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际传播

合集下载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过程。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际传播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以下是人际传播的新趋势: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扩大了人际传播的范围,还创造了新的社交关系和网络。

2. 移动通信的普及: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使得人际传播更加便捷和即时。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3. 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的兴起: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方式。

通过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玩家进行互动和交流,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4.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人际传播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感染力。

5.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际传播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通过分析和利用海量的数据,个人和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6. 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全球化和移民潮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增加。

人们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交流,需要更加敏感和灵活地应对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观念。

7. 倡导个人隐私的意识增强:随着个人隐私泄露事件的频发,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人际传播中需要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避免敏感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8. 信息过载的挑战:信息过载是人际传播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需要更好地筛选和管理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对人际传播的负面影响。

9. 身份认同和自我展示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身份认同和自我展示。

人际传播中需要更加关注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形象塑造,以获得社交认可和满足自我价值的需求。

10. 社会责任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际传播不仅仅是交流和沟通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责任和伦理的考量。

人际传播注意事项

人际传播注意事项

人际传播注意事项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我们应该避免在交流中插入任何网络地址。

这是因为网络地址可能会打断对话的连贯性,让人产生分心的感觉。

在人际传播中,我们应该着重于双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章中不得包含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

这是因为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增加交流的难度。

在人际传播中,我们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对方容易理解。

接下来,我们要确保文章内容的独一性,避免内容重复出现。

重复的内容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降低阅读的兴趣。

在人际传播中,我们要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用新颖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吸引对方的注意。

文本的结构应该合理,段落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的流畅性。

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标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我们要避免使用插入任何形式的图片链接和依赖图像的语句。

图片链接和依赖图像的语句可能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在人际传播中,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交流的质量,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图像。

我们不应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并且不必过多地进行自我介绍。

重复的问题会让对方感到厌烦,而过多的自我介绍会让对方觉得我们自恋或自大。

在人际传播中,我们要注重对对方的关注,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应该刻画明确,句式流畅,并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

清晰明了的语言和流畅的句子能够增强交流的效果,让对方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意思。

人际传播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交流中遵循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

通过避免插入网络地址、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确保文章内容的独一性,文本结构合理,使用适当的标题,避免使用插入图片链接和依赖图像的语句,避免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和过多自我介绍,刻画明确,句式流畅,并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人际传播,促进交流和理解。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第4章 新媒体的类型

第4章 新媒体的类型
在发布帖的同时,也定期维护已发帖,针对网友问 题作答,巧妙地将官网链接发布出来。
14
编辑版
1、BBS
1.2 BBS塑造舆论的多元空间 作为新媒体的一部分,BBS影响议程设置的方式
主要有: 1)在BBS中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彼此冲突。 2)媒体议程设置受到二级传播的重构。 3)媒体议程设置还受到其他公众议题的影响,
方兴未艾的网络不仅连接了世界,而且形成了一 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它越来越深刻地进入 了当代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构成了新 的环境变量,而这种新的环境变量对于青少年的道 德发展以及学校德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8
编辑版
2、网上聊天
2.2 网上聊天的特点
1)匿名性
网上聊天的基本特质之一就是匿名。匿名是一种
第二单元
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1
编辑版
第四章 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 全新的传播类型。
我们在深入研究新媒体时可以比照传播学流行的 分类方法,将其细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 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等,并对 其进行深入研究。
2
编辑版
本章概要
新媒体传播目前主要的类型有:
12
编辑版
1、BBS
1.1 BBS的特征
BBS之所以能够包容多个层面的传播类型,在于 其超强的互动性。BBS就像一张动态的网,网中的 信源和信宿并不固定,只是网中节点的两个状态。
假设某个节点处于信源态,当无数节点处于信宿 态时,则构成大众传播;当一定数量具有特定身份 的节点处于信宿态时,则构成公众传播;当数量很 少的身份固定的节点处于信宿态时,则构成人际传 播。
1.网络上的人际传播 主要形式有: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第四章 网络传播的类型

