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2 (2)

合集下载

17.1 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应用 参考解析

17.1 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应用 参考解析

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前预习1.应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要先构建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未知边的长.2.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计算和证明,其主要应用如下:(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确定另外两边的关系;(3)证明包含平方关系的几何问题;(4)构造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有关线段的长.3.一般地,n为正整数),通常是利用勾股定理作图.课堂练习知识点1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1.如图,AB=BC=CD=DE=1,AB⊥BC,AC⊥CD,AD⊥DE,则AE=___2___.2.【核心素养·数学抽象】如图,在高为3米,斜坡长为5米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则地毯的长度至少需要___7___米.3.(教材改编)如图,滑竿在机械槽内运动,∠ACB为直角,已知滑竿AB长2.5米,顶点A在AC上滑动,量得滑竿下端B距C点的距离为1.5米,当端点B向右移动0.5米时,滑竿顶端A下滑___0.5___米.【解析】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2-=2.在2.5 1.5AB CB-=22Rt△E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E=22-=1.5.∴AE=AC -ED CD2.52-=22CE=2-1.5=0.5.即滑竿顶端A下滑0.5米.故答案为0.5.4.如图,小旭放风筝时,风筝线断了,风筝挂在了树上.他想知道风筝距地面的高度﹒于是他先拉住风筝线垂直到地面上,发现风筝线多出1米,然后把风筝线沿直线向后拉开5米,发现风筝线未端刚好接触地面.请你帮小旭求出风筝距离地面的高度AB.解:根据题意,得AC=AB+1,BC=5米.在Rt△ABC中,BC2+AB2=(1+AB)2.解得AB=12(米).答:风筝距离地面的高度AB 为12米.5.放学以后,小东和晓晓从学校分手,分别沿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回家,若小东和晓晓行走的速度都是40米/分钟,小东用15分钟到家,晓晓用20分钟到家,求小东和晓晓家的直线距离.解:根据题意作图,由图可知△ABO是直角三角形,OA=40×20=800(米),OB=40×15=600(米).在Rt△OA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米).答:小东和晓晓家的直线距离为1 000米.知识点2 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6.(2020玉溪红塔区期末)如图,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是-2,点B表示的数是1,CB⊥AB于点B,且BC=2,以点A为圆心,AC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D,则点D表示的数为(C).7.用直尺和圆规在如图所示的数轴上作出表示解:∵32+22=13,3和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课时作业练基础1.如图是由4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构成的“田字格”,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在这___8___条.30°,则以它的腰长为边2.有一个面积为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20___.3.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10米,另一棵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顶飞到另一棵树的树顶,小鸟至少飞行(B)A.8米B.10米C.12米D.14米4.《九章算术》是古代东方数学代表作,书中记载:今有开门去阃(读kǔn,门槛的意思)一尺,不合二寸,问门广几何?题目大意是:如图1,图2,推开双门,双门间隙C,D的距离为2寸,点C和点D距离门槛AB都为1尺(1尺=10 寸),则AB的长是(C)A.50.5寸B.52寸C.101寸D.104寸5.(2020盘龙区期末)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BC为0.7米,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C为2.4米,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D为 1.5米,则小巷的宽为(C)A.2.5米B.2.6米C.2.7米D.2.8米【解析】在Rt△ACB中,∵∠ACB=90°,BC=0.7米,AC=2.4米,∴AB2=0.72+2.42=6.25.在Rt△A′BD中,∵∠A′DB=90°,A′D=1.5米,BD2+A′D2=A′B2,∴BD2+1.52=6.25.∴BD2=4.∵BD>0,∴BD=2米.∴CD=BC+BD=0.7+2=2.7米.故选C.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2,3),以点O为圆心,OP的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A,则点A的横坐标在(B)A.-3和-2之间B.-4和-3之间C.-5和-4之间D.-6和-5之间7.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BC的三边a,b,c的大小关系是(B)A.c<b<aB.c<a<bC.a<c<bD.a<b<c8.(教材改编)小明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竹竿竖放比门高出1尺,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已知门宽4尺,求竹竿的长和门的高. 解:根据题意作图,由图可知AD=4尺.设门高AB为x尺,则竹竿的长BD为(x+1)尺.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即x2+42=(x+1)2,解得x=7.5.则x+1=8.5.答:竹竿的长为8.5尺,门高为7.5尺.9.【核心素养·数学抽象】一根直立的旗杆AB长 8 m,一阵大风吹过,旗杆从C点处折断,顶部(B)着地,离杆脚(A)4 m,如图.工人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在折断点C的下面1.25 m 的D处,有一明显伤痕,如果下次大风将旗杆从D 处刮断,则杆脚周围多大范围内有被砸伤的危险?解:在Rt △ABC 中,设AC 的长为x m ,则BC 的长为(8-x )m.根据勾股定理,得AC 2+AB 2=BC 2,即x 2+42=(8-x )2.解得x=3,即AC=3.当从点D 处折断时,AD=AC-CD=3-1.25=1.75,∴BD=8-1.75=6.25.∴AB=3675.125.62222=-=-AD BD =6 (m ).答:杆脚周围6 m 范围内有被砸伤的危险.10.如图,铁路上A ,B 两站(视为直线上的两点)相距25 km ,DA ⊥AB 于点A ,CB ⊥AB 于点B ,DA=15 km ,CB=10 km ,现要在铁路上建设一个土特产收购站E ,使得C ,D 两村到收购站E 的距离相等,则收购站E 应建在距离A 站多少km 处?解:∵C ,D 两村到E 点的距离相等,∴CE=DE.在Rt △DAE 和Rt △CB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DE 2=AD 2+AE 2,CE 2=BE 2+BC 2,∴AD 2+AE 2=BE 2+BC 2.设AE=x km ,则BE=(25-x )km.x 2+152=(25-x)2+102.解得x=10.答:收购站E 应建在距离A 站10 km 处.提能力11.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连接小正方形的三个顶点,可得△ABC ,则BC 边上的高是( A )A.223 B.1055 C.553 D.554【解析】由图形,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C 的面积为2×2-12×1×1-12×1×2-12×1×2=4-12-2=32,再根据△ABC 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得32=12BC 边上的高.故选A. 12.有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高5 m ,宽3.2 m (货物的顶部是水平的),要通过如图所示的截面的上半部分是半圆,下半部分是长方形的隧道,已知半圆的直径为4 m ,长方形竖直的一条边长是4.6 m.这辆卡车能否通过此隧道?请说明理由.解:能通过. 理由如下:如图,设O 为半圆的圆心,AB 为半圆的直径,在OB 上截取OE=3.2÷2=1.6(m ),过点E 作EF ⊥AB 交半圆于点F ,连接OF.在Rt △OEF 中,OF 2=OE 2+EF 2,即22=1.62+EF 2,解得EF=1.2 m.因为1.2+4.6=5.8(m )>5 m ,所以这辆卡车能通过此隧道.。

