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 网络人际传播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第三章网络传播形态1. 1)网络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传播,既包括不借助任何物质设备的面对面的交流,也包括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实现的有一定距离的信息交流。

互联网是人际传播的一种辅助工具,将人际传播带入了“屏对面”时代,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面向计算机屏幕进行的,而每个屏幕后面都是操纵屏幕的具体的人。

2)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①通过人际传播获得相关信息以辅助决策;②通过人际传播建立社会协作关系;③通过人际传播来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④通过人际传播可以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2.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会话、博客(播客)、微博3.网络社群:指互联网上因某种需求而聚集的群体,是围绕着共同的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载体主要有:BBS网站、即时通讯工具、博客、播客、微博4.网络社群传播的结构的形态:以话题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型信息传播结构以人(节点)为中心的发散型信息传播结构5.网络社群传播动力满足的需求:满足兴趣,维系关系,寻求娱乐,商品交易6.网络社群中意见领袖的来源:1)网络媒体评选的人物2)各种类型的版主3)网络名人:一些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明星等。

4)网络知识分子:是网络意见领袖的主要来源。

7.1)网络传播中的组织传播:是组织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工具,面向某一人群传播经过组织把关的特定信息的行为。

2)内联网传播的功能:①电子邮件系统通过群发群收保证信息的定向、有效传播;②公告板和聊天系统可以实现组织成员间多对多的信息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③FTP文件传送系统可以方便地传送各种文件,使组织成员可以共享有价值的内容。

8.1)依托互联网的组织外传播的优势:组织可以更好地把控信息传播的进程组织可以更好地把控信息传播的效果2)基本的传播策略:①在网站的设计上,应强化组织的CIS形象,这会让网络用户更易于识别。

②在通过网络渠道传播信息时,要强化互动功能,尽可能满足外界用户与组织互动的要求,建立起与用户良好的互动关系③通过网站优化来增加组织网站被搜索引擎搜索到的机会也是基本策略④组织要在尽可能多的公共网络平台尤其是免费的公共平台上占有位置,以增加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增加被外界方便地找到的机会。

网络人际传播.ppt

网络人际传播.ppt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 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 ·网络人际传播的优势 网络人际传播的优势 ·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 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多重性 多重性
·首先,由于虚拟性,网络人际空间并没 首先,由于虚拟性, 首先 有与现实完全连通, 有与现实完全连通,现实干预的困难使人们 更容易超脱于日常的现实关系。 更容易超脱于日常的现实关系。 ·其次,因为网络主体的匿名性,这种陌 其次, 其次 因为网络主体的匿名性, 生人关系使人主观上无法完全抛却全部的戒 它也是一种松散性人际关系, 备。它也是一种松散性人际关系,即交往双 方一般不存在日常现实上的接触和利害关系, 方一般不存在日常现实上的接触和利害关系, 这使得交往双方更加自由和放松, 这使得交往双方更加自由和放松,更加看重 交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好坏。 交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好坏。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特点一: 特点一: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 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 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 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 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 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 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 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 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 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 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 潜水者"。当然, 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 潜水者 。当然,这并 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网络与人际传播

网络与人际传播
(三)人们对于公众事物讨论的需要
如今社会中,网络红人数不胜数,他们的迅速走红离不开网络各大论坛的讨论与追捧。对于这些公众事物,人们往往想要抒发自己的感想,并与他人分享,尤其是与同样关注此类事物的人分享讨论。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为这些人搭建了平台。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优劣势
人们在网络上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使得人际间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顺畅。身处不同地域的人,将各自的信息在网络上汇总,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各自需要的信息,从而完成远程信息的交互。网络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地的人,甚至是陌生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尽管只是一封邮件的发送,短短两分钟的闲聊,都是实现了人际间的传播。
大量人群对于由一个人发布的信息进行广泛的讨论,从而达到公众广泛关注的目的,进而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虽有诸多优势,但由于网络形成的时间较其他人际传播形式形成的时间要短,所以它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小的问题。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需要电脑作为其实现工具,而电脑往往存放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人们通过一台小小的计算机,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内实现与千万人信息的交互,而这些信息的传达与接收大多通过文字来表达,则弱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能力,甚至产生孤僻、自闭等心理疾病。
二网络传播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成为人际传播中重要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与革新,互联网,通讯网规模的迅速扩张。
近十年来,互联网迅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使得网络成为中国部分公民的传播媒介之一。互联网的出现使人际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是需要传递和交换信息而又身处异地的两个人不必长途跋涉地见面,而通过互联网、通讯网,轻松便捷地传达想要的信息。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真实度较低。
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人际传播也呈现出较低的真实度。在使用QQ工具聊天的过程中,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QQ个人信息,并无填写真实信息的强制要求,且往往以自己起的昵称作为呈现给好友的名称。这就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且在聊天的过程中,陌生的好友,由于对对方知之甚少,且对方往往容易表现出关于自己一方面甚至虚假的信息,又因为网友常常因为无法见到面而了解自己,肆意地传播虚假的信息使得聊天的内容可信度大打折扣。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

