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方式

合集下载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人际传播的新趋势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过程。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际传播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以下是人际传播的新趋势: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扩大了人际传播的范围,还创造了新的社交关系和网络。

2. 移动通信的普及: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使得人际传播更加便捷和即时。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3. 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的兴起: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方式。

通过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玩家进行互动和交流,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4.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人际传播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感染力。

5.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际传播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通过分析和利用海量的数据,个人和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6. 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全球化和移民潮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增加。

人们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交流,需要更加敏感和灵活地应对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观念。

7. 倡导个人隐私的意识增强:随着个人隐私泄露事件的频发,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人际传播中需要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避免敏感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8. 信息过载的挑战:信息过载是人际传播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需要更好地筛选和管理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对人际传播的负面影响。

9. 身份认同和自我展示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身份认同和自我展示。

人际传播中需要更加关注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形象塑造,以获得社交认可和满足自我价值的需求。

10. 社会责任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际传播不仅仅是交流和沟通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责任和伦理的考量。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1、门户网站:指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站点,是大型综合性网站,提供新闻、网站指南、天气、音乐等服务,如新浪、百度、搜狐等⏹2、网络广告: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后附有详细定义)⏹3、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4、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政协的在线传播行为。

如超星图书馆、万方、维普等(网络出版的优势P327)⏹网络新闻的优势P10⏹1、实时性⏹2、信息的整合性⏹3、有利于深入报道⏹网络广告的优势P14⏹1、传播范围广⏹2、查阅自由方便⏹3、针对性强⏹4、形式多样⏹5、成本低⏹6、实时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广告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英文称之为net AD⏹网络广告的特点:1,广告传播网络化;2,广告信息数字化;3,实时交互性;4,广告对象的广域性;网络广告与营销一体化。

⏹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网络版也叫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特点:⏹1、打破了时空限制⏹2、在网上发布新闻方面占主导地位⏹3、拥有强大的资料数据库⏹4、能同时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要⏹5、交互性强⏹6、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7、有精良的记者团队⏹网络自生媒体:指某个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而形成的新的新闻传播媒体,如优酷、土豆、新浪等⏹网络自生媒体的特点:⏹1、内容包括新闻,同时包括受众对新闻的评论及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反馈⏹2、更关注受众的需要⏹网络自生媒体的类型:⏹1、新闻媒体:指有正式出版刊号、专门在互联网上创办的电子报刊、杂志,如《神州学人》⏹2、非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报道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源⏹其发布新闻的特点;⏹1、时效性强⏹2、依赖传统媒体,信息全面⏹3、提供图片和视频信号⏹专业网站,主要是提供专门化的信息为服务特色,如金融网站、健康网站、体育网站,企业网站等⏹上网媒体与网络自生媒体的比较⏹上网媒体的优势:⏹1、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品牌的延伸⏹2、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料库和节目库⏹3、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经验丰富⏹4、传统媒体有强大的自我宣传能力⏹网络自生媒体的优势:⏹1、对待上网观念上,较传统媒体超前⏹2、资金相对较为充足⏹网络传播的特点⏹一、传播范围开放性与全球性⏹开放性指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封闭系统。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网络的传播特点

网络的传播特点

六、网络传播信息的广容性
网络中的信息是先进的数字化方式进行存 储的,不论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还是动 画,都可以转化为数字方式进行高密度存储。
七、网络信息的非线性组织
网络媒体既具有广播、电视媒体的声音、 动态图像信息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视觉 冲击力,又不像广播、电视那样以时间为顺序 的线性播出方式。
二、网络中的“拉”式传播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都普遍采用“推”式 传播,从根本上说是以“传媒为主体”,忽略 了受众主体的存在。 “拉”式传播技术是以受众为本体确立的, 在这一传播格局中,受众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 信息,而是要根据自播, 有三个因素: 一、网络中的信息容量是任何传统媒体无 法比拟的,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各种需求。 二、网络中采用了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 使得人们得以实现按自己需求选择信息的可能。 三、网络的分布式技术及超链接技术使我 们能共享存储在世界各地网站上的信息。
大众传播是几百年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 的传播方式,报纸、广播、电视都属于大众传 播媒体。 网络这种新兴的“第四媒体”与任何传统 的媒体在传播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别,传统的 媒体只能实施一种传播方式,而网络将多种传 播方式融为一身。 电子邮件、聊天室是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 的典型例子。 讨论组、BBS是群体传播的最好例证。 各门户网站和大型综合性网站是大众传播 的典型例子。
五、网络传播的广域性
目前,互联网络是唯一的全球性媒体,该 媒体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这是传统 媒体不可能实现的。互联网之所以能成为全球 性的媒体,是由于它的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是指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 平台,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系统的计算 机能够共存于同一网络中,不同网络可以通过 网络协议传输和交流信息。
八、网络传播对受众的要求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

