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公开课1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1)
一、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预设:(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3)用三角尺;(4)用圆规……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六年级劳技《竹筷编杯垫》教学设计公开课(1课时)
《竹筷编杯垫》教学设计执教者:徐华顺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用竹筷编杯垫的基本制作方法;2、让学生经历用竹筷编杯垫的制作过程。
3、通过设计制作,享受制作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和乐趣,体验创造魅力;4、通过对作品的评价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难点重点:掌握竹筷编杯垫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我们来看一看,课前引入。
1、播放图片2、教师质疑: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让学生交流回答。
(杯垫)3、杯垫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讨论回答,引入到今天课题中来。
4、揭示课题:第十一课《竹筷编杯垫》二、我们来做一做,课堂实践。
(一)教师讲解杯垫编织方法1、师:试着编看看。
提出你觉得困难的地方,在小组里议一议。
2、教师讲解并演示编制过程。
3、播放讲解图解。
(二)学生动手,合作实践1、先设计后制作,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2、播放轻音乐,学生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3、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当心别把手弄破;4、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实践:教师一同参与,适当指导,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作品展示,积极评价。
师:同学们的手真灵巧,都已经做好了,刚才大家在制作过程中表现都很好。
分组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作出评价,谁编的杯垫既实用又美观。
三、我们来想一想,课后拓展。
(一)我们来思考:1、在制作杯垫时,怎样编织才能使小竹筷紧密,平整?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评价。
2、你能用竹编的方法设计制作几件生活用品吗?学生尝试回答。
播放课件。
(二)我们来拓展:让学生欣赏竹筷做成的艺术品。
竹编用具在生活中广泛的使用,只要善于观察,动手尝试制作,你就会有很多收获!。
《王二小》获奖教学设计1公开课获奖教案
《王二小》获奖教学设计1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英雄少年》主题下的《王二小》一文。
文章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英雄王二小不畏强敌,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最终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探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王二小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初步感受王二小的英雄形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文章细节,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王二小》2. 主要内容:文章背景、生字词、文章大意、主题思想。
3. 板书结构:采用思维导图形式,直观展示文章脉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王二小的读后感。
2. 答案示例: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感受,表达对王二小英雄事迹的敬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开展“我是小英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分析王二小的人物形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公开课(1)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等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2、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搞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识。
开始我安排这样的情景,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比较国旗长和宽的关系,初步感知同类量的比。
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表示,也可以用比表示,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在读书了解到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继续阅读教材43页上面四行的内容,让学生认识不同类量的比。
然后让学生阅读概念,并互说含义,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随后教学分数形式的比,有的学生读分数的读法,有的学生是比的读法,这时先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读法,老师再进行强调。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的算式进一步了解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前项除以后项所得到的商叫比值,它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感悟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原因,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1《劝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部编本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学习",此文则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文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荀子鼓励学习,与他性恶论的主张有一定关系,有必要补充相关知识,方便学生理解“学习”在整个荀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孟子为何不甚重视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复述文章大意,简单分析“而"字在此文中的几种用法,并能简单区分其他高中课文中“而”字的常见用法。
2.理解:口述荀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劝学"与“性恶”的关系。
3.运用:分析文中各个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三百字左右的议论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各个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劝学》一文,那么“劝学"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师:很多人一看到“劝学”二字,就以为是“劝说学习"的意思。
我们看一下注释,是这样吗?师:鼓励和劝说有什么区别?师:我们看《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劝”的解释。
劝quàn 去原切,去,原韵,溪。
元部。
①鼓励,奖励。
与“惩"、“沮”相对。
书大禹谟:“劝之以九歌。
"孔颖达疏:“勤帝使长为善也。
”左傅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劝有功也"。
又成公十四年:“恶而劝善。
”引申为受到鼓励。
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又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又为受到鼓励而做事。
管子轻重乙:“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②劝阻,规劝(后起义)。
后汉彭宠传:“建武二年春,征召宠,……而其妻素刚,不堪抑屈,固劝无受召。
"③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后起义)。
【大单元】11《葡萄沟》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单元】11《葡萄沟》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级上册第四单元《葡萄沟》教学设计(第1课时)学习目标定位课标分析【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 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阅读与鉴赏】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
通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5.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
【表达与交流】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解读第一段(7分钟)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3)教师总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
