分,与人相关的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
在传播学中,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直接传播,又称人际沟通。
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传播、反馈、效果评估三个环节,主要解决信息的来源问题、渠道问题和对象问题。
人际传播可以理解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信息的双向沟通过程,这种沟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共同合作。
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人际传播,例如购物、吃饭、穿衣等都是人际传播。
当然,人际传播还包括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但这只是人际传播的一小部分,与人相关的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
同一性:人际传播也是一种具有自己的规则和价值的传播过程。
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独特的传播范式——社会互动论。
即使像“非正式群体”、“意见领袖”这样由人们自发形成的团体,也同样具有规则和价值。
但是,人际传播并不是社会互动的全部,只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基本的方式。
有研究者认为,人际传播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它更多地依赖情感、态度、信念等无形的因素。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5f0b5c4a58da0116c1749f8.png)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 自我为中心,就会容易导致误解和自我的社会孤立。 例如: 个性青少年 另类行为艺术
返回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 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成 就的高低,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 往和传播中形成的。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我很难同意你的意见”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5.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
施拉姆:“所以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 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
案 例
一种新型人际传播方式: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以电脑 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多样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人际传 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隐蔽窗格,开发未知窗格和扩大透明窗格的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自己公开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发生 的环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性格。 与周围的人接触,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是自我 认知的基本途径。 人际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人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 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11b0fcba1c7aa00b52acb6c.png)
三、人际传播的基础 (一)语言的运用 1.注意谈话的目的 2.谈话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3.言辞要恰当 4.运用感情 5.语言的丰富性 (二)副语言的运用 1.泄密的眼神 2.会说话的面部表情 3.姿态的话语 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语言7%+声音38%+面部表情55%
四、人际传播对企业公共关系的作用 人际传播功能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传递企 业形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这样 三个方面。 对于公众来说,则是接受企业信息,对企业产生 好感的过程。并且在企业陷入公共危机的时候,人际 传播有利于更快的消 人际传播手段
游说
沟通
商务谈判
(一)游说的技巧 1.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人设想 2.避开锋芒,迂回渐进 3.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沟通的技巧 1.学会聆听 2.良好的表达能力 3.巧妙的心思 (三)商务谈判的原则 1.遵守双赢原则 2.寻求合作、不争辩 3.谈判还要勉力维护双方的良好关系
谈判的特征: 商务谈判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 商务谈判以价值谈判为核心 商务谈判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谈判的障碍及应对: 情绪化 消极态度 拒绝做出任何让步 心理对策:调控自身情绪和态度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所谓人际传播,指不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 交流活动。公关里面指的人际传播,不是指作为一般 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指代表组织利益 和要求的组织成员与个体公众、群体公众之间的信息 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人际 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谈判注意事项: 使用积极肯定的身体语言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收到时间控制的一方会倾向于做出更大的让步 在问题一出现时就举行谈判会谈 要有明确的主题 偶尔中断谈判,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了解他人感受 适时总结 影响谈判的因素 人 态度 分清利益和人情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c653b22bcd126fff7050bef.png)
自我表达的媒介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挥手、握拳、上身倾斜等) 2、补充语言 (话说一半,后一半用握手、
点头等) 3、代替语言 (用耸肩表示无奈等) 4、控制语言 (脸部表情与语言不符)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Thank !
