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论文---道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留给我们的

摘要:道家的宗旨,核心,含义,茶与道家的关系,道家的妙谛,道家学派的讲究,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关键字:道家,茶道,自然,清静无为,尊道贵德,公平原则,民本,以道治国,现实生活。

正文: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其核心思想为“道”。以道贯大、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道也是可名的,老子说的道不是“常道”或“可道之道”,而是那种揭示事物之问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其次,道是朴。朴有混浊之义,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无常形常态而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存在。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朴有真之义。“返朴归真”,在这里朴与真同义,是真实的东西又是具有真理性的道理。朴有本之义。朴是事物之本,“朴散,则为器”(《道德经》),朴从根本上构成

现实的万事万物。再者,道法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其本源,其真理,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地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所以,“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做的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老子为什么要创立道家学说,道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理世平乱、治国治身。道是治的大本,是人用来管理的大法。只要相信并深刻领会“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管理智慧,掌握并运用“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德经》)的管理法则,我们就踏上了成功之道。用道治国,则“治大国若烹小鲜”,复杂的事会如此简单,困难的事会如此容易,劳作成为艺术、枯燥成为滋味。用道来治身,则“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人类管理的理想目标——万物和谐、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就会实现。

《原创者说》:所谓茶道,无外乎术。道是本,术是表;术源于道。术有技术与艺术之别,技术境界以游刃有余为至,艺术境界以以天合天为上。裨益身心,此茶之益生之道;颐养心神,则是茶道之情趣之道。庄子云:“得鱼忘筌,得义忘言。”以得茶

道而忘茶香,故以文载道,使茶道于字里行间之中彰显意味深长。物物而不物于物,明乎物物者而不非物,是谓至贵之治。

茶,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得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但是,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家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通过心灵去悟道的意义。

美学是艺术的哲学。美学思想是人们对美和审美判定的根本观点。道家的哲学观是“自然天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则,也就是合乎自然,顺从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反对以人为的造作来扭曲事物的本性,即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道教徒历来认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者生慧,动者生昏。”而茶自古须静品,品茶正好能使人安详平和,怡静轻松。使人的心灵静谧,可以帮助他们寻求一种自然无为,进入绝对自由的状态。

五行相和,阴阳协调,普利万物。陆羽在《茶经》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

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基础。

道家学说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早期道家的“自然”观已认识到了茶的自然性质,认为茶集结了天地宇宙的精华,所以,道家饮茶是在修炼中体会自然的法则,把茶当作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道家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并以为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自己的“道茶”,实现其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茶文化自始便与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而茶道无疑是“自然之作”的一部分。

道之妙谛在于“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是事物变化的法则。懂得矛盾的发展变化,便可洞察并把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道德经》)。还告诉大家要“宠辱

若惊”,“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可受益无穷。道家还指出,“柔之胜刚”,“大者宜为下”。明白如此道理,正确处理矛盾,应当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效法自然。老子说:“成功遂事,百姓谓我自然”,顺其自然而行可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为我所用。所以效法自然不足无知盲从,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什么玄而又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效法自然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迪就是看事物要寻求其本源和内在运

动规律,既反对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反对贸然行事,搞“大呼隆”,否则就会带来遗憾和无谓的损失。

清静无为。“圣人治处尢为之事”,“无为无不为”,“不为而成”。首先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无为是“无”在作为,“无”在道家那里是尤形尢象、潜在的本质规律,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有所作为;第三,无为要求人们不要妄为而要善于抓住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从无为到无不为。

尊道贵德。在道家学说中的道与德是与道教等封建迷信中的概念大相径庭的,前者是唯物的,后者将物的东四异化为超自然的东西,是唯心的。效法自然,清静无为运用到对待“人”的问题上的时候,“以人为本”是逻辑的结论。也就是说以“天地”为本,必然要以“人”为本。这是人性沦也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人们应当尊道贵德,才能学有所成,而尊道贵德的最高境界,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我们不仅应当很好地学习道家学说中的辩证思想,也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学习道家的管理思想。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不断地进行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价值、地位的追求和探索。中国先秦文化思想在这方面当属道家和儒家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儒家从人异于禽兽领悟到人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人有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动物则没有,因此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所以,儒家是从人与自然物、生物的比较中,从道德法则的实践活动中来把握、认识人生价值的。道家则不是这样,而是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与物的统一中来定位人的价值。道家的人生价值观有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相时于儒家而言,是更高层次、更全面的人生价值观。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人与道、天、地统一起来并且等量齐观,清楚地表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自觉认识到人生自我存在的意义。外在的一切,是客观的,但又不是纯客观的对象;它既为其自身而存在,又为人类作为对象而存在。自然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第二,道家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老子总是把“独”、“我”放在低下、申.贱、不利的地位。他指出:“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曲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鄙。”(《道德经》)这正是揭示了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会破坏人生自然价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