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浅析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对策: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加强职业指导;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弱势群体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2002年3月,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表明弱势群体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残疾大学生群体、市场需求较弱专业的学生群体、女性大学生群体。
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是女性就业受到歧视,我国也不例外。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一、大学生就业中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比如社会关系、户口等的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难。
因为他们多是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且无人脉,单枪匹马努力;如今就业成本又高,压力大。
2.女大学生就业受性别歧视。
多年以来,女大学生就业率远远低于男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也比男大学生低,就业门槛又比男大学生高。
究其原因是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或显性或隐蔽的性别歧视。
面对求职受到性别歧视的压力,有些女大学生干脆当“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把找到婆家当作就业了,甚至有的没毕业就辍学嫁人,甘心做家庭主妇。
用人单位招聘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均衡发展,造成了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于女性的保护,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相关规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去实行,致使女性就业机会难度很大。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精英,遭遇就业歧视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3.残疾大学生群体就业受歧视。
残疾大学生劳动能力方面不如正常人群,但他们也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就业市场有所扩大,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困难学生群体。
本文将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包括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农村学生等。
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以下多种成因:这些学生由于贫困等原因,往往在教育质量、专业选择和就业准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从而影响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就业市场对于高校困难学生群体来说相对狭窄。
很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经验、优秀背景的毕业生,而困难学生往往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许多企业对农村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存在偏见,招聘和培养的机会有限。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往往缺乏积极的就业意识和自我营销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面临着心理压力和自卑感,缺乏勇气面对挑战。
这些问题进一步阻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应加大对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政府和学校可以提供经济资助,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和专业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辅导服务。
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帮助。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招聘高校困难学生群体。
鼓励企业为这些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机会,加强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需要积极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推销能力。
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政府、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积极面对就业挑战,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弱势群体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数曾上升趋势,他们大多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游离于班集体的边缘。
由于弱势群体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普遍存在消极自卑,缺乏自信等情况,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对策1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大学生普通群体而言的概念。
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经济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学费、生活费及学杂费没有能力支付或支付困难的学生群体。
(2)生理弱势群体,主要指生理不健全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由于先天不足,体质差或者意外变故而造成的生理缺陷。
(3)心理弱势群体,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
(4)能力弱势群体。
指学习能力或与人沟通交际能力较差,学习时,态度不端正或者非常努力成绩仍然很差不能从学习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不能、不会有效与人沟通的学生群体。
他们的共同表现主要是生存状态与与社会发展主流相脱节。
他们有着自卑感强,成就动机较强,性格孤僻,敏感等人格特点。
2 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2.1自身学习能力差,专业不精能力弱势大学生群体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择业目标,得过且过只为“混”一纸文凭,面对繁重的大学课程,他们会形成很大的学习压力,加之不能顺利的将压力转变为动力,造成考试不及格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就造成了他们严重的自卑焦虑心理,而在能力不足和自卑心理的双重影响下,这种消极情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至于他们无法自拔。
在毕业面对双向选择时,由于专业不精而缺乏竞争力。
2.2就业能力欠缺,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信就业能力包含着个人的基本素养、专业技能、发展能力等。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困难学生群体,他们在面临就业问题时较为困难。
本文将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这一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一、成因分析1. 教育资源不足困难学生通常来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时,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教育资源。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就业观念不足困难学生通常缺乏就业观念的培养,他们可能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学业成绩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技能和职场经验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3. 就业渠道受限困难学生通常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无法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就业搜索,这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相对受限,缺乏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4. 就业歧视现象在就业过程中,困难学生常常面临学历歧视、社会背景歧视等问题。
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因为困难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历来源等原因而对其选择持怀疑态度,这使得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困难。
二、对策分析1. 加强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困难学生群体,应该加强对其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其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
通过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和帮助,改善其学习条件,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 强化就业指导,培养就业意识对困难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其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举办就业讲座等形式,引导困难学生重视就业规划和技能培养。