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本段写了几层内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用哪几个比喻?(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3)教师总结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1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剧本表演的形式,学生能够具体说出作者的感情是如何由乐入悲,又是如何转悲为喜的。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具体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理清了文章的情感线索“乐—悲—喜",但是同学们能够具体说出作者的感情是如何由乐入悲,又是如何转悲为喜吗?学校即将举行文体艺术节,高一(15)班的同学们准备将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为课本剧搬上舞台。
现在该课本剧已初具雏形,但同学们还有几处把握不准,特来向语文老师请教。
假如你是语文老师,你将如何帮助他们完成剧本并指导他们编排节目?二、课堂活动(一)提出任务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一:完成剧本任务二:情景展示(共两个场景,任选一个进行表演)(二)范例引路(考虑到课本剧有难度以及课堂时间紧的原因,先让同学们观看视频,作为参考以降低难度)(三)规则要求1.小组合作探究时间,8分钟;2.演员要自信,自己不要笑场;3.表演无需面面俱到,但情感表达要准确;4.可带稿子;5.表演时间4分钟,还剩1分钟时,老师会提示;超时老师会打断;6.同学表演时,其他同学要保持安静;同学表演完后,记得热烈鼓掌;7.表演完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我们组的亮点是……)来陈述本组的设计亮点;8.学生点评;9.老师补充(如果有必要);10.评比:评出优胜组1个;优秀表演者4名(每组1人;优胜组2人);优胜组由每位同学投票决出,每位同学有一票的投票权利,但不能投给本组;优秀表演者,由小组自荐;11.奖品:何老师亲笔签名的笔记本一本。
(四)完成剧本《赤壁赋》课本剧场景一《赤壁赋》课本剧场景二:苏轼:()(7.苏子该处的情感是怎样的?)你知道江水和月亮吗?你看,这流逝的水,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可流水一直不断;那一会儿圆满一会儿缺损的月亮,其实终究也没有丝毫增减。
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整理的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学习从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三、基础识记和谐点缀□煞它风景孕育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读法教学准备□1、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重点字形区别。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方法读议法读、思、评、悟相结合教学准备□1、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积累语言。
2.能运用思维导图概括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品味课文生动细腻的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3.仿照课文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自己曾经“盼"过的事情,或者以“盼”为题,写一篇小小说。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仔细品读,学生能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揭示课题:盼2.了解作者:铁凝,当代作家,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
二、围绕“盼"字,梳理文章脉络1.认读生字词。
袖筒斗篷长痱子窸窸窣窣喧闹嘟囔瞟窗外焖米饭腥味玛瑙嗒嗒嗒瓦蓝瓦蓝(1)描写声音的词语:窸窸窣窣嘻嘻嗒嗒嗒滴答滴答嘟囔(2)描写动作的词语:焖上米饭缩着甩着蹦瞟(3)四字词语:不声不响理直气壮小心翼翼珍珠玛瑙(4)读准带多音字的词语:闷雷嚷着2.指导书写:“篷”字的三横书写时要做到抗肩、等距,撇捺伸展,走之底拖住上面;“嚷"字的三横书写时要做到抗肩、等距,撇捺伸展,右边两口写扁。
3. 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学习单,梳理“盼”的过程。
(拿到新雨衣、盼穿新雨衣、穿上雨衣)(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总是盼着下雨穿上它,最后期盼达成的故事)三、聚焦“盼"字,品味生动的描写1. 过渡: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作者在盼什么吗你还记得那究竟是一件怎样特殊的雨衣吗(相机评价:透过你的读,我看到了它的美(板画);想干什么干什么,难怪令你魂牵梦绕。
过渡:这是一件普通的雨衣,却引出了一段曲折、有趣的故事,浏览文章围绕着“盼"写了哪几件事(教师相机板书:盼变天、盼出门、盼雨停)引导思索:仔细揣摩文章中心和三个事例,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写法:善于读书的同学总是能发现文本背后的秘密。
1天地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天地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地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以国画为背景,分两组呈现了6 个汉字。
第一组3 个字向我们呈现了画面中3 个主要的事物“天地人"。
“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
第二组生字“你我他"是生活中常用的3个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
这六个字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学习。
本单元是基于学生没有学习汉语拼音之前的识字课,重点是借助“听读"和“联系生活经验”来学习汉字。
教学时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具体形象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本课既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识字课,也是学生首次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接触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学习将会为学生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起始阶段,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朗读、听说、书写等习惯。
二、学生分析: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作为教师要关注幼小衔接与过渡。
在识字教学中,针对孩子没有拼音基础的情况,主要采用“跟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从孩子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着手,让孩子对生字的音形义进行理解。
刚入学的孩子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将教学过程以游戏化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增加趣味性。
值得一提的是:课文的6个单音节词,是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不少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对它们音、形、义已有所掌握,学习并非零起点,因此,要善用学生的“已知”,重点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识字方法的初步渗透。
三、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和途径,认识“天、地"等6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并规范读写、听说等学习习惯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和途径,认识生字。
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1
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研究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送”和“挑”。
2.以感情饱满的朗读方式背诵古诗。
3.通过注释理解古诗意义,体会诗人思乡之情,培养研究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开心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老师播放促织的声音,让学生猜测这种昆虫的名称和外貌。
2.介绍本课古诗《夜书所见》,并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二、初读古诗1.学生读准每个字的音和节奏,重点强调“挑”字读三声,并通过注释理解其意义。
2.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朗读古诗,注意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1.学生品读古诗的前两句,理解诗人看到和听到的景象。
2.学生回答问题,描述秋风的声音和感觉,体会诗人受寒的感受。
3.学生朗读“萧萧梧桐送寒声”这一句,表现出诗人受寒的情感。
四、理解古诗1.学生回答问题,揣摩诗人身处的环境和情感状态。