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

关于Web2.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

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

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

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1.技术融合: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2.业务融合:融合性新闻、媒体合作互动、融合性产品3.平台融合:媒体发布平台的融合,先合后分4.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平台融合的结果,Zaker5.机构融合:最高层次,体制性条件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是未来网络传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人际传播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新的特征和形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虚拟社交网络的兴起虚拟社交网络是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形态之一。

通过虚拟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中,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已经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点滴、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交网络的重要工具。

这种形式的网络人际传播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给人们的社交圈子带来了极大的拓展。

二、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网络人际传播的另一个特征是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

传统上,人们的社交圈主要局限于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家人。

然而,通过网络人际传播,我们可以轻松地建立起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联系。

这种异地社交关系的建立不仅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观点,也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虽然网络人际传播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选择困难的问题。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往往难以选择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不加思考的转发和分享可能导致谣言的传播和舆论的失控。

因此,人们在网络人际传播中需要提高对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以避免被误导和误解。

四、社交媒体对个体的影响网络人际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网络人际传播扩大了个体的社交圈子,使得人们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其次,社交媒体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发布动态、分享经历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然而,社交媒体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例如沉迷于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时间浪费、隐私泄露等问题。

因此,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需要保持适度和自律,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的同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安全。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BBC纪录片:中国网瘾少年】
将记录视角对准网络成瘾,把北京大兴“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中的患者作为 拍摄对象。这里采取半军事化手段管理, 在接受了包括强制性药物治疗、体能训练 及电击疗法等在内的治疗手段后,一些“ 网瘾少年”终于痊愈,重新开始他们的生 活。
杨永信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 ,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简称临 沂网戒中心)主任,被称为“全国戒 网瘾专家”、电击狂人杨永信。
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渠道包括: (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 上而下地得到传达贯彻; (2)上行传播,即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 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3)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 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网络传播的复合型
网络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从网络传播信息的手段来看,网络传播整合了文字、图片、 音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 、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2006 年8 月1 日, 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 在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问世。中国宁波网精选了《宁 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的新闻,结合网上 最新资讯组合成一张新的互动多媒体导读报。因此多媒体化 成为了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
网络传播的复合型
网络媒介实现了“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 空间”的统一
随着以博客、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建构个人的“ 私人话语空间”。 虽然二者满足网民的需求不同,但是“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 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融合的趋势。 例如韩寒的博客从前关注个人的话语向公共话语的转变。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人际传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人际传播不仅改变了社交方式,也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特征和形态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网络人际传播具有虚拟性和弥散性。

网络上的交流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和传播信息,无需面对面的接触,而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

这种虚拟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网络人际传播也具有弥散性,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广泛扩散,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其次,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快捷性和互动性。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发送和接收信息,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

网络人际传播强调实时性,人们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消息和动态。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增加了沟通的乐趣和趣味性。

此外,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平台,包括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

不同的平台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适应不同人群和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也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通过匿名、扮演角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传统社交关系的束缚。

此外,网络人际传播还具有连结性和多样性。

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人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了解不同文化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网络人际传播也呈现多样性,各种群体和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自己相似或者不同的人,形成兴趣相投的社群。

然而,网络人际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网络虚拟性使得人们容易缺乏真实性和真实感,信息的可信度难以保证,造谣和谣言也较为频繁。

其次,网络人际传播的开放性和连结性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个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有可能被滥用或者泄露,需要人们提高安全意识和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总结而言,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包括虚拟性、弥散性、快捷性、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连结性和多样性。