第四章 网络传播的类型

天涯虚拟社区/04.10 “妞妞事件”
深圳论坛
猫扑大杂烩
BBS 群体传播优势
公开性与匿名性 层级性 高自由度 话语赋权 资料性
BBS的群体 传播五大优势
案例:孙志刚事件
在2003年众多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得 到广泛使用,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数万人。 网络的公众议题填补了媒体议题的‚缺陷‛。
四种形式
BBS 社区
同学录 博客/播客
网络中的群体 传播形式
2.1 BBS分析
作为网络媒介特有的产物,BBS(电子 公告牌)是一种互动(interactive)传 播媒介。 既是‚信源‛又可做‚信宿‛。信源与 信宿的身份自由转换,真正实现了信息 的互动。
人民网强国论坛/02.11.16《深圳,你被谁抛弃?》
网络聊天的普遍方式目前主要有
聊天室(chatroom) :论坛社区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IM) :QQ
1.2.1论坛社区
搜狐社区,中文第一社区
搜狐社区:帖子浏览
搜狐社区:帖子回复
1.2.3即时通讯
网络聊天呈现的特点 整体趋势:网络聊天的网民数量越来 越多,且出现低龄化趋势 网络聊天的特点 1. 文字聊天、表情符号聊天、语音聊天、 视频聊天并行 2. 匿名性 3. 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 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1.1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 互联网络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式之一。
问题1
电子邮件应用有多少年了?
A:电子邮件的诞生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现在有两种说法:
1.《互联网周刊》

网络人际传播理论思考

网络人际传播理论思考
了 。 ”
身体 的距离及亲密程度 、 交往 者所能使用 的感官渠道 以及反
对 此 , 者有两点粗浅 的意见 : 一 , 笔 其 网络的技术特征 是 馈 的直接 性及时 性 ) 出发对 人际传 播下定 义 , 他们 认 为人际
形成 网络人 际传播 的环境 因素 , 播 的主体 是 人 , 传 网络 的主 传 播 可 以 超 越 人 数 的界 限 , 其 他 传 播 的差 别 在 于 人 际 传 播 与
人 际 传播 , 能 忽 略 人 在 网络 环 境 中发 生 的新 的 变 化 。对 于 个体 这 些 新 的 变化 , 播 心理 不 传
学研 究视 野是 必不可少的 。网络 的特性 不能被看作 单纯的技术特性 ,其真正动 因来 自人 性 。没有人性 的支撑 , 网络技术也 只能是一 个简单的工具。
体 也 是 人 。只 有 很 好 地 结 合 人 性 特 点 才 能对 传 统 人 际 传 播 理 的交 往 者 可 以最 大 限度 使 用 感 官渠 道 , 以最 大 限 度 地 相 互 可
论 在 网 络 中 的 运 用 做 深 入 分 析 ; 二 , 际 传 播 理 论 不 能 被 观 看 、 听 、 说 、 味 和 触 摸 。 其 人 倾 言 品
开:

播 理论得 以发 展的根 本动 力。面对 网络大 行其道 的 当代社
视。

会 , 于 网 络 环 境 中 的 人 际 传 播 的 研 究 日益 引 起 研 究 者 的重 的不 同侧 重点 。现有理 论主要 集 中于 以下 五个维 度进 行展 对Βιβλιοθήκη 网络人 际传播研 究现状 一
第一 , 义维度 。 比如 美国学者 麦克 罗斯基 在其 《 意 一对
关 麓 词 :人 际传 播 网络 人 际 传播 网络 虚 拟 环 境 网络 主 体 人 际传 播 理 论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人际传播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新的特征和形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虚拟社交网络的兴起虚拟社交网络是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形态之一。

通过虚拟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中,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已经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点滴、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交网络的重要工具。

这种形式的网络人际传播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给人们的社交圈子带来了极大的拓展。

二、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网络人际传播的另一个特征是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

传统上,人们的社交圈主要局限于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家人。

然而,通过网络人际传播,我们可以轻松地建立起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联系。

这种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不仅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观点,也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虽然网络人际传播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选择困难的问题。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往往难以选择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不加思考的转发和分享可能导致谣言的传播和舆论的失控。

因此,人们在网络人际传播中需要提高对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以避免被误导和误解。

四、社交媒体对个体的影响网络人际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网络人际传播扩大了个体的社交圈子,使得人们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其次,社交媒体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发布动态、分享经历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然而,社交媒体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例如沉迷于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时间浪费、隐私泄露等问题。

因此,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需要保持适度和自律,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的同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安全。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摘要: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更为重视“人”的作用,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无疑为之提供了新的元素,并产生了新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最基本的方面入手,以找出网络人际传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透视人类在新的传播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征,以及分析网络人际传播可能对现实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多媒体传播;自由平等交流;情感宣泄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49-01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它既不像传统的人际传播那样稳定,也不像大众传播那样疯狂,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而且对传统的社会化产生了新的挑战。

一、传播符号:从文字到多媒体从网络产生的那天算起,网络交往所使用的符号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变化。