3.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为困难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就业招聘会、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困难学生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日益严峻,困难学生群体更是面临就业难题。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就业。
一、导致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1、教育系统问题教育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实际技能培训,只重视学术成绩而忽视实践能力,从而让一些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困难。
另外,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符合市场需求,使得这些学生的就业优势不足。
2、社会环境问题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困难学生群体往往因互联网环境,人脉资源都比较欠缺,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要求。
此外,当前就业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这使得一些普通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门槛更高。
3、个人问题困难学生在就业方面往往面临自身问题。
例如,部分困难学生缺乏自信心或者不擅长沟通,面试时难以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另外,许多学生囿于家庭、社会背景的限制,没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实习或实践经验,也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前景。
二、对策分析1、教育部门提供对困难学生的特殊培训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特殊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实际技能,提高门槛,使困难学生与其他毕业生具有一定竞争力。
2、拓展社会联系,积累人脉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行业交流会等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拓宽专业选择与深化专业知识在选专业时,学生可以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市场的专业。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保持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感知,使自己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具备识别市场机遇和资源的能力。
4、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信心学生可通过自我提升,从内而外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增加自信心。
例如,可以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做志愿者等,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总之,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浅析大学生难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应对
浅析大学生难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应对大学生难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中的重要一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却依然严峻。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和应对措施两方面来深入浅出地探讨大学生难就业问题。
一、现状分析1. 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
据统计,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数都在不断攀升,而全国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长,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度变大。
2. 就业能力不足有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招聘时更倾向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而非学历,而在校期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和获取,而在实际应用方面则相对较弱,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就业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就业市场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很多传统行业的岗位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的需求却在逐渐增加,这也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 就业观念不合理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希望能找到一份高薪、好待遇的工作,而对于一些基础岗位瞧不起、不屑于从事,这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二、应对措施1. 提高就业能力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多开设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自身也应该增加课外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实习实训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 发挥学校资源学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应该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组织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招聘会、就业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向就业市场。
3. 调整专业结构学校应该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社会产业和市场需求,开设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的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4. 改变就业观念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就业观念,不要对一些基础岗位有所偏见,重视岗位的实际价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逐渐增多。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他们被称为弱势群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又该如何制定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 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高职院校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导致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
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与一线城市需求的就业专业不符合,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遇到了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
2. 就业技能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的培养,导致就业技能不足。
在求职中他们往往难以胜任职场实际工作,并且缺乏竞争力。
3. 就业心态不正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存在片面或消极的认知,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景缺乏信心,这种消极心态也成为了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4. 缺乏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使得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有效地应对就业找工作的难题。
1. 加强专业与就业市场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适时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增加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专业,以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 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技能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就业创业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和就业,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4.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就业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5. 政府、社会和学校合力推动就业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支持,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起到桥梁和推动作用。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增大的挑战,困难学生群体更是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这些困难学生群体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成绩一般、社交能力较差等多种因素。