论网络人际传播

论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 进 行 人 际 传 播 . 现 彼 此 更 好 的 交 流 。 实
关 键词 : 网络 : 际传播 ; 感 交流 人 情
中 图 分 类 号 :4 4 G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0 (0 9 0 — 0 9 0 17 — 80 2 0 )7 0 3 — 3
( ) — al — i是一 种类 似 于传 统通 信 手段 的人 际传 1E m i 。E ma l
播方式 。传 统通 信 的速度 与地 域 的关 系很 大 , 双方 距离 越是 遥 远, 通信 速度越 慢 。而 E m i传 递 则较 少 受地 域 因素 的 影 响。 — al 交流 速度 的加快 , 实际 上也带 来 了交 流频 率 的增加 。从 一定 意 义上讲 , 这有 助于形 成 更加牢 固的交 流关 系 。 从 长远 看 。 — i交 流是 一种 多媒 体交 流 。E m i主要 以 E mal — al 文字 为传 播手 段 , 时 , 可 以加入 声 音 、 同 也 图像 等 作 为附 件 , 因

方 面 , 果 反应 迟钝 , 可 能失 去一个 聊 天对 象 。事实 上 , 如 就 人
协作 关 系的必 要条 件 。 ( ) 足人 的精神 和 心理 需求 。 4满 建立 和谐 的 人际 关系 , 有 拥
自己的社交 圈子 和伙 伴 , 以让 人产 生愉 快 的心理 反应 。 可
们 在 网上 的交 流也是 争 分夺 秒 的。相对 来说 , 网上 聊天 中理 性
但 有 时 文 字 不 能 充 分 表 达 交 流 双 方 的 情 绪 , 天 者 也 可 能 运 用 聊
的信 息 , 人们 常常 要借 助人 际传 播 。
( ) 立 社 会协 作 关 系 。通 过 了解 他人 , 让 他 人 了解 自 2建 和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3.4.5.6.7.8.第二节9.超文本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二章第一节1.2.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第一节1.接近权者巴隆。

2.①②③3.4.第二节第三节5.6.7.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Network Software和Social Network Site。

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模式与效果分析

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模式与效果分析

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模式与效果分析人际传播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和信息交换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人际关系、群体交往和传媒效应等方面。

其中,沟通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进化的沟通技巧和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互动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沟通模式与效果两个角度,探讨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问题。

一、沟通模式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信息传达自己意图的一种过程。

根据信息传输方式的不同,沟通可分为口头、书面和非语言三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采用口头沟通方式,且各式各样的沟通模式应用广泛,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在不同场合和环境下,沟通者采用不同沟通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1、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流是最常见的沟通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沟通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使得信息的准确度和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和真实。

面对面交流通常发生在亲密关系和商务谈判等场合,有利于双方建立信任和沟通技巧的提高。

2、电话沟通电话沟通是在口头沟通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式。

相比于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不需要双方相对而坐,也不需要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但是信息传递的准确度更多依赖语言和声音的表达,容易受到表达能力和语言翻译的干扰。

在商业谈判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电话沟通十分普遍。

3、电子邮件沟通电子邮件沟通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书面沟通方式。

电子邮件具有信息流动快、记录方便、可视化等优点,但是无法直接表达情感和肢体语言,容易造成信息的误解和信息量的不对称。

在管理、讨论和交流等方面,电子邮件沟通是普遍采用的方式。

4、社交媒体沟通社交媒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交的平台。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可以快速获取大量信息,更加方便地进行个人或组织宣传和广告。

但是,社交媒体中信息质量和可信度难以保证,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信息批判能力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研究

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研究

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研究摘要: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

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

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告;网络广告;人际传播中图分类号:209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丽娜,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24“广告是一种信息,通常有特定的赞助商为其支付费用,并利用一些大众传媒工具作为其信息载体”,广告传播是运用媒介而非口头形式传递的具有目的性信息传播。

广告一般被认为是借助媒介工具的大众传播,而非人际传播。

而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多是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传播和其他传播方式进行的,随着人类传播的演进,也有更多越来越先进的传播工具介入这个过程之中。

虽然“广告”与“人际传播”在定义上被完全区别,但是两者在广告传播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媒体播出的广告,会引发人们之间的口头传播与交流、讨论,即广告会引发受众之间的人际传播;其二,人际传播是提升广告效果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并且随着人们的媒介经验日渐成熟,通过大众媒体的广告传达影响消费者日益困难,人际传播在推进媒体广告传播效果上的作用更加突出。

提到广告所引发的“人际传播”,人们会联系到“口碑传播”,因而,有必要先对广告所引发的“人际传播”与“口碑传播”进行辨析。

口碑传播指的是“借助顾客与某企业、产品、品牌或服务发生关系时,将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形成的看法口碑,通过顾客之间相互交流和传诵,传递给其他顾客的过程。