• 20世纪60、70代初起,人际传播学作为西方传 播研究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在真正意义上开始 建立
• 80、9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 标志是詹姆斯·麦克 罗斯基、卡尔·拉森和麦克·纳普的《人际传播引 论》
人际传播学研究对象
• 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着一人类社会最 古老、最常见、最频繁的社会活动为最 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讲主要分3 个部分
人际传播学发展
• 20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马丁·布伯在自己的经典 著作《我和你》中详细了人际传播属性。他认 为人际传播是人在两种情形中与世界发生联系, 及“我和他”和“我和你”。阐明了人际传播 中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人, 一个能进行情思交流的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 的交往者。在这种意义上,人际传播得以建立。
The End
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始于自我表露。互不相识的个 体 根据他人自我表露和自我呈现出的信息 进行人际认知,在此基础上对认知对象产 生各种不同的人际印象,形成一定的人际 交往态度。正面的印象和态度就会导致人 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负面的人际印象和态度会导致人际关系 的恶化和梳离。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1)魅力 (2)接近性 (3)增强作用 (4)相似性 (5)相补性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之一是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https://img.taocdn.com/s3/m/8f98fe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2.png)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人际传播在日常生活和工 作中的应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信任
通过有效的沟通,人们可以建立 深厚的人际关系,相互信任和理
解。
增强社会联系
人际传播是构建社会联系的重要 方式,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形
成社交网络。
减少误解和冲突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 突,避免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
提高工作效率
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建立关系
人际传播是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重 要手段。
传递信息
人际传播是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 径。
促进社会进步
人际传播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 积极作用。
提高沟通能力
人际传播可以提高人们的沟通技巧和 表达能力。
02
人际传播的过程
传播者与接收者
传播者
具有信息传播的动机和目的,并实际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传播者的特性: 有明确的目的、意志、自觉的活动方式、时空的局限性。
语言障碍:语言是人际传播中的重要工 具,但不同的人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或 方言,导致沟通障碍。
3. 语言适应:在跨文化交流中,尽量适 应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以减少沟通障碍 。
2. 语言学习:鼓励人们学习其他语言, 提高语言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不同语言 背景的人交流。
解决策略
1. 语言翻译: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将不 同语言的人聚集在一起,促进相互理解 和沟通。
提高团队协作
01
人际传播在团队协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有效的沟通,团
队成员可以更好地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优化信息传递
人际传播1第一章
![人际传播1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353513b4b35eefdc8d333a4.png)
特征:
一、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相互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 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特征:
二、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人际传播影响人际关系也定义人际关系。也就是说,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特征:
三、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系列之中
为原因,将另一些标记为结果 。
一对夫妻在餐馆吃饭。丈夫在女招待调情, 妻子在用手机聊天。他们怒目相对,显然 在进行一场非语言战争。
A表明实际发生的事 件是连续的行为。
B是妻子分解的事件。
C是丈夫分解的事件。
七、人际传播不可避免、不可逆转、不 可复制
不可避免:一个人即使不想参与传播活动,
非个性化传播与个性化传播的区别 非个性化交流中,人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回应对方; 个性化交流则是特殊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非个性化交流服从于社会规则;个性化交流服从于个人规 则。 非个性化交流很少自我表白,很少感情流露;个性化传播 通常是高度个性化的、充满情感的。
特征:
四、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男:明天周末,我要去打保龄球。工厂的那 帮家伙拉了一支队伍。 女:为什么周末我们不能在一起做些什么呢? 男:我们可以再找时间做任何事情啊,可明 天他们就要拉球队了。
请举出两个类似事例。
六、人际传播是可以分解的系列活动
传播是连续行为,没有明确的开头,也没
有明确的结尾。但观察者可将其分解。
请你将下例分解,你可以把一些因素标记
第一章 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节 为什么学习人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要素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原理
第五讲 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讲 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883dc9cf51e79b89680226a4.png)
第四章人际传播第一节人际传播的概述•人际传播:广义人际传播可以具体分为三种,即两人间传播、小群体传播和公众传播。
✓1.两人间传播:两人间传播是广义人际传播最为基本的形态。
✓2.小群体传播: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传播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信息的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3.公众传播:在公众场合的公开传播活动。
二基本特点✓1、双向交流✓2、多重手段✓3、情境性强✓4、互动性强第二节人际传播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一、人际传播的形式➢地位与人际交流:地位,是指交流各方在社会以及相互关系上所处的相对位置。
➢平等交流:具有相同地位的人,在人际关系和交流中,处于平等状态。
➢非平等交流:交流双方在身份、地位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
➢角色与交流:主要指人们期望中的与个体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职能相适应的特定行为。
权力与交流弗冉契(J.R.F.French)和瑞文(B.Raven)在“社会权力基础”中有五种可在人际关系和交流中,提高—个人的身份地位的权力。
➢酬报权力:即一个人具有付予他人所需求的金钱和东西的权力。
➢惩罚权力:即一个人享有惩罚他人的权力,这是第一种权力的消极形式。
➢受敬权力:即交流中一个人为对方所敬慕赞许。
➢专家权力:即一个人较之于对方有更多的知识、才能。
➢法定权力:既一个人因自己所处的地位或位置,而具有支配对方的权力,如父母之于子女,领导之于群众,法官之于法庭中其他成员等。
动机与人际交流•1.满足性交流:没有什么直接功利性目的,它主要是为了使受众在精神、情感、心理方面,得到某种愉悦和满足。
•2、手段性交流:传播者出于一定的社会目的¡ª¡ª主要是功利性目的,去有意识地影响对象的交流。
●告知性交流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行为,目的在于使受众接受某种信息的交流。
●以¡°劝服¡±为重心的交流,被称之为¡°劝服性¡±交流。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7942e8476edb6f1aff001fc0.png)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美国人际传播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提出四个确立人际关系的步骤: 第一,确定处境,即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位置; 第二,品评他人,即事先了解准备交往的人的特点; 第三,判断关系,即明确自己与对方存在何种关系; 第四,解释行为,即找出双方需要建立关系的起因,他为什么要做或我 为什么要做。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