第3章《勾股定理》 :3.1 勾股定理(2)(含答案)

第3章《勾股定理》 :3.1 勾股定理(2)(含答案)

23 .据我国古代《周髀算经》记载,公元前 1120 年商高对周公说,将一根直尺 折成一个直角,两端连接得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就等 于五.后人概括为“勾三,股四,弦五”. (1)观察:3,4,5;5,12,13;7,24,25;„,发现这些勾股数的勾都是奇 数, 且从 3 起就没有间断过. 计算 1 1 1 1 (9-1) 、 (9+1) 与 (25-1) 、 (25+1) , 2 2 2 2
17 . 如图所示, 折叠长方形的一边 AD, 使点 D 落在边 BC 的点 F 处, 已知 AB=8cm, BC=10cm,则 EC 的长为 cm.
18 . 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C<BC,D 为 AB 的中点,DE 交 AC 于 点 E,DF 交 BC 于点 F,且 DE⊥DF,过 A 作 AG∥BC 交 FD 的延长线于点 G. (1)求证:AG=BF; (2)若 AE=9,BF=18,求线段 EF 的长.
6 .小明将一幅三角板如图所示摆放在一起,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一边的长就可以 求出其它各边的长,若已知 CD=2,求 AC 的长.
7.如图,△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 为 AB 边 上一点,求证: (1)△ACE≌△BCD; (2)AD2+DB2=DE2.
8 .如图,把矩形纸片 ABCD 沿 EF 折叠,使点 B 落在边 AD 上的点 B′处,点 A 落 在点 A′处; (1)求证:B′E=BF; (2)设 AE=a,AB=b,BF=c,试猜想 a,b,c 之间的一种关系,并给予证明.
S = l (3)说出(2)中结论成立的理由. (2)如果 a+b-c=m, 观察上表猜想: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勾股定理勾股定理2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勾股定理勾股定理2
1.勾股定理的内容? 2.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 3.请说明一组勾股数。
数学来源于 生活,勾股定理 的应用在生活中 无处不在……
D
C
A
B
1m
2m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下册
17.1 勾股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会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2.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 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 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
B3
解:由题意知有三种展开
方法,如图.由勾股定理得
B1
高三数学复习中的几个注意点
AB12 =102 +(6+8)2 =296,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 AB = 8 +(10+6) =320,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D
C
B
A
课 结堂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选做题: 同步检测题
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
由题意可知:AC=6千米,BC=8千米
距离及路径最短问题
检测目标
1.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 10cm,第三边长为16 cm,那么第三边上的
高为 ( D)
A. 12 cm B. 10 cm C. 8 cm D. 6 cm
检测目标
2.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
由飞题机意 在可空知中:水平AC飞=6行千,米某,一B时C=刻8刚千好米飞到一个男孩头顶上方3千米处,过了20秒,C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千米.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
两点间的距离.
上任意两点
处放上了点儿火腿肠粒,你
的西8km北7km 处,他想把他的马牵到小河边去饮水,然后回家.他要完成这件事情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
求直线同侧的两点到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的最短路径的方法:先找到其中一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点的线段就是最短路径长,以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的线段为斜边,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再运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
第1题图第2题图
如图,一支铅笔放在圆柱体笔筒中,笔筒的内部底面直径是
的长度可能是()
A.9cm
B.12cm
C.15cm
D.18cm
10cm和6cm,A和B是。

期末复习(二) 勾股定理

期末复习(二) 勾股定理
(1)线段 的长.
解:根据题意,得 , .又 , .又 , .
(2) 的度数.
[答案] , , , , 为直角三角形, .由(1)得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
重难点3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3】如图,高速公路的一侧有 , 两个村庄,它们到高速公路所在直线 的距离分别为
(1)你认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解: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 , . .又 , , . .
(2)求这个零件的面积.
[答案] 由(1)知 , ,∴这个零件的面积为 .
19.(12分)给出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
A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第5题图
5.如图,“赵爽弦图”是吴国的赵爽创制的.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得到一个正方形,该正方形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小正方形组成,在一次游园活动中,数学小组制作了一面“赵爽弦图锣”,其中
C
A. B. C. D.
第7题图
7.图1是由边长为1的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可以围成图2所示的正方体,则图1中正方形的顶点 , 在图2围成的正方体中的距离是( )
C
A. B. C. D.
8.如图,在 中, 于点 , , , ,则 的为( )
B
A. B. C. D.
3.图1是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可折叠式护眼灯,其中底座的高 ,连杆 ,灯罩 .如图2,转动 , ,使得 成平角,且灯罩端点 离桌面 的高度 为 ,求 的距离.
解:过点 作 于点 . , ,∴四边形 为矩形. , . , ,
∴在 中, . 的距离为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勾股定理复习课(课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勾股定理复习课(课2)

c
(1)如果∠A和∠B是邻补角,那么∠A+∠B=180〫.
重难点3: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Ca B
知识梳理
3.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② 实质:由“数”到“形”的转化; ③ 应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知识梳理
4. 勾股数
勾股数
正整数
判断一组数是不是勾股数的步骤: 看、找、算、判.
重点解析
反走私艇 B 离走私艇 C 12 海里,若走私艇 C
从边的方面判断:如果已知条件与边有关系,则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断.
两个角都是40〫
重点解析
1.有些命题在不容易确定题设和结论的情况下,可 以先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确 定题设和结论. 2.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解析
重难点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是, 请指出哪个角是直角. (1)在△ABC中,∠A=25〫、∠B=65〫; 解:(1)在△ABC中,因为∠A=25〫、∠B=65〫,所以 ∠C=180〫-∠A-∠B=9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是直角.
重点解析
重难点4:勾股数
判断下列各组数是不是勾股数:
深化练习
1.在△ABC中,∠A、 ∠B 、 ∠C的对边分别是a、b、c,下列判断 错误的是( B ).
A.如果∠C- ∠B= ∠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深化练习
A.如果∠C- ∠B= ∠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解析:因为∠C- ∠B=∠A,所以 ∠C=∠B+∠A. 因为∠C+∠B+∠A=180〫,所以 ∠C+∠C=180〫. 解得:∠C=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知识讲解2

