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尊道贵德的历史大转折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罪犯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

因此,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的问题。

而我们民族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治疗这些缺陷和失范的一剂良方。

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罪犯思想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这些年来监狱思想教育的创新然而,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罪犯思想教育的的范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目前仍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尝试,而不是整个中国罪犯思想教育体制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还存有疑虑,各个试点单位在实践中对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1〕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生“修、齐、治、平”,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以此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上溯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期,诸子争锋、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的意义。

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

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

明清时期,随着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

4.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6.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耕耘。

1.古代辉煌的历程【典例1】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辉煌的文化发展史。

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⑤C .①②③⑤D .②③④⑤ 【答案】D【解析】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殷周时期的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①说法错误;②③④⑤正确。

故选D 。

2.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典例2】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明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

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1. 仰韶文化濮阳西水坡遗存、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以及西周何尊铭文中都发现了“天下之中”的理念,只是“中”由原来的南北居中,发展为东西南北的四方之“中”,从而使“居中而治”不再限于同族内部。

这反映了()A.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B.中华文明的扩展C.早期国家的雏形显现D.“家天下”的形成2. 有学者指出:“在《商君书》《韩非子》中,‘尊君权’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观点,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法家,都不大可能追求‘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制政体。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国时期()A.君主尚未高度集权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国家认同观念形成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3. 197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境内的古墓中相继发现了600多幅精美的魏晋壁画。

下图《耙地图》位于古墓前室西壁。

画面中一男子披发,蹲于耙上,双手牵着缰绳,驾一牛在耙地,周围绘有三棵粗壮的树。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中外交融不断加强B.河西地区农耕化的发展C.少数民族全面汉化D.牛耕技术在各地的普及4. 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

这体现出()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C.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5. 明人王丹丘在《建业风俗记》中记载:“正德中,士大夫有号者十有四五,虽有号,然多呼字。

嘉靖年来,束发时即有号。

末年,奴仆、舆隶、俳优,无不有之。

”这反映出明朝后期()A.注重伦理教化B.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倡导个性自由D.社会主流思想异化6. 某英国学者指出:直到1841年7月底,道光帝及其大臣也只将此(鸦片战争)称之为“边衅”,即使英国人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了中国军队,英国人在清政府的文件中仍然被看作是“丑类”“匪类”。

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会员独享】

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会员独享】

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会员独享】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涂在答题卡表格的相应位置。

1.《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2.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而到了北宋时期“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

出现这样的变化反映了A.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B.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3.《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

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5.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C.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D.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

”文中涉及的“封建国家”与“若干行政区”的理解正确的是.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7. 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提要:以阐释政权合法性为目的的五德终始说建立在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之上,经过宋代儒学复兴的冲击,被宋儒以批评为准则的正统论取而代之。

但五运说的残余影响仍长期存在,直到明代,朝野间仍在继续讲求德运。

五运说在宋代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共同境遇。

宋代知识精英对五运说、谶纬、封禅、传国玺等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从学理上消解它们的价值,从思想上清除它们的影响。

宋儒的政治观念在当时是高调的、前卫的,但到元明清时代就变成了普世的价值观。

传统政治文化的这一变迁轨迹,向我们指引了宋元明清时代思想史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宋代五德终始说正统观政治文化谶纬封禅传国玺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

“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

[1]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这一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刘复生教授已为此提供了一个初步答案。

[2]其实,五运说的终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若将它置于宋代以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发生的一系列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发人深省的重要变革的背景之下去审视,或许对这个看似费解的问题会有一种更加圆通的解释,同时也可藉此把握宋元明清时代思想史的大体走向。

一、宋儒对五运说的消解当五德终始说风靡于世的先宋时代,几乎看不到有人对它提出过什么质疑。

[3]宋儒对五运说的反动始于欧阳修。

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由欧阳修发起的正统之辨使五德转移政治学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欧公早年所作《原正统论》,称五运说为“不经之说”、“昧者之论”,而在其晚年改订的《正统论》中则对它展开了正面的批判:“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曰五行之运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