网络人际传播以互联网作为媒介,不论是网络聊天还是电子邮件,文字交流都是最主要的交流形式。

文字不仅可以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还可以很好地弥补非语言符号缺失造成的理解误区。

网络世界中的文字有着自己的特点,网民在实践中发明了有别于正常文字的语言符号,用数字、拼音、图像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可以表达其特定的意义。

比如88表示再见,fb表示腐败等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的交流形式也日渐普及。

网民可以通过语音邮件、网络电话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比之文字的交流形式,多媒体自然要求网民具有更高的网络技术,音视频的制作和发布对网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播过程:隐匿性、偶然性和可选择性大大增强网络聊天和电子邮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软件来实现,这些软件在用户注册时并不要求网民实名注册,网民可以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隐匿自己的身份,用另外一种形象进入网络世界。

网络中很多的人际传播都是在双方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展开的,由于彼此的不熟悉更促使你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甚至是无所顾忌。

网络的传播对象往往带有偶然性,很多网民只是在无聊或者是单纯放松的境况下需求倾听者。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人际传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人际传播不仅改变了社交方式,也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特征和形态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网络人际传播具有虚拟性和弥散性。

网络上的交流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和传播信息,无需面对面的接触,而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

这种虚拟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网络人际传播也具有弥散性,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广泛扩散,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其次,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快捷性和互动性。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发送和接收信息,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

网络人际传播强调实时性,人们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消息和动态。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增加了沟通的乐趣和趣味性。

此外,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平台,包括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

不同的平台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适应不同人群和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也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通过匿名、扮演角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传统社交关系的束缚。

此外,网络人际传播还具有连结性和多样性。

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人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了解不同文化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网络人际传播也呈现多样性,各种群体和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自己相似或者不同的人,形成兴趣相投的社群。

然而,网络人际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网络虚拟性使得人们容易缺乏真实性和真实感,信息的可信度难以保证,造谣和谣言也较为频繁。

其次,网络人际传播的开放性和连结性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个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有可能被滥用或者泄露,需要人们提高安全意识和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总结而言,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包括虚拟性、弥散性、快捷性、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连结性和多样性。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
这几个特征意味着,在网络经营中,“成员”或者说网络 用户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二)作为传统经济延伸的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虽然是一种新兴的经济,但它是传统经济的 一种延伸,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网络经营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经营的轨道。 另一方面,网络经营平台并非一个空中楼阁,它实际 上还是以各种传统产业为支撑的。 当传统经济延伸到网络时,也会出现经营理念与手段上 的一些变化。
本章与第7章有较强的关联,本章侧重分析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整体规律,而下一章侧重 于网络中具体传播形式的研究。当然,每一种具体的传播形 式并不只是对应于一种传播形态。例如,即时通信这一形式 既可以承载人际传播,又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成为群体传 播、组织传播或大众传播的工具。厘清传播形态与传播形式 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网络传播的认识。
第2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1、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2、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 3、传播情境——虚拟性 4、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 5、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 6、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第一个阶段——以Web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 播模式。
第二个阶段——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定向索取” 传播模式。
第三个阶段——以社会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 户”传播模式。
第3节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变迁
三个阶段出现的模式并没有产生后者取代前者的情形, 目前是同时并存。
目前已经出现的模式的变迁,内在的核心是信息传播主 角的变化:
网络手段的运用能力
第2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

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无论是E-mail、网上聊天还是QQ,人们都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的。

文字便于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

这可能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面对面,所以一些辅助性的“语言”不能使用,这又可能削弱传播的直接性。

网络人际传播以文字为主要手段,还意味着,打字的速度会成为交流的另一种障碍。

特别是对于聊天而言,如果一方打字速度太慢,就可能使另一方失去交流的热情。

文字交流的另一个效果是,网民给自己取的代号或“昵称”,甚至会成为他能否吸引到交流对象,吸引到什么样的交流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女性化的名字,更受男性网民的青睐。

借用某个名人的名字,往往也会更加引人注目。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一般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相对来说,交流的范围是有限的。

主要是在自己认识的圈子中,虽然也可以在旅途与陌生人交流,或者通过征友的方式与外界交流,但其范围和数量都是有限的。

而网络则仿佛使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上聊天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相对来说,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热期,即在他们达到真正的交流之前,他们可能需要用很多无聊的语言来进行彼此的试探,这些试探决定他们之间是否有兴趣真正交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有较多的冗余信息。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简版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简版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新媒体与人际传播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人际传播方面。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利与弊。