2023-11-01contents •人际传播理论•人际沟通技巧•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与社交媒体•人际传播与文化差异•人际传播的未来发展目录01人际传播理论传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信息发送者通过符号传递信息给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的定义传播需要具备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信息内容四个要素。

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作用双向性、互动性、情感性等。

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等。

030201媒体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媒体传播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外部的信息发布都需要组织传播,如公司内部的通知、新闻发布等。

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是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对于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和增进感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传播理论的应用02人际沟通技巧定义沟通技巧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建立信任和解决冲突。

重要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个人在社会和职场中的竞争力。

沟通技巧概述表达技巧清晰表达、控制情绪、保持礼貌和尊重。

倾听技巧积极倾听、回馈信息、确认理解和避免打断对方。

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和情境理解。

人际沟通技巧与同事、上司、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完成工作任务和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职场沟通与家人、朋友、恋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

人际关系沟通运用沟通技巧化解冲突和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冲突解决沟通技巧的应用03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障碍概述传播障碍的种类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认知偏误、情感冲突等多种形式。

传播障碍的影响人际传播障碍会影响人们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关系,可能导致误会、冲突和沟通失败。

人际传播障碍的定义人际传播障碍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流、沟通、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阻力,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递、情感无法顺畅交流。

7-4网络传播1 传播学教程 教学课件

7-4网络传播1 传播学教程 教学课件
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 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 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物理世界的影响
(一)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 网络成瘾症Cyber Addiction、Computer Addiction或Internet Addiction
内群体和外群体 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分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二)群体的功能
群体一方面对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将 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与中间纽带。
另一方面,它对于成员个体也有着重要意义,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
网络宣传的特点:
第一,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 动权
第二,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三、组织网站的建设策略
网站的设计,应体现并强化组织的CIS形象 网站应以所有与组织有关的“利害关系者”
作为自己的传播对象 网站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服务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 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 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 动。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二)资源的无限性 (三)传播的跨国界 (四)传播的灵活性
(五)传播的互动性 (六)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八)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九)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四、研究网络群体传播的意义
可以了解网络群体规范的形成 有助于理解群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有助于建立网民与网站的牢固关系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方式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方式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方式摘要: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不仅更迅捷和便利,它所拥有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范围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更为重视“人”的作用,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无疑为之提供了新的元素。

本文从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最基本的方面入手,以求对其传播方式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网路聊天;电子邮件;博客;手机网媒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71-01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际传播活动更为频繁,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无论是以icq\oicq为代表的即时交流,还是以e-mail为主流的异步沟通,网络人际传播的效果都超出了网络中的大众传播,更为可观的满足着人类对于网络传播的需求。

网络新媒介的特点使得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人际传播。

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媒介即讯息”的时代,新的传播媒介本身就代表了讯息,它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于传播活动的感觉,也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同步传播方式同步传播是一种时效性最强的传播方式,面对面的即时交流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沟通的心理需求,解决对方所提出的具体问题。

网络中的同步人际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网页聊天和基于网络软件的聊天(例如qq和msn)。

实现网上聊天的主要手段是文字,即时的书面聊天是网络聊天的一个特点。

由于大多数的网上聊天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文字的表达成为了双方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

可是网上聊天并不是像传统书信那样的严谨和正式,网上聊天的语言文字趋于口语化,显得更为的随意和不完整。

网上聊天更多的时候混杂着英语、数字、字母和图像标志,频繁的使用同音借代、谐音等手段表达。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达,网上聊天也出现了新的手段和形式,网络视频和音频,基于多媒体的技术支持给予了交流双方更为直观的交流效果。