勾股定理知识讲解2

全章要点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BCabc弦股勾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2、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b,c、为勾股数,那么ka,kb,kc同样也是勾股数组。

)*附:常见勾股数:3,4,5; 6,8,10; 9,12,15; 5,12,1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经典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其他方法:(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它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2)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三角形;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注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3、勾股定理的作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4)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n的线段例题讲解例1.△ABC中,AB=AC=25cm,高AD=20cm,则BC= ,S△ABC= 。

解:30cm,300cm2例2.△ABC中,若∠A=2∠B=3∠C,AC=32cm,则∠A= 度,∠B= 度,∠C= 度,BC= ,S△ABC= 。

解:90,60,30,4,23例3.△ABC 中,∠C=90°,AB=4,BC=32,CD ⊥AB 于D ,则AC= ,CD= ,BD= ,AD= ,S △ABC = 。

2勾股定理2(经典题型)

2勾股定理2(经典题型)
(6)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9cm、12cm、15cm,则长为15cm的边上的高为cm。
(7)在Rt△ABC中,∠C=90°,AC=3,BC=8,则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为。
3、解答:
(1)如图是水上乐园的一滑梯,AD=AB,若高BC=4cm,CD=2cm ,求滑道AD的长。
(2)A、B、C、D四个住宅小区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B=0.5km,AD=1.2km,CD=0.9km,现要建一个公交总站,使它到四个小区路程和最短,
(2). 求证:
11、小明想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他采用如下的方法:先降旗
杆上的绳子接长一些,让它垂到地面还多1米,然后将绳子
下端拉直,使它刚好接触地面,测得绳下端离旗杆底部5米,
你能帮它计算一下旗杆的高度.
12、有一只鸟在一棵高4米的小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米,高20米的一棵大树的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4米/秒的速度飞向大树树梢.那么这只鸟至少几秒才能到达大树和伙伴在一起.
6、已知:如图2-7所示,△ABC中,D是AB的中点,若AC=12,BC=5,CD=6.5。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7、如右图,壁虎在一座底面半径为2米,高为4米的油罐的下底边沿A处,它发现在自己的正上方油罐上边缘的B处有一只害虫,便决定捕捉这只害虫,为了不引起害虫的注意,它故意不走直线,而是绕着油罐,沿一条螺旋路线,从背后对害虫进行突然袭击.结果,壁虎的偷袭得到成功,获得了一顿美餐.请问壁虎至少要爬行多少路程才能捕到害虫?
课堂训练
1、如图,已知:△ABC中,∠C=90°,点D是AC上的任意一点,
请判断AB2+CD2与AC2+BD2的大小关系。
2、如图,已知:AC平分∠BAD,CE⊥AB于E,CF⊥AD于F,CB=CD,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PPT课件(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PPT课件(第2课时)

13
4
12

3
探究新知
解:连接BD 在Rt△ABD中
∵AB=3,AD=4 ∴BD= AB 2 AD 2 =5
在△BCD中 ∵CD=13 , BC=12
∴CD2=BC2+BD2
13
45
12

3
∴△BCD是直角三角形 ∴∠DBC=90°
∴S四边形ABCD=S△ABD+S△BCD = 1×3×4+ 1×5×12=36
此时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多少?
5、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 满足 a2+b2+c2+338=10a+24b+26c. 试判断△ABC的形状.
思维训练
6、△ABC三边a,b,c为边向外作 正方形,正三角形,以三边为 直则径作是半直圆角,三若角S形1+吗S2=?S3成立,
C
S2
A
b
ca
能替工人师傅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9.三个半圆的面积分别为S1=3π, S2=4π,S3=7π,把三个半圆拼成如 右图所示的图形,则△ABC一定是
直角三角形吗?
B
C
D
B'
A'
A
B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 斜边长为c ,那么a2+b2=c2.
B
反过来,如果一个 a
c
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1:2:4; (D)1:3:5.
3. 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a、b、c, 且满足
(a+b)2-c2=2ab, 则此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是锐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二)

