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学(简单版)
网络传播的特点(论述题):(例子:2008汶川地震)1.即时性2.实时性3.全时性:全天候、全历史、全过程网络语言的特点(简答题):1.多样性:使用的符号数量更多,允许他们进行自由、灵活的组合。
体现了对现有一切语言符号的开放与兼收并蓄。
2.简约性3.形象性4.童稚性:嗲气的表达;夸张的表达;形象且具体;含混的表达:偶、表5.民间性:完全是网民的创造,切合网民的心理,适应网络特点,易于理解与记忆,就容易的得到传播.6.流行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流行词汇或流行语,多数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7.区隔性传统媒体的优势:1.一支专业的有资质的新闻采编队伍2.一套能够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发布者公信力的采编流程和模式 3.丰富的新闻资源4.多年经营积累的品牌知名度5.良好的政府关系,政策倾斜劣势:1.媒体体制的约束2.传统媒体思维方式与业务方式的束缚3.对传统媒体资源认识与利用上的误区4.技术上的滞后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的优势:1.拥有广泛的消息源,能发挥整合效应2.运营机制灵活,商业化运作3.能突破传统媒体的诸多陈规窠臼,敢于探索,对于网络传播特性的运用,他们往往更充分、更到位。
4.新闻操作方式多样5.重视技术创新劣势:1.政策上限定,在时事新闻新闻领域没有采访权,没有时事新闻原创能力的限制。
2.过于追求速度,新闻真实性受到一定影响自媒体(论述题):概念:1.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
4.优势:传播理念——平等传播价值——同向传播路径——网状传播时效——高速5.不足:信息真实性存疑;媒体公信力较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网络受众的匿名心理:(论述题)1.概念:匿名是指人们确确实实彼此互不认识,也很难存在事后追究责任的可能。
在社会心理学中,匿名心理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简述传播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
简述传播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呢,就是在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进行的传播啦。
就像是咱们平时和朋友聊天,和家人唠嗑那样。
它的特点可太明显啦。
首先呀,它的传播渠道超级直接,面对面的时候,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听到对方的语气,这种信息可丰富了。
比如说你和好朋友闹别扭了,你看他耷拉着脑袋,说话有气无力的,你就知道他也不好受。
其次呢,人际传播的反馈那叫一个迅速。
你跟朋友讲个笑话,他立马就笑了或者给你个白眼,这就是反馈呀。
而且这种传播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因为是熟人之间嘛,关系亲近,传播的内容就会包含很多情感因素,像安慰、鼓励、吐槽之类的。
二、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在一个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啦。
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小社团、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兴趣小组。
群体传播的特点也不少呢。
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群体规范。
比如说在一个读书小组里,大家都约定好每周读一本书,然后分享心得,这就是一种规范,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另一方面,群体传播会产生群体压力。
要是小组里大多数人都觉得某本书特别好,你要是觉得不好,可能都不太好意思说呢。
还有哦,群体传播能够形成群体意识,大家在这个群体里待久了,就会有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像是“我们都是这个读书小组的一员”这种感觉。
三、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比较高大上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都是大众传播的媒介。
大众传播的特点可厉害了。
首先呢,它的传播范围超级广,可以覆盖到很大的区域,甚至全球。
你看那些热门的电视剧,全世界好多人都能看到呢。
其次,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基本上只要有接收设备的人都能获取。
不过呢,大众传播的反馈相对比较慢,而且不太直接。
比如说你看个电视节目,你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要通过打电话、发邮件之类的方式,而且节目组不一定会马上回复你。
另外,大众传播有很强的专业性,制作电视节目、报纸新闻之类的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呢。
四、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
比如说一个公司、一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过程。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际传播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以下是人际传播的新趋势: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扩大了人际传播的范围,还创造了新的社交关系和网络。
2. 移动通信的普及: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使得人际传播更加便捷和即时。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3. 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的兴起: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方式。
通过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玩家进行互动和交流,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4.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人际传播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感染力。
5.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际传播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通过分析和利用海量的数据,个人和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6. 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全球化和移民潮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增加。
人们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交流,需要更加敏感和灵活地应对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观念。
7. 倡导个人隐私的意识增强:随着个人隐私泄露事件的频发,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人际传播中需要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避免敏感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8. 信息过载的挑战:信息过载是人际传播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需要更好地筛选和管理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对人际传播的负面影响。
9. 身份认同和自我展示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身份认同和自我展示。
人际传播中需要更加关注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形象塑造,以获得社交认可和满足自我价值的需求。
10. 社会责任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际传播不仅仅是交流和沟通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责任和伦理的考量。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特点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我们得以越来越多地与他人甚至陌生人发生联系。
为实现有效沟通,应该把握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特点。