性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 男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关系,其次是“共同情趣”关系。 “朋友有信”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女性间的传播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谊。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 自我披露。 男女间的关系,除了爱情关系外,是最难说清楚的。有的研究显示, 异性朋友难以保持长久的关系。异性间缺少爱的吸引,关系就会疏松。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美国语言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从人的特性角 度考察人际传播:
第一, 人具有的经验均是独特的。 第二, 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 第三, 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 过选择以后来回应。 第四, 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 第五, 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如果人不称呼事物, 它便什么都不是。 第六, 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 性化的交往。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e8c4f1b665ce0508763213bb.png)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目的
(一)定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
间借助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进行 的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协调行为的传 播活动。
(二)目的: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
流、情感沟通与行为协调。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面对面人际面传播 (二)非面对面人际传播传播
(一)面对面人际传播传播
语言符号:各种口头语言符号(各地的方言,普通话 以及众多的外语) 非语言符号:各种身体语言,表情,各种表达特殊意 义的声音
距 离 产 生 美
1,亲热距离:15厘米以内 2,熟识距离:一米以内 3,交际(公务)距离:一至两米之间 4,陌生(安全)距离:两米以外
四、公共关系的人际传播原则
1,双向传播原则 2,平衡传播原则 3,整合传播原则
相关部分进行有机综合
指双方互相传递、理解的信息互动
指信息传播者利用“相似性”的人为中 介,通过沟通与交流,与接收者产生认同,达到协调
指在整体规划下取
4,有效传播原则
得预期效果
五、公共关系人际传播策略
1,互利策略
合双方的利益。 即在沟通交流中应尽力使这种交往符
2,互补或交换策略 3,妥协与容忍策略
即在沟通交流双方都从这 种交往有所收获,或者实现自己单独无法实现的目标。 传播双方或一放有所让步, 避免因过分之争而发生人际冲突。
六、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
(一)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
3,协调人际关系 首先,它表现在避免各种摩擦的产生上。其
4,教育导向全员公关 公共关系人际传播利用自身独特的传播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3d040f3587c24028915fc394.png)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什么是人际传播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
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企业形象(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
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网络是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
国外的学者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与人群体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丫型网络、轮型网络。
上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参与传播活动的群体成员,代表成员之间的双向传播关系。
可见,每个成员都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4种网络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同的效应。
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3387d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0.png)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2.人际传播的特点 • (1)人际传播一般不需要任何非自然媒介,简便易行,不受结
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人际交流的过程 中,交流双方或多方都在不断地交流着自己的传受角色,不断地 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由于反馈及时,交流充分,交流的双方可 以即时了解双方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2.人际传播的特点 • (3)人际传播有益于提高传播的针对性,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1.人际传播的概念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面对面的直接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 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等。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人际传播可以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
馈及时,交流的双方都可以即时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受情况和自 己的传播效果,这样可以随时调整传播策略,充分运用和发挥传 播技巧。
构、媒介、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可以比较随意地进行。所以在健 康教育的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是广泛应用的基本传播形式。在 媒介使用还不够普及、不够方便的地区,人际传播往往是主要的 传播策略。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2.人际传播的特点 ❖ (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人际传播活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8c7241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2.png)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一、人际传播:是指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由此而引起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和思想沟通的社会行为。
二、人际传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任何情绪的表达,任何心理上的障碍,都离不开人际传播。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人际传播是信息社会的“万金油”,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互相联系最基本、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
其基本功能是感情沟通和思想交流。
四、特点:1.言语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听话人的要求; 2.听话人在这些要求下进行反馈性的回应; 3.对话双方交换的是信息,不是物品或服务; 4.具有反复多次的信息传递性。
五、类型: (1)面对面的交谈; (2)电话交谈; (3)书信交谈;(4)电子邮件交谈;(5)即时通讯交谈。
六、策略: 1.努力找到一个新的话题; 2.善于使用眼神、微笑等; 3.善于使用先举手后发言的顺序; 4.运用讨论问题的技巧; 5.做好准备,一旦说错马上道歉; 6.适当借助媒介工具,如实物、图片、录音录像资料等。
七、符号: 1.文字符号; 2.声音符号; 3.视觉符号; 4.动作符号。
八、标题:直接概括信息内容或提供信息来源的术语; 2.调节主次的术语。
九、印象管理:心理学家哈洛把印象分成了外部的表象和内部的意向两种。
十、印象管理包括: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选择性知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
十一、直接印象:指人们第一次与他人见面时所获得的认知。
1.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内容主要包括仪表仪态、言谈话语和举止行为。
2.好的仪表仪态可以使人产生美好的印象;好的言谈话语可以使人愿意继续交往;好的举止行为可以使人乐于接近。
十二、间接印象:指人们根据他人以往的经验来推测某一人的现实品质。
1.不同人的直接印象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合,人们往往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对他人作出估计。
2.相似性,即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将他人划归为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 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 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 体。媒体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 的手段和渠道。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 的传播活动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 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 人际传播的动机之一是认识自我的需要。 自我 物质的 自我 社会的 自我 精神的 自我 自我认识 自我情绪 自我控制 追求生理、外表、 物欲的满足,维护 家庭利益等 追求名誉、地位, 与他人的竞争、协 作,取得他人好感 追求信仰,行为符 合社会规范,要求 自身发展等