勾股定理(二)
勾股数组表
(1)若k是一个奇数,且k≥3
(k, , )(k≥3的奇数)①
(2)设m是一个偶数,且m≥4,
(m, , )(m≥4的偶数)②
(3)若(a,b,c)是勾股数组,则( a, b, c)也是勾股数组,其中 为任意正整数。
并约定 (a,b,c)=( a, b, c)。
31.已知:如图,△ABC中,∠ACB=90°,AC=12,CB=5,AM=AC,BN=BC,求MN的长。
2.下列四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a=8,b=15,c=17B.a=9,b=12,c=15
C.a= ,b= ,c= D.a:b:c=2:3:4
3.若△ABC的三边a、b、c,满足(a-b)(a2+b2-c2)=0,则△ABC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4.若三角形的三边是⑴1、 、2;⑵ ;
⑶32,42,52⑷9,40,41;⑸(m+n)2-1,2(m+n),(m+n)2+1;则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5.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三边之比为()A. 1:2:3B. C. D.
6.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ABC,若小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t=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12- =6.5级.
1.(2008年湖北省咸宁市)如图,在Rt△ABC中, ,D、E是斜边BC上两点,且∠DAE=45°,将△
绕点 顺时针旋转90 后,得到△ ,连接 ,下列结论:
①△ ≌△ ;②;
③ ;
其中正确的是

勾股定理逆定理(二)汇总

勾股定理逆定理(二)汇总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内容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勾股定理逆定理(二)课时修改意见知识与能力:1 •掌握互逆命题的意义,会写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成立;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建立实际问题转化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2、灵活应用勾股定八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征趋于逐渐成熟时期,是学生由试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种急于尝试和运用的冲动,若不能正确引导,则必将对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造成伤害。

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再探究,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引导、尝试、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效果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可能出现补救措施修改意见的问题)启动课堂 (知 识再现)[活动1]知识回顾:一、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文字和几何语言的叙述:1、勾股定理(“形”到“数”的结合):文字表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和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几何语言表达:•••/C=902 . 2 2…a +b=c2、文字表达:如果三角形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语言表述:a+b=C•••/ C=903、点评学生汇报。

独自写出 两个定理的两 种表达方式, 并作好汇报准 备。

学生汇报。

前因后果 可能混淆“数”与“形”的完美结 合,才产生勾股 定理及其逆定 理,怎样结合, 其结果可以让 学生讨论后加 深印象,并将定 理和逆定理区 别开来。

二、复习训练:1、如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64和49,则AC=2、由五根木棍,长度分别为3、4、5、12、13,若取其中三根木棍,组成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取法;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种取法。

勾股定理(第2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勾股定理(第2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勾股定理应用的常见类型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确定另两边的关系;
3.证明包含有平方(算术平方根)关系的几何问题;
4.求解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路径问题;
5.构造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有关线段长度,解决生产、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
1.一种盛饮料的圆柱形杯,测得内部底面半径为2.5㎝,高为12㎝,吸管放进杯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BD,再利用
勾股定理便可求CD.
北东
A
C
D
Q
课堂练习
P
解:∵AC10,BC8,AB6,
B
∴AC2AB2BC2
北东
A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C
D
Q
1
1
而S△ABC BC AB AC BD
2
2
24
解得:BD .
5
2
24

在Rt△BCD中,CD = BC 2 BD 2 82 6.4
路线最短?
B
A
B
A
方案①
B
A
方案②
方案③
针对练习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点A到点B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你画对了吗?
B
A
B
A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方案③的路线最短.
A
针对练习
(3)蚂蚁从点A出发,想吃到点B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多少?
解:在Rt△ABC中,
C
B
AC=12 cm,BC=18÷2=9(cm).
在Rt△A′DB中,由勾股定理得

勾股定理 (2)

勾股定理 (2)