2.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深秋之夜的异乡,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五、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课研究的要点和重点。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改写后的文章更加清晰明了,删去了无关紧要的段落,同时也对每段话进行了适当的改写,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
修正后的文章:诗人的心情在这首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感到孤单、寂寞、忧愁和郁闷,因为思乡之情弥漫着他的心头,对家人的思念充满了他的内心。
当他说“江上秋风动客情”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独白。
为什么诗人不回家,而是在外面“做客”呢?这是因为他有儒士的济世XXX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这里暗示了XXX辞官回乡的故事,XXX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实现了他的心愿。
在黑暗中,诗人不经意地转头,看到了一盏灯。
我们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呢?因为这首诗的名字就是《篱笆底下的一盏灯》。
在这个充满忧愁的夜晚,这盏灯成为了他的焦点。
他想象着灯后面有两个孩子在蛐蛐,这也许是因为他小时候也常常这样做,所以有这样的猜想。
1《白鹭》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白鹭》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鹭》(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白鹭》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
本文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
文章结构严谨,开篇即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读者的心里投下一个优美的意象,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篇首相呼应,给读者以余音袅袅之感。
文章语言凝练,有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意境:一是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
作者先是拿白鹭与白鹤等对比,再将《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绝代佳人的描写恰到好处地用到白鹭身上。
二是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
课文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图文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感受白鹭之美。
三是情美,美在以心格物、融通自然。
大多数学生对白鹭并不熟悉,要体会寄托在具体事物中的感情以及文本的独特市美性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这样一篇美文,需要着力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
教学中,创设诗意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语句、拓展对比阅读等方法,通过编成小诗、看着画面、和着音乐等多种诵读形式,积淀课文的语言,感受诗意的美。
二、教学目标(一)借助答题器检测,读准“长喙"“玻璃框”“蓑毛"等难读词的字音,随文理解“黛”“素"“忽”的意思。
(二)能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拓展对比阅读等方式体会白鹭外形的“精巧",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通过配乐读、编小诗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积累第一至五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语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懂得“情在字里行间”。
四、教学准备: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猜谜引题,初识“白鹭"1.课前谈话。
1《促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 下册
1《促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了却平生功名事但悲唯受促织“恩"——《促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促织》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的一篇课文。
作为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言文短篇小说,《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
它的情节离奇曲折,描写生动细腻,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很值得高中生一探究竟。
[学情分析]作为文言小说来讲,学生可能更喜欢其奇幻的故事情节,而对于文言基本知识不甚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从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在欣赏小说的同时能够了解社会背景以及蒲松龄其人,从而丰富学生的文言以及文学知识。
[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相对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并编写情节提纲。
2.《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目标]1.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3.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理解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自学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疏通法: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讨论分析法:重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总结归纳法:及时总结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本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西周时,三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杀死一个奴隶只需要赔偿一头牛。
所以我们有了“牛马不如的生活"的说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写作指导课文。
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哪些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写作思路不清晰、表达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明确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主题,准备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想象和期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行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词内容。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主旨,从“炼字"、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
感悟词人内心的欢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自选角度对这首词作赏析。
感悟词人内心的欢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课之前,我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课堂游戏。
老师在屏幕上展示图片,你们根据屏幕上的图片,说出一句与图片相匹配的诗句,看看你们和老师想的是不是一样。
2、提问:这几幅图片都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3、没错,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春天的美景。
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词人,看看笔下的春天,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将课本翻至第149页,看到课外古诗词2中的第三首古诗--"行香子"。
(板书:“行香子")4、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标题。
5、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介绍一下秦观?二、读春韵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屏幕上被标记为红色的字词的读音。
2、这位同学你来读一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3、好了,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屏幕上这几个被标记为红色的字词的读音(展示),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被标记的字词。