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地,网络电话总会把你们交流的距离拉到最近,带给双方类似于面对面的真切感觉。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人际传播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新的特征和形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虚拟社交网络的兴起虚拟社交网络是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形态之一。

通过虚拟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中,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已经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点滴、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交网络的重要工具。

这种形式的网络人际传播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给人们的社交圈子带来了极大的拓展。

二、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网络人际传播的另一个特征是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

传统上,人们的社交圈主要局限于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家人。

然而,通过网络人际传播,我们可以轻松地建立起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联系。

这种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不仅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观点,也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虽然网络人际传播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选择困难的问题。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往往难以选择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不加思考的转发和分享可能导致谣言的传播和舆论的失控。

因此,人们在网络人际传播中需要提高对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以避免被误导和误解。

四、社交媒体对个体的影响网络人际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网络人际传播扩大了个体的社交圈子,使得人们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其次,社交媒体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发布动态、分享经历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然而,社交媒体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例如沉迷于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时间浪费、隐私泄露等问题。

因此,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需要保持适度和自律,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的同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安全。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人际传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人际传播不仅改变了社交方式,也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特征和形态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网络人际传播具有虚拟性和弥散性。

网络上的交流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和传播信息,无需面对面的接触,而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

这种虚拟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网络人际传播也具有弥散性,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广泛扩散,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其次,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快捷性和互动性。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发送和接收信息,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

网络人际传播强调实时性,人们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消息和动态。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增加了沟通的乐趣和趣味性。

此外,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平台,包括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

不同的平台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适应不同人群和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也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通过匿名、扮演角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传统社交关系的束缚。

此外,网络人际传播还具有连结性和多样性。

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人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了解不同文化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网络人际传播也呈现多样性,各种群体和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自己相似或者不同的人,形成兴趣相投的社群。

然而,网络人际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网络虚拟性使得人们容易缺乏真实性和真实感,信息的可信度难以保证,造谣和谣言也较为频繁。

其次,网络人际传播的开放性和连结性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个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有可能被滥用或者泄露,需要人们提高安全意识和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总结而言,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包括虚拟性、弥散性、快捷性、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连结性和多样性。

网络传播方式的分析

网络传播方式的分析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
1,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2,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进行的信息 生产和传播活动 3,传播的信息具有文化属性 4,信息的制度性
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传播活动,其传播内容与社会行为 规范和价值观念具有直接关系,其传播过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很多国家将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英国学者J.科纳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过程是“通过大 型组织的工业生产活动产生出来的,这种生产组织的政策和职业规 范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结构中来”。澳大利亚学者苏 利文认为“大众传播应在国家的调控的范围内”。 这些观点强调了大众传播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实际上每个国家 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和政策都在 维护特定社会制度上起作用。
• 其次,E-mail交流是一种多媒体交流。 • E-mail主要以文字为传播手段,但是,也可以加入声音、图像等 作为附件,因此也是一种多媒体交流。
• 但是,由于E-mail传递的信息都是数字化的,所以一些背景信息会削 减。例如,一般用文本方式,我们不可能看到对方的笔迹,也就很难 通过这种潜台词来揣测发件人的性格、情绪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传播质量会受到一些影响。
•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 相对来说,网上聊天会遇到一些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但要开始真正 进行交流还是具有偶然性的。
•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 这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
•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 一个上网者可以同时与多个对象聊天,或者在不同时候与不同的对象 交流。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

网络传播理论资料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

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无论是E-mail、网上聊天还是QQ,人们都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的。

文字便于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

这可能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面对面,所以一些辅助性的“语言”不能使用,这又可能削弱传播的直接性。

网络人际传播以文字为主要手段,还意味着,打字的速度会成为交流的另一种障碍。

特别是对于聊天而言,如果一方打字速度太慢,就可能使另一方失去交流的热情。

文字交流的另一个效果是,网民给自己取的代号或“昵称”,甚至会成为他能否吸引到交流对象,吸引到什么样的交流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女性化的名字,更受男性网民的青睐。

借用某个名人的名字,往往也会更加引人注目。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一般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相对来说,交流的范围是有限的。