“尊道贵德”与当代社会生活

“尊道贵德”与当代社会生活

“尊道贵德”与当代社会生活*导读: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道教崇尚道德,追求个人修道积德、成仙成真与完美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由平等、安居乐业、繁荣昌盛,本是道教弘道阐教的精神基础与美好理想。

而今,道教是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阳光照耀下,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尊道贵德,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最佳时期。

道教文化内涵广博,在这里我就道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试论如下个人浅见:*一、提倡忠孝友悌,家庭和谐《唱道真言》中说:太上教人修道,只是修身,身外无道。

孝悌忠信,便是道也。

玄门更无别,即此为是。

登仙证果,率由乎此。

人能尽得子臣弟友之道,天宫虚位以待。

我们的祖国是民族和睦的大家庭,生存的基础和繁衍昌盛的保证。

忠诚于祖国,维护华厦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尊严,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道教是中国这块土壤生长哺育的古老宗教,道教的命脉与中华这块土壤息息相关,道教人士爱国爱教的历史赋予每一个虔诚信仰者的天职。

同时,道教还历来十分重视倡导敬老怀幼及家庭教育。

孝敬父母,为道教劝善教化的精神思想,也是华夏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

万善孝当先,道教前贤说忤子媳,便是禽兽,定遭天报。

道教讲因果循环报应,也可以说是辩证的方法论。

俗话说:黄河后浪推前浪。

当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就那短短的几十年光景,瞬息生命守结,几度辉煌,转眼即逝,今天我的父母老了,需要我来赡养尽孝,很快我又像我现在的父母,面临着自己的儿女,那时也渴望他(她)们能行孝道。

人人都如此,代代皆一样。

假如在父母身边尽了孝道,确为将来儿女孝顺种下了种子,当然儿女受其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自然代代传其孝道风范,反之,观其社会上不孝顺老人者,儿女就像当年他(她)对待老人一样忤逆不孝。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B.儒道思想的融合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D.道教危机的出现2.《西游记》中,孙悟空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他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

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3.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题组二文学艺术4.“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是() A.屈原 B.李白C.杜甫D.柳永5.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了()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题组三科技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郦道元8.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人教版河南周口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周口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周口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那是因为夏朝()A: 进行了变法B: 组建了政府和军队,并制订了法律C: 实行了分封制D: 产生了封建制度【答案】B【解答】第2题.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四羊方尊D:青铜树【答案】A【解答】第3题.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普通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社会同情心与入世情怀的文化人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 儒、道、墨、法B: 道、法、墨、儒C: 法、道、墨、儒D: 法、墨、儒、道【答案】C【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普通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拥有社会同情心与入世情怀的文化人学派指的是儒家。

故选C。

第4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几位杰出君王。

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A: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C: 统一了车辆和道路的宽窄D: 修建骊山陵慕【答案】A【解答】根据课本内容及观点,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中国后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

故选A。

第5题.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A: 尧B: 舜C: 禹D: 启【答案】D【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第6题.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A: 政治中心南移B: 城市生活繁荣C: 中央集权加强D: 南方经济发展【答案】D【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选项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人教版河南周口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周口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周口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A: 重视教育B: 发展经济C: 勤政爱民D: 增强军事力量【答案】C【解答】夏桀建行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暴君商纣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

由此我们得知夏商周的灭亡是因为暴政导致的。

只有勤政爱民,为百姓着想,才能长治久安。

故选C。

第2题.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

在下列出土的青钢工艺成就中,最重的青铜器是()A: 青铜面具B: 四羊方尊C: 青铜神树D: 司母戊鼎【答案】D【解答】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故世界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故选D。

第3题.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简编》中说,儒家学说是教人成为圣贤的学说,先修己而后以安人,在国家的治理上追求天下大同的王道理想;在思维方法上取中庸之道;在教育思想上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以下言论体现了儒家思想主张的是()①仁者爱人②兼爱非攻③为政以德④以法为教⑤民贵君轻A: ①②⑤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⑤【答案】D【解答】结合所学可知,①③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②是墨家的主张,④是法家的思想,⑤是儒家代表孟子的主张。

故①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D。

第4题.翦伯赞说: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他是()A: 秦孝公B: 秦始皇C: 汉高祖D: 汉武帝【答案】B【解答】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秦始皇的带领下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2023-2024学年四川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四川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四川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西周时期,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惟德是亲;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古云: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