2.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的关系新媒体可以被定义为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传媒工具和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互动性:新媒体允许用户参与内容创作和交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

- 多样性:新媒体媒介种类繁多,例如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用户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平台进行参与和交流。

- 实时性:新媒体可以迅速传播信息,用户可以随时获得最新的新闻和事件。

- 全球性:新媒体的传播范围超越地理限制,允许人们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人际传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成为了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朋友、家人和其他用户进行互动,扩大人际关系网。

- 信息获取:人们通过新媒体可以随时获取到各种信息,包括新闻、政治、娱乐等。

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广泛地了解世界,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 反馈和评论:新媒体平台允许用户对内容进行评论和反馈,人们可以更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3. 新媒体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新媒体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拓展人际关系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朋友、家人以及旧同学保持联系,拓展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新朋友,拓宽社交圈子,增加交流机会。

3.2 促进信息传播和共享新媒体的实时性和全球性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随时获取到最新的新闻和信息。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个人账号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与他人进行共享和讨论。

3.3 促进民主参与和社会变革新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讨论的平台。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新媒体与人际传播引言1. 新媒体为人际传播带来便利新媒体以其高效和便捷的特点,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心情。

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够快速、直观地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

2. 网络互动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在线交流平台,人们可以与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建立联系,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形式的互动不仅扩大了人际关系的范围,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共享和互助的机会。

3. 新媒体加深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于面对面交流,受到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些限制,为人际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通过语音、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远程交流;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和直观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

4. 新媒体对人际传播的挑战和问题虽然新媒体为人际传播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信息泛滥和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使得人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和筛选信息。

新媒体的使用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过载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虚拟交流的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对于人际关系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新媒体的兴起对人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人际传播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加深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

也需要正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保持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人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互联网下人际传播变化和应对

互联网下人际传播变化和应对

互联网环境下人际传播的变化和应对摘要: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WEB 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方式从单向变为双向,论坛社区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得其他人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辅助自己的选择,由此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即互联网人际传播。

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人际传播的变化以及企业在这种变化下的应对措施,提出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发展网络口碑营销。

一 背景WEB 2.0时代在传统的WEB 1.0时代,互联网更多的是对于信息的单向传播和网民对于信息的单向接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WEB 2.0 时代。

WEB2.0没有一个明确的范畴,用户普遍认为WEB2.0是互联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不再是单方向的对用户输出信息。

而是让用户参与到共同建设上来,实现用户个性化、自主化的网络新体验。

从而由原来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输模式逐渐转变为信息的双向传输模式。

相对于WEB 1.0(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Web2.0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粘性。

常见的WEB 2.0的平台主要有BLOG(博客)、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内容)、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化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1)电子邮件使用电子邮件推荐某种产品、服务等信息,多发生在熟悉的朋友之间,例如旅游归来之后向同事、同学们群发自己拍摄的照片,顺带推荐了前去旅游的景点。

用电子邮件进行网络人际传播,收信人往往了解发信人的身份,在信息的传递上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私密性,除非参与传播活动的人将电子邮件的内容公布于众,否则电子邮件传播的信息往往只是局限于一个有限范围进行传播,也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

(2)即时信息(IM)基于IM软件进行聊天,最接近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且随着IM 软件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多数IM软件都支持视频语音聊天,从而产生一种现实交流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

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

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

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

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E-mail。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聊天室进行,另一种是通过即时传呼(例如ICQ)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

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

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

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

过去,新闻传播主要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的。

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

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

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在这些常规的手法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的是,网上人际传播网络中是否还存在“意见领袖”,他们又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的。

根据国外研究者的结论,能成为“意见领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素质:1.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2.见多识广、称职能干;3.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在网络中,前两方面的素质,应该主要是通过文字水平来体现的。

因为网络传播本身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的传播。

网民之间在网外也可能互不相识,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魅力大小,主要通过文字。

包括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技巧。

例如,话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语言是否幽默,是否有文采等。

社交方面看,意见领袖应该比一般人更多接触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否则他就不能比别人的视野更开阔。

因此,经常活跃在不同的人际传播圈子,如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BBS 的人,更具有成为领袖的潜质。

相对来说,聊天室的聊天话题分散,人们的交流更多限于个人之间。

因此,聊天室里产生意见领袖的可能性不大。

但在BBS这样的更加具有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意见领袖极有可能产生。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新闻,他们也可以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影响他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因此,对于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站来说,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可能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种途径。