主要是在自己认识的圈子中,虽然也可以在旅途与陌生人交流,或者通过征友的方式与外界交流,但其范围和数量都是有限的。

而网络则仿佛使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上聊天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相对来说,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热期,即在他们达到真正的交流之前,他们可能需要用很多无聊的语言来进行彼此的试探,这些试探决定他们之间是否有兴趣真正交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有较多的冗余信息。

人际传播1第一章

人际传播1第一章

特征:
一、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相互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 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特征:
二、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人际传播影响人际关系也定义人际关系。也就是说,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特征:
三、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系列之中
为原因,将另一些标记为结果 。
一对夫妻在餐馆吃饭。丈夫在女招待调情, 妻子在用手机聊天。他们怒目相对,显然 在进行一场非语言战争。
A表明实际发生的事 件是连续的行为。
B是妻子分解的事件。
C是丈夫分解的事件。
七、人际传播不可避免、不可逆转、不 可复制
不可避免:一个人即使不想参与传播活动,

非个性化传播与个性化传播的区别 非个性化交流中,人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回应对方; 个性化交流则是特殊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非个性化交流服从于社会规则;个性化交流服从于个人规 则。 非个性化交流很少自我表白,很少感情流露;个性化传播 通常是高度个性化的、充满情感的。
特征:
四、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男:明天周末,我要去打保龄球。工厂的那 帮家伙拉了一支队伍。 女:为什么周末我们不能在一起做些什么呢? 男:我们可以再找时间做任何事情啊,可明 天他们就要拉球队了。
请举出两个类似事例。
六、人际传播是可以分解的系列活动
传播是连续行为,没有明确的开头,也没
有明确的结尾。但观察者可将其分解。
请你将下例分解,你可以把一些因素标记
第一章 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节 为什么学习人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要素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原理

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

探究网络人际传播中个人身份的真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互联网在中国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而与此同时,网络人际传播也成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其传播主体依然是具有真实物质存在的人,因此,影响现实人际传播的各种因素在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网络人际传播主体所具有的个人身份的真假,依然是我们在研究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网络人际传播,真实,虚假,辩证看待引言一.选题目的和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人际传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人际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与此同时,引发的有关网络人际传播中传播主体所具有的个人身份真假的争论也此起彼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分析和探讨。

选探究网络人际传播中个人身份的真假这个课题,其目的就在于:深入分析网络人际传播中主体身份真假而产生的影响,彻底了解这一交流方式存在的价值以及带来的弊端。

以对网络人际传播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沟通交流。

探究网络人际传播中个人身份的真假这个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了解,分析,探讨与研究,让人们懂得网络传播的特点,懂得网络人际交流的技巧,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使用网络这个工具,利用好网络的特性,来进行更好的交流,营造更好的传播效果,创造一种和谐的关系。

二、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互联网在中国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而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也成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QQ、MSN等一系列聊天方式的产生;博客、论坛、空间等一系列表达思想、观点的工具的发展;网上购物等新型消费行为的出现……这些都反映了网络传播重要的一面,但是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发展,总会伴随着很多问题和负面影响的出现,网络人际传播也是如此。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 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和
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也就说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组织目标而设置与成立的。
◆它具有以下特点:
◇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组织传播的概念
◆群体的分类:
(1)根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初级群体和次 级群体。 (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来划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内群体和外群体。 (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可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 体。
(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分:血缘群 体、地域群体和业缘群体。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1、媒介获得的低门槛性; 2、媒介利用的全时性; 3、媒介空间的海量性; 4、传受两极的连通性;
5、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6、信息文本的非线性; 7、信息组织的层次性; 8、媒介属性的复合型; 9、媒介使用的个性化
• 第四,国家审计与社会专业审计机构联合建立具 有公信力的团队审查财务,发现隐患路段。”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
◆“只要不公布遇难者名单,就可以怀疑数字作假。
无论从逻辑还是经验,这个判断基本不谬。以死 者家属不愿意为理由拒绝公布死难者名单实在荒 谬,全世界空难都公布名单,从未听说有家属感 情因此受伤;即便真有,在名单中隐去并注明就 可以。” ——长平
◇第二,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界限并
不是清晰分隔的。
2、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

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

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

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

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

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E-mail。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聊天室进行,另一种是通过即时传呼(例如ICQ)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