1. 多种信息形式,社交线索丰富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听到对方声音,还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眼神、手势,同时还感受到环境、距离和关系气氛等。
这种全身心、全方位的交流能使人通过各种感官同时得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是非言语信息,从而有利于综合各种信息形式加以判断,提高沟通效果。
但是在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人际沟通时,很多时候会感到表达形式不够多样,社交线索(social cues)不足,沟通效果不够理想。
一方面,媒介技术向人性化发展,开发出各种辅助性的表情符号、音响效果以及可视软件来促进交流;另一方面,传播者也尽可能地寻求其他社交线索,如沟通反应时间等来帮助实现沟通。
还要注意的是,在面对面交流中,人们虽然使用多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但却通过一种渠道处理讯息,因此主要信息反而有可能因其他信息的干扰而给人印象不深。
因此有目的的人际传播,应根据传播的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传播形式,以减少干扰,提高效果。
2. 及时获得大量反馈传播学中反馈(feedback)的概念来自维纳(Norbert V,1894—1964)的控制论(cybernetics)。
通俗地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制约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面对面交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双向流动最易实现,反馈最为及时。
交流双方凭借对方发出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获得各种反馈,及时把握自己的传播效应和对方的态度,然后加以纠正、解释、补充或回答。
及时而大量的反馈,使人际传播特别准确、快速、高效。
借助于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同样应重视反馈,以便有效沟通。
3. 双方共同负责,传受角色互换人际传播的二人性,使得对讯息的发出、接收和评价都由两人共同承担,传与收的位置也常常互换。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关于Web2。
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
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
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
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精品】互联网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影响
互联网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影响浅谈互联网对传统人际传播的影响学生:牟亚斌指导老师:王佳【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日新月异,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学者认为,网络社会对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冲击是它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互动关系。
当今的互联网传播不仅是日常人际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延伸,更是一种拓展和革命。
可以说,互联网极度凸现了传统社会中原本并不惹眼的人际传播活动,它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超过对大众传播的需求,并在千千万万的网民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形态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性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形成了大社会和小社会。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传播本身是构造社会世界的基础。
互联网下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呈现隐匿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人们在享受网络交际的自由和便捷的同时,也难免被其自身交流的缺陷和弊端所影响。
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社会下的交流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将成为人们越加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传统人际传播互联网信息失真人际关系网络传播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活动,它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媒媒介进行的传播,在互联网没产生以前的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等。
以往传统人际传播模式中人们只是点对点的传播,只是单纯的信息的接受者。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人是受到各种限制的,首先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自身在技术上不具有临时的反馈系统,要反馈,就得人为地另外开设系统;而这些另设系统的操作,还是由传播者按自己的意志进行。
其次,市场准入的原因。
传统媒体是高投入或高度受市场限制、政府保护的。
一般的社会个人和集团是无法进行经营的,这样媒体总是控制在少数人手里,传播者总是高高在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媒体注重市场、注重受众,但这只是主观上的愿望,客观上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何时传播的主动权还是控制在传播者手里,受众只是被他们喂养的一群信息“乞食者”。
网络的传播特点
六、网络传播信息的广容性
网络中的信息是先进的数字化方式进行存 储的,不论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还是动 画,都可以转化为数字方式进行高密度存储。
七、网络信息的非线性组织
网络媒体既具有广播、电视媒体的声音、 动态图像信息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视觉 冲击力,又不像广播、电视那样以时间为顺序 的线性播出方式。
二、网络中的“拉”式传播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都普遍采用“推”式 传播,从根本上说是以“传媒为主体”,忽略 了受众主体的存在。 “拉”式传播技术是以受众为本体确立的, 在这一传播格局中,受众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 信息,而是要根据自播, 有三个因素: 一、网络中的信息容量是任何传统媒体无 法比拟的,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各种需求。 二、网络中采用了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 使得人们得以实现按自己需求选择信息的可能。 三、网络的分布式技术及超链接技术使我 们能共享存储在世界各地网站上的信息。
大众传播是几百年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 的传播方式,报纸、广播、电视都属于大众传 播媒体。 网络这种新兴的“第四媒体”与任何传统 的媒体在传播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别,传统的 媒体只能实施一种传播方式,而网络将多种传 播方式融为一身。 电子邮件、聊天室是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 的典型例子。 讨论组、BBS是群体传播的最好例证。 各门户网站和大型综合性网站是大众传播 的典型例子。
五、网络传播的广域性
目前,互联网络是唯一的全球性媒体,该 媒体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这是传统 媒体不可能实现的。互联网之所以能成为全球 性的媒体,是由于它的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是指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 平台,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系统的计算 机能够共存于同一网络中,不同网络可以通过 网络协议传输和交流信息。
八、网络传播对受众的要求
网络传播概论
二、功能:交流沟通,宣泄心理,人格虚拟
1、传递信息信息流意见流
2、协调入际关系交流情感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
第四节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一、网络群体传播