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当前社会对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这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导致他们往往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而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深入分析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字数:252】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很难顺利就业。
问题的提出不仅是对这一群体个人权益的保障问题,更是对整个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
困难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制约了国家的发展进程。
对于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就业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问题提出】仅仅是对于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下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3 研究意义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个群体在面临就业压力时往往存在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不仅有助于帮助这一群体更好地就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而且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教育看作是子女未来的重要投资,因此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然而,尽管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加明显。
一、成因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导致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享受的教育质量也较低,这导致这些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困难程度相对较大。
此外,在一些顶尖高校,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质量和学习经验,对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更加有优势。
2. 基础知识不扎实高校困难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是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各种问题,其学习质量和效果的确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毕业后的知识储备可能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弱势。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就业时更加吃力,竞争力大打折扣。
3. 就业渠道不畅高校困难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常常会发现就业渠道非常狭窄。
在不少情况下,他们面对的是一些非常受欢迎的专业,而这些专业要么是市场需求较低,要么是市场需求存在瓶颈,因此他们在面对就业时肯定会非常吃力。
此外,在就业渠道上,许多高校困难学生缺乏广泛的人脉网络和社会资源,这也使得他们的就业渠道很难打开。
二、解决对策为了改善高校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教育资源共享力度,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投入,加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力度,采取生源特别计划等措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强化高校困难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通过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育质量,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
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残障学生、农村学生等。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情况,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重要弱势群体。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和就业机会的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1.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以更好地为他们搭建就业的桥梁。
2.推动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岗位,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建立健全的资助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二、残障学生1.加强特殊教育和培训。
学校可以加强对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克服身体上的障碍,提升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他们打开就业的大门。
3.建立残障学生就业就医保障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残障学生就业就医保障机制,包括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身体康复等服务,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和支持。
三、农村学生2.推动企业走进农村。
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企业走进农村,开展就业援助和帮扶项目,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3.加强城乡对接和交流。
学校可以加强城乡学生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城乡差距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就业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情况,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笔者将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探讨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 就业压力日趋加大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许多传统行业就业机会不再增长,相对而言,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2. 就业结构不匹配大学生成绩单上注定不是唯一的招聘标准,企业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锻炼和实践经验,导致其在求职中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
这使得大学生们在就业市场上遇到困难。
3. 市场需求结构与专业设置不相符由于大学专业设置较早,很多专业已经存在了多年。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些新兴行业迅速崛起,需要的专业人才却在相对匮乏的状态下,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1. 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将追求稳定高薪的公务员工作视为理想职业,而对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持有偏见。
这种观念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
2. 择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应的职业指导。
他们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不了解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导致找工作无从下手或做出错误的选择。
3. 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都集中在学习上,缺乏实践经验。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企业更倾向于录用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这使得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1. 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优势,并提供实用的就业指导。