今纣王残虐不道……皇天震怒,特命我周恭行天之讨。

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说明()A: 宗法分封制已无法巩固周王朝的统治B: 周代天命观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C: 政治权利分配不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D: 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答案】B【解答】依据天命无常,惟德是亲可知是周代的天命观,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可知是民本思想,周代天命观成为民本思想的渊源,故B项正确;宗法分封制已无法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是在西周后期,而且材料并无体现,故A项错误;政治权利分配不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故D项错误。

故选B。

第2题.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之上。

这主要说明()A: 民族交融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过程B: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是国家统一的前提C: 民族交融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 民族交融促使少数民族的属性完全消失【答案】C【解答】民族交融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过程,故排除A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孝文帝将首都从保守势力强大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文化中心洛阳,减少了改革阻力。

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北方少数民族学习了先进的汉文化,也是汉族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C正确。

故选C。

第3题.《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C: 收藏玉玺,皇帝喜好D: 皇帝防范丞相擅权【答案】A【解答】材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人教版四川雅安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四川雅安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四川雅安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

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这种思想()A: 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B: 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C: 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D: 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答案】D【解答】西周统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排除A;天命观不能解决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而只能起到缓和的作用,排除B;天命观打破不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排除C;敬德保民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也说明了西周王室开创了民本思想的先河,故D正确。

故选D。

第2题.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

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 彻底否定宗法制度B: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 改变家庭内部关系D: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答】据材料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等信息可知,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户赋,因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其主要目的,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度,A错误;材料中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制度,B错误;据材料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可知,没有改变改变家庭内部关系,C错误。

第3题.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C: 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 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答案】B【解答】依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等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故B正确。

A项不合史实,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被县制取代,故排除。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2.《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3.《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重视民心向背 B.宣扬君权神授 C.赖家族关系4.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均指平民布衣。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会逐渐平等化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成长6.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

这些主张反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成1 / 917.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8.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

2018年河南省濮阳市东方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18年河南省濮阳市东方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18年河南省濮阳市东方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B.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C.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参考答案:A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宣扬“君权神授”,神化了君权。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董仲舒吸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不是用法家思想取代仁政学说;C选项错误,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而非君权至上;D选项错误,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的是宋明理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 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内容。

A项与红军长征的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A 项。

C项表述本身错误,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

D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前部分正确,后边对革命前途问题认识不正确。

故答案选择B项。

3.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A.人身自由B.思想自由C.推翻专制D.主权在民参考答案:4. 印象画派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

以下关于印象画派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于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B.突出理性,忽视画家主观感受C.借鉴了光学等自然科学成果D.画面构图严谨,重视表现细节参考答案:C5. 1940年5月丘吉尔发表演讲:“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刘松飞:尊道贵德 和谐共生

刘松飞:尊道贵德 和谐共生

刘松飞:尊道贵德和谐共生*导读:尊道贵德,不尚空谈,全在清静心思,太上道祖之教理,全在《道德经》。

要以此经立论为根基,此经启迪中华文化发展,永垂不朽,全……尊道贵德,不尚空谈,全在清静心思,太上道祖之教理,全在《道德经》。

要以此经立论为根基,此经启迪中华文化发展,永垂不朽,全经不过五千余字,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至今还没有一本经,能够简洁地启示出宇宙及人间的真理,全书81章,道祖指示化解俗世红尘困扰之妙方,对于国际论坛所出之主题,皆有妙理解答,实践而行之,定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今宣道组同修,趁此机逢缘合,简述十二点精华及机要处,互相研讨,获益无穷。

一、道之玄妙《道德经》第1章,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人类除非能修证,否则很难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与描述它,人的心灵没有妄念而能清静,没有欲望,才能如实地观察出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

致虚极,守静笃(16)致知复命的问题值得详细研讨,能清能静,天地悉皆归,如果在心中充满欲望的时候,所能观察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而已。

二、德之精义《道德经》第10章,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还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长养育万物,还不认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这种玄德是最厚的,最高最深和最远的。