群体,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活动,并有着兆同
3、去中心和网络技术人员所特有的信息平等与共享的理想及其持续相应的努力有关例
如, 番茄花园 番茄花园版xp
(三)海量信息的兼容化、控制性、强时效性
l、传统媒介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传统媒介控制者的地域性使传统媒介表现
出较强的地域性
2、网络是全球网民信息沟通的媒介平台,,个人、政府、财团无法控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
二、网络传播特性
(一)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易检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以点对面的单向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再现以电脑为媒介,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异步性颠覆,互动传播模式
例如,早期,人际传播办式运用多,如E-mail QQ,随技术成熟,社会运用普及。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上网,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二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l、网络传播模式
2、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
问题:什么样的传者成为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形象和品牌,传播手段和技巧
3、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4, 网络传播的效果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
三、功能
l、监视环境
广泛信息源,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最新变化
2.1990年,中国政府正式注册CN顶级域名,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
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
关于Web2.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
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
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
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1.技术融合: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2.业务融合:融合性新闻、媒体合作互动、融合性产品3.平台融合:媒体发布平台的融合,先合后分4.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平台融合的结果,Zaker5.机构融合:最高层次,体制性条件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是未来网络传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播。
关于SNS网站的传播特征及影响
关于SNS网站的传播特征及影响SNS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是专门为人们提供网络社交服务的网站,它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无限扩张自己的人际交往空间,并由此获得帮助。
现在很多SNS网站,以Facebook、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等为代表,可以提供如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服务。
中国SNS网站近几年迅速发展,以它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及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媒介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商业模式。
SNS网站的传播特征SNS网站摆脱了门户网站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以用户为主导,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网站的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
民主化。
在SNS网站的传播中,个体是传播的起点与终点,这种非群体化的个体式传播模式,使得传播具有了高度的民主化特征。
个体所拥有的民主化集中表现为传播活动的自组织、去中心、个性化。
SNS网站摆脱了论坛群组化特点,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展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被动地在论坛中围绕固有话题进行讨论。
不同个体之间、个体制造的不同内容之间、由个人汇聚的不同群体之间,都是自组织建构起来的。
在SNS网站的技术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并发布信息,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网络进行传播,中心、主流与权威被消解了,变成了去中心、无中心或者多中心。
SNS网站就是由多个点组成,每个点都是信息发布的渠道与来源,通过值得信任与相似的点取得连接后,人们之间共同收集、分享、传播不同的信息与资源。
在SNS网站中,个性化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设置了日志、分享、投票、疯狂约会、测试等一系列组件,但这些组建并非硬性地被放在用户的首页上,而是由用户进行自主式参与,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选择。
多元化。
SNS网站在传播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介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功能的多元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BBC纪录片:中国网瘾少年】
将记录视角对准网络成瘾,把北京大兴“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中的患者作为 拍摄对象。这里采取半军事化手段管理, 在接受了包括强制性药物治疗、体能训练 及电击疗法等在内的治疗手段后,一些“ 网瘾少年”终于痊愈,重新开始他们的生 活。
杨永信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 ,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简称临 沂网戒中心)主任,被称为“全国戒 网瘾专家”、电击狂人杨永信。
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渠道包括: (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 上而下地得到传达贯彻; (2)上行传播,即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 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3)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 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网络传播的复合型
网络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从网络传播信息的手段来看,网络传播整合了文字、图片、 音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 、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2006 年8 月1 日, 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 在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问世。中国宁波网精选了《宁 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的新闻,结合网上 最新资讯组合成一张新的互动多媒体导读报。因此多媒体化 成为了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
网络传播的复合型
网络媒介实现了“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 空间”的统一