毕达哥拉斯定理一、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定义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二、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由来早在中国商代就由商高发现.据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勾股定理指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即“勾”“股”短的为勾,长的为股)边长平方和等于斜边(即“弦”)边长的平方.也就是说,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即;勾股定理现发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其实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商高说:“若勾三,股四,则弦五.”它被记录在了《九章算术》中.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周公问商高:“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尽寸而度.”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测量的数字是怎么样得到的呢?商高说:“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即我们常说的勾三股四弦五.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做“商高定理”.欧洲人则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数学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希腊另一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达斯最早发现的,因而国外一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且据说毕达哥拉斯在完成这一定理证明后欣喜若狂,而杀牛百只以示庆贺.因此这一定理还又获得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称号:“百牛定理”.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三、思维的勾股定理平方后等于负1的数称为虚数,用表示.的3倍记为、7倍记为,它们都是虚数.1与-1的平方都是1,平方为-1的数原本是没有的,虚数是在‘如果有的话’的前提下提出的概念.由实数和虚数组合成的数叫做复数,复变函数是专门研究复数的数学分支.假设在宇宙的最初(如同霍金所提倡的)时间是虚数,由于加速度为距离除以时间的平方,所以当时间为虚数时,力的符号变为负(反方向).难以逾越的高墙反过来变成了深深的堑壕,在力学上势能(位置能)的符号发生了变化,封闭着能量的口袋在一瞬间消失,从而揭开了宇宙大爆炸的序幕,在此瞬间里时间由虚变实,变成了通常的膨胀.关于大爆炸以前的虚时间难于讲解,示意图也画不出来的,普通的时间尚无法看见,更别提看见虚时间了.我们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定时间的经过,如果这时间是虚时间的话将会怎样呢?谁也说不出来.霍金为了避开奇点用数学公式表示了时间的连续性,但是他却回避不了大爆炸前的虚时间的提出,消除了宇宙创生于奇点的困惑.接下来,笔者用比较易懂的狭义相对论的公式,再对虚时间进行一些讲解.狭义相对论认为,光速是不变的,长度及时间随测量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时间与长度具有同等的资格.因此狭义相对论的公式是四维公式.设x、y、z为三维空间坐标的互相垂直的三个轴,t为时间.为了使时间成为用长度表示的维,把时间与光速c的乘积ct作为代表第四维的轴.假定光从A点出发沿直线(按狭义相对论观点)到达B点,所需时间为t,则AB间的直线距离为ct.一般地说,时间轴与x、y、z轴中的任何一个轴都不是互相垂直的,长度ct中含有各个轴的成份,光走过的距离ct相当于以x、y、z为三边的立方体的对角线之长,满足三维勾股定理(如图),.也可以写成.如果将相对论的时间记述为三维空间里的一维时间的话,与之和总应该为零.请注意:在数学处理上必须不带任何区别地看待时间与空间.四维几何学很难用我们的常识去理解,在四维几何学里从一开始就把ct 作为一个独立的坐标,而不是光传播于x、y、z三维空间里…….四维空间中的距离并不一定为零,而是一个定数,四个维的平方之和表示四维超立方体对角线的平方(称为扩张的勾股定理),即在四维几何学中,时间与空间之间存在下述关系:,是个定值,与光从A到B的过程有关.这个公式是四维时空间里的物理学公式.在原来的勾股定理中,各边的平方均为正值,只有与时空间有关的时间项的平方为负值,也就是把看作是加上一个负的项.四、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证明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首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识从何而来.于是商高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例,解释数学知识的由来.边相等的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长乘宽面积计算依自九九乘法表).“故折矩①,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开始做图——选择一个 勾三(圆周率三)、股四(四方) 的矩,矩的两条边终点的连线应为5(径隅五).“②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这就是关键的证明过程——以矩的两条边画正方形(勾方、股方),根据矩的弦外面再画一个矩(曲尺,实际上用作直角三角),将“外半其一矩”得到的三角形剪下环绕复制形成一个大正方形,可看到其中有 边长三勾方、边长四股方、边长五弦方 三个正方形.“两矩共长③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此为验算——勾方、股方的面积之和,与弦方的面积二十五相等——从图形上来看,大正方形减去四个三角形面积后为弦方,再是 大正方形 减去 右上、左下两个长方形面积后为 勾方股方之和.因三角形为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可推出 四个三角形面积 等于 右上、左下两个长方形面积,所以 勾方+股方=弦方.(二)(欧几里德(Euclid)射影定理证法)如图1,Rt△ABC中,∠ABC=90°,BD是斜边AC上的高,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则有射影定理如下:(1) (2) (3)由公式(2)(3)得:;即,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结论.图1(三) 爱因斯坦的证明方法至今未见到爱因斯坦12岁时对毕氏定理证明的详细内容,但是按照材料,不难正确地推论出他的方法如下所示.