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

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互联网下人际传播变化和应对

互联网下人际传播变化和应对

互联网环境下人际传播的变化和应对摘要: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WEB 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方式从单向变为双向,论坛社区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得其他人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辅助自己的选择,由此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即互联网人际传播。

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人际传播的变化以及企业在这种变化下的应对措施,提出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发展网络口碑营销。

一 背景WEB 2.0时代在传统的WEB 1.0时代,互联网更多的是对于信息的单向传播和网民对于信息的单向接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WEB 2.0 时代。

WEB2.0没有一个明确的范畴,用户普遍认为WEB2.0是互联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不再是单方向的对用户输出信息。

而是让用户参与到共同建设上来,实现用户个性化、自主化的网络新体验。

从而由原来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输模式逐渐转变为信息的双向传输模式。

相对于WEB 1.0(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Web2.0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粘性。

常见的WEB 2.0的平台主要有BLOG(博客)、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内容)、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化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1)电子邮件使用电子邮件推荐某种产品、服务等信息,多发生在熟悉的朋友之间,例如旅游归来之后向同事、同学们群发自己拍摄的照片,顺带推荐了前去旅游的景点。

用电子邮件进行网络人际传播,收信人往往了解发信人的身份,在信息的传递上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私密性,除非参与传播活动的人将电子邮件的内容公布于众,否则电子邮件传播的信息往往只是局限于一个有限范围进行传播,也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

(2)即时信息(IM)基于IM软件进行聊天,最接近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且随着IM 软件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多数IM软件都支持视频语音聊天,从而产生一种现实交流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编号:010201
单元标题:新媒体的类型
知识点标题:网络人际传播
新媒体的类型之网络人际传播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对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有较深的认识。

建议时间:4小时
教学策略:自学,讲授,问题解决
学习内容:
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帮助你理解并掌握理解新媒体、网络人际传播的类型、特点。

步骤一: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一、什么是网络人际传播?
从传播学的分类来看,目前较通行的是将传播分为五类: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新媒体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

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

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

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

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进行网上交流。

电子邮件已经成为现在人们互通往来的一种常用方式。

电子邮件通讯是一种将电话通讯的快速与邮政通讯的直观易懂相结合的通讯手段,与电话通讯以及邮政通信相比较而言,电子邮件有它得天独厚的优点。

电子邮件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通信手段了,它具有速度快,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一信多发甚至还能邮寄多媒体信息等诸多优点。

电子邮件的传输速度快。

电子邮件通常在数秒钟内即可送达至全球任意位置的收件人信箱中,其速度比电话通信更为高效快捷。

例如,发送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而邮寄一封信件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

如果接收者在收到电子邮件后的短时间内回复,往往发送者仍在计算机旁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回复的电子邮件,接收双方交换一系列简短的电子邮件就像一次次简短的会话。

电子邮件非常便捷。

与电话通信或邮政信件发送不同,E-mail采取的是异步工作方式。

它在高速传输的同时允许收信人自由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接收和回复,发送电子邮件时不会因“占线”或接收方不在而耽误时间,收件人无须固定守候在线路另一端,可以在用
户方便的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甚至是在旅途中收取E-mail,从而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电子邮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成本低廉。

E-mail最大的优点还在於其低廉的通信价格,用户花费极少的上网费用即可将重要的信息发送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用户手中。

电子邮件还能发送其他通讯方式无法承载的信息,如文字、图片、录象、声音、动画等。

而且电子邮件可以很容易地更改内容。

信息多样化。

电子邮件发送的信件内容除普通文字内容外,还可以是软件、数据,甚至是录音、动画、电视或各类多媒体信息
广泛的交流对象。

同一个信件可以通过网络极快地发送给网上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成员,甚至召开网上会议进行互相讨论,这些成员可以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发送速度则与地域无关。

与任何一种其他的Internet服务相比,使用电子邮件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通信。

比较安全。

E-mail软件是高效可靠的,如果目的地的计算机正好关机或暂时从Internet 断开,E-mail软件会每隔一段时间自动重发;如果电子邮件在一段时间之内无法递交,电子邮件会自动通知发信人。

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服务,电子邮件是安全可靠的高速信件递送机制,Internet用户一般只通过E-mail方式发送信件。