”。

可见,口碑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一种,不同于消费者接触广告后自发的讨论与交流,作为一种营销方法,口碑传播带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是企业对消费者之间人际传播的有意利用。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统计有126种之多,它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这一点,从与“传播”相近的英文单词上也能看得出来:Communication 交往、交流、通讯、传播;Dissemination 传播、扩散、宣传;Transmission 传输、传送、播送;Spread 传播、传送、宣传;Propaganda (政治、政党)宣传、传播。

传播:含义较广,如交流,沟通,通讯,交际,交往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们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公共传播的特点:双向性、共享性、快速性、广泛性。

构成要素一是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媒介、信道、反馈。

二是隐含要素:时空环境、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和信息质量。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后者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Network Communication
目 录
01
网络传播的介绍
02
网络传播的特点
03
网络传播的类型
04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05
网络传播小贴士
PART 01
网络传播的介绍
1.1 定义 1.2 研究方向
1.1 定义
定义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 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 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 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 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网络传播的普及使得大多数人 都能够获得信息量的增长,但 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有一定 文化的人能够比那些经济条件 差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 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知识 鸿沟”可能反而会越来越大。另 外,那些没有经济和技术条件 来接触和应用网络的人有一种 被社会隔离的感觉,他们对网 络感到压抑和沮丧,对整个世 界有陌生感和技术恐惧感,甚 至放弃自己的个人责任和社会 责任。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 家之间的“知识沟”和“数字沟”也 许不但没有因为网络传播的原 因而缩小,反而拉大了。
的形象。但是,网络中的交流技巧与在现实中的交流技巧是很不一样的,一些人习惯
了网络交流的方式与语言,回到现实世界里来,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也会减少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交流的愿望。
3.2 网络群体传播
介绍
网络中的很多应用,都促进了人群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网络
1
中的很多人群的交流不再是偶然的,而是逐渐变为固定的、持续的,这些人群进而演

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和特征探析

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和特征探析

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和特征探析作者:童青青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08期摘要: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媒介的革新,随着传播工具的改进,人际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主要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力图呈现出人际传播新的形态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说明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关键词:网络人际传播;形态;特点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4-2-0020-0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1]这是郭庆光教授《传播学教程》里对人际传播下的定义。

人际传播是两个独立主体的交流活动,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直接、最丰富的传播形式,满足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由于时代的差异,不同阶段人际传播呈现的形态和特点各有不同,本文把人际传播置于互联网视域下,考察其呈现的形态和特点。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学者薛可和余明阳认为“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体间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运用文字和网络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按反馈的即时性可以将其分为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 [2]学者郑智斌也认为“就技术应用的普及性而言,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3]所以在此我们也将网络人际传播分为同步和异步两大形态进行剖析。

(一)同步传播同步传播即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交流的即时性,主要利用聊天等软件,活跃于网络社交娱乐中,进行同步互动。

我们常见的形式分为社交和娱乐两大块,社交聊天如腾讯QQ和微信等,娱乐如三国杀和英雄联盟等。

我们以微信为例来进行说明。

微信是腾讯开发的用于满足个人人际交流需要的即时通讯软件,所包含的功能包括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等,以满足日常的人际交流;微信朋友圈链接分享、点赞等互动活动;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等线上功能则改变了人们的需求习惯;比之微博和QQ等,微信拥有更多的私密性。

网络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1.1998 年 5 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 4 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 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 Web2.0 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 年:雏形;1969 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 年:Internet 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 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 年:CERN 雏形 HTML;1991 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 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 3 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 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 年以后:出现了 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 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 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 年以后:进入 Web2.0 时代;2003 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 年左右;1995 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 3 个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 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 年至 2001 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类型优势局限人际传播交互性实时性受众量小信息贫乏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受众广泛信息丰富具备两者优势缺乏信息反馈和交互性突破两者局限2. “新媒体”的界定(书 P10)四个角:1 度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进行,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2 相对的概念(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3 国际标准为依据(国人看来是新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4 宽泛(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第三课1. 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 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 Rss 和标签技术 Tag 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 Web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方式
摘要: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不仅更迅捷和便利,它所拥有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范围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更为重视“人”的作用,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无疑为之提供了新的元素。

本文从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最基本的方面入手,以求对其传播方式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网路聊天;电子邮件;博客;手机网媒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71-01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际传播活动更为频繁,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无论是以icq\oicq为代表的即时交流,还是以e-mail为主流的异步沟通,网络人际传播的效果都超出了网络中的大众传播,更为可观的满足着人类对于网络传播的需求。