对于那些人做了一些自以为是功德的事,而沾沾自喜,骄傲于人,可以说是棒喝当头。

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

(24)三、道德之精义老子《道德经》之道,偏重形上,其德,偏重形下,此是无争辩之论。

故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51)道虽然伟大,德虽是尊贵,却不以伟大与尊贵而自命不凡,仍然以自然相处,因此反而得到永恒自然的尊贵。

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江西卷)(全解全析)

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江西卷)(全解全析)

2024年1月“九省联考”考后强化模拟卷(江西卷)高三历史·全解全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B【解析】由“形成了以良渚为中心……四级金字塔层级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可得,良渚文化具有了初步的社会结构和行政统治秩序以及较为稳定的区域,意味着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B项;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层级秩序和社会结构,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显示良渚文化具有了国家初始状态下的治理体系,并不完善和健全,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信息只体现了行政统治,并不能体现出政教合一,因为其中的“王”仅具有宗教祭祀权力,而不是宗教首领,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分布范围遍及边疆地区,这说明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到了盐官与铁官的分布范围情况,并未提到其经营结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满足了汉代政府经费需求的结论,排除A项;政府干预经济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夏商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制度就是其表现,排除C项;盐铁官营制度仅是指涉及国计民生的盐和铁两种商品的经营与管理由政府来控制,所以据此没法得出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授予关陇贵族功臣以高级散品”、“大幅提高科举入仕人员的散官品阶”可知,唐朝前期统治者提高了非门阀士族的科举入仕人员的散官品阶,从而能够有效地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故选C项;完善人才考选制度,应是通过更具有合理性和公平性的机制来选拔人才,而材料中唐朝统治者的做法并没有明确表示这一点,排除A项;唐太宗的做法以及武则天时期的做法主要是在人才选拔和官阶授予方面作出改变,由此可以看出,这并不直接关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项;改变官吏冗滥现象,需要的是减少无用的官职,而唐朝统治者的做法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和谐的解读。主持人语:“《道德经》中充满了丰富的和谐理念,老子谈道也罢,说德也罢,说到底是在说一个‘和’字,这其中包涵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和谐是生命的本源。…老子从第五十四章中,从修之于身开始说起,一直说到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就是告诉人们,社会和谐的朴实道理”。
其次,晚会对“道”进行了深刻的定义:“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先天地而生,也是万事万物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原动力,万事万物都要效法于道。”这一定义将在公众的心中实现一个明确的正本清源的作用,历来被贬低为小法小术的道及道家学说,将由此得到官方的公认和社会的重视。
“老子的《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对老子哲学地位的肯定)”;“茫茫宇宙,天地万象,何来?芸芸众生,漫漫人生,何从?社稷兴衰,家国天下,何为?这些人类至今还在叩问自己的问题,你寻找了,你探究了,你忠告了(从茫茫宇宙天地万物,人生和家国三个方面,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做了全面而明确的定位和肯定)。…不知道,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你的敬畏(点明了主题,对老子的敬畏)。非凡,太浅;卓越,太贫;而天才,又太神(点明主题,崇高的颂扬)。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注解你的思想。大地,太薄;天空,太低;因为你的思想之灵,无色、无味、无影、无形,无处不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颂扬的分量无以复加)。啊,智哉!老子,你俯仰六合,纵目乾坤,飘风骤雨,溪谷江河…你悲悯的目光(对老子与人类的关系,做了明确的界定,老子对大众是悲悯的),从未离开过深沉的大地;你智慧的思维,总能让深刻的道理,变得那么浅显易懂…”特别是后边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与胡书记的“不折腾”并提,其用意十分明确,含义十分深远。