专注到三角形的相似性,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斜边作垂线,设交点为D(见图1).两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完全取决于它们的一个锐角,如果有一锐角相等,二者相似;否则,不相似.在图1中,△ABC、△DBC、△DCA彼此都是相似的,因为它们有一锐角是相等的.△ABC与△DBC因相似,二者的两对应边长之比相等,即(1)对△ABC与△ACD,同理有(2)(1) +(2),得到:(3)(四)、(达芬奇的证法)达芬奇的证法三张纸片其实是同一张纸,把它撕开重新拼凑之后,中间那个“洞”的面积前后仍然是一样的,但是面积的表达式却不再相同,让这两个形式不同的表达式相等,就能得出一个新的关系式——勾股定理,所有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都有这么个共同点。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2)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2)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勾股定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连体正方形纸片.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活动2 观察特例→发现新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活动3 深入探究→交流归纳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活动4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活动5 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活动6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活动7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巩固、发展提高.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 它象一个转动的风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们.(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教师出示照片及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见解.教师作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展现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否感兴趣;(2)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通过欣赏图片,了解历史,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会徽活动2 观察特例→发现新知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地面 图18.1-1 (2)你能找出图18.1-1中正方形A 、B 、C 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3)图中正方形A 、B 、C 所围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图形,分析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学生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或者用割补的方法将正方形A 、B 中小等腰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到:正方形A 、B 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C 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通过讲传说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3 深入探究→交流归纳 (1)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 图18.1-2 如图18.1-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以格点为顶点,有一个直角边分别是2、3的直角三角形.仿照上一活动,我们以教师出示图表.学生独立观察并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 、B 、C 的面积并完成填表.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交流,展示求面积的不同方法,如:在正方形C 周围补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得到一个大正方形,通过图形面积的和差,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或者,将正方形C 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求得正方形C 面积.学生利用表格有条理地呈现数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2)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A、B、C面积?(3)正方形A、B、C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用命题形式怎样表述?据,归纳得到:正方形A、B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在上一活动“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的基础上,学生类比迁移,得到: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逐步完善,得到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 b2=c2.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从中获益.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4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弦图验证)(1)如图:已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 勾股定理(二)
一、教学目的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