随着以博客、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建构个人的“ 私人话语空间”。 虽然二者满足网民的需求不同,但是“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 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融合的趋势。 例如韩寒的博客从前关注个人的话语向公共话语的转变。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摘要: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更为重视“人”的作用,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无疑为之提供了新的元素,并产生了新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最基本的方面入手,以找出网络人际传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透视人类在新的传播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征,以及分析网络人际传播可能对现实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多媒体传播;自由平等交流;情感宣泄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49-01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它既不像传统的人际传播那样稳定,也不像大众传播那样疯狂,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而且对传统的社会化产生了新的挑战。
一、传播符号:从文字到多媒体从网络产生的那天算起,网络交往所使用的符号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变化。
网络人际传播以互联网作为媒介,不论是网络聊天还是电子邮件,文字交流都是最主要的交流形式。
文字不仅可以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还可以很好地弥补非语言符号缺失造成的理解误区。
网络世界中的文字有着自己的特点,网民在实践中发明了有别于正常文字的语言符号,用数字、拼音、图像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可以表达其特定的意义。
比如88表示再见,fb表示腐败等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的交流形式也日渐普及。
网民可以通过语音邮件、网络电话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比之文字的交流形式,多媒体自然要求网民具有更高的网络技术,音视频的制作和发布对网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播过程:隐匿性、偶然性和可选择性大大增强网络聊天和电子邮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软件来实现,这些软件在用户注册时并不要求网民实名注册,网民可以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隐匿自己的身份,用另外一种形象进入网络世界。
网络中很多的人际传播都是在双方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展开的,由于彼此的不熟悉更促使你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甚至是无所顾忌。
网络的传播对象往往带有偶然性,很多网民只是在无聊或者是单纯放松的境况下需求倾听者。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 自我为中心,就会容易导致误解和自我的社会孤立。 例如: 个性青少年 另类行为艺术
返回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 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成 就的高低,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 往和传播中形成的。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我很难同意你的意见”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5.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
施拉姆:“所以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 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
案 例
一种新型人际传播方式: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以电脑 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多样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人际传 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隐蔽窗格,开发未知窗格和扩大透明窗格的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自己公开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发生 的环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性格。 与周围的人接触,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是自我 认知的基本途径。 人际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人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 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
传播学理论第三讲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三讲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5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传统人际传播不具备网络人际传播的哪些特点()。
A.匿名性B.虚拟性C.多重角色交互性D.以上所有2.个性化习惯用语是在社会渗透的()阶段出现。
A.定向阶段B.试探阶段C.稳定阶段D.感情交换阶段3.在意义圆圈的循环中,意义的规则发生了变化的情况是()。
A.怪圈B.魔圈C.奇圈D.方圈4.不确定性降低理论认为人际传播不存在以下哪个阶段()。
A.进入阶段B.个人阶段C.退出阶段D.熟悉阶段5.取笑对方会在社会渗透的()阶段出现。
A.定向阶段B.试探阶段C.稳定阶段D.感情交换阶段6.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不包括()。
A.人是根据“意义”(对事物的认识)来行动的B.意义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C.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D.意义是固定的7.如何进行意义的协调?()A.使用规则B.暂缓情绪C.坚持己见D.获得第三方帮助8.以下符合人际传播的是()。
A.传播者是组织化的专业传播者B.通过电视等技术性强的媒介进行传播C.传播内容一般是私人性的话题D.影响范围大9.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A.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社会传播10.解释陌生人初次互动时如何使用传播降低人们之间不确定性的理论是()。
A.不确定性降低理论B.期望违背理论C.意义协调理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11.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一般性B.鲜明性C.操作性D.指说性12.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指代关系是通过()。
A.某个专家的研究认定的B.辞典的编写确定的C.人类约定俗成的D.语法和逻辑的规则形成的13.人际传播不具有的特点是()。
A.间接性B.随意性C.反馈迅速D.可控性强14.不确定性存在的三个前提条件是()。
A.与期望不符B.对未来互动的期望C.奖惩潜力D.未知压力15.意义协调理论中,意义的六个层次不包括()。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上海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第一,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整体或个人。
第二,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第三,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化和电子化的媒介。
第四,受众广泛、成分复杂。
第五,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使得传播效果的测量需要付出专门的努力。
2.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是什么?它和批判学派有什么差异?(南开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选用这种研究方法是与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哲学思潮紧密相连。