4、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老师刚才强调的字词的读音。
5、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节奏,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把课文停顿的位置标注好啦,大家根据提示,在下面自己读一读,练一练。
分为两组朗读。
大家读得非常好,将诗歌的韵律表现出来了。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齐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韵律。
三、画一画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着这篇诗词,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的画面呢?1、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图片,尝试从原文中选取合适的句子,为这四幅图片配上恰当的词句。
为什么这幅图片要配上这句词句?这幅图片中描绘了文中的哪景物呢?(板书意象)齐读四幅图片的诗句2、“树,村庄,池塘,小园,桃花,李花,菜花”等等,我们将这些意象融入到图片中,形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1大青树下的小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大青树下的小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标分析2022版课标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教学理念。
结合本单元“美丽校园”的人文主题和“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语文要素,确定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品味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和想象大青树下的小学独特的画面、场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尝试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介绍自己的学校,体现了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逻辑主线。
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基于口语交际: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基于习作: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教材分析1.单元解读《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还安排了《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前面两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校生活,《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墙小学欢快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各民族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感受并主动积累。
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做人来写的表达;既有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运用。
1秋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秋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课题:1、秋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学习笔画横撇,认识3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2、了解秋天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读懂读通课文,学习认字一、预习检测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谁愿意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季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呢?二、合作探究重难点导学:1、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画生字2、出示生字宝宝(秋、到、了、气、片、来、蓝、高、飞、会、个)自己练习读一读。
3、认识带拼音的词语:秋天、天气、树叶、天空、蓝色、一片、南飞三、展示提升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四、小结强调学生的收获:知道“一”的三种读音。
五、检测反馈认读下列认字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认读词语:秋天天气黄了树叶一片大雁往南飞会飞一个3.熟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看看谁先把课文背会。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指导写字,背诵课文。
一、预习检测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飞来一会儿一个2.秋天来了,天气有哪些变化呢?二、合作探究重难点导学:(一)读课文:1、师生对答读课文。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1.学习撇、捺的写法。
2.指导书写“人"。
学生练习。
3.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三、展示提升1.摘果实游戏。
2.找部首游戏。
四、小结强调学生的收获: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美丽的季节。
检测反馈看拼音写词语qiūtiān shùyèliáng le kāi huìkāi huìér zi( ) ( )( ) ( ) ( )( )2.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教学设计
吴冬梅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抓住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特定物品展开情节的特点。
3. 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理解文章的关键语句,学会给课文做批注。
4. 体味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感恩父亲。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李森祥的资料,有关台阶的文化。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台阶,总是冥冥中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台阶能使人登高望远,开阔眼界。
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有许多的台阶要走,在走上台阶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想要成功的信念。
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老一辈的人们是想要登上较高的台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习李森祥笔下的《台阶》,了解父亲的台阶。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进门测
1、读拼音写词语或读生字注音。
凹()凼()硌()黏()撬()
门槛()xian()水chou()划尴()尬()、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言外之意:尴尬:
低眉顺眼:揩:
大庭广众:若有所失: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一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仔细品读,体会父亲形象
仔细品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表达自己的感悟,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这种心态?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洗脚的情形,这是要表现什么?
4、为了建造高台阶新屋,父亲付出了哪些辛劳?
5、概括父亲有什么形象特点?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理解文章的主题。
1、“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将建成高台阶新屋前后的父亲进行对比,
2、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3、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4、这篇文章的主题的什么呢?
七、熟读精思,品味细节描写
同学们,小说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现在我们根据下面的示例,尝试选择几句进行点评,表达自己的体会。
示例: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点评:这是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父亲为建造新屋付出的辛劳和沉重的代价。
学生自己选择语句进行点评。
集体展示交流:
八、课堂小结检测
1、赏析句子
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请结合事例回答。
板书设计:
台阶
台阶高吃苦耐
劳
父亲老实厚道
地位高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