也许,我们还会为《道德经》这个名介怀,其实,这个名同样意义深远。红花绿叶,红花的美需要绿叶来映衬,这之前的所有,都是绿叶罢了。在歌曲《治大国若烹小鲜》中,“老子有知千年后,故国明月照君还”,一语双关,内涵深远,无须明言,让我们拭目以待。
四、对贪官污吏发出了警告——学习老子知足常足,以老子思想武装头脑,继续贪污将声名不保。
4.舞台背景暗含玄机(旋极)
也许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舞台背景中的两个圆体,隐含了旋极图,从以上角度拍下的图片,我们可以明确的辨出。如果还觉得牵强,那么合唱《清风拂大道》时的人站在外圆上旋转的过程就十分明确了,还有,整个晚会的古琴古筝伴奏,都放在内圆线上,古琴古筝都为弦乐,以此点明旋线之意。中间圆体中的一个柱子,则是中气之光柱从天而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的中和之气啊。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中和之气如同中流砥柱,在晚会中做了明确的昭示。同时,也昭示了道德思想,将为治国所用。
最后主持人进一步点题:“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你就不会被功名利禄,富贵荣辱这样的身外物所累,就会活得自然,活得洒脱,活得踏实。”其用意从始至终都十分明确,用心良苦。
五、明确舆论导向——尊重先人先贤,传承华夏文明
这一点是在介绍尹喜时展开的。主持人语:“我们敬重老子,敬重象老子一样的先人先贤,是他们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大厦,感谢尹喜,感谢象尹喜一样,尊重先人先贤的人,尊重先人先贤,传承华夏文明。”后边的散文诗《与我们同行》,进一步颂扬了这一主题思想,由此明确舆论导向,给媒体定了一个方向。“因为你们(指先贤)与我们同行”更是与“古人居”的鲜活展现。 “我们还需要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对生命的进一步思考和探寻,是隐喻式的为老子“修之身”的内容埋下伏笔,这一序幕随后必将拉开。
这一点是在关牧村演唱的《知足常足》中展开的:“盈盈之水易漫,尖尖之器易残,树高千尺易折,峰高万仞孤寒。都道是金玉满堂官高位显,岂不知骄病之心终成患(郑重的警告:不要得意,而要谨慎守身)。知进难,知止难,知退更难。这个道理,难倒了多少过客,引恨长天(警告停止贪污腐败,要知止知退,否则将引恨长天)。五色久看目眩,五音久听也乱,佳肴尝遍四海,个中滋味难辨(警告利用公款吃喝玩乐者,别吃昏了头,滋味难辨,该收手封嘴了),说什么富贵荣华风光无限,却也有声败名裂一时散,得到难,舍得难,知足最难(警示不要贪得无厌,要知足,否则将声败名裂一时散),这个道理,上演了多少故事,人间悲欢(讲明历史,以悲欢结局,反复告诫)。”
在《一字歌》里,“一最小,一最大,宇宙的秘密,一是通天的大道,一是成功的阶梯,…上行天,下行地,天地的轨迹”。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对老子的“一”的评价是多么的崇高,舞蹈中“一”演为“国”,以德道治国的主题思想,又是何等的明确。以北京劲松四小的小朋友们来演绎这首歌,这是唯一一个学校参与的节目,其意义深远。“劲松”者,老子的德一,如同劲松般,将焕发出新的魅力,影响和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六、特定时间的特定含义——政治清明、道德清明、人心清明、举国由此走向清明之境
一曲《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百姓心为心》,唱出了中央遵从老子思想,以老子思想武装头老治理国家的决心。一曲《清风拂大道》,隐喻更为深刻:清明时节的清风吹拂着大道的光明,洒向芸芸众生、举国百姓的心灵。“为政之要要,清风拂大道(政治要清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居上念苍生,处下颂舜尧(以百姓心为心,心系百姓,遵从老子的教导),无为无不为,天下乐淘淘(解读无为无不为,利用无为无不为治国实现天下乐淘淘,中国幸甚啊),权是人民给,官是百姓帽,上负青天青,下固厚土牢,荣辱平常心,去留两逍遥(老子思想治国的鲜活再现,功成身芮,上体天道,道德治党治国,已经充分的展示给了我们。)”
三、对个别学者的学术思想做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1.主持人周涛分析“德”的内涵:“双人旁代表了芸芸众生,广大的百姓,十象征了十种善心,四代表了言、听、视、行四项,一和心就是一心一意。那么这个德的意思就是全天下人都应该一心一意做好事做善事,就是老子说的抱一贵德。人,只有尊贵道德,社会才能和谐,人才能与天地共存,天长地久”。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不仅对德的解析与个别学者解析的完全一致,同时抱一贵德也明确了这一学者说的德就是一的肯定。最后一句明确的指出要尊道贵德,社会才能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主义,需要“尊贵道德”,迈出这一步,我们等了很多年。清明之夜,也是道德事业邪氛尽扫,走向清明的时刻,老子思想尘封几千年,只能在民间流传,从此为官方全面认可,走向全中国,光耀全世界!为此,道,已经等了几千年!道德幸甚,中国幸甚,人类幸甚,天地幸甚。感恩、感谢天地和所有的人。