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伊利调查提出的“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创新一扩散”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制约因素、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等。
与批判学派的差异:(1)美国经验学派的特征: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欧洲批判学派的特征: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2)研究焦点的差异: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焦点是: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欧洲批判学派的焦点是: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3)研究方法的差异:美国经验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
欧洲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全面。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新媒体与人际传播引言1. 新媒体为人际传播带来便利新媒体以其高效和便捷的特点,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心情。
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够快速、直观地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
2. 网络互动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在线交流平台,人们可以与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建立联系,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形式的互动不仅扩大了人际关系的范围,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共享和互助的机会。
3. 新媒体加深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于面对面交流,受到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些限制,为人际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通过语音、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远程交流;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和直观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
4. 新媒体对人际传播的挑战和问题虽然新媒体为人际传播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信息泛滥和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使得人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和筛选信息。
新媒体的使用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过载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虚拟交流的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对于人际关系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新媒体的兴起对人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人际传播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加深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
也需要正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保持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人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 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绪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发布信息。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
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
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发布,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
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
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
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
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
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
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
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
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
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
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要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
而有效的渠道,就是人际传播。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
而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伙伴,可以让人产生愉快的心理反应。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E-mail。
E-mail是一种类似于传统的通信手段的人际传播方式。
但它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首先,E-mail传播速度往往要比传统通信快得多。
传统通信的速度与地域的关系很大,双方距离越是遥远,通信速度越慢。
而E-mail传递则较少受地域因素的影响。
交流速度的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频率的增加。
无论大事小事,人们都可以通过E-mail交流来完成。
从一定意义上,这有助于形成更加牢固的交流关系。
从长远看,E-mail交流是一种多媒体交流。
E-mail主要以文字为传播手段,但是,也可以加入声音、图像等作为附件,因此也是一种多媒体交流。
但是,由于E-mail传递的信息都是数字化的,所以一些背景信息会削减。
例如,一般用文本方式,我们不可能看到对方的笔迹,也就很难通过这种潜台词来揣测发件人的性格、情绪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播质量会受到一些影响。
传统通信交流一般只限于相互认识的人之间,但是E-mail交流可以因偶然因素产生。
但这种情形下,人们的交流往往带有功利性。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聊天室进行,另一种是通过即时传呼(例如ICQ)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网上聊天虽然名为聊天,但与物理世界的聊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网上聊天使用的主要手段是文字,因此像E-mail一样,一些辅助性的信息表达手段不能运用。
网上聊天双方不是面对面的,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身体动作,所以对方对一条信息的直观反映很难感受,虽然通过文字可以进行及时回答,但有时文字不能充分表达交流双方的情绪。
也可能聊天者运用文字有意识地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但从理论上来说,使用文字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比较充分地理清思路,有助于加强交流的深度。
但是网络交流通常又会受时间的限制。
一方面,在网上,“时间”就是金钱。
另一方面,如果反应迟钝,就可能失去一个聊天对象。
事实上,人们在网上的交流也是争分夺秒的。
相对来说,网上聊天中理性的交流并不多。