2. 增加实践机会与实习机会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实际经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 就业压力加大如今,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求职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同时,就业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结构性失业问题尽管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但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另一些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3. 就业渠道单一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只关注传统的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就业渠道单一化,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磨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具备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提高就业率。
2. 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该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专业教育。
3. 开拓多元化就业渠道大学生要主动拓宽就业渠道,不仅应该关注传统的企业就业,还可以积极寻求创业、自主就业的机会。
同时,政府也应该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支持政策,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4. 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来培养。
5.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大学应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和面试技巧。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并面对就业挑战。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占比超过60%。
然而,仅有65.6%的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适合的工作,其余的毕业生则面临就业困难。
二、原因分析1.供需不平衡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各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2.素质不合格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素质不合格。
一些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自身职业规划不够理性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3.信息不对称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信息和社会经验,对于就业市场了解不足,难以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同时,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和岗位匹配情况,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4.受到行业结构限制一些行业并不适合全部毕业生入行,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或经验才能胜任。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选择面受到行业结构限制。
三、对策建议1.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高校应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2.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该积极推动人才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了解和拓宽就业渠道。
3.加强信息共享学校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开展招聘活动,扩大招聘范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行业对接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产业等的深度合作,促进行业和高校的有机结合。
同时,通过就业联合会等组织,搭建行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到行业中。
四、结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大力度。
只有通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和行业对接等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是国家宝贵的资源。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体系的问题,出现了一部分大学生弱势群体。
这些弱势群体表现出较低的学业成绩、心理压力大、就业困难等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1.学业成绩下滑:大学生弱势群体通常在学业上表现出较低的成绩,无法达到学校的要求。
2.心理问题:这些学生通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就业困难:大学生弱势群体在面临就业时面临较高的竞争压力,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原因1.教育问题:当前的教育体系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教育资源不足,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支持。
2.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弱势群体来自贫困家庭,家庭经济状况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就业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就业的机会更加有限。
4.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学习动力、自律性和适应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和心理问题出现。
三、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对策为了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以下对策可以考虑实施:1. 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责任•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机构和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补习课程、辅导班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强化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弱势群体克服学习困难。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2. 政府的责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减少弱势群体的学习障碍。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3. 社会的责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减少特权和不公平现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机会。
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和严峻。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就业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三个方面谈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就业现状根据最近的调查,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有以下特点:1.就业比例下降。
数据显示,尽管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
2019年,全国本科生就业率为89.6%。
2.就业形态丰富。
除了传统的招聘会和校园招聘,还有很多互联网和创业公司的新型招聘形式。
许多大学生也更愿意选择自己创业或者自由职业。
3.求职压力大。
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前景的变幻不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求职压力,许多毕业生不得不接受薪水较低的工作。
4.就业岗位不匹配。
由于不了解市场需求和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很多大学生选择的工作与专业不符,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
二、原因分析1.高校就业观念落后。
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学校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实践和实习经验的培养,也缺乏启蒙性的就业指导。
2.市场需求和人才素质不匹配。
高校招生和培养与市场需求没有充分对接,有时候出现人才过剩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情况。
3.科技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结构调整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为复杂。
新技术重构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流程,许多之前的就业机会消失或者被削减。
4.社会竞争压力加大。
除了传统职业竞争,市场越来越需要具备创新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这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并需要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三、对策1.加强职业规划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大学应该增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组织实习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市场。
2.吸收市场需求和优化专业设置。