•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 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 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 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 “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 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
•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 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 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 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 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 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 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 库利有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 子,映照着对方。”这里他强调的是,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有关自我的 概念,自我概念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 际交往,两者相辅相成。
• 库利的“镜中自我”的概念来自于一个 信念,即自我只有从他的婴儿期起就同 他人不断地交往才能形成。我们的自我 形象是由他人对我们的想象形成的。
•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无疑是语言。语言 又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声音语言 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的最基础的媒 体。书写语言是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 生的,在不能或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 合,书写语言成为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 沟通工具。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基础媒体, 但不是唯一的媒体。体态、表情、眼神、 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等,都是自 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 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 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 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 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二、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三、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四、姿态(gesture)的传播功能 有哪些? 五、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 达的制约。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 解码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九、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1、面对面 口语、副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 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 口语、副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手机短信、网络的即时交 流工具等 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 库利还认为“社会是各个精神自我的交 织物。我想象你的思想,特别是你对我 的思想的想象,和你所想象的我对你的 思想的想象。我在你的思想面前表现我 的想法,期望你会在我的思想面前表现 你的想法,谁若不能或不愿做到这一点, 那他就不懂得如何交往。”正是人际间 的交往,使所有个体成为有机的社会整 体;反过来,在这种交往中,社会也内 化为个体精神。
五、姿态(gesture)的传播功能 有哪些?
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 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六、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 我表达的制约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 会以及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 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 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 到良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 个人的社会孤立。
十一、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 构成了社会信息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 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 的重要补充。并不能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 只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 播的劝服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 息的重要手段。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 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生活状况、财产、 自豪感/自 家庭成员等的认 卑感 识 社会关系、人际 自豪感/自 关系、地位、名 卑感 望等 气质、性格、智 力、兴趣等 自豪感/自 卑感
上图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时蓉华)
4、总而言之,人际传播的动机如下: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自我表达是与他人、与一定的社会 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 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 尺度。不是单纯通过刻意修饰,而 是通过展示真实的自我使人格的感 染力得到充分发挥。
七、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讯息
个 人 生 活 经 验 个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讯息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生 活 经 验
人
八、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人际传播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 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于人际传播还有一些从不同角度出发 给出的定义,比如: • “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 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 就是人际传播。(施拉姆)
•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更多的人愿意,并能 够作为人相遇,发挥他们那些独一无二 的、不可测量的特性、选择、反思和言 语的能力,同时,意识到其他的在者, 并与人发生共鸣时所出现的那种较为样 式、交往类型或交往质量。”(约翰·斯 图尔特《桥,不是墙》)
• • • • • •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以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为例: 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 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人际传播
2、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3、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他人了解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一部分 相貌、身份、职业 等
• “一个人使用语言或非语言讯息在另一个 人心中引发意义的过程”就是人际传播。 (《一对一,人际传播的基础》) • 人际传播是“参与者在一对一基础上的 直接沟通”。强调了人际传播的直接性 (immediacy)。(罗斯格兰特)
• “人际传播是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的传 播;传播是面对面的;传播的方式和内 容放映个体的个性特征,而且,反映他 们的社会角色及其关系。”(哈特利)
• • • •
人际传播的限制: 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2、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
• 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 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 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