有些意见领袖,可能在一个很大的圈子内都有名气。

这对于提高网站的声誉也是有利的。

与网络新闻传播利用人际传播类似,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网络人际传播,也是一种提高营销效果的手段。

从各个方面看,网络人际传播都是我们了解网络与现实两个世界的一个窗口,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也有助于网站建设。

而相关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进一步深入。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特征1.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

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

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发"(spamming)、网络色情乃至各种网络犯罪等等即可见一斑。

2.文字性在日常生活中,文字交流(比如书信、便条留言)一直不是主角。

但聊天室、E-mail、BBS、QQ等都是文字或文本交流(text talk)。

2003年7月CNNIC调查报告显示,使用网络电话与视频会议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仅为1%和0.5%。

即使那些辅以语音或机顶摄像头的交流,文字仍然是主要的方式。

可以说,网络人际传播将文字媒介的交流工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很难说这种文字的交流到底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

因为对于网络交流情境来说,它的很多优缺点常常是相对的。

一方面,文字交流对不少人是个门槛甚至是个障碍,它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字使用能力,包括打字技能。

"学打字"和"打字快" 这两个网名就是一个证明;二是它大大削弱了口头传播的直接性、生动性和微妙性;三是文字作为语言符号常被误读,且网络中的使用常会变形,这增加了真正沟通的难度。

此外,文字交流作为有意的编码(coding)活动,有时可用以模糊或掩盖交流者的心理活动,甚至造成假象和欺骗。

另一方面,由于其它信息渠道缺乏,文字的作用将显得突出,它特有的表达功能使其蕴涵多种深层意义,这从某种程度上给网络人际传播带来了一种可能性,即它有可能达到一般口头传播所没有的意义深度。

在BBS、电子邮件等这样的场合,这的确是可能的。

此外,为改变单纯地使用文字,网民们创造了一套模拟传统口头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这从一个新的角度强化了网络交流的直接效果,又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语言。

尽管互联网很早就有能够传输声音和图像的聊天室,但至今没有推广。

QQ和Messenger 等即时通讯软件也已实现声音和图像传输,但人们仍习惯使用其中的文字形式。

大多数人认为,文字交流正是网络人际交流的魅力所在。

3.广泛性在传统社会中,社区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核心,人际关系也常常受制于血缘、亲缘、业缘等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

这样,一个人所能延展的人际关系广度、所能结成的关系数量都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反,无限开放性的网络社会带来的是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全球性,不同种族、国家、地区、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机会增加了,根本没有"这里"、"那里"等的物性空间的区别。

当然,也没有"山隔水阻"和"旅途"之类的概念,正所谓"行者无疆"。

可以说,网络空间提供了低成本的社会交往途径。

它为人们结交完全不同的对象、塑造新的自我,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的边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每个人所能实现的程度各不相同。

一位网友这样说,网络"这桌大餐里有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有提供动力的肉类,有维持体能的主食,也有外观可人但毫无营养的零食。

"由此可见,在广泛开放的网络交往中结成的人际关系也是极为复杂的,对传播对象的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4.多变性这是指某一特定的人际传播行为和人际关系在生成上的个人性(或自主性、任意性)、偶然性和多边性。

在一个网络社区里,参与者来自五湖四海,人数众多,数百、数千以至数十万,都是随机形成的。

人们也常常穿梭在不同的社区之间,偶然性地与他人发生关系。

在此情形下,人际传播方式既有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也有多对一、多对多,总体上呈现为多对多(vast-point-to-vast-point)的模式。

尼葛洛庞帝称之为星状网络(star network)模式。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星状布局的某个节点上以"我"自己的方式,从"我"自己的道路出发,自主而又偶然地找到想找的交往对象。

同时,在交流中每个人具体的传播目的、动机也将更加多变,变得不明确或比较灵活,因而双方总是根据具体的对象、情境和对象的反应及时调整具体的传播内容、方式方法与技巧。

5.去功利性这里的去功利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并不求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意义上的有利性。

其原因是:首先,由于虚拟性,网络人际空间并没有与物理现实完全连通,通常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其他制约要在网络中直接发挥作用几乎不可能。

换言之,现实干预的困难使人们更容易超脱于日常的现实关系。

其次,网络主体的匿名性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这种陌生人关系使人主观上无法完全抛却全部的戒备。

进而言之,它也是一种松散性人际关系,即交往双方一般不存在日常现实上的接触和利害关系,因而也没有必要抱有明显的功利意识或实用目的。

这使得交往双方更加自由和放松,更加看重交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此,传播的目的不在于影响或劝服,而主要是信息、态度和情感的交流与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