从另一方面看,双方不见面时,可以克服羞涩心理,更加敞开心扉。
但匿名状态下,人们也可能会隐藏真实的自己。
对于聊天室的聊天来说,大多数聊天对象是随机形成的,双方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交流。
因此,传播的目的不明确,传播的效果也不好。
而通过即时传呼产生的聊天对象,常常是老朋友,相对来说,交流的目的和效果会更好些。
另一个特点是,在聊天室里,人际传播的网络十分复杂,并且具有不确定性。
在一个多人参加的聊天室中,加入聊天的人数是可以动态变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全通道型的交流网络,每个人都可以与参加聊天的其它人进行对话。
这种结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结构,但它的效率也是比较低的。
在聊天室中,人们谈话的主题时常会发生变化,人们的喜好时常发生变化,人们之间的结盟关系也往往是摇摆不定,所以常常是几个小时过去,人们也没有达成什么共识。
此外,由于人们一般对交流对象缺乏必要的了解,通常也无法选择合适的交流内容以及说服对方的手段。
从传统意义上看,这种交流的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但也许这正是人们进入聊天室的乐趣之一。
人们在聊天室中更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个过程对抱着不同目的上网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意义:有人从中发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有人享受舌战群儒的乐趣,有的人可能只是为了解闷或发泄。
而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从别人的聊天中看到的,更像是类似于“头脑风暴”的过程,他从中得到的不一定是定论,而只是一些片断的启发。
从现有的受众调查来看,E-mail和聊天等人际交流手段,是人们在网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类服务。
下面是CNNIC在2000年7月进行的调查结果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多选结果):电子邮箱: 87.65%搜索引擎: 55.91%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 50.69%各类信息查询: 49.28%网上聊天室: 38.81%新闻组: 25.37%BBS电子公告栏: 21.17%网上寻呼机: 20.72%免费个人主页空间: 19.68%网上游戏娱乐: 17.70%网上炒股: 14.64%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 14.09%网络电话: 9.63%网上支付: 3.67%其它服务: 11.01%这个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是非常愿意把网络作为一种人际传播的渠道的。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
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无论是E-mail还是网上聊天,人们都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的。
文字便于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
这可能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面对面,所以一些辅助性的“语言”不能使用,这又可能削弱传播的直接性。
为了在文字的交流中表达感情,网民们在实践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网络符号。
下面是网上关于表情的一些符号::-) 这是最普通的基本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
表示开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
:-0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
|-D 呵呵笑。
:-< 难过时候的苦笑。
(:-& 暗示这个人正在生气。
(:-( 紧皱眉头,又愁眉苦脸。
(0--< 面无表情,目光呆滞。
:-( 悲伤或者生气的脸。
:-(*) 恶心,想吐。
^-^ 不必转头就可以看的笑脸。
这些“网络语言”通常是用一些键盘上可以找到的符号,代替人的表情,很多符号需要将头转“90度”才能看明白。
事实上,很多人都根据自己的想象在不断发明自己的符号。
与这些符号类似,一些聊天室也提供了一些“脸谱”帮助人们表态自己的情绪。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熟悉那些约定俗成的符号的含义,而“脸谱”所能传达的含义也是不完整的,或者是不准确的。
与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的是,网络的交流往往另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
例如,将妹妹称为“美眉”,将上网资历浅的人称为“菜鸟”等。
能否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常常关系到人们能否在网上顺利地与人沟通。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语言也会更加多样化。
网络人际传播以文字为主要手段,还意味着,打字的速度会成为交流的另一种障碍。
特别是对于聊天而言,如果一方打字速度太慢,就可能使另一方失去交流的热情。
文字交流的另一个效果是,网民给自己取的代号或“昵称”,甚至会成为他能否吸引到交流对象,吸引到什么样的交流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女性化的名字,更受男性网民的青睐。
借用某个名人的名字,往往也会更加引人注目。
尽管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流的手段也可能更加丰富,但是文字交流还会是主要的一种。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一般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相对来说,交流的范围是有限的。
主要是在自己认识的圈子中,虽然也可以在旅途与陌生人交流,或者通过征友的方式与外界交流,但其范围和数量都是有限的。
而网络则仿佛使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上聊天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相对来说,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热期,即在他们达到真正的交流之前,他们可能需要用很多无聊的语言来进行彼此的试探,这些试探决定他们之间是否有兴趣真正交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有较多的冗余信息。
交流对象之间需要多长的预热期,主要取决于交流者的性格。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网络的传播对象往往带有偶然性,也同时具有匿名的特点。
这使得个体的表现往往与他在物理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
同时,这也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
因为匿名性,他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如果借用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法,那么,在聊天过程中,人们很有可能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表露的“本我”表现出来。
现在聊天室里,常常有一种“语言暴力”的现象,即成员使用非常粗俗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对另外的成员进行攻击。
但是,当我们看到聊天室的无序状态时,不应仅仅是简单地指责上网者的素质与水平,而是看到这种状况之后的心理动因。
实际上,人们在网络里的表现,往往来源于在物理世界的心理压力。
例如工作繁忙、学习负担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
当人们在聊天室时,往往是希望通过交流来排遣自己。
因此观察网民如何在聊天中进行减压,有助于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现实世界人际交流,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交流者的身份、地位等。
但网络的匿名也带来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的消失。
相对来说匿名交流,是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
它使交流内容与技巧等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一个上网者可以同时与多个对象聊天,或者在不同时候与不同的对象交流。
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
与某一些对象,他显示的是自己的优秀的一面,与另外一些对象,他可能更多展示出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