四、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在Rt△ABC,∠C=90°
⑴已知a=b=5,求c。

⑵已知a=1,c=2, 求b。

⑶已知c=17,b=8, 求a。

⑷已知a:b=1:2,c=5, 求a。

⑸已知b=15,∠A=30°,求a,c。

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

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

⑴求等边△ABC的高。

⑵求S△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
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

欲求高CD,可将其置身于Rt△ADC或Rt△BDC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AB=3cm,则此题可解。

六、课堂练习
1.填空题
⑴在Rt△ABC,∠C=90°,a=8,b=15,则c= 。

⑵在Rt△ABC,∠B=90°,a=3,b=4,则c= 。

⑶在Rt△ABC,∠C=90°,c=10,a:b=3:4,则a= ,b= 。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为。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则它的高为,面积为。

2.已知:如图,在△ABC中,∠C=60°,AB=,AC=4,AD是BC边上的高,求
BC的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
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七、课后练习
1.填空题
在Rt△ABC,∠C=90°,
⑴如果a=7,c=25,则b= 。

⑵如果∠A=30°,a=4,则b= 。

⑶如果∠A=45°,a=3,则c= 。

⑷如果c=10,a-b=2,则b= 。

⑸如果a、b、c是连续整数,则a+b+c= 。

⑹如果b=8,a:c=3:5,则c=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
DC,
AB⊥AC,∠B=60°,CD=1cm,求BC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