大学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行业的要求,考虑相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更新。
3.鼓励创新和终身学习。
学校应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培训和资源。
大学应该鼓励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课程。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作者:王宇飞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9期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的过程中遭遇到种种歧视不公,其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制约了个体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5-01一、大学生弱势群体概述“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但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我国大众教育逐渐向精英教育转化,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并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
自从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以来,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学历程度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使大学生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平等就业权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可见毕业生的人数呈现迅猛增趋势,十年累计49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不足五成,面对这种形式,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漠视,其就业问题显得难上加难。
我国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研究正文
我国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研究正文我国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研究引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21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2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那么,2021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大学生就业是全国就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上是一个弱势群体,人力资本投入比较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期望值比较高,但是现实当中,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出现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从而大学生就业更加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全面转轨和改革的逐步深化,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问题拉大,“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独特而普遍性的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关注。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渐突出。
大学生弱势群体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概念,而且是从人才全面发展角度而言综合素质的相对弱势群体,它的现状及问题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水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在经济、身体、心理、学习、人际交往、学校地位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健康成长。
赵雄辉先生和曹中平先生2021年在湖南省13所高校中进行大学生弱势群体特征调查研究,分别从经济状况、适应状况、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负担、学习状况、心理素质等十个方面展开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四种弱势类型,即家庭―经济弱势、人际―心理弱势、经济―学习弱势和学校处境弱势。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较注重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如:在对本文几个概念的界定,以及在透析大学生弱势群体陷入就业困境原因分析1中,运用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剖析缘由的同时,还紧密地结合了中国实际来追溯根源,使研究有了理论依托和现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
摘
连
城
要: 大学 生弱 势群体 是 指在 高校 中由 于性 别 、 经济 贫 困 、 业设 置 、 专 生理 残 疾 、 理 障碍 等原 因而处 于 不 心
利境 地 , 并且 出现 了学 习、 活、 业 困难等 问题 的 大学生群 体 。大学 生弱势群 体在 就 业 中遇 到 的种种 不公 平待遇 生 就
以及 由此 引 发 的 一 系列 问 题 引起 了 全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 。
关键 词 : 大学生 ; 势群体 ; 业 弱 就 中图分 类号 : 4 38 G 7.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7 5 6 (0 0 o — 0 1 0 10 — 9 8 2 1 )6 0 8 — 2
期。 大学 生 弱势群 体在 就学 阶段 , 由于生 活在 学校这 一相 对 封 闭的环 境 中 , 对社 会缺 乏 了解 , 们 希望 社会 能给 他们 一 他 个 展 示 才华 的 舞 台 , 就 业 中遭 受 的 冷遇 、 但 白眼 、 讽 等歧 讥 视 却让 他 们感 受到 现 实社 会 的冷酷 无情 ,从 而使 他们 对社 会 产 生 困惑 , 大学 教 育产 生 怀 疑 , 原 有 的 道德 要 求 、 对 对 价 值 标准 、 为人 处事 的原 则 产生 动摇 , 产生 悲观 失望 情绪 。如 若 没有 及时 对这 种情 绪 加 以正确 的 引导 、 解和 调适 , 缓 就有
颈” 影 响社会 和谐稳 定 的“ 题 ” 一 。 和 难 之 1 .女 大 学 生 的 就 业 状 况
多起 “ 乙肝歧 视案 ” 以看 出就业 中歧 视 弱势 群体 的负面影 可
响较大 , 已到 了必须 认真 解决 的地 步 。
二、 大学 生弱势 群体 就业 难 引发 的问题
大 学 生 弱 势 群 体 在 就 业 中 遇 到 的 种 种 不 公 平 待 遇 引 发 了 全 社 会 的 关 注 。 坎 坷 的 就 业 之 路 既 损 害 了他 们 的 身 心 健
一
、
大学生 弱势 群体 就业 的现状
这 些学 生 因先 天或 后 天患 有这样 或 那样 的疾 病 ,因而
在 择 业 过 程 中 容 易 遭 受 白 眼 、 遇 和 歧 视 。 近 媒 体 披 露 的 冷 最
我们 从 一 些 有 代 表 性 的 弱 势 群 体 就 业 现 状 中可 以看
出 , 学 生 弱 势 群 体 就 业 难 问 题 已成 为 制 约 个 体 发 展 的 “ 大 瓶
变 命运 ” 的感 召 下 , 惜 倾 家荡 产 , 不 靠借 贷 资 助 尴 尬 , 但 却 贫 而 陷入 被 动。 不仅读 书期 问花 费很 大 , 就是 择业 过 程花 费也 较 大 , 已成 为贫 困生 的另一个 经济 负担 。
2 .贫 困 生 的 就 业 状 况
康 , 影 响了社 会 的和谐 稳定 。 也
1 .就 业 中遭 遇 歧 视 的 痛 苦 体 验 容 易使 大 学 生 弱 势 群 体
形 成 错 误 的 价 值 观 和 人 生观 , 至 对 社 会 产 生 仇 视 心 理 甚
大 学 就 学 期 间 是 大 学 生 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形 成 的 关 键 时
与 长 相 上 的 缺 陷 使 他 们 在 就 业 竞 争 中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并 因 此 背 上 了沉 重 的 就 业 包 袱 。
4 .生 理 有 疾 患 的 学 生 的 就 业 状 况
在我 国高 等教 育实 现跨 越式 发展 的同时 ,大 学生 的 就
业 问 题 日益 严 峻 。而 大 学 生 弱 势 群 体 由 于 受 到 社 会 的 歧 视 和漠 视 , 就业 更是 难上 加难 。 其
3 .残 疾 和 容 貌 不 佳 学 生 的 就 业 状 况
“ 有 的 公 民 都 是 平 等 的 , 他 们 都 能 平 等 地 按 其 能 力 所 故
担任 一切 官 职 、 共 职位 和 职务 , 了德 行 和才 能上 的差 别 公 除 外 , 得有 其他 差别 ” 这是 18 不 , 7 9年 法 国《 人权 宣 言》 庄严 宣
可 能发 展成 为对社 会 的仇视 、 抗 和报复 心理 。 对
2 .大 学 生 弱 势 群 体 在 就 业 中 存 在 的 被 歧 视 现 象 , 悖 有
于道 德 准 则 和 法 律 规 范
中国 扶贫 基金 会新 长城 项 目 2 0 0 5年 公 布的 《 中国优 秀
贫 困生 调 查 报 告 》 供 的 数 据 表 明 : 国 在 校 贫 困 生 比例 为 提 我 2 % , 困 生 为 5 1%左 右 。 这 些 贫 困 生 家 庭 在 “ 书 改 0 特 %一 0 读
随 着 大 学 生 就 业 的 市 场 化 和 用 人 自主 权 的扩 大 ,女 大 “ 学生就业 难 ” 的声 音 不 绝 于 耳 。 江 苏 省 妇 联 的 一 个 专 题 调 据 研 显 示 ,8 % 的 女 大 学 生 表 示 自 己 曾 在 求 职 过 程 中遭 遇 到 “0 性 别 歧 视 , 3 .% 的 女 大 学 生 有 过 多 次 被 拒 经 历 ” 除 了 有 43 。 在 就 业 过 程 中 受 到 歧 视 , 业 机 会 明 显 少 于 男 生 以 外 , 就 就 在 业 质量 上 女生 也 低 于男 生 。据 北 京 大学 课 题组 对 我 国东 、 中、 部 1 西 6个 省 份 3 4所 高 校 2 0 0 5届 毕 业 生 就 业 情 况 的 调 查 表 明 : 毕 业 生 的 起 薪 性 别 差 异 显 著 。 男 性 平 均 起 薪 为 “ 13 6 1元 , 性 平 均 为 10 女 5 7元 , 者 相 差 1 4元 。 与 2 0 两 2 0 3年 相 比 , 性 的起薪 上 升 , 女 性 的起薪 下 降 。” 男生 相 比, 男 而 与 女大学 生在 就业 中处 于弱势 地位 已是不 争 的事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