二网上聊天
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网上聊天的行列。

网上聊天是借助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

在聊天室里,人际传播的网络十分复杂,并且具有不确定性。

1网上聊天的主体是青少年
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网上聊天的行列。

网民以极大的热情体验着网上聊天这种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交流方式。

事实上,网上聊天是借助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

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2009年1月27日前发布《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技术报告》。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网上聊天现象普遍。

关于“多长时间上网聊天一次”的调查显示,一般一周左右上网与人聊天一次的排在首位,比例为37.69%;其次是半周左右上网与人聊天一次的,比例为15.66%;半个月左右上网与人聊一次天的比例为10.55%;平均一个月或数月才上网聊天一次的比例为12.51%,其中数月才聊天一次的占7.02%;有11.01%的未成年人以前聊过,但是现在不聊了。

每天都上网聊天的超过总人数的10%,其中一天上网聊天数次的比例为3%。

调查显示,86.12%的大部分未成年人上网聊天的时间在二小时以下,但是也有7.12%的未成年人每次上网聊天时间超过四小时。

每次上网聊天时间在一小时左右的未成年人最多,比例为26.36%;其次是每次上网聊天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和不到半小时的,比例为21.58%和21.03%;每次上网聊天时间在两小时左右的比例稍低一些,比例为17.15%。

每次上网聊天时间三小时左右、四小时左右、五小时左右的均不到10%。

绝大部分的人选择通过“QQ”与他人进行网上聊天,比例高达84.31%,远远超过对其他途径的选择比例。

而其他途径所占比例均不到10%,依次分别是E- mail(3.58%)、聊天室(3.14%)、MSN(2.42%)、网易泡泡(1.51%)、Gmail(0.89%)和雅虎通(0.72%)。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上网聊天的对象相对固定,有84.60%的人有比较固定的聊天对象,其中“经常有,数量很多”的占23.96%,“经常有,数量很少”的占30.28%,还有3.48%的人表示虽然没有但是很想有固定的聊天对象, 11.83%的人表示自己没有也并不想拥有固定的聊天对象。

方兴未艾的网络不仅连接了世界,而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

它越来越
深刻地进入了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构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环境变量。

而这种新的环境变量对于青少年道德发展以及学校德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步骤二:听教师讲解
步骤三:思考问题
一、电子邮件的原理是什么?
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称SMTP)这一系统软件来完成的,它是Internet下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

电子邮件的收发过程类似于普通邮局的收发信件。

邮件并不是从发送者的计算机直接发送到收信者的计算机,而是通过收件人的邮件服务器收到该邮件,将其存放在收件人的电子信箱内。

电子邮件是通过邮件服务器(Mai1 Server)来传递文件的。

通常邮件服务器是执行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它提供24小时的电子邮件服务,用户只要向邮件服务器管理人员申请—个信箱帐号,就可使用这项快速的邮件服务。

邮件服务器在硬盘上为用户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作为用户的“信箱”,每位用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个电子信箱,并确定—个用户名和用户可以自己随意修改的口令。

存储空间包含存放所收信件、编辑信件以及信件存档三部分空间,用户使用口令开启自己的信箱,并进行发信、读信、编辑、转发、存档等各种操作。

系统功能主要由软件实现。

通常收件人的服务器在其主机硬盘上为每人开辟一定容量的磁盘空间作为“电子信箱”,当有新邮件到来时,就将其暂存在电子信箱中供用户查收、阅读。

电子信箱容量有限,所以用户应注意定期对电子信箱中的信件进行处理,以腾出空间来接收新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不是一种“终端到终端”的服务,是被称为“存贮转发式”服务。

这正是电子信箱系统的核心,利用存贮转发可进行非实时通信,属异步通信方式。

即信件发送者可随时随地发送邮件,不要求接收者同时在场,即使对方现在不在,仍可将邮件立刻送到对方的信箱内,且存储在对方的电子邮箱中。

接收者可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读取信件,不受时空限制。

在这里,“发送”邮件意味着将邮件放到收件人的信箱中,而“接收”邮件则意味着从自己的信箱中读取信件,信箱实际上是由文件管理系统支持的—个实体。

相关素材(学习内容中引用的、或需要链接的文件、图片、表格、视频、动画、ppt等):模块2 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