网络新媒介的特点使得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人际传播。

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媒介即讯息”的时代,新的传播媒介本身就代表了讯息,它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于传播活动的感觉,也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同步传播方式
同步传播是一种时效性最强的传播方式,面对面的即时交流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沟通的心理需求,解决对方所提出的具体问题。

网络中的同步人际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网页聊天和基于网络软件的聊
天(例如qq和msn)。

实现网上聊天的主要手段是文字,即时的书面聊天是网络聊天的一个特点。

由于大多数的网上聊天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文字的表达成为了双方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

可是网上聊天并不是像传统书信那样的严谨和正式,网上聊天的语言文字趋于口语化,显得更为的随意和不完整。

网上聊天更多的时候混杂着英语、数字、字母和图像标志,频繁的使用同音借代、谐音等手段表达。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达,网上聊天也出现了新的手段和形式,网络视频和音频,基于多媒体的技术支持给予了交流双方更为直观的交流效果。

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地,网络电话总会把你们交流的距离拉到最近,带给双方类似于面对面的真切感觉。

这样就使得网络人际传播更加向传统的人际传播靠拢,促使人际传播向更为高级的传播形式迈进。

网上聊天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新颖和多样的交流形式,网络聊天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更为引人注意。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和个性化特点,更多的人进行网上聊天可以不再像现实中那样拘束和羞涩,人们可以更加敞开心扉去倾诉或者是宣泄。

在网上聊天中,人们隐匿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会扮演着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

由此网络空间里的人际传播网络也更加的复杂,传播的不确定也大大增加。

在网上聊天中,人们构筑更多的是平等交流的平台,但是这种交流的效率比较低,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谈话的主题,也可以随时改变交谈人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交流最终往往是无疾而
终,人们在网上聊天更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许一时情感的宣泄要比收获更有意义。

二、非同步传播方式
网络人际传播的非同步传播方式最早是以电子邮件开始的,电子邮件也是网络上用于人际交往中发展最充分、功能最强的部分。

它是接近于传统书信、电报交流的一种通信手段,但是它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电子邮件的传播速度也更为迅捷,它很少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因此电子邮件的交流速度和交流频率比传统书信有了很大的提高。

无论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借助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就帮助人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交流关系。

其次,电子邮件作为一种多媒体的交流手段打破了传统交流只限于文字的界限。

通过电子邮件,人们可以传输自己的照片、音频和视频文件,传播的效果也更为直观和多样化。

最后,传统的书信交流往往是用于感情上的沟通,交流的范围也限于自己所熟悉的人们。

而电子邮件更多的是偶然进行,比如说邮件推广,邮件诈骗等,这就让电子邮件的交流蒙上了更多功利性的色彩。

除了电子邮件,“博客”则是另一个重要的非同步传播方式。

“博客”音译自它的英语单词“blog”,意思既是网络日志。

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作为一个网络媒体的个人终端,具有着多种媒体形式的作用。

博客最主要的应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信息的综合
传播平台;二是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和过滤。

通过博客的多媒体应用,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情感用文字、图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达。

其受众可以通过留言的形式发表对于博主经历的观点和看法,给以帮助、理解、谴责等具体反馈,从而构成更为多样化的人际传播。

三、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
近年来,手机不仅作为通讯工具,它已经作为一种新型媒体进行着新闻信息的传播以及反馈。

根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手机上网用户达到2.77亿。

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一种趋势。

低廉的上网费用,巨大的网民基数和相对便宜轻便的网络终端机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手机上网的大军。

手机在担负日常通信交流任务的同时,也为以电脑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网络世界注入了新的元素。

这样人们就可以大大的减轻没有电脑,或者必须在家中或者是网吧上网的局限。

例如,微薄的出现,实现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连接,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信息即时性传播。

微薄它本身就有着网络传播的特征,并且最与众不同的是融合了手机媒介,这更降低了入网的门槛,使信息传播的灵活度,自由度更高,这也使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更加的贴近现实生活。

手机媒体的互动性充分满足了人们运用信息的需求,其在功能上能与其他媒体紧密融合,新的传播方式填补了传统媒体的空白。


机媒体能通过无线网络与网络媒体实现对连,不仅在提供信息上做到了迅速、及时,而且手机的人际传播模式实际上是人借助手机这种中介延伸了人体的交流功能。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2]汤威.解析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m].武汉大学.
[3]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m].郑州大学出版
社,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