3.对“无为无不为”的解读。主持人语:“无为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经常被人误读的概念,有些人认为这个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干了。其实老子是告诫人们不要违法自然规律强为,而要顺应规律,做到无所不为,完整的表达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说啊,无为不是消极躲避,而是更加积极的一种人生态度。”这一点,深合个别学长的解析,也算是在为老子无为思想正名。
晚会以孔子见了老子回去后形容老子“尤龙矣”。主持人周涛引导词进一步揭示: “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中,老子就是龙,由此可见,他对老子是何等的尊重。…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老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地位,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多么大的包容性。老子还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在告诫人们,道是掌控万物,包容万象的规律。”至此,儒高矣?道高矣?无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儒包涵了道,道没有包含儒,这是儒家的高明之处”,这种缺乏公正性论调将越来越难以立足。
主持人最后的结语点明了这一主题:“清明,清明,天清地明,是谓清明。清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愿我们今晚与老子的对话,能够融入到我们的集体记忆当中,愿今天这个记忆,象清明后的田野一样,生长出我们新的思想,新的生命激情。这记忆将承载我们共同的祝愿:祝愿岁月,祝愿季节,祝愿春天,祝愿生命,祝愿我们共同的家园,和谐美好。”新的思想,就是老子思想融入治国治邦,建设和谐家园。中国,道的国度。神州,神仙居住的地方,将会在未来的中华大地展开。
——解读央视主题晚会《和韵天歌》
清明之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中国文联主办的晚会《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颂会),从中透出很多十分清晰明确的信息,值得我们参悟,现就个人的认识,发出来与大家探讨。
首先,我们从晚会的主题——和韵天歌,就可以读出重要信息,《道德经》被誉为“和韵天歌”,由此我们可以解读为: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要遵循老子思想的教导治理国家。何况晚会中也提到,老子《道德经》中蕴藏了丰富的“和”的思想,做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道、德、一、无为无不为等内涵做了深刻明确的定义,那么这一解析就没有牵强的成分。
结语:整个晚会计划周密细致,隐喻丰富,笔耕心曲,歌颂道德。这一点,是一个策划团队精密创意策划的结果。在清明时节展开,也借用了老子隐喻的方式,其中蕴含了甚深的内涵,通过歌乐诗词等形式,向我们昭示着,“反也者,道之动也”的新局面已经拉开,走向尊道贵德将作为一个历史的大转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一个人,六十知天命,一个国,六十知取舍,尊道贵德,道德治国,和谐中华的美好画卷,正在由此而展开——天清地明,中华幸甚!
对老子思想的敬畏和颂扬,贯穿于整个晚会节目,特别是歌曲《老子》《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上德若谷》《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百姓心为心》《为而不争》《和谐美》以及最后的《大道》。
同时,整个晚会的音乐、歌词,舞台布景都紧扣和烘托敬畏与颂扬这一主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对老子的地位,做了明确的界定——道家高于儒家。
说到这里,顺便分析一下这个过程:国家先是宣扬佛教和儒家思想,从媒体和报道中我们可以了知一些,前几年搞的重走唐僧西游之路的活动非常受人关注,孔子学校全世界办了数百个,而对老子的道,从未提及和正面肯定,只是在八荣八耻和遵礼守仪方面做了点文章。这是在逐步的慢慢的渗透,一个国家,要转变观念和思想,并不容易,我们可以理解。当然,儒、佛都仅仅是在做铺垫,是绿叶,真正要用的,是尊道贵德的老子思想这朵红花。今年的清明之际,一反过去的常态,实现了一个大的转折,来之不易,值得举国同庆。
在清明时节播出这一台主题晚会,她昭示着领导的政治生涯由此走向一片清明,以道德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方向明确并将逐步展开,整个社会由离道失德走向尊道贵德,